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韋孝寬

鎖定
韋孝寬(509年~580年12月19日),名寬,一名叔裕,字孝寬,以字行於世。京兆郡杜陵縣(今陝西省西安市)人,出身京兆韋氏。武威太守韋旭之子。南北朝時期北魏西魏北周大臣、軍事家,官至大司空上柱國,封爵鄖國公。
早年在北魏多次參與戰事有功而升遷,後為西魏宇文泰所重用,派他鎮守東西魏交界的軍事要地玉壁,大統十二年(546年),東魏高歡率大軍進攻包圍玉壁,韋孝寬軍力為劣勢,但運用地形和戰術守城,高歡運用各種戰術攻城皆不克,東魏軍圍城五十餘天,兵力損失慘重,最後退兵,高歡回師後病死。玉壁之戰為東、西魏實力消長的關鍵戰之一,原本較弱小的西魏,經此戰後粉碎東魏想要滅亡西魏的企圖。建德六年(577年)北周武帝接受韋孝寬的建議,成功打敗北齊,統一北方。大象二年(580年),率軍大破尉遲迥於鄴城。
大象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580年12月19日),韋孝寬在長安去世,享年七十二歲,朝廷追贈使持節、太傅、上柱國、懷衡黎相趙洺貝滄瀛魏冀十一州諸軍事、雍州牧,諡號襄公。
全    名
韋叔裕 [1] 
別    名
韋孝寬 [1] 
孝寬
所處時代
北魏→西魏→北周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京兆杜陵
出生日期
509年
逝世日期
580年12月19日
主要成就
玉壁之戰、平定尉遲迥叛亂
官    職
大司空、上柱國
封    爵
山北縣侯、開國公、鄖國公
追    贈
太傅、十二州諸軍事、雍州牧
諡    號

韋孝寬人物生平

韋孝寬早年經歷

韋孝寬原名叔裕,字孝寬,京兆郡杜陵縣人,自小便用他的字作名。 [1]  韋孝寬為人深沉機敏,温和正直,好讀經史。他二十歲時,遇到蕭寶夤在關中發動叛亂,於是他前往都城洛陽,請求朝廷讓他作為大軍的先鋒前去平定叛亂。朝廷很欣賞他的這種行為,便任命他為統軍。 [2] 

韋孝寬隨軍西征

韋孝寬隨馮翊郡公長孫稚揮師西進,每次作戰,都有戰功,被任命為國子博士,代理華陰郡太守的職務。
恰好侍中楊侃擔任大都督,出京鎮守潼關,讓韋孝寬做都督府司馬。楊侃對韋孝寬的才幹感到驚奇,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為妻。 [3]  永安年間,朝廷任命韋孝寬為宣威將軍、給事中,不久又授予他山北縣男的爵位。 [4] 

韋孝寬巧用離間

北魏建明二年(531年)到北魏中興二年(532年),韋孝寬為都督,隨荊州刺史源子恭鎮守襄城,因功任析陽郡守。時獨孤信為新野郡守,二人關係甚好,而且政績出眾,被荊州吏人稱為聯璧,傳為美談。 [5] 
北魏孝武帝初年,韋孝寬以都督的身份,單獨鎮守襄城。北周文帝宇文泰從原州(治高平城,及今寧夏固原縣)進軍雍州,命令韋孝寬隨大軍前往。等到攻下潼關後,當即任命他為弘農郡太守。後隨宇文泰俘東魏大將竇泰,兼任行台左丞,統轄宜陽郡兵馬, [6]  與獨孤信入守洛陽。又與宇文貴、怡峯應接潁州義徒,於潁川大破東魏將任祥堯雄 [7] 
西魏大統三年(537年)十一月,韋孝寬攻克東魏豫州城,俘獲豫州刺史馮邕。又參與河橋之戰,西魏軍作戰不利,時邊境騷亂,宇文泰令韋孝寬以大將軍行宜陽郡事。不久,遷南兗州刺史。 [8]  同年,東魏將段琛堯傑再次攻佔宜陽,派揚州刺史牛道恆鼓動招誘西魏邊境的百姓,韋孝寬為此深感憂慮。於是派間諜尋求到牛道恆的手跡,讓善於模仿筆跡的人偽造了一封牛道恆給韋孝寬的信,信中説到牛道恆歸順的意圖,又假造了燈灰烤焦的痕跡,就像這封信是在燈下書寫的一樣,又讓間諜回頭把這封信送到段琛的軍營中。段琛得到這封信後,果然懷疑牛道恆。牛道恆所策劃的事情,都不被段琛許可。韋孝寬知道敵方已經離心,相互牽制,於是天天出動奇兵突然襲擊,終於俘獲了段琛和牛道恆等人,崤山澠池一帶於是安定了。 [9] 
西魏大統五年(539年),韋孝寬進爵為侯。
大統八年(542年),轉晉州刺史。 [10] 
西魏大統十二年(546年)八月,幷州刺史王思政轉任荊州刺史,並推薦韋孝寬接替他的職位,韋孝寬遂率軍鎮守玉壁(今山西稷山西南),兼攝南汾州(故治及今山西吉縣)事,進授大都督 [11] 

韋孝寬玉壁攻守

西魏大統十二年(546年)十月,東魏丞相高歡傾山東之兵自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南)出發,向西魏大舉進攻。玉壁在今山西稷山縣西南,處於汾水的下游。西魏設在這裏的要塞對東魏的晉州威脅很大,所以高歡決定先攻玉壁。 [12]  九月,東魏軍連營數十里,包圍玉壁,以引誘西魏軍出戰,韋孝寬據城固守。
十月,東魏軍攻城,晝夜不停。韋孝寬則隨機應變,竭力抗禦。東魏軍在城南筑土山,欲居高臨下攻城。城上先有二樓,韋孝寬縛木加高城樓,令始終其高於土山,並多備戰具以御之,使東魏軍不能得逞。 [13]  高歡派人對城中説:“縱使你把樓架到天上,我也會穿過城去捉拿你。”東魏軍於是改變戰術,在城南挖掘10條地道,又用“孤虛法”,集中兵力攻擊北城,晝夜不息。北城向來是天險,韋孝寬挖掘長溝,切斷東魏軍的地道,並派兵駐守,待東魏軍挖至深溝時,即將其擒殺。韋孝寬又在溝外堆積木柴,備好火種,發現東魏軍在地道中潛伏,便將木柴塞進地道,投火燃燒,還藉助牛皮囊鼓風,烈火濃煙,吹入地道,地道中的東魏士卒被燒得焦頭爛額。東魏軍又造“攻車”撞擊城牆,所到之處,莫不摧毀。雖有排楯,也無法抵擋。韋孝寬便用布匹做成帳幔,隨其所向張開,攻車撞之,布受衝擊立即懸空,城牆未受損壞。東魏軍又把乾燥的松枝、麻稈綁到長杆上,灌以膏油燃火,去焚燒帳幔,企圖連玉壁城樓一起焚燬。韋孝寬則把鋭利的鈎刀也綁到長杆上,等火杆攻擊時,即舉起鈎刀割之,把正點燃的松枝、麻稈全部割掉。東魏軍又轉用地道,在城四周挖掘地道20條,用木柱支撐,然後以油灌柱,放火燒斷木柱,使城牆崩塌。韋孝寬在城牆崩塌處用柵欄堵住,使東魏軍無法攻入城內。 [14]  東魏軍盡用攻城之術,但皆被韋孝寬所破,而且還守城有餘。高歡攻城不克,後派人勸降也沒有成功。高歡攻城50天,士卒死亡7萬人,精疲力竭,用盡心計,仍未攻克,高歡急得舊病復發。時有隕石墜入東魏軍營中,東魏軍驚懼,高歡遂於十一月初一解除對玉壁的包圍,撤軍。高歡回到晉陽後,一病不起,於次年正月死去。 [15] 
西魏文帝元寶炬特派殿中尚書長孫紹遠、左丞王悦前去慰問,並晉升韋孝寬為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進封建忠郡公爵,以獎其守玉壁之功。 [16] 

韋孝寬進攻南梁

西魏廢帝三年(554年)九月,韋孝寬以大將軍的身份與柱國大將軍、燕國公於謹、中山公宇文護、大將軍楊忠等領兵5萬進攻梁朝。十一月,攻克江陵(今湖北省),韋孝寬因功被封為穰縣公。回軍後,韋孝寬拜尚書右僕射,賜姓宇文氏。
西魏廢帝四年(555年)四月,宇文泰北巡,命韋孝寬還鎮玉壁。 [18] 
北周孝閔帝元年(557年),宇文覺代西魏稱帝,就是後來的孝閔帝,國號周,史稱北周。韋孝寬官拜小司徒。明帝初年,韋孝寬升麟趾殿學士。 [19] 

韋孝寬與齊談判

武成二年(560年),宇文邕即帝位,為北周武帝。周武帝以韋孝寬在玉壁之功,於玉壁置勳州,並任命韋孝寬為勳州刺史。北齊派使者到玉壁,要求兩國彼此往來互通貿易。晉公宇文護認為兩國相戰已久,互不往來,而且皇姑和宇文護的母親皆在北齊,此時北齊忽然派人來求交易,所以懷疑北齊別有用心,於是派司門下大夫尹公正到玉壁,與韋孝寬商討對策。韋孝寬於是在郊外設置供帳,派尹公正接待使者,並談及皇姑和宇文護母親的事情,北齊使者對於此事很是和顏悦色。當時有汾州胡人搶掠到關東人,韋孝寬將其全部放還,並致書北齊,同意兩國之間的交易,北齊也派人將皇姑和宇文護的母親送回北周。 [20] 
北周武成二年(560年)閏九月,韋孝寬進位柱國。當時,晉公宇文護欲東討北齊,韋孝寬認為不可,並派遣長史辛道憲前去勸阻,但宇文護並未採納。周軍出師後,果然不利。後來孔城被攻陷,宜陽被圍,韋孝寬對將帥們説應該趕緊在華谷和長秋築城,以杜絕敵人的野心。韋孝寬於是畫地形,勸説宇文護依計行事,但宇文護不採納韋孝寬的建議,此事遂作罷。次年三月,韋孝寬進封鄖國公。 [21-22] 

韋孝寬攻陳淮南

北周建德四年(575年),周武帝欲滅北齊,統一北方。二月,韋孝寬上書陳三策。 [23] 
北周建德五年(576年),周武帝伐北齊時,路過玉壁,察看禦敵之所,深為歎羨。韋孝寬認為自己熟悉北齊虛實,便請為先鋒。但周武帝認為玉壁為軍事重地,非韋孝寬無人能守,所以沒有同意。後及趙王宇文招率兵伐稽胡,與大軍成掎角之勢,周武帝才讓韋孝寬為行軍總管,圍守華谷以做接應,韋孝寬攻克北齊四城。周武帝平晉州後,仍讓韋孝寬鎮守玉壁。後因為韋孝寬年老,於是詔命隨駕還京。五月,韋孝寬拜大司空,出為延州總管。
北周建德七年(578年)六月,周武帝去世,宣帝繼位。九月,韋孝寬進位上柱國 [24] 
北周大象元年(579年)二月,韋孝寬為徐兗等十一州十五鎮諸軍事、徐州總管。九月,宣帝任命韋孝寬為行軍元帥,領行軍總管宇文亮梁士彥等攻陳淮南(泛指今淮河以南地區)。十一月,韋孝寬分遣杞國公宇文亮自安陸攻黃城,郕國公梁士彥攻廣陵,自己率軍攻打壽陽。陳帝陳頊命南兗州刺史淳于量為上流水軍都督,中領軍樊毅都督北討軍事及其他將領一起,率軍抗擊周軍。不久,韋孝寬攻克壽陽(今安徽壽縣),宇文亮攻克黃城,梁士彥先克廣陵(今江蘇揚州西北),繼取霍州(今安徽霍山北)等地。陳軍難以抵擋,遂將南、北兗、晉三州以及盱眙(今江蘇盱眙東北)、山陽(今江蘇淮安)、平陽(今江蘇寶應西)等九郡民眾徙往江南。周軍乘勢攻下譙州(今安徽蒙城)、北徐州(治燕縣,今安徽鳳陽東北)。至此,長江以北土地皆入於北周。 [25]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三月,周軍回師,至豫州時,宇文亮謀反,準備突襲韋孝寬,兼併其眾。宇文亮的部下茹寬知道此事後,告之韋孝寬,韋孝寬於是暗中設伏。宇文亮於夜間派數百騎前來偷襲,韋孝寬將其追斬。 [26] 

韋孝寬平定叛亂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五月十一日,北周宣帝宇文贇病死。北周靜帝宇文闡年幼,左丞相楊堅專政。 [27] 尉遲迥(北周文帝宇文泰外甥)位高素有聲望,恐有異圖,於是就以會葬北周宣帝為名,詔使其子尉遲惇召尉遲迥入朝;並以韋孝寬為相州總管赴鄴取代尉遲迥。 [28]  六月,尉遲迥恐楊堅專權對北周不利,想要舉兵討伐他。不久便公開起兵反對楊堅。
同年六月,皇帝下令出動關中軍隊,任命韋孝寬為元帥向東討伐。七月,軍隊駐紮在河陽。尉遲迥任命的儀同薛公禮等人圍攻懷州,韋孝寬派兵打敗了他們。又進軍駐紮在懷縣永城橋的東南。那座城既已處在要塞地帶,城牆堅固,尉遲迥又已派兵把守它。眾將士認為這座城處在要害,請求先攻佔它。 [29]  韋孝寬説:“城雖然小但是很堅固,如果沒有攻下,那麼會削減我們的軍威。如果我們打敗了他們的主力部隊,這座小城裏的軍隊又能有什麼作為呢?”於是帶領軍隊駐紮在武陟,大敗了尉遲迥兒子尉遲惇的軍隊,尉遲惇快馬逃到了鄴城。尉遲迥親自出戰,韋孝寬又打敗了他。尉遲迥走投無路被迫自殺。小城中的士兵全部在遊豫園被活埋。還有沒有降服的地方,韋孝寬都根據具體情況征伐他們,關東於是全部平定。 [30] 
十月,軍隊勝利回到京城。十一月,韋孝寬去世,時年七十二歲。追贈太傅、十二州諸軍事、雍州牧,諡號為襄。 [31-32] 

韋孝寬主要成就

韋孝寬抵禦東魏

  • 巧戰潼關
韋孝寬在年紀輕輕之時,就顯示出非常出色的軍事才能。西魏文帝年間,他一直率軍在邊境與東魏作戰,而且“每戰有功”。周武帝即位後,韋孝寬也是他手下重要的戍邊將領。韋孝寬在戰爭中勇謀兼備,善於以巧勝敵。東西魏之間的潼關之戰就是一例。
西魏大統三年(537年)正月,東魏統帥高歡率十餘萬人軍西征,兵臨黃河,威逼潼關,高歡搭起三座浮橋準備強渡黃河。西魏統帥宇文泰率軍前出潼關拒敵,部眾僅一兩萬人,在眾寡懸殊的情況下,宇文泰決定採取出其不意、擊敵要害的戰術。為了欺騙敵人,他自己大張旗鼓地返回長安、聲言援助隴右戰場,而把主力交給年僅二十八歲的韋孝寬指揮,命他集中兵力,消滅東魏的前鋒主力竇泰的部隊。
韋孝寬領命後率軍進至潼關地區的小關。經偵察確定利用小關溝深樹密的特點設伏。待作好準備後,竇泰已經率部渡過黃河。韋孝寬派出少數兵馬前往迎戰,佯裝敗逃把驕橫的竇泰部引入西魏軍隊的埋伏圈兒。待敵人中計之後,韋孝寬死死封住敵人的退路,在西魏其他部隊的支援下,全殲竇泰部隊。因為事變突然,殲敵時間短,東魏統帥高歡雖然得知竇泰中了埋伏被敵包圍,但卻來不及渡河解圍了,致使竇泰部眾遭徹底覆滅之災。西魏潼關戰役的勝利,韋孝寬當居首功。
  • 智勝高歡
韋孝寬因功不斷升遷。
西魏大統八年(542年)韋孝寬被派駐守玉壁(今山西稷山境內)。這是一處戰略要地。大統十二年十月,東魏丞相高歡率傾國之兵攻打玉壁。攻下玉壁,東魏可長驅直入西魏境內。東魏大軍連營數十里,聲勢浩大,軍威雄壯。韋孝寬奉命堅守玉壁。東魏軍隊依仗兵多勢眾,堆起土山,企圖居高臨下向玉壁城中的西魏軍隊攻擊,但韋孝寬卻以木代土,在城中搭起木樓,超出敵人土山的高度,使高歡的第一招失敗。
東魏軍隊挖地道,企圖通過地道進入城中,地道分四路二十一道。韋孝寬針鋒相對,他立即命土兵挖壕溝,城外挖地道的東魏士兵,每當挖至溝壕之處就遭西魏兵將擒殺。東魏高歡發怒,增派士兵鑽入地道,企圖強行攻入,韋孝寬立即命士卒在地道口堆起柴草,又用風車對準洞口吹風,把濃煙排入洞中,使鑽入地道的東魏士兵被煙燻死。高歡第二招又告失敗。高歡又生新計,命令部眾綁起草捆,灌入油脂,點燃火焰,拋入城中,企圖燒燬城中建築,但韋孝寬立即命人制作眾多鐵鈎,掛於城牆外圍,草捆向城中投擲時,統統被鐵鈎掛住,燃於城外,高歡的第三招仍告失敗。
高歡苦戰五十餘天,智窮力盡,營中發生傳染病,由於連日勞苦,士兵戰死、病死者高達七萬餘人,損失總兵力的近一半。高歡無計可施,只好乘夜撤軍而去。韋孝寬以少量軍隊堅守玉壁,保衞了邊境的安全,挫敗了敵人的西進企圖。朝廷嘉其功,特授大將軍職。

韋孝寬治軍策略

韋孝寬善於掌握人心,從間諜、士卒到皇帝,對他都很信任。韋孝寬鎮守邊城,善於撫慰邊民,尤其注意不使士卒侵擾對方的百姓。不僅如此,他還用重金收買了許多北齊的人充當間諜。凡有事需要這些間諜去完成,他們都願意替韋孝寬效力。所以,韋孝寬守邊,北齊的重大行動、出兵計劃、朝中變故等,他都能及時得知。韋孝寬任用的間諜不僅能通風報信,也能做大事。
韋孝寬深得周武帝的信任。周武帝一心想消滅北齊,韋孝寬獻上三策:第一策是:欲出軹關,厚集諸軍,百道齊發;第二策:欲廣儲蓄,募勇悍以觀變;第三策:欲結鄰好,待時而動。這些策略多被採納。

韋孝寬歷史評價

  • 李延壽:“韋孝寬奇材異度,緯武經文,居要害之地,受干城之託。東人怙恃其眾,悉力來攻,將欲釃酒未央,飲馬清渭。孝寬乃馮茲雉堞,抗彼仇讎,事甚析骸,勢危負户,終能奮其智勇,應變無方,城守六旬,竟摧大敵。齊人既焚營宵遁,高氏遂憤恚而殂。雖即墨破燕,晉陽存趙,何以能尚?若使平陽不守,鄴城無眾人之師;玉壁啓關,函谷失封泥之固。斯豈一城之得喪,實亦二國之興亡者歟。” [33] 
  • 杜牧:“周有齊太公,秦有王翦,兩漢有韓信趙充國耿恭虞詡段熲,魏有司馬懿,吳有周瑜,蜀有諸葛武侯,晉有羊祜、杜公元凱,梁有韋睿,元魏有崔浩,周有韋孝寬,隋有楊素,國朝有李靖李勣裴行儉郭元振。如此人者,當此一時,其所出計畫,皆考古校今,奇秘長遠,策先定於內,功後成於外。”
  • 張預:“韋叔裕,字孝寬,京兆杜陵人也,以字行。沈敏和正,涉獵經史。孫子曰:‘親而離之。’孝寬詐為手書而間段琛,偽作謠言而誅明月。又曰:‘守而必固。’孝寬守玉壁而高歡不能拔。又曰:‘因間者,因其鄉人而用之。’孝寬以金貨啖齊人而知其動靜。又曰:‘動如雷震。’孝寬謂雷駭電激,所向摧殄。又曰:‘佚而勞之。’孝寬欲使齊人有奔命之勞。又曰:‘城有所不攻。’孝寬不攻永橋是也。”
  • 餘闕:“男子當生為韋孝寬,死為張巡。” [34] 
  • 王應麟:“韋孝寬知兵而不知義。尉遲迥之討楊堅,所以存周也。孝寬受周厚恩,乃黨堅而滅迥。堅之篡也,孝寬實成之,難以逭春秋之誅矣。” [35] 
  • 朱熹:”韋孝寬智略如此,當楊堅篡周時,尉遲迥等皆死,孝寬乃獻金熨斗。始嘗疑之:既不與它為異,亦何必如此附結之?元來到這地位,便不與辨,亦不免死。既不能死,便只得失節耳。“
  • 陳元靚:“瞻彼鄖公,藹為國器。玉壁堅兵,江陵攬轡。謀猷既立,風不墜。清廟載登,歷載旡愧。”
  • 愛新覺羅·弘曆:“築城備警,非迅不足以集事。孝寬促成於旬日之間,使敵人猝不及覺,其膽識勝姚嶽遠甚。然亦幸而賊兵畏沮不前,工役得如期而就。若謂孝寬之按日逆計.皆能億中不爽.則未免粉飾之過也。” [53] 
  • 蔡東藩:”韋孝寬所陳三策,原足制齊人之死命,周之伐齊,再駕而定山東,卒如孝寬所言。“

韋孝寬軼事典故

韋孝寬植樹便民

西魏廢帝二年(553年),韋孝寬任雍州刺史。此前,雍州路旁每隔一里設置一個土堠(古代在路側堆起的土堆,用來標記里程),但一下雨,土堠就被損壞,所以經常要修復。韋孝寬上任後,便下令種植槐樹以代替土堠,既免去不斷修復之勞,又讓行人得以在樹下乘涼休息。朝廷聞知此事,很是讚賞。於是令諸州夾道每隔一里種植一樹,每十里種三棵,百里則種五棵。 [17] 

韋孝寬傳謠殺敵

北周韋孝寬為人多智善謀,善於使用間諜,不論是他派遣到北齊的間諜,還是他從北齊收買過來的間諜,都很盡職。北齊有位戰功卓著的將軍叫斛律光,能征善戰,英武無畏。韋孝寬為了除掉這個敵手,先讓參軍曲嚴編造歌謠:“百升飛上天,明月照長安”,“高山不推自崩.槲樹不扶自豎”。這裏的升,原指舊時的容量單位,十升等於一鬥,十鬥即一百升,等於一斛;歌謠裏的百升暗指斛律光的“斛”字。北齊皇室姓高,歌謠中的“高山”.影射北齊王。“槲樹”影射斛律光。這兩句歌謠的意思是説:斛律光想要當皇帝,北齊將要垮台了。韋孝寬令間諜們把寫有這些歌謠的傳單散發到北齊京城鄴(今河北臨漳)。當時任北齊宰相的祖珽,恰與斛律光有私仇。祖珽見有這樣的傳單,又添枝加葉渲染擴大,並讓小孩子在大街小巷傳唱,傳得滿城風雨,然後將情況彙報給北齊後主高緯。後主不辨真偽.懷疑斛律光要造反,立即下令殺了斛律光。韋孝寬沒費吹灰之力就除掉一名勁敵。 [36] 

韋孝寬擺筵脱身

隋國公楊堅被封為左大丞相後,權大震主,野心勃勃。相州總管尉遲迥看出楊堅心懷叵測,想出兵攻打他。楊堅也覺得尉遲迥對自己存在威脅,就派親信韋孝寬去替換尉遲迥。韋孝寬素知尉遲迥的為人,深知此行可能遭到不測,故而邊趕路邊思索應對之策。尉遲迥果然對韋孝寬來替換自己十分不滿。準備致韋孝寬於死地,於是派人去催促韋孝寬上任。韋孝寬假託有病,故意行程緩慢,拖延時間,並派人以求醫找藥為名,去尉遲迥所在地暗中探察情況。當時,韋孝寬的侄子韋藝任魏郡太守,受尉遲迥統領,兩人結為死黨。尉遲迥派他催促韋孝寬上任。
韋孝寬知道尉遲迥心懷鬼胎,便追問韋藝此行的真實目的,見韋藝不肯説實話,便以死相威脅。韋藝膽小,只得吐露真情。韋孝寬意識到尉遲迥很快就會派人來追殺他,便立即西逃。在逃與追的過程中,韋孝寬使出了一條妙計。他根據尉遲迥好酒貪杯的毛病,來了個盛宴滯敵的對策。韋孝寬每到一驛站,都對驛站的管事説:“蜀公尉遲迥大人將要到來,你們趕快準備好酒好菜迎接他。”並在臨走時將驛站的好馬全部牽走。尉遲迥果然派儀同大將軍樑子康帶着幾百人馬來追韋孝寬。他們看到每個驛站都有好酒好菜招待,還以為尉遲大人威震四方,連驛站也誠惶誠恐,慶幸自己口福不淺,哪知道這是對手備下的酒肉計,當下便盡情地吃了一頓又一頓,這樣就大大地遲滯了追擊韋孝寬的時間。當他們酒足飯飽,準備換馬時.驛站的好馬又都被韋孝寬帶走,他們只得慢慢地行走。韋孝寬則趁機逃得遠遠的。 [37] 

韋孝寬後世地位

建中三年(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併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右僕射鄖國公韋孝寬”。 [38]  及至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韋孝寬。 [39]  在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韋孝寬亦位列其中。

韋孝寬親屬成員

韋孝寬先輩

祖父:韋直善,為北魏馮翊扶風二郡守。
父親:韋旭,曾官拜武威郡太守。永安二年(529年),韋旭被任命為右將軍、南幽州刺史。當時氐族賊人多次搶掠財物,韋旭根據情況,加以安撫,氐人都迅速地降附他。不久,韋旭死在官位上。 [40] 

韋孝寬夫人

參考《韋孝寬墓誌》 [52] 
弘農楊氏,北魏侍中、衞將軍、右光祿大夫、濟北郡公楊侃之女,生韋那罹、韋長英。 [52] 
鄭毗罹,出自滎陽鄭氏,後改姓賀蘭氏,太尉祭酒鄭祖育孫女,鄭僧覆之女,生韋總、韋壽。 [52] 
元幼娥,一度改姓拓拔氏,常山王元淑孫女,生韋霽 [52] 

韋孝寬兄弟

韋夐,字敬遠,淡泊名利。 [41] 
韋孝固,吏部郎中、贈雍州刺史、安平恭子。
韋子遷,北魏安定縣開國鄉男。

韋孝寬兒子

韋孝寬有六個兒子,長子韋那罹早喪,次子為韋諶。其他的兒子中韋總韋壽、韋霽、韋津知名。 [42] 
韋那罹,早喪,贈使持節、儀同三司、中平縣開國公。參考《韋孝寬墓誌》。 [52] 
韋諶,韋孝寬次子。使持節、儀同大將軍、陵蓬二州刺史、禳縣開國公,過繼給叔父韋子遷。
韋總,字善會,聰敏好學,位居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納言、京兆尹。後戰死幷州,時年二十九歲。贈上大將軍,追封河南郡公,諡號貞。 [43]  韋總兒子韋圓成,後襲爵鄖國公。 [44] 
韋壽,字世齡,位居京兆尹,憑藉父親的軍功賜爵永安縣侯,拜儀同三司,進封滑國公,歷任恆、毛二州刺史,頗有能名。因為身患疾病,後死於家中。諡號定。仁壽中,隋文帝為晉王昭納他的女兒為妃,其子為韋保巒。 [45] 
韋霽,位居太常少卿、安邑縣伯。
韋津,位居內史侍郎、户部侍郎、判尚書事。 [46] 

韋孝寬女兒

韋孝寬有兩個女兒,一個名叫韋長英,另外一個未留名。
韋長英,封普安郡公主,嫁開府、少保、新蔡郡開國公斛斯恢。
韋氏,嫁湖州刺史皇甫道,生皇甫績 [47] 

韋孝寬侄子

韋藝,任魏郡太守。 [37] 

韋孝寬孫子

韋圓成,使持節、開府儀同大將軍。 [52] 

韋孝寬家族世系

家族世系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第五代
韋真喜(北魏馮翊、扶風二郡太守)
韋旭(北魏南豳州刺史,文惠公)
韋敻(北朝隱士)
韋世康(隋朝荊州總管、上庸文公)
韋福子,隋朝司隸別駕
韋福嗣,隋朝內史舍人
韋福獎,隋朝通事舍人
韋氏,嫁隋朝楊文紀
韋洸(隋朝柱廣州總管、襄陽敬公)
韋協,隋朝泰州刺史
韋瓘*(過繼叔父韋孝固)

韋藝(隋朝營州總管、魏興懷公)
韋彤,唐朝齊州刺史
韋或,隋朝千牛
韋晏
韋宣敏
韋衝(隋朝民部尚書、義豐縣侯)
韋德運
韋挺,唐朝象州刺史
韋氏,嫁隋朝齊王楊暕
韋約(隋朝太子洗馬、儀同、觀城公)
韋克己,唐朝隴州長史
韋后己
韋孝寬(北周名將,夫人鄭毗罹)
韋那罹(追贈使持節、儀同三司)

韋諶*(過繼叔父韋子遷)

韋總(開府、京兆尹、河南郡公)(娶北周鄭國公達奚震女)
韋圓成,鄖國靜公
韋匡伯,舒國懿公
韋圓照,娶隋豐寧公主
韋纖婉
韋纖惠
韋連佩
韋連備
韋纖慎
韋壽(開府、京兆尹、滑國公)(夫人史世貴,安政烈公史寧女)
韋保鷲,滑國世子
韋保巒,右衞副率
韋義節,唐朝刑部侍郎
韋氏,嫁隋萬年令楊嶽
韋霽(開府、安邑縣開國伯)

韋津(儀同大將軍、武陽郡公)(夫人元咳女,隋順陽良公元雅女)
韋全璧,唐朝潞州別駕
韋琬,唐朝成州刺史
韋琨,唐朝户部侍郎
韋璲,唐朝倉部郎中
韋瑜,唐朝歙州刺史
韋無漏(永安縣開國侯)

韋長英,嫁斛斯恢

韋氏,嫁湖州刺史皇甫道

韋孝固(北周吏部郎中,娶柳虯女兒柳靜女)
韋瓘*(北周使持節、車騎大將軍)
韋萬頃、韋勇力、韋惠尚,另有三個女兒
韋仁基,唐朝龍州刺史
韋子遷
韋諶*(陵蓬二州刺史)

韋□順(西魏東秦州刺史)


韋祉(北魏太府少卿)
韋義遠


韋禎(北魏給事黃門侍郎)
韋文殊


韋孝寬史籍記載

周書·卷三十一·列傳第二十三》 [48] 
北史·卷六十四·列傳第五十二》 [49] 

韋孝寬後世紀念

韋孝寬墓誌,刻於北周大象二年(580年),於1990年在陝西省西安市長安縣韋曲鎮北出土,後藏於陝西省考古研究所。此墓誌正方形。志蓋篆刻“週上柱國鄖襄公墓誌”9個字。志石邊長69釐米、厚10釐米,楷書40行,每行40個字。筆力瘦勁秀逸,富魏晉風韻,惟末5行字擠而小,每兩行又留有單獨的3個字,字跡也很是潦草。 [50]  韋孝寬墓在慎名墓東北約4公里的鳳棲原上。 [51] 
參考資料
  • 1.    《周書·韋孝寬列傳》:韋叔裕字孝寬,京兆杜陵人也,少以字行。
  • 2.    《周書·韋孝寬列傳》:孝寬沉敏和正,涉獵經史。弱冠,屬蕭寶夤作亂關右,乃詣闕,請為軍前驅。朝廷嘉之,即拜統軍。
  • 3.    《周書·韋孝寬列傳》:隨馮翊公長孫承業西征,每戰有功。拜國子博士,行華陰郡事。屬侍中楊侃為大都督,出鎮潼關,引孝寬為司馬。侃奇其才,以女妻之。
  • 4.    《周書·韋孝寬列傳》:永安中,授宣威將軍、給事中,尋賜爵山北縣男。
  • 5.    唐·李延壽《北史》列傳第五十二:普泰中,以都督從荊州刺史源子恭鎮穰城,以功除淅陽郡守。時獨孤信為新野郡守,同隸荊州,與孝寬情好款密,政術俱美,荊部吏人號為連璧。
  • 6.    《周書·韋孝寬列傳》:孝武初,以都督鎮城。文帝自原州赴雍州,命孝寬隨軍。及克潼關,即授弘農郡守。從擒竇泰,兼左丞,節度宜陽兵馬事。
  • 7.    唐·李延壽《北史》列傳第五十二:仍與獨孤信入洛,為陽城郡守,復與宇文貴、怡峯應接潁川義徒,破東魏將任祥、堯雄於潁川。
  • 8.    唐·李延壽《北史》列傳第五十二:孝寬又進平樂口,下豫州,獲刺史馮邕。又從戰於河橋。時大軍不利,邊境騷然,乃令孝寬以本將軍行宜陽郡事。尋遷南兗州刺史。
  • 9.    《周書·韋孝寬列傳》:是歲,東魏將段琛、堯傑復據宜陽,遣其揚州刺史牛道恆扇誘邊民。孝寬深患之乃遣諜人訪獲道恆手跡令善學書者偽作道恆與孝寬書論歸款意又為落燼燒跡若火下書者還令諜人送於琛營。琛得書,果疑道恆,其所欲經略,皆不見用。孝寬知其離阻,日出奇兵掩襲,擒道恆及琛等,崤、澠遂清。
  • 10.    唐·李延壽《北史》列傳第五十二:大統五年,進爵為侯。八年,轉晉州刺史。
  • 11.    唐·李延壽《北史》列傳第五十二:尋移鎮玉壁,兼攝南汾州事。先是,山胡負險,屢為劫盜,孝寬示以威信,州境肅然。進授大都督。
  • 12.    唐·李延壽《北史》列傳第五十二:十二年,齊神武傾山東之眾,志圖西入,以玉壁衝要,先命攻之。
  • 13.    唐·李延壽《北史》列傳第五十二:連營數十里,至於城下。乃於城南起土山,欲乘之以入。當其山處,城上先有兩高樓。孝寬更縛木接之,令極高峻,多積戰具以御之。
  • 14.    唐·李延壽《北史》列傳第五十二:齊神武使謂城中曰:“縱爾縛樓至天,我會穿城取爾。”遂於城南鑿地道,又於城北起土山,攻具,晝夜不息。孝寬復掘長塹,要其地道,仍簡戰士屯塹。城外每穿至塹,戰土即擒殺之。又於塹外積柴貯火,敵人有在地道內者,便下柴火,以皮排吹之。火氣一衝,鹹即灼爛。城外又造攻車,車之所及,莫不摧毀,雖有排楯,莫之能抗。孝寬乃縫布為縵,隨其所向則張設之。布懸於空中,其車竟不能壞。城外又縛松於竿,灌油加火,規以燒布,並欲焚樓。孝寬復長作鐵鈎,利其鋒刃,火竿一來,以鈎遙豁之,松麻俱落。外又於城四面穿地,作二十一道,分為四路,於其中各施樑柱。作訖,以油灌柱,放火燒之,柱折,城並崩壞。孝寬又隨崩處,豎木柵以捍之,敵不得入。
  • 15.    唐·李延壽《北史》列傳第五十二:城外盡其攻擊之術,孝寬鹹拒破之。神武無如之何,乃遣倉曹參軍祖孝徵謂曰:“未聞救兵,何不降也?”孝寬報雲:“我城池嚴固,兵食有餘,攻者自勞,守者常逸,豈有旬朔之間,已須救援?適憂爾眾有不反之危。孝寬關西男子,必不為降將軍也。”俄而孝徵復謂城中人曰:“韋城主受彼榮祿,或復可爾,自外軍士,何事相隨入湯火中邪?”乃射募格於城中雲:“能斬城主降者,拜太尉,封開國郡公,邑萬户,賞帛萬匹。”孝寬手題書背,反射城外,雲:“若有斬高歡者,一依此賞。”孝寬弟子遷,先在山東,又鎖至城下,臨以白刃雲:“若不早降,便行大戮。”孝寬慷慨激揚,略無顧意。士卒莫不感勵,人有死難之心。神武苦戰六旬,傷及病死者十四五,智力俱困,因而發疾。其夜遁去。後因此忿恚,遂殂。
  • 16.    唐·李延壽《北史》列傳第五十二:魏文帝嘉孝寬功,令殿中尚書長孫紹遠、左丞王悦至玉壁勞問,授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進爵建忠郡公。
  • 17.    唐·李延壽《北史》列傳第五十二:經廢帝二年,為雍州刺史。先是,路側一里置一土堠,經雨頹毀,每須修之。自孝寬臨州,乃勒部內,當堠處植槐樹代之。既免修復,行旅又得庇陰。周文後見,怪問知之,曰:“豈得一州獨爾,當令天下同之。”於是令諸州夾道一里種一樹,十里種三樹,百里種五樹焉。
  • 18.    唐·李延壽《北史》列傳第五十二:恭帝元年,以大將軍與燕公於謹伐江陵,平之,以功封穰縣公。還,拜尚書右僕射,賜姓宇文氏。三年,周文北巡,命孝寬還鎮玉壁。
  • 19.    唐·李延壽《北史》列傳第五十二:周孝閔帝踐祚,拜小司徒。明帝初,參麟趾殿學士,考校圖籍。
  • 20.    唐·李延壽《北史》列傳第五十二:保定初,以孝寬立勳玉壁,置勳州,仍授勳州刺史。齊人遣使至玉壁,求通互市。晉公護以其相持日久,絕無使命,一日忽來求交易,疑別有故。又以皇姑、皇世母先沒在彼,因其請和之際,或可致之。遂令司門下大夫尹公正至玉壁,共孝寬詳議。孝寬乃於郊盛設供帳,令公正接對使人,兼論皇家親屬在東之意。使者辭色甚悦。時又有汾州胡抄得關東人,孝寬復放東還,並致書一牘,具陳朝廷欲敦鄰好。遂以禮送皇姑及護母等。
  • 21.    唐·李延壽《北史》列傳第五十二:四年,進位柱國。時晉公護將東討,孝寬遣長史辛道憲啓陳不可,護不納。既而大軍果不利。後孔城遂陷,宜陽被圍。孝寬乃謂其將帥曰:“宜陽一城之地,未能損益。然兩國爭之,勞師數載。彼多君子,寧乏謀猷?若棄崤東,來圖汾北,我之疆界,必見侵擾。今宜於華谷及長秋速築城,以杜賊志。脱其先我,圖之實難。”於是畫地形,具陳其狀。晉公護令長史叱羅協謂使人曰:“韋公子孫雖多,數不滿百。汾北築城,遣誰固守?”事遂不行。
  • 22.    唐·李延壽《北史》列傳第五十二:天和五年,進爵鄖國公,增邑通前一萬户。
  • 23.    唐·李延壽《北史》列傳第五十二:建德之後,武帝志在平齊。孝寬乃上疏陳三策。
  • 24.    唐·李延壽《北史》列傳第五十二:五年,帝東伐,過幸玉壁。觀禦敵之所,深嘆美之,移時乃去。孝寬自以習練齊人虛實,請為先驅。帝以玉壁要衝,非孝寬無以鎮之,乃不許。及趙王招率兵出稽胡,與大軍掎角,乃敕孝寬為行軍總管,圍守華谷以應接之。孝寬克其四城。武帝平晉州,復令孝寬還舊鎮。及帝凱旋,復幸玉壁。從容謂孝寬曰:“世稱老人多智,善為軍謀。然朕唯共少年一舉平賊,公以為如何?”孝寬對曰:“臣今衰耄,唯有誠心而已。然昔在少壯,亦曾輸力先朝,以定關右。”帝大笑曰:“實如公言。”乃詔孝寬隨駕還京。拜大司空,出為延州總管,進位上柱國。
  • 25.    唐·李延壽《北史》列傳第五十二:大象元年,除徐、兗等十一州十五鎮諸軍事、徐州總管。又為行軍元帥,徇地淮南。乃分遣巳公宇文亮攻黃城,郕公梁士彥攻廣陵,孝寬率眾攻壽陽,並拔之。初,孝寬到淮南,所在皆密送誠款。然彼五門,尤為險要,陳人若開塘放水,即津濟路絕。孝寬遽令分兵據守之。陳刺史吳文立果遣決堰,已無及。於是陳人退走,江北悉平。
  • 26.    唐·李延壽《北史》列傳第五十二:軍還,至豫州,宇文亮舉兵反,立以數百騎襲孝寬營。時亮國官茹寬密白其狀,孝寬有備,亮不得入,遁走,孝寬追獲之。
  • 27.    唐·李延壽《北史》列傳第五十二:及宣帝崩,隋文帝輔政。
  • 28.    唐·李延壽《北史》列傳第五十二:時尉遲迥先為相州總管,詔孝寬代之。又以小司徒叱列長叉為相州刺史,先令赴鄴。
  • 29.    《周書·韋孝寬列傳》:北周大象六月,詔發關中兵,以孝寬為元帥東伐。七月,軍次河陽。尉遲迥所署儀同薛公禮等圍逼懷州,孝寬遣兵擊破之。進次懷縣永城橋之東南。其城既在要衝,雉堞牢固,迥已遣兵據之。諸將士以此城當路,請先攻取。
  • 30.    《周書·韋孝寬列傳》:孝寬曰:“城小而固,若攻而不拔,損我兵威。今破其大軍,此亦何能為也。”於是引軍次於武陟,大破迥子惇,惇輕騎奔鄴。迥自出戰,又破之。迥窮迫自殺。兵士在小城中者,盡坑於遊豫園。諸有未服,皆隨機討之,關東悉平。
  • 31.    《周書·韋孝寬列傳》:十月,凱還京師。十一月薨,時年七十二。
  • 32.    唐·李延壽《北史》列傳第五十二:贈太傅、十二州諸軍事、雍州牧,諡曰襄。
  • 33.    列傳第五十二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12-10]
  • 34.    《新元史·卷二百十八·列傳第一百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3-04]
  • 35.    《困學紀聞·考史》  .藏書網[引用日期2014-06-01]
  • 36.    喬赫水.三十六計全解 第一卷: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04:第191頁
  • 37.    喬赫水.三十六計全解 第三卷: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04:第2頁
  • 38.    《新唐書·卷十五·志第五·禮樂五·吉禮五》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7-05]
  • 39.    《宋史·卷一零五·志第五十八·禮八·吉禮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7-05]
  • 40.    《周書·韋孝寬列傳》:父旭,武威郡守。永安二年,拜右將軍、南幽州刺史。時氐賊數為抄竊,旭隨機招撫,並即歸附。尋卒官。
  • 41.    唐·李延壽《北史》列傳第五十二:孝寬兄夐。夐字敬遠,志尚夷簡,澹於榮利。
  • 42.    唐·李延壽《北史》列傳第五十二:孝寬有六子,總、壽、霽、津知名。
  • 43.    唐·李延壽《北史》列傳第五十二:總字善會,聰敏好學。位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納言、京兆尹。......幷州戰歿,時年二十九。贈上大將軍,追封河南郡公,諡曰貞。六年,重贈柱國、五州刺史。
  • 44.    唐·李延壽《北史》列傳第五十二:子國成嗣,後襲孝寬爵鄖國公。
  • 45.    唐·李延壽《北史》列傳第五十二:壽字世齡,以貴公子早有令譽。位京兆尹。武帝親征齊,委以後事。以父軍功,賜爵永安縣侯。隋文帝為丞相,以其父平尉遲迥,拜壽儀同三司,進封滑國公。文帝受禪,歷位恆、毛二州刺史,頗有能名。以疾徵還,卒於家。諡曰定。仁壽中,文帝為晉王昭納其女為妃。其子保巒嗣。
  • 46.    唐·李延壽《北史》列傳第五十二:壽弟霽,位太常少卿、安邑縣伯。霽弟津,位內史侍郎、户部侍郎、判尚書事。
  • 47.    《隋書·卷三十八·列傳第三》:皇甫績字功明,安定朝那人也。祖穆,魏隴東太守。父道,周湖州刺史、雍州都督。績三歲而孤,為外祖韋孝寬所鞠養。
  • 48.    《周書 卷三十一 列傳第二十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12-23]
  • 49.    《北史 卷六十四 列傳第五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12-23]
  • 50.    西安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西安市志 第六卷 科教文衞:西安出版社,2002.6:第468頁
  • 51.    (清)徐松撰,李健超增訂.增訂唐兩京城坊考:三秦出版社,2006年8月:第181頁
  • 52.    韋孝寬墓誌  .知網[引用日期2021-05-01]
  • 53.    愛新覺羅·弘曆批註.《乾隆御批綱鑑》:黃山書社,1996年:第2465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