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允則

鎖定
李允則(953年—1028年),字垂範。太原府盂縣人。北宋將領,濟州團練使李謙溥之子。
李允則以蔭補衙內指揮使,改左班殿直。太平興國七年(982年),受命管理靜戎軍榷場,後出使河東路、荊湖路,擢閣門祗候。宋真宗初年,遷供備庫副使,任潭州知州,到任後大力削減苛捐雜税,減少百姓負擔,隨後升洛苑副使、滄州知州,組織防禦,擊退契丹的進攻。隨之轉任西上閣門副使和鎮、定、高陽三路行營兵馬都監,鎮守東部邊境。
後來又調任瀛州知州、雄州知州,遷任西上閣門副使。此後歷任四方館引進使、高州團練使。天禧二年(1018年),以客省使身份知鎮州,又遷任知潞州。宋仁宗即位後,領康州防禦使。晚年定居京師,天聖六年(1028年),李允則去世,享年75歲。
李允則勤政惠民,清正廉潔,為官多年,卻“身無兼衣,食無重羞,不畜資財”,且“平易近人,洞知人情,善撫土卒”,守河北邊境20多年,為鞏固邊防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本    名
李允則
垂範
所處時代
北宋
民族族羣
漢人
出生地
太原府盂縣
出生日期
953年
逝世日期
1028年
主要成就
去除湖南苛政、鎮守北方邊境

李允則人物生平

李允則初入仕途

李允則小的時候因才華出眾而聞名,後來以祖蔭補為衙內指揮使,改左班殿直。因為李謙溥與趙弘殷曾是同居一個里門的鄰居,李允則的叔叔李謙升與趙匡胤是布衣之交,他的祖母閻氏當時也對趙匡胤很好,趙匡胤稱帝后常接老太太到宮中敍舊。所以李氏家族與趙氏皇族的私交甚深。 [1-2] 
宋太宗太平興國七年(982年),北宋從幽薊一帶撤兵,並開始在靜戎軍設置榷場,李允則被任命掌管榷場之事。回京之後,又奉命出使河東路,審判刑獄案件,這些都是原來未能解決的案件。又出使荊湖路,考察官吏之政績,與轉運使一同檢查錢帛、器甲、刑獄之事,之後被提升為閣門祗候。負責治理、疏通京師附近各河道,首創了水門和鄭州水磨。 [3] 
至道三年(997年)八月,西川戍卒劉旴領導士兵起義,軍變被平定後,招撫使上官正上書要求在西川修築城牆,宋真宗一時決定不下來,即派李允則與王承絗、閻承翰一起前往察勘。他們回京後,向宋真宗彙報説西川沒有城的話,確實難以防守,最好還是按照上官正的意見修築城牆。李允則等又上書説,如果部隊分散了則勢力被削弱,戰事發生時無法調度應急,請將軍隊集結起來,駐紮在關鍵、險要之地,這也便於軍事物質的供給。 [4] 
高溪州蠻田彥伊入侵,皇上派李允則到辰州,與轉運使張素、荊南知府劉昌言一起討論拒敵的方略。李允則認為對待蠻族不足以用兵,就把他們都招降了。 [5] 

李允則治理湖南

累遷供備庫副使、潭州(今湖南長沙)知州。準備赴任時,宋真宗對李允則説:“我擔任開封府尹的時候,畢士安曾對我説起你的家世,所以現在把湖南交給你去掌管。” [6] 
當初,馬氏割據湖南時橫徵暴斂,要潭州人納絹,叫作地税。潘美統管湖南時,要百姓按房屋納絹,叫作屋税。營田户養牛要交納牛錢,每年交納米四斛,牛死以後還要照交不誤,叫作枯骨税。百姓交納茶葉,開始以九斤為一大斤,後來增加到三十五斤為一大斤。李允則上書請求廢除這三種税,茶葉規定以十三斤半為定製,這樣百姓負擔減輕多了。 [7] 
湖南大多是山田,可以種植粟,但這裏的人都很懶惰,不願耕種。於是李允則下令農户每月要交納馬草,且只准交馬草,不準用其他的代替,這樣山田都得到了開墾。湖南發生饑荒,李允則想先將官倉的糧食發放賑濟饑民後再向朝廷奏報,轉運使堅決不同意。李允則説:“如果先奏報,等朝廷批准後再發放糧食,要一個多月的時間,這樣饑民都要被餓死了。”第二年又要開倉放糧賑濟饑民,轉運使又不同意,李允則就要求以他家裏的財產作抵押,這樣才得到轉運使批准開倉賤價賣糧賑濟饑民。招募饑民中能夠服役的人去服兵役,共計得一萬人。轉運使要求將招募的這些兵員派去防禦邵州蠻,李允則説:“現在蠻族並沒有發兵搗亂,而要興無名之師,則只會增加邊境禍患。再説這些兵士都是新招募來的,他們遭受飢餓,身體羸弱不堪,故不便讓他們去戍守。”於是上奏要求停罷此事。陳堯叟任湖南安撫使,百姓將李允則的政績一一列舉上報,要求他留下來,陳堯叟將此事上奏朝廷。宋真宗將李允則召回京師,與他接連討論了三天,最後説“:畢士安真沒有看錯人哪。” [8] 

李允則守備滄州

隨後李允則遷任洛苑副使、滄州知州。李允則在州內到處巡視,看到滄州乃戰略要地,而飲水甚缺,軍民無心守衞。於是,他立即着手整治、疏通浮陽湖,修葺營壘,開挖水井。不久,契丹興兵來犯,老少之人都入住營壘而用水卻不缺乏,又鑿冰代炮,攻擊敵人,契丹只好撤退了。宋真宗又召李允則回京,對他説:“以前有人説你鑿井修屋是勞民傷財,等到現在契丹來侵犯時,才知道你這乃是防患於未然哪。” [9] 
轉任西上閣門副使和鎮、定、高陽三路行營兵馬都監,負責河北東路十九個州的軍事,鎮守東部邊境。任命下達之後,李允則請求面見皇上,他表示領兵打仗非其所長,無法擔任邊防之重任。宋真宗説“:你只要為我策劃謀略就行了,不必親自帶兵上陣。”賜給他白金二千兩,以及幃幄、什器等等,並規定凡是下達到各路的宣敕詔令,一定要經過李允則審定同意後才能執行。 [10] 
鹹平六年(1003年)四月,遼軍由南宰相耶律諾袞、南京統軍使蕭撻凜率領,南下進攻宋朝。北宋大將王超率軍迎戰,在定州大敗,人心震動,李允則即勸王超着喪服向死去的士兵哀悼,以消除眾怒。宋真宗瞭解到李允則開始時屢次要王超出兵,儘管打敗了,但仍然親自草書詔令褒揚勉勵他。 [11] 

李允則鎮守雄州

景德二年(1005),宋遼訂立“澶淵之盟”,雙方罷戰講和,兩相修好,李允則即調任瀛州知州,他上書説:“朝廷已同意與契丹議和,即要選擇好鎮守邊關的將領,謹守盟約,對於那些認為不應當與契丹議和的人,請都罷去。”真宗説:“這也是我的意思。”遷任西上閣門副使。何承矩任河北緣邊安撫、提點榷場,在他病時,皇上令他自己擇人代理公務,他上書請讓李允則知雄州。 [12] 
起初,北宋政府禁止榷場買賣珍奇物品,而巡邏的士兵曾搜查到用來交易的珉玉帶。李允則知道此事後説:“這是用我們沒用的東西交換別人有用的東西,可以不要管。”遷任東上閣門使、領獎州刺史。河北已經停止戰爭,李允則仍然不斷地修築城堡,契丹皇帝説:“宋朝還在修城池,加強戰備,他們不會違背和約嗎?”契丹宰相張儉説:“李雄州任安撫使,他是個忠厚長者,不必懷疑他。”不久宋真宗下詔詢問這件事,李允則上奏説:“當初雙方簽訂停戰盟約時,城堡營壘還只修了一半,工事沒有完成,我擔心就此放棄不修,這些都會完全荒廢;再説邊境戰事變化很大,是無法預測的。”宋真宗同意他的意見。 [13] 
雄州城北面有用作防禦的舊的甕城,李允則想將它改建,與大城合為一體。於是他就首先建造了東嶽祠,拿出百兩黃金做成供奉的器物,併到處宣揚,當地的居民也爭相獻出金銀器物。過了一段時間,李允則秘密地將這些器物撤走了,對外卻聲稱從北面來了盜匪,於是多次下令在城北抓捕盜匪,並修築城牆,揚言説是要保護東嶽祠。最後關閉城門,開挖壕溝,修建月堤,終於把甕城裏的人全都納入了城中。雄州的百姓原來大多用草蓋屋,李允則派人從西山採來木材,大量修建倉庫營房。他還教給當地人燒陶製磚瓦,修里門幹,建廊市、邸舍、水磨。城上都用磚壘砌,下面則開挖壕溝,種麻植柳。擴大閻承翰所修的屯田,架設石橋,構築亭榭,建堤修路,以整治與安肅軍、廣信軍、順安軍之間的交通。 [14] 
為了舉辦祭祀活動,李允則召集界河的戰船進行競渡比賽活動,讓當地人遊覽觀看,同時將有關水戰的事暗寓其中以教導人們。雄州北面過去因為打仗挖了很多陷馬坑,城上則修樓,用以觀察敵情,可以看到十里以內的情況;自從戰爭停止後,人們都不敢登城樓。李允則説“:既然與契丹講和了,還要這些幹什麼?”因此派人撤掉了城樓,填平了陷馬坑,讓各部隊在上面種植蔬菜,挖井開溝,拓墾田土,種植樹木荊棘,這樣這些地方就自然設置了障礙。他又命令整治街巷,修建佛塔,人們可以登高望遠,三十里以內一目瞭然。又下令給安撫司,規定在所轄的境內凡有空隙的地方,都種上榆樹。一段時期後,榆樹佈滿了塞下。這時李允則對左右官員説“:現在到處佈滿了樹林荊棘,是步兵作戰的好地方,而不利於騎兵作戰,這些樹難道只能用來建造房屋嗎?” [15] 
雄州一帶過去在上元節時都不燃燈賞玩,李允則在山上張燈結綵,派伶官表演歌舞,讓人們徹夜遊玩。第二天,探子報告説契丹一個首領想偷偷入城觀看。李允則與同僚一起躲在郊外觀察,果然有穿紫色衣服的人入城了。李允則等人即與來人一起到了一家旅舍,都沒有説一句話。李允則派女奴去服侍那紫衣人,讓他喝得酩酊大醉,又把他所騎的騾子放在廊屋下,讓他走了。這個紫衣人是契丹在幽州的統軍。幾天後,這個統軍被契丹誅殺了。 [16] 
有一次李允則設宴于軍中,這時部隊軍械庫着了火。李允則仍然不停地喝酒作樂,副使請求去救火,他不回答。不久火熄了,下令將所焚燒的東西都埋掉,又暗地裏派人拿着檄文到瀛州,用裝茶葉的籠子運來武器甲冑。不到十天,兵械都已如數運完,沒有人知道這件事。樞密院要求彈劾李允則不救火的罪狀,宋真宗説“:允則對這件事一定有什麼話要説,讓我們先問一問他。”李允則對皇上説“:兵械庫一向戒備森嚴,為什麼剛好在宴會時燒起來了呢?這一定是奸人有意乾的。這時如果我離開宴席去救火,説不定會發生不測之事。” [17] 
有一次捕獲了契丹的一個間諜,李允則令放開他,並給予很好的招待。間諜説他是燕京大王派來的,還拿出了他刺探的宋朝沿邊錢糧、兵馬的數量。李允則説:“你所得到的這些情報都是錯的。”他叫主管官員將錢糧、兵馬的實際數字抄給了那個間諜。間諜要求在情報的封口處加了鈐印,李允則給了他很多金銀,然後把他放了。不久,那個間諜又來了,歸還了原來給他的情報,情報原封未動,而且他反而還供出了他們軍隊的數量、錢糧情況、軍隊分佈情況等。 [18] 
一天,有人訴告説被契丹人打傷了,要求官府追究。李允則沒有予以追查,只是給了被打傷的人二千錢,眾人都認為他害怕了。一個多月後,幽州方面派人來質詢這件事,李允則回答説沒有發生這件事。這都是他們的間諜想以打人這件事為據作文章,等到了解這件事是妄報的以後,他們就把間諜殺了。雲翼的戍守士兵逃到契丹,李允則去文要契丹方面督促逃兵回來,契丹説不知道逃兵在什麼地方。李允則説:“在某個地方。”契丹人很驚訝,不敢再隱瞞,只好遣返了逃兵,李允則即將逃兵斬首了。 [19] 

李允則晚年生活

此後歷任四方館引進使、高州團練使。
天禧二年(1018),以客省使身份知鎮州(今河北正定),又遷任知潞州(今山西長治)。宋仁宗即位後,領康州(今廣東德慶)防禦使。 [20] 
李允則晚年定居京師,有從契丹逃回的人,都讓他們住在自己家裏。李允則死後,才讓他們住到樞密院大程官營裏。
天聖六年(1028),李允則去世,享年75歲。 [21-22] 

李允則軼事典故

李允則還十分重視文化教育事業。宋真宗鹹平二年(999年),李允則任潭州(今湖南長沙)知州時,曾興修“嶽麓書院”,擴大其規模,並請宋真宗賜給諸經釋文義疏、史記、玉篇、唐韻。因此,四方學者紛至沓來。北宋文學家王禹偁為此寫文記敍。從此,“嶽麓書院”成為北宋四大書院之一,名聞天下。 [23] 

李允則人物評價

脱脱:允則不事威儀,間或步出,遇民可語者,延坐與語,以是洞知人情。訟至,無大小面訊立斷。善撫士卒,皆得其用。盜發輒獲,人亦莫知所由。身無兼衣,食無重羞,不畜資財。在河北二十餘年,事功最多,其方略設施,雖寓於遊觀、亭傳間,後人亦莫敢隳。至於國信往來,費用儀式,多所裁定。 [24] 

李允則家族成員

祖父:李蕘,原石敬瑭參謀。後晉時因建議石敬瑭不要依附契丹,被外貶為汝州魯山令。
祖母:閻氏。
父親:李謙溥
叔叔:李謙升,曾任如京副使。
弟弟:李允正。
妹妹:氏,嫁宋太宗之子趙元僖為妻。
堂兄弟:李允恭,歷任內殿崇班、閣門祗候。 [25] 

李允則史籍記載

《宋史·列傳第三十二》有傳。 [24] 
參考資料
  • 1.    《宋史·列傳第八十三》李允則,字垂範,濟州團練使謙溥子也。少以材略聞,蔭補衙內指揮使,改左班殿直。
  • 2.    《宋史·列傳第三十二》謙溥與宣祖同里閈,弟謙升與太祖為布衣交。其母閻嘗厚待太祖,及即位,數迎入宮中,使左右掖之,不令拜,命坐飲食,話及舊故,賜齎優厚。
  • 3.    《宋史·列傳第八十三》太平興國七年,幽薊還師,始置榷場於靜戎軍,允則典其事。還,使河東路決繫囚,原治逋欠。又使荊湖察官吏,與轉運使檢視錢帛、器甲、刑獄,遂擢閣門祗候。浚治京師諸河,創水門,鄭州水磑。
  • 4.    《宋史·列傳第八十三》西川賊劉旰平,上官正議修城未決,命允則與王承衎、閻承翰往視。還,言西川以無城難守,宜如正議。又言兵分則緩急不為用,請亻並屯要害,以便饋餉。
  • 5.    《宋史·列傳第八十三》高溪州蠻田彥伊入寇,遣詣辰州,與轉運使張素、荊南劉昌言計事。允則以蠻徼不足加兵,悉招輯之。
  • 6.    《宋史·列傳第八十三》累遷供備庫副使、知潭州。將行,真宗謂曰:“朕在南衙,畢士安嘗道卿家世,今以湖南屬卿。”
  • 7.    《宋史·列傳第八十三》初,馬氏暴斂,州人出絹,謂之地税。潘美定湖南,計屋輸絹,謂之屋税。營田户給牛,歲輸米四斛,牛死猶輸,謂之枯骨税。民輸茶,初以九斤為一大斤,後益至三十五斤。允則請除三税,茶以十三斤半為定製,民皆便之。
  • 8.    《宋史·列傳第八十三》湖湘多山田,可以藝粟,而民惰不耕。乃下令月所給馬芻,皆輸本色,繇是山田悉墾。湖南飢,欲發官廩先賑而後奏,轉運使執不可,允則曰:“須報逾月,則飢者無及矣。”明年荐饑,復欲先賑,轉運使又執不可,允則請以家資為質,乃得發廩賤糶。因募饑民堪役者隸軍籍,得萬人。轉運使請發所募兵御邵州蠻,允則曰:“今蠻不攪,無名益戍,是長邊患也。且兵皆新募,飢瘠未任出戍。”乃奏罷之。陳堯叟安撫湖南,民列允則治狀請留,堯叟以聞。召還,連對三日,帝曰:“畢士安不謬知人者。”
  • 9.    《宋史·列傳第八十三》遷洛苑副使、知滄州。允則巡視州境,浚浮陽湖,葺營壘,官舍間穿井。未幾,契丹來攻,老幼皆入保而水不乏,斫冰代炮,契丹遂解去。真宗復召謂曰:“頃有言卿浚井葺屋為勞民者,及契丹至,始見善為備也。”
  • 10.    《宋史·列傳第八十三》轉西上閣門副使、鎮定高陽三路行營兵馬都監,押大陣東面。請對,自陳武藝非所長,不可以當邊劇。帝曰:“卿為我運籌策,不必當矢石也。”賜白金二千兩,副以幃幄、什器,凡下諸路宣敕,必先屬允則省而後行。
  • 11.    《宋史·列傳第八十三》及王超敗,人心震搖,允則勸超衰絰向師哭,以解眾忿。真宗知允則始屢趣超進兵,手詔褒厲。
  • 12.    《宋史·列傳第八十三》契丹通好,徙知瀛州,上言:“朝廷已許契丹和議,但擇邊將,謹誓約,有言和好非利者,請一切斥去。”真宗曰:“茲朕意也。”遷西上閣門副使。何承矩為河北緣邊安撫、提點榷場,及承矩疾,詔自擇代,乃請允則知雄州。
  • 13.    《宋史·列傳第八十三》契丹通好,徙知瀛州,上言:“朝廷已許契丹和議,但擇邊將,謹誓約,有言和好非利者,請一切斥去。”真宗曰:“茲朕意也。”遷西上閣門副使。何承矩為河北緣邊安撫、提點榷場,及承矩疾,詔自擇代,乃請允則知雄州。初,禁榷場通異物,而邏者得所易珉玉帶。允則曰:“此以我無用易彼有用也,縱不治。”遷東上閣門使、獎州刺史。河北既罷兵,允則治城壘不輟,契丹主曰;“南朝尚修城備,得無違誓約乎?”其相張儉曰;“李雄州為安撫使,其人長者,不足疑。”既而有詔詰之,允則奏曰:“初通好不即完治,恐他日頹圮因此廢守,邊患不可測也。”帝以為然。
  • 14.    《宋史·列傳第八十三》城北舊有徹城,允則欲合大城為一。先建東嶽祠,出黃金百兩為供器,道以鼓吹,居人爭獻金銀。久之,密自徹去,聲言盜自北至,遂下令捕盜,三移文北界,乃興版築,揚言以護祠。而卒就關城浚壕,起月堤,自此徹城之人,悉內城中。始,州民多以草覆屋,允則取材木西山,大為倉廩營舍。始教民陶瓦甓,標里閈,置廊市、邸舍、水磑。城上悉累甓,下環以溝塹,蒔麻植榆柳。廣閻承翰所修屯田,架石橋,構亭榭,列堤道,以通安肅、廣信、順安軍。
  • 15.    《宋史·列傳第八十三》歲修禊事,召界河戰棹為競渡,縱北人遊觀,潛寓水戰。州北舊多設陷馬坑,城上起樓為斥堠,望十里;自罷兵,人莫敢登。允則曰:“南北既講和矣,安用此為?”命徹樓夷坑,為諸軍蔬圃,浚井疏洫,列畦隴,築短垣,縱橫其中,植以荊棘,而其地益阻隘。因治坊巷,徙浮圖北原上,州民旦夕登望三十里,下令安撫司,所治境有隙地悉種榆,久之榆滿塞下。顧謂僚佐曰:“此步兵之地,不利騎戰,豈獨資屋材耶?”
  • 16.    《宋史·列傳第八十三》上元舊不燃燈,允則結綵山,聚優樂,使民夜縱遊。明日,偵知北酋欲間入城中觀,允則與同僚伺郊外。果有紫衣人至,遂與俱入傳舍,不交一言,出奴女羅侍左右,劇飲而罷。且置其所乘騾廡下,使遁去,即幽州統軍也。後數日,為契丹所誅。
  • 17.    《宋史·列傳第八十三》嘗宴軍中,而甲仗庫火。允則作樂行酒不輟,副使請救,不答。少頃火熄,命悉瘞所焚物,密遣吏持檄瀛州,以茗籠運器甲。不浹旬,兵數已完,人無知者。樞密院請劾不救火狀,真宗曰:“允則必有謂,姑詰之。”對曰:“兵械所藏,儆火甚嚴,方宴而焚,必奸人所為。舍宴而救,事或不測。”
  • 18.    《宋史·列傳第八十三》又得諜,釋縛厚遇之,諜言燕京大王遣來,因出所刺緣邊金谷、兵馬之數。允則曰:“若所得謬矣。”呼主吏按籍書實數與之。諜請加緘印,因厚賜以金,縱還。未幾,諜遽至,還所與數,緘印如故,反出彼中兵馬、財力、地裏委曲以為報。
  • 19.    《宋史·列傳第八十三》一日,民有訴為契丹民毆傷而遁者。允則不治,與傷者錢二千,眾以為怯。逾月,幽州以其事來詰,答以無有。蓋他諜欲以毆人為質驗,比得報,以為妄,乃殺諜。雲翼卒亡入契丹,允則移文督還,契丹報以不知所在。允則曰:“在某所。”契丹駭,不敢隱,既歸卒,乃斬以徇。
  • 20.    《宋史·列傳第八十三》歷四方館引進使、高州團練使。天禧二年,以客省使知鎮州,徙潞州。仁宗即位,領康州防禦使。
  • 21.    《宋史·列傳第八十三》晚年居京師,有自契丹亡歸者,皆命舍允則家。允則死,始寓樞密院大程官營。
  • 22.    《宋史·列傳第八十三》天聖六年,卒。
  • 23.    羣星璀璨的名人文化(上)  .陽泉新聞網[引用日期2014-11-05]
  • 24.    二十五史  .經學史書[引用日期2014-11-05]
  • 25.    宋史  .126在線閲讀[引用日期2014-11-0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