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堯叟

鎖定
陳堯叟(961年-1017年5月10日),字唐夫,閬州新井縣(今四川省南部縣大橋鎮新井村)人。 [12]  左諫議大夫陳省華之子。 [13]  北宋官員。
端拱二年(989年)陳堯叟狀元及第,授其為光祿寺丞、直史館,遷秘書丞。充三司河南東道判官,遷工部員外郎、廣南西路轉運使。代還,加刑部員外郎,為度支判官。再為廣南東、西兩路安撫使。還朝後,拜主客郎中、樞密直學士,知三班兼銀台通進封駁司。河決澶州,為河北、河東安撫副使,拜右諫議大夫、同知樞密院事。籤書樞密院事,遷工部侍郎。真宗出征澶淵,命其先赴北寨按視。景德中,遷刑部、兵部二侍郎,與王欽若並知樞密院事,權東京留守,兼羣牧制置使。
大中祥符初,真宗封泰山,加其為尚書左丞,奉詔撰《朝覲壇碑》,進工部尚書,又獻《封禪聖制頌》。真宗祭祀汾陰,陳堯叟為經度制置使,判河中府,進户部尚書,又撰《親謁太寧廟頌》以獻。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為檢校太傅、同平章事,充樞密使。出知河陽。天禧初,因病亟歸京師,於北宋天禧元年(1017年),去世。堯叟強力知數,久典機密,又能詩。其詩《披雲亭》描寫關中景物頗具氣勢。著有《請盟錄》三集二十卷,已佚。 [12] 
別    名
陳文忠
唐夫
所處時代
北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日期
961年
逝世日期
1017年5月10日
本    名
陳堯叟
官    職
同平章事、樞密使
追    贈
侍中
諡    號
文忠
籍    貫
閬州閬中郡

陳堯叟人物生平

陳堯叟家族遷徙

陳堯叟的先祖是博州(另有博陵説)人。其高祖陳翔於唐末追隨王建至蜀地,任掌書記(一稱任蜀州新井縣令) [2]  ,便定居於閬州閬中郡 (治今四川省南充市閬中市,具體到縣級部分,則有西水縣、新井縣兩種説法 [3]  )。 [1]  [4-5] 
陳堯叟之父為陳省華。陳省華初入仕途,即為後蜀西水縣尉。宋滅後蜀後,陳省華授官隴城主薄,又遷櫟陽令。

陳堯叟狀元登第

陳堯叟像 陳堯叟像 [11]
陳堯叟生於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他自幼受其父陳省華的教導,於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考中狀元,受到太宗的召見。陳堯叟器宇軒昂,舉止大方得體,回答太宗垂詢時口齒清晰,辭意暢達。太宗很是高興,問左右的大臣:“這個年青人是誰的兒子?”王沔回答説:“他是樓煩縣(也稱婁煩,今山西境內)縣令陳省華的兒子。”太宗於是召陳省華進京陛見,委任他為太子中允
淳化元年(990年)四月,太宗又在同一天提升陳省華、陳堯叟父子任秘書丞,並賜給兩人緋袍,以示恩寵。父子同日升任同樣的官職,受同樣的賞賜,被傳為佳話。

陳堯叟為官為民

宋真宗鹹平初年(998年),陳堯叟作了廣南西路轉運使(宋代廣西行政長官名,又稱漕使。轉運使始於唐代,宋太祖為集中財賦和加強對地方的控制,設置專職的轉運使和都轉運使)。此前,陳堯叟為工部員外郎。廣西在當時還很閉塞、落後。這裏氣候炎熱,山上石多樹少,人們若是在夏季勞作、行走極易中暑。當時的廣西人多不知道打井,許多地方飲水只能靠下雨時的積水,或到河溝取水飲用,很不衞生。陳堯叟便在當地掀起浩大的植樹運動,還教人們鑿井取飲用水。幾年後,廣西大片的荒山都變綠了,各地都鑿建了水井,這樣既改善了氣候,又保持了水土;而人們飲用井水,也減少了疾病。
為了減輕百姓勞作、行走之苦,陳堯叟還命人們在大路旁邊每隔二三十里就修建一座涼亭,供行路人避雨、休息。夏天,亭裏還設有盛茶水的缸和飲用的碗勺,茶水由附近的村民輪流供給。
陳堯叟半身像 陳堯叟半身像 [8]
還在陳堯叟離京赴廣西上任時,同僚宋湜曾作一首《送陳堯叟赴廣西漕》相送:“憐君將命拜新恩,送別都門亦斷魂。雨歇佳林秋更暖,瘴連梅嶺日多昏。”可見當時的廣西一帶被認為自然環境極其惡劣。而當時嶺南風氣未開化,迷信風俗濃厚,加上嚴重缺醫少藥,因此巫醫盛行,人們生病之後,往往把救災避難的希望寄託在神靈身上,多去求神問卜,而不是用藥物治療。
陳堯叟以醫學為武器,與巫醫的欺詐和百姓的愚昧作鬥爭,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發出佈告,大力向百姓宣傳信巫不信醫的危害,告訴百姓生病求巫乃愚昧無知的表現,同時批駁、揭露巫醫的欺詐行為,取締巫醫在民間的一切活動。二是大力倡導、推廣醫藥,深入民間收集常見病的中藥驗方,編成《集驗方》,請匠人刻碑立於交通要道,方便百姓抄錄推廣。《宋史·陳堯叟傳》載:“嶺南風俗,病者禱神不服藥,堯叟有《集驗方》,刻石桂州驛”。三是由官府出錢,招募郎中,配製湯藥,低價或者免費向貧困家庭提供醫藥救助。四是積極培養地方醫學人才,緩解本土醫學人才短缺的矛盾。
經過陳堯叟大張旗鼓的宣傳和批駁,百姓提高了對醫學的認知水平,知道有病要用藥物療疾,不能相信巫醫,許多人因此得救了。同科進士楊侃寫下《送陳堯叟》一詩,讚歎他的這一善舉,詩云:“馬困炎天蠻嶺路,棹衝秋霧瘴江流。辛勤為國親求病,百越中無不治州。”
陳堯叟還在廣西推廣種植苧麻(多年生草本植物,莖皮含纖維質很多,劈成細絲,可以做繩子,又可織夏布)。 宋真宗鹹平初,朝廷詔令諸路官員督促百姓種植桑棗,各州、縣紛紛響應。陳堯叟根據廣西石山多的自然條件,鼓勵百姓種植苧麻。
陳堯叟上奏朝廷説,苧麻十年一種,一年三收,可用來紡紗織布。過去這裏的夏布售價很低,因此老百姓織的多,拿到市場賣的少,經濟也很困難。考慮到布帛是國家緊缺的軍需物資,應倡導百姓大量紡織,再用錢、鹽摺合收買。希望朝廷准許當地百姓以所種苧麻,抵折桑棗之數。這樣布帛得以上供,錢幣貨物可以下流,無論是朝廷還是老百姓,都可以得到較大利益。 真宗皇帝同意了陳堯叟的意見,這樣,本來產於北方的苧麻,開始在南方推廣開來。

陳堯叟穩定邊境

瓊州(今海南島)的公用糧食是廣西南面幾州接濟,並由廣西派兵輸送,因士兵不習水性,多次出現覆船死人的情況。陳堯叟到任即着手解決這個問題,經調查後,選正對瓊州的遞角場為點,令雷、化、高、太平等四州的租米輸集於場,因這四州與場接近,又有水路相通。然後叫瓊州遣蜓兵(是善操舟楫的水上民族組成)具舟自取,使給和取的都感到方便。
再就是與廣西接壤的交州是黎桓統治的地方。交州在今越南東北部,五代時稱靜海軍節度使,993年又封為交趾郡王。加封前後的具體工作都由廣西地方官做,廣南西路的地方長官就藉機勒索黎桓,一次就是數千緡錢。黎桓為了籌積這筆錢財,刑逼轄區人民,出現許多斷手斷足的情況。陳堯叟到廣西,朝廷要加封黎桓為國信使,這又是交州人民的一場災難。陳堯叟知情後,奏請朝命,召來桓子,給以封賞,卻其私贈。這既是改變惡習,又給交州人民減少了痛苦。
黎桓統治的交州和廣西的交界處,是海盜的出沒之路,這些海盜又多以交州為入寇廣西的屯集地;而交州的亡命者又多前來廣西藏匿。陳堯叟則捕獲亡命,送回交州。黎桓為了報謝陳堯叟,也捕絕海盜,使邊境安寧,人民的生命財產也得到了一定的保證。
陳堯叟在廣西政績顯著,很快被調回京城,加刑部員外郎,充任度支判官,又出京為廣南東、西兩路安撫使,再入京為樞密直學士知三班兼銀台通進封駁司。黃河決口澶州,陳堯叟與馮拯同為河北、河東安撫副使。事畢回京,奉詔裁減冗事,結果減去煩冗帳21、5萬餘道,河北冗吏75員。
景德元年(1004),遼軍南下,直逼澶州,朝野震恐。陳堯叟主張遷都,受到主戰派寇準的指斥。北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的戰事頻繁,急需軍馬。真宗皇帝又命陳堯叟兼羣牧制置使,在中國職官史上,陳堯叟首開制置使的先例。後因他以樞密使加平章事的任務繁重,一度免去制置使職。但因軍馬戎事是國之本,別人辦不好,又委他兼任。陳堯叟任職期間,擬訂條例,著有《監牧議》,建立了宋朝的馬政。如要談宋朝馬政的規制,當首談陳堯叟。

陳堯叟得享隆恩

陳氏三狀元 陳氏三狀元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真宗封禪泰山,陳堯叟奉詔撰《朝覲壇碑》,進工部尚書後,又撰《封禪聖制頌》,真宗還作歌答之。真宗西祀汾陰,陳堯叟為經度制置使,判河中府,進户部尚書,又奉詔撰《親謁太宗廟頌》,真宗要陳堯叟書寫“御製歌詩”刻石。
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陳堯叟升任宰相,兼任樞密使。陳堯叟晚年患腳疾,行走困難,因此他請求辭去宰相職務,真宗沒有同意。陳堯叟告假在家養病,真宗親臨其府第探視。後來陳堯叟又懇切請求辭職,這才獲得同意,讓他出判河陽軍。在陳堯叟出京辭行時,真宗特別讓他的小轎一直抬到便殿,又讓他的兒子把他扶到真宗近前,並叫他不要下拜,還賜其坐着談話。
天禧元年(1017年),陳堯叟病危,真宗詔準回京,不久即病逝,享年五十七歲。真宗聞訃訊,為之輟朝二日,以示哀悼,加贈侍中,賜諡號為“文忠”。 [6] 

陳堯叟主要影響

陳堯叟有才幹,《宋史》對他的評語是:“堯叟偉資貌,強力,奏對明辨,多任知數。久典機密,軍馬之籍,悉能週記。”

陳堯叟歷史評價

趙恆:堯叟素有裁斷。 [7] 
脱脱:鹹平、天聖間,父子兄弟以功名著聞於時者,於陳堯佐、宋庠見之……堯叟出典方州,入為侍從,課布帛,修馬政,減冗官,有足稱者……君子以為陳之家法,宋之友愛,有宋以來不多見也,嗚呼賢哉! [7] 

陳堯叟主要作品

陳堯叟著有《請盟錄》3集、20卷行世,已佚。《全宋詩》錄其詩9首。

陳堯叟軼事典故

滿門風華
陳堯佐、陳堯叟、陳堯諮塑像 陳堯佐、陳堯叟、陳堯諮塑像
宋太宗時,陳省華、陳堯叟父子一同被授為秘書丞,同時或獲賜緋袍。父子同日升任同樣的官職,受同樣的賞賜,實屬曠代殊榮,被傳為佳話。
陳堯叟的弟弟陳堯佐比陳堯叟還早一年入仕,經歷豐富,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子太師等重要職務。另一個弟弟陳堯諮也高中狀元,雖然學術、政績不及陳堯叟,但擅長軍事,後官至天雄軍節度使。在當時,兄弟高中狀元之例少之又少。對此,宋人劉斧曾在《青瑣高議》中稱“聖(宋)朝之盛,一家而已”。
天子請客
陳文忠為樞密,一日日欲沒時,忽有中人宣召。既入右掖,已昏黑,遂引入禁中。屈曲行甚久,時見有簾幃燈燭,皆莫知何處。已而到一小殿前,有兩花檻,已有數人先至,皆立廷中,殿上垂簾,蠟燭十餘炬而已。相繼而至者凡七人,中使乃奏班齊,唯記文忠、丁謂、杜鎬三人,其四人忘之,杜鎬時尚為館職。良久,乘輿自宮中出,燈燭亦不過數十而已。宴具甚盛,捲簾,令不拜,升殿就坐。御座設於席東,設文忠之坐於席西,如常人賓主之位。堯叟等皆惶恐不敢就位,上宣諭不已,堯叟懇陳自古未有君臣齊列之禮,至於再三。上作色曰:“本為天下太平,朝廷無事,思與卿等共樂之。若如此,何如就外朝開宴?今日只是宮中供辦,未嘗命有司,亦不召中書輔臣。以卿等機密及文館職任,侍臣無嫌,且欲促坐語笑,不須多辭。”堯叟等皆趨下稱謝,上急止之,曰:“此等禮數,且皆置之。”堯叟悚慄危坐,上語笑極歡。酒五六行,膳具中各出兩絳嚢,置羣臣之前,皆大珠也。上曰:“時和歲豐,中外康富,恨不得與卿等日夕相會。太平難遇,此物助卿等燕集之費。”羣臣欲起謝,上雲:“且坐,更有。”如是酒三行,皆有所賜,悉良金重寶。酒罷,已四鼓,時人謂之天子請客。 [9] 

陳堯叟史料索引

宋史·卷二百八十四·列傳第四十三》 [10] 
參考資料
  • 1.    蔡東洲.宋元閬州陳氏徙所考述.四川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06期:1-6
  • 2.    程有為.陳堯佐家世事蹟論述.河南省社科院.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綜合版):2003.01期:52-54
  • 3.    宋祝穆《方輿勝覽》卷六七 閬州: 陳堯叟文忠公,堯佐文惠公,堯諮康肅公,皆新井人。 宋王象之《輿地紀勝》卷一八五《利東路·閬州》:陳堯叟,陳堯佐,陳堯諮皆新井人。 《南充市志》(1707~2003)2398頁陳堯佐傳:陳堯佐(963-1044),字希元,號知餘子,新井縣(治今南部縣大橋鎮新井村)人。
  • 4.    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卷19:皇朝陳堯佐字希元,閬州人。
  • 5.    《宋史·卷二百八十四·列傳第四十三》:陳堯佐,字希元,其先河朔人。高祖翔,為蜀新井令,因家焉,遂為閬州閬中人。
  • 6.    《宋史·陳堯叟傳》:天禧初,病亟,召其子執筆,口占奏章,求還輦下,詔許之。肩輿至京師,卒,年五十七。廢朝二日,贈侍中,諡曰文忠,錄其孫知言、知章為將作監主簿。長子師古賜進士出身,後為都官員外郎。希古至太子中舍,坐事除籍。
  • 7.    《宋史·卷二百八十四·列傳第四十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5-05]
  • 8.    陳堯叟半身像取自清顧沅輯,道光十年刻本《古聖賢像傳略》。
  • 9.    沈括.夢溪筆談:古籍,宋代:雜誌二
  • 10.    《宋史·卷二百八十四·列傳第四十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11-20]
  • 11.    陳堯叟畫像取自南燻殿舊藏《歷代聖賢名臣像》。
  • 12.    曾棗莊主編;李文澤,吳洪澤副主編.中國文學家大辭典 宋代卷.北京:中華書局.2004.第480-481頁
  • 13.    歷史 | 最牛家族:一門四進士,父子三宰相,兄弟兩狀元  .北京青年報[引用日期2023-06-1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