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呂端

鎖定
呂端(935年-1000年5月9日 [1]  ),字易直,幽州安次縣(今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區)人。北宋初年宰相、詩人,後晉兵部侍郎呂琦之子、尚書左丞呂餘慶的弟弟。 [43] 
呂端出身官宦之家,好學上進。後晉時期,憑藉父蔭,候補千牛備身後周時,擔任著作佐郎、直史館。北宋建立後,歷任浚儀知縣、定州通判、 [4] 太常少卿、成都知府。清廉儉約,百姓安寧 [6] 宋太宗即位,充任開封府判官,因事貶為商汝司户參軍,遷太常丞, [9]  出任蔡州知州,政績良好,歷任開封知縣、考功員外郎兼侍御史知雜事、户部郎中、判太常寺兼禮院、大理少卿,拜右諫議大夫、開封府判官衞尉少卿、樞密直學士、參知政事。至道元年(995年),正式拜相,出任户部侍郎同平章事,升任門下侍郎兵部尚書。為政識得大體,清簡處事,“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宋太宗駕崩後,力挫陰謀,扶立宋真宗即位,擔任右僕射。鹹平二年(999年),以太子太保致仕。
鹹平三年(1000年),呂端去世,時年六十六,獲贈司空諡號“正惠”。《全宋詩》錄其詩二首 [2] 
別    名
呂正惠
呂司空
字易直
所處時代
北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幽州安次縣
出生日期
935年
逝世日期
1000年5月9日
主要成就
扶立宋真宗
主要作品
送英公大師歸終南
贈李公
本    名
呂端
官    職
門下侍郎、兵部尚書,太子太保
追    贈
司空
諡    號
正惠
典    故
呂端大事不糊塗

呂端人物生平

呂端洊歷州郡

呂端的父親呂琦曾任後晉兵部侍郎,呂端少年時聰敏好學,最初以其父的官位蔭補千牛備身。歷任國子主簿、太僕寺丞秘書郎、直弘文館,又轉任著作佐郎、直史館。 [3] 
建隆元年(960年),趙匡胤(宋太祖)建立北宋,呂端調任太常丞、知浚儀縣同判定州 [4] 
開寶八年(975年)七月,西上閣門使郝崇信出使契丹,朝廷授呂端為太常少卿,擔任副使。 [5]  同年,呂端出知洪州,還未就職,改任司門員外郎、知成都府,並獲賜金紫衣。呂端為政清廉儉約,遠方之人得以安寧。 [6] 

呂端屢遭擯斥

齊王(後封秦王)趙廷美任開封尹時,呂端被徵召為考功員外郎,充任開封府判官 [7]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趙光義親征北漢,趙廷美將受命留守開封,呂端對趙廷美説:“主上櫛風沐雨,以征伐不義來表明天意,大王您處於近親且有賢名之位,應當首先跟隨護衞。現在由您主持留務事務,這不是您應該做的。”趙廷美於是向趙光義懇請隨行。 [8]  不久後,呂端因受王府親近官屬向管理人員説情違法買賣竹木的案子中牽連,被貶為商州司户參軍。後調任汝州司户參軍,又復任太常丞、判太常寺事務。 [9] 
其後出知蔡州,因政績良好,被官民上奏請求借留一任。後改授祠部員外郎、知開封縣,調任考功員外郎兼侍御史知雜事,曾出使高麗。又調任户部郎中、判太常寺兼禮院,再轉任大理少卿,不久後拜右諫議大夫 [10] 
許王趙元僖任開封尹時,呂端又任其判官。趙元僖去世後,有人告發他被愛妾張氏迷惑,使其多做不法之事。呂端因輔助有失,被貶為衞尉少卿。不久後,被恢復舊職,又任樞密直學士。一個月後,出任參知政事,成為副相。 [11] 

呂端榮登相位

呂端歷任朝內外官職,雖然並沒有重大建樹,但他沉穩、鎮靜、有器量、識大體的吏治才幹,已日漸為人所知。宰相趙普就曾稱讚呂端説:“我見呂公奏事,得到皇上的嘉許,看不見他顯出得意;受到別人的挫抑也看不見他顯出沮喪或恐懼。他喜怒不形於言色。真是做宰相的人才啊!”後來,左諫議大夫寇準也升為參知政事。呂端請求讓自己位居寇準之下,太宗馬上授呂端為左諫議大夫,位在寇準之上。太宗寵待呂端,常常單獨在偏殿召見呂端,討論許久。之後,呂端升任户部侍郎平章事 [12] 
呂端儀表俊秀,處事寬厚忠恕,善交朋友,講義氣,輕錢財,好佈施。處事理政才華出眾,逐漸為宋太宗所喜愛和重用。早在呂蒙正為相之時,太宗就有重用呂端的想法。在太宗與別人商量,打算任用呂端為相時,遭到部分朝臣反對,他們認為呂端“糊塗”。太宗根據自己多年體察,立即説:“呂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其實這個時候已堅定了任用呂端為相的決心。當時,太宗還作過一首釣魚詩,其中有兩句是這樣寫的:“欲鉺金鈎深未達,磻溪須部釣魚人。”這詩中的意思是説,對於任用呂端當宰相的事,已無可爭議,宰相這個職位非呂端莫屬。 [13]  過後數日,太宗就讓呂蒙正改任參知政事,呂端則進官門下侍郎兼兵部尚書,正式出任宰相。 [14]  呂端拜相時,已年屆六十,太宗曾後悔自己對呂端重用太晚。 [13] 
呂端任宰相後,辦事持重穩當,公道而廉潔,深得朝中朝外各方面的好評。使太宗聽到的奏章多是褒獎之辭,對呂端的印象當然就更好了。
太宗為了平衡各方面的關係,特別是對寇準的使用,恐有呂端官居相位以後在寇準之上,使寇準心中不平,就採取了一個臨時過渡的辦法,作為權宜之計。太宗讓時任參知政事的寇準與宰相呂端“分日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也就是説,讓呂端和寇準隔日輪流執掌相府大計,他倆平起平坐,太宗則從旁加以觀察。
當時送到朝中的奏摺很多,而朝中也有各種各樣的意見,但是眾説紛紜,沒有決斷性的意見,“惟端罕所建明。”經過一段觀察之後,宮內付出太宗的親手戒諭:“自今中公事必經呂端詳的,乃得聞奏。”這一道諭旨,無疑是太宗對呂端的更大信任和重用。呂端感到事已至此,再謙讓也就不妥當了,於是他未加推辭欣然從命,履行公事。實際上這時呂端才真正成了名副其實的、有職有權的當朝宰相。以致數年後呂端的名聲遠揚,而且傳至後代,被稱為一代名相。 [15] 

呂端擁立真宗

至道三年(997年)二月,太宗病重時,宦官王繼恩暗中串聯參知政事李昌齡、殿前都指揮使李繼勳、知制誥胡旦等,並與太宗妻李皇后一起謀立太宗長子趙元佐,企圖發動政變。 [16]  [17] 
三月二十九日,呂端入宮問疾。這時太宗已危在旦夕,呂端見太宗左右只有王繼恩和李皇后,卻不見太子趙恆。他擔心事情有變,於是在笏上寫“大漸”二字,讓親信交給趙恆,讓他趕快入宮。 [16]  [17] 
待到太宗駕崩後,李皇后讓王繼恩來到中書省告知呂端。呂端知道有變,抽身出閣,反手將王繼恩鎖在中書畫閣中,並派人予以看守。他從中書省來到萬歲殿,以太宗的生前意願為依據和李皇后理論,使其默然無言,最後擁立趙恆即位,是為宋真宗。趙恆即位後,垂簾引見羣臣。呂端平立殿階,請求侍臣捲簾,他登殿審視,確認是趙恆後才退降殿階,率羣臣拜呼“萬歲”。 [16]  [17] 
鹹平元年(998年)夏,因呂端久病不僡,真宗下詔免去他每日朝拜的禮儀。有事靠書信溝通視事。十月,真宗授呂端以太子太保致仕。告假三百日後,真宗仍命有司供他俸祿。之後,真宗親自探望呂端,當時他已病重,真宗對他倍加撫慰。 [18] 

呂端病逝汴京

鹹平三年(1000年)四月初三(5月9日 [1]  ),呂端逝世,享年六十六歲。朝廷追贈司空諡號“正惠”,並追封其妻李氏為涇國夫人,任命其子呂藩為太子中舍人、呂荀為大理評事、呂蔚為千牛備身、呂藹為殿中省進馬 [19] 

呂端主要影響

宋太宗傳位真宗的過程中,呂端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真宗即位之初的穩定政局也離不開呂端,他在對待擁立趙元佐集團的人的問題上,很穩健老練。他首先讓李皇后之弟李繼隆為使相,表示尊崇,出鎮陳州。接着,呂端以王繼恩李昌齡交接請託“泄露宮禁語言”的罪名,對王繼恩較重處分是(安置均州),對李昌齡只是以大幅度貶官(貶為忠武軍司馬)了事。處理秘書監胡旦,只説他起草詔書“頗恣胸臆”,有誹謗言辭,除名流放潯州,處理也是偏重的。但在處理時,呂端都沒有指明他們是因擁立趙元佐而得罪的,而且除王繼恩以外的諸人,也都得到了從寬處理。 [20] 

呂端歷史評價

呂端大事不糊塗 呂端大事不糊塗 [21]
趙普:觀呂公奏事,得嘉賞未嘗喜,遇抑挫未嘗懼,亦不形於言,真台輔之器也。 [22] 
趙光義:①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 [22]  ②簡直夷曠,宣慈惠和。挺王佐之偉才,負人倫之碩望。頃自擢參樞軸,再歷炎涼。運奇兵於廟堂,詢謀惟允;貢昌言於帷幄,謇諤可嘉。適當求理之辰,益見匪躬之節。矧又周知大體,多識舊章,用晦而明,中立不倚。王商厚重,既遠懾於羌戎;謝傅元虛,可坐鎮於雅俗。宜踐公台之位,允符師尹之瞻。 [23] 
趙恆:朝之雋老,人所具瞻。茂同寅亮,採之勳罄。 [23] 
曾鞏:端姿表瑰秀,器識和裕,屢遭擯斥,未始經意。 [24] 
張鎡:呂正惠公端姿儀瑰秀,有器量,寬厚多恕,善談謔,意豁如也。雖屢經擯退,未嘗以得喪介懷,深為當世所服。端善與人交,輕財好施,未嘗問家事。 [25] 
呂中:①呂端持重識大體,鎖王繼恩於閣內而大計以定。真宗即位,擲簾升履,審視然後降拜。其膽略如此,此皆得人之效也。 [26]  ②在真宗之初則有呂端,在仁宗之初則有王曾,其皆安國家、定社稷之名臣歟。 [27] 
脱脱:呂端諫秦王居留,表表已見大器,與寇準同相而常讓之,留李繼遷之母不誅。真宗之立,閉王繼恩於室,以折李後(明德皇后)異謀,而定大計;既立,猶請去簾,升殿審視,然後下拜,太宗謂之“大事不糊塗”者,知臣莫過君矣。 [22] 
薛應旗:申屠安坐而鄧通稽首,宋璟庭立而昌宗(張昌宗)匍匐,呂端鎖閣而繼恩彷徨,韓琦出檄而守忠(任守忠)黜貶;王嘉發憤不能去一佞幸,楊震連疏不能去一乳媪,蕭望之以師傅困於石顯趙汝愚以貴戚阨於侂胄(韓侂冑),此無他,權之所在,有重輕也。 [28] 
歸有光:君德賴以培養,生民賴以滋息,社稷賴以鎮定,此忠厚之臣也。其在於古,若償金脱驂翻羹唾面之類,皆可以言忠厚也。其大者,則如曹參周勃丙吉狄仁傑郭子儀裴度、呂端、王旦、韓琦之徒是也。 [29] 
王夫之:①德昭(趙德昭)之死,廷美(趙廷美)之竄,大亂之道,太宗之巨慝也。立其廷者,以剛直稱,則竇偁姚坦;以昌言稱,則田錫張齊賢;以方正稱,則李昉、呂端;皆所謂賢臣也。而俯首結舌,聽其安忍戕性以行私,無敢一念開國之先皇者。 [30]  ②宋自雍熙以後,為平章、為參知、為密院、總百揆掌六師者,乍登乍降,如拙棋之置子,顛倒而屢遷。夷考其人,若宋琪、李昉、李穆、張齊賢、李至王沔陳恕張士遜、寇準、呂端、柴禹錫蘇易簡向敏中張洎李昌齡者,雖其閒不乏僥倖之士,而可盡所長以圖治安者,亦多有之。 [30] 
朱軾:當太宗晏駕,事幾不測,雖有宏才遠略、文武兼資者,未必能定之。俄頃也,端決機於始,而堅持於後,升階審視,然後下拜,非器識凝定,其孰能之?跡其洊歷州郡,所在着聲,周旋同列,羣而不黨,小事糊塗,豈篤論哉! [31] 
愛新覺羅·弘曆:吾讀《宋史》至呂端閉王繼恩於室,入立真宗,然後升殿審視以拜,未嘗不賢其能定大計而想見其為人。當太宗升遐,李後方異議,主幼時艱,而端乃從容定計,沮其邪謀,扄其羽翼,頃刻之間,嗣君以定。……宋初清明,信任賢相,端能不動聲色,處之晏如,可謂善於應變矣。端器量寬(闕),英才表表,真宗雅重之。……太宗嘗稱“呂端大事不糊塗”,可謂知端者矣。 [32] 
于敏中:至於宋初,五竇、二宋、二扈而外,文則趙普呂餘慶、呂端、邊歸讜趙上交、劉載劇可久,武則趙贊劉廷讓、高彥暉、李懷忠田重進、劉重進、李瓊張暉馬全義劉審瓊張藏英董遵誨。燕之人才,亦可謂盛矣。 [33] 
畢沅:端有器量,雖屢經濱退,未嘗以得喪介懷,平居不蓄資產。及為相,持重識大體,以清淨簡易為務。 [34] 
惲毓鼎:宋代宮闈之事,大臣皆得與聞。如王文正(王旦)、呂正惠、呂文靖(呂夷簡),遇大事極能匡正。 [35] 
蔡東藩:若夫建儲一事,為君主國之要典,太宗年近周齡,猶未及此,且怒斥馮拯諸人之奏請,何其疏也?幸寇準片言決議,主器有歸,於是王繼恩不得逞私,呂端得以持正,閉寺人於閣中,覲真主於殿上,人以是美呂司空,吾謂當歸功寇萊公,曲突徙薪,應為上客,若遲至焦頭爛額,不已嘆為無及乎? [36] 
南懷瑾:所謂“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這是一副名聯,也是很好的格言。呂端是宋朝一個名宰相,看起來他是笨笨的,其實並不笨,這是他的修養,再處理大事的時候,遇到重要關鍵,他是決不馬虎的。 [37] 

呂端主要作品

全宋詩》錄其詩2首:《送英公大師歸終南》《贈李公》。另有殘句1句 [2] 

呂端軼事典故

呂端鎮定自若

呂端渡海出使高麗時,風暴折斷了船的桅杆,船上的人都非常害怕,只有呂端仍舊在讀書,像在齋閣時一樣。 [38] 

呂端大事不糊塗

李錚著《名相傳奇:呂端全傳》 李錚著《名相傳奇:呂端全傳》
《宋史·呂端傳》:“太宗欲相端。或曰:‘端為人糊塗。’太宗曰:‘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決意相之。”
這句話,原出自北宋太宗多年體察呂端後對其處事為人的一種無可辯駁的評價,而且也確實反映了呂端的人品和才幹的真實情況。從歷史書籍中能找到的,能説明呂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的事例有以下兩件事:
其一,太宗曾向呂端問過計策,説自從漢唐以來,有過封乳母為夫人的事情,要呂端拿個主意,如今該怎麼辦才好呢?呂端回答説:“以前漢唐朝代跟現在不同,那個時候或者是因國大,或者是因為名聲好,才那樣做的,都是事出有因的。可以這麼説吧,法無定法,禮無定製。”呂端這番話使得太宗大開心竅。
其二,呂端在相位上也就是幾年的時間,他就主動的奏請聖上將相位讓給了寇準,由寇準接任宰相,呂端自己又做了參知政事那個有相職無權的謀事官職。後來寇準也做了參知政事,按理説呂端在前,寇準在後,其名次排列是沒有什麼爭議的。可是呂端偏偏奏明聖上要求把自己列在寇準之後,並得到了恩准。呂端不計名利地位,遇事顧全大局,處事以清廉簡潔為原則,在當時傳為佳話。
有這樣的事實,加之平時呂端臨朝很少發表高談闊論,就有些人誤認為呂端是個糊塗人,然而宋太宗卻認為這都是一些小事,呂端只不過是“小事糊塗”罷了,遇有“大事不糊塗”。
太宗的話是言出有據的。宋時,天下戰事此伏彼起,內部也不夠統一。西夏李繼遷造反,攪得西部邊境不安,宋出兵攻夏。保安軍逮住了李繼遷的母親,宋太宗本來想把她殺了。為此,宋太宗單獨召見寇準,詢問他有何意見。當時,寇準沒有不同意見拿出來獻上。在寇準退朝的時候,被呂端瞧見。呂端猜得朝中一定是有重大事情在謀劃當中。就讓寇準留步問個究竟。呂端問寇準:“陛下是不是提到找我呂端商量事情的意思?”寇準説:“沒有!”
呂端心想口出:“邊關上平常的事情,不必讓我知道,若是有軍國大事,商量大的計策,我呂端身為當朝宰相,就不可不知道。”寇準聽了呂端這番話,覺得這件事確實重大,就將方才太宗召見他是為了處置李繼遷之母的事情如實地告訴了呂端。呂端問寇準:“聖上打算怎麼處置呢?”寇準回答:“聖上的意思是把她在保安軍北門外斬首示眾,打算用這種處置方法來鎮戒那些造反或叛逆的人們。”呂端聽到這個地方忙説:“若是這麼處置了,可不是什麼好辦法。”於是呂端又親自上朝奏本,提出不要斬殺李繼遷母親的意見。他為了説服太宗,還用秦、漢項羽欲殺邦之父的故事相勸説,他説:“李繼遷是個反叛之人,今天殺了他母親,明天能逮住李繼遷本人嗎?如果不能的話,不就結下了更大的冤仇了,不就更加堅定了他的反抗之心了嗎?”太宗聽了呂端的一番話,覺得很有道理,就問道:“照你這麼説,對李繼遷的母親該當如何處置呢?”
呂端見太宗有了活話,便把自己的想法講了出來,他説:“以本人想到的不算高明的辦法,請聖上想想,是否把她放到延州那個地方去,派人好好護養着她,以此招睞李繼遷回心轉意,不再造反。這樣的話,雖説李繼遷不可能馬上就降宋,但是,我們終究可以用他母親在宋來拴住他的心。至於他母親的生死大權,還不是掌握在我們的手裏。”
太宗聽了呂端的這種深謀遠慮的想法,心裏想呂端真是聰明過人。想我朝中有這麼多大臣,沒有人提出過呂端這樣的高明意見,差一點誤了我的大事。於是,就採納了呂端的意見,將李繼遷的母親放在延州,並派專人侍奉起來,直到病死延州。後來李繼遷也死了,其子李德明念在宋朝對待他祖母的情份上,就暫時歸順了宋朝。 [39] 
還有更重大的事件,就是在擁立太子真宗繼位的問題上,發生的擁護和反對的鬥爭。那還是宋太宗在世的時候,太宗的身體有病,就安排了後事,立真宗為太子,以備將來由他繼位,執掌宋朝天下,並且讓呂端負責太子的學習和生活起居等項事宜。太宗病情嚴重的時候,朝中有一些內侍和大臣,對太宗死後由誰來繼位發生分歧,甚至演變成一場宮廷鬥爭。
朝中有個內侍叫王繼恩,他嫉妒太子過人,怕太子繼位後對他不利。他就起了歹心邪意,聯絡參知政事李昌齡殿前都指揮使李繼勳、知制誥胡旦等人告謀另立太子,以便讓他們認為合適的人繼承王位。
太宗的病不治而終。太宗駕崩了,但朝中不可一日無主。皇后命王繼恩召見呂端。呂端覺察到可能有什麼變故,就叫手下把王繼恩鎖在自己府中,派人加以看管,不許他出入。然後自己急奔朝廷。呂端被召到朝廷以後,皇后對他説:“皇上不在世了,按説立太子就是為了讓他繼承王位,這也是合乎情理,順理成章的事情,看看現在應該怎麼辦才好呢?”呂端聽罷皇后的話,就毫不猶豫地説:“先帝立太子就是為了今天,現在先帝棄天下而走了,我們怎麼做違背先帝之命的事情呢,對於這麼事關國家前途命運的大事,不能有什麼異議後。”皇后聽了呂端的話,讓太子到福寧庭中坐上了皇位。
太子真宗繼位後,第一次登殿時,垂簾接見朝羣臣。當呂端率眾臣前來殿中晉見時,一看是這個樣子,寧是站在殿下不拜。當時皇后問呂端因何不拜?呂端尋思了一下説:“請把簾子捲起來,讓太子坐在正位上,讓我們看清楚了再拜。”這時皇后讓真宗照呂端所説的捲了簾坐上了正位。呂端看清楚了皇位坐的確實是太子無誤後,才率羣臣跪拜,並且三呼萬歲。
接着真宗對陰謀另立太子的那幾個奸侫,一一外貶,使得真宗的地位更加穩固。
真宗繼位後,每次接見朝中大臣,都對呂端很恭敬,肅然拱揖,不呼其名;因為呂端長得體大肥胖,宮廷台階稍高一點的,真宗都特別關照有人扶他上去。遇有奉召到殿中商討軍國大事時間長了議論不休的時候,呂端卻能説出輕重緩急,並且條理分明,條條是道。呂端的意見每次都被真宗所採納。
1976年,病榻上的毛澤東在一次召見葉劍英時,口述了一句詩相贈:“諸葛一生惟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一來評價葉劍英在大是大非面前的果斷,二來道出自己百年之後對國事的隱憂,希望他能在危難之時挺身而出。 [40] 

呂端人際關係

輩分
關係
姓名
簡介
家世
祖父
呂兗
唐末官至滄州節度判官,後遇害。
父親
後晉時官至兵部侍郎
平輩
兄長
——
配偶
李氏
封涇國夫人。
子輩
兒子
呂藩
曾任國子博士。
呂荀
曾任國子博士。
呂蔚
曾任太子中舍人。
呂藹
表格參考資料: [22] 

呂端後世紀念

名賢坊位於今河北省廊坊市的愛民東道與東安路交叉路口的西北角,實際上是一個街頭公園。園內有從古至今以來包括呂端在內的廊坊籍或對廊坊有直接影響的名賢達人雕像共十七尊。 [41] 

呂端藝術形象

新編歷史故事劇《宋相呂端》
新編歷史故事劇《宋相呂端》(3張)
2009年大型新編歷史故事劇河北梆子《宋相呂端》,飾演者不詳。 [42] 

呂端史料索引

宋史全文·卷四》
宋史·卷二百八十一·列傳第四十》 [22] 
參考資料
  • 1.    《宋史·卷六·本紀第六》:(鹹平三年)夏四月戊申朔,賜進士陳堯諮等袍笏。庚戌,呂端薨。
  • 2.    《全宋詩》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6-12-25]
  • 3.    《宋史·卷二百八十一·列傳第四十》:呂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人。父琦,晉兵部侍郎。端少敏悟好學,以蔭補千牛備身。歷國子主簿、太僕寺丞、秘書郎、直弘文館,換著作佐郎、直史館。
  • 4.    《宋史·卷二百八十一·列傳第四十》:太祖即位,遷太常丞、知浚儀縣,同判定州。
  • 5.    《宋史·卷三·本紀第三》:(開寶八年)秋七月…庚辰,遣閣門使郝崇信、太常丞呂端使契丹。
  • 6.    《宋史·卷二百八十一·列傳第四十》:開寶中,西上閣門使郝崇信使契丹,以端假太常少卿為副。八年,知洪州,未上,改司門員外郎、知成都府,賜金紫。為政清簡,遠人便之。
  • 7.    《宋史·卷二百八十一·列傳第四十》:會秦王廷美尹京,召拜考功員外郎,充開封府判官。
  • 8.    《宋史·卷二百八十一·列傳第四十》:太宗徵河東,廷美將有居留之命,端白廷美曰:“主上櫛風沐雨,以申吊伐,王地處親賢,當表率扈從。今主留務,非所宜也。”廷美由是懇請從行。
  • 9.    《宋史·卷二百八十一·列傳第四十》:尋坐王府親吏請託執事者違詔市竹木,貶商州司户參軍。移汝州,復為太常丞、判寺事。
  • 10.    《宋史·卷二百八十一·列傳第四十》:出知蔡州,以善政,吏民列奏借留。改祠部員外郎、知開封縣,遷考功員外郎兼侍御史知雜事。使高麗……遷户部郎中、判太常寺兼禮院,選為大理少卿,俄拜右諫議大夫。
  • 11.    《宋史·卷二百八十一·列傳第四十》:許王元僖尹開封,又為判官。王薨,有發其陰事者,坐裨贊無狀,遣御史武元穎、內侍王繼恩就鞫於府。端方決事,徐起候之,二使曰:“有詔推君。”端神色自若,顧從者曰:“取帽來。”二使曰:“何遽至此?”端曰:“天子有制問,即罪人矣,安可在堂上對制使?”即下堂,隨問而答。左遷衞尉少卿。會置考課院,羣官有負譴置散秩者,引對,皆泣涕,以飢寒為請。至端,即奏曰:“臣前佐秦邸,以不檢府吏,謫掾商州,陛下復擢官籍辱用。今許王暴薨,臣輔佐無狀,陛下又不重譴,俾亞少列,臣罪大而幸深矣!今有司進退善否,苟得潁州副使,臣之願也。”太宗曰:“朕自知卿。”無何,復舊官,為樞密直學士,逾月,拜參知政事。
  • 12.    《宋史·卷二百八十一·列傳第四十》:時趙普在中書,嘗曰:“吾觀呂公奏事,得嘉賞未嘗喜,遇抑挫未嘗懼,亦不形於言,真台輔之器也。”歲餘,左諫議大夫寇準亦拜參知政事。端請居準下,太宗即以端為左諫議大夫,立準上。每獨召便殿,語必移晷。擢拜户部侍郎、平章事。
  • 13.    《宋史·卷二百八十一·列傳第四十》:時呂蒙正為相,太宗欲相端,或曰:“端為人糊塗。”太宗曰:“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決意相之。會曲宴後苑,太宗作《釣魚詩》,有云:“欲餌金鈎深未達,磻溪須問釣魚人。”意以屬端。後數日,罷蒙正而相端焉。初,端兄餘慶,建隆中以藩府舊僚參預大政,端復居相位,時論榮之。端歷官僅四十年,至是驟被獎擢,太宗猶恨任用之晚。
  • 14.    《宋史·卷二百八十一·列傳第四十》:進門下侍郎兼兵部尚書。
  • 15.    《宋史·卷二百八十一·列傳第四十》:端為相持重,識大體,以清簡為務。慮與寇準同列,先居相位,恐準不平,乃請參知政事與宰相分日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太宗從之。時同列奏對多有異議,惟端罕所建明。一日,內出手札戒諭:“自今中書事必經呂端詳酌,乃得聞奏。”端愈謙讓不自當。
  • 16.    《宋史·卷二百八十一·列傳第四十》:太宗不豫,真宗為皇太子,端日與太子問起居。及疾大漸,內侍王繼恩忌太子英明,陰與參知政事李昌齡、殿前都指揮使李繼勳、知制誥胡旦謀立故楚王元佐。太宗崩,李皇后命繼恩召端,端知有變,鎖繼恩於閣內,使人守之而入。皇后曰:“宮車已晏駕,立嗣以長,順也,今將如何?”端曰:“先帝立太子正為今日,今始棄天下,豈可遽違命有異議邪?”乃奉太子至福寧庭中。真宗既立,垂簾引見羣臣,端平立殿下不拜,請捲簾,升殿審視,然後降階,率羣臣拜呼萬歲。
  • 17.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四十一》(至道三年):初,太宗不豫,宣政使王繼恩忌上英明,與參知政事李昌齡、知制誥胡旦謀立楚王元佐,頗間上。宰相呂端問疾禁中,見上不在旁,疑有變,乃以笏書“大漸”字,令親密吏趣上入侍。及太宗崩,繼恩白後至中書召端議所立。端前知其謀,即紿繼恩,使入書閤檢太宗先賜墨詔,遂鎖之,亟入宮。後謂曰:“宮車宴駕,立嗣以長,順也,今將奈何?”端曰:“先帝立太子政為今日,豈容更有異議!”後默然。上既即位,端平立殿下不拜,請捲簾,升殿審視,然後降階,率羣臣拜呼萬歲。
  • 18.    《宋史·卷二百八十一·列傳第四十》:明年夏,被疾,詔免常參,就中書視事。上疏求解,不許。十月,以太子太保罷。在告三百日,有司言當罷奉,詔賜如故。車駕臨問,端不能興,撫慰甚至。
  • 19.    《宋史·卷二百八十一·列傳第四十》:卒,年六十六,贈司空,諡正惠,追封妻李氏涇國夫人,以其子藩為太子中舍,荀大理評事,蔚千牛備身,藹殿中省進馬。
  • 20.    虞雲國.《細説宋朝》: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2-01
  • 21.    呂端大事不糊塗  .新華每日電訊[引用日期2015-07-24]
  • 22.    《宋史·卷二百八十一·列傳第四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1-24]
  • 23.    《宋宰輔編年錄》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7-12-16]
  • 24.    《名臣碑傳琬琰之集中·卷四十五》  .殆知閣[引用日期2015-01-24]
  • 25.    《仕學規範》  .是何年[引用日期2015-01-24]
  • 26.    《宋史全文·卷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1-25]
  • 27.    《宋史全文·卷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2-15]
  • 28.    《方山先生文錄·卷三》  .殆知閣[引用日期2016-09-26]
  • 29.    《震川先生制科文》  .殆知閣[引用日期2015-01-24]
  • 30.    《宋論·卷二·太宗》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1-25]
  • 31.    《史傳三編》  .古籍文獻網[引用日期2016-12-05]
  • 32.    《御製樂善堂全集定本》  .古籍文獻網[引用日期2016-08-30]
  • 33.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一百五十九》  .殆知閣[引用日期2016-12-25]
  • 34.    《續資治通鑑·卷第二十二·宋紀二十二》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5-01-25]
  • 35.    《澄齋日記》  .殆知閣[引用日期2015-01-24]
  • 36.    宋史演義:第二十回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1-25]
  • 37.    南懷瑾.《論語別裁》: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 38.    《宋史·卷二百八十一·列傳第四十》:使高麗,暴風折檣,舟人怖恐,端讀書若在齋閣時。
  • 39.    《宋史·卷二百八十一·列傳第四十》:初,李繼遷擾西鄙,保安軍奏獲其母。至是,太宗欲誅之,以寇準居樞密副使,獨召與謀。準退,過相幕,端疑謀大事,邀謂準曰:“上戒君勿言於端乎?”準曰:“否。”端曰:“邊鄙常事,端不必與知,若軍國大計,端備位宰相,不可不知也。”準遂告其故,端曰:“何以處之?”準曰:“欲斬於保安軍北門外,以戒凶逆。”端曰:“必若此,非計之得也,願少緩之,端將覆奏。”入曰:“昔項羽得太公,欲烹之,高祖曰:‘願分我一杯羹。’夫舉大事不顧其親,況繼遷悖逆之人乎?陛下今日殺之,明日繼遷可擒乎?若其不然,徒結怨仇,愈堅其叛心爾。”太宗曰:“然則何如?”端曰:“以臣之愚,宜置於延州,使善養視之,以招來繼遷。雖不能即降,終可以系其心,而母死生之命在我矣。”太宗撫髀稱善曰:“微卿,幾誤我事。”即用其策。其母后病死延州,繼遷尋亦死,繼遷子竟納款請命,端之力也。
  • 40.    廊坊新編歷史劇河北梆子《宋相呂端》進京演出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7-01-26]
  • 41.    廊坊:“名賢坊”內訪名賢 主要雕像17尊  .燕趙都市網[引用日期2015-01-24]
  • 42.    圖説廊坊 新編歷史劇河北梆子《宋相呂端》  .長城網[引用日期2015-07-24]
  • 43.    北宋名相呂端 - 廊坊市人民政府  .廊坊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1-03-09]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