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佛光寺

(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鎖定
佛光寺,位於山西省五台縣城東北32千米豆村鎮東北的佛光山中(五台山南台西麓)。始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471~499年)。唐大中十一年(857年),重建。 [10] 
佛光寺位於一處東、南、北三面小山環抱,向西開敞的山坡上。寺內主要軸線為東西方向,依據地形處理成三個平台。 [10]  寺內現有殿、堂、樓、閣等一百二十餘間。其中東大殿七間,為唐代建築;文殊殿七間,為金代建築,其餘的均為明、清時期的建築。 [11]  佛光寺的唐代建築、唐代雕塑、唐代壁畫、唐代題記,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較高。 [10] 
1961年3月4日,佛光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2009年06月26日,包括佛光寺在內的五台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12-13] 
中文名
佛光寺
外文名
Foguang Temple
地理位置
山西省五台縣豆村鎮東北的佛光山中
開放時間
全年 8:00~17:00 [1] 
門票價格
15元
著名景點
東大殿、祖師塔
始建時間
471年 至 499年(北魏孝文帝時期)
保護級別
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文物編號
1-0080-3-033

佛光寺歷史沿革

佛光寺
佛光寺(3張)
佛光寺創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471~499年)。
唐元和、長慶年間,法興禪師在佛光寺內興建彌勒大閣;會昌五年(845年),大舉滅佛,包括彌勒大閣,寺內建築全部被毀,僅存一座祖師塔;大中元年(847年),唐宣宗李忱繼位,佛教再興,佛光寺得以重建;大中十一年(857年),京都女弟子寧公遇和高僧願誠主持重建佛光寺。現存東大殿及殿內彩塑、壁畫等,即是這次重建後的遺物。 [10] 
金代,佛光寺前院兩側建文殊、普賢二殿。天會十五年(1137年),建文殊殿。 [11] 
元代,佛光寺補修殿頂,添配脊獸。至正十一年(1351年),文殊殿重修。 [11] 
明清,重建天王殿、伽蘭殿、香風花雨樓、關帝殿、萬善堂等。
明弘治年間(1488~1505年),文殊殿重新裝繪過。 [11] 
清末,普賢殿焚燬。
民國初年,增築窯洞和南北廂房,始成現存規模。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6月,中國當代建築學家梁思成和夫人林徽因親赴山西五台縣對佛光寺進行了考察、測繪。同年7月5日,梁思成、林徽因、莫宗江和紀玉堂四位中國營造學社成員在大梁上發現題記墨跡,確證了佛光寺東大殿是一座唐代建築,建造於唐大中十一年(857年)。 [5] 
2022年5月19日,山西省的佛光寺為代表,以藝術再創的形式打造一系列古建文化數字藏品。 [14] 
佛光寺

佛光寺建築格局

佛光寺結構

佛光寺位於一處東、南、北三面小山環抱,向西開敞的山坡上。寺內主要軸線為東西方向,依據地形處理成三個平台,第一層平台較寬闊,建有金代建築文殊殿;第二層平台上是近代建造的次要建築;第三層平台,以高峻的擋土牆砌成,上建正殿(俗稱東大殿),東大殿後側緊鄰山體。東南側有師祖塔。 [10]  寺內現有殿、堂、樓、閣等一百二十餘間。其中東大殿七間,為唐代建築;文殊殿七間,為金代建築,其餘的均為明、清時期的建築。 [11] 
佛光寺 佛光寺

佛光寺特點

佛光寺
佛光寺(2張)
佛光寺內殿堂高大,層層相疊,佈局疏郎,主次分明。 [9]  佛光寺用材粗大,屋面出檐深遠,屋面坡度平緩。粗壯的柱身和碩大的斗拱,簡單的直楞窗,古樸的彩繪都各具特色。 [11] 
佛光寺為襯托佛像的高大,建築者有意將佛像伸出柱身,並使其後背光與後排柱頭斗拱的出挑、天花的斜度相一致,達到了佛像與建築空間的結合,加上內外槽上部繁密的天花與簡潔明快的梁杭、斗拱、精緻的背光等形成對比,體現出唐代建築藝術處理空間位置的特色。

佛光寺主要景點

佛光寺綜述

佛光寺主要景點有東大殿、文殊殿、祖師塔、唐幢等。

佛光寺東大殿

佛光寺東大殿踞於高台上,外觀簡樸大方,門、窗、牆壁、斗拱、柱、額等全用硃色塗刷。 [9] 
東大殿是佛光寺的正殿,大殿面寬七間,進深四。在佛光寺最後的一重院落中,位置最高。東大殿建在石台基座上,平面由內外兩圈柱,就是建築上説的“金廂鬥底槽”。內外柱等高,柱身都是圓形,上端略有卷殺。檐柱有側腳和升起。闌額尚無普拍枋。柱頭鋪作與補間鋪作區分明顯。柱頭鋪作出四跳,雙杪雙下昂,一、二跳偷心造,二四跳計心造。補間鋪作簡潔,每間施一組斗拱。未見坐鬥。在柱頭枋上立柱,柱上把跳。內柱上的內檐斗拱一端與外檐柱頭鋪作的內出形式相同,內出四跳華拱以承月梁。佛光寺餚檁下用大叉手,是現存木建築孤例。 [11] 
東大殿雕塑
東大殿雕塑(3張)
東大殿殿內佛壇橫跨5間,雕塑35尊佛像。佛壇正中塑釋迦牟尼佛,左塑彌勒佛,右塑阿彌陀佛;左梢間塑騎象普賢菩薩,右梢間塑騎獅文殊菩薩。釋迦牟尼前站阿難、迦葉,三佛前各塑4位脅侍菩薩、兩位供養菩薩,佛壇前塑兩尊護法金剛。35尊佛像主次有序,尊卑有別,各具神態,各盡其職。
佛光寺東大殿佛像雕塑,反映了獨特的唐代風格。殿內羣像,體態豐滿,臉呈方圓形,腮部鼓起,脖頸短壯,胸部肌肉隆起,線條平緩。五官獨特,眉毛彎弓形,細而長,嘴形端正。主佛和菩薩前額都點一紅痣,是唐代裝飾的一個重要標誌。佛像服飾簡潔、利落、幹練,衣褶線條流暢,是唐代盛行的手法。
佛光寺東大殿雕塑還應用了寫實手法,雕塑兩尊寫真人物。一是佛殿主寧公遇坐像,一位40歲左右的中年婦女,面目豐滿,體型健壯,袖手趺坐,風韻高雅,情態虔誠。另一尊為主持修建佛殿的願誠和尚,塑像前額隆起,顴骨突出,兩腮下陷,正襟趺坐,面容清苦,姿態沉靜。 [7] 
佛光寺東大殿圍繞佛壇的殿內牆壁前,排列着二百九十六尊羅漢,為明代塑造,這些羅漢像原為五百尊,1954年因雨水沖蝕,被倒塌的後牆壓壞了一部分。佛座背面的一幅唐代壁畫,畫長80釐米,高30釐米,上畫天王降伏妖魔鬼怪的故事。另有一幅繪於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的壁畫,畫上有七個圓光,每個圓光中有10尊佛像,圓光下的方框內還寫着各尊佛的名號。最左一格題:“佛光莊信佛弟子劉太知……宣和四年三月初……”這些壁畫,連同佛像,梁下面的一些黑跡及東大殿建築,被人們譽為佛光寺的“四絕”。 [9] 

佛光寺文殊殿

文殊殿在佛光寺前院的北面,此殿樑架使用了粗長的木材,兩架之間用斜木相撐,構成類似“人字柁架”,增加了跨度,減少了立柱,加大了殿內空間。殿內佛壇上有七尊塑像,中為騎青獅的文殊,兩旁為脅侍菩薩,具有金代塑像的風格,為中國現存最早的文殊七尊像。東西牆和北牆上,原有五百羅漢的彩繪,現僅存二百四十五尊。這些塑像和壁畫,都在明代弘治年間(1488~1505年)重新裝繪過。 [11]  文殊殿建築結構的獨特,是中國古代木建築中僅有的形式,具有遼、金時代的建築特徵。 [9] 
文殊殿 文殊殿

佛光寺祖師塔

祖師塔 祖師塔
佛光寺東大殿南側偏東,有一座六角形的磚塔,即祖師塔。建於北魏時期,是唐會昌五年(845年)滅佛,佛光寺被毀留存代建築物,也是僅存的北魏時期的兩座古塔之一。 [11] 
祖師塔的平面呈六角形,下層空心,西面開門;上層實心,僅假門。塔座由逐級收分的六層青磚砌築,第六層上再起台階三層。上置六角形塔身,正面開有扁平的拱卷門,頂上飾以蓮瓣形的火焰,室內供有禪宗的無名、慧明兩位祖師塑像。第一層塔檐是由一層疊澀、一層磚砌斗拱,再一層疊澀和三層密排着的蓮瓣及三層疊澀構成,檐頂再用反疊澀逐層收進,整個塔檐顯得深遠重厚。其上有下面為四層疊澀和九瓣覆蓮、上面為三重蓮瓣、中間為仿胡牀式的束腰須彌座,承託着仿木結構的六角形小閣。小閣開有火焰形的假券門,門扇相錯,猶似半開之狀;小閣上還開有直欞窗,並繪有木結構的額枋、短柱和補間輔作;小閣四角柱的上、中、下飾以捆束蓮花。整個小閣的裝飾帶有印度風格和南北朝遺風。塔剎的下部是兩層仰蓮承託着六瓣形的寶珠,寶珠上又覆蓮瓣兩層,頂端再冠以寶珠。該塔造型殊異,風格獨特。 [9] 

佛光寺唐代石雕佛

唐代石雕佛 唐代石雕佛
唐代石雕佛像為漢白玉石雕釋迦牟尼佛像,通高1.08米,寬0.52米。須彌座高1.43米,束腰雕蓮瓣花卉,座上雕幔帳似平鋪下垂,褶皺清晰。釋迦佛結跏趺坐在須彌座上,面頰圓潤豐滿,雙眼微閉,如入定靜修。髮捲為犍陀羅式,彎曲盤旋。袒胸披衣,衣紋緩曲,線條清晰。須彌座下台山基石高約1米,基石前面陰刻字曰:“大唐天寶四載十一月十五日,博陵徑邑西子口村為國敬造台山佛光寺無垢淨光塔玉石釋迦牟尼佛一軀”。可知佛像雕於唐天寶四年(745年)。
釋迦單尼佛像兩側阿難、迦葉亦為漢白玉所雕。阿難像高0.82米,迦葉像高0.87米。兩像線條簡潔,衣紋流暢,略施彩繪,站於蓮台。阿難面容沉穩持重,迦葉則顯年輕英俊,皆端莊站立,微閉雙眼,一副謙恭之狀,亦為唐天寶年間所刻。 [8] 

佛光寺唐幢

佛光寺內有唐代石幢兩座,一座在東大殿前,高3.24米,八角形,立於唐大中十一年(857年);一座在文殊殿前,高4.9米,八角形,立於唐乾符四年(877年)。 [11] 

佛光寺墓塔

佛光寺寺後東山坡上,有唐代大德萬便和尚塔,平面六角形,唐貞元十一年(795年)建;無垢淨光塔,平面八角形,唐天寶十一年(752年)建,僅存基座;寺西北500米,有唐代華嚴宗大師解脱和尚塔,方形,唐長慶四年(824年)建;還有金代杲公和向塔。這些塔或六角形,或四邊形,均為磚砌。在無垢淨光塔處,先後出土了漢白玉石佛、天王、力士、迦葉阿難和小菩薩像等,均為唐代遺物。 [11] 

佛光寺歷史文化

據史料記載,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間(471~499年)曾路過這裏,看到一團佛光,於是下令新建寺院,名為“佛光寺”。 [9] 
佛光寺被當地人稱為“台外寺”,由於地處偏僻,不在當年戰火紛飛的戰場中心,故而主殿自唐代建造起,尚未翻新。 [6] 

佛光寺文物價值

佛光寺的唐代建築、唐代雕塑、唐代壁畫、唐代題記,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較高,梁思成先生稱為“四絕”。佛光寺東大殿是中國排名第三早的木結構建築(僅次於在五台縣的南禪寺和芮城縣的廣仁王廟)。
佛光寺東大殿中國最早的唐代殿堂式木構建築。東大殿絕大部分建築構件保持了唐代初建原構,並且保留了眾多創建時期遺留下來的泥塑、壁畫和題記,整體結構完整,藴涵豐富,完整性和真實性較高。 [10] 
佛光寺大殿,梁思成稱為“中國第一國寶”,正是它,打破了外國學者的斷言:在中國大地上沒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結構建築。 [6] 
佛光寺東大殿是唐代木構建築遺存的最重要代表之一,與東大殿同時期及更早期的經幢、墓塔等構築物,以及區域內早期的地下遺存與東大殿一起作為寺院整體的遺存本體,對於瞭解和研究唐及唐以前的文化具有比較重要意義,也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 [10] 

佛光寺文物保護

1949年後,五台縣政府和人民對佛光寺着意加以保護。 [11] 
1953年,文殊殿進行補修。 [11] 
1961年3月4日,佛光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2009年06月26日,包括佛光寺在內的五台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12-13] 
2017年,佛光寺東大殿多處漏雨,山西省文物局現場搭設防雨布、防雨棚,險情初步得到控制。 [4] 
2019年,佛光寺劃定保護範圍:東自圍牆以外至佛光梁約300米;南自圍牆以外至南山樑約300米;西自大門外至閆家寨河約2千米;北至圍牆以外至北溝水心約平均15米。建設控制地帶:自保護範圍各向外輻射100米。 [3] 
佛光寺 佛光寺

佛光寺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佛光寺,位於山西省五台縣城東北32千米豆村鎮東北的佛光山中
開放時間
8:00~17:00(1月1日~12月31日)
門票價格
15元。
交通信息
五台縣坐公車5路到錠子橋車站再轉9路車。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