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宜中

鎖定
陳宜中,生卒年不詳(見人物爭議),字與權,號靜觀,又號仲鼐,永嘉(今浙江永嘉)人,南宋末期宰相。 [24] 
景定三年(1263年)進士,授紹興府推官,繼擢為監察御史。後外出為江東提舉,徙浙西提刑。召為太常少卿,權禮部侍郎。鹹淳七年(1271年),以顯文閣待制出知福州兼福建路按撫使,在任期間深得民心。不久,擔任刑部尚書。德祐初,以知樞密院事拜右丞相。宋幼主歸元,益王立,復為左丞相,擁二王入廣州。井澳之敗後,陳宜中由占城入暹羅(今泰國),卒於暹。 [25] 
陳宜中擔任宰相期間,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這些措施收到了穩定局面的效果,緩解了元軍對臨安的直接威脅,使宋廷有能力組織主動的抵抗,併發為後來的焦山之戰、抗元救宋的氛圍重新高漲奠定了基礎。 [26] 
(概述圖來源:像取自2006年修《青山村陳氏宗譜》 [26] 
別    名
陳與權
與權
靜觀、仲鼐
所處時代
南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永嘉(今浙江永嘉)
主要成就
領導宋末行朝,抵抗元軍
本    名
陳宜中
官    職
左丞相

陳宜中人物生平

陳宜中逆奸謫邊

陳宜中像 陳宜中像
陳宜中,字與權,永嘉(今浙江永嘉)人。年少時家裏很窮,但他的性格特別倔強。有商賈推算他的生辰八字,認為他應當得到大貴,故把自己的女兒許給他為妻子。到了太學後,因文章寫得好而受到讚譽。 [3] 
寶祐年間,丁大全以親戚鄉里婢婿的關係奉承巴結盧允升、董宋臣,因而得到理宗皇帝的寵幸,擢升為殿中侍御史,在台諫官中特別驕橫。陳宜中與黃鏞劉黻、林測祖、陳宗曾唯六人上書皇帝批評、攻擊他。丁大全因此惱怒,指使監察御史吳衍彈劾陳宜中,削奪了他的官職,拘禁、監管在其他州府。司業率十二所學校的學生,穿着整齊地送他到橋門之外。丁大全因此更加惱怒,立碑文在學校中,戒令學生們不要胡亂地議論國家的政事,又命令,凡從此以後有上書的人,前廊的生員仔細看過以後書面報送檢院。因此,士大夫們眾口一詞地稱道陳宜中他們,號為“六君子”。陳宜中貶謫建昌軍(今江西南城)。 [5] 

陳宜中敕歸登第

天慶元年(1259年) [37]  ,丁大全被放逐,丞相吳潛上奏要求陳宜中還朝任職。賈似道入朝仕相,再次請陳宜中還朝任職,有詔令六人都可免省試直接到京城赴考。 [6]  陳宜中對賈似道的知遇之恩感激不盡,在以後的官場生涯中,陳宜中唯唯諾諾,往日的鋒芒盡失,昔日的熱血已冷,走上了與賈似道同流合污之路。 [37] 
景定三年(1262年),廷試,陳宜中考中錄取為第二名。六人之中,陳宜中尤其通達時事政務。先後任紹興府推官、户部架閣、秘書省正字、校書郎,數年以後遷升為監察御史。 [7] 

陳宜中秉公執政

鹹淳三年(1267年) [37] 程元鳳再次擔任相職,賈似道擔心他侵奪他的權力,想逐去他。陳宜中首先彈劾程元鳳縱容丁大全肆意作惡,為國家禍害的根源。命按法律格令處置,免除太府卿職。陳宜中自己也請外任,擔任江東提舉茶鹽常平公事。 [8] 
鹹淳四年(1268年),改任浙西提刑。鹹淳五年(1269年),召還朝廷任崇政殿説書,累次遷升至禮部侍郎兼中書舍人。鹹淳七年(1271年),閩地缺乏將帥,陳宜中以顯文閣待制,任福州知州。在任官期間,深得民心,一年多以後,回朝廷擔任刑部尚書。鹹淳十年(1274年),拜任籤書樞密院事,並臨時兼任參知政事。 [9] 

陳宜中請正賈罪

德祐元年(1275年),陳宜中升任為同知樞密院事。二月,賈似道在蕪湖兵敗喪師,於是以陳宜中知樞密院兼參知政事。此後,翁應龍從軍中回朝,陳宜中問他賈似道在哪裏,翁應龍回答説不知道。陳宜中以為賈似道已經死了,於是上奏疏請求對賈似道的誤國之罪加以正法。賈似道率軍出行時,以他的親信韓震總管禁兵,有的人説韓震想以兵劫持打算遷行的人,陳宜中借召韓震商量事情,暗中令埋伏壯士在衣袖中藏鐵椎擊殺了韓震,以表明不是賈似道的同黨。 [10] 

陳宜中召拜丞相

陳執中雕像 陳執中雕像 [39]
當時,右丞相章鑑晚上逃跑了,曾淵子等人請詔令陳宜中代理丞相職事。恭帝詔以王爚為左丞相,拜任陳宜中特進、右丞相。四月,王爚還朝論事,即與陳宜中意見不合。台臣孫嶸叟請放逐潛説友吳益李珏回原籍,陳宜中認為:“簿錄並不是盛世所做的事情,祖宗忠厚,未曾輕易用它。李珏剛剛被召入朝廷,立即加以重刑,恐怕此後難以示信於人。”王爚力爭,認為應該按孫嶸叟所説的辦。適逢留夢炎從湖南到京城入朝,王爚與陳宜中都請求罷免自己的職務,不理政務,請求以留夢炎擔任相職。太皇太后於是以陳宜中擔任左丞相,留夢炎擔任右丞相,王爚擔任平章軍國重事。王爚接受任命,當天就去租賃民間的住房,把丞相府讓給陳宜中,陳宜中上奏皇上,認為“一個推辭,一個接受,怎麼能夠解除天下人的譏笑呢?”也辭職而去。派遣使者幾次去挽留他,才至朝任職。 [11] 
當時,朝廷命張世傑等人分四路進軍,陳宜中、留夢炎二丞相都督軍馬而不出戰。王爚請以一丞相督師在吳門建築關隘,以保護諸將士兵,不然的話,就自己請求擔任此事。陳宜中感到慚愧,始與留夢炎上疏請求行邊防守。這個意見在議論時臣僚們不能決斷。七月,張世傑等人所率軍隊果然在焦山失敗。王爚上奏章説:“沒有什麼事比軍務還重要,現二丞相一起擔任都督,妙算計謀,指揮授任,我不能夠知道。近來,六月出師,諸將缺乏統帥。我難道不知道吳門相距京城不遠,而一定要為此請求,大概大敵當前,不是陛下自任統帥,就是大臣們督師出征。現在張世傑因為各位將領不能齊心協力而敗,不知道國家能夠經受幾次失敗?我既不能擔負起這方面的職責,又不能聽到這方面的言論,請求罷免我的官職。”沒有獲得允許。 [12] 
王爚的兒子王某於是唆使京城的學生到宮廷上書,數落陳宜中的幾十件過失,簡單地説,就是:“趙溍、趙與鑑都棄城逃跑,陳宜中於是借使者去飾説,以此回報私人的恩德。令狐概、潛説友都以守城降於蒙古,於是受他的包苴而成為他的羽翼。文天祥率兵勤王,陳宜中相信讒言而阻撓他。賈似道喪失軍隊大敗,以致誤國,表面上請求懲罰而實際上暗地裏袒護他。大兵壓境於國門,勤王的軍隊留在京城而不派遣去禦敵。宰相應當率兵督戰,而他畏首畏尾,猶豫不決,商量好了的意見而不執行。呂師夔狼子野心,卻派他去敵方通好請求結盟。張世傑的步兵用之於水戰,劉師勇的水兵用之於陸戰,指揮授命失宜欠當,以致造成軍事失敗。我們恐怕誤害國家的將不只一個賈似道。” [13] 
奏書上後,陳宜中竟然離職而去,派遣使者去召他回朝,他沒有至朝。這以後,罷免王爚,命臨安府逮捕捉拿上書的京城學生。召陳宜中還是沒有回朝。太皇太后自己親自寫書信送給陳宜中的母親楊氏,要她勸勉諭示她的兒子,陳宜中這才請求以祠官職入侍朝廷,於是拜任為醴泉觀使。十月壬寅,才到朝廷,不久,被任命為右丞相,然而,宋朝大勢已去。陳宜中倉惶間組織京城的民眾當作士兵,市民十五歲以上的都入籍為兵,人們都以此感覺可笑。十一月,派遣張全與尹玉麻士龍的軍隊援助常州,尹玉與麻士龍都戰死,而張全卻不發一箭,迅速逃回。文天祥請求誅殺張全,陳宜中卻釋放了他而不問他的罪行。此後,常州被攻下,蒙軍壓境至獨松關,周圍的宋軍望風而逃。 [14] 
陳宜中派遣使者到蒙軍中請求講和而沒有被答應,即率羣臣入宮請求遷徙都城,太皇太后不同意。陳宜中痛哭失聲地請求遷都,太皇太后於是命人裝物、升車等待,發給百官路費銀兩。到傍晚,陳宜中沒有入宮,太皇太后憤怒地説:“我起初不想遷都,而大臣們數次請求遷都,難道這不是欺騙我嗎?”於是脱掉髮簪、摘下用玉石做的耳環丟在地上,關上閣門,羣臣要求入內引進奏疏,都沒有被允許。大概陳宜中實際上打算第二天遷都,倉促間奏陳皇上,是沒有經過仔細考慮所致。 [15] 

陳宜中病逝異鄉

陳宜中起初與大元丞相伯顏預期在軍中相會,不久對此感到後悔,沒有按約前往。伯顏率兵到皋亭山,陳宜中晚上逃跑了,陸秀夫侍奉二王到温州,派遣人員尋召陳宜中,陳宜中到温州,他的母親死了。張世傑抬他母親的棺材到船上,於是與他一起到閩中。 [17] 
益王立後,又以陳宜中為左丞相。井澳之役戰敗以後,陳宜中想侍奉益王逃至占城(今越南河內),於是,先到占城説是益王的意思,估計事情不可能,就沒有返回。二王多次派人召他回來,最終還是未回。 [18] 
至元十九年(1282年),元軍攻伐占城,陳宜中逃到暹羅(今泰國),後來死於暹羅。 [16] 

陳宜中為政舉措

陳宜中主政福建

陳宜中主政福建一年四個月,《宋史》評價他“在官得民心”。這從他的一篇奏摺《請禁鹽法抑配之害札子》裏可以看出。陳宜中在札子中指出:不法官吏與地方惡勢力勾結,假借鹽業專賣制度實行強買強賣,盤剝、欺壓百姓,導致“民不聊生,惟各待死”,危害極大,要求予以禁止。陳宜中出身貧寒之家,很能瞭解底層百姓的疾苦,能抓住影響民生最切、百姓反應最烈的問題,雷厲風行予以處理。難怪方逢辰在《送物與陳宜中丞相書》中,説陳宜中主政“視時聚散,使民免於飢”,“庶幾輕生者少,遠罪者眾”。而牟巘在《賀刑部尚書陳宜中啓》中,也説陳宜中主政福建是“十乘惠臨,七閩甦醒”。而《癸辛雜識》還記錄了陳宜中主政福州時主持剿滅一股海盜的情況,可作為“得民心”的又一註腳。 [26] 

陳宜中鹽法之害

陳宜中擔任江東提舉鹽茶平公事期間,曾上書《請禁鹽法抑配之害札子》,該奏疏講述了由政府發行鹽鈔,令商人付現,按錢領券。發券多少,視鹽場產量而定。券中載明鹽量及價格,商人持券至產地交驗,領鹽運銷的鹽鈔法,本來是方便百姓的好辦法,但到南宋末年時,出現了強行攤派的現象。諸吏以次充好,鹽中雜以灰泥,短斤缺兩,強賣強買,如有不從,就糾集流氓打手,席捲其家所有值錢東西。甚至誣衊為私販私鹽,予以處罰,致使民不聊生,只有各自等死。
奏疏言辭誠懇,可知陳宜中對鹽鈔法帶來的弊端是痛心疾首的,對加劇這一弊端的無恥官僚是深感憎惡的,他是站在百姓的角度上寫了這篇奏疏,揭露了南宋鹽妙法實施後逐漸帶來的弊端。官吏隨意利用抑配鹽鈔的權力,搜刮民膏,使得民不聊生。故陳宜中乞求朝廷能設置官員監察此事,去除民間之害。足見其恪盡職守,非翫忽職守之流。 [29] 

陳宜中臨危受命

德祐元年(1275年),元軍沿長江一路追殺,直指臨安。賈似道派人通知“遷都”,想讓朝廷跟隨他逃亡。
此時,留在朝廷主政的左丞相王爚、右丞相章鑑都已不知去向。扭轉危局的重擔落在了參知政事陳宜中的身上。陳宜中主政採取了一系列措施:1、乞誅似道,制止潰逃;2、號召各路兵馬勤王,保衞臨安;3、組織潰散的軍隊重新集結;4、廢除賈似道時期一切不體恤民情的弊政(公田、市舶、茶鹽等),放還被流放貶職的人;5、獎勵積極抗戰的軍民;6、爭取一切可以爭取的力量參加救亡。
這些措施收到了穩定局面的效果。賈似道罷官治罪,潰逃被制止。郢州守將張世傑帶領隊伍率先到達臨安,緩解了元軍對臨安的直接威脅。潰軍重新集結,在臨安周圍形成了一支17萬5千人的武裝力量,使宋廷有能力組織主動的抵抗,並發動後來的焦山之戰。抗元救宋的氛圍重新高漲。 [26] 

陳宜中歷史評價

宋恭宗趙㬎知仁勇之資,治國家而有裕;剛大直之氣,塞天地以無疑。簡在先王,俾輔後嗣。贊雷厲風飛之決,宗廟再安;開否消泰長之機,紀綱一正。定眾志於綴斿之際,回治象於驚濤之衝。精神強而英雋聚朝,指揮當而將士用命。忠貫皦日,未嘗言房杜之功;計安生民,將欲覆文武之治。 [27] 《四明文獻集·卷四》引
馬廷鸞:爾宜中學問邃深,氣節端亮。慷慨舉幡之誼,六館在其下風;舂容奏篇之言,大庭擢居亞選。 [28]  《碧梧玩芳集·卷四》
文天祥:①恭遇某官拱璧元圭,泰山喬嶽。邇英殿之勸講,總是經綸,古靈稿之薦賢,不遺氣類。遂今起廢,復忝司平,某敢不激厲新知。 [21] 《文山先生全集·卷八》)②茲蓋恭遇某官大呂黃鐘,元圭拱璧。天章閣之論事,行展經綸;古靈藁之舉賢,不遺氣類。遂命起廢,復忝司平。某敢不激厲新知,濯磨舊玷?沐浴蓬萊之風露,昭蘇衡芷之江山。 [22] 《文山全先生集·卷八》)③魯港敗後,陳宜中當國,首斬殿帥韓震脅遷之議。差強人意。宜中實無經綸,至秋故遁歸,及不得已,十月再來,則國事去矣。哀哉! [23] 《文天祥全集》
鄭思肖:二公(即陳宜中和張世傑)忠烈動天地,德義感人心,所以無萌是念者,今俱莫定其所在。 [38] 《心史·捲上》
劉將孫:人物纖白温雅,所立乃屹然。 [20] 養吾齋集·卷二十六》
脱脱阿魯圖等:似道督視江上之師,以國事付王爚、章鑑、陳宜中,蓋取其平時素與己者。爚、宜中於其既出,稍欲自異,及聞其敗,乘勢蹙之。既而,二人自為矛盾,宋事至此,危急存亡之秋也。當國者交歡戮力,猶懼不逮,所為若是,何望其能匡濟乎。 [2] 《宋史》
潘猛補:他是地地道道的鹿城人,出生在大南門外的相儒坊,他的夫人就是海坦山下鎮海門外叫外沙的葛氏商人的長女。他的性格也是典型的温州人性格,隨機應變,善於發現和把握機遇。無論是開始利用賈似道,還是後來反對賈似道;無論是曾經負興氣離職回温養病,還是毅然在温組織抗元,他的辦事風格也是温州人的風格,喜歡抱團發展。他重用的手下都是温州人,如劉黻、潘希聖、蔡起莘。他還有温州人的敢為天下先的精神,浪跡天涯海角,艱辛生存,曾經流亡到越南,可以説是温州定居海外的華僑先驅,值得我們紀念。 [30] 鹿城新聞網引
夏詩荷:陳宜中人聰明、好學、有軍事謀略,面對元強宋弱的形勢,救國救民於水火,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雖然南宋滅亡了,但他是愛國宰相,不是逃跑宰相,學習他的愛國愛鄉的精神很有必要。 [30] 鹿城新聞網引

陳宜中軼事典故

陳宜中克愚之死

陳宜中為人處世多講權術謀略,少年時為縣學的學生,他的父親當官受贓按法應當黥面受刑,陳宜中上書温州知州魏克愚請求寬恕他的父親,讓他代他父親受刑。魏克愚認為這是官吏狡猾的行為,最後仍然依法處罰。後來,陳宜中為浙西提刑,魏克愚到郊外迎接他,陳宜中報禮不寫官銜名稱,也落款“部下民陳某”。魏克愚惶恐不安,不敢接受,袖手以表示謝罪。陳宜中表面上以禮相待,而暗地裏搜尋他的過錯,一無所得。此後,魏克愚揭發賈德生冒借官府木材事,違忤了賈似道,被廢罷家居。陳宜中入朝,仍特地指斥魏克愚居住鄉里的不守法行為,賈似道令章鑑彈劾他,貶謫嚴州,魏克愚的死是陳宜中排擠他較多所致。 [4] 

陳宜中為相預兆

宋朝温州有諺語云:“海壇沙漲,温州出相。”海壇沙是經常漲,温州狀元也常中,但温州宰相不常見。據《弘治温州府志》記載,一直待到南宋“鹹淳間,海壇嶺下江沙忽漲,人以為異”,沒過多久,陳宜中果拜相,才應驗了諺語的預測,故宋遺民鄭思肖在《心史》中有“相國生東甌,應讖海壇沙”句。 [36] 

陳宜中奇結姻緣

陳宜中上書攻丁大全,被羈押管教,葛宣義到江心寺設水陸供為陳宜中祈福,家裏只留長女獨居。葛宣義很富有,一天夜裏,強盜來搶劫,席捲過去,連長女也被搶走。葛宣義又將幼女嫁給陳宜中。後陳宜中知福州兼福建路安撫使,到了乞巧節,下屬各獻禮物,陳妻發現有件原來是自己家裏東西。陳宜中就問下屬此物何來,回答説:“海巡所贈送。”陳宜中馬上發兵圍其寨,逮捕諸校,經過審問,原來早年搶劫其岳父葛家,強佔其前妻的正是福州海巡所屬官兵。於是將他們伏誅,無一漏網。福州海巡所竟然遠到温州(東門外)外沙搶劫,在福州自然也是作惡多端。陳宜中發兵將其徹底殲滅,為福州人民消除隱患。 [36] 

陳宜中人際關係

輩分
關係
姓名
簡介
先輩
曾祖父
陳智(據《中書舍人伯理陳公墓誌銘》)
字伯理,宋中書舍人,配王氏。
祖父
陳彥(據《翰林學士陳公墓表》)
宋累贈少傅,元贈中奉大夫、秘書卿護軍,追封永嘉郡侯,諡安惠。
父親
陳永春(據《翰林學士陳公墓表》)
宋累贈少師,元贈集賢學士資德大夫上護軍,追封永嘉郡侯,諡恭禧。
平輩
弟弟
陳自中
宋王府司馬,元贈銀青光祿大夫大司徒上柱國,追封温國公,諡康順。
——
妻子
葛氏
葛宣義之女。
備註:陳宜中的世系有很多種説法,今據蘇伯衡《翰林學士陳公墓表》等正規史料對其補充 [35]  [40]  [42]  ;其後人的説法有很多,但皆出於各類宗譜,可信度低,此處不一一列舉;據《癸辛雜識》記載,葛氏生有二子,但在宗譜中未提及,顯然互相矛盾。 [41] 
參考資料: [40-42] 

陳宜中主要作品

陳宜中所留作品不多,劉將孫《養吾齋集》中稱陳宜中“陳死海外,手澤亦絕”,《沙村罐頭陳氏宗譜.圖説》、《前街陳氏宗譜》雖然記載陳宜中曾有《臨窪文集》和《奏議雜集》,但都散佚。現僅存詩歌三首及朝廷奏疏雜著幾篇。
陳執中現存詩有《賈師憲望海樓次韻二首》《和賈魏公冬大雪詩》《如占城經吳川極浦事》,其中有兩首附和賈似道;現存陳宜中奏疏四篇分別為《請禁鹽法抑配之害札子》《劾賈似道札子》《乞罷刑部尚書逡閒廩奏》《辭右丞相奏》。這四篇奏疏,分別出於陳宜中人生各個時期,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陳宜中個人的政治主張;陳宜中的雜著主要有《陳室宗支源流序》《潘氏宗譜原序》《趙氏宗譜舊序》《大仁佛閣記》《平江府學道書院記》《皇宋大飲食淡庵周公壙志》,《潘氏宗譜原序》《趙氏宗譜舊序》。 [24] 

陳宜中人物爭議

陳宜中生年之爭

  • 1218年説
2015年10月,陳鈞賢赴龍灣區青山作田野調查時,拜讀了《青山陳氏宗譜》。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修的《青山陳氏宗譜》是目前發現的、對陳宜中研究最具史料價值的文獻檔案。在《青山陳氏宗譜》的《世紀》部分,明確記載“六世與權公,諱宜中,宋左丞相,生宋嘉定戊寅(1218年)五月十八日丑時”。
  • 1226年説
2012年,孫建勝請正於胡珠生以及温州史學界同仁,一致確定陳宜中的出生時間為“1226年”。孫建勝認定陳宜中出生時間,基於他所見資料分析推斷。又據宋周密撰《癸辛雜識》記述,而認定陳宜中在這一年的年齡是10歲。
  • 1234年説
2009年,胡珠生髮表《陳宜中生平考辨》,認定陳宜中的出生時間為“1234年”。 [1] 

陳宜中卒年之爭

《宋史》沒有具體記載陳宜中的生卒時間及地點,《浙江通志》對陳宜中的出生時間也缺載,卒年定在1282年後數年。 [1] 

陳宜中詔赴占城

有學者認為,陳宜中之赴占城絕非“逃跑”之舉,實為奉命以圖後計,但因事未就而不能回;另由於當時“兵事皆決於世傑”,以張世傑之專制,連文天祥要求入行朝共事均被張所拒,導致文被元軍所執。陳宜中亦因船破未得與張世傑匯合而重回占城(也有説回國隱居)。
據一般史書之説,“井澳敗後,宜中欲奉王走占城,遂不返”,後人認為,這是陳宜中怕死的又一次“逃跑”行為。
陳宜中在赴占城途經吳川極浦亭(今廣東南部)時,曾賦詩云:“顛風吹雨過吳川,極浦亭前望遠天。有路可通環嶼外,無山堪並首陽巔。溪雲起處潮初漲,夜月高時人未眠。異日此歸須記取,平蕪盡處一峯圓。”詩中表達了他不願像伯齊、叔齊一樣餓死首陽山,而要奔異域待機再舉的決心。
又據趙家堡《汴京國族宋閩衝郡王趙家堡族譜》之《趙氏本末序》和與其待臣黃材的《黃氏宗譜<文忠公族譜序>序》載:“(黃)登鹹淳進士,歷官大理寺丞,轉內閣侍從,值天運轉元,隨衞王播遷於廣東新會之崖山,奉楊太后懿旨,保若和郡王。不期年,元兵俱至,連日大戰。餘知勢迫,乃與張世傑,許達甫等十六船,護王奪港而出,遇陳宜中船於廣崖之淺澳大會,欲往福州圖恢復,忽颶風大作,世傑不幸船沉,宜中船破,因登合浦”。
可見,陳宜中已自占城回國,準備與張世傑等同行占城圖興宋大業,但因遇颶風,船破而未能遂願,只能隻身回占城。即與皇室四百多人,在占城積蓄力量和糧草,成為南方各地的反元義軍的精神支柱,最大一起為黎德起義與宋遺民馬南保合兵,聲勢浩大,得到陳宜中的積極支持。黎德和馬南保“皆謂祥興帝實在占城,陳丞相護之。”結果兵敗,德與南寶皆被執不屈死。由於崖山之戰中未找到衞王昺和羣臣的遺體。“昺屍不獲”,以至世祖懷疑衞王還在陳宜中身邊(據有關史料,這時在陳宜中身邊確有一位年十五、六的少年,傳為黎德之子,由馬南寶託養)。於是在宋亡後六年,即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四月,元世祖還下詔“追捕帝昺及陳宜中。”元軍攻入占城後,大肆搜捕,陳宜中在皇室成員和宋遺民的掩護下逃亡暹羅(泰國),“元軍俘四百多皇室及侍臣盡殺之。”宜中在暹,仍念念不忘宋室,並遺囑子女永不仕元,最後終老於暹(或言投海自盡)。 [19] 

陳宜中陳文之交

有人認為陳宜中是排斥、壓制文天祥抗戰的。但事實上,文天祥之受擠的原因主要在於張世傑的專橫。張世傑是一個武將,在宋朝重文抑武的時代裏,陳宜中並無偏見,他深知,在國家存亡之秋,必須依仗軍事實力,所以,他未同意文天祥在温州建立行朝的主張,而是決定擁二王至福州,一為依倚張的軍事力量,二為自己在福建有一定的基礎,而張世傑也認為在治國上少不了陳宜中,故在擁二王赴閩時,張世傑不顧陳宜中丁母憂,即越理、越律而將陳母之棺“舁舟中”赴閩;陳宜中總究是一個文官,對軍事生疏,所以,一開始,以“秀夫久在兵間(抗元名將李庭芝幕下),知軍務,每事諮訪始行,秀夫亦悉心贊之。”但陳宜中在執政上較為主觀,在與陸有不合之見時,“使言者劾罷之,謫居潮州”,當張世傑知之,即説陳宜中,“此刻如何,動以台諫論人?”,“宜中惶恐,亟召秀夫還行朝。”從這裏可以看出,當時朝政基本掌握在張之手中,逼使陳“秉楊太妃懿旨赴占城”欲圖後計。同時張還拒絕文天祥入覲行朝共事。
事實上,文天祥對陳宜中還是十分尊重與寄以厚望的。文天祥遺詩一百多首,寫的多是軍旅生活和愛國情懷,真是字字泣血,其中有二首是寫陳宜中的,文天祥希望陳宜中要像謝安一樣,能夠肩負中興大業,同時也惋惜在南行的路上遭到阻攔而不能共扶幼主。文天祥還為陳宜中修撰的《陳氏宗譜》寫過序和題詞,説明陳、文的關係還是十分密切的,並不是處在對立的地位。 [19] 

陳宜中最終歸宿

陳宜中最終魂歸何處是一個至今懸而未決的歷史謎案,陳宜中的歸處大致有六種説法:泰國説、廣東陽江海陵島説、海南島崖州説、江蘇太倉説、湖北蘄春説、浙江温州説。 [30] 
  • 泰國説
該説主要依據《宋史·陳宜中傳》:“至元十九年(1282年),大軍伐占城,宜中走暹,後沒於暹。”但該史料沒有記載“宜中走暹”的具體時間。
對於“宜中走暹”的具體時間,黃斐然在1940年認定:“淵陳公來暹時,為公元一千二百八十四年(1284年),距今已閲六百五十七年矣。”並對陳宜中在海外華僑史上的地位,給予了高度評價:“南洋華僑有悠久之歷史,先代南遷之僑民,或為忠臣,或為義士,有可歌可泣之故事者,吾人對之,寧不敬仰歟?若陳公宜中之來暹,亦泰國華僑歷史上值得紀念之一頁也。”
胡珠生則進一步認為:“宜中確是死於暹羅。”而且是“跳海自殺”“地點是在崖山的海域。”主要依據是元延祐五年(1318年),元翰林直學士承旨劉賡撰《永嘉陳氏世德之碑》所提:陳宜中“宋亡,擁二王泛海達廣州,知力不能支,捩柁由占城之暹羅國,竟死於難。世皇聞其名,遣使旁求,不獲乃已。”“太夫人日思鄉里,會其兄芹孫(據《宋王府司馬與可公載入郡志小傳》宜中公胞弟自中公‘幼子萍隨可帝入西番為僧,名輦真吃喇思’)、女兄尼淨戒至自暹國宜中薨所。”從元臣劉賡所撰碑銘,洋溢出對陳宜中忠於宋室,捐軀殉國的崇高讚詞:“國存與存,國亡與亡。義重丘山,身等毫芒。命殞軀糜,曾無顧恤。萬里滄溟,甘葬魚腹。”胡珠生據此及温州龍灣《永嘉二都前街陳氏重修宗譜》(光緒乙酉年增補)記載:陳宜中“上命至占城、暹羅國乞師,歸崖山之界,聞宋亡,竟溺而死,浮屍海上,里人鹹以為異,遂收殯葬。”確認陳宜中在泰國崖山跳海殉國無疑。
而陳立羣在其撰寫的《宋末陳宜中行跡考辯》一文中提出了質疑,認為崖山之戰發生地在廣東新會;“《永嘉陳氏世德碑》、《宋史》與《永嘉二都前街陳氏族譜》記陳宜中死於暹,或死於崖山之界,或老死,或投海自盡,均為猜測,缺乏證據。”其理由主要根據崖山之戰的親歷者黃材在《文忠公族譜序》(載於《漳浦湖西黃氏族譜》)寫到:“不期年,元兵俱至,連日大戰。餘知勢迫,乃與張世傑、許達甫等十六船,護王奪港而出,遇陳宜中船於廣崖之淺澳大會,欲往福州圖恢復。忽颶風大作,世傑不幸船沉,宜中船破,因登合浦。”
陳立羣認為:“這篇序寫於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年),距崖山之敗僅19年,作者又是事件的見證者,所記當可信。如果説黃材所記尚為孤證,那麼,與黃材同行的郡王趙若和相同的記述,則又是一個重要證據。他在修於元仁宗(1316)《閩衝郡王趙家堡族譜》的《趙氏本末序》中寫道:‘不期年,元兵且至,連日大戰,吾知勢已敗,與許達甫、黃侍臣等以十六舟奪港而出,遇陳宜中在廣崖之淺澳大會,欲往福州以圖匡復王室。船到廣東南澳之七十餘里,颶風大作,宜中船破,遂登合浦。’”“趙若和所記與黃材所記不謀而合,一致見證一個史實:陳宜中並非如《史宋》所言‘遂不返’與‘終不至’,他不但回國,而且‘欲往福州圖恢復’。” [34] 
  • 廣東陽江海陵島説
該説主要依據是陽江新聞網的報道稿《一塊墓碑引發猜測:南宋末年“丞相墓”藏身海陵島石井村?》。
該報道記載,記者“在現場看到,這是一塊長約三米、寬約一米的厚石碑,經過復原處理,其上的碑文清晰可見:清光緒二十一年歲次乙未仲秋(轂)旦重修,宋兵部承事郎開基始祖若水石泉陳公之墓,憲闔三大房(眾)裔孫等同坐壬加子。”並沒有明確墓主就是宋左丞相陳宜中。“和墓碑一起被抬回的,還有兩根帶有圓頂的將軍柱,一根刻有墳墓對聯的石條和一塊墓碑蓋。聽村裏的老人講,這些都是從村裏後山的老祖宗墓園裏搬回來的。雖然從小就在墓園附近玩,也經常看到這塊墓碑,但大家都沒有特別關注。直到最近幾位外地的歷史學家來這裏考察,認為這個陳宜中可能就是南宋丞相之時,村裏這才炸開了鍋。”“該村村長陳祥毛拿出了一本略顯陳舊的《陳族始原歷史》,上面記載着陳公全名陳宜中,並用帶有傳奇色彩的故事講述了他在抗擊元兵時,一度到海南調兵,但幾次被元兵追截,流落海陵島,並離奇逃生。之後陳宜中隱居海陵島,創建石井村,並逐漸將陳氏一族發揚光大。”
在得知這個消息後,市文廣新局也派出考古人員前往石井村考證,認為:“墓碑上寫的是清朝光緒年間重建的,墓園裏也暫時沒發現有陪葬品,僅憑村民的講述和族譜記載的一些傳説故事,很難確定就是陳宜中的墓地,還有待專業的考古隊伍進一步的研究和考證。” [34] 
  • 海南島崖州説
據《海南陳氏譜》1998年版記載,海南陳姓移瓊始祖達27位。在崖州,也有兩支獨特的陳氏家族,一支是南宋期間駙馬的後代,另一支則為南宋著名宰相陳宜中的後裔。兩支陳氏族人都是因為戰亂遷移來此,在崖州一帶紮根繁衍,散居在樂東、崖城、三亞一帶。在崖城一支的陳姓聚居城西和保平村。他們一直將南宋末年的宰相陳宜中視作自己的先祖。
據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進士陳麟撰《宋左丞相與權公傳》:“至德祐元年(1275年)又出而隨名流勤王募兵,知樞密院事,拜左丞相。國步澌瀕,宋事不可救,幼主歸元。公遂攜家追尋廣、益二王,東渡海抵福、廣,備極艱苦。乃與張世傑、陸秀夫書欲自往占城請援兵,二人不許。至香山南仙女灣,意欲奉昰王奔占城,而颶風大作,竟沉於崖山之海,而宋亡矣。”由此分析,如果陳麟説的是完全真實的歷史,那麼陳宜中殉國之處就在“崖山之海”。 [34] 
  • 江蘇太倉説
江蘇太倉説出自《直隸太倉州志》,該書記載:陳宜中“宋亡,隱居楊林塘,子孫家焉。”下有雙行小字注:“子思宋,字森際,建廟祀父,不敢明言,但曰‘陳森際廟’,俗稱‘酸薺廟’,其墓亦在。” [31] 
  • 湖北蘄春説
湖北蘄春説出自《蘄春田氏大成宗譜》,該書記載:“田氏來蘄春之鼻祖曰夢羆公,世傳即宋相陳宜中,當端宗舟抵秀山時,由占城迂道逃至江淮間,結忠義之士,謀復宋室,志卒不遂,乃仿陳公子完之先例,易姓為田,匿於蘄北之久長山而隱居焉。”該書認為,陳宜中隱居蘄春是因為陳宜中的黃夫人是駙馬黃元慶女,老家在此地,故來隱居。 [31] 
  • 浙江温州説
浙江温州説出自陳麟在至正十四年(1354年)撰《宋左丞相與權公傳》。其中記述陳宜中離開青山以後至葬地温州的情況頗詳,而且是目前所見資料中最早提出“浙江温州説”的人。 [33] 

陳宜中人物世系

在温州有許多號稱出自陳宜中之後的家族,但有關陳宜中之前的世系各有異同。
《白泉陳氏宗譜》世系:忠——邕——夷實——儔——洪茂——松——雲友——昭文——仕哲——鳴夏——孟學——應麟——炯。
《沙村關頭陳氏宗譜》世系:忠——邕——夷實——儔——洪茂——松——雲友——昭文——仕哲——鳴夏——孟學——應麟——炯——景彥——春資。
陳巧義提供的龍灣炮台陳氏世系:炯——堤——元卿。
《塘下陳氏宗譜》世系:忠——邕——夷實——儔——洪茂——松——雲友——昭遠——居敬——鸞——肇文——陽——翊龍——曜——百五——善——景彥——元春。
《青山陳氏宗譜》世系:赤岸——世善始遷永嘉——智——景彥——永春。
根據各地宗譜世系對比,都有“景彥”、“春”(春資、元春、永春)等名。青山宗譜記錄世代最少,但可信度最高。祖宗世系無從考證,故從福建赤岸遷徙至温州者,以赤岸公為名,以赤岸公為始祖,世善公為温州始遷祖。
塘下宗譜世代最多,但可信度最低,改宗譜將年齡比陳宜中大百歲的陳傅良列為陳宜中的後裔,堪稱是修譜先生的排譜頭的“傑作”。 [35] 

陳宜中後世紀念

陳宜中紀念館

陳宜中紀念館 陳宜中紀念館
陳宜中紀念館位於浙江省温州市龍灣區青山村,於2016年11月建成開放,大門正門處矗立着陳宜中的銅像,裏面陳列着陳宜中的史料與圖片,紀念館兼為陳氏大宗祠堂與該村的文化禮堂,整體建築高三層。 [26] 

陳宜中祠堂

陳宜中祠位於福建省福州市林鋪村,當地人稱“太尉廟”,廟門上方的匾額裏寫着:“宋陳丞相祠”。 [32] 

陳宜中史料索引

脱脱、阿魯圖等《宋史·卷四百一十八·列傳第一百七十七》 [2] 
參考資料
  • 1.    他是南宋末代丞相 《宋史》卻缺載生卒——陳宜中的生年  .龍灣新聞網.2015-11-24[引用日期2019-07-24]
  • 2.    《宋史·卷四百一十八·列傳第一百七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8-27]
  • 3.    《宋史·卷四百一十八·列傳第一百七十七》:陳宜中,字與權,永嘉人也。少甚貧,而性特俊拔。有賈人推其生時,以為當大貴,以女妻之。既入太學,有文譽。
  • 4.    《宋史·卷四百一十八·列傳第一百七十七》:宜中為人多術數,少為縣學生,其父為吏受贓當黥,宜中上書温守魏克愚請貸之。克愚以為黠吏,卒置之法。其後宜中為浙西提刑,克愚郊迎,宜中報禮不書銜,亦云"部下民陳某',克愚皇恐不敢受,袖而謝之。宜中陽禮之,而陰摭其過,無所得。其後,克愚發賈德生冒借官木事,忤似道,廢罷家居。宜中入,乃極言克愚居鄉不法事,似道令章鑑劾之,貶嚴州。克愚之死,宜中擠之為多。
  • 5.    《宋史·卷四百一十八·列傳第一百七十七》:寶祐中,丁大全以戚里婢婿事權幸盧允升、董宋臣,困得寵於理宗,擢為殿中侍御史,在台橫甚。宜中與黃鏞、劉黻、林測祖、陳宗、曾唯六人上書攻之。大全怒,使監察御史吳衍劾宜中,削其籍,拘管他州。司業率十二齋生,冠帶送之橋門之外,大全益怒,立碑學中,戒諸生亡妄議國政,且令自後有上書者,前廊生看詳以牒報檢院。由是,士論翕然稱之,號為"六君子"。宜中謫建昌軍。
  • 6.    《宋史·卷四百一十八·列傳第一百七十七》:大全既竄,丞相吳潛奏還之。賈似道入相,復為之請,有詔六人皆免省試令赴。
  • 7.    《宋史·卷四百一十八·列傳第一百七十七》:景定三年,廷試,而宜中中第二人。六人之中,宜中尤達時務。由紹興府推官、户部架閣、秘書省正字、校書郎,數年遷監察御史。
  • 8.    《宋史·卷四百一十八·列傳第一百七十七》:程元鳳再相,似道恐其侵權,欲去之。宜中首劾元鳳縱丁大全肆惡,基宗社之禍。命格,除太府卿。宜中亦自請外,為江東提舉茶鹽常平公事。
  • 9.    《宋史·卷四百一十八·列傳第一百七十七》:四年,改浙西提刑。五年,召為崇政殿説書,累遷禮部侍郎兼中書舍人。七年,閩闕帥,以敷文閣待制、知福州。在官得民心,歲餘入為刑部尚書。十年,拜籤書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
  • 10.    《宋史·卷四百一十八·列傳第一百七十七》:德祐元年,升同知樞密院事。二月,似道喪師蕪湖,乃以宜中知樞密院兼參知政事。已而翁應龍自軍中歸,宜中問似道所在,應龍以不知對。宜中以為似道已死,即上疏乞正似道誤國之罪。似道行時,以所親信韓震總禁兵,人有言震欲以兵劫遷者,宜中召震計事,伏壯士袖鐵椎擊殺之,以示不黨於似道。
  • 11.    《宋史·卷四百一十八·列傳第一百七十七》:時右丞相章鑑宵遁,曾淵子等請命宜中攝丞相事。詔以王爚為左丞相,拜宜中特進、右丞相。四月,爚還朝論事,即與宜中不合。台臣孫嶸叟請竄籍潛説友、吳益、李珏,宜中以為"簿錄非盛世事,祖宗忠厚,未嘗輕用之。珏方召入朝,遽加重刑,恐後無以示信"。爚力爭,以為當如嶸叟議。會留夢炎自湖南入朝爚與宜中俱乞罷政,請以夢炎為相。太皇太后乃以宜中為左丞相,夢炎為右丞相,爚進平章軍國重事。爚拜命,即日僦民居,以丞相府讓宜中,宜中上疏,以為"一辭一受,何以解天下之譏",亦去。遣使數輩遮留之,始至。
  • 12.    《宋史·卷四百一十八·列傳第一百七十七》:時命張世傑等四道進師,二丞相都督軍馬而不出督。爚請以一丞相建閫吳門,以護諸將;不然,則已請行。宜中愧,始與夢炎上疏乞行邊。事下公卿議不決。七月,世傑等兵果敗於焦山。爚奏言:"事無重於兵,今二相併建都督,廟算指授,臣不得而知。比者,六月出師,諸將無統。臣豈不知吳門距京不遠,而必為此請者,蓋大敵在境,非陛下自將則大臣開督。今世傑以諸將心力不一而敗,不知國家尚堪幾敗邪?臣既不得其職,又不得其言,乞罷免。"不允。
  • 13.    《宋史·卷四百一十八·列傳第一百七十七》:爚子某乃嗾京學生伏闕上書,數宜中過失數十事,其略以為:"趙溍、趙與鑑皆棄城遁,宜中乃借使過之説,以報私恩。令狐概、潛説友皆以城降,乃受其包苴而為之羽翼。文天詳率兵勤王,信讒而沮撓之。似道喪師誤國,陽請致罰而陰佑之。大兵薄國門,勤王之師乃留之京城而不遣。宰相當出督,而畏縮猶豫,第令集議而不行。呂師夔狼子野心,而使之通好乞盟。張世傑步兵而用之於水,劉師勇水兵而用之於步,指授失宜,因以敗事。臣恐誤國將不止於一似道也。"
  • 14.    《宋史·卷四百一十八·列傳第一百七十七》:臨安府捕逮京學生。召之亦不至。太皇太后自為書遺其母楊,使勉諭之,宜中始乞以祠官入侍,乃拜醴泉觀使。十月壬寅,始造朝,尋為右丞相,然事已去矣。宜中倉皇發京城民為兵,民年十五以上者皆籍之,人皆以為笑。十一月,遣張全合尹玉、麻士龍兵援常州,玉與士龍皆戰死,全不發一矢,奔還。文天祥請誅全,宜中釋不問。已而,常州破,兵薄獨松關,鄰邑望風皆遁。
  • 15.    《宋史·卷四百一十八·列傳第一百七十七》:宜中遣使如軍中請和不得,即率羣臣入宮請遷都,太皇太后不可。宜中痛哭請之,太皇太后乃命裝俟升車,給百官路費銀。及暮,宜中不入,太皇太后怒曰:"吾初不欲遷,而大臣數以為請,顧欺我邪?"脱簪珥擲之地,遂閉閣,羣臣求內引,皆不納。蓋宜中實以明日遷,倉卒奏陳失審耳。
  • 16.    《宋史·卷四百一十八·列傳第一百七十七》:至元十九年,大軍伐占城,宜中走暹,後沒於暹。
  • 17.    《宋史·卷四百一十八·列傳第一百七十七》:宜中初與大元丞相伯顏期會軍中,既而悔之,不果往。伯顏將兵至皋亭山,宜中宵遁,陸秀夫奉二王入温州,遣人召宜中。宜中至温州,而其母死。張世傑舁其棺舟中,遂與俱入閩中。
  • 18.    《宋史·卷四百一十八·列傳第一百七十七》:益王立,復以為左丞相。井澳之敗,宜中欲奉王走占城,乃先如占城諭意,度事不可為,遂不反。
  • 19.    為陳宜中正名  .龍游地情網.2011-07-11[引用日期2022-08-27]
  • 20.    陳彩雲著,元代温州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12,第35頁
  • 21.    文天祥著,文山先生全集 中,商務印書館,1937.02,第265頁
  • 22.    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 第359冊,上海辭書出版社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08,第29頁
  • 23.    文天祥著,文天祥全集,北京市中國書店,1985,第400頁
  • 24.    張亞玲. 陳宜中研究二三題[D]. 浙江工業大學, 2013:第1、34-45頁.
  • 25.    陳宜中生平  .温州大學陳宜中研究所[引用日期2022-08-27]
  • 26.    龍灣區青山村宋左丞相陳宜中紀念館建成開放  .温州大學陳宜中研究所[引用日期2022-08-27]
  • 27.    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 第354冊,上海辭書出版社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08,第169頁
  • 28.    洪振寧編著,宋元明清温州文化編年紀事 960-1911,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10,第159頁
  • 29.    温籍名臣、南宋末代丞相陳宜中:克舉厥職得民心  .温州新聞網.2017-10-20[引用日期2022-08-27]
  • 30.    【文化月刊】鹿城專家學者文化研討,帶你走進宋末宰相陳宜中的世界  .鹿城新聞網.2018-05-29[引用日期2022-08-27]
  • 31.    陳宜中究竟是誰的祖先?  .龍游地情網.2015-08-07[引用日期2022-08-27]
  • 32.    福州林浦的泰山宮和陳宜中祠  .温州大學陳宜中研究所[引用日期2022-08-27]
  • 33.    元代陳麟首提陳宜中魂歸温州故里説  .温州大學陳宜中研究所[引用日期2022-08-27]
  • 34.    宋左丞相陳公宜中生卒時間考辯1--陳鈞賢  .温州大學陳宜中研究所[引用日期2022-08-27]
  • 35.    陳宜中世系  .温州網.2017-05-17[引用日期2022-08-27]
  • 36.    他是温州歷史上第一位宰相 又是有爭議的歷史人物  .温州新聞網.2015-05-27[引用日期2022-08-27]
  • 37.    車吉心主編,中國宰相全傳 第21卷,山東教育出版社,2008.05,第5442頁
  • 38.    陳彩雲著,元代温州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12,第34-35頁
  • 39.    大宋孤臣陳宜中  .龍灣新聞網.2021-07-06[引用日期2022-08-27]
  • 40.    陳宜中的祖先  .温州網.2017-05-17[引用日期2022-08-27]
  • 41.    鬱宗鑑,侯百朋著,温州故實雜錄,作家出版社,1998.02,第22頁
  • 42.    (清)孫衣言撰,甌海軼聞 上,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11,第682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