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五台山
- 外文名
- Mount Wutai
- 別 名
-
清涼山
紫府山
靈鷲峯
五台山地理環境
編輯五台山位置境域
五台山屬太行山系的北端,跨忻州市五台縣、繁峙縣、代縣、原平市、定襄縣,週五百餘里。介於北緯38°55'—39°66'、東經113°29'—113°39'之間,由一系列大山和羣峯組成。其中五座高峯峯頂平坦如台,故名五台。又因山上氣候多寒,盛夏仍不見炎暑,故又別稱清涼山。
[1]
[6]
五台山地質地貌
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山(21張)
五台山由古老結晶岩構成,北部切割深峻,五峯聳立,峯頂平坦如台:東台望海峯、西台掛月峯、南台錦繡峯、北台葉鬥峯、中台翠巖峯。五峯之外稱台外,五峯之內稱台內,台內以台懷鎮為中心。五台山最低處海拔僅624米,最高處北台頂海拔3061.1米,有“華北屋脊”之稱。山中氣候寒冷,台頂終年有冰,盛夏天氣涼爽,故又稱清涼山,為避暑勝地。五台山自然植被以草地為主,由草甸、草原、灌叢構成,是優良的夏季牧場。
[6]
五台山地質古老,地貌奇特,地處華北大陸的腹地,與恆山-太行山連續,相對高差達2400多米,大面積出露了地殼不同層次的岩層和地質構造,展示出中國大陸基底的地質構造和地質組成,是由大於25億年的世界已知古老地層構成的最高山脈。在漫長的地球演進中,五台山經過了“鐵堡運動”、“台懷運動”、“五台運動”、“燕山運動”,形成了以“五台羣”綠色片岩及“豆村板岩”構成的“五台隆起”,具有高亢夷平的古夷平面、十分發育的冰川地貌、獨特的高山草甸景觀,更有第四紀冰川及巨大剝蝕力量造成的“龍磐石”、“凍脹丘”等冰緣地貌的奇觀。
五台山擁有獨特而完整的地球早期地質構造、地層剖面、古生物化石遺蹟、新生代夷平面及冰緣地貌,完整記錄了地球新太古代晚期—古元古代地質演化歷史,具有世界性地質構造和年代地層劃界意義和對比價值,是全球地質科學界研究地球早期演化以及早期板塊碰撞造山過程的最佳記錄,是開展全球性地殼演化、古環境、生物演化對比研究的典型例證。因此,五台山被譽為“中國地質博物館”。
[6]
五台山氣候特點
五台山氣候寒冷,又被稱作“清涼山”。雖然處於與北京大致相同的緯度,但氣候特徵卻和中國東北部的大興安嶺差不多。全年平均氣温為零下4℃,7至8月最熱,分別為9.5℃和8.5℃,1月份最冷,平均氣温零下18.8℃。台懷地區比台頂早一個月入春,遲一個月入秋,温度相差6℃左右,全年平均氣温2-3℃,最低氣温零下30℃,最高氣温為30℃。台懷地區夏季空中雲層較低,濕度大,常有雨水。
[6]
五台山自然資源
編輯五台山植物資源
五台山共有植物100科、386屬、661種。其中,草本植物501種,木本植物160種。
[1]
低等植物中,藻類有地皮菜可供食用,綠藻可作飼料;菌類有木耳、蘑菇、馬勃、豬苓、茯苓,均可入藥,木耳、蘑菇又是山珍佳餚。高等植物中的蕨類有瓦松、卷柏、銀粉、背蕨,無為等。其餘高等植物分牧草、森林、果木、藥材、花卉等。
[6]
[8-9]
木質植物
五台山森林面積29.43萬畝
[1]
,覆蓋率44.83%,其中天然林佔63%,人工林佔37%。森林羣落主要由木本植物——喬灌木組成。植物羣落因海拔變化呈一定規律性,即亞高山分佈着耐寒矮小的高山草甸灌木,中山、低中山分佈着高大的針闊葉樹種及伴生灌木。木質植物資源共42科,71屬,160種。
[1]
野生草本植物
五台山野生草本植物大部分是天然牧草,草地面積384.4萬畝,佔山西省天然草地的7%。野生草本植物共470多種,其中產量高、品質好的有58種。野生草本植物類型有亞高山草甸、高中山地草甸、低中山地草甸。
野生花卉
五台山野生花卉分木本、草本兩種,馳名的品種有30餘種。
藥材
五台山動物資源
陸生脊椎動物63科,149屬,205種
[1]
。主要有:石貂、金錢豹、狐狸、獾、黃鼠、山羊、野豬等。鳥類有142種,16目,36科。其中有9種為山西省所罕見:黃斑葦雞、慄葦雞、紅胸田雞、鳳頭麥雞、赭紅尾鴝、白項溪鴝、黑眉葦鶯、棕肩尾菅、黑尾蠟嘴雞。
[8]
五台山礦藏資源
據勘察,五台山有金屬、非金屬礦藏有30餘種,礦點160餘個。其中尤以鐵礦為多,以沉積變質型(鞍山式)鐵礦牀為主,銅礦主要有台懷、觀音洞、虎山、葦地坪銅礦等。金礦有五台鎮海寺、繁峙寬灘、代縣張仙堡、灘上等地的巖金,張仙堡、峨口等地的白砂金。此外,還有硫鐵礦、稀土元素礦、鈾礦、綠柱石礦、水晶礦、雲母礦、硼礦、大理石礦和花崗岩礦、黑曜石等。
[6]
[8]
五台山歷史沿革
編輯
五台山(19張)
唐代高僧慧祥在其《古清涼傳》捲上,引《仙經》雲:五台山,名為紫府,常有紫氣,仙人居之。其《傳》捲上又説:晉永嘉三年,雁門郡後人縣百餘家,避亂入此山,見山人為之 步驅而不返,遂寧居巖野。往還之士,時有望其居者。至詣尋訪,莫知所在,故人以是山為仙者之都矣。
[10]
佛教傳入五台山,普遍的説法始於東漢。永平十一年(68年),迦葉摩騰、竺法蘭來到了五台山(當時叫清涼山)。由於山裏很早就有阿育王的舍利塔,再加上五台山又是文殊菩薩演教和居住的地方,二人在此建寺。
[6-7]
台內山多地廣,河流縱橫,選址建寺很重要。《清涼山志》載:“在大塔左側,有釋迦牟尼佛所遺足跡,其長一尺六寸,廣六寸,千幅輪相,十指皆現”。相傳迦葉摩騰、竺法蘭不僅發現此足跡,而且還發現佛“舍利”,此外,營坊村這座山的山勢奇偉,和印度的靈鷲山(釋迦牟尼佛修行處)相似。由於這三種原因,故決定在此建寺。寺院落成後,以其山形命名為靈鷲寺。漢明帝為表示信佛,乃加“大孚”(即弘信的意思)兩字,因而寺院落成後的全名是大孚靈鷲寺。大孚靈鷲寺是顯通寺的前身。從此五台山開始成為中國佛教的中心,大孚靈鷲寺為中國最早的寺院。
到了隋朝,隋文帝又下詔在五個台頂各建一座寺廟。即東台望海寺、南台普濟寺、西台法雷寺、北台靈應寺、中台演教寺。也因為五台山是文殊菩薩演教的地方,所以這五個台頂上的寺廟均供奉文殊菩薩,但五個文殊的法號不同:東台望海寺供聰明文殊、南台普濟寺供智慧文殊、西台法雷寺供獅子吼文殊、北台靈應寺供無垢文殊、中台演教寺供孺童文殊。從此以後,凡到五台山朝拜的人,都要到五個台頂寺廟裏禮拜,叫做朝台。此時,五台山之名已在北齊史籍中大量出現。
[12]
唐代,五台山佛教的發展出現了第二個高潮。這個期間據《古清涼傳》,全山寺院多達三百所,有僧侶三千餘人。此時的五台山,不僅是中國著名的佛教名山之一,而且是名符其實的佛教聖地了,被譽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這是五台山在中國佛教界取得統治地位的發端,也是五台山在封建統治者的利用和主持下,發展成為名山聖地的開始。
[7]
[13]
在唐代,佛教備受推崇,文殊菩薩尤其為佛教徒所尊崇。當時國家規定,全國所有寺院的齋堂,都必須供奉文殊菩薩聖像。由於朝野都尊奉文殊菩薩,視五台山為佛教聖地,所以五台山空前隆盛,名僧輩出,澄觀就是一個突出的代表。
隨着佛寺的興建和擴大,五台山的僧侶人數亦日益增多。唐德宗貞元年間,合山僧尼達萬人之眾。寺院的興旺發展引起對社會政治、經濟的重大負面影響,唐武宗遂於會昌五年(854年)下詔廢佛,命令拆毀寺廟,勒令僧尼還俗。綜計中國拆毀大小寺廟四萬四千六百餘所,僧尼還俗二十六萬餘人,收回土地數千萬頃。五台山亦不例外,僧侶散盡,寺廟被毀,史稱“會昌毀佛”。唐宣宗即位,又再興佛教。政府規定五台山的僧數仍達“五千僧”。實際上,加上私度和遊方僧,要比“五千僧”多得多。縱觀歷代五台山的僧侶人數,以唐代為最多。寺廟林立,僧侶若雲,這也是唐代五台山佛教聖地形成的一個標誌。
唐代五台山佛教聖地形成的另一個標誌,是外國佛教徒對五台山的無限景仰和競相朝禮。唐朝經濟繁榮,國勢強盛,在國際上聲望甚高,是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隨着國際交往的擴大,五台山還受到印度、日本、朝鮮和斯里蘭卡等國佛教徒的景仰。朝禮五台山和到五台山求取佛經、佛法的外國僧侶很多。
五台山主要景點
編輯五台山綜述
五台山位居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稱為“金五台”,為文殊菩薩的道場。五台山並非一座山,它是坐落於“華北屋脊”之上的一系列山峯羣,最高海拔3061米
[1]
。五座山峯(東台望海峯、南台錦繡峯、中台翠巖峯、西台掛月峯、北台葉鬥峯)環抱整片區域,頂無林木而平坦寬闊,猶如壘土之台,故而得名。五台山是中國唯一一個青廟(漢傳佛教)黃廟(藏傳佛教)交相輝映的佛教道場,現存宗教活動場所共86處
[1]
,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來參拜。著名的有: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南山寺、黛螺頂、廣濟寺、萬佛閣等。
[6]
五台山自然景觀
五台山奇峯靈崖隨處皆是,著名者達五十餘處。其中寫字崖,用水灑濕以後,拿手帕仔細拭擦,崖面會顯示出類似篆隸體字跡,水乾字隱。有人曾除去表皮石層,結果下層仍能擦出字來。層層有字,字字不同。據載曾發現過“天之三寶日月星,地之三寶水火風,人之三寶精氣神”的聯句。 | |
西台名掛月峯,海拔2773米,西台峯“頂廣平,月墜峯巔,儼若懸鏡,因以為名。”有詩讚曰:“西嶺巍峨接遠蒼,回瞻鄉國白雲傍。孤峯嶺翠連三晉,八水分流潤四方。晴日野華鋪蜀錦,秋風仙桂落天香。當年獅子曾遺蹟,巖谷常浮五色光。” | |
南台名錦繡峯,海拔2485米,此峯“頂若覆盂,圓周一里,山峯聳峭,煙光凝翠,細草雜花,千巒彌布,猶鋪錦然,故以名焉。”著名詩人元好問賦詩讚曰:“沈沈龍穴貯雲煙,百草千花雨露偏。佛土休將人境比,誰家隨步得金蓮?” | |
北台名葉鬥峯,海拔3061米,五台最高,有“華北屋脊”之稱,其台“頂平廣,圓周四里,其下仰視,巔摩斗杓,故以為名。”康熙皇帝賦詩讚曰:“絕磴摩羣峭,高寒逼鬥宮。鐘鳴千嶂外,人語九霄中。朔雪晴猶積,春冰暖未融。憑虛看陸海,此地即方蓬。” | |
五台山人文景觀
五台山現有建築比較完整的宗教活動場所86處,其中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顯通寺、菩薩頂、塔院寺、羅睺寺、碧山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圓照寺、殊像寺、金閣寺、南山寺、龍泉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3處。從宗教活動場所的角度,被公佈為全國重點寺院的有11處: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羅睺寺、殊像寺、碧山寺、金閣寺、廣宗寺、廣仁寺、黛螺頂、觀音洞。
[1]
五台山佛教組織以寺院為單位,按佛教傳承之不同,寺院分為青廟和黃廟。青廟亦稱和尚廟,僧侶大都為漢族,一般穿青灰色僧衣,稱青衣僧。五台山大部分寺院屬於青廟。青廟中又有十方廟和子孫廟之分。子孫廟按師徒關係實行家傳制,外寺僧人不得在本寺擔任職事。歷史上五台山青廟多屬子孫廟。十方廟可以接待四方來僧,在寺僧人亦可十方雲遊,組織管理實行選賢制。根據中國佛教協會頒佈的《漢傳佛教寺院管理辦法》,原來的子孫廟均已不實行家傳制而改行選賢制,子孫廟和十方廟已無明顯的分別。
黃廟亦稱喇嘛廟,屬於藏傳佛教。五台山藏傳佛教均屬宗喀巴大師創立的格魯派,信教喇嘛均穿黃衣,戴黃帽,稱黃衣僧。明永樂年間,五台山始有青廟改成黃廟。清康熙時,敕令將羅睺寺、壽寧寺、三泉寺、玉花池、七佛寺、金剛窟、善財洞、普庵寺、台麓寺、湧泉寺等10寺改為黃廟。於是,青衣僧改為黃衣僧,漢喇嘛由此產生。五台山現有黃廟12處,即菩薩頂、羅睺寺、廣仁寺、萬佛閣、鎮海寺、廣化寺、觀音洞、上善財洞,天城寺、台麓寺、文殊寺、瑞應寺。
[1]
[14-15]
塔院寺 | |
顯通寺 | |
菩薩頂 | |
南禪寺 | |
南山寺 | |
龍泉寺 |
此外,還有南禪寺、殊像寺、羅睺寺、萬佛閣、十方堂、廣化寺、龍泉寺、南山寺、金閣寺、竹林寺、普濟寺、尊勝寺、佛母洞等。
五台山人文歷史
編輯五台山文物遺存
五台山有浩如煙海的佛像,數量多達30000餘尊,不僅有佛、菩薩、羅漢、脅侍、供養人、護法神,而且還有儒教、道教、地方宗教、帝王將相、僧侶居士等。這裏的佛像分為八種類型:泥塑,金屬,石刻,木雕,燒瓷,脱紗,刺繡,畫像。此外還有佛塔、影壁、牌樓、碑碣等。
[1]
五台山佛事活動
跳布扎
跳布扎是每年的農曆六月十五前後,起源於西藏,是五台山黃教舉行的重大佛事活動。在活動前一天,寺內喇嘛就開始念護法經,跳金剛舞,在菩薩頂“鎮鬼”;十五日,百餘名有身份的喇嘛走出菩薩頂,穿街繞巷,最前邊架着彌勒菩薩像,其後大喇嘛坐轎,二喇嘛騎馬,其餘僧眾吹奏廟堂音樂,前往羅睺寺去“跳神”;十六日,又在菩薩頂“斬鬼”,大、二喇嘛穿戴皇賜服飾,外列僧人頭戴面具裝扮28宿,就地畫圓,按圓行步,並輔以身形手勢。通過此活動以驅除邪惡,迎來吉祥安泰。
騾馬大會
每年農曆六月舉辦,期間舉行大型佛事活動、民間文化活動、騾馬牲畜交易大會。朝會活動內容豐富,其主要一項是四方僧侶雲集台懷鎮做道場、誦經,使五台山充滿了神秘的宗教色彩。
其他
五台山美食
五台山地區有許多獨具特色的菜餚和風味小吃,在這裏可以品嚐到肉片熗香蘑、清炒台蘑、小雞燉台蘑等傳統名菜,口味清香而不油膩。
五台山過年
“五台山上過大年”受到了海內外佛教界、旅遊界等社會各界的歡迎,拓展了五台山冬季旅遊發展新路。2002年五台山舉辦首屆佛俗民情年。活動集中展示佛教聖地禪門僧尼過年習俗和特有的地方“兩節”風情的創意,迎合了很多中國人“逃離”緊張而喧鬧的城市生活、追尋古樸而純正的過年過節情趣的心理需求。
[19-20]
每年春節期間來山的遊客達數十萬之多。
[1]
五台山價值意義
編輯五台山綜述
1982年,五台山以山西五台山風景名勝區的名義,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歷年來獲得了“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中華十大名山”之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世界文化景觀遺產”等榮譽。
[1]
[21]
五台山宗教價值
敦煌壁畫:五台山圖(4張)
中國佛教史上曾經發生過四次“滅佛”事件,五台山都首當其衝。隋興,隋文帝、隋煬帝都是佛教信徒,熱衷於扶植佛教,命在五個台頂都建寺廟。唐代的初、中期,是中國佛教的全盛時期,中國佛教走向成熟,當時五台山寺院多達360餘處。敦煌莫高窟第61窟內的《五台山圖》壁畫,畫面60多平方米,寺院林立,香客雲集,反映了五台山全盛時期的風貌。
五台山又一特色,就是既有青廟,也有黃廟,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並重,青廟和黃廟相互比鄰,共同發展,這在四大佛教名山中是獨有的現象。菩薩頂是五台山黃廟之首,總管五台山藏傳佛教事務的大喇嘛就住在這裏。清康熙、乾隆,多次來五台山朝拜,都在菩薩頂住宿,曾賜大喇嘛提督印、斬殺劍,並命山西全省向大喇嘛進貢。據1956年五台山文物保護所的調查,在五台山範圍內還有寺廟124處,其中青廟99處,黃廟25處。
[22]
五台山文化價值
五台山有眾多的佛塔寶剎。建築使用材料,有磚塔、石塔、琉璃塔、木塔、鐵塔、銅塔、銀塔、玉塔、水晶塔等等;建築形制有車堵波式塔、密檐式塔、樓閣式塔、亭閣式塔、金剛寶座式塔、組合式塔;性質有佛塔與墓塔之分。佛塔中為舍利塔、靈蹟塔及一般的供奉塔。墓塔中可分為高僧墓塔與一般性紀念塔;時代上最早的是北魏石塔,以後各個時期均有,最遲的是近年來為五台山圓寂高僧建的舍利塔;規模上大者高56.4米,刺破蒼穹,欲與天公試比高。小者僅0.05米,精巧玲瓏。在全國現存佛塔中,圓果寺的元建阿育王塔,塔院寺的釋迦文佛舍利寶塔,顯通寺的組合式銅塔以及《華嚴經》字塔,均屬珍品。五台山的塔,沿革之久,數量之多,用材之廣,形制之全,性質之繁,都是全國同類地區罕見。
五台山的佛像,在使用材料與製作方面,大致可以分為八種類型:泥塑(含懸塑與模拓),金屬鑄造(有鐵、銅、鎏金、金),石刻(含玉雕,可分為全雕、浮雕、摩崖石刻),木雕,燒瓷,拓紗,刺繡,畫像(含壁畫、軸畫、經卷插圖樹葉畫)。最早的佛像為南北朝時期遺物,鍵陀羅藝術手法明顯。最多的佛像為泥塑,自唐到現,連續不斷,形成了獨特的完整的沿革體系。最罕見的是明代著名畫家丁雲鵬在菩提樹葉上彩繪的十八羅漢圖,共12幅,單數繪單,雙數繪雙,工筆重彩,共成一冊。五台山佛像,原料不同,工藝有別,時代手法各異,整個作品嫣紅奼紫,斑駁陸離,將五台山充實成一座罕見的佛像藝術寶庫。
在長期的歷史演進中,五台山保存下了世界上鮮有的古建築羣、罕見的佛教造像羣、獨特的佛教音樂,被譽為“文殊信仰中心”、“中國古代建築藝術寶庫”、“中國佛教造像藝術展覽館”、“中國佛教音樂奇葩”,積澱了非常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
[1]
五台山世界文化遺產
遺產名稱:五台山Mount Wutai
入選時間:2009年
遴選依據:文化遺產(ii)(iii)(iv)(vi)
地理位置:N39 01 50 E113 33 48
遺產編號:1279
遺產描述:
五台山地處山西省忻州市五台縣,位列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位於北京、太原、大同--呼市三大佛教(喇嘛)活動中心的連接點,與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四川峨眉山、共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與尼泊爾藍毗尼花園、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屍那迦並稱為世界五大佛教聖地。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五台山位於山西省忻州市,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以濃郁的佛教文化聞名海內外。五台山保存有東亞乃至世界現存最龐大的佛教古建築羣,享有“佛國”盛譽,五台山由五座台頂組成,珠聯璧合地將自然地貌和佛教文化融為一體,典型地將對佛的崇信凝結在對自然山體的崇拜之中,完美體現了中國“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成為持續1600餘年的佛教文殊信仰中心――一種獨特而富有生命力的組合型文化景觀。
[24-25]
五台山歷史傳説
編輯中國有四大佛教名山,它們分別是五台山、峨嵋山、普陀山、九華山,傳説這四座山分別是佛教中四大菩薩文殊、普賢、觀音、地藏的修行地,因此都有悠久的宗教文化淵源,同時它們也是中國著名的風景名勝區。
忻州市五台山(21張)
相傳五台山原名五峯山,氣候異常惡劣,冬天滴水成冰,春天飛沙走石,夏天酷熱難當,農民們根本無法到田裏種莊稼。文殊菩薩碰巧到這裏傳教,看到人們遭受苦難,決定改變這裏的氣候。
文殊菩薩瞭解到東海龍王那裏有一塊神石叫“歇龍石”,可以把乾燥的氣候變得濕潤,於是變成一個化緣的和尚,到龍王那裏借歇龍石。
文殊菩薩來到東海,見龍宮外面果然有一塊巨石。還沒有走到跟前,已經感覺到一股涼氣迎面撲來。文殊菩薩見到龍王,説明來意。龍王很抱歉地説:“大法師借什麼都行,唯獨這塊歇龍石不能借。因為它是花了幾百年工夫從海底打撈上來的,清涼異常,龍子們每天工作回來,汗水淋漓,燥熱難耐,便在上面歇息養神,你若借去,龍子們就沒有歇息的地方了。”文殊菩薩反覆説明自己是五峯山的和尚,是為了造福於人間特地來求援的。
龍王心裏不願意把神石借人,又不便直接回絕文殊菩薩的請求。估計這位老和尚一人無法將石頭運走,龍王勉強答應説:“神石很重,沒有人能幫助你,你如果能拿得動,就拿走吧!”
文殊菩薩謝過龍王,走到神石跟前,口唸咒語,立刻使巨石變成了小小的彈丸。文殊菩薩將彈丸塞進袖筒,然後飄然而去。老龍王驚得目瞪口呆,後悔莫及。
文殊菩薩回到五峯山時,正是烈日當空,因為久旱不雨,大地乾裂,人們遭受着深深的苦難。文殊菩薩把神石安放在山中間的一條山谷中,奇蹟發生了:五峯山立刻變成一個清涼無比的天然牧場。於是,這條山谷被命名為清涼谷,人們又在這裏建了一座寺院,起名叫清涼寺,五峯山也改名叫作清涼山了。
[14]
[26]
五台山所獲榮譽
編輯五台山旅遊信息
編輯地址:山西省忻州市五台縣台懷鎮,中心地區距太原市230千米,距忻州市150千米
時間:全天24小時開放
門票優惠政策:
2、免票人羣:6週歲(含6週歲)以下或身高1.2米(含1.2米)以下的兒童、殘疾人、現役軍人、革命傷殘軍人、年滿60週歲(含60週歲)的老年人憑合法有效證件免票;五台山景區內宗教活動場所所屬的宗教教職人員及其工作人員、與景區內宗教活動場所所屬的宗教是同一宗教的宗教教職人員,憑戒牒證等合法有效證件免票;在職、退休、殘疾消防救援人員和消防救援院校學員,憑有效證件免票。
[1]
- 參考資料
-
- 1. 五台山 .五台山風景名勝管委會[引用日期2019-10-11]
- 2. 山西五台山醉美雪景 別樣的佛國畫卷(組圖) .人民網[引用日期2018-12-16]
- 3. 千年菩提路: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五台山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8-12-16]
- 4. 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五台山 .中國天氣網[引用日期2020-03-24]
- 5. 五台山(5A 世界文化遺產) .山西市政府網站[引用日期2019-10-10]
- 6. 五台山世界文化景觀 .新浪網[引用日期2013-08-26]
- 7. 圖説山西“山” .山西省農業廳[引用日期2013-08-26]
- 8. 魅力五台山——自然資源篇 .五台山風景區區委 五台山風景區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7-12-05]
- 9. 《五台山世界文化景觀遺產》書評 .中國社會科學網[引用日期2018-01-08]
- 10. 佛教傳入五台山的真正歷史 .騰訊網[引用日期2018-02-23]
- 11. 五台山歷史及名稱由來 .五台山佛教協會[引用日期2018-02-23]
- 12. 五台山虔誠之旅 仰望佛教聖地的傳説[圖] .中國網[引用日期2013-08-26]
- 13. 五台山虔誠之旅 仰望佛教聖地的傳説[圖] .中國網[引用日期2013-08-26]
- 14. 中國佛教四大名山:文殊菩薩道場五台山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8-01-01]
- 15. 山西五台山景區主要景點介紹 青廟黃廟交相輝映 .閩南網[引用日期2018-01-01]
- 16. 五台山的文化價值 .黃河新聞網[引用日期2018-01-01]
- 17. 中國·五台山第四屆國際文化旅遊月圓滿閉幕 .中國民族報社[引用日期2013-08-26]
- 18. 十一黃金週:五忻高速通車“提速”五台山旅遊 .中國新聞網[引用日期2013-08-26]
- 19. 到五台山上過大年 .人民網[引用日期2013-08-26]
- 20. 山西五台山龍年佛俗民情年拉開帷幕 .中新網[引用日期2013-08-26]
- 21. 五台山的歷史文化價值 .中央電視台[引用日期2017-12-20]
- 22. 五台山文化價值 .五台縣人大常委會[引用日期2018-01-01]
- 23. 佛教聖地五台山的歷史文化 .中國民主促進會[引用日期2018-02-23]
- 24. Mount Wutai ./whc.unesco.org/en/list/1279[引用日期2020-06-30]
- 25. 世界文化遺產——五台山 ./www.71.cn/2014/0804/776585.shtml[引用日期2020-06-30]
- 26. 文殊師利菩薩道場——山西五台山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8-01-01]
- 27. 2020年中外避暑名山排行榜(全榜單) .中商情報網[引用日期2020-06-15]
- 28. 山西進一步降低太行山大峽谷等 重點國有景區門票價格 .新華社[引用日期2018-10-01]
- 29. 五台山(5A 世界文化遺產) .山西省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8-01-08]
- 30. 五台山 .山西省旅遊發展委員會[引用日期2018-01-08]
- 31. 山西20處最美地質遺蹟公佈! .其他.2022-09-29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