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諡號

鎖定
諡號(posthumous title)是指社會地位相對較高人物死之後,後人按其生平事蹟進行評定後給予或褒或貶評價的文字,始於西周,曾廣泛通行於漢字文化圈。評價一個人物的是非功過,往往不是隻言片語就能敍述清楚,古人為了方便對歷史人物蓋棺定論,選擇用諡號來進行概括。總的來説,古代歷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諸侯大臣等社會地位相對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後朝廷會依據其生前所作所為,從而給出一個具有評價意義的稱號,這就是通常意義的諡號。諡號用來高度概括一個歷史人物的生平。
根據對西周青銅銘文的研究,約周穆王時期,給地位較高或較有身份的死者加諡的做法已比較普遍。 [1] 
中文名
諡號
外文名
posthumous title
流行地
亞洲古代王朝
發源時間
西周
解    釋
正史評價
舉    例
文忠、襄武 體仁、致孝、莊烈
無諡號皇帝
秦始皇
評定時間
去世之後
依據書籍
諡法解

目錄

  1. 1 發展歷史
  2. 含義
  3. 形成
  4. 種類
  5. 發展
  6. 等級
  1. 2 諡法
  2. 對象
  3. 獲諡
  4. 分類
  5. 字數
  6. 古解
  1. 規則
  2. 工具書
  3. 上諡法
  4. 中諡法
  5. 下諡法
  6. 3 類別
  1. 皇帝
  2. 羣臣
  3. 名人

諡號發展歷史

諡號含義

諡號是人死之後,後人給予評價的文字。長短字數不定,或一兩字,或二十餘字,字數不定,情況較為複雜。

諡號形成

光緒陵寢內的諡號碑
光緒陵寢內的諡號碑(9張)
諡號制度形成,傳統説法是西周早期,即《逸周書·諡法解》中提到的周公制諡。但是近代以來,王國維等根據金文考釋得出的結論諡法應當形成於西周中期的恭王、懿王階段,這一説法得到廣泛認同。
周王室和春秋戰國各國廣泛施行諡法制度,直至秦始皇認為諡號有“子議父、臣議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廢除了。直到西漢建立之後又恢復了諡號制度。
中國古代,皇帝的稱呼往往和年號、諡號和廟號聯繫在一起,唐高祖就是廟號,隋煬帝就是諡號,乾隆就是年號。一般最早的皇帝諡號用得多,後來廟號多,明清則往往年號更深入人心。
夏商時代的帝的稱呼多數用干支,例如太甲孔甲盤庚帝辛,前面一個字據考證是一種祭祀方法(參考《歷史的荒原》),後面的一個字則表示在哪一天進行祭祀。例如盤庚是指在庚日用盤這種祭祀方法祭祀祖先,祭祀也是對先祖執政歷史的一種總結。盤是指敲打磐磬的祭祀方式。諡號是周朝開始有的,但周武王不是諡號,是自稱,周昭王周穆王開始才是諡號。
所謂諡號,就是用一兩個字對一個人的一生做一個概括性的評價,算是蓋棺定論。像文、武、明、睿、康、景、莊、宣、懿都是褒諡,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漢惠帝晉惠帝都是沒什麼能力的,質帝、衝帝、少帝(後人稱呼,不是正式的諡號)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厲、靈、煬都是惡諡,哀、思也不是好詞,但還有點同情的意味,一般用作朝代中後期君主,如明末崇禎皇帝追諡為思宗。政變中被推翻的稱廢帝(後人稱呼,不是正式的諡號)。亡國君主稱末帝。另外孫權是個特例,他的諡號是大帝,在中國是絕無僅有的。
諡號是周開始的,除了天子,諸侯、大臣也有諡號。漢倡導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的諡號都有個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一直到孝獻。漢獻帝是他死去之後曹魏給他加的諡號,他的諡號為孝獻皇帝,“獻”為平諡,意為“聰明睿智”,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曹魏政權其實是十分認可漢獻帝劉協的。
按照周禮,天子七廟,也就是天子也只敬七代祖先,但有廟號就一代一代都保留着,沒有廟號的,到了一定時間就“親盡宜毀”,不再保留他的廟,而是把他的神主附在別的廟裏。廟號是東亞地區皇帝於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一般認為祖有功宗有德。起初有廟號的皇帝不多,例如兩漢,劉邦是太祖,劉徹是世宗,劉詢中宗劉秀是世祖等,不是每一個皇帝身後都有廟號。這個祖,和歐洲尊某皇帝為大帝一樣,一定要有特殊的功績才行,一般往往都是開國或者是有保全社稷大功,號稱中興的皇帝。

諡號種類

諡法初起時,只有“美諡”、“平諡”,沒有“惡諡”。善、惡“諡號”則源自西周共和行政以後,即周厲王因為暴政“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等被諡為“厲”,另外還有“私諡”。諡號的選定根據諡法,諡法規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義的字,供確定諡號時選擇。這些字大致分為下列幾類:
上諡,即表揚類的諡號,如:“文”,表示具有“經緯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學好問”的品德;“康”表示“安樂撫民”;“平”表示“布綱治紀”。
下諡,即批評類的諡號,如:“煬”表示“好內遠禮”,“厲”表示“暴慢無親”、“殺戮無辜”,“荒”表示“好樂怠政”、“外內從亂”、“幽”表示“壅遏不通”、“靈”表示“亂而不損”等。
“下諡”之“惡諡”:周厲王是一個貪婪的君,“國人”發動暴動,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州市東北)並死在那裏,“厲”便是對他予以斥責的“惡諡”。
平諡,多為同情類的諡號,如:“愍”表示“在國遭憂”,“在國逢難”;“懷”表示“慈仁短折”。
上述三類諡號,一般屬於官諡
私諡:是有名望的學者、士大夫死後,由其親戚、門生、故吏為之議定的諡號;“私諡”始於週末,興盛於漢朝。

諡號發展

本來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廟號,但是都有諡號,所以唐以前的皇帝大多稱諡號。從唐開始就誰都有廟號了,所以人們習慣稱廟號。明清兩代的皇帝一般一個年號用一輩子(一世一元),所以人們習慣稱他的年號,這裏面只有明英宗用過兩個年號(正統,天順),因為他被瓦剌俘虜去,代宗即位,他被放回來後成了太上皇,在代宗病重時他發動政變(奪門之變)重新做了皇帝,所以有兩個年號。另外同治原來的年號叫祺祥,是肅順他們擬的,不久慈禧發動政變,殺了肅順,年號改作同治,原來的年號沒叫開,人們都習慣地稱同治帝
有時候,不做皇帝的,死後追尊為皇帝,如曹操司馬懿父子等,還有一個是多爾袞,他死後被福臨尊為成宗義皇帝,但那只是權宜之計,不出一個月,福臨囚禁了多爾袞的兄弟阿濟格等人,然後宣佈多爾袞有篡逆之心抄了他的家,成宗義皇帝的稱呼自然也沒了。
諡號是對死去的帝妃、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蹟進行評定後,給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稱號,始於西周。周公旦太公望有大功於周室,死後獲諡。這是諡法之始。《周禮》説:“小喪賜諡。”小喪,指死後一段時間。《逸周書·諡法解》:“諡者,行之跡也;號者,表之功也;車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
諡法制度有兩個要點:一是諡號要符合死者的為人,二是諡號在死後由別人評定並授予。君主的諡號由禮官確定,由即位皇帝宣佈,大臣的諡號是朝廷賜予的。諡號帶有評判性,相當於蓋棺定論。
一九二七年六月二日,著名學者王國維自沉身亡,溥儀“詔”諡“忠愨”,墓碑上刻着“王忠愨公”。愨:行見中外曰愨;執德不惑曰愨;誠以致志曰愨;表裏如一曰愨;誠心中孚曰愨;率真御下曰愨。陳寅恪在其碑文中説:“思想不自由,毋寧死耳!”這是中國諡號制度的終點。
秦始皇看到諡號有“子議父、臣議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廢除了。他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就將“皇”、“帝”連起來開始稱“皇帝”。“皇帝”比上諡更加溢美,所以歷朝最高統治者欣然接受。西漢又恢復了諡號。

諡號等級

帝王與羣臣之間有嚴格區別,帝王的諡號,在隋朝以前均為一字或二字,如西漢的皇帝劉盈諡惠帝、劉恆諡文帝、劉啓諡景帝,東漢的皇帝劉秀光武帝等即是。但是從唐朝開始,皇帝的諡號字數逐漸增加,例天寶十三年,玄宗李隆基決定將先帝的諡號都改為七個字如李淵為“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李世民為“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唐後各代皇帝的諡號,一般都偏長,其中稱冠的清代努爾哈赤,諡號竟長達二十五個字“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將美言懿語如此堆積,亦為奇葩。
命諡的用字,有特定的規範,不可隨意用字,也不可對立諡之字任意解釋
從最早的經典文獻《逸周書·諡法解》開始歷朝歷代的諡法著述在百種以上,載錄諡字約四百個,每個字都有特殊限定的意義。

諡號諡法

諡號對象

周朝天子、各國諸侯、卿大夫及夫人得有諡資格;
漢朝規定只有封侯者有得諡資格;
唐朝規定職事官三品以上只有得諡資格;唐朝二品以上官員有得諡號資格;
一般文人學士或隱士的諡號,由其親友、門生或故吏所加,稱為廣諡,與朝廷頒賜的不同。

諡號獲諡

皇帝的諡號是在嗣位皇帝的參與下得到的;末代皇帝的諡號由下一王朝的帝王追贈,或者由遺民政權上諡,比如明崇禎帝的諡號。南明上的是“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後人追贈崇禎的諡號為“莊烈帝”。
大臣的諡號是朝廷賜予的,一般由禮部(禮官)主持,在皇帝同意的情況下賜諡。諡號,就是王、公、卿、大夫(自漢代起則是皇帝、大臣、親貴、士大夫)死後依其生前事蹟給予的稱號。按傳統説法,諡號起始於周,比廟號要早八百年,而諡的範圍也限於帝王。商代亡國之君是紂王。紂王名辛子,《史記·殷本紀》説:“帝乙崩,子辛立,是為帝辛,天下謂之紂。”在“辛”前加一“帝”字,是諡號。周代有諡,則確鑿無疑,但周武王不是諡號,是廟號。秦朝曾經廢諡號,秦始皇認為,讓諡是子(子皇帝)議父(先帝)、臣議君、下議上,就是不敬,所以秦朝皇帝無諡號(亦無廟號),對大臣也不賜諡。及至漢初又恢復諡法。先帝下葬前由禮官議諡,嗣皇帝定諡。漢代“以孝治天下”,自惠帝起,諸帝諡號都有“孝”字,稱孝惠帝孝文帝孝景帝等。史著敍史作省稱,或略去“孝”字,或略去“帝”字,例如“孝惠”、“惠帝”。廟號、諡號連稱時,廟號在前、諡號在後。例如漢武帝的全稱是“世宗孝武皇帝”。
諡號最初用一個字,後來有兩個字的,例如戰國時趙武靈王魏安釐王,還有三個字的,例如貞惠文仕;後世又有增字,甚至多至一長句的。諡號含有褒貶之意,最高的褒揚就是文、武,還有成、桓、昭、穆、景、明等也是褒字:厲、幽、煬是貶字,衝、殤、賤、哀、悼等諡表示同情且兼有一定程度的貶意。
按前人記載,議諡是在將葬之時。未死而諡的特別例子是有的:楚太子弒父,豈料其父尚未瞑目,雖然不能開口説話,卻急巴巴地睜着眼睛似有所語,太子即改諡為成(稱楚成王),他這時才瞑目。因為成字比靈字要好得多。另外,衞靈公衞國發生變亂而逃亡到鄰近的諸侯國北宮喜與析朱徂幫助他平亂歸國,衞靈公如願以償,喜不自勝,為了褒獎平亂功臣。竟別出心裁,立即賜北宮喜諡為貞子、析朱徂為成子(子是男爵)。二人生而得諡,也屬例外。還有一個特例,魏明帝曹叡死前兩年就欽定自己為“魏莊帝”。
親貴、大臣死後賜諡,唐宋有議駁制度,即由太常博士議上,若名實不相符,給事中可以駁奏再議;明清則由禮部擬諡,皇帝核定,禮部有時也會多擬幾個以備皇帝選擇。
朝廷賜諡,很多時都是有褒有貶的,有的還既揚善、又不諱惡。例如唐代蕭瑀諡號貞祩,貞表示他端直,褊(祩)表示他多猜疑。美諡亦可追奪,如秦檜死後,宋高宗賜諡忠獻,意思是褒揚他危身奉上、智質有聖,至宋寧宗時追奪原諡,改諡繆醜,那是指斥他名實相悖、怙威肆行。明清的情況則較為特別,規定禮部奏請才能得諡。換句話説,獲得請諡者必是朝廷眷念憐惜之臣,其諡號自然沒有貶意,只不過讚美程度有輕重之別。
最後,一個頗有趣的問題是,歷代失政的帝王、失國者是否惡諡隨身呢?答案又未必。失政者亦有得美諡的,例如弒父的楚穆公、東漢的桓帝。假若失國者由新朝定諡,他們才較容易得到惡諡。然而,清朝由於打擊李自成的需要,必須給崇禎皇帝定褒諡,所以清朝為崇禎皇帝定諡號為“守道敬儉寬文襄武體仁致孝莊烈愍皇帝”。除了正式的諡號外,也有私諡。私諡始於東周。但是私諡不出於朝廷,而由門人、故吏為著名文士學者所立,如東陶淵明的私諡是靖節徵士,北宋林逋的私諡為和靖先生,世稱陶靖節、林和靖。宋明時期私諡也屢見不鮮。

諡號分類

有褒揚性的美諡、憐惜性的平諡、貶義性的惡諡三種。
1.美諡,如:莊、武、文、宣、襄、明、睿、康、景、懿。
2.中諡:如:懷、悼、哀、閔、思、殤,有點同情的意味。
3.惡諡,如:厲,都含有否定的意思。
注:由於惡諡是對死者的批評,這在古代是比較反感的事情。所以北宋做出規定:不立惡諡,只作美諡、平諡。

諡號字數

諡號的字數,從一個字開始,發展到後來用好多個字,簡直成了褒義詞堆砌。在一個字或者幾個字的情形下,人們一般用諡號稱呼皇帝,比如隋煬帝。
但是從武則天開創了皇帝生前疊加諛詞即自己定諡的先例。其實質由客觀地評判變成了一味地溢美,字數的增加是溢美程度的發展。唐代對歿世皇帝簡稱諡號。明朝皇帝諡號十六字。清代諡號達二十二字。字數這麼多,當然就無法當名字叫了,只是在特定場合用。

諡號古解

《逸周書·諡法解》:
維周公旦、太公望,開嗣王業,建功於牧之野,終將葬,乃制諡。遂敍諡法。諡者,行之跡也。號者,功之表也。車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
民無能名曰神。不名一善。
靖民則法曰皇。靖安。
德象天地曰帝。同於天地。
仁義所往曰王。民往歸之。
立志及眾曰公。志無私也。
執應八方曰侯。所執行八方應之。
賞慶刑威曰君。能行四者。
從之成羣曰君。民從之。
揚善賦簡曰聖。所稱得人,所善得實,所賦得簡。
敬賓厚禮曰聖。厚於禮。
照臨四方曰明。以明照之。
譖訴不行曰明。逆知之,故不行。
經緯天地曰文。成其道。
道德博聞曰文。無不知。
學勤好問曰文。不恥下問。
慈惠愛民曰文。惠以成政。
愍民惠禮曰文。惠而有禮。
賜民爵位曰文。與同升。
綏柔士民曰德。安民以居,安士以事。
諫爭不威曰德。不以威拒諫。
剛彊直理曰武。剛無慾,強不屈。懷忠恕,正曲直。
威彊敵德曰武。與有德者敵。
克定禍亂曰武。以兵徵,故能定。
刑民克服曰武。法以正民,能使服。
誇志多窮曰武。大志行兵,多所窮極。
安民立政曰成。政以安定。
淵源流通曰康。性無忌。
温柔好樂曰康。好豐年,勤民事。
安樂撫民曰康。無四方之虞。
合民安樂曰康。富而教之。
佈德執義曰穆。故穆穆。
中情見貌曰穆。性公露。
容儀恭美曰昭。有儀可象,行恭可美。
昭德有勞曰昭。能勞謙。
聖聞周達曰昭。聖聖通合。
治而無眚曰平。無災罪也。
執事有制曰平。不任意。
布綱治紀曰平。施之政事。
由義而濟曰景。用義而成。
耆意大慮曰景。耆,強也。
布義行剛曰景。以剛行義。
清白守節曰貞。行清白執志固。
大慮克就曰貞。能大慮非正而何。
不隱無屈曰貞。坦然無私。
闢土服遠曰桓。以武正定。
克敬動民曰桓。敬以使之。
闢土兼國曰桓。兼人故啓土。
能思辯眾曰元。別之,使各有次。
行義説民曰元。民説其義。
始建國都曰元。非善之長,何以始之。
主義行德曰元。以義為主,行德政。
聖善周聞曰宣。聞,謂所聞善事也。
兵甲亟作曰莊。以數徵為嚴。
睿圉克服曰莊。通邊圉,使能服。
勝敵志強曰莊。不撓,故勝。
死於原野曰莊。非嚴何以死難。
屢徵殺伐曰莊。以嚴釐之。
武而不遂曰莊。武功不成。
柔質慈民曰惠。知其性。
愛民好與曰惠。與謂施。
夙夜警戒曰敬。敬身思戒。
合善典法曰敬。非敬何以善之。
剛德克就曰肅。成其敬使為終。
執心決斷曰肅。言威果。
不生其國曰聲。生於外家。
愛民好治曰戴。好民治
典禮不愆曰戴。無過。
未家短折曰殤。未家,未娶。
短折不成曰殤。有知而夭殤。
隱拂不成曰隱。不以隱括改其性。
不顯屍國曰隱。以閒主國
見美堅長曰隱。美過其令。
官人應實曰知。能官人。
肆行勞祀曰悼。放心勞於淫祀,言不修德。
年中早夭曰悼。年不稱志。
恐懼從處曰悼。從處,言險圮。
凶年無谷曰荒。不務耕稼。
外內從亂曰荒。家不治,官不治。
好樂怠政曰荒。淫於聲樂,怠於政事。
在國遭憂曰愍。仍多大喪。(通常寫作閔或湣)
在國逢骨曰愍。兵寇之事。
禍亂方作曰愍。國無政,動長亂。
使民悲傷曰愍。苛政賊害。
貞心大度曰匡。心正而用察少。
德正應和曰莫。正其德,應其和。
施勤無私曰類。無私,唯義所在。
果慮果遠曰明。自任多,近於專。
嗇於賜與曰愛。言貪歡。
危身奉上曰忠。險不辭難。
克威捷行曰魏。有威而敏行。
克威惠禮曰魏。雖威不逆禮。
教誨不倦曰長。以道教之。
肇敏行成曰直。始疾行成,言不深。
疏遠繼位曰紹。非其弟過得之。
好廉自克曰節。自勝其情慾。
好更改舊曰易。變故改常。
愛民在刑曰克。道之以政,齊之以法。
除殘去虐曰湯。
一德不懈曰簡。一不委曲。
平易不訾曰簡。不信訾毀。
尊賢貴義曰恭。尊事賢人,寵貴義士。
敬事供上曰恭。供奉也。
尊賢敬讓曰恭。敬有德,讓有功。
既過能改曰恭。言自知。
執事堅固曰恭。守正不移。
愛民長弟曰恭。順長接弟。
執禮御賓曰恭。迎待賓也。
芘親之闕曰恭。修德以蓋之。
尊賢讓善曰恭。不專己善,推於人。
威儀悉備曰欽。威則可畏,儀則可象。
大慮靜民曰定。思樹惠。
純行不爽曰定。行一不傷。
安民大慮曰定。以慮安民。
安民法古曰定。不失舊意。
闢地有德曰襄。取之以義。
甲冑有勞曰襄。亟征伐。
小心畏忌曰釐。思所當忌。(本作儷,司馬遷為避父諱均寫作
質淵受諫曰釐。深故能受。
有罰而還曰釐。知難而退。
温柔賢善曰懿。性純淑。
心能制義曰度。制事得宜。
聰明睿哲曰獻。有通知之聰。
知質有聖曰獻。有所通而無蔽。
五宗安之曰孝。五世之宗。
慈惠愛親曰孝。周愛族親。
秉德不回曰孝。順於德而不違。
協時肇享曰孝。協合肇始。
執心克莊曰齊。能自嚴。
資輔共就曰齊。資輔佐而共成。
甄心動懼曰頃。甄精。
敏以敬慎曰頃。疾於所慎敬。
柔德安眾曰靖。成眾使安。
恭己鮮言曰靖。恭己正身,少言而中。
寬樂令終曰靖。性寬樂義,以善自終。
威德剛武曰圉。御亂患。
彌年壽考曰胡。久也。
保民耆艾曰胡。六十曰耆,七十曰艾。
追補前過曰剛。勤善以補過。
猛以剛果曰威。猛則少寬。果,敢行。
猛以彊果曰威。強甚於剛。
彊義執正曰威。問正言無邪。
治典不殺曰祁。秉常不衰。
大慮行節曰考。言成其節。
治民克盡曰使。克盡無恩惠。
好和不爭曰安。生而少斷。
道德純一曰思。道大而德一。
大省兆民曰思。大親民而不殺。
外內思索曰思。言求善。
追悔前過曰思。思而能改。
行見中外曰愨。表裏如一。
狀古述今曰譽。立言之稱。
昭功寧民曰商。明有功者。
克殺秉政曰夷。秉政不任賢。
安心好靜曰夷。不爽政。
執義揚善曰懷。稱人之善。
慈仁短折曰懷。短未六十,折未三十。
述義不克曰丁。不能成義。
有功安民曰烈。以武立功。
秉德尊業曰烈。
剛克為伐曰翼。伐功也。
思慮深遠曰翼。小心翼翼。
外內貞復曰白。正而復,終始一。
不勤成名曰靈。任本性,不見賢思齊。
死而志成曰靈。志事不行命。
死見神能曰靈。有鬼不為厲。
亂而不損曰靈。不能以治損亂。
祭鬼怪曰靈。瀆鬼神不致遠。
極知鬼神曰靈。其智能聰徹。
殺戮無辜曰厲(殘)。
暴虐無情曰厲。
愎狠無理曰厲。
扶邪違正曰厲。
長舌階禍曰厲。
暴戾無親曰刺。
暴慢九卿曰刺。
不思安樂曰刺。
愎很遂過曰刺。去諫曰愎,反是曰恨。
不思忘愛曰刺。忘其愛己者。
蚤孤短折曰哀。早未知人事。
恭仁短折曰哀。體恭質仁,功未施。
好變動民曰躁。數移徙。
不悔前過曰戾。知而不改。
怙威肆行曰醜。肆意行威。
壅遏不通曰幽。弱損不凌。
蚤孤鋪位曰幽。鋪位即位而卒。
動祭亂常曰幽。易神之班。
柔質受諫曰慧。以虛受人。
名實不爽曰質。不爽言相應。
温良好樂曰良。言其人可好可樂。
慈和遍服曰順。能使人皆服其慈和。
博聞多能曰憲。雖多能,不至於大道。
滿志多窮曰惑。自足者必不惑。
思慮不爽曰厚。不差所思而得。
好內遠禮曰煬。朋淫於家,不奉禮。
去禮遠眾曰煬。不率禮,不親長。
內外賓服曰正。言以正服之。
彰義掩過曰堅。明義以蓋前過。
華言無實曰誇。恢誕。
逆天虐民曰抗。背尊大而逆之。
名與實爽曰繆。言名美而實傷。
擇善而從曰比。比方善而從之。
隱哀之方,景武之方也,施為文也,除為武也,闢地為襄,服遠為桓,剛克為發,柔克為懿,履正為莊,有過為僖,施而不成為宣,惠無內德為平。失志無轉,則以其明,餘皆象也。和,會也;勤,勣也。遵,循也;爽,傷也;肇,始也;儂,治也;康,安也;怙,恃也。享,祀也;胡,大也;服,敗也。秉,順也;就,會也;愫寒,過也;錫,與也;典,常也;肆,放也;穅,虛也;澼聖也;惠,愛也;綏,安也;堅,長也;耆,強也;考,成也;周,至也;懷,思也;式,法也;布,施也;敏,迅也;捷,克也;載,事也;彌,久也。

諡號規則

先秦時的諡號以用一個字為常,也有用兩三個字的。用一個字的如:秦穆公晉文公;用兩三個字的如魏安釐王趙孝成王、衞聖武公等。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議定以“皇帝”作為最高統治者的稱號,同時因“諡號”的定奪將形成“子議父、臣議君”的局面,故而廢除諡法。嬴政自稱為始皇帝,後世則以數計,如二世、三世等等。
漢代時期恢復諡法,而且這一時期諡法制度也日趨嚴密,朝廷中正式設立“大鴻臚”一職,管理王公列侯的諡法。漢代以後,諡號大多為兩個漢字:漢文帝劉恆“諡號”為“孝文皇帝”(漢孝文帝),蕭何諡為文終侯。
唐宋時期為諡法發展時期。諡法一方面成為封建帝王尊大諡以滿足其虛榮心的工具,同時也成為駕馭羣臣的褒貶手段。從女帝武則天開始,打破了皇帝一、二、三字諡號的舊例,她作為皇太后臨朝稱制時追諡丈夫唐高宗李治為“天皇大帝”,達四字。 [2]  武則天稱帝后,又開皇帝追尊四代祖宗的先例,更開創了皇帝生前疊加諛詞上尊號溢美的先例,有的帝王活着的時候可以被奉上好幾次尊號。如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受尊號為“開元聖文神武皇帝”。尊號的累加也影響了諡號的累加,自唐高宗以後,大多數皇帝的諡號都在四個字以上。
宋代皇帝諡號比唐時更加溢美,而且也開後代予大臣諡二字的定例。值得一提的是,宋太祖趙匡胤實行重文抑武,因此宋代大臣諡號多以“文”字為榮,終宋之世,諡號為“文”者達一百四十多人,為“武”者二十人。
明清時期,諡法內容基本固定下來。首先是各層級人員的諡號字數固定下來。
明代皇帝諡字為17字或29字,親王1字,郡王2字,大臣2字,例如
明成祖的諡號為:啓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
秦王朱樉的諡號為:愍 [3] 
朱樉之子,永興王朱尚烈的諡號為:懿簡 [4] 
劉基的諡號為:文成 [5] 
清代皇帝諡為28字(光緒)或23字或25字(努爾哈赤),和碩親王1字,大臣2字,例如
康熙帝的諡為: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成仁皇帝
咸豐帝的諡為:協天翊運執中垂謨懋德振武聖孝淵恭端仁寬敏儉顯皇帝
乾隆帝的諡為: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聖純皇帝
恭親王奕訢的諡為:忠
曾國藩的諡為:文正
清代大臣的諡號規定:一品大臣過世,按例請皇帝決定是否授諡。一品以下官員除非特旨,例不授諡。得諡號者只有曾入翰林,或獲授大學士者才用“文”字。而“文”字的諡號中,又以“文正”最為難得;只能出自特旨,不能由羣臣擅議;清朝二百多年只得八人獲諡“文正”(如曾國藩)。文正以下的諡號則有:文忠(如李鴻章),清朝只有約十人得此諡號;再之下者有“文襄”(只限武功成者,如左宗棠)、文恭、文成等等。

諡號工具書

【清】沈炳震編《廿一史四譜》、【清】陸費墀編《歷代帝王廟諡年諱譜》、【清】劉長華編《歷代名臣諡法匯考》及各種“中國歷史紀年表”等。

諡號上諡法

神 聖 賢 文 武 成 康 獻 懿 元 章 僖(釐)景 宣 明 昭 正 敬 恭 莊 肅 穆 戴 翼 襄 烈 桓 威 勇 毅 克 莊 圉(玉)安 定 簡 貞 節 白 匡 質 敬 真 順 思 考 皓 顯 和 元 高 光 大 英 睿 博 憲 堅 孝 忠 惠 德 仁 智 慎 禮 義 周 敏 信 達 寬 理 凱 清 直 欽 益 良 度 類 基 慈 齊 深 温 讓 密 厚 純 勤 謙 友 祁 廣 淑 儉 靈 榮 比 絜 舒 賁 逸 退 訥 偲 逑 懋 宜 哲 察 通 儀 經 庇 協 端 休 悦 綽 容 確 恆 熙 洽 紹 世 果 太 崇
上百三十一諡,用之君親焉,用之君子焉。

諡號中諡法

懷、悼、閔(湣、愍)、哀、隱、幽、衝、夷、懼、息、攜、恤、願、儆。靖。
上十三諡,用之閔傷焉,用之無後者焉。

諡號下諡法

野、誇、躁、伐、荒、煬、戾、厲(刺)、虛、蕩、墨、亢、千、褊、專、輕、苛、介、暴、虐、愎、悖、兇、慢、忍、惡、殘 端、攘、頑、昏、驕、酗、湎、僥、狃、侈、惑、靡、溺、偽、妄、讟、諂、誣、詐、譎、詭、奷、邪、慝、蠱、危、圮、懦、撓、覆、敗、斁、疵、饕、費。
上六十六諡,用之夷焉,用之人焉。

諡號類別

諡號皇帝

早孤短折曰哀;恭仁短折曰哀;德之不建曰哀;遭難已甚曰哀;處死非義曰哀
好和不爭曰安;兆民寧賴曰安;寬容平和曰安;寬裕和平曰安;所寶惟賢曰安;中心宅仁曰安;修己寧民曰安;務德不爭曰安;莊敬盡禮曰安;敬而有禮曰安;貌肅辭定曰安;止於義理曰安;恭德不勞曰安;靜正不遷曰安;懿恭中禮曰安;凝重合禮曰安
擇善而從曰比;事君有黨曰比
安民立政曰成;刑民克服曰成;佐相剋終曰成;制義克服曰成;禮樂明具曰成;持盈守滿曰成;遂物之美曰成;通達強立曰成;經德秉德曰成;民和神福曰成;道兼聖智曰成;夙夜警戒曰成;曲直赴禮曰成;仁化純被曰成;不忘久要曰成;德備禮樂曰成;德見於行曰成;久道化隆曰成;內德純備曰成;坤寧化洽曰成
純德合天曰誠;從容中道曰誠;推心御物曰誠;秉德純一曰誠;明信率下曰誠;肫篤無欺曰誠;實心施惠曰誠
幼少在位曰衝;幼少短折曰衝
能修其官曰崇
中正精粹曰純;見素抱樸曰純;安危一心曰純;志慮忠實曰純;至誠無息曰純;內心和一曰純;治理精粹曰純
視民如子曰慈;愛育必周曰慈;撫柔平恕曰慈
聲入心通曰聰;邇言必察曰聰
質直好義曰達;疏通中理曰達
則天法堯曰大
愛民好治曰戴;典禮不愆曰戴
好內遠禮曰蕩;狂而無據曰蕩
肆行勞祀曰悼;中年早夭曰悼;恐懼從處曰悼;未中早夭曰悼
以德化民曰道
綏柔士民曰德;諫爭不威曰德;謀慮不威曰德;貴而好禮曰德;忠和純備曰德;綏懷來人曰德;強直温柔曰德;勤恤民隱曰德;忠誠上實曰德;輔世長民曰德;寬眾憂役曰德;剛塞簡廉曰德;惠和純淑曰德;富貴好禮曰德;功成民用曰德;修文來遠曰德;睿智日新曰德;善政養民曰德;尊賢親親曰德;仁而有化曰德;憂在進賢曰德;寬慄擾毅曰德;直温強義曰德;諫諍不違曰德;周旋中禮曰德;澤及遐外曰德;懿修罔懈曰德
述善不克曰丁;述義不悌曰丁;迷而不悌曰丁
追改前過曰鼎
大慮靜民曰定;安民大慮曰定;純行不爽曰定;安民法古曰定;純行不二曰定;追補前過曰定;仁能一眾曰定;嗣成武功曰定;踐行不爽曰定;審於事情曰定;德操純固曰定;以勞定國曰定;克綏邦家曰定;靜正無為曰定;大應慈仁曰定;義安中外曰定;鎮靜守度曰定
心能制義曰度;進退可軌曰度;守法緯民曰度;從容有常曰度;禮儀諮善曰度;寬裕有容曰度;創制垂法曰度;懿徽足式曰度
守禮執義曰端;聖修式化曰端;嚴恭蒞下曰端;恭己有容曰端;秉心貞靜曰端;守禮自重曰端
善行不怠曰敦;温仁忠厚曰敦;能記國善曰敦;温仁厚下曰敦;篤親睦族曰敦;樹德純固曰敦
犯國之紀曰幹
追補前過曰剛;強毅果敢曰剛;致果殺敵曰剛;強而能斷曰剛;自強不息曰剛;政刑明斷曰剛;威強不屈曰剛;強義果敢曰剛
德覆萬物曰高;功德盛大曰高;覆幬同天曰高
獻敏成行曰革
立志及眾曰公
尊賢貴義曰恭;敬事供上曰恭;尊賢敬讓曰恭;既過能改曰恭;執事堅固曰恭;愛民長弟曰恭;執禮御賓曰恭;芘親之闕曰恭;尊長讓善曰恭;淵源流通曰恭;夙夜敬事曰恭;知過能改曰恭;賢而不伐曰恭;率事以信曰恭;不懈於位曰恭;卑以自牧曰恭;不懈於德曰恭;治典不易曰恭;責難於君曰恭;正德美容曰恭;不懈為德曰恭;正己接物曰恭;昭事不忒曰恭;勤恤民隱曰恭;莊以蒞下曰恭;謙和不懈曰恭;遜順事上曰恭
功格上下曰光;能紹前業曰光;居上能謙曰光;功烈耿着曰光
美化及遠曰廣;所聞能行曰廣
好力致勇曰果;好學近智曰果;臨事善斷曰果
綜善典法曰暠
不剛不柔曰和;推賢讓能曰和;柔遠能邇曰和;號令悦民曰和;敦睦九族曰和;懷柔胥洽曰和;温厚無苛曰和
思慮不爽曰厚;強毅敦樸曰厚;敦仁愛眾曰厚
彌年壽考曰胡;保民耆艾曰胡;保民畏懼曰胡;
執義揚善曰懷;慈仁短折曰懷;慈仁知節曰懷;失位而死曰懷;慈仁哲行曰懷;民思其惠曰懷
闢土服遠曰桓;克敬勤民曰桓;闢土兼國曰桓;武定四方曰桓;克亟成功曰桓;克敵服遠曰桓;能成武志曰桓;壯以有力曰桓;
凶年無谷曰荒;外內從亂曰荒;好樂怠政曰荒;昏亂紀度曰荒;從樂不反曰荒;狎侮五常曰荒
元德充美曰徽
柔質慈民曰惠;愛民好與曰惠;柔質愛課曰惠;柔質受諫曰惠;施勤無私曰惠;慈仁好與曰惠;愛民好學曰惠;寬裕慈仁曰惠;和而不流曰惠;慈哲遠識曰惠;能綏四方曰惠;子愛睏窮曰惠;儉以厚下曰惠;淑質受諫曰惠;恩能及下曰惠;寬裕不苛曰惠;遺愛在民曰惠;分人以財曰惠;利而不費曰惠;撫字心殷曰惠;興利裕民曰惠;德威可懷曰惠;澤及萬世曰惠;仁恕中存曰惠;慈恩廣被曰惠
滿志多窮曰惑;以欲忘道曰惑;淫溺喪志曰惑;婦言是用曰惑;誇志多窮曰惑
德性温恭曰基
彰義掩過曰堅;磨而不磷曰堅
菲薄廢禮曰儉;節以制度曰儉;舉事有經曰儉
一德不懈曰簡;平易不訾曰簡;治典不殺曰簡;正直無邪曰簡;易從有功曰簡;平易無疵曰簡;至德臨下曰簡;仕不躁進曰簡;能行直道曰簡;執要能固曰簡
好廉自克曰節;不侈情慾曰節;巧而好度曰節;能固所守曰節;謹行節度曰節;躬儉中禮曰節;直道不撓曰節;臨義不奪曰節;艱危莫奪曰節
執一不遷曰介
由義而濟曰景;耆意大慮曰景;布義行剛曰景;致志大圖曰景;繇義而成曰景;德行可仰曰景;法義而齊曰景;明照旁周曰景
夙夜警戒曰敬;令善典法曰敬;夙夜恭事曰敬;象方益平曰敬;象方益年曰敬;夙興夜寐曰敬;眾方克就曰敬;齊莊中正曰敬;廣直勤正曰敬;廉直勁正曰敬;難不忘君曰敬;受命不遷曰敬;畏天愛民曰敬;陳善閉邪曰敬;威儀悉備曰敬;戒尊師傅曰敬;戒懼無違曰敬;小心恭事曰敬;戒慎幾微曰敬;肅恭無怠曰敬;齊莊自持曰敬;應事無慢曰敬
柔德安眾曰靖;恭己鮮言曰靖;寬樂令終曰靖;柔德教眾曰靖;柔直考終曰靖;虛己鮮言曰靖;緝熙宥密曰靖;式典安民曰靖;仁敬鮮言曰靖;慎以處位曰靖;政刑不擾曰靖;綱紀肅布曰靖;厚德安貞曰靖;律身恭簡曰靖;以德安眾曰靖
信道輕仕曰開
中心樂易曰凱
淵源流通曰康;温柔好樂曰康;安樂撫民曰康;合民安樂曰康;豐年好樂曰康;安樂治民曰康;好樂怠政曰康;能安兆民曰康;俊民用章曰康;久膺多福曰康;壽考且寧曰康;保民迪吉曰康;務德不爭曰康;寬裕和平曰康;敬而有禮曰康;保衞社稷曰康;造道自行曰康;動而無妄曰康;温柔好善曰康;思善無逸曰康;温良好學曰康;視履安和曰康
大慮行節曰考;秉德不回曰考
愛民在刑曰克;秉義行剛曰克;勝敵得俊曰克;勝己之私曰克;
含光得眾曰寬;大德包蒙曰寬;御眾不近曰寬
貞心大度曰匡;以法正國曰匡;輔弼王室曰匡;彌縫災害曰匡;正君之過曰匡
審音知化曰曠
施勤無私曰類;勤政無私曰類;不忝前哲曰類
奉義順則曰禮;恭儉莊敬曰禮;善自防間曰禮;躬儉中節曰禮;審節而和曰禮;着誠去偽曰禮;納民軌物曰禮;恭儉合度曰禮;內則克修曰禮
才理審諦曰理;政平刑肅曰理;措正施行曰理;表章道術曰理;才敏詳審曰理;治繁不擾曰理
(刺):殺戮無辜曰厲;暴虐無親曰厲;愎狠無禮曰厲;扶邪違正曰厲;長舌階禍曰厲;不思忘愛曰刺;復狠遂過曰刺;暴戾無親曰刺;暴慢九卿曰刺;不思安樂曰刺
不悔前過曰戾;不思順受曰戾;知過不改曰戾
温良好樂曰良;理順習善曰良;小心敬事曰良;温敬寡言曰良;孝悌成性曰良;小心敬畏曰良;謀猷歸美曰良;竭忠無隱曰良;宅衷易直曰良
有功安民曰烈;秉德遵業曰烈;聖功廣大曰烈;海外有截曰烈;業成無兢曰烈;光有大功曰烈;戎業有光曰烈;剛正曰烈;宏濟生民曰烈;莊以臨下曰烈
不勤成名曰靈;死而志成曰靈;死見神能曰靈;亂而不損曰靈;好祭鬼神曰靈;極知鬼神曰靈;不遵上命曰靈;德之精明曰靈
以德受官曰懋;以功受賞曰懋
追補前過曰密;思慮詳審曰密
慈仁不壽曰閔;在國遭憂曰愍;在國逢艱曰愍;禍亂方作曰愍;使民悲傷曰愍;使民折傷曰愍;在國連憂曰愍;佐國逢難曰愍;危身奉上曰愍(一般和愍混用)
應事有功曰敏;明作有功曰敏;英斷如神曰敏;明達不滯曰敏;聞義必徙曰敏;才猷不滯曰敏;好古不怠曰敏
照臨四方曰明;譖訴不行曰明;思慮果遠曰明;保民耆艾曰明;任賢致遠曰明;總集殊異曰明;獨見先識曰明;能揚仄陋曰明;察色見情曰明;容義參美曰明;無幽不察曰明;聖能作則曰明;令聞不已曰明;奉若天道曰明;遏惡揚善曰明;視能致遠曰明;內治和理曰明;誠身自知曰明;守靜知常曰明;至誠先覺曰明;遠慮防微曰明;懿行宣着曰明;智能晰理曰明;昭晰羣性曰明
名與實爽曰繆;傷人蔽賢曰繆;蔽仁傷善曰繆
佈德執義曰穆;中情見貌曰穆;賢德信修曰穆;德政應和曰穆;敬和在位曰穆;德化肅和曰穆;聖敬有儀曰穆;粹德深遠曰穆;肅容持敬曰穆;容儀肅敬曰穆
裕以安民曰寧;淵衷湛一曰寧;端重自毖曰寧
述而不作曰彭;信而好古曰彭
治而無眚曰平;執事有制曰平;惠內無德曰平;治而清省曰平;布綱治紀曰平;克定禍亂曰平;理而無責曰平;佈德均政曰平;無常無偏曰平;治道如砥曰平;分不求多曰平;政以行闢曰平;推心行恕曰平
執心克莊曰齊;資輔共就曰齊;輕輶恭就曰齊;執正克莊曰齊
治典不殺曰祁;經典不易曰祁;治定不陂曰祁
博物多愛曰遷;良史實錄曰遷
和而不流曰強;中立不倚曰強;守道不變曰強;死不遷情曰強;自勝其心曰強。梁光祿大夫江革諡“強”。
威儀悉備曰欽;敬事節用曰欽;克慎成憲曰欽;肅敬而承上曰欽;夙夜祗畏曰欽;敬慎萬幾曰欽;神明儼翼曰欽;小心勵翼曰欽;寅恭供職曰欽
温年好樂曰勤;能修其官曰勤;服勞無怨曰勤;廣業不怠曰勤;勤行世業曰勤;好學力行曰勤;能修內職曰勤;夙夜匪懈曰勤;宣勞中外曰勤
避遠不義曰清;潔己自愛曰清;潔己奉法曰清
甄心動懼曰頃;敏以敬慎曰頃;祗勤追懼曰頃;慈仁和敏曰頃;墮覆社稷曰頃;震動過懼曰頃;陰靖多謀曰頃
行見中外曰愨;執德不惑曰愨;誠以致志曰愨;表裏如一曰愨;誠心中孚曰愨;率真御下曰愨
執德不惑曰確;執德不回曰確
推功尚善曰讓;德性寬柔曰讓
蓄義豐功曰仁;慈民愛物曰仁;克己復禮曰仁;貴賢親親曰仁;殺身成仁曰仁;能以國讓曰仁;利澤萬世曰仁;率性安行曰仁;功施於民曰仁;屈己逮下曰仁;度功而行曰仁;寬信敏惠曰仁;愛仁立物曰仁;體元立極曰仁;如天好生曰仁;教化溥浹曰仁;慈心為質曰仁;惠愛溥洽曰仁
寵祿光大曰榮;先義後利曰榮
寬裕温柔曰容
順德麗貞曰柔;至順法坤曰柔
克唸作聖曰睿;深思遠慮曰睿;聖知通微曰睿;慮周事表曰睿
未家短折曰傷;短折不成曰傷;短折不成曰殤;未家短折曰殤;童蒙短折曰殤(諡號中一般寫作殤)
昭功寧民曰商;文學博識曰商
疏遠繼位曰紹
秉心塞淵曰深
民無能名曰神;壹民無為曰神;安仁立政曰神;物妙無方曰神;聖不可知曰神;陰陽不測曰神;治民無為曰神;應變遠方、不疾而速曰神;能妙萬物曰神;道化宜民曰神;顯仁藏用曰神;則天廣運曰神
敏以敬曰慎;沉靜寡言曰慎;思慮深遠曰慎;謹飭自持曰慎;夙夜敬畏曰慎;小心克勤曰慎
不生其國曰聲;不主其國曰聲
揚善賦簡曰聖;敬賓厚禮曰聖;虛己從諫曰聖;敬祀亨禮曰聖;行道化民曰聖;窮理盡性曰聖;窮神知化曰聖;通達先知曰聖;大而化之曰聖;博施濟眾曰聖;極深研幾曰聖;能聽善謀曰聖;裁成天地曰聖;睿智天縱曰聖;百姓與能曰聖;備物成器曰聖;備道全美曰聖;神化難名曰聖
容儀恭美曰勝
承命不遷曰世;景物四方曰世;貽庥奕葉曰世
言行不回曰淑;慮善從宜曰淑;温仁鹹仰曰淑;善行着聞曰淑
舉事而遲曰舒;言行軌物曰舒
心能制義曰庶
慈和遍服曰順;慈仁和民曰順;柔質慈惠曰順;和比於理曰順;德合帝則曰順;受天百祿曰順;柔德承天曰順;德性寬柔曰順;淑慎其身曰順;德容如玉曰順;克將君美曰順;好惡公正曰順;德協自然曰順
仁聖盛明曰舜
道德純一曰思;大省兆民曰思;外內思索曰思;追悔前過曰思;不眚兆民曰思;謀慮不衍曰思;柔能自勉曰思;通明爽願曰思;深慮道遠曰思;念終如始曰思;闢土兼國曰思;追悔前愆曰思
剛德克就曰肅;執心決斷曰肅;威德克就曰肅;正己攝下曰肅;能執婦道曰肅;好德不怠曰肅;貌敬行祗曰肅;剛德克服曰肅;身正人服曰肅;法度修明曰肅;嚴畏自飭曰肅;攝下有禮曰肅;貌恭心敬曰肅達禮蔽樂曰素
克啓行禩曰太
循禮安舒曰泰;臨政無慢曰泰
物至能應曰通;事起而辨曰通
猛以剛果曰威;強毅信正曰威;服叛懷遠曰威;強毅執政曰威;賞勸刑怒曰威;以刑服遠曰威;蠻夷率服曰威;信賞必罰曰威;德威可畏曰威;聲靈震疊曰威;莊以臨下曰威;
德性寬柔曰温;和順可即曰温;仁良好禮曰温;樂育羣生曰温;寬仁惠下曰温
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愍民惠禮曰文;賜民爵位曰文;勤學好問曰文;博聞多見曰文;忠信接禮曰文;能定典禮曰文;經邦定譽曰文;敏而好學曰文;施而中禮曰文;修德來遠曰文;剛柔相濟曰文;修治班制曰文;德美才秀曰文;萬邦為憲曰文;帝德運廣曰文;堅強不暴曰文;徽柔懿恭曰文;聖謨丕顯曰文;化成天下曰文;純穆不已曰文;克嗣徽音曰文;敬直慈惠曰文;與賢同升曰文;紹修聖緒曰文;聲教四訖曰文
剛強直理曰武;威強敵德曰武;克定禍亂曰武;刑民克服曰武;誇志多窮曰武;威強睿德曰武;除偽寧真曰武;威強恢遠曰武;帥眾以順曰武;保大定功曰武;剛強以順曰武;闢土斥境曰武;折衝禦侮曰武;除奸靖難曰武;拓地開封曰武;肅將天威曰武;安民和眾曰武;克有天下曰武;睿智不殺曰武;恤民除害曰武;赴敵無避曰武;德威遐暢曰武;
謀慮不成曰息
允僖庶績曰熙;敬德光明曰熙;隆稱赫奕曰熙
(釐):小心畏忌曰僖;質淵受諫曰僖;有罰而還曰僖;剛克曰僖;有過曰僖;慈惠愛親曰僖;小心恭慎曰僖;樂聞善言曰僖;恭慎無過曰僖
有功安人曰熹
仁義合道曰賢;寵至益戒曰賢;行義合道曰賢;明德有成曰賢;內治隆備曰賢;內德有成曰賢
行見中外曰顯;受祿於天曰顯;聖德昭臨曰顯;百辟惟刑曰顯;有光前烈曰顯;中外仰德曰顯;德美宣昭曰顯
博聞多能曰憲;賞善罰惡曰憲;行善可記曰憲;在約純思曰憲;聖能法天曰憲;聖善周達曰憲;創制垂法曰憲;刑政四方曰憲;文武可法曰憲;聰明法天曰憲;表正萬邦曰憲;懿行可紀曰憲;儀範永昭曰憲
博聞多能曰獻;惠而內德曰獻;智哲有聖曰獻;聰明睿智曰獻;文資有成曰獻;敏惠德元曰獻;聖哲有謀曰獻;賢德有成曰獻;智能翼君曰獻;學該古訓曰獻;智質有理曰獻;智質有操曰獻;智質有禮曰獻
闢地有德曰襄;甲冑有勞曰襄;因事有功曰襄;執心克剛曰襄;協贊有成曰襄;威德服遠曰襄
簡易多聞曰向
五宗安之曰孝;慈惠愛親曰孝;秉德不回曰孝;協時肇享曰孝;大慮行節曰孝;慈惠愛民曰孝;慈愛忘勞曰孝;從命不違曰孝;善事父母曰孝;遵義安仁曰孝;幾諫不倦曰孝;姻睦其黨曰孝;博於備養曰孝;敬慎所安曰孝;尊仁愛義曰孝;能養能恭曰孝;幹蠱用譽曰孝;繼志成事曰孝;踐修世德曰孝;丕承先志曰孝;博施被物曰孝;教刑四海曰孝;德通神明曰孝;先意承志曰孝;能奉祭祀曰孝;志不忘親曰孝;富貴不驕曰孝;德加百姓曰孝;徽音克嗣曰孝
守命共時曰信;出言可復曰信;周仁承命曰信;守禮不違曰信;寬仁孚眾曰信;政令劃一曰信
勤其世業曰修;好學近習曰修;克勤世業曰修
涼德薄禮曰虛;華言無實曰虛
聖善周聞曰宣;施而不成曰宣;善問周達曰宣;施而不秘曰宣;誠意見外曰宣;重光麗日曰宣;義問周達曰宣;能布令德曰宣;浚達有德曰宣;力施四方曰宣;哲惠昭布曰宣;善聞式布曰宣
含和無慾曰玄;應真主神曰玄
謙和善讓曰遜
好內遠禮曰煬;去禮遠眾曰煬;好內怠政曰煬;肆行勞神曰煬;去禮遠正曰煬;逆天虐民曰煬
翼善傳聖曰堯;大而難名曰堯
質勝其文曰野;敬而不中禮曰野
善行足法曰儀
克殺秉政曰夷;安心好靜曰夷;隱居求志曰夷;失禮基亂曰夷
制事合宜曰義;見利能終曰義;先君後己曰義;除天地害曰義;取而不貪曰義;理財正辭曰義;仁能制命曰義;能成其志曰義;道無不理曰義;推功尚善曰義;以禮節行曰義;行禮不疚曰義;見利能讓曰義;以公滅私曰義;正身肅下曰義;
隱居放言曰逸
致果殺敵曰毅;強而能斷曰毅;勇而近仁曰毅;善行不怠曰毅;温仁忠厚曰毅;能紀國善曰毅;英明有執曰毅;經德不回曰毅;致果克敵曰毅
剛克為伐曰翼;思慮深遠曰翼;愛民好治曰翼;小心事天曰翼;小心昭事曰翼;贊宣德化曰翼
温柔賢善曰懿;温和聖善曰懿;體和居中曰懿;愛人質善曰懿;柔克有光曰懿;浸以光大曰懿;行見中外曰懿;愛民質淵曰懿;德浸廣大曰懿;文德充實曰懿;秉彝好德曰懿;尚能不爭曰懿;主極精純曰懿;柔德流光曰懿;賢善着美曰懿
陷拂不成曰隱;不顯屍國曰隱;見美堅長曰隱;隱括不成曰隱;不屍其位曰隱;違拂不成曰隱;懷情不盡曰隱;不明誤國曰隱;威德剛武曰隱;
出類拔萃曰英;道德應物曰英;德華茂着曰英
恭儉好禮曰嬰
居敬行簡曰雍
勝敵壯志曰勇;率義死國曰勇;致命為仁曰勇;奮身為義曰勇;持義不撓曰勇;知死不避曰勇;率義共用曰勇;以義死用曰勇;臨事屢斷曰勇;臨難不懼曰勇;見義必為曰勇
壅遏不通曰幽;動靜亂常曰幽;早孤有位曰幽;早孤隕位曰幽;早孤銷位曰幽;違禮亂常曰幽;暴民殘義曰幽;淫德滅國曰幽
睦於兄弟曰友
愚智適時曰俞
淵源通流曰禹;受禪成功曰禹
明識大略曰圉
強學好問曰裕;建中垂統曰裕;寬仁得眾曰裕;性量寬平曰裕;仁惠克廣曰裕;寬和不迫曰裕;寬和自得曰裕
狀古述今曰譽
不幸短命曰淵;沉潛用晦曰淵;德信靜深曰淵;沉幾燭隱曰淵
能思辯眾曰元;行義説民曰元;始建國都曰元;主義行德曰元;道德純一曰元;遵仁貴德曰元;善行仁德曰元;宣慈惠和曰元;至善行德曰元;忠肅恭懿曰元;體仁長民曰元;茂德丕績曰元;體乾啓祚曰元;萬邦以貞曰元;體仁內恕曰元;仁明道合曰元;
思慮不爽曰原;植德開基曰原;慶流奕葉曰原
疏遠繼位曰遠
思厚不爽曰願;弱無立志曰願;敗亂無度曰願;忘德敗禮曰願;柔無立志曰願
温克令儀曰章;法度明大曰章;出言有文曰章;敬慎高亢曰章;文教遠耀曰章
容儀恭美曰昭;昭德有勞曰昭;聖聞周達曰昭;聲聞宣遠曰昭;威儀恭明曰昭;明德有功曰昭;聖問達道曰昭;聖德嗣服曰昭;德業升聞曰昭;智能察微曰昭;德禮不愆曰昭;高朗令終曰昭;遐隱不遺曰昭;德輝內藴曰昭;柔德有光曰昭
知人曰哲;明知淵深曰哲;官人應實曰哲;明知周通曰哲;識微慮終曰哲;知能辨物曰哲
清白守節曰貞;大慮克就曰貞;大憲克就曰貞;不隱無屈曰貞;內外用情曰貞;憂國忘死曰貞;內外無懷曰貞;忠道不擾曰貞;保節揚名曰貞;履正中饋曰貞;守教難犯曰貞;幽間專一曰貞;恆德從一曰貞;直道不撓曰貞;名實不爽曰貞;事君無猜曰貞;德性正固曰貞;率義好修曰貞;德信正周曰貞
肇敏行成曰真;不隱無藏曰真
內外賓服曰正;大慮克就曰正;內外用情曰正;清白守潔曰正;圖國忘死曰正;內外無懷曰正;直道不撓曰正;靖恭其位曰正;其儀不忒曰正;精爽齊肅曰正;誠心格非曰正;莊以率下曰正;息邪詎詖曰正;主極克端曰正;萬幾就理曰正;淑慎持躬曰正;端型式化曰正;心無偏曲曰正;守道不移曰正
肇敏行成曰直;治亂守正曰直;不隱其親曰直;守道如矢曰直;言行不邪曰直;質而中正曰直;正人之曲曰直;折獄在中曰直;孝弟成性曰直;小心敬事曰直;敏行不撓曰直;率行無邪曰直;秉道正物曰直;
名實不爽曰質;忠正無邪曰質;章義掩過曰質;言行相應曰質;恬淡無為曰質;直心靡他曰質;真純一德曰質;至治還淳曰質;宅心篤實曰質;淳茂無華曰質;靜正無華曰質;樸直無華曰質;強立守義曰質
官人應實曰智;尊明勝患曰智;默行言當曰智;推芒折廉曰智;臨事不惑曰智;察言知人曰智;擇任而往曰智
王心克一曰中;剛柔不偏曰中;因時致治曰中
危身奉上曰忠;慮國忘家曰忠;讓賢盡誠曰忠;危身利國曰忠;安居不念曰忠;臨患不反曰忠;盛衰純固曰忠;廉方公正曰忠;事君盡節曰忠;推賢盡誠曰忠;中能應外曰忠;殺身報國曰忠;世篤勤勞曰忠;善則推君曰忠;死衞社稷曰忠;以德復君曰忠;以孝事君曰忠;安不擇事曰忠;教人以善曰忠;中能慮外曰忠;廣方公正曰忠;肫誠翊贊曰忠
有始有卒曰終;克成令名曰終
殘義損善曰紂
好功自是曰專;違命自用曰專
兵甲亟作曰莊;睿圉克服曰莊;勝敵志強曰莊;死於原野曰莊;屢徵殺伐曰莊;武而不遂曰莊;真心大度曰莊;好勇致力曰莊;威而不猛曰莊;嚴敬臨民曰莊;履正志和曰莊;維德端嚴曰莊;恭敬端肅曰莊;端恪臨民曰莊;端一克誠曰莊;齊敬中禮曰莊;執德不矜曰莊;德盛禮恭曰莊;嚴恭自律曰莊;嚴恪有儀曰莊
壯:威德剛武曰壯;赫圍克服曰壯;勝敵克亂曰壯;好力致勇曰壯;屢行征伐曰壯;武德剛毅曰壯;非禮弗履曰壯
弱而立志曰縱;敗亂百度曰縱;忘德敗禮曰縱

諡號羣臣

與皇帝相比,臣屬的諡號要簡明一些,或一字,或二字,所選之字,限制在一定範圍之內,明清兩朝羣臣諡號定為二字,且有嚴格規範。《明會典》記載,以“文”字為第一字的諡號,等級最高的是“文正”,其次是“文貞”,正、貞之後,依次與“文”搭配的字為成、忠、獻、端、定、簡、懿、肅、毅、憲、莊、敬、裕、節、義、靖、穆、昭、恪、恭、襄、清、修、康、潔、敏、達、通、介、安、烈、和、僖、榮、愍、思。與此同例,與“武”字搭配組成二字諡號的用字依次為寧、毅、敏、惠、襄、順、肅、靖、信、康、壯、恆、愍、烈、勇、僖。還有一種文武通用的諡法,與“忠”字搭配組成二字諡號的用字,依次為文、武、定、烈、簡、肅、毅、敬、憲、節、貞、靖、襄、敏、安、僖、穆、介、威、端、壯、宣、裕、果、勇、愍、剛、惠、愨、懷、清。
這樣一來,諡號不僅具有特定的涵義,而且具有特定的等次。

諡號名人

宋朝
趙普——忠獻
晏殊——元獻
范仲淹——文正
司馬光——文正
歐陽修——文忠
蘇軾——文忠
曾公亮——宣靖
韓琦——忠獻
富弼——文忠
呂公著——忠烈
呂大防——正愍
韓忠彥——文定
王安石——文
包拯——孝肅
岳飛——先諡“武穆”,後諡“忠武”
秦檜——先諡“忠獻”,後諡“繆醜”,又改回“忠獻”,後又諡“繆狠”
洪皓——忠宣
洪适——文惠
洪遵——文安
洪邁——文敏
明朝
楊慎——文憲
于謙——忠肅
王守仁——文成
黃淮 ——文簡
解縉—— 文毅
胡廣 ——文穆
楊榮 ——文敏
楊士奇 ——文貞
楊溥——文定
曹鼐 ——文忠
王翱——忠肅
高榖 ——文義
李賢 ——文達
陳文 ——莊靖
彭時——文憲
商輅——文毅
萬安—— 文康
劉吉 ——文穆
徐浦——文靖
劉健 ——文靖
謝遷——文正
李東陽——文正
楊廷和——文忠
毛紀— 文簡
費宏 ——文憲
楊一清——文襄
張璁 ——文忠
翟鑾——文懿
方獻夫 ——文襄
李時——文康
顧鼎臣——文康
夏言 ——文愍
徐階 ——文貞
李春芳 ——文定
高拱 ——文襄
張居正 ——文忠
張四維——文毅
申時行 ——文定
王家屏 ——文瑞
趙志皋 ——文懿
王錫爵 ——文肅
沈一貫 ——文恭
朱庚 ——文懿
李廷機——文節
葉向高 ——文忠
方從哲 ——文端
劉一燝 ——文端
成基命 ——文穆
温體仁——文忠(朱由崧即位後便削其諡號)
參考資料
  • 1.    古代歷史上的諡號由來:什麼人才有資格被追諡?  .中國網.2016-08-09[引用日期2017-08-08]
  • 2.    《新唐書·本紀第三》:是夕,皇帝崩於貞觀殿,年五十六。諡曰天皇大帝。天寶八載,改諡天皇大聖皇帝;十三載,增諡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
  • 3.    《明太祖實錄•卷之二百三十七》:洪武二十八年三月甲午朔……癸丑,秦王樉薨。王,上第二子,孝慈皇后所生也。年十五受封,二十三之國至是薨年四十。訃聞詔定喪禮。禮部尚書任亨泰奏曰考之宋制宜輟朝五日。今遇時享宜暫輟朝一日,皇帝及親王、王妃、公主、世子、郡王、郡主、及靖江王世子、郡君。服制皆與魯王喪禮同。皇太孫服齊衰期年因視事以日易月亦十三日。而除素服期年從之定諡曰愍。冊曰古之君國子民者生則有爵,歿則有諡。爵以辨上下,諡以昭善惡,此古今不易之典,天下之公論也。朕自即位以來列土分茅,封建諸子。爾以年長者首封於秦,期在永保祿位藩屏帝室。夫何不良於德竟殞厥身。烏乎哀痛者父子之至情追諡者,天下之公議,義之所在,朕何敢私茲。特諡爾曰愍。
  • 4.    《大明太宗文皇帝實錄•卷一百九十六》:永樂十六年正月十二日。癸亥。永興王尚烈訃聞,譴官賜祭,諡曰懿簡,命有司治喪。尚烈,秦愍王第二子也。
  • 5.    明史紀事本末(清)谷應泰-卷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