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世則

鎖定
王世則(963-1008),桂林永福縣人,一説為長沙人。字號不詳。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983)癸未科狀元我國曆史上唯一的連科狀元。
中文名
王世則
籍    貫
桂林永福
出生日期
963年
逝世日期
1008年
主要成就
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983)癸未科狀元

王世則人物概述

鹿寨縣雒容鎮有個巖洞叫白象巖,洞中有一鐘乳石酷似白象。洞壁有古今摩崖石刻40餘幅,其中《高巖立春日》、《乙已歲首春一日》及《登高左嶺望迤北諸石山》等三首題壁詩,署名“王世則”。
王世則(963年~1008年),廣西永福人,傳説宋代太平興國年間(976年~984年),王曾入白象巖攻讀。太平興國八年(公元983年)春,王世則參加殿試,考中狀元。
王世則連續兩次殿試都中狀元,人稱“連科狀元”。原來,王世則同科有個進士,任縣令後,其縣境內軍糧失火焚燬。有人告狀,説該科進士虛浮輕妄不合格者多。太平興國九年春(公元984年),宋太宗便下詔,讓該科進士再進京複試。結果,第二次考試王世則還是高中狀元。

王世則科場奪魁

王世則出身貧寒,幼時上山砍柴,從山上滾下,一條腿致殘,仍拖着殘疾之軀做工餬口。他自小羨慕能讀書的孩子,常在放牛時溜進學館偷聽,居然長進不少。一次,教書先生考學童對對子,出了上聯“獨角獸”。學館裏鴉雀無聲,外面卻傳來稚嫩的對聲“比目魚”。先生驚詫,是誰對得這麼好?出去一看,原來是衣衫襤褸的跛腳孩童王世則。先生見其聰明過人,往後便免費教他讀書。王世則也不負先生厚望,工餘更加勤奮好學,20歲不到,秀才舉人全考中了。
陳摶為五代宋初時著名道教學者。北宋王闢之著《澠水燕談錄·卷三·知人》雲:“希夷先生陳摶,語人禍福,合若符契。王世則與韓見素、趙諫同詣先生,世則偽為僕,拜於堂下,先生笑之曰:‘侮人者,自侮也。’揖世則坐於諸坐之右:‘將來科名,君為首冠,諸君之次,正如此會。’明年,世則舉進士第一,餘如坐次。”
北宋太平興國八年(983年),王世則進京參加進士考試。殿試賦題是“六合為家”,詩題是“鶯囀上林”,都是宋太宗趙光義(本名匡義,為避兄匡胤諱改名光義)親自出的。
文思敏捷的王世則一看就知道是要做歌功頌德的文章,筆下如有神助:“勾畫乾坤,作我之龍樓鳳閣;開窮日月,為君之玉户金關。”他用華麗的詞句作賦,歌頌了大宋江山光明前景遠大,把“六合”形象地説成宋家天下所有。第一個交了卷。
宋太宗親閲試卷,龍顏大悦。王世則當即被欽點為狀元,果然如陳摶當年所言。同時被錄取的還有200多人。此前的每次金榜題名後,皇上總要在宮廷外賜宴。此次,由於對殿試十分滿意,特將宴席設於汴京(今河南開封)以西的瓊林苑內,恩賜狀元王世則等新科進士,欽命內大臣一人坐主席(代表皇帝),狀元一席,榜眼、探花一席,其餘進士四人一席,諸讀卷官也赴宴。稱“瓊林宴”。進士每人還頒發給牌坊銀三十兩。此制一直沿襲至清代。
王世則中狀元后,深得皇帝信任,雍熙二年(985年)六月,他被授權在武成廟對落第的秀才和各科舉人進行重新考試。在推進這項工作中,他認真負責,不接受任何賄賂,也不巴結任何權貴,始終做到公平、公正、公開,先後錄取了馬國祥、葉齊等二三百人,使許多有真才實學但在初試中落選了的讀書人,還能有入仕的機會。
公道正直的王世則隨後被選派到諫院任職。諫院職掌規諫朝政缺失。宋初沿唐制,門下﹑中書兩省有左﹑右補闕和左、右拾遺。端拱元年(988年)改補闕為司諫﹐拾遺為正言,權力比較大。王世則在諫院期間,諫議果斷,雷厲風行,對上對下都不卑不亢,不怕得罪人,在官場享有“鐵面王”的聲名。

王世則出使交趾

淳化二年(991年),宋太宗為了安撫南疆,固守邊防,升王世則為右正言,委派他代表北宋朝廷到交趾(今越南北方一帶)處理事務。當時北宋王朝的邊疆經過太祖、太宗連續用兵,已經處於比較穩定的局面,不時製造事端的,只有兩個方面的力量,一個是北方的契丹,一個是南方的交趾。而交趾地處南方邊陲,其首領黎桓有着“靜海軍節度使”的頭銜,他蠢蠢欲動。雖然他的勢力還不足以對北宋朝廷構成重大威脅,一旦讓他坐大,後果不堪設想。宋太宗為了集中力量對付契丹,對交趾採取懷柔安撫的政策。王世則正是在這樣的前提下出使交趾的。他不辱使命,到達交趾後,正確執行朝廷“恩威並用,安撫睦邊”的政策,堅持“遺贈以弗受”,“仗節不屈”,大力宣揚國威,竭誠維護宋王朝的利益。他以德示人,以理服人,以自己正直無私的品格贏得交趾的尊重,使交趾首領黎桓心悦誠服,向北宋朝廷俯首稱臣,甘願向汴京隨歲納貢,勝利完成了使命。
王世則還把交趾的地理形勢繪成地圖,同時把自己有關交趾政治、經濟、風俗民情、山川地理等方面的見聞寫成文字,在回朝時奏報朝廷,皇帝稱讚他“忠清有功”,讓他“與蘇易簡進史館,恩禮優渥”。蘇易簡是比王世則早一屆中的狀元,能與他同進史館,説明了皇上對王世則很重視。

王世則觸怒皇帝

淳化二年九月,右正言王世則、宋沆,左正言尹黃裳、馮拯等五人一起上疏,請求儘早冊立許王趙元僖為皇太子。豈料此事激怒了太宗。王世則被罷館職,貶為蒙州(今蒙山)知州。宋至道二年(996年),改任永州知州。其他四人也都被貶出京城,到南方一些偏遠的地方任知州等職去了。兩年後宋太宗去世,宋真宗即位,改元鹹平元年,王世則才得平反。
其實,最想廢除“兄終弟及”的皇位繼承法的,恰恰是宋太宗自己。他做夢都想把皇位傳給兒子而不是弟侄。王世則等上疏恢復“父終子繼”立嗣法,明明和他的意旨吻合,他為什麼還狂怒呢?
當年宋太祖趙匡胤暴死,皇位沒按傳統傳給兒子,而是傳給了弟弟宋太宗趙炅。幾年後,太宗為了顯示其即位的合法性,又拋出了母親杜太后曾主導“金匱之盟”、讓兄傳位於己的説法。這仍難消除宋太宗“弒兄奪位”之嫌。太宗晚年多疑,容不得臣下談立儲,擔心會勾起人們對他弒兄嫌疑的聯想,自然遷怒於“不識時務”的王世則等人了。
王世則學問精深,一生著述不少,但他的著作在朝廷給他平冤後的幾年內“盡皆散佚”。究竟是怎麼丟失的,至今仍是一個謎。
王世則從政有政聲,為文有詩名。明朝詩人包裕評價他:“清聲雅望,與呂文穆諸公同時並美”。把王世則與宰相呂蒙正相提並論,雖然有溢美之意,但王世則在清廉方面,確不比另一個狀元呂蒙正遜色。包裕還作七律詩《宋狀元王公祠》,描述王世則的人生:
“三百名中第一人,英雄隨步宴瓊林。
儲宮疏諫關宗社,史館文章記古今。
奎聚五星開泰運,山巢雙鳳報佳音。
若非賢尹崇先哲,千載何人識此心。”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