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普濟寺

(浙江省舟山市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鎖定
普濟寺,亦名前寺,位於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區香華街15號,在白華頂的靈鷲峯南麓,始建於後梁貞明二年(916年)。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修建護國永壽普陀禪寺,並賜額“普濟羣靈”,始稱“普濟禪寺”。 [3] 
普濟寺主體坐北朝南,佔地面積26000平方米。普濟寺中軸線上古建築依次為御碑殿、天王殿、圓通殿和藏經樓。普濟寺是普陀山三大寺之一,總體佈局既採用傳統的中軸線方法,又充分利用地形地段來安排單體建築,集清代建築之大成,為浙江清代官式建築的典型代表。 [3]  [5] 
2013年3月5日,普濟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中文名
普濟寺
地理位置
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區香華街15號
所處時代
佔地面積
26000 m²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放時間
全年 06:00-18:00
編    號
7-1037-3-335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普濟寺歷史沿革

普濟寺始建於後梁貞明二年(916年)。
北宋,該寺稱寶陀觀音寺,後屢興屢廢。
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太監張千來山擴建寶陀觀音寺於靈鷲峯下,並賜額“護國永壽普陀禪寺”。
清康熙八年(1669年),荷蘭殖民者入侵普陀,該寺除大殿未毀外,其餘均無存。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修建護國永壽普陀禪寺,並賜額“普濟羣靈”,始稱“普濟禪寺”。
清雍正九年(1731年),擴建殿堂及用房,寺廟規模處於最大時期。
文革期間,殿宇佛像受到破壞。
1979年,重新修葺普濟寺。
1984年,重塑天王殿內四大天王、彌勒、韋陀像。 [3-4]  [6] 

普濟寺建築格局

普濟寺佔地面積26000平方米,整組建築坐北朝南,寺前有石牌坊、照壁、御碑亭、八角亭、瑤池橋、海印池附屬建(構)築物等,沿中軸線依次築有正山門(御碑殿)、天王殿、圓通殿、藏經樓、方丈殿等。主殿兩旁有鐘樓、鼓樓、配殿、客房等。 [4-5]  [6] 

普濟寺主要建築

普濟寺御碑殿

御碑殿面闊五間,建築面積156.17平方米。重檐歇山頂蓋黃琉璃瓦。明間前後檐各設六扇六抹頭菱花格子門。左右次間前後檐各設四扇六抹頭菱花格子窗,左右盡間前後砌牆。在山門內,有明萬曆、清康熙時的御碑三塊,正中一塊刻的是普濟禪寺歷史沿革,立於3.5噸重的贔屓上,贔屓昂首伸頸,眼珠能轉動。 [3-4] 

普濟寺天王殿

天王殿亦稱金剛殿,面闊五間,建築面積433.97平方米。重檐歇山頂蓋灰色筒瓦,明間前後檐各設兩扇板門,左右次間前後檐各設一直欞窗,左右盡間前後砌牆。進門迎面是一彌勒菩薩,光首、笑臉、袒胸、盤坐,一手拿一隻布袋。寓意他能將世人一切苦難裝入布袋之中。 [3] 
佛像兩旁有一副對聯:“慈顏含笑笑天下之可笑之人,大腹可容容世間之難容之事”,以勸人們慈悲大度為懷,用樂觀態度對待風雨變幻的生活。彌勒菩薩後面的塑像是韋馱菩薩,昂然挺立,手持寶杵,據傳韋馱是神將之首,常於東、南、西三州巡遊,守護伽藍,屬護法神。兩旁的四大天王宛如四名衞士在維護法門,他們是東、南、西、北四個方面的天王,各自手裏拿着法器。殿後有香樟8株,直徑0.8~2米多,植茂蓋庭。 [4] 

普濟寺圓通殿

圓通殿是普濟寺的主殿,相當一般寺廟的大雄寶殿,圓通是觀音菩薩的別號,這座殿供奉的正是觀音菩薩。殿面闊7間,進深6間,建築面積964平方米,重檐歇山,黃琉璃頂,九踩斗拱,門心板雕二龍戲珠。大殿可容數千人,有“活大殿”之稱。殿前平台周有石雕欄板,台中有鋼鼎爐,高約4米,上鑄,“普濟禪寺”“千秋寶鼎”“光緒辛丑冬月吉旦”等字樣。
圓通殿內正中端坐着高8.8米(毗盧觀音趺伽坐像本身高6.5米,座高2.3米)的觀音菩薩,全身金黃,眉清目秀,慈祥含笑,身邊站立着她的門徒善財和龍女。
圓通殿東西兩壁又各塑有16尊不同服飾,不同形態的菩薩,稱觀音三十二應身,即觀音以不同身份教化世人時的現身説法形象。她們是:辟支佛身、聲聞身、梵王身、帝釋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將軍身、毗沙門身、小王身、長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羅門身、比丘身、比丘尼身、優婆寒塞身、優婆夷身、長者婦女身、居士婦女身、宰官婦女身、婆羅門婦女身、童男身、童女身、天身、龍身、夜叉身、乾闥婆身、阿修羅身、邊樓羅身、緊那羅身、摩睺羅迦身、執金剛神身。再加上中間供奉的觀音佛身,共33身。主殿兩旁建有配殿。東首文殊殿,供奉應化於五台山的文殊菩薩;西首普賢殿,供奉應化於峨眉山的普賢菩薩。兩側迴廊是羅漢堂,各塑9尊共18尊羅漢。 [3-4] 

普濟寺藏經樓

藏經樓,面闊七間,建築面積523平方米。重檐歇山頂蓋灰色筒瓦。用十三桁,明間五架樑前後三步架,五架樑與隨梁之間施一斗六升斗栱,周圍設廊子。 [3-4] 

普濟寺鐘鼓樓

鐘鼓樓在山門東側,重檐歇山,內懸大銅鐘一口,重3500餘公斤,鑄於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西側有鼓樓,建築形式同鐘樓。每天清晨撞鐘,傍晚擊鼓,召集僧眾參加活動,就是古代詩文中常説的“晨鐘暮鼓”。 [4] 

普濟寺法堂

法堂面寬5間,重檐歇山,樓下是法堂,樓上為藏經樓。收藏着萬卷經書。兩側又有配殿,東首為普門殿,西首為地藏殿,供奉應化於九華山的地藏菩薩。兩側東首是客堂,是接待香客和外來僧人、接洽佛事之處,西首也是客堂。後殿立有功德碑,是供募化資金、建寺有功的人留名用的。 [5] 

普濟寺方丈殿

方丈殿 方丈殿
方丈殿5開間,殿內陳設清淨,簡樸大方。殿東首為庫房,殿西現為普陀山佛教協會辦公室。 [5] 

普濟寺功德殿

功德殿在寺最後,是佛教信徒為其祖宗立位做功德的佛堂。殿堂四周附設齋堂、僧舍等。普濟寺內有龍眼泉、菩提泉、菩提井,均為煮雲霧佛茶的上品泉水,是普陀山十景之一“靜室茶煙”的所在地。 [5] 

普濟寺石牌坊

進入普濟寺一般都要經過一個石牌坊,此坊四柱三門,高約20米,柱上橫楣雕刻有精緻的雲綾和石葫蘆。坊內北側,樹一石碑,上書,“文武官員軍民人等到此下馬。”據説這是皇帝立下的聖旨,過去官吏到此,文官下轎,武官下馬,以示對觀音菩薩的崇敬。 [7] 

普濟寺歷史文化

  • 傳説故事
“觀自在菩薩”題字 “觀自在菩薩”題字
相傳觀音菩薩悲智雙圓,從悲則稱觀世音,從智則稱觀自在。牆旁刻有《心經》,頌雲:“海上有山多聖賢,眾寶所成極清淨;勇猛丈夫觀自在,為度眾生住此山。”西面一座為長堍拱橋,四隅鏤有龍首,逢雨水從龍嘴噴出,似嫋嫋輕煙。蓮花池三面環山,四周古樟參天,每年六月蓮花盛開,池中樹影、亭影、橋影倒映。 [5] 

普濟寺文物價值

普濟寺是普陀山三大寺之一,總體佈局既採用傳統的中軸線方法,又充分利用地形地段來安排單體建築,在建築設計和營造上獨具匠心,集清代建築之大成,為浙江清代官式建築的典型代表。 [3] 

普濟寺文物保護

1964年,普濟寺被公佈為舟山地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1983年,普濟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為全國漢族地區142座重點寺院之一。 [4] 
2013年3月5日,普濟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普濟寺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普濟寺位於位於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區香華街15號。 [1] 
  • 交通指引
自駕:途經京滬高速、瀋海高速,收費約30元,需要約1個小時即可到達。
公交:舟山市內乘坐206路、944路、地鐵11號線、沙嘉快線均可到達。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