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之純

鎖定
李之純(1022-1097),字端伯,古屬滄州無棣(今山東省慶雲縣)人,李之儀從兄。熙寧三年(1070年)進士,曾任户部、工部尚書,三遷御史中丞,以善治仁厚吏稱。 [3]  是自明代即被供奉於慶雲鄉賢祠的一位先賢。 [2] 
端伯
所處時代
宋朝
出生地
山東省慶雲縣
出生日期
1022年
逝世日期
1097年
本    名
李之純
外文名
LiZhichun
國    籍
中國 北宋
民    族
漢族

李之純人物生平

宋熙寧三年(1070年),李之純登進士第,步入仕途。他滿腹經綸、廉潔奉公、公忠體國,朝野皆有名聲,同時他在文學、史學等方面俱有成就。李之純初任主簿,後升任度支判官,出任江西轉運使。不久,李之純升任成都路轉運使。成都路地少人稠,糧食不能自給,每年靠官府減價發售官米六千石,供應民食。言官上奏,認為這雖然給百姓帶來了一定好處,卻損害了國家利益,應予免除。皇帝下詔,令朝臣們討論這件事。李之純尖鋭地指出:成都老百姓仰仗皇恩浩蕩,依靠這些糧米已經生活了百餘年,今天憑什麼要剝奪他們的飯碗?經過一番爭論,皇帝還是聽從了李之純等人的意見,依舊例行事。在成都路,李之純任期屆滿,因其政績頗佳,朝廷特命繼續留任。
宋元祐元年(1086年),加龍圖閣直學士銜,任職滄州。後詔還任户部侍郎。不久,又改集賢殿編撰,再出任河北都轉運使。很快,以寶文閣直學士的身份暫且主持開封府事務。不久,以直學士身份又暫且主持成都府事務。詔還,晉寶文閣侍制,任命他為太僕卿,升任户部尚書,又升任御史中丞。輾轉數任,皆以善治仁厚吏稱。
李之純雖系朝廷命官,但同時還是一位才華橫溢的文學家、史學家。宋朝實行以文治國的方針,把尊師重道作為自己的文化理念。李之純一生力倡三教合一,他認為近世儒者,推論大道,窮任命之源,其功甚巨,然其論佛,卻不能深究其旨,以至墜於邪見,疑誤後生。他因此對儒家學者有關論佛、闢佛的言説,進行分類條理,編定為《鳴道集説》。李之純在該書中“援儒入佛,推釋附儒”,聞述了他的“三教合一”思想。李之純有《楞嚴》《金剛》等經的註釋及詩文集,論述公允平直,皆出入三家。他的觀點成為當時主張三教合一説的代表性思想。
在北宋的文學革新中,他和范仲淹、王安石、蘇軾等人一樣,做出了卓越貢獻。他強調文章的內容重於形式,反對內容浮淺、單薄而又空泛,提倡平易流暢,委曲婉轉的文章風格。李之純的各種體裁的文章,大都寫得簡潔流暢而又豐滿生動。
李之純一生交遊甚廣。與蘇軾、蘇轍及“蘇門弟子”黃庭堅等人關係密切,多有詩詞文賦唱酬。與馮山沈遘元絳王安國呂陶範祖禹等朝中重臣多有文字交。與理學家程頤等交厚,在禮部郎中、贈太師馮山的《安嶽集》中,有贈李之純詩文二首,對其為人為官讚譽甚高。
因李之純身患疾病,改任工部尚書。紹聖中,御史劉拯劾李之純阿附蘇轍,降職單州太守。很快去世了,時年75歲。留有奏議5卷,文集20卷。
李之純淳厚、博學,門徒甚廣,著名學者王從之即是其中一位。李之純去世後,王從之以詩歌之、頌之,對其為人、為文以及為民的情懷均甚為感佩。 [2] 

李之純史料記載

李之純,字端伯,滄州無棣人。登進士第。熙寧中,為度支判官、江西轉運副使。御史周尹劾廣西提點刑獄許彥先受邕吏金,命之純往究其端,乃起於出婢之口。之純以為蕪俚之言,不治,彥先得免。
徙成都路轉運使。成都歲發官米六千石,損直與民,言者謂惠民損上,詔下其議。之純曰:"蜀郡人恃此為生百年,奈何一旦奪之。"事遂已。秩滿復留,凡數歲,始還朝。神宗勞之曰:"遐方不欲數易大吏,使劍外安靖,年穀屢豐,以彰朝廷綏遠之意,汝知之乎?"以為右司郎中,轉太僕卿。
元祐初,加直龍圖閣、知滄州,召為户部侍郎。未至,改集賢殿修撰、河北都轉運使,進寶文閣待制、知瀛州。俄以直學士知成都府,還為户部,三遷御史中丞。建言:"朝廷事下六部,但隨省吏視其前後批,以制緩急之序,是為胥吏顓處命令也。若大臣不暇省,宜令列曹長貳隨其所承,當行即行,當止即止,必稟而後決,毋拘於文,則吏不得舞權,而下情達矣。"又言:"眾賢和於朝,則萬物和於野。燮理陰陽,輔相之職。間者,國論稍虧雍睦,語言播傳,動系觀望,不可以不謹。"
董敦逸、黃慶基論蘇軾託詞命以毀先帝,蘇轍以名器私所親,皆以臨司罷,之純疏其誣罔,乃更黜之。以疾,改工部尚書。紹聖中,劉拯劾其阿附轍,出知單州。卒,年七十五。從弟之儀。
之儀字端叔。登第幾三十年,乃從蘇軾於定州幕府。歷樞密院編修官,通判原州。元符中,監內香藥庫。御史石豫言其嘗從蘇軾闢,不可以任京官,詔勒停。徽宗初,提舉河東常平。坐為範純仁遺表,作行狀,編管太平,遂居姑熟,久之,徙唐州,終朝請大夫。
之儀能為文,尤工尺牘,軾謂入刀筆三昧。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