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歐亞野豬

鎖定
歐亞野豬(學名:Sus scrofa):是哺乳綱偶蹄目豬科豬屬下的動物,是一種中型哺乳動物。共有20個亞種,體重90-200千克;體長為1.5-2米,尾長21-38釐米,耳長24-26釐米;肩高90釐米左右。不同地區所產的大小也有不同。整體毛色呈深褐色或黑色,頂層由較硬的剛毛組成,底層下面有一層柔軟的細毛。背上披有剛硬而稀疏的針毛,毛粗而稀,亞種間和亞種內核型都有一些差異,染色體數(2n)在36-38之間,如西歐野豬2n=36或37,日本野豬2n=38,但彼此間沒有繁殖障礙。可以生育後代。
歐亞野豬環境適應性極強。棲息環境跨越温帶與熱帶,從半乾旱氣候至熱帶雨林、温帶林地、半沙漠和草原都有分佈。但它們傾向於喜歡落葉闊葉林,其中植被非常密集。是雜食性的,只要能吃的東西都吃。大多集羣活動,每個族羣包括6-20只個體,4-10只為一羣較為常見,小羣由一個或多個繁殖雌性和它們的最後一窩的幼仔組成,通常食物豐富時,也會有幾個小羣組成大羣一起覓食。雜食性,植物物質佔食物約90%。以嫩葉、堅果、漿果、草葉和草根為食,並用堅硬的鼻子從地面挖掘根和球莖。也吃部分動物性食物。
歐亞野豬起源於歐洲和亞洲,被廣泛引入北美,分佈範圍極廣,涵蓋歐亞大陸,包括東亞、東南亞、日本列島、西伯利亞南部、中亞、南亞、中東、非洲北部及地中海沿岸、歐洲的斯堪的納維亞南部等。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名
歐亞野豬
拉丁學名
Sus scrofa
別    名
野豬
山豬
豕舒胖子
外文名
英文 Wild Boar, Eurasian Wild Pig, Ryukyu Islands Wild Pig
法文 Sanglier, Sanglier d'Eurasie
西班牙文 Jabalí
德文 Schwarzwild, Wildschwein
蒙古文 Zerleg Gakhai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哺乳綱
偶蹄目
豬科
豬屬
歐亞野豬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目
豬形亞目
亞    綱
真獸亞綱
亞    科
豬亞科
亞    種
20亞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 1758
保護級別
無危(LC) IUCN標準 [3] 
同義學名1
Sus andamanensis Blyth, 1858
同義學名2
Sus aruensis Rosenberg, 1878
同義學名3
Sus babi Miller, 1906
同義學名4
Sus ceramensis Rosenberg, 1878
同義學名5
Sus enganus Lyon, 1916
同義學名6
Sus floresianus Jentink, 1905
同義學名7
Sus goramensis De Beaux, 1924
同義學名8
Sus natunensis Miller, 1901
同義學名9
Sus nicobaricus Miller, 1902
同義學名10
Sus niger Finsch, 1886
同義學名11
Sus papuensis Lesson & Garnot, 1826
同義學名12
Sus ternatensis Rolleston, 1877
同義學名13
Sus tuancus Lyon, 1916

歐亞野豬物種學史

歐亞野豬的歷史要追溯到四千萬年前,有跡象證明家豬可能來自歐洲和亞洲。在被人們發現的化石中證明有像歐亞野豬一樣的動物穿梭於森林沼澤中等。
歐亞野豬曾廣佈於歐亞大陸及北非地區,西至西班牙與摩洛哥,東至日本,北至北歐地區與西伯利亞,南至印度尼西亞、印度與蘇丹。棲息環境跨越温帶與熱帶,從半乾旱氣候至熱帶雨林、温帶林地、草原等都有其蹤跡,也經常闖入農地覓食,但就是沒有在極乾旱,海拔極高,與極寒冷的地區出沒。除了青藏高原與戈壁沙漠外,它們廣佈在中國境內。
自13世紀以來,歐亞野豬的活動領域因人類獵捕而大量減少。它們可能是於13世紀時消失於英國;英格蘭北部於1610年確定已經毫無歐亞野豬存活,英格蘭國王詹姆士一世試圖重新引進歐亞野豬到一些國家公園,但因偷獵而告失敗。自1700年後,英國就不再有歐亞野豬出沒。丹麥最後的一頭歐亞野豬於19世紀初被射殺;1900年代時於德國、奧地利、意大利、突尼斯和蘇丹等地完全消失。它們已在俄羅斯大部分地區消失,尤其是阿爾泰山以西的地區。不過,在法國仍有很多歐亞野豬,且有增長的跡象。
1950年代後歐洲和中亞的歐亞野豬的數量開始回升:在1960年聖彼得堡及莫斯科的郊野發現有歐亞野豬出沒;1970年再次於丹麥與瑞典出現,可能是從動物園裏逃出來的;1980年代則因為切爾諾貝利核事故,電廠周圍的撤離區漸漸變成了歐亞野豬的生活空間;1990年又有歐亞野豬遷徙到意大利北部。另外在英國也有大量歐亞野豬從籠中逃出,在野外成長,數量正在上升。
20世紀初,歐亞野豬引入到美國作為獵物,但是它們與家豬進行混種。在南美洲、新幾內亞、新西蘭、澳大利亞及其他島嶼等,都有引入歐亞野豬及發生與家豬混種的情況。於2004年6月,在美國佐治亞州射殺了一隻非常巨大的“豬斯拉”。最初以為這是惡作劇,但經國家地理頻道調查及由科學家進行DNA測試後,證實豬斯拉是歐亞野豬和家豬的混種。
歐亞野豬是所有陸地哺乳動物中地理分佈最廣泛的物種之一,它生活在舊大陸整個古老的草原和闊葉林區,從西歐到俄羅斯遠東,向南延伸到北非、地中海盆地和中東,通過印度、印度支那、日本(包括琉球羣島 )、中國台灣和東南亞的大巽他羣島。巴厘島東部的物種可能全都是被引進的,人類活動已經大大擴展了這一範圍。除了南極洲和許多海洋島嶼之外,該物種在除了南極洲之外的所有大陸上以純野生或幾乎沒有改變的野生形式出現。它們是大多數(但不是全部)古代和現代家養豬品種的祖先,並且有證據表明它們在其範圍內的幾個不同部分獨立馴化,包括東南亞、遠東和小亞細亞。作為一種野生形態,它們從最早的時期就構成了自給自足的主要資源,並且是休閒狩獵最重要的目標之一,無論它們在哪裏都足夠豐富。過度捕殺和土地使用的變化導致其分佈範圍分散,並在整個不列顛羣島、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北非部分地區、日本北部以及前蘇聯相對廣泛的部分範圍內滅絕。然而,該物種仍然分佈廣泛,並且通常在當地很豐富。由於對農作物的掠奪,歐亞野豬在許多國家被視為有害生物,它們在指定的野生動物保護區之外仍未受到保護,或作為野生動物進行管理。 [3-4] 

歐亞野豬形態特徵

歐亞野豬是一種中型哺乳動物。體重90-200千克;體長為1.5-2米(不包括尾長),肩高90釐米左右(逐漸向後尾逐漸傾斜),尾長21-38釐米,耳長24-26釐米;不同地區所產的大小也有不同。有些地區歐亞野豬的體重可達200千克以上,中國東北南部與俄羅斯遠東地區產的歐亞野豬體重甚至達到將近400千克。它們有一層厚厚的雙層毛皮,整體毛色呈深褐色或黑色,頂層由較硬的剛毛組成,底層下面有一層柔軟的細毛。背上披有剛硬而稀疏的針毛,毛粗而稀,冬天的毛會長得較密。年老的背上會長白毛,但也有地區性差異,在中亞地區曾有白色的歐亞野豬出現。歐亞野豬耳背脊鬃毛較長而硬。皮毛顏色從棕色、黑色、紅色或深灰色不同,通常取決於個體的位置,因地區而略有差異。例如,在西歐發現的歐亞野豬個體往往是棕色的,那些居住在東歐森林中的則可能是完全黑色的。
歐亞野豬軀體健壯,頭部和前端較大,後部較小。四肢粗短,頭較長,耳小並直立,吻部突出似圓錐體,其頂端為裸露的軟骨墊(也就是拱鼻);每腳有4趾,且硬蹄,僅中間2趾着地;尾巴細短;由於它的眼睛非常小,歐亞野豬的視力極差,但它們有一個長而直的鼻子,使它們具有令人難以置信的敏鋭嗅覺。
犬齒發達,雄性歐亞野豬有兩對不斷生長的犬齒,外露,並向上翻轉,呈獠牙狀;可以用來作為武器或挖掘工具,犬齒平均長6釐米,其中3釐米露出嘴外;雌性歐亞野豬的犬齒較短,不露出嘴外,但也具有一定的殺傷力。齒序為I 3/3,C 1/1,P 4/4,M 3/3 = 44。
幼豬的毛色為淺棕色,有黑色條紋。大約在4個月內消失成均勻的顏色。 [4-6] 

歐亞野豬棲息環境

歐亞野豬環境適應性極強。棲息環境跨越温帶與熱帶,從半乾旱氣候至熱帶雨林、温帶林地、半沙漠和草原等都有其蹤跡,但就是沒有在極乾旱,海拔極高,與極寒冷的地區出沒。除了青藏高原與戈壁沙漠外,它們廣佈在中國境內。
歐亞野豬出沒于山地、丘陵、荒漠、森林、草地、林叢和蘆葦叢林,經常冒險進入農田耕地。在歐洲,它更喜歡闊葉林,特別是常綠橡樹林,但也可以在更開放的棲息地中找到,例如草原,地中海灌木叢和農田,只要附近有水和樹木覆蓋。歐亞野豬生活的海拔高度從海平面至2000米,在歐洲比利牛斯山脈的海拔高度為2,400米,在亞洲的可以在較高海拔地區看到它們的蹤跡。 [3] 

歐亞野豬生活習性

歐亞野豬集羣

歐亞野豬雌性是合羣的,是相對社會性動物,即使是孤獨的雄性也可能加入覓食羣,根據地點和季節形成不同大小的畜羣,居住在被稱為“聲波發生器”(Sound generator)的鬆散的羣體中。大多集羣活動,每個族羣包括6-20只個體,4-10只為一羣較為常見,儘管報道有超過100只的大羣。小羣由一個或多個繁殖雌性和它們的最後一窩的幼仔組成,通常可以在與其他相同小羣活動的區域中找到,儘管兩個羣體往往不混合。然而,雄性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是單獨的,除了在繁殖季節期間可以在族羣和其他雄性的近距離發現。雄性歐亞野豬通過爭取與雌性交配的機會相互競爭。 [3-4] 

歐亞野豬區域

覓食通常是一種社交活動,這期間也展示了其他的一些行為。法國南部的無線電遙測研究表明,它們通常每晚行走2-15公里,但一般在20-150公頃的範圍內。然而,成年雌性和成年雄性在2-3個月內的家庭範圍估計分別為500-1,000公頃和1,000-2,000公頃。在同一時期,亞成體佔地面積為500- 5,000公頃,經過6-12個月,他們的面積可能超過10,000公頃;這些動物較大的家庭範圍與其從出生羣體的驅逐然後經歷遊蕩階段有關。在歐洲也記錄了長距離(50-250公里)的移動,但這些運動的範圍和目的尚未得到研究。標記動物被釋放並隨後恢復的實驗證明它們可以在更大的區域(500-750平方公里)上自由分散,這也可能表明大量豬羣所佔的面積。自由範圍的密度。歐洲的歐亞野豬每平方公里很少超過5只,儘管其他地方的密度要高得多,例如位於爪哇島的烏戎格庫龍國家公園是每平方公里27-32只,而巴基斯坦旁遮普省甘蔗地區則是每平方公里32.2-72.1只。 [3] 

歐亞野豬活動

歐亞野豬是夜行性動物,通常在清晨和傍晚最活躍,在受干擾的地區變成夜間活動,通常在日落前不久開始並持續整個晚上。白天要花費大約12個小時的時間在密集的樹葉叢中睡覺,然後醒來在夜晚的掩護下出外覓食。覓食或前往飼養區共花費4-8小時。白天通常不出來走動。一般早晨和黃昏時分活動覓食,中午時分進入密林中躲避陽光。歐亞野豬喜歡在泥浴。雄獸還要花好多時間在樹樁、岩石和堅硬的河岸上摩擦它的身體兩側,這樣就把皮膚磨成了堅硬的保護層,可以避免在發情期的搏鬥中受到重傷。
歐亞野豬身上的鬃毛具有像毛衣那樣的保暖性。到了夏天,它們就把一部分鬃毛脱掉以降温。活動範圍一般8-12平方公里,大多數時間在熟知的地段活動。會在領地中央的固定地點排泄,糞便的高度可達1米。每羣的領地大約10平方公里,在與其他羣體發生衝突時,公豬負責守衞羣體。公豬打鬥時,互相從20-30米遠的距離開始突襲,勝利者用打磨牙齒來慶祝,並排尿來劃分領地。失敗者翹起尾巴逃走。也有的造成頭骨骨折或被殺死。常通過哼哼的叫聲來進行遠近距離的交流,棲息地每平方公里有多達7-30種動物。
歐亞野豬的鼻子十分堅韌有力,可以用來挖掘洞穴或推動40-50千克的重物,或當作武器。它們的嗅覺特別靈敏,可以用鼻子分辨食物的成熟程度,甚至可以搜尋出埋於厚度達2米的積雪之下的一顆核桃。雄獸還能憑嗅覺來確定雌獸所在的位置。歐亞野豬自幼奔跑於森林之中,練就了一身好體力。在獵犬的追逐下,它可以連續奔跑15-20千米,這種超凡的體力連馬拉松選手也要自愧不如。歐亞野豬在吃和睡上要花許多時間,有的歐亞野豬唯恐被天敵發現,常常聚集在一起的地方是河邊、湖邊和池塘邊,往往在河川中的沙洲睡覺,這樣遇到危險時就立即渡河而去,不會留下任何氣味,可以確保安全。
在歐洲阿爾卑斯山上,有人發現歐亞野豬會“氣功”。冬天,它們為了儘快下山覓食,便立刻“運氣”,使體形呈圓桶狀,然後滾下山,不管山多陡、石頭多硬,也不會傷其筋骨。另外,還有人目擊,在太平洋中部的礁石島上棲息着不少歐亞野豬,它們嘴裏的獠牙特別鋒利,當缺乏傳統食物的情況下,還能夠在淺海中游泳,靠捕魚充飢。 [5-6] 

歐亞野豬食性

歐亞野豬是一種主要以植物為食的雜食動物,植物物質佔食物約90%。食性很雜,只要能吃的東西都吃,它們以嫩葉、堅果、漿果、草葉和草根為食,並用堅硬的鼻子從地面挖掘根和球莖。生活在季節性很強的地區,歐亞野豬不得不適應不斷變化的水果和食物。它們在秋天喜歡吃的富含蛋白質的堅果(如橡子),併為未來的冬天做好準備。然而,它們會吃幾乎任何適合進入嘴巴的東西,如鳥卵、老鼠、蜥蜴、蠕蟲、腐肉,甚至也會吃野兔和鹿崽、蛇來補充自己的飲食。也會因為興奮將另一種動物殺戮,但並不食用而廢棄。 [4] 
歐亞野豬冬天喜歡居住在向陽山坡的櫟樹林中,因為陽坡温暖,而且櫟林落葉層下有大量橡果,歐亞野豬要靠這些植物食材度過寒冬。一旦橡果絕收,第二年春天就會有大量歐亞野豬餓死,這也是歐亞野豬自然淘汰的規律。夏季,歐亞野豬喜歡居住在離水源近的地方,特別是亞高山草甸,山高氣温低,又有天然水池,歐亞野豬便經常在這裏取食,在泥水中洗浴。陰坡山楊、白樺林、落葉松林、雲杉林也都是歐亞野豬夏季經常活動的良好場所。歐亞野豬的食物也豐富多了,青草、土壤中的蠕蟲都是它的取食對象,有時還偷食鳥卵,特別是松雞、雉雞的卵和雛鳥。雖然鳥巢一般都隱蔽得很好,但歐亞野豬的嗅覺很靈,能嗅到巢的位置。通常孵卵的雌鳥都會很快飛出,希望能把歐亞野豬從巢的旁邊引開,但知道一窩鳥卵就在附近的歐亞野豬還是繼續尋找鳥巢,直到發現為止。歐亞野豬不僅善於捕食兔、老鼠等,還能捕食蠍子和蛇,雖然科學家就歐亞野豬是否對毒素有免疫力還沒有一致的意見,但是歐亞野豬看起來沒有遭受因為吃這些危險食品而引起的痛苦。餓極了的雄性歐亞野豬會捕食幼年的豹、豺狗。 [5] 
印度尼西亞歐亞野豬的實地研究,歐亞野豬在烏戎格庫龍國家公園主要是食果性,以大約50種水果為食,尤其是無花果,它們是重要的種子傳播者 。相比之下,在馬來西亞農業區的亞種——印尼野豬,胃內容物的分析顯示,甘蔗、木薯和大米是最常見的食物。這些豬通常食用的其他物品包括土壤、蚯蚓、根和其他植物物質;在紅樹林區域,也吃軟體動物、螃蟹和其他節肢動物甚至魚類。無脊椎動物和小型脊椎動物可能也是飲食的必要組成部分,因為在巴布亞新幾內亞對自由放養的家豬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自由採食的動物在被拒絕食用蚯蚓時體重會減輕。與其他野生的民都洛野豬婆羅洲須豬一樣,歐亞野豬偶爾也被報道會捕食體型較小的脊椎動物,例如鹿仔和小山羊,儘管這些事件可能涉及的僅是該物種的極少數,在提及的烏戎格庫龍國家公園,歐亞野豬甚至捕食海龜巢卵。同樣地,在尼泊爾皇家奇塔灣國家公園的一頭大公豬(亞種——印度野豬),它甚至殺死一隻成年豹子,一隻家養的小水牛,然後將它們部分啃食掉。 [3] 

歐亞野豬天敵

當受到威脅時,歐亞野豬公豬會用獠牙來保護自己,沒有獠牙的母豬會咬對方。雖然並非致命的,但這樣的攻擊會導致嚴重創傷。歐亞野豬是老虎的獵物。老虎會跟蹤歐亞野豬羣,逐一地襲擊它們,此方法曾完全摧毀整羣歐亞野豬。老虎也會追捕歐亞野豬,但很少會如此對付雄豬,儘管歐亞野豬因自衞而殺死老虎的情況極為罕見。狼也會吃歐亞野豬,尤其在意大利、伊比利亞半島及俄羅斯。狼很少會面對面地襲擊歐亞野豬,很多時會攻擊它們的會陰,令它們失去平衡及大量出血。在前蘇聯的一些地區,單隻或一羣狼每年就可以殺死50-80只歐亞野豬。在意大利的一些地區,由於歐亞野豬大量被狼所獵殺,引發歐亞野豬發展出一種對狼及家犬較具攻擊性的行為。條紋鬣狗有時也會獵食歐亞野豬,但似乎只限位於非洲西北部、中東及印度。
歐亞野豬的天敵有狼、熊、豹、猞猁、猛禽等野生動物,因此必須警惕任何突然的襲擊。歐亞野豬機靈兇猛,奔跑快速,警惕性也很強,身上的鬃毛既是保暖的“外衣”,又是向同伴發出警告的報警器,一旦遇到危險,它會立即抬起頭,突然發出“哼”聲,同時鬃毛都會倒豎起來。如果豹遇到歐亞野豬羣,也不敢貿然發動進攻,因為歐亞野豬的長獠牙不好對付,所以只好遠遠地咆哮恫嚇。當歐亞野豬成羣逃竄的時候,再緊緊追獵,尋覓在長途奔馳中落後的個體捕食。只有身長2米,雙翅展開寬度達4米的“鳥中之王”棗金雕,素以兇猛著稱,如果在覓食時看到歐亞野豬羣,就敢於拍動雙翅,發出“嘶嘶…”的聲音中從它們頭上閃過,嚇得它們嚎叫着四處逃命,然後低空飛掠疾追,用尖嘴和利爪將其捕獲。不過大多數老弱病殘的歐亞野豬是野生動物首選獵捕的對象,這是生態平衡自然調節不可缺少的一環,事實上有利於歐亞野豬種羣的優化。但是,人類的襲擊對歐亞野豬來説則是最危險、最可怕的。豬嘴的獠牙尖鋭,鬃毛和皮上塗有凝固的松脂,獵槍彈也不易射入。因此捕捉歐亞野豬時總要出動幾支人馬,分頭圍獵。他們用獵狗確定歐亞野豬的位置,從密林叢中把歐亞野豬趕出來,再用獵槍捕殺。為了防範人類的獵殺,歐亞野豬有時也攻擊人,受到人類攻擊時,受傷的歐亞野豬會瘋狂地向人類攻擊,那場景也會令人驚恐萬狀。 [5-6] 

歐亞野豬分佈範圍

歐亞野豬最初發現在極端西部的不列顛羣島,從斯堪的納維亞南部到西伯利亞南部的歐亞大陸,向東延伸到韓國和日本,東南部延伸到在巽他羣島和中國台灣島。在南部,物種沿着尼羅河谷到達喀土穆,在非洲撒哈拉以北,或多或少地沿着南亞,東亞和東南亞的大陸海岸。在這個範圍內,只有非常乾燥的沙漠才能出現這種物種。蒙古最乾旱的地區和中國四川以西的高山地帶,如帕米爾和天山的高海拔地區。 [7] 
歐亞野豬是地球上分佈最廣的陸地哺乳動物,因其野生範圍從西歐延伸到日本東部,一直延伸到南部的印度尼西亞熱帶雨林。四個獨立的亞羣取決於它們的位置,其中一個棲息在歐洲,西北非和西亞;另一種是在亞洲北部和日本;第三個棲息在印度,東南亞和遠東的熱帶叢林中,最後一個只在印度尼西亞發現。 [4] 

歐亞野豬世界

原產地: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安道爾、亞美尼亞、奧地利、阿塞拜疆、孟加拉國、白俄羅斯、比利時、不丹、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保加利亞、柬埔寨、中國、克羅地亞、塞浦路斯、捷克、愛沙尼亞、芬蘭、法國(科西嘉島)、格魯吉亞、德國、希臘、匈牙利、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以色列、意大利、日本、約旦、哈薩克斯坦、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韓國、吉爾吉斯斯坦、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拉脱維亞、黎巴嫩、列支敦士登、立陶宛、盧森堡、馬來西亞、摩爾多瓦、摩納哥、蒙古、黑山、摩洛哥、緬甸、尼泊爾、荷蘭、北馬其頓、巴基斯坦、巴勒斯坦、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俄羅斯聯邦、聖馬力諾、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西班牙、斯里蘭卡、瑞士、阿拉伯敍利亞共和國、塔吉克斯坦、泰國、突尼斯、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克蘭、烏茲別克斯坦和越南。 [3] 
絕種:丹麥、埃及、愛爾蘭、利比亞和挪威。 [3] 
現存和引進:安提瓜和巴布達、阿根廷、澳大利亞、巴西、哥倫比亞、古巴、多明尼加共和國、厄瓜多爾(加拉帕戈斯羣島)、斐濟、海地、意大利(西西里島)、牙買加、新西蘭、巴布亞新幾內亞、南非、蘇丹、美國(北卡羅來納州、亞利桑那州、西弗吉尼亞州、田納西州、佛羅里達州、弗吉尼亞州、佐治亞州、肯塔基州、夏威夷州、新墨西哥州、密西西比州和德克薩斯州)、美屬維爾京羣島。 [3] 
重新引入:瑞典、英國。 [3] 
歐亞野豬分佈圖 歐亞野豬分佈圖 [3]

歐亞野豬中國

中國分佈除了青藏高原與戈壁沙漠外,廣佈在中國境內。中國的歐亞野豬分佈主要集中在東北三省、雲貴地區、福建、廣東地區。中國20世紀80年代開始引進人工養殖歐亞野豬的技術,主要分佈在福建、廣東、江西等省份。 [3] 
2022年3月15日清晨,一位攝影愛好者在拍攝長城日出時,在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金山嶺長城景區,車道溝樓山坡上發現野豬羣,野豬在山林裏啃哄食物,大約七、八頭。 [9] 

歐亞野豬繁殖方式

歐亞野豬是“一夫多妻”制。發情期雄獸之間要發生一番爭鬥,勝者自然佔據統治地位。雌獸通常在將要分娩的幾天前就開始尋找合適的位置做“產房”。巢穴的位置一般選在隱蔽處,它們叼來葉子、軟草和苔蘚,鋪墊成一個鬆軟舒適的“產牀”,以便為剛出生的“兒女們”遮風擋雨。幼仔剛出生的時候就有4個長牙,兩個星期後便能夠咬吃東西。母親在最初的幾個星期內堅持與仔豬保持一致,以保護它們免受飢餓和捕食者的傷害。出外活動時,雌獸在前面開路,幼仔緊跟在它的後面,在雌獸挖成的溝裏尋找食物。在幼仔尚小的時候,雌獸單獨照顧幼仔豬。這時的雌獸攻擊性很強,甚至連雄獸也害怕它。幼仔生長几個星期以後,雌獸的脾氣才有所改變。雌獸十分愛惜它們的“兒女們”,對它們照顧的很細心,總是很小心地照看幼仔,仔細為它們準備睡覺的地方,以避免風吹雨打,更重要的是把它們藏起來不讓食肉動物發現。 [6] 
歐亞野豬的繁殖率和幼仔的存活率都很高,雌獸的懷孕期是4個月,一胎產4-12頭小仔,而且在繁殖旺盛期的雌獸,一年能生兩胎,一般4-5月間生一胎,秋季又有另一胎出生。
幼仔出生後,身上的顏色隨年齡而變化。從出生到6個月期間,身上有土黃色條紋,這是為了更好地偽裝自己,以後身上的條紋開始逐漸退去。在2個月到1歲期間,它的身上是紅色的,而1歲以後,便進入成年期,身上的顏色也變成了黑色,常被人們稱做“黑歐亞野豬”。 [6] 
豬仔是非常獨特的動物,有淺棕色皮毛,背面長有奶油色和棕色條紋。可以非常有效地將幼仔偽裝和擬態為森林地面上渾然一體的東西。當仔豬在3-4個月之間時,這些條紋開始消失。豬仔兩個月大時就會在短暫的覓食之旅中開始冒險出巢,然後在7個月左右變得獨立,並且幾乎是紅色的。豬仔的皮毛直到大約一歲時才會到達成豬的着色。 [4] 
有趣的是小歐亞野豬在出生的頭一年中,體重能增加100倍,這種生長速度在脊椎動物中是很少的。隨着小野豬逐漸長大,雄歐亞野豬很快就來尋找母歐亞野豬。在食物豐富的時候,一頭最佳年齡的母歐亞野豬一年能生產兩次。 [5] 
家豬與歐亞野豬也常常“結合”。在深山密林中,山民們飼養的母豬到了發情期,有時很難找到配偶,於是便“私奔”到林內,與野公豬交配。“蜜月”度過之後,野公豬便把“新娘”送出森林,分手時還長時間駐足林緣,昂首翹望,依依不捨。4個月過後,愛情的結晶便降生了,小豬崽也是花色的,有黃色條紋,有的黃白相間,有的黃黑相間,既不同於純種的歐亞野豬崽,又與家養豬有所區別。小豬長得既快又壯,肉為瘦肉型,營養價值很高,這無疑又給人們帶來了歐亞野豬開發的思路。 [5] 

歐亞野豬亞種分化

歐亞野豬亞羣

根據地理和形態學標準區分了四個“亞種羣”,如下:
  1. 歐洲亞羣:包括歐洲野豬、薩丁島野豬、北非野豬和中東野豬,至少向東延伸到俄羅斯中亞區的高加索野豬和裏海野豬;
  2. 印度亞羣:從西部的伊朗的喜馬拉雅野豬到印度北部和鄰近的國家,遠至緬甸和泰國西部的印度野豬,南印度和斯里蘭卡的斯里蘭卡野豬和subsp.nov;
  3. 遠東亞羣:蒙古的西伯利亞野豬和烏蘇裏野豬,日本的日本野豬和琉球野豬,中國台灣地區的台灣野豬,中國東南部和越南的華南野豬和高麗野豬;
  4. 印尼亞羣:來自馬來半島、蘇門答臘、爪哇島、巴厘島和某些近海島嶼的印尼野豬。 [3] 

歐亞野豬亞種

歐亞野豬(20亞種)
圖片
簡介
●斯里蘭卡野豬(學名:Sus scrofa affinis
分佈於印度南部與斯里蘭卡。
●北非野豬(學名:Sus scrofa algira
同義學名:
Sus barbarus(Sclater, 1860)
Sus sahariensis(Heim de Balzac, 1937)
體型較小,犬牙比例較長。分佈非洲北部的突尼斯、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
●高加索野豬(學名:Sus scrofa attila
同義學名:Sus alzfeini(Matschie, 1918)
一個大型的亞種,有長的淚骨和深色的毛髮,皮毛顏色比指名亞種淺。分佈於羅馬尼亞、匈牙利、烏克蘭、巴爾幹半島、高加索、外高加索、裏海沿岸、小亞細亞和伊朗北部。
●西班牙野豬(學名:Sus scrofa baeticus
分佈於西班牙與葡萄牙。
●高麗野豬(學名:Sus scrofa coreanus
●印度野豬(學名:Sus scrofa cristatus
同義學名:
Sus affinis(Gray, 1847)
Sus aipomus(Gray, 1868)
Sus aipomus(Hodgson, 1842)
Sus bengalensis(Blyth, 1860)
Sus indicus(Gray, 1843)
Sus isonotus(Gray, 1868)
Sus isonotus(Hodgson, 1842)
Sus jubatus(Miller, 1906)
Sus typicus(Lydekker, 1900)
Su zeylonensis(Blyth, 1851)
一種披有長鬃毛的亞種,其皮毛呈黑色,與巴基斯坦野豬不同,它的體形比指名亞種輕,頭比指名亞種更大更尖,耳朵也更小更尖。前額的平面是直的,而陰囊的平面是凹的。分佈於印度、尼泊爾、緬甸、泰國西部和斯里蘭卡。
●巴基斯坦野豬(學名:Sus scrofa davidi
一種體型小的、有長鬃和淺棕色的亞種。分佈於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到伊朗東南部。
●家豬(學名:Sus scrofa domestica):
●日本野豬(學名:Sus scrofa leucomystax):
同義學名:
Sus japonica(Nehring, 1885)
Sus nipponicus(Heude, 1899)
小小的幾乎沒有鬃毛的黃褐色亞種。除北海道和琉球羣島外,分佈於全日本。
●安那託利亞野豬(學名:Sus scrofa libycus
Sus lybicus(Groves, 1981)
Sus mediterraneus(Ulmansky, 1911)
Sus reiseri(Bolkay, 1925)
一種體型小的,蒼白且幾乎沒有鬃毛的亞種。分佈於外高加索、土耳其、黎凡特和前南斯拉夫。
●意大利野豬(學名:Sus scrofa majori
比指名亞種體型小,頭骨更高更寬;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它與指名亞種廣泛雜交,主要是因為這兩個物種被同時飼養在肉場裏,並且由獵人將指名亞種人工引入意大利野豬的棲息地。它與指名亞種的分離值得懷疑。分佈意大利中部與南部。
●薩丁島野豬(學名:Sus scrofa meridionalis
同義學名:
Sus baeticus(Thomas, 1912)
Sus sardous(Ströbel, 1882)
該亞種體型明顯小於指名亞種。皮毛顏色為淡淡的橄欖鹿皮色,體毛稀疏,個體大多沒有鬃毛。分佈於安達盧西亞、科西嘉和撒丁島。
●華南野豬(學名:Sus scrofa moupinensis)
同義學名:
Sus acrocranius(Heude, 1892)
Sus chirodontus(Heude, 1888)
Sus chirodonticus(Heude, 1899)
Sus collinus(Heude, 1892)
Sus curtidens(Heude, 1892)
Sus dicrurus(Heude, 1888)
Sus flavescens(Heude, 1899)
Sus frontosus(Heude, 1892)
Sus laticeps(Heude, 1892)
Sus leucorhinus(Heude, 1888)
Sus melas(Heude, 1892)
Sus microdontus(Heude, 1892)
Sus oxyodontus(Heude, 1888)
Sus paludosus(Heude, 1892)
Sus palustris(Heude, 1888)
Sus planiceps(Heude, 1892)
Sus scrofoides(Heude, 1892)
Sus spatharius(Heude, 1892)
Sus taininensis(Heude, 1888)
該亞種內部存在顯著差異,實際上可能涉及多個亞種。分佈於中國沿海,南至越南,西至四川。
●裏海野豬(學名:Sus scrofa nigripes
一個淺色亞種,有黑色的腿,體型雖然大小不一,但通常相當大,頭骨的淚骨和麪部區域比指名亞種和高加索野豬短。分佈於中亞、哈薩克斯坦、東天山、蒙古西部、喀什什,可能還有阿富汗和伊朗南部。
●琉球野豬(學名:Sus scrofa riukiuanus
一個體型較小的亞種。分佈於琉球羣島。
●歐洲野豬(學名:Sus scrofa scrofa
是指名亞種,中型,毛髮深色到棕褐色,有長而相對狹窄的淚骨。分佈於歐洲大部分地區和歐亞大陸,從法國到俄羅斯西部都有分佈。
●西伯利亞野豬(學名:Sus scrofa sibiricus
同義學名:Sus raddeanus(Adlerberg, 1930)
該物種是前蘇聯地區中體型最小的亞種,具有深褐色,幾乎是黑色的毛髮。從臉頰到耳朵延伸的淺灰色斑塊。 頭骨呈方形,而淚骨短。分佈於貝加爾湖、外貝加爾山脈、蒙古北部和東北部。
●台灣野豬(學名:Sus scrofa taivanus
一個體型小的黑色亞種。分佈於中國台灣。
●烏蘇裏野豬(學名:Sus scrofa ussuricus
Sus canescens(Heude, 1888)
Sus continentalis(Nehring, 1889)
Sus coreanus(Heude, 1897)
Sus gigas(Heude, 1892)
Sus mandchuricus(Heude, 1897)
Sus songaricus(Heude, 1897)
是體型最大的亞種,通常有一頭黑毛,從嘴角一直延伸到耳朵的白帶。 淚骨縮短,但比指名亞種長。分佈於中國東部、烏蘇裏和阿穆爾灣。
●印尼野豬(學名:Sus scrofa vittatus
Sus andersoni(Thomas and Wroughton, 1909)
Sus jubatulus(Miller, 1906)
Sus milleri(Jentink, 1905)
Sus pallidiloris(Mees, 1957)
Sus peninsularis(Miller, 1906)
Sus rhionis(Miller, 1906)
Sus typicus(Heude, 1899)
一種體形小、短臉、皮毛稀疏的亞種,口吻上有白色條紋;與東南亞的一些其他野豬亞種有一些相似之處。分佈於來自馬來西亞半島,在印度尼西亞從蘇門答臘島、爪哇島東到科莫多。
[2] 

歐亞野豬保護現狀

歐亞野豬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8年 ver 3.1——無危(LC)。 [3] 
2023年6月30日,國家林草局公佈新調整的《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在部分地區致害嚴重的野豬已被調出“三有”名錄。 [10] 

歐亞野豬種羣現狀

該物種在其分佈範圍的許多地區都很豐富,但在狩獵強度較高的地方(例如在東部和東南亞),種羣可能會受到抑制。歐洲的歐亞野生豬種羣在20世紀後期顯著增加,但在2005年後認為在大多數地區是穩定的。 英格蘭、瑞典南部和芬蘭的數量可能仍在增加。 雖然沒有全球的數量估計,但許多地方的數字可能很高。 例如,1982年在蒙古,庫蘇古勒湖(Khovsgol)地區的物種密度為每1000公頃0.9只。 到1989年,估計有34,000只生活在蒙古的肯特山脈(Khentii)和康蓋(Khangai)山區,平均密度為每1000公頃1-2只。 [3] 
在全球範圍內,該物種沒有重大威脅。然而,在地方一級則存在許多威脅,主要是棲息地破壞和狩獵壓力,無論是食物,運動還是報復其對農作物的損害,特別是在人類居住區附近。在阿富汗20世紀50年代普伊-庫姆裏區(Pul-i-Khumri)有歐亞野豬數量減少的報告,原因是沼澤地用於農業開發,以及歐洲人的狩獵;但考察者指出,在其他地區,它們仍然很多:“它們入侵農田並在收穫期間造成嚴重破壞”。在馬來西亞西部的霹靂州柔佛州的部分地區,1973報告説,由於狩獵壓力增加,尤其是商業用途,歐亞野豬數量大幅減少,大多數狩獵方法,無論是槍支、狗還是網羅,都是完全沒有選擇性的。儘管如此,野生豬仍被列入馬來西亞的“1977年農業害獸條例”,因為它們對各種作物造成損害,包括甘蔗、木薯、大米甚至椰子。1967也評論了伊朗歐亞野豬對農作物造成的損害:“......這使當地農民非常憤怒,也造成對該物種的獵殺”。在巴基斯坦,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初甘蔗產業的擴張導致了歐亞野豬數量的局部增加,這些野生豬在甘蔗田大肆掠奪,估計每年的損失率為500萬盧比。這種破壞導致了對該物種控制措施的失敗,包括使用毒餌誘殺。 [3] 

歐亞野豬保護措施

一般而言,除了保持狩獵的水平,特別是體育狩獵的存量水平外,在任何國家都沒有采取任何實際措施來保護歐亞野豬的任何亞種的野生種羣。在法國採取法律措施規範狩獵之後,保加利亞的歐亞野豬種羣逐漸增加,並且由於該國東北部,巴爾幹山脈和斯雷德納的養殖場重新引入了動物。然而,即便在這種情況下,其他因素也可能正在發揮作用。西班牙、法國、瑞士、捷克斯洛伐克和俄羅斯東部當地歐亞野豬種羣的類似增長。這種趨勢向更温和的氣候發展,因此,對這些動物有益的冬季逐漸變得温和。
據報道,由於伊斯蘭教的傳播,一些國家的當地野生豬羣數量也在增加,例如,非洲西北部的歐亞野豬種羣。歐亞野豬雖然在利比亞已經滅絕,但據認為它正在鄰國阿爾及利亞擴張,在那裏它被指定為野生動物,但由於這個國家很少吃豬肉,因此殖民時代以來狩獵壓力大大減少。 [3] 

歐亞野豬相關文化

歐亞野豬神話

愛爾蘭神話中,托克·特里斯(Torc Triath)是野豬之王,屬於超凡脱俗的生物,屬於女神布里吉特。據認為,他可能與威爾士王子塔雷德·威利迪格(Tared Wledig)的兒子特魯什·特維斯(Twrch Trwyth)成為同胞,他曾被詛咒並變成野豬。他被亞瑟王(Arthur King)和他的獵犬Cabal獵殺,並駛入康沃爾海岸附近的海中,並在那裏喪生。 [8] 
眾英雄會獵卡呂冬野豬 眾英雄會獵卡呂冬野豬
希臘神話中有兩隻著名的野豬,就是被海格力斯殺死的厄律曼託斯山的野豬及被眾英雄在卡呂冬狩獵所會獵的卡呂冬野豬。希臘戰神阿瑞斯可以將自己變成一隻野豬,為免自己的兒子長得太英俊而搶走他的妻子,毅然刺死了其兒子。
北歐神話的神祇弗雷弗蕾亞都養有野豬。弗雷的野豬名為古林博斯帝,是由侏儒辛德里所製造。古林博斯帝的鬃毛在黑暗中會發光,照亮前路。弗蕾亞有野豬的坐騎。根據《辛德拉之歌》,弗蕾亞為了藏起奧特而將他變成野豬。野豬其實在北歐神話中有“肥沃”之含意。
波斯的薩珊王朝期間,野豬被認為是勇猛及勇敢。一些勇敢及有膽識的人的名字上會加上“巴勒茲”一詞,意思就是野豬。薩珊王朝曾佔領埃及及累範特著名的沙赫巴勒茲,其名字就是“市中的野豬”。哈薩克汗國中玉茲——乃蠻巴圖魯叫卡班巴伊,野公豬。
印度神話中,毗濕奴第三化身的筏羅訶,就是一隻野豬。摩利支天的座騎也是野豬。 [8] 
日本京都的《護王神社》裏供奉的野豬 日本京都的《護王神社》裏供奉的野豬
在日本,生肖豬指的是野豬,日本人管野豬叫“豬”,家豬叫“豚”,所以肉包子叫“豚饅”,頗有古風。在日本人的心目中,野豬代表着勇健,生猛,有個成語“豬突猛進”,有點兒像中國的"勇往直前",它表現出的就是野豬這種無畏氣質。即使當代的日本社會,野豬崇拜的影子也無處不在。日本各地都有專門供奉野豬的神社“豬名神社”。日本的經典動畫片《龍子太郎》裏,太郎就是騎着野豬跋山涉水尋找變成龍的母親。而在宮崎駿的《幽靈公主》一片中,野豬更是做為保護森林戰無不勝的英雄被讚美。同樣的宮崎駿,在《千與千尋》裏卻把千尋的母親描繪成只會吃,毫無用處的豬。可見日本人對待野豬與豬的不同態度。

歐亞野豬紋章

英王理查三世徽章 英王理查三世徽章
野豬常出現在西方的紋章。完整的野豬代表在戰爭中的膽量及勇猛;野豬頭則代表親切及款待(就像在宴樂中奉上野豬頭的菜式),或是獵人的象徵。
以下是使用野豬作為其紋章的歷史人物:
英王理查三世;及蘇格蘭高地坎貝爾家族。
以下是使用野豬作為其紋章的城市或隊伍組織:
羅馬帝國的第一義大利軍團(Legio I Italica)、第十海峽軍團(Legio X Fretensis)及第廿瓦勒里亞勝利軍團(Legio XX Valeria Victrix);
德國的艾伯巴哈(Eberbach);
德國的Ebersbach an der Fils;
德國的Ebersbach;
塞爾維亞1904年第一次起義的反抗勢力;
比利時阿登森林;及英國甘士比。

歐亞野豬繪畫

狩獵野豬也是油畫的題材之一,這項西方世界類似運動的項目歷來都被人們追捧。
《野豬狩獵》 漢斯·温汀格 (布魯克林博物館收藏) 《野豬狩獵》 漢斯·温汀格 (布魯克林博物館收藏)

歐亞野豬雜誌

在澳大利亞,女性捕獵歐亞野豬逐漸成了一種時髦。身材纖弱的姑娘們認為,拿起獵槍深入叢林不僅是為了尋求刺激、展現勇氣,更重要的是為保護環境出力。追隨這股潮流,澳大利亞北領地居民創辦了一本雜誌《美女粉碎歐亞野豬》,這本雜誌一面世就在澳大利亞打獵愛好者中間流行開來。

歐亞野豬象徵

貝奧武夫(Beowulf)的頭盔 貝奧武夫(Beowulf)的頭盔
凱爾特人頭盔和盎格魯撒克遜頭盔。頭盔應該為戰士提供保護。貝奧武夫(Beowulf)以他的名字出現在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史詩中,以公豬頭標準進行戰鬥,這標誌着他作為領袖的力量。 [8] 
在澳大利亞人眼中,歐亞野豬還常常被視為幸運的象徵。一家著名連鎖牛排餐廳就使用一隻卡通粉紅色歐亞野豬形象作為餐廳的標誌,人們常常稱之為“紅豬餐廳”。這家充滿粗獷和原始風情的連鎖餐廳常常座無虛席。在悉尼市中心,一座歐亞野豬造型的銅像噴泉常常引得遊人駐足。這隻渾身青銅色的歐亞野豬側卧在石台上,水從它的口中流下,垂涎欲滴的樣子讓人忍俊不禁。人們相信,摸了這隻歐亞野豬銅像的鼻子就會交好運,現在小豬的鼻子已經被摸得金光閃閃。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