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瓘

(北宋歷史人物)

鎖定
陳瓘(1057—1124),字瑩中,號了齋,福建沙縣人。北宋大臣。 [1] 
元豐二年(1079年),中探花,起家湖州掌書記, 歷任禮部貢院檢點官、越州、温州通判左司諫等職。為人謙和,不爭財物,閒居矜莊自持,不苟言談,精通《易經》,仕途坎坷,遭遇悽慘。四十二年間,調任凡二十三次,經歷八省十九州縣。宣和六年(1124年),陳瓘病逝於楚州,終年六十五。宋欽宗即位後,得以平反昭雪,諡號忠肅,個人精神與岳飛、文天祥同輝,共祀於南通文廟、狼山準提庵及如皋定慧寺等處。著有《了齋集》、《了齋易説》、《尊堯集》、《論六書》等。 [1] 
陳瓘於書法,造詣頗深,真跡傳世有《仲冬嚴寒帖》。
全    名
陳瓘
瑩中
了齋
所處時代
北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沙縣
出生日期
1057年
逝世日期
1124年
主要作品
《了齋集》《了齋易説》《尊堯集》《論六書》

陳瓘人物生平

陳瓘書法 陳瓘書法
宋元祐四年(1089年),陳瓘出任越州通判。當時,大奸相蔡京的胞弟蔡卞為越州太守。蔡卞聽説陳瓘很有才華,想收為已用,便多方加以籠絡。陳瓘知道蔡卞心術不正,不與同流合污,多次以病為藉口,要求辭官歸隱。後,陳瓘改任温州通判。北宋時期,朝廷沿襲唐代的職分田制,按內、外官和服務性質的不同,授予職官員80畝到12頃的職分田,以其租充作俸祿的一部分。陳瓘認為自己的職分田收入頗豐,只取其中一部分作為生活費用,其餘充公。
紹聖元年(1094),章惇為相 。章惇聽説陳瓘很有才華,十分器重,向他徵詢當今朝政應以什麼為重。陳瓘直言不諱地告訴章惇:當今處理朝政應該持公正,不能再搞朋黨政治。他舉乘舟為例,説:“移左置右,偏重一邊都要覆舟,都是不可取的。”章惇説:“司馬光奸邪,應該罰治是當務之急。”陳瓘明知章惇司馬光政見相悖,卻在章惇面前為司馬光辯護説:“這就錯了,就像乘舟一樣,偏重一邊,有失天下之所望。”章大怒説:“司馬光不務紹述先烈,而大改成緒,誤國。如此不算奸邪又是什麼呢?”陳瓘毫無懼色,以理力爭説:“不瞭解人的心跡,就懷疑人家的行為,是不可為的;沒有罪證,就指責他人奸邪,盲目處治才是最大的誤國。當今之急是消除朋黨,公平持正,才可以救弊治國。”章惇雖然十分氣憤,但也不得不佩服陳瓘的膽識和學識。陳瓘被任命為太學博士。蔡卞等人就抓住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大做文章,大舉排除異已。陳瓘上書言朋黨之爭誤國,因而忤犯了蔡卞一夥,被貶“出通判、滄州知衞州。”
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宋徽宗即位後,陳瓘被任命為右正言,後又升為左司諫。陳瓘身為諫官,認為職責所在,不能不對朝政秉公進言。他對朋黨之爭深為痛絕。他在回答微宗詢問時説:“做事應該持公正態度,顧及大體,不要抓住人家枝節小事不放,以其一點,攻擊其餘。尤其是作為諫官的更應該尊重事實,不要以自己的孤見寡聞來妖言惑眾。”御史龔尖因彈劾蔡京誤國,被蔡京一黨驅逐出京。陳瓘不畏強權,挺身而出,嚴正陳詞説:“紹聖以來七年間就有五次驅逐朝廷大臣的事件。被罷免放逐的都是蔡京不同政見的官員。今天又要驅逐龔尖,公理何在?”他公然上書奏請治蔡京等人結黨營私,誤國誤民之罪。陳瓘還上書抨擊皇太后干預朝政等事,得罪太后一黨,被貶為揚州糧科院監官;不久又轉任無為軍知事。翌年,陳瓘被召回京城,任著作郎,後改任右司馬員外郎兼代理給事中。其時,蔡京的黨羽曾布為相。曾布派門客私下告訴陳瓘,將授予他實職,企圖以高官收買他。陳瓘不為所動,他對兒子陳正匯説:“我與宰相議事多有不合,現在他們以官爵為餌來籠絡我,如果我接受他們的推薦,那麼與他們所為有什麼區別呢?這樣做於公於私都有愧。我這裏有一道奏章,論及他們的錯處,準備呈上去。”表現了陳瓘大公無私、為人正直的品德。不久,陳瓘就被貶為泰州知府。
陳瓘的兒子陳正匯在杭州舉報蔡京一黨有動搖東宮的企圖。蔡京一黨以同謀罪逮捕陳瓘。陳瓘説:“正匯舉告蔡京將不利社稷的文書還在路上,我怎麼有可能預先得知呢?既然我不知道,而要我違心地去指證他們犯罪,是情義所不容的;挾私憤,作偽證來迎合你們,是道義所不為的。蔡京奸邪,必定為害國家,這是我多次奏明的,用不着今天才説。”陳瓘大義凜然。字字擲地有聲,連內侍黃經臣聞之都為之感動。他説:“皇上正要知道事情真相,就據陳瓘所言上奏吧。”後來,陳瓘被貶置通州蔡京一黨變本加厲地迫害陳瓘,宣和六年(1124年),陳瓘病逝於楚州,終年65歲。
靖康元年(1126年),宋欽宗即位後,蔡京一黨受到了清算;蔡京也被貶嶺南,途中死於潭州(今湖南長沙)。同年,朝廷追封陳瓘為諫議大夫,並在縣學中建齋祠奉祭。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宋高宗對輔臣們説:“陳瓘當初為諫官,正直的議論,對國家大事多次陳言,現在看來都是對的。”因此,特諡陳瓘為“忠肅”,賜葬揚州禪智寺 [1] 

陳瓘個人作品

滿庭芳
槁木形骸,浮雲身世,一年兩到京華。又還乘興,閒看洛陽花。聞道革呈紅最好,春歸後、終委泥沙。忘言處,花開花謝,不似我生涯。
年華。留不住,飢餐困寢,觸處為家。這一輪明月,本自無瑕。隨分冬裘夏葛,都不會、赤水黃芽。誰知我,春風一拐,談笑有丹砂。
卜算子
身如一葉舟,萬事潮頭起。水長船高一任伊,來往洪濤裏。
潮落又潮生,今古長如此。後夜開尊獨酌時,月滿人千里。
一落索
體上衣裳雲作縷。不論寒暑。世間多少老婆禪,猶苦問、台山路。
堪笑龐翁無趣。臨行卻住。古人公案不須論,還了得、如今否。
減字木蘭花
大江北去。未到滄溟終不住。淮水東流。日夜朝宗亦未休。
香爐煙嫋。濃淡卷舒終不老。寸碧千鍾。人醉華胥月色中。
減字木蘭花
華胥月色。萬水千山同一白。南北相望。獨醉香山舊草堂。
淮岑妙境。十載醺酣猶未醒。一腹便便。也讀春秋也愛眠。
卜算子
只解勸人歸,都不留人住。南北東西總是家,勸我歸何處。
去住總由天,天意人難阻。若得歸時我自歸,何必閒言語。
卜算子
黃了舊皮膚,最是風流處。多少紛紛陌上人,不聽春鵑語。
觸目是家山,到了須拈取。雲散長空月滿天,好個還鄉路。
卜算子
夢裏不知眠,覺後眠何在。試問眠身與夢身,那個能只對。
醉後有人醒,醒了無人醉。要識三千與大千,不在微塵外。
青玉案
碧空黯淡同雲繞。漸枕上、風聲峭。明透紗窗天欲曉。珠簾才卷,美人驚報,一夜青山老。
使君留客金尊倒。正千里瓊瑤未經掃。欺壓梅花春信早。十分農事,滿城和氣,管取明年好。
驀山溪
扁舟東去,極目滄波渺。千古送殘紅,到如今、東流未了。午潮方去,江月照還生,千帆起,玉繩低,枕上鶯聲曉。
錦囊佳句,韻壓池塘草。聲遏去年雲,惱離懷、餘音繚繞。倚樓看鏡,此意與誰論,一重水,一重山,目斷令人老。
減字木蘭花
世間藥院。只愛大黃甘草賤。急急加工。更靠硫黃與鹿茸。
鹿茸吃了。卻恨世間涼藥少。冷熱平均。須是松根白茯苓。
滿庭芳
擾擾匆匆,紅塵滿袖,自然心在溪山。尋思百計,真個不如閒。浮世紛華夢影,囂塵路、來往循環。江湖手,長安障日,何似把魚竿。
盤旋。那忍去,他幫縱好,終異鄉關。向七峯迴首,清淚班班。西望煙波萬里,扁舟去、何日東還。分攜處,相期痛飲,莫放酒杯慳。
滿庭芳
淮葉繽紛,江煙濃淡,別尊同倒寒暉。未逢春信,霜露惹征衣。往事元無是處,無須待、回首知非。春鵑語,從來勸我,常道不如歸。
家山,何處近,江樓簾棟,夕卷朝飛。問西江筍蕨,何似鱸肥。且置華胥舊夢,忘言處、千古同時。君知我,平生心事,相契古來稀。
醉蓬萊
問東州何處,境勝人幽,兩俱難得。狼山相望,有高堂千尺。妙曲轟空,彩雲翻袖,樂奏壺天長日。笑我飄然,蓬窗竹户,只延山色。
擬棹觥船,徑衝花浪,直造雕筵,共醺仙液。仍乞蟠桃,向廬山親植。未舉江帆,早逢淮雁,問故人蹤跡。遠老池邊,陶翁琴裏,此情何極。
臨江仙
聞道洛陽花正好,家家庭户春風。道人飲去百壺空。年年花下醉,看謝幾番紅。
此別又從何處去,風萍一任西東。語聲雖異笑聲同。一輪深夜月,何處不相逢。
蝶戀花
海角芳菲留不住。筆下風生,飛入青雲去。仙籙有名天賜與。致君事業安排取。
要識世間平坦路。當使人人,各有安心處。黑髮便逢堯舜主。笑人白首歸南畝。
卜算子
咄咄汝何人,眼在眉毛下。明月相隨萬里來,何處分真假。
問著總無言,有口番成啞。荊棘林中自在身,即是知音者。

陳瓘史籍記載

陳瓘,在北宋徽宗的朝廷裏,為“左司諫”,因為正直不苟的諫言而不被相容,不久就被外放擔任官職。後來又回到京城擔任“右司員外郎”,提供謀略給朝廷中央。由於忤逆了宰相曾布,因此又被外放出任泰州知府。徽宗崇寧年間(西元1102至1106年),被貶謫流放到袁州,後來移往通州,接著再度被貶斥到台州。最初陳瓘喜好《華嚴經》,自號為“華嚴居士”。等到遇見明智法師,請益參問天台宗的宗旨,明智開示他上根利智者所修的止觀不可思議境界,用本性的工夫取代事相的修行,以成就無作之行,陳瓘聽聞後深深有所契入。陳瓘自從到了台州之後,就放下紙筆不再作文章,專修唸佛三昧。曾作《淨土十疑論後序》雲:“人心無常,法也沒有定法。”心與法之所以會呈現萬千的差別現象,其根本就在於此。如果能夠相信這個道理,就能夠遍信《華嚴經》所説的十信;如果懷疑這個道理,就完全懷疑智者大師所説的淨土十疑。如果能夠出離疑念而入於信心,一入就永入,不離於當下,即能到達究竟之處。所謂的極樂淨土,即是究竟之處,此處有説法之教主,名“無量壽”,此佛説法未曾間斷。如果懷疑障礙了耳根,則就如同聾人而不能聽聞佛法。如果懷疑障礙了我們的心,則愚昧而不能覺悟真理。因為不聞法不覺悟,而安住在惡劣的習氣。因此就讚歎不念佛為是,而隨喜無知的粗心。於是就任意妄指蓮華化生為虛幻荒誕,從來不反省自己分段生死的色身,是從何而得,自何而來?不知道自己受生的胎獄污穢惡濁,其真實性又何在呢?只相信憑藉著虛妄的業識,而自己遠離於真如實際。在這本來皆是幻境之中,排斥彼極樂淨土而執著此娑婆世界。因此生生世世不能覺悟靈知,而永絕成聖成佛之路。
因為如是的緣故,釋迦如來,起大慈悲心憐憫眾生,在污穢的五濁惡世中,發大音聲,讚歎彼西方淨土無上美妙之快樂。於生死輪迴的暴流中,為大航海家,以法船載度眾生,令人趨向淨土彼岸,晝夜不斷地度化眾生,無有停止休息。然而阿彌陀佛的究竟之岸,本來沒有彼岸此岸之分;釋迦如來的大願法船,實際上也沒有往返來去之相。譬如一盞燈,分照於八個鏡,鏡子雖有東西之分,而光影則無二無別。阿彌陀佛説法,遍在於所有的光影之中;而釋迦如來以方便法,獨指西方極樂這個鏡子。因此只有到達究竟彼岸的人,才可以捨棄此岸彼岸的分別。尚未悟入於法界的人,那裏能夠泯除東方西方、污穢和清淨的不同呢?
於此淨土法門之中,若是未能究竟了知,則不可停滯執著於一方,不要分別彼此,我們只有應當正念諦信而已。此是彌陀、釋迦二聖的意旨,而智者大師之所以相信不疑也。信者,萬善之母;疑者,眾惡之根。能順其萬善之母,則能鋤其眾惡之根,那麼我們前面所説的有障礙因緣的眾生,聾者可以再能聽聞佛法,愚昧的可以再覺悟自心。未出生死的人,得以出離生死;未往生淨土的人,可以得生淨土。隨順著釋迦如來的教誨,往西方面見阿彌陀佛;隨順阿彌陀佛的願力,回來協助釋迦如來教化眾生。在此娑婆世界而遍歷十方,即彼西方淨土而普入諸鏡。自從此二聖人建立教化以來,能夠達到如是境界的人,有如恆河沙數之多。眾生為什麼而不相信呢?為什麼而懷疑呢?能夠自己具足信心,又能夠設立方便善巧,令諸未信之人,無不相信淨土法門者,此就是智者大師之所以為具足大悲心之聖者的緣故啊!’
陳瓘居住台州五年,又復官“承事郎”。準備移往楚州居住,中途經過廬山,於是定居下來。曾經告訴他所親近的人説:‘我往年遭受患難,所懼怕的唯有一死而已,如今則死生皆置之度外了!’不久之後往生,時年六十五歲.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