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元刻本

鎖定
元刻本,趙體、黑口、無諱、多簡化字是元刻本的顯著特點。字體 元代初期刻書承南宋遺風,字體也接近,常把元刻本誤為宋刻本,後流行趙體字,柔軟活潑、雋逸秀麗,刻板印書流動不呆滯。
中文名
元刻本
特    點
趙體、黑口、無諱、多簡化字
初    期
書承南宋遺風
後流行
趙體字
裝    幀
包背裝

元刻本特點與鑑別

趙體、黑口、無諱、多簡化字是元刻本的顯著特點。
字體 元代初期刻書承南宋遺風,字體也接近,常把元刻本誤為宋刻本,後流行趙體字,柔軟活潑、雋逸秀麗,刻板印書流動不呆滯。元浙本多由士大夫經手,流風所及,自然流行趙體。也有的是在歐體的基礎上加進趙體的成分,結構和點劃更流動、靈活。岳氏《九經》仿宋浙本的歐體字卻更肥重。也有特例,江西南豐丁思敬刻《元豐類稿》,滲入點顏體字的味道。而相台岳氏本經注,因是覆廖瑩中本,所以是歐體字。廣信書院本《稼軒長短句》帶有行書味。元建本字體仍用顏體,卻比南宋時建本的字瘦一些、圓勁一些,不像南宋建本字那樣橫細豎粗。話本、雜劇也用顏體,但比較粗率。還有用行書的。如日新堂刻《伯生詩續編》,雖不板滯,卻顯草率。元平水本的字體比金平水本更近顏體,更挺拔。大都刻的《歌詩編》卻是歐體字,接近蜀刻小字本的字體。另外,元刻本中多簡體字和俗字,官刻、家刻中較少,經史文集中較少,坊刻和話本類書中較多。

元刻本版式

元浙本多是白口,也出現細黑口。都是黑魚尾,或單或雙。上魚尾上方有時記字數,下方記書名簡稱和卷次;下魚尾上或相當於下魚尾處記頁次。左右雙邊不定。個別的
刻本有書耳,如相台岳氏經注。有些記刻工姓名。元建本都作黑口有些還作細黑口,有些已變粗逐漸轉為大黑口。都是雙魚尾,除黑魚尾外有了花魚尾。書名、卷次的簡稱在魚尾
下方,上方有時記本頁字數,下魚尾下記頁次,同南宋建本。四周雙邊或左右雙邊,不記刻工姓名,有些有書耳。魚尾在元建本中還在正文中做提示讀者的標記,在正文的小題之上加個花魚尾,魚尾下還有個圈。此外還有些刻本的大題都模仿平水本,作雙行十字。元平水本為白口,雙黑魚尾,四周雙邊,書名、卷次、頁次的位置同金平水本,有刻工姓名。有一個特例,即《歌詩編》不用魚尾,宋元刻本中僅見。
紙張 元刻本用黃麻紙、白麻紙、白綿紙、竹紙印刷,也有用羅紋紙的。
元浙本多用白麻紙、黃麻紙,但後期紙紋較窄,約一指寬。也有用白綿紙的,較薄,不同於明代的白綿紙。元建本用麻紗紙,質地粗糙,也有用竹紙的,顏色深而質地硬。元平水本的用紙接近浙本,不同於建本。
元刻本 元刻本

元刻本避諱

元朝皇帝為蒙古族。人名漢字都是音譯、無法避諱也不用避諱。元人禮制觀念淡薄,查禁的也不嚴,元刻本中幾乎沒有諱字。
序跋題識 元浙本有些刻序跋題識,個別的有牌記,如相台岳氏經注、南豐王常刻的《王荊文公詩箋註》。元建本少刻序跋題識,多有牌記,且花式較為繁多。有的牌記擴大到半頁,甚至有整頁的,如劉氏翠巖精舍刻的《廣韻》,最上橫刻“翠巖精舍”四字,下面中間橫刻陰文“校正無誤”,再下是直行於八個大字“新刊足註明本廣韻”,右、左邊直行“五音四聲切韻譜詳明”、“至正丙申仲夏繡梓印行”。“明本”是指宋明州刻本,這是封面式牌記,開明萬曆以後刻書內封面的先河。元平水本個別有牌記,如張氏晦明軒刻本。牌記大且特別,如《重修經史證類備用本草》,卷首有整頁螭首龜座碑形牌記,目錄後有“平陽府張宅印”琴形牌記,又有“晦明軒記”鐘形牌記。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