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詠

(北宋名臣)

鎖定
張詠(946年-1015年),字復之,自號乖崖,世本鄴人,徙濮州鄄城(今屬山東)人。中國北宋政治家、文學家。 [44] 
張詠年少時學擊劍,好為大言,喜事奇節。於太平興國五年(980年)中進士,授大理評事,知崇陽縣。次年,改將作監丞。雍熙(984年-987年)初,先後任著作佐郎、太子中允、秘書丞、荊湖北路轉運使等職。淳化四年(993年),改太常博士。此後,累任虞部郎中、尋擢樞密直學士、知通進銀台司等職。鹹平二年(999年)春,同知貢舉,改工部侍郎知杭州。鹹平五年(1002年)冬,替知永興軍府。次年,轉刑部侍郎,復為樞密直學士,再知益州。後歷知金陵、升州、陳州,多次因病乞歸京都或分司洛下,皆不許。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卒於陳州理所。 [44] 
張詠為交子推進過程中的樞紐式人物。為交子的規範運作作出了貢獻。後世稱之為“交子之父”交子的出現,不僅為北宋時期百姓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方便,還為以後南宋“會子”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45]  張詠的文成就甚高,在有宋一代就得到了較高的稱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46]  張詠拳腳嫺熟,亦雅好著文,所著《乖崖先生文集》12卷、《四庫全書》等。 [44] 
別    名
張忠定
張乖崖
復之
所處時代
北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濮州鄄城
出生日期
946年
逝世日期
1015年
主要成就
平定王小波李順起義
主要作品
《張乖崖集》
本    名
張詠
官    職
禮部尚書,樞密直學士
諡    號
忠定
追    贈
左僕射
爵    位
開國公

張詠人物生平

張詠早年經歷

張詠,字復之,濮州鄄城人。少年時任性,不拘小節,即使貧賤時外出交遊,也從來不肯居人之下。 [6] 
太平興國五年,濮州推舉進士,眾議首先推薦張詠。當地有個叫張覃的老儒生還沒考中進士,張詠便與寇準寫信給本州守將,推薦張覃做首選,眾人都讚許張詠能夠謙讓。 [7] 
這一年,張詠考中進士乙科,授任大理評事、鄂州崇陽知縣。又升為著作佐郎。因蘇易簡的推薦,入朝任太子中允,升任秘書丞、麟相二州通判,他自己請求掌管濮州的市場税收以便奉養父母。不久又被召回朝中,賞賜緋魚袋,任浚儀知縣。正逢李沆、宋湜、寇準接連推薦他的才幹,授任他為荊湖北路轉運使,上奏建議罷除歸、峽二州的水遞役夫,就地轉為太常博士。 [8] 

張詠執掌三班

宋太宗聽説他的精明強幹,召他回朝,越級拜任他為虞部郎中,賞賜金印紫綬。十天後,與向敏中一同被提升為樞密直學士、同知銀台通進封駁司兼掌三班院。 [9] 
張永德任並代部署,有個小校官犯了法,被他鞭打致死。皇帝下詔審理他的罪行。張詠將詔書封緘退還,並且説:“陛下正委以張永德邊疆重任,若因為一個小校官的緣故,使主帥受辱,臣恐怕會有下級輕視上級之心。”太宗沒有聽從。不久,果然有士兵聯合控告軍校的事發生,張詠引用前次的事來議論,太宗為此動容並撫慰他。 [10] 

張詠治理蜀地

出任益州知州,當時李順作亂,王繼恩、上官正統兵攻討,卻停留不前進。張詠用話激勵上官正,勸勉他親自出擊,並盛情地陳設帷帳為他餞行。酒酣之際,張詠舉杯對軍官們相勸説:“你們蒙受國家的厚恩,沒有什麼可以報答的,此去正當直抵敵寇營壘,蕩平叛賊。如果曠日持久士氣衰落,那麼這裏就會成為你們的死地。”上官正因此決意出兵深入,終於大獲全勝。 [11] 
王繼恩部下有個士兵在夜間用繩索吊下城牆逃跑,被官吏抓住後報告給張詠。張詠不想與王繼恩失和,當即下令把他捆綁後投到枯井中,沒人知道此事。 [12] 
當叛軍攻城略地之際,民眾有很多被脅迫跟隨叛軍的,張詠下達公文向他們曉諭朝廷的恩德和信義,使他們各自回到鄉里。並且説:“前日李順脅迫民眾成為賊寇,今天我將賊寇們教化為良民,不也是可以的嗎?” [13] 
當時民間訛傳,説有一位白頭老翁午夜時專吃小孩,全州紛紛擾擾。一到晚上,就路無行人。後來將造謠者抓住處死,人們才安定下來。張詠説:“怪誕妖妄興起之時,災氣就會乘機為害。妖怪就會有行跡,謠言就會傳播,制止謠言的辦法,在於判斷識別,而不在於壓服制勝。” [14] 
民眾有來投訴的,張詠明辨真偽,立即做出裁決,人們都很佩服。有好事之人還把張詠的故事編輯成書,刻板印刷傳播。張詠曾説:“向君子詢問可以得到君子的情況,向小人詢問可以得到小人的情況,分別向他們的同類那裏詢問,就無不明瞭。”張詠處理政事時,恩威並施,蜀人既敬畏又愛戴他。 [16] 

張詠喪滿再仕

因父親去世辭職服喪,守喪未滿而重新起用,改任兵部郎中。正好遇上朝廷下詔在川、陝各州同時混用銅鐵兩種錢幣,每一枚銅錢相當於十枚鐵錢。張詠上奏説:“昨日經過利州時,那裏用一枚銅錢換五枚鐵錢,在綿州則一枚銅錢可換六枚鐵錢,在益州則一枚銅錢可換八枚鐵錢。若統一規定以一當十,公私都不方便。希望根據各地的估算來折算銅錢。” [17] 
宋真宗即位後,加任左諫議大夫。 [18] 
鹹平初年,入朝任給事中、户部使,改任御史中丞。承天節齋戒聚會時,丞相大臣中有酒後失禮的,張詠上奏彈劾他們。 [19] 
鹹平二年,任同知貢舉。這年夏天,以工部侍郎出任杭州知州。正值當年歉收,百姓有很多人私自販賣鹽來自給,捕獲了幾百個犯法的人,張詠全都減輕刑罰然後遣散他們。部下屬官請求説:“不嚴加制裁,恐怕無法禁止此事。”張詠説:“錢塘一帶十萬家民眾,飢餓的人有八九萬,如果不靠鹽來救命,一旦蜂擁而起做強盜,那就會釀成大患了。等秋天收穫了,當會依舊按舊法辦事。” [20] 
又調任永興軍知府。 [22] 

張詠再治蜀地

鹹平五年,馬知節從益州調任到延州,朝廷討論選擇可以接替他的人。真宗因為張詠以前在蜀政績優異,又命他任益州知州,並加為刑部侍郎、樞密直學士,就地升為吏部侍郎。轉運使黃觀上報他治理益州的政績,皇上下詔予以嘉獎。適逢朝廷派遣謝濤巡視西蜀,皇上因此令他轉告張詠説:“有卿在蜀,朕無西顧之憂了。”回朝後,再次執掌三班,領登聞檢院。 [23] 
張詠中年時腦上生瘡,梳洗很不方便,因此請求出任潁州知州。真宗因為他正直,有聲望,兩次任益州知州,都因政績突出著名,不應該去治理小郡。下令中書將召見詢問張詠,將委任他到青社或真定去,要他自選。張詠推辭不接受,於是任命他為昇州知州。 [24] 
大中祥符初,加任左丞。 [25] 
大中祥符三年春,昇州人民因為張詠任期已滿請求留任,被就地轉為工部尚書,令他再次留任。當年秋天,因為江左乾旱歉收,授任張詠為昇、宣等十州安撫使,進級為禮部尚書。 [26] 

張詠直言遭貶

皇上聽説張詠的腦瘡病很重,憐憫他,令薛映乘驛車前去代替他回來。因患疾病沒有見到皇上,張詠遺憾不能當面向皇上陳述想法,於是上章爭論道:“近年來用盡國庫的儲藏,竭盡人民的膏血,來作為興建無用的土木建築的費用,都是奸臣丁謂、王欽若開啓了皇上的奢靡之心才導致的。不誅殺他們,無以向天下人謝罪。”奏章三次呈上後,張詠被調出京城,任陳州知州。 [27] 

張詠得病逝世

當初,張詠與青州人傅霖小時候是同學。傅霖隱居不做官。張詠顯貴之後,尋訪傅霖,三十年也沒能夠找到,到這時他來謁見。守門人來報告説傅霖求見。張詠責罵他説:“傅先生是天下賢士,我尚不能跟他成為朋友,你是何人,竟敢直呼其名!”傅霖笑道:“與你分別一世你還這樣,別人怎知世間還有個叫傅霖的人呢?”張詠問:“昔日為何隱居,今日又為何出來?”傅霖説:“你快要去了,我來告知你的。”張詠説:“我自己也知道。”傅霖説:“知道了我還能再説什麼。”第二天傅霖便告別離去。 [28] 
一個月後張詠去世,享年七十歲。被追贈為左僕射,諡號忠定。 [29] 

張詠歷史評價

脱脱:①詠剛方自任,為治尚嚴猛。 [30]  ②少學擊劍,慷慨好大言,樂為奇節。 [32]  ③性躁果卞急,病創甚,飲食則痛楚增劇,御下益峻。 [36]  ④真守嘗稱其材任將帥,以疾不盡其用。 [38] 
宋祁:惟公稟尊嚴之氣,凝隱正之量。
蘇軾:以寬得愛,愛止於一時。以嚴得畏,畏止於力之所及。故寬而見畏,嚴而見愛,皆聖賢之難事而所及者遠矣。
蔡襄:此君殊清節,可為世戒,此君殊重厚,可以為薄夫之檢押。
王安石:豈不以剛毅正直有勞於世如公者少歟。
錢易:公生平以剛正自立,智識深遠,海內之士,無一異議。
韓琦:魁奇豪傑之材,逢時自奮,智略神出,勳業赫赫,震暴當世,誠一代之偉人也。
張頤:其英聲駿烈,人人知之。
紀昀:平日剛方尚氣,有巖巖不可犯之節。
金庸:張詠性子很古怪,所以自號“乖崖”,乖是乖張怪僻,崖是崖岸自高。

張詠軼事典故

張詠自號乖崖

張詠自號乖崖,認為“乖”便與眾不同,“崖”就不利於事物。 [39] 

張詠事君之法

張詠曾説:“服事君王的人廉潔而不説貧,勤勞而不説苦,忠誠而不説自己有功,公正而不説自己有能,這樣就可以事奉君王了。” [35] 

張詠不喜拜跪

張詠尤其不喜歡別人跪拜,命令負責接待的人預先告誡勸止。有人違犯時,張詠就連續地回拜不止,或者盤坐着斥罵跪拜他的人。 [37] 

張詠詠械吏頸

曾經有個小吏觸犯了張詠,張詠用木枷鎖住他的脖子。小吏憤恨地説:“除非斬了我,這枷鎖就永遠不脱去。”張詠恨他違逆自己,立即斬了他。 [31] 

張詠巧分家產

有户民家的兒子與其姐夫爭訟家產。女婿説岳父臨終時,這個兒子才三歲,所以委託自己掌管資產;而且有遺囑,叫他日後將十分之三的財產分給其兒子,其餘十分之七歸女婿。張詠看完遺囑,要過酒灑在地上,説:“你岳父,是個聰明的人,因兒子年幼所以託付給你。如果將其中的七份給兒子,那兒子就會死在你手裏了。”立即命令將十分之七給那兒子,其餘十分之三留給女婿,人們都佩服他的英明判決。 [21] 

張詠哭婦不哀

有一天,張詠在益州巡查,聽到一個女子在哭,但哭聲裏沒有哀傷只有恐懼,於是讓吏員帶到面前詢問其原因。女子説:“丈夫暴病而亡。”張詠覺得事情並不簡單,立即派人調查此事。吏員查了很久沒有發現,回到家裏後,妻子讓吏員仔細查看屍體的頭部。吏員聽從妻子的建議,發現死者長釘入腦。張詠聽到這個結果後,重賞了吏員,但把吏員的妻子抓來審訊,果然發現妻子也曾以這種方法殺死過前夫,便把兩個女子一塊斬殺示眾。 [3] 

張詠巾痕緝兇

張詠任江寧知府時,有一個過路的僧人遞出驗牒供他勘驗,他看了很久後喚人把僧人打入死囚。第二天,所有官員都聚集而來,既不解又震驚,張詠命人把僧人帶上公堂,問他出家幾年。僧人説已經七年了。又問他額頭上為什麼會有繫頭巾的痕跡,“僧人”大驚失色,只能把案情一一供述出來。他曾與一個僧人結伴同行,路上萌生歹意殺死僧人,之後自己剃掉頭髮,穿上他的衣服,拿了他的驗牒,偽裝做僧人招搖撞騙。 [4] 
張詠兩度治蜀,共計七年,政績累然。他的斷案能力神乎其神,一般人在開頭還以為他的判斷有錯誤。但等他簡明扼要地説出自己的思路時,人們都佩服他觀察細緻,明察秋毫。下屬很久不能解決的案件都被他當機立斷,結果讓所有人心服口服。當時就有人把他的斷案事蹟編為《誡民集》,雕版刊行。 [2] 

張詠林麓斬僕

有位士人在遠郡謀求做官,被僕人劫持,並且要得到他的女兒為妻,這個士人不能制住他。張詠在旅店中遇到他們,知道了這件事後,就假裝借這個僕人為自己駕車,然後自己獨自騎一匹馬出城到近郊,等來到山林裏,便斬了僕人回來。 [33]  他曾對朋友説:“我幸好生在聖明之世,閲讀典籍來約束自己,不然的話,就不知道自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了!” [34] 

張詠勸人仕宦

當初,蜀地士子知道讀書向學,但不喜歡做官。張詠考察州里的張及、李畋、張逵等人都有學問品行,受到鄉里的稱讚;於是敦促鼓勵他們參加科舉考試,這三個人果然全部考取進士,士子們從此懂得了努力上進。 [15] 

張詠不學無術

起先,張詠在成都,聽説寇準當宰相,對自己的僚屬説:“寇公是奇才,可惜學問權術不夠。”等到寇準出使陝州,張詠恰好從成都罷職回來,寇準尊敬地供給帳幕,熱情款待。張詠將離去,寇準送他到郊外,問他説:“您有什麼教我的?”張詠緩緩地説:“《霍光傳》不可不讀。”寇準沒明白他的意思,回來取書讀之,讀到“不學無術”時,笑着説:“這是張公説我。” [42] 

張詠繩鋸木斷

張詠擔任崇陽縣令時,一小吏從府庫中走出,張詠看到他的鬢旁頭巾下有一錢,就盤問他,原來是府庫中的錢。張詠命令下屬杖打小吏,小吏憤怒地説:“一錢有什麼值得説的,你竟然要杖打我?就算你能杖打我,也不能殺了我!”張詠提筆評判説:“一天一錢,一千日就是一千錢,用繩來鋸木頭,時間長了木頭會斷;水滴在石頭上,時間長了石頭會被水滴穿。”張詠親自提着劍,走下台階斬了小吏的頭,稟報御史府揭發自己。 [43] 

張詠發奮讀書

由於張詠出生在貧寒之家,十九歲時,開始力學着文,家貧無書,借到手之後再抄下來苦讀。他讀書十分勤奮,沒有書桌,就在院子裏背靠着大樹的樹幹讀,一篇文章讀不完,決不進屋歇息。張詠寫的《勸學》詩中有這樣兩句:“玄門非有閉,苦學當自開”,可以説是他青年時代刻苦攻讀的寫照。 [1] 

張詠人際關係

弟:張詵(任虞部員外郎。) [41] 

張詠主要作品

據《宋史本傳》記載,張詠有文集十卷。 [40] 

張詠

《聲賦》《放盆池魚賦》《鯸鮧魚賦》

張詠

《悼蜀四十韻》《勸學》《愍農》《緝書齋》《陽春曲》《勸酒惜別》《登崇陽縣北峯亭》《登崇陽縣美美亭》《縣齋秋夕》《登黃鶴樓》《新秦遣懷》《登麟州城樓》

張詠

詹何對楚王疏》《異獸圖贊》《木伯傳》《罵青蠅文》《麟州通判廳記》《春日宴李氏林亭記》

張詠

《送趙況進士謁李員外序》《送田錫韓丕之任序》《贈丘生別序》 [2] 

張詠後世紀念

崇陽縣大集廣場建有一亭,名乖崖亭,飛檐翹角,古色古香。亭內壁書有一段字:張詠(公元946—1015),字復之,號乖崖,山東鄄城人,幼年家貧,勤奮攻書,性情耿直,樂為奇節。公元980年,與名相寇準同科進士,知崇陽縣,為政清廉,治縣有方,關注民生,扶植農桑,恩威並用,懲貪官污吏,揚清廉之風,民畏而愛之。“水滴石穿”、“繩鋸木斷”遂出其口。在任四年,歷任地方主官,朝中要職,政績卓著,口碑甚佳。為緬懷其功德,建“乖崖亭”,紀念先賢,激勵來者。丙年冬。

張詠史料索引

《宋史·卷二百九十三·列傳第五十二》 [5] 
參考資料
  • 1.    陳師道.唐宋史料筆記:後山談叢 萍洲可談:中華書局,2007
  • 2.    張乖崖 .張乖崖集 :中華書局,2000年1月1日 .
  • 3.    折獄龜鑑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引用日期2020-06-25]
  • 4.    折獄龜鑑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引用日期2020-06-25]
  • 5.    宋史 卷二百九十三 列傳第五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9-07]
  • 6.    《宋史·卷二百九十三·列傳第五十二》張詠,字復之,濮州鄄城人。少任氣,不拘小節,雖貧賤客遊,未嘗下人。
  • 7.    《宋史·卷二百九十三·列傳第五十二》太平興國五年,郡舉進士,議以詠首薦。有夙儒張覃者未第,詠與寇準致書郡將,薦覃為首,眾許其能讓。
  • 8.    《宋史·卷二百九十三·列傳第五十二》是歲,詠登進士乙科,大理評事、知鄂州崇陽縣。再遷著作佐郎。以蘇易簡薦,入為太子中允,遷秘書丞、通判麟相二州,乞掌濮州市徵以便養。俄召還,賜緋魚,知浚儀縣。會李沆、宋湜、寇準連薦其才,以為荊湖北路轉運使,奏罷歸、峽二州水遞夫,就轉太常博士。
  • 9.    《宋史·卷二百九十三·列傳第五十二》太宗聞其強幹,召還,超拜虞部郎中,賜金紫。旬日,與向敏中並擢為樞密直學士、同知銀台通進封駁司兼掌三班院。
  • 10.    《宋史·卷二百九十三·列傳第五十二》張永德為並代部署,有小校犯法,笞之至死,詔案其罪。詠封還詔書,且言:"陛下方委永德邊任,若以一部校故,推辱主帥,臣恐下有輕上之心。"太宗不從。未幾,果有營兵脅訴軍校者,詠引前事為言,太宗改容勞之。
  • 11.    《宋史·卷二百九十三·列傳第五十二》出知益州,時李順構亂,王繼恩、上官正總兵攻討,緩師不進。詠以言激正,勉其親行,仍盛為供帳餞之。酒酣,舉爵屬軍校曰:"汝曹蒙國厚恩,無以塞責,此行當直抵寇壘,平蕩醜類。若老師曠日,即此地還為爾死所矣。"正由是決行深入,大致克捷。
  • 12.    《宋史·卷二百九十三·列傳第五十二》繼恩帳下卒縋城夜遁,吏執以告。詠不欲與繼恩失歡,即命縶投眢井,人無知者。
  • 13.    《宋史·卷二百九十三·列傳第五十二》時寇略之際,民多脅從,詠移文諭以朝廷恩信,使各歸田裏。且曰:"前日李順脅民為賊,今日吾化賊為民,不亦可乎?"
  • 14.    《宋史·卷二百九十三·列傳第五十二》時民間訛言,有白頭翁午後食人兒女,一郡囂然。至暮,路無行人,既而得造訛者戮之,民遂帖息。詠曰:"妖訛之興,沴氣乘之,妖則有形,訛則有聲,止訛之術,在乎識斷,不在乎厭勝也。"
  • 15.    《宋史·卷二百九十三·列傳第五十二》初,蜀士知向學,而不樂仕宦。詠察郡人張及、李畋、張逵者皆有學行,為鄉里所稱;遂敦勉就舉,而三人者悉登科,士由是知勸。
  • 16.    《宋史·卷二百九十三·列傳第五十二》民有諜訴者,詠灼見情偽,立為判決,人皆厭服。好事者編集其辭,鏤板傳佈。詠嘗曰:"詢君子得君子,詢小人得小人,各就其黨詢之,則無不審矣。"其為政,恩威並用,蜀民畏而愛之。
  • 17.    《宋史·卷二百九十三·列傳第五十二》丁外艱,起復,改兵部郎中。會詔川、陝諸州參用銅鐵錢,每銅錢一當鐵錢十。詠上言:"昨經利州,以銅錢一換鐵錢五,綿州銅錢一換鐵錢六,益州銅錢一換鐵錢八。若一其法,公私非便。望依旬估折納銅錢。"
  • 18.    《宋史·卷二百九十三·列傳第五十二》真宗即位,加左諫議大夫。
  • 19.    《宋史·卷二百九十三·列傳第五十二》鹹平初,入拜給事中、户部使,改御史中丞。承天節齊會,丞相大僚有酒失者,詠奏彈之。
  • 20.    《宋史·卷二百九十三·列傳第五十二》二年,同知貢舉。是夏,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屬歲歉,民多私鬻鹽以自給,捕獲犯者數百人,詠悉寬其罰而遣之。官屬請曰:"不痛繩之,恐無以禁。"詠曰:"錢塘十萬家,飢者八九,苟不以鹽自活,一旦蜂聚為盜,則為患深矣。俟秋成,當仍舊法。"
  • 21.    《宋史·卷二百九十三·列傳第五十二》有民家子與姊婿訟家財。婿言妻父臨終,此子裁三歲,故見命掌貲產;且有遺書,令異日以十之三與子,餘七與婿。詠覽之,索酒酹地,曰:"汝妻父,智人也,以子幼故託汝。苟以七與子,則子死汝手矣。"亟命以七給其子,餘三給婿,人皆服其明斷。
  • 22.    《宋史·卷二百九十三·列傳第五十二》知永興軍府。
  • 23.    《宋史·卷二百九十三·列傳第五十二》五年,馬知節自益徙延州,朝議擇可代者。真宗以詠前在蜀治行優異,覆命知益州,仍加刑部侍郎、樞密直學士,就遷吏部侍郎。轉運使黃觀上其治狀,有詔褒美。會遣謝濤巡撫西蜀,上因令傳諭詠曰:"得卿在蜀,朕無西顧之憂矣。"歸朝,復掌三班,領登聞檢院。
  • 24.    《宋史·卷二百九十三·列傳第五十二》詠剛中歲瘍生腦,頗妨巾櫛,求知潁州。真宗以其公直,有時望,再任益部,皆以政績聞,不當蒞小郡。令中書召問,將委以青社或真定,令其自擇。詠辭不就,遂命知升州。
  • 25.    《宋史·卷二百九十三·列傳第五十二》大中祥符初,加左丞。
  • 26.    《宋史·卷二百九十三·列傳第五十二》三年春,州民以詠秩滿借留,就轉工部尚書,令再任。是秋,以江左旱歉,命充升、宣等十州安扶使,進禮部。
  • 27.    《宋史·卷二百九十三·列傳第五十二》上聞詠腦瘍甚,憫之,令薛映馳驛代還。以疾未見,恨不得面陳所藴,乃抗論言:"近年虛國帑藏,竭生民膏血,以奉無用之土木,皆賊臣丁謂、王欽若啓上侈心之為也。不誅死,無以謝天下。"章三上,出知陳州。
  • 28.    《宋史·卷二百九十三·列傳第五十二》初,詠與青州傅霖少同學。霖隱不仕。詠既顯,求霖者三十年不可得,至是來謁。閽吏白傅霖請見,詠責之曰:"傅先生天下賢士,吾尚不得為友,汝何人,敢名之!"霖笑曰:"別子一世尚爾邪,是豈知世間有傅霖者乎?"詠問:"昔何隱,今何出?"霖曰:"子將去矣,來報子爾。"詠曰:"詠亦自知之。"霖曰:"知復何言。"翌日別去。
  • 29.    《宋史·卷二百九十三·列傳第五十二》後一月而詠卒,年七十。贈左僕射,諡忠定。
  • 30.    《宋史·卷二百九十三·列傳第五十二》詠剛方自任,為治尚嚴猛。譯文:張詠以剛直正自任,為政崇尚嚴猛。
  • 31.    《宋史·卷二百九十三·列傳第五十二》嘗有小吏忤詠,詠械其頸。吏恚曰:"非斬某,此枷終不脱。"詠怒其悖,即斬之。
  • 32.    《宋史·卷二百九十三·列傳第五十二》少學擊劍,慷慨好大言,樂為奇節。譯文:張詠年輕時學習擊劍,為人慷慨,喜歡説大話,樂於做奇節之事。
  • 33.    《宋史·卷二百九十三·列傳第五十二》有士人遊宦遠郡,為僕伕所持,且欲得其女為妻,士人者不能制。詠遇於傳舍,知其事,即陽假此僕為馭,單騎出近郊,至林麓中,斬之而還。
  • 34.    《宋史·卷二百九十三·列傳第五十二》嘗謂其友人曰:"張詠幸生明時,讀典墳以自律,不爾,則為何人邪?"
  • 35.    《宋史·卷二百九十三·列傳第五十二》故其言曰:"事君者廉不言貧,勤不言苦,忠不言己效,公不言己能,斯可以事君矣。"
  • 36.    《宋史·卷二百九十三·列傳第五十二》性躁果卞急,病創甚,飲食則痛楚增劇,御下益峻。譯文:他的性格果斷急躁,病得厲害的時候,一進飲食就痛楚加劇,管理下屬也更加嚴厲。
  • 37.    《宋史·卷二百九十三·列傳第五十二》尤不喜人拜跪,命典客預戒止。有違者,詠即連拜不止,或倨坐罵之。
  • 38.    《宋史·卷二百九十三·列傳第五十二》真守嘗稱其材任將帥,以疾不盡其用。譯文:真宗曾稱讚他的才能可任將帥,因為生病不能全部發揮他的能力。
  • 39.    《宋史·卷二百九十三·列傳第五十二》自號乖崖,以為"乖"則違眾,"崖"不利物。
  • 40.    《宋史·卷二百九十三·列傳第五十二》有集十卷。
  • 41.    《宋史·卷二百九十三·列傳第五十二》弟詵,為虞部員外郎。
  • 42.    《宋史-卷二百八十一-列傳第四十》初,張詠在成都,聞准入相,謂其僚屬曰:"寇公奇材,惜學術不足爾。"及準出陝,詠適自成都罷還,準嚴供帳,大為具待。詠將去,準送之郊,問曰:"何以教準?"詠徐曰:"《霍光傳》不可不讀也。"準莫諭其意,歸取其傳讀之,至"不學無術",笑曰:"此張公謂我矣。"
  • 43.    《鶴林玉露·卷四》張乖崖為崇陽令,一吏自庫中出,視其鬢傍巾下有一錢,詰之,乃庫中錢也。乖崖命杖之,吏勃然曰:“一錢何足道,乃杖我耶?爾能杖我,不能斬我也!”乖崖援筆判曰:“一日一錢,千日一千,繩鋸木斷,水滴石穿。”自仗劍,下階斬其首,申台府自劾,崇陽人至今傳之。
  • 44.    張詠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6-15]
  • 45.    世界紙幣之父:張詠  .廣州嶺南金融博物館[引用日期2023-06-15]
  • 46.    伍聯羣著.北宋文人入蜀詩研究[M].成都:巴蜀書社,2010.08.第70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