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梅堯臣

(北宋詩人、官員)

鎖定
梅堯臣(1002年-1060年), [1]  字聖俞,世稱宛陵先生,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人,祖籍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市)。北宋詩人、官員。給事中梅詢的侄子。 [44] 
梅堯臣自幼便跟叔父梅詢宦學於各地。天聖六年(1028年),以叔父梅詢蔭補太廟齋郎,歷任河南、河陽主薄,德光、建德、襄城縣令,監湖州鹽税。慶曆八年(1048年)為國子博士。皇佑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與錢惟演歐陽修是至交好友,經歐陽修舉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嘉佑五年(1060年)去世,年五十九。 [46] 
梅堯臣是宋代重要的詩人,他的詩歌與歐陽修的古文、蔡襄的書法代表了慶曆、嘉祐年間文學藝術的最高成就,是嘉祐文明在文藝上的集中體現。 [45]  他與蘇舜欽齊名,時號“蘇梅”,又與歐陽修並稱“歐梅”。其詩風格“閒肆平淡,涵演深遠”,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和思想性,有“宋詩開山祖師”之稱,對宋代詩風轉變影響很大。 [2]  梅堯臣給後世留下了很多著作,其詩文被編為《宛陵集》60卷,收錄於《四庫全書》。其他尚有《唐載記》26卷、《毛詩小傳》20卷、《孫子注》13篇、《續金針詩格》1卷等。 [46] 
別    名
宛陵先生
梅直講
梅都官
聖俞
所處時代
北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宣州宣城
出生日期
1002年5月31日
逝世日期
1060年5月27日
主要成就
宋詩開山祖師”
主要作品
《宛陵集》
本    名
梅堯臣
官    職
尚書都官員外郎
典    故
上竿魚

梅堯臣人物生平

梅堯臣仕途坎坷

梅堯臣像
梅堯臣像(2張)
宋真宗鹹平五年四月十七日(1002年5月31日 [1]  ),梅堯臣出生於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為宣城梅氏第四世孫。先世本為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其高祖父梅遠於唐天祐年間(904年左右)被寧國軍節度使王茂章闢為宣城掾,後因戰亂不能回鄉,遂定居於宣州。 [44] 
梅堯臣出身農家,幼時家貧,但他酷愛讀書。十六歲時,梅堯臣參與鄉試,但未被錄取。之後,由於家庭無力繼續供其再次攻讀,梅堯臣便跟隨叔父梅詢到河南洛陽,以恩蔭補任太廟齋郎,後歷任桐城、河南、河陽三縣的主簿 [2-3] 
在河南任職時,梅堯臣深受當時著名的詩人、西京留守錢惟演的讚賞,二人成為忘年交。憑藉錢惟演的提攜,梅堯臣還結交了歐陽修等青年文士。 [3] 
此後,梅堯臣曾以德興縣令之職兼知建德、襄城兩縣,並監湖州税。又任籤書忠武軍、鎮安軍節度判官及監永豐倉等地方官。 [4]  因朝臣屢次推薦,他於皇祐三年(1051年)得宋仁宗召試,獲賜同進士出身 [5] 
皇祐四年(1052年),梅堯臣以太常博士之職擔任獻官 [6]  。此年,他或曾參與纂修《太常因革禮 [6]  。旋即任監永濟倉。 [6] 

梅堯臣南歸遊歷

皇祐五年(1053年)六月,梅堯臣編次林逋所著《和靖先生詩集》,併為之作序。 [6]  同年冬,扶嫡母束氏靈柩南歸。 [6] 
至和元年(1054年),在宣城居喪的梅堯臣研讀醫藥書籍,常為鄰里農民治病。此後,他曾至揚州及京師汴京等地。 [6] 

梅堯臣不登權門

梅堯臣半身像 梅堯臣半身像 [25]
嘉祐元年(1056年),翰林學士趙概、歐陽修等人上疏舉薦梅堯臣。次年,梅堯臣被任命為屯田員外郎,充任《唐書》編修官及國子監直講。同年,歐陽修等權知貢舉,梅堯臣充任點檢試卷官。 [6] 
梅堯臣在京任職,足跡“不登權門”,即使對於當時官拜京兆尹的好友歐陽修,他也不願前往其家。 [6]  此時歐陽修、江休復吳中復等常來訪晤。嘉祐二年(1057年),因郊祀加恩,梅堯臣晉升為尚書都官員外郎,故有“梅都官”之稱。 [6-8] 

梅堯臣染病長逝

梅堯臣曾上奏自著的《唐載紀》二十六卷,對舊史的缺漏錯誤多有補正,仁宗遂命其參與修撰《新唐書》。 [9] 
嘉祐五年(1060年),汴京爆發疫病。四月十七日,梅堯臣不幸感染此病。同月二十五日(1060年5月27日) [10]  ,梅堯臣病逝於汴京,享年五十九歲。 [9]  [11] 
此時《新唐書》已修成,但梅堯臣還未來得及奏呈仁宗便已去世。仁宗為了酬答他的功績,特將他的一個兒子起用為官。 [11]  [9]  [1]  同年七月九日,歐陽修等公祭梅堯臣於汴京,歐陽修及劉敞等各自撰有祭文。 [6] 

梅堯臣主要影響

梅堯臣文學

梅堯臣在宋代詩壇具有很高的地位,他在詩歌理論和創作實踐方面均有建樹,對後代影響較大。在當時,他和蘇舜欽齊名,被合稱為“蘇梅”;與歐陽修同為北宋詩歌革新運動的推動者,並稱“歐梅”。他積極支持歐陽修的古文運動,歐陽修曾自以為詩不及梅堯臣。陸游在《梅聖俞別集序》中,曾舉歐陽修文、蔡襄書、梅堯臣詩“三者鼎立,各自名家”。 [12] 
  • 詩歌
詩歌理論
梅堯臣蘇州石刻像 梅堯臣蘇州石刻像 [15]
梅堯臣對唐末宋初雕章琢句、徒具空言的詩風極為不滿,主張詩歌創作必須“因事有所激,因物興以通”(答韓三子華韓五持國韓六玉汝見贈述詩)。在藝術上,梅堯臣強調詩歌要形象、含蓄、平淡,主張“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歐陽修《六一詩話》引)、“作詩無古今,唯造平淡難”(讀邵不疑學士詩卷杜挺之忽來因出示之且伏高),自稱“不書兒女書,不作風月詩。唯有先王法,好醜無使疑”(寄滁州歐陽永叔)。 [36] 
詩歌創作
梅堯臣的創作實踐與其創作主張是一致的。在詩歌創作中,他一反西昆體詩風,常以質樸平淡的詩句抒懷言志,反映社會現實。其時宋與遼、夏的摩擦、戰爭不斷,他的《故原戰》《襄城對雪》等詩表現出詩人對戰事的關切,對宋軍失利的痛心。其《田家》《陶者》《田家語》《汝墳貧女》《小村》《送王介甫知昆陵》等詩,揭露沉重的徭役、賦税帶給農民的災難。他的《聞歐陽永叔謫夷陵》《聞尹師魯謫富水》《猛虎行》等詩,或直抒其憤,或託喻以諷,表明自己對范仲淹的支持。 [36] 
梅堯臣的詩歌以風格平淡、意境含蓄為基本藝術特徵。歐陽修謂其“初喜為清麗,間肆平淡,久則涵演深遠,間亦琢刻以出怪巧,然氣完力餘,益老以勁”(《梅聖俞墓誌銘》),張嵲謂“聖俞詩長於敍事,雄健不足,而雅淡有餘”(《讀梅聖俞詩》)。其《魯山山行》詩“好峯隨處改,幽徑獨行迷。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人家在何許,雲外一聲雞”,描畫秋山荒涼幽靜的情景,恬淡有致,歷來為人稱讚。其餘如“野鳧眠岸有閒意,老樹著花無醜枝”(東溪)、“不上樓來知幾日,滿城無算柳梢黃”(考試畢登銓樓)、“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楊花”(範饒州坐中客語食河豚魚),均為意新語工的寫景佳句,開宋詩以新穎工巧取勝的途徑。 [36]  歐陽修稱梅詩“譬如妖韶女,老自有餘態。”劉克莊在《後村詩話》中稱之為宋詩的“開山祖師”(《後村詩話》)。龔嘯説他“去浮靡之習,超然於昆體極弊之際,存古淡之道,卓然於諸大家未起之先”(《宛陵先生集附錄》),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稱“聖俞詩工於平淡,自成一家”。
梅堯臣的詩也有雄奇、怪巧的一面,如《黃河》《夢登河漢》,雄渾壯麗,不同於他多數詩的風格。由於他作詩受韓愈孟郊的影響較大,藝術上有過分議論化、散文化的傾向,有時語言過於粗率無文、枯淡無味,但瑕不掩瑜。 [36] 
  • 文章
梅堯臣亦能文,其散文風格與詩相類,歐陽修稱“其為文章,簡古純粹,不求苟説於世”(《梅聖俞詩集序》)。 [36] 

梅堯臣政治

梅堯臣於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調任建德(今安徽省東至縣)縣令,直到景祐五年(1038年)離任,在建德縣為官五年。
梅堯臣為人誠厚,清高自持,頗能體察民間疾苦,儘自己的力量做了許多惠政於民的事情。他經常深入鄉間百姓家微服私訪,與農人、與燒瓦匠、與貧婦交談,瞭解民間疾苦,還親自趕赴山林大火現場,洪水氾濫的溪流進行實地察看;他革除弊政,事必躬親,當時建德為山區小縣,縣署外有圈破舊的竹籬,需要修護,因此成了向官吏勒索的藉口,梅堯臣來後果斷以土牆代替,並在院內植了一叢竹子。
當地民眾為了紀念梅堯臣,把縣城所在地取名“梅城”,延續至今。凡其為官之地,民多為之建祠。元吳師道在《梅公亭記》中讚頌他“以仁厚、樂易、温恭、謹質稱其人”。 [13] 

梅堯臣主要作品

《梅堯臣詩選》 《梅堯臣詩選》
梅堯臣有文集四十卷,已佚。傳世作品有《宛陵集》六十卷、《梅氏詩評》一卷,併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另有《毛詩小傳》二十卷、《唐載紀》二十六卷。 [14]  《全宋詩》錄其詩25卷,《宋詩精華錄》錄其詩二十四首,《全宋詞》錄其詞三首。
宋明以來,《宛陵集》屢有刊刻,今存宋嘉定重修本(殘卷)、明萬曆刊本和正統刊本、清康熙四十一年刊本等。朱東潤著有《梅堯臣集編年校注》。 [37] 
體裁
作品名稱
陶者》《春寒》《魯山山行》《書哀》《東溪》《悼亡三首》《懷悲》《靈樹鋪夕夢》《寄麥門冬於符公院》《夢睹》《夢感》《夢覺》《七夕有感》《秋夜感懷》《送胡都官知潮州》《送杜君懿屯田通判宣州》《送劉郎中知廣德軍》《送毛秘校罷宣城主簿被薦入補令》《送寧國軍辛崔寺丞移臨安》《送貢仲章之燕

梅堯臣歷史評價

王曙:二百年無此作矣! [16] 
  • 梅聖俞以詩知名,三十年終不得一館職。晚年與修《唐書》,書成未奏而卒,士大夫莫不嘆惜。
  • 不戚其窮,不困其鳴。不躓於艱,不履於傾。養其和平,以發闕聲。震越渾鍠,眾聽以驚。以揚其清,以播其英。以成其名,以告諸冥。
  • 其為文章,簡古純粹,不求苟説於世,世之人徒知其詩而已。然時無賢愚,語詩者必求之聖俞;聖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樂於詩而發之。故其平生所作,於詩尤多。……若使其幸得用於朝廷,作為雅頌,以歌詠大宋之功德,薦之清廟,而追商周魯頌之作者,豈不偉歟? [16] 
  • 聖俞翹楚才,乃是東南秀。玉山高岑岑,映我覺形陋。《離騷》喻草香,詩人識鳥獸。城中爭擁鼻,欲學不能就。平日禮文賢,寧久滯奔走。
  • 韓孟於文詞,兩雄力相當。寂寥二百年,至寶埋無光。郊死不為島,聖俞發其藏。患世不愈出,孤吟在號霜。 [39] 
  • 子美筆力豪雋,以超邁橫絕為奇;聖俞覃思精微,以深遠閒淡為意,各極其長。 [40] 
梅堯臣 梅堯臣
司馬光聖俞惠詩復以二章為謝》:我得聖俞詩,於身亦何有。名字託文編,他年知不朽。我得聖俞詩,於家果何如。留為子孫寶,勝有千年珠。 [17] 
王安石哭梅聖俞》:詩行於世先春秋,國風變衰始柏舟。文辭感激多所憂,律呂尚可諧鳴球。先王澤竭士已偷,紛紛作者始可羞,其聲與節急以浮。真人當天施再流,篤生梅公應時求。頌歌文武功業優,經奇緯麗散九州。眾皆少鋭老則不,翁獨辛苦不能休,惜無採者人名遒。貴人憐公青兩眸,吹噓可使高岑樓,坐令隱約不見收。空能乞錢助饋餾,疑此有物可諸幽。棲棲孔孟葬魯鄒,後始卓犖稱軻丘。聖賢與命相楯矛,勢欲強達誠無由。詩人況又多窮愁,李杜亦不為公侯。公窺窮厄以身投,坎軻坐老當誰尤。吁嗟豈即非善謀,虎豹雖死皮終留。飄然載喪下陰溝,粉書軸幅懸無旒。高堂萬里哀白頭,東望使我商聲謳。 [18] 
  • 耳聞梅聖俞,及此將十載。洛下聚英豪,文華 [41]  富如海。聲名動冠劍,久合參朝寀。何意幕中客,新違江上宰。材高雖用晚,大器終有在。三公識者多,薦拔可立待。棲棲九衢裏,塵土增厭殆。相逢恨知晚,乍似去貧餒。鄰居幸見過,沃此胸礧磈。 [19] 《贈梅聖俞》
  • 詩老最前輩,名聲三十秋。篇章被海表,豈獨魯與鄒。今我親見之,執鞭乃所求。何況登其堂,舉觴預獻酬。 [19] 《和聖俞十二韻》
  • 聖俞晚出江海蠕,眉目自覺真神仙。氣如陽秋和以妍,文若河漢清且淵……翰林文章懸日月,鑿石銘德埋九泉。 [42] 同永叔哭聖俞
  • 孤宦眾人後,空名三十年。交遊一時絕,詩筆四方傳。歸旒江湖水,藏書日月邊。應封史通子,他日慰窮泉。 [43] 聖俞輓詞
張芸叟:梅聖俞如深山道人,草衣木食,王公大人見之,不覺屈膝。 [20] 
陸游在《劍南詩稿》中,自稱“學宛陵先生體”“效宛陵先生體”者共八處,多次稱讚梅堯臣之詩:
  • 先生當吾宋太平最盛時,官京洛,同時多偉人鉅公,而歐陽公之文,蔡君謨之書,與先生之詩,三者鼎立,各自名家。文如尹師魯,書如蘇子美,詩如石曼卿輩,豈不足垂世哉,要非三家之比,此萬世公論也。先生天資卓偉,共於詩,非待學而工。然學亦無出其右者。方落筆時,置字如大禹之鑄鼎,練句如後夔之作樂,成篇如周公之致太平,使後之能者欲學而不得,欲贊而不能,況可得而譏評去取哉。歐陽公平生常自以為不能望先生,推為詩老。王荊公自謂。虎圖詩。不及先生包鼎畫虎之作,又賦哭先生詩,推仰尤至。……蘇翰林多不可古人,惟次韻和淵明及先生二家詩而已。 [21] 《梅聖俞別集序》
  • 突過元和作,巍然獨主盟。諸家義皆墮,此老話方行。趙璧連城價,隋珠照乘明。粗能窺梗概,亦足慰平生。 [22] 書宛陵集後
  • 李杜不復作,梅公真壯哉!豈惟凡骨換,要是頂門開。鍛鏈無遺力,淵源有自來。平生解牛手,餘刃獨恢恢。 [23] 讀宛陵先生詩
劉克莊在《後村詩話》中評價:“本朝詩惟宛陵為開山祖師。宛陵出,然後桑濮之哇淫稍息,風雅之氣脈復續,其功不在歐、尹下。” [24] 
  • 歐陽公出焉,一變為李太白、韓昌黎之詩。蘇子美二難相為頡頏。梅聖俞則唐體之出類者也,晚唐於是退舍。 [26] 《送羅壽可詩序》
  • 梅聖俞陶粹冶合,春融天靚,歐陽永叔敬之、畏之。……有一斡萬鈞之勢而不見其為用力,有一貫萬古之胸而不覺其為用事,此予所以深許之也。 [27] 《送胡植芸北行序》
  • 宋詩孰第一,吾賞梅聖俞。綽有盛唐風,晩唐其劣諸。 [28] 《學詩吟十首之一》
脱脱、阿魯圖等主編《宋史》:“工為詩,以深遠古淡為意,間出奇巧。……宋興,以詩名家為世所傳如堯臣者,蓋少也。” [29] 
胡應麟詩藪》:梅詩和平簡遠,淡而不枯,麗而有則,實為宋人之冠。 [30] 
王士禛香祖筆記》:“宋人詩至歐、梅、蘇、黃、王介甫,而波瀾始大。” [31] 
紀昀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宋初詩文,尚沿唐末五代之習。柳開、穆修欲變文體,王禹偁欲變詩體,皆力有未逮。歐陽修崛起為雄,力復古格。於時曾鞏、蘇洵、蘇軾、蘇轍、陳師道、黃庭堅等皆尚未顯。其佐修以變文體者,尹洙;佐修以變詩體者,則堯臣也。……然堯臣詩趣古淡,知之者希。” [32] 
石韞玉:“經明行修,名重搢紳。宅近滄浪,德有其鄰。”
  • 宋之文章,大端不出二者,而推其原皆出於唐:……其一原本韓愈;自宋初柳開、穆修以迄石介、尹洙、蘇舜欽、歐陽修、梅堯臣、王安石、曾鞏、蘇洵及其子軾、轍兄弟、秦觀、張耒、黃庭堅、陳師道,氣必疏快而力祛茂興,與發宋文之機利,而以殊於唐格者也。
  • 為人仁厚樂易,未嘗忤於物;至其窮愁感憤,有所罵譏笑謔,一發於詩;然用以為歡而不怨懟。……五言瘦硬而腴,其原自出孟郊;而悍怒以詭,則上攀韓愈;跌宕而昭,旁參白居易。
  • 宋初詩人,台閣之昆體,專宗李商隱,其氣靡。山林之處士,不出姚合,其勢仄。自蘇舜欽始窺李杜,而宋詩之勢始雄,氣始舒。至梅堯臣專攻韓孟,而宋詩之體始峻,筆始遒。 [38] 
夏敬觀:“我生平於宋代的詩,最崇拜的是梅堯臣。” [33] 
錢鍾書在《宋詩選注》中稱梅堯臣“主張‘平淡’,在當時有極高的聲望,起極大的影響”。 [37] 

梅堯臣軼事典故

梅堯臣與蘇軾

梅堯臣雕像 梅堯臣雕像
在一次進士考試時,梅堯臣擔任考官,輔助主考官歐陽修閲卷,發現了蘇軾寫的《刑賞忠厚之至論》,其中有“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之語,他閲卷後推薦蘇軾的試卷給歐陽修批閲。歐陽修詢問道:“這出自何書?”梅堯臣説:“為何需要出處。”歐陽修認為只是眾人偶爾忘記了出處,但也頗驚蘇軾之才。但是試卷糊名,歐陽修認為很有可能是弟子曾鞏所寫,但為了避嫌,於是將此卷取為第二。等到揭榜時,歐陽修見到蘇軾的姓名,開始時對梅堯臣説:“他所寫的一定有依據,遺憾我們這些人不能記得了。”等到蘇軾拜訪感謝歐陽修時,歐陽修詢問其試卷內容出處,蘇軾説出了與梅堯臣相同的回答:“為何需要出處。”歐陽修賞識其豪邁,感嘆不已。 [34] 

梅堯臣採茶官

梅堯臣曾深入官港茶區親自考察茶葉的生長氣候、採摘、製作、出售的全過程,作有《南有佳茗賦》。傳説他作罷擲筆,捋須含笑説:“我乃是採茶官也!”且又把茶葉與池蓮併為建德之美。 [13] 

梅堯臣人際關係

輩分
關係
姓名
簡介
家世
高祖
梅遠
不仕。
祖父
梅邈
不仕。
父親
梅讓
官至太子中舍人,贈職方郎中
母親
束氏
封仙遊縣太君
張氏
封清河縣太君。
——
配偶
謝氏
封南陽縣君
刁氏
封縣君。
子輩
兒子
梅增
小名秀叔,官至閩清縣尉。
梅墀
生平不詳。
梅坰
生平不詳。
梅龜兒
生平不詳。
——
小名十十,早卒。
女兒
——
嫁太廟齋郎薛通。
——
生平不詳。
——
小名稱稱,早夭。
表格參考資料 [44] 

梅堯臣後世紀念

梅堯臣梅公墓

梅堯臣墓,位於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郊雙山羊麓。有墓碑、墓祠,歐陽修為之作墓誌銘。後世謁墓祭奠者不絕,南宋鹹淳六年(1270年),文天祥知寧國府(治今安徽宣州),特往祭梅墓,並以梅氏墓為題作詩。今墓冢已修復,並在原碑基座上另立新碑,墓祠亦將復原。 [35] 

梅堯臣梅公亭

梅公亭,位於安徽省池州市東至縣。始建於南宋嘉定年間,歷代五建五修梅公亭。“文革”時梅公亭被毀,今僅存遺址,為東至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參考資料
  • 1.    《梅氏宛陵堂家譜》
  • 2.    《梅聖俞墓誌銘》:聖俞初以從父蔭補太廟齋郎,歷桐城、河南、河陽三縣主簿...
  • 3.    《宋史·卷四百四十三·列傳第二百二》:用詢陰為河南主簿,錢惟演留守西京,特嗟賞之,為忘年交,引與酬倡,一府盡傾。歐陽修與為詩友,自以為不及。
  • 4.    《梅聖俞墓誌銘》:……以德興縣令知建德縣,又知襄城縣,監湖州鹽税,簽署忠武、鎮安兩軍節度判官,……
  • 5.    《宋史·卷四百四十三·列傳第二百二》:歷德興縣令,知建德、襄城縣,監湖州税,籤書忠武、鎮安判官,監永豐倉。大臣屢薦宜在館閣,召試,賜進士出身……
  • 6.    吳孟復·《梅堯臣年譜(續完)》
  • 7.    《宋史·卷四百四十三·列傳第二百二》:……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
  • 8.    《梅聖俞墓誌銘》:……監永濟倉,國子監直講,累官至尚書都官員外郎。
  • 9.    《梅聖俞墓誌銘》:嘗奏其所撰《唐載》二十六卷,多補正舊史闕繆。乃命編修《唐書》,書成,未奏而卒,享年五十有九。
  • 10.    《梅聖俞墓誌銘》:嘉祐五年,京師大疫,四月乙亥,聖俞得疾,……居八日癸未,聖俞卒。
  • 11.    《宋史·卷四百四十三·列傳第二百二》:預修《唐書》,成,未奏而卒,錄其子一人。
  • 12.    《宋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年版,第80-82頁
  • 13.    緬懷縣令梅堯臣  .東至縣堯渡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6-09-05]
  • 14.    四部叢刊  .中華古籍網[引用日期2013-10-14]
  • 15.    梅堯臣蘇州石刻像刻於1827(清道光七年),清孔繼堯繪,石藴玉正書贊,譚松坡鐫,為《滄浪亭五百名賢像》之一。
  • 16.    《文忠集·卷四十三·居士集卷四十三》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5-05-17]
  • 17.    司馬光 著.司馬温公集編年箋註 1:巴蜀書社,2009-02:159
  • 18.    王安石 撰.臨川先生文集 第5冊: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09:264-265
  • 19.    《公是集》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07-17]
  • 20.    高志忠.《全宋詩》補闕 補詩人、補詩事、補詩評:商務印書館,2018-09:137
  • 21.    《渭南文集·卷十五》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07-17]
  • 22.    《劍南詩藁·卷五十四》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07-17]
  • 23.    《陸游詩全集·卷一》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07-17]
  • 24.    《後村詩話·卷二》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07-17]
  • 25.    梅堯臣像取自清代顧沅輯,道光九年刻本《吳郡名賢圖傳贊》,清孔繼堯繪。
  • 26.    《桐江續集·卷三十二》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07-17]
  • 27.    張惠民 著.詩詞曲新論:汕頭大學出版社,2005-06:243-244
  • 28.    《桐江續集·卷二十八》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07-17]
  • 29.    《宋史·卷四百四十三·列傳第二百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4-11]
  • 30.    胡應麟 撰.詩藪 20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10:213-214
  • 31.    《香祖筆記·卷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7-17]
  • 32.    清·紀昀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五十三·集部六·別集類六》
  • 33.    陳誼 著.夏敬觀年譜:黃山書社,2007:272
  • 34.    《老學庵筆記·卷八》:東坡先生《省試刑賞忠厚之至論》有云:“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梅聖俞為小試官,得之以示歐陽公。公曰:“此出何書?”聖俞曰:“何須出處!”公以為皆偶忘之,然亦大稱歎。初欲以為魁,終以此不果。及揭榜,見東坡姓名,始謂聖俞曰:“此郎必有所據,更恨吾輩不能記耳。”及謁謝,首問之,東坡亦對曰:“何須出處。”乃與聖俞語合。公賞其豪邁,太息不已。
  • 35.    宣城發現梅堯臣墓葬羣  .搜狐新聞[引用日期2013-10-14]
  • 36.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委會.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 15: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05-01:415-416
  • 37.    周振甫,冀勤 編著.錢鍾書《談藝錄》讀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08:222
  • 38.    錢基博 著.中國文學史 (上冊):東方出版中心,2008:418
  • 39.    王培軍.四庫提要箋註稿:上海大學出版社,2019-01:105
  • 40.    郭預衡 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 3: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07:80
  • 41.    注:四庫本作“文章”。
  • 42.    歐陽修 著.歐陽修集編年箋註 1:巴蜀書社,2007-12:336-337
  • 43.    《公是集·卷二十二》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07-17]
  • 44.    梅堯臣  .宣城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3-06-04]
  • 45.    顧大朋.《梅堯臣集編年校注》補正[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2,No.160(06):52-59.
  • 46.    梅堯臣-宣城市人民政府  .宣城市人民政府網[引用日期2023-06-2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