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馮拯

鎖定
馮拯(958-1023年),字道濟,長樂信都(今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區)人,出生於孟州河陽(今河南省孟縣)人。北宋時期宰相。
太平興國二年,考中進士,起家大理評事、峽州通判。淳化年間,擁戴許王李元僖,坐罪貶官。宋真宗即位,負責樞密院的事務,授參知政事,遷兵部侍郎。大中祥符初年,參與封禪泰山,從祀汾陰,作為儀仗使,授六部尚書,入判尚書都省,授檢校太傅、同平章事、樞密使,拜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太子少傅、同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進位左僕射。乾興元年,進封魏國公,遷司空侍中丁謂失去權勢後,出任司徒、玉清昭應宮使、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宋真宗山陵使。
宋仁宗天聖元年,年老罷相,外任檢校太尉兼侍中、武勝軍節度使、判河南府事,去世於任上,獲贈太師兼中書令,諡號文懿。
本    名
馮拯
道濟
所處時代
宋代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孟州河陽(今河南孟縣)
出生日期
958年
逝世日期
1023年
爵    位
魏國公
諡    號
文懿

馮拯人物生平

馮拯(958~1023),字道濟,河陽(今河南孟縣)人。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進士(《隆平集》卷四本傳),歷知數州。真宗鹹平四年(1001),自樞密直學士,遷右諫議大夫同知樞密院事。景德二年(1005),拜參知政事(《宋宰輔編年錄》卷三),以疾罷相。
大中祥符四年(1011),出知河南府(《隆平集》卷四)。七年,除御史中丞。又以疾,出知陳州天禧四年(1020),拜吏部尚書、同平章事,充任樞密使,進位左僕射。
宋仁宗天聖元年,罷相,出判河南府,卒年六十六,諡號文懿。《宋史》卷二八五有傳。

馮拯親屬成員

父親:馮俊,後周檢校太子賓客
兒子:
馮行己,字肅之,以父任為右侍禁、涇原路駐泊都監、知憲州,因治狀增秩。歷治石、保、霸、冀、莫五州,所至以有能稱。
夏人既納款,疆候播言契丹治兵幽燕,大為戰具,議者欲解西備北,馮行己言:“遼、夏為與國,元昊入貢,容懷詭計,幽燕治兵,或為虛聲,邊鄙之虞,恐不在河朔也。”
皇祐中,知定州,韓琦薦為路鈐轄。徙知代州,管幹河東緣邊安撫事。夏人掠麟州,蕃部且盜耕屈野河西田,遇官軍逴邏者,輒聚射。詔行己計之。行己言:“此奸民無忌憚,非君長過,不宜以細故啓大釁,但加戒戢足矣。”
五台山寺調廂兵義勇繕葺,為除和糴谷三萬,行己謂不可損歲入之儲,以事不急之務。進西上閣門使,四遷客省使,更高陽關、秦鳳、定州、大名府路馬步總管,以衞州防禦使致仕,預洛陽耆英之集。元祐中,終金州觀察使,年八十四。
馮伸己,字齊賢,以蔭補右侍禁,累遷西頭供奉官,授閣門祗候、桂州兵馬都監,轉運使俞獻可闢知廉州。久之,安化蠻擾邊,獻可薦知宜州
天聖中,改桂、宜、融、柳、象沿邊兵馬都監,遂專溪峒事。以禮賓使,復知宜州。代還,道改供備庫使、知邕州。治舍有井,相傳不敢飲,飲輒死。伸己日汲自供,終更無恙。旁城數里,有金花木,土俗言花開即瘴起,人不敢近。伸己故以花盛時酣燕其下,亦復無害。明道恭謝,改東染院使、領榮州刺史、梓夔路兵馬鈐轄,遷洛苑使、知桂州兼廣西鈐轄。道江陵,會安化蠻犯邊,官軍不利,仁宗遣中人趣伸己討之。伸己日夜疾馳至宜州,繕器甲,募丁壯,轉糧餉,由三路以進。伸己臨軍,單騎出陣,語酋豪曰:“朝廷撫汝甚厚,汝乃自取滅亡耶!今我奉天子命來,汝聽吾言則生,不則無噍類矣。”眾仰泣羅拜曰:“不圖今日再見馮公也。”明日,蠻渠棄兵械率眾降軍門。
初,部卒以覆將畏匿,伸己曰:“紀律不明,主將也,戰士何罪?”請於朝,貸其死。以勞遷西上閣門使、知宜州。樂善蠻寇武陽,伸己遣諭禍福,蠻大悦,悉還所掠。又莫世堪負險強黠,抄劫邊户,為疆場患。伸己設伏擒捕,皆置於法。遷果州團練使。在宜二年,徙桂州,出任右武衞大將軍,守本官分司西京,卒。

馮拯史書記載

宋史卷 二百八十五 列傳第四十四
馮拯,字道濟。父俊,服事後漢湘陰公劉贇。贇死,俊與從行千餘人系侍衞獄,後周太祖赦出之,授檢校太子賓客,戍安遠軍馭馬鎮,辭不行,因徙居河陽。
馮拯以書生謁趙普,普奇其狀,曰:“子富貴壽考,宜不下我。”舉進士,補大理評事、通判峽州,權知澤州,徙坊州,遷太常丞。江南旱,命馳傳振貸貧乏,察官吏能否,還奏稱旨,權知石州,擢右正言,歲餘代歸。出使河北,與轉運使樊知古計邊儲,還,判三司户部理欠憑由司,為度支判官
淳化中,有上封請立皇太子者,拯與尹黃裳、王世則洪湛伏閣請立許王元僖,太宗怒,悉貶嶺外。拯知端州,既至,上言請遣使括諸路隱丁、更製版籍及議鹽法通商,凡十餘事。太宗欲召還參知政事,寇準素不悦拯,乃徙知鼎州。改通判廣州。郊祀畢,覃恩,拯與通判彭惟節皆遷尚書員外郎,惟節以太常博士為屯田員外,而拯以左正言為虞部員外。拯書名舊在惟節上,及奏事如故,準切責之。拯上書言準阿意不平,準坐此罷。拯以母喪請內徙,命知江州。真宗即位,進比部員外郎。御史中丞李惟清表為推直官,判三司度支勾院,遷駕部鹹平初,坐試開封進士賦涉譏訕,下拯御史台,未幾,釋之。
明年,兼侍御史知雜事。時西北用兵,王超、傅潛將兵出定、瀛間,觀望玩寇,拯極論之,不報。超等果逗撓覆軍。命拯按傅獄,抵潛罪,竄流之。擢祠部郎中、樞密直學士,權判吏部流內銓。以審官及銓法未備,建請凡蔭補京官,試讀一經,書家狀通習為中格,始得仕。同勾當三班院。向敏中宣撫河北、河東,拯及陳堯叟為副,宴餞長春殿。明年,以右諫議大夫,同知樞密院事。帝欲修綏州,謀諸輔臣,馮拯與宰相向敏中等皆曰便。宰相呂蒙正、參知政事王旦王欽若皆曰宜棄勿修。帝遣洪湛馳驛往視,還,上七利二害,卒修完之。時上封者言:“三司多滯務,州郡稟疑事,吏民訴理冤獄,依違不決者輒數歲,水旱或由於此。”詔拯選幹強吏同三司使裁冗事、督舉稽留,遂與判度支勾院孫冕省帳牘二十一萬五千本,並廢冗官十五員。遷尚書工部侍郎籤書樞密院事。賜手札訪邊事,拯謂:“備邊之要,不扼險以制敵之衝,未易勝也。若於保州、威虜間,依徐、鮑河為陣,其表勢可取勝矣。前歲王顯違詔不趨要地,契丹初壓境,王師未行,而契丹騎已入鈔,賴霖雨乃遁去。比王超奏敵已去,而東路奏敵方來,既聚軍中山以救望都,而兵困糧匱,將臣陷歿幾盡,超等僅以身免。今防秋,宜於唐河增屯兵至六萬,控定武之北為大陣,邢州置都總管為中陣,天雄軍置鈐轄為後陣,罷莫州狼山兩路兵。”從之。景德中,為參知政事,再遷兵部侍郎。攝事享太廟,有司供帳幔,守奉人宿廟室前,喧囂不肅,拯以聞。詔專為廟享制帟幕什器,藏宗正寺,禁吏卒登廟階。王濟上編敕,帝以其煩簡不一,語輔臣曰:“顯德敕尤煩,蓋世宗嚴急,出於一時之意,臣下不敢言其失也。”王旦進曰:“詔敕宜簡,近亦傷於煩。”拯對曰:“開寶間,除諸州通判敕,刑獄、錢穀悉條列約束,今則略矣。”時契丹始盟,拯言邊方騷動,武臣幸之以為利。帝曰:“朝廷以信為守,然戒備不可廢也,此外,當靜治以安吾民爾。爾其奉承之。”
大中祥符初,嚴貢舉糊名法。拯與王旦論選舉帝前,拯請兼考策論,不專以詩賦為進退。帝曰:“可以觀才識者,文論也。”拯論事多合帝意如此。封泰山,為儀仗使。禮成,進尚書左丞。以疾在告,數請罷,帝以手詔諭旨,又命宰相王旦就第勸拯起視事。
從祀汾陰,為儀仗使,遷工部尚書。復以疾求罷,拜刑部尚書、知河南府,聽以府事委官屬。七年,除御史中丞,又以疾辭,除户部尚書、知陳州。真宗嘗謂王旦曰:“拯固求閒郡,何邪?”旦對曰“馬知節嘗譏拯好富貴,所欲節度使爾。拯恐為知節所量,不敢請大藩,殆為此也。”再知河南府,遷兵部尚書,入判尚書都省,以吏部尚書、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充樞密使。其冬,拜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太子少傅、同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進左僕射。
乾興元年,進封魏國公,遷司空侍中。輔臣會食資善堂,召議事,丁謂獨不預。謂知得罪,頗哀請。錢惟演遽曰:“當致力,無大憂也。”拯熟視惟演,惟演踧茳。及對承明殿,太后怒甚,語欲誅謂。拯進曰:“謂固有罪,然帝新即位,亟誅大臣,駭天下耳目。謂豈有逆謀哉?第失奏山陵事耳。”太后怒少解。謂既貶,拯代謂為司徒、玉清昭應宮使、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又為山陵使,奉安真宗御容於西京。尋在病告,帝賜白金五千兩,拯叩頭稱謝。五上表願罷相,拜武勝軍節度使、檢校太尉兼侍中、判河南府。即卧內賜告及旌纛,遣內司賓撫問。還,奏其家儉陋,被服甚質。太后賜以衾裯錦綺屏,然拯平居自奉侈靡,顧禁中不知也。既卒,贈太師、中書令,諡文懿。拯氣貌嚴重,宦者傳詔至中書,不延坐。工部尚書林特嘗詣第,累日不得通,白以諮事,使詣中書。既至,又遣堂吏謂之曰:“公事何不自達朝廷?”卒不見,特大愧而去。錢惟演營入相,拯以太后姻家力言之,遂出惟演河陽。

馮拯軼事典故

司馬光《涑水記聞》卷六
馮拯,河南人,其父為趙韓王(趙普)守第舍。拯年少時,韓王(趙普)見之,問此為誰,其父對曰:“某男也。”趙韓王奇其狀貌,曰:“此子何不使之讀書?”其父遂使之就學。數年,舉進士,韓王為之延譽,遂及第。太宗時,拯上言請立太子,太宗怒,謫之嶺南。久之,以右正言通判廣州事。其同官為太常博士,署位常在拯下。寇萊公素惡拯,會覃恩,拯遷虞部員外郎,其同官遷屯田員外郎。其同官以拯素剛,讓居其下,萊公見奏狀,怒,下書詰之,曰:“虞部署位乃在屯田之上,於法何據?趣以狀對。”於是,拯密奏言:“寇準以私憾專抑挫臣。呂端畏怯,不敢與爭;張洎又準所引用,朝廷之事一決於準。威福自任,縱恣不公,皆如此。”比上省章奏,大怒,萊公由是出知褒州。上又責讓呂端、張洎,二人皆頓首曰:“準在中書,臣等備員而已。”真宗即位,拯遂被用至宰相。今上即位,發丁朱崖罪,竄之南荒,拯之力也。拯無文學,而性伉直,自奉養奢靡,官至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