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陶弼

鎖定
陶弼(1015—1078)宋代詩人,字商翁,永州(今湖南省祁陽市)人,陶嶽之子。倜儻知兵,能為詩,有“左詩書,右孫吳”之譽。慶曆年間,鎮壓瑤民起義,任陽朔主簿。皇祐年間,徙柳州司理參軍。皇祐四年,為楊畋征討儂智高謀士。在臨賀(今賀縣)收容潰卒,升任陽朔縣令,兼興安縣令,上疏請求浚治靈渠。嘉祐六年(1061),出知賓州(今賓陽),旋調任崇儀副使,以廣西安撫監知容州(今容縣)。次年,改六宅副使知欽州。有安民、修城、興學等治績。九年,遷內藏庫副使。次年,以崇儀使知邕州(今南寧)。熙寧年間,轉六宅使,加右祺使再知邕州,整頓吏治、抗洪賑災、請罷和市及安撫少數民族;六年(1073)調往湖南;九年夏,知邕州,招撫流亡,助郭逵擊退交趾入侵,升為西上閤門使,知順州(即廣源州,今靖西一帶廣西與越南毗連地區),整飭邊防。元豐元年(1078),加東上閤門使,未赴任即病卒。曾在望仙坡(今市人民公園內)建三公祠,祭祀狄青、孫沔、餘靖3名將領。工於詩,原有詩文書奏多已散佚,今存詩集《邕州小集》。 [1] 
商翁
所處時代
北宋
出生日期
1015年
逝世日期
1078年12月18日 [3] 
主要成就
詩人
主要作品
《邕州小集》《四庫總目》
本    名
陶弼
籍    貫
永州(今湖南省祁陽縣)

陶弼人物簡介

生於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卒於神宗元豐元年,年六十四歲。倜儻知兵,能為詩,有“左詩書,右孫吳”之譽。慶曆中(1045年左右)楊畋討湖南猺,授以兵,使往襲,大破之。以功得朔陽主簿,調朔陽令。兩知邕州,綏輯惠養,善政甚多。進西上閣門使,留知順州。交人襲取桄榔,弼獲間諜,諭以逆順,縱之去,終弼任不敢犯。神宗元豐元年(1078年)改東上閣門使,未拜,卒。弼的著作,本有集十八卷,今僅存《邕州小集》一卷,《四庫總目》傳於世。事蹟見《豫章先生文集》卷二二《陶君墓誌銘》。

陶弼文學創作

陶弼現存的詩裏最長的一首“兵器”批評當時將領的昏庸,跟異族打了敗仗,就怨武器不行:“朝廷急郡縣,郡縣急官吏;官吏無他術,下責蚩蚩輩。耕牛拔筋角,飛鳥禿翎翅;簳截會稽空,鐵烹堇山碎。供億稍後期,鞭樸異他罪。……是知用兵術,在人不在器,願求謀略長,勿倚干戈鋭。”這首詩頗為宋代所重視,可以表現他的思想。從其它的詩以及宋人筆記、詩話裏引的斷句看來,他擅長寫悲壯的情緒,闊大的景象。 [2] 

陶弼宋史文載

陶弼,字商翁,永州人。少俶儻,放宕吳中。行山間,有雙鯉戲溪水上,佇觀之。傍一老父顧曰:「此龍也,行且鬥,君宜亟去。」去百步許,雷大震而雨,岸圮木拔。又出大雲,倉卒遇風暴怒,二十七艘同時溺,獨弼舟得濟,人以是異之。一見丁謂,謂妻以宗女,因從學兵法,能持論縱橫。慶曆中,楊畋討湖南徭,弼上謁,畋授之兵使往襲,大破之。以功得陽朔主簿
儂智高犯南海,畋為安撫使,闢參軍謀。使下英江會諸將議擊,未至,智高解去。弼舍舟,從其徒數十人,間關步出赴畋。次臨賀,大將蔣偕適戰死,餘眾畏亡將被誅,多降賊。弼數與之遇,亟矯畋命揭榜道上,諭使歸,許以不死,凡得千五百人。府罷,調陽朔令。課民植木官道旁,夾數百里,自是行者無夏秋暑暍之苦,它郡縣悉效之。攝興安令。移書説桂守蕭固浚靈渠以通漕,不聽;至李師中,卒浚之。師徵安南,饋餉於是乎出,大為民利。
知賓、容、欽三州,換崇儀副使,遷為使,知邕州。邕經儂寇,井隧蕩然,人不樂其生。弼綏輯惠養,至忘其勤。諸峒獻土物求內附,弼降意撫答,謝其贄,皆感悦無犯邊者。邕地卑下,水易集,夏大雨彌月,弼登城以望,三邊皆漫為陂澤,亟窒垠江三門,諭兵民即高避害。俄而水大至,弼身先版歃,召僚吏賦役,為土囊千餘置道上,水果從竇入,隨塞之。城雖不壞,而人皆乏食,則為發廩以振於內,方舟以饁於外,水不及女牆者三板,旬有五日乃退,公私一無所失亡。自橫、潯以東數州皆沒。弼久於邕,請便郡,徙鼎州章惇經理五溪蠻事,薦為辰州,遷皇城使。降北江彭師宴,授忠州刺史。
郭逵南征,轉弼康州團練使,復知邕州。民再罹禍亂,散匿山谷,弼率百騎深入左江峒,民知其至,扶老攜幼以歸。逵帥官軍臨富良江,使弼殿。交人納款,逵欲班師,恐為所襲。乃以計夜起,軍不整,騎步相蹈藉亂行。賊隔江陰伺覘,知弼殿,弗敢追。弼申令帳下毋動,遲明,結隊徐行,逵賴以善還。建所得廣源峒為順州,桄榔為縣。進弼西上閣門使,留知順州。
州去邕二千里,多毒草瘴霧,戍卒死者什七八,弼亦疾甚,然蚤莫勞軍,視其良苦,意氣激揚,士莫不感泣,強奮起為用。交人襲取桄榔,揚聲欲圖州,獨難弼。弼素得人心,賊動息皆先知。獲間諜不殺,諭以逆順,縱之去,恩威兩施,以是終弼在不敢犯。加東上閣門使,未拜而卒。詔錄其家五人。
弼能為詩,好士樂施,所得俸祿,悉以與人,家至貧不恤也。既死,妻在鄉里,僦屋以居。

陶弼代表詩作

《碧湘門》
城中煙樹綠波漫,幾萬樓台樹影間。
天闊鳥行疑沒草,地卑江勢欲沉山。
人過鹿死尋僧去,船自新康載酒還。
聞説耕桑漸蘇息,領頭今歲不徵蠻。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