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章惇

鎖定
章惇(1035年-1106年),字子厚,建州浦城(今屬福建)人,銀青光祿大夫章俞之子,北宋中後期政治家、改革家,最高官居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 [99] 
章惇才智出眾,善寫文章,性格直率,嘉祐四年(1059年),獲進士及第,歷商洛縣令、雄武軍節度使推官。熙寧二年(1069年)二月,行新法伊始,被王安石任命為編修三司條例官,加集賢校理、中書檢正。熙寧五年至七年(1072年-1074年),章惇任荊湖北路察訪使期間當地推動農田、水利、常平等事。元豐三年(1080年),章惇任參知政事,旋罷職知蔡州。 [99]  哲宗即位,章惇任知樞密院事,時高太后用司馬光等反變法並欲廢免役法,他憤起爭辯,遭貶知汝州。哲宗親政,繼續推行新法,紹聖元年(1094年)四月,章惇拜左相,居相位五年,以“紹述”為己任,恢復青苗、免役諸法,他力主對西夏作戰,築堡開邊,取得重大勝利。 [100]  徽宗即位,章惇屢被貶黜,於崇寧四年(1106年)死於睦州。 [1]  累贈觀文殿大學士、太師、魏國公,葬於長興。紹興五年(1135年),追貶昭化軍節度副使
作為北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人物,章惇一生的政治作為對北宋政治造成深遠影響。其被《宋史》列入《奸臣傳》,但他的一生致力恢復熙寧新法,修正弊端,使新法得以完善發展,為熙寧變法的主要推動者;他還主持重修神宗實錄;其經略湖北、湖南時,發展當地經濟,調節朝廷與少數民族的關係;後征戰西夏,為宋廷的開疆擴土作出了貢獻。書法造詣較高,代表作有《草堂寺題記》《會稽尊候帖》等。 [100] 
全    名
章惇
別    名
章子厚
章申公 [2] 
子厚
大滌翁
所處時代
北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浦城
出生日期
1035年
逝世日期
1106年1月2日 [1] 
逝世地
睦州 [101] 
安葬地
長興
主要成就
熙寧變法,開疆拓土,出將入相
主要作品
《章子厚內製集》
本    名
章惇
官    職
左僕射、上柱國、觀文殿大學士
爵    位
豫章郡開國公→申國公→魏國公
追    贈
太師、魏國公

章惇人物生平

章惇官宦世家

景祐二年(1035年),章惇出生於浦城(今屬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的官宦世家,父親章俞官至銀青光祿大夫。章惇小的時候,其族父章得象驚異章惇的性情品格,認為章惇將來一定地位優越。 [3] 
章惇性格豪爽、真率, [4]  相貌俊美,舉止文雅灑脱。 [5]  才智出眾,學問廣博精深,善於寫文章, [6]  才識超人。 [7]  年輕時,喜歡修養,服氣辟穀,飄然有仙風道骨。 [8] 
章惇與章楶因為名望明顯,被介紹在貴族之間,讚揚於一時。 [9]  與王觀友善,俱以疎散稱,時號觀三、惇七。 [10] 
嘉祐 [96]  二年(1057年),章惇進京,參加科舉考試進士及第,其族侄章衡考中狀元,章惇恥於章衡之下,拒不受敕,扔掉誥敕回家。 [11] 
嘉祐四年(1059年),章惇再次參加科舉考試,進士及第,名列第一甲第五名,開封府試第一名。 [12] 商洛(陝西省商洛市)縣令、雄武軍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節度推官

章惇參與變法

治平三年(1066年),章惇受到參知政事歐陽修的賞識和推薦,召試館職,考試合格,卻遭到知制誥王陶攻擊,未任館職,知武進(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知縣。
治平四年(1067年),章惇任著作佐郎,御史呂景、蔣之奇説章惇佻薄穢濫,向以擢第不高,輒丟敕誥於廷。所以不除館職。
熙寧二年(1069年),李承之向參知政事王安石推薦章惇。王安石大喜,恨得之晚。 [13]  王安石開始變法後,讓章惇進入集賢院。
二月,王安石設立制置三司條例司,任命章惇為編修三司條例官,加集賢殿校理、中書檢正。參與制定新法,監修國史,編撰實錄。 [14] 
熙寧四年(1071年),章惇奉命分析渝州(重慶)夷事,並分析夔州路差役事務。
制置三司條例司撤銷,章惇改任檢正中書户房公事,兼詳定編修三司令式,及諸司庫務歲計條例,參與制定財政機構的法規。
章惇被派往邠州(今陝西彬縣)調查處理案件,章惇沿途瞭解陝西推行僱役新法及其他情況。
章惇提出採取糧價低時,官府大量收購,以備時用;邊境無事時,將軍隊移往豐收地區就糧,以解決軍需,得到宋神宗的採納。

章惇經略江南

熙寧五年(1072年),章惇拜兩湖察訪使,得到四千八百零九户、田二十六萬畝。 [15] 硤州為安江寨,富州為鎮江寨,累遷如京副使,同修起居注、知制誥、判軍器監等職。
張頡説南江殺戮過多,無辜者十八九,漂浮的屍體遮蔽江,人不吃魚幾個月。章惇痛恨張頡的言論。
熙寧六年(1073年),章惇在荊湖北路建立屯田務,授涇原路經略安撫使、高陽關路經略安撫使,判軍器監、知制誥再兼直學士院
宋神宗下令對審訊宮廷衞士的開封府判官梁彥明推官陳忱進行嚴肅處理,各罰銅十斤。
熙寧七年(1074年),宋神宗命章惇就軍械監置司,立專案,審查曾布所究市易事。呂惠卿又令中書户房統計治平、熙寧財賦收支之數,統計結果,與曾布所説皆不同。章惇辦理此案,曾布不再請求奏對。九月,章惇深得宋神宗賞識,拜為三司使

章惇出任地方

熙寧八年(1075年),王安石再次拜相。宰相呂惠卿外調為陳州知州。
中丞鄧綰説:呂惠卿執政超過一年,所立朋黨不相同,然而與呂惠卿共同作惡,互相幫助,沒有比得上章惇。
呂惠卿雖然已經斥逐,而尚留章惇在朝廷,也尚且醫療疾病,四體而止治其一邊,糞便除清除一堂,而尚存一半污穢啊。章惇出知湖州浙江省湖州市)。
熙寧九年(1076年)十月,峽州辰州湖南省沅陵縣)、沅州(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縣)發生騷亂。
朝廷任章惇為荊湖北路首府荊南(今湖北省荊州市)知府,兼提舉本路兵馬巡檢,詔令親自前往辰州和沅州,安撫叛蠻。章惇設置誠州(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 [16] 
五月,朝廷改任章惇為杭州知州。沒有到任,即被召回朝任翰林學士。因為母親去世,辭官服喪。服除,歷任判三館秘閣、知審官院兼翰林學士。
元豐三年(1080年),章惇擔任參知政事 [17] 
元豐四年(1081年),章惇的父親章俞侵佔百姓沈立的田地,沈立攔路向章惇告狀,章惇把他抓到開封。
大理寺彈劾章惇的父親太子賓客致仕章俞、弟弟潁州沈邱縣主簿章愷,侵佔民田。開封府官,各懷觀望,害怕躲避僉書。
章惇奏事,及報上,不符實際,又按察裁決所開始時,追治堂吏王冕等,證實周之道等人的話。
章惇以為有司不當信王冕等語,想虛構捏造次數,強迫執政,以此報制勘所,仍稱請盡情徹底查究,不可以只信其謬説,坐不適當指揮制勘院,固有是責。
章惇被罷免,任蔡州知州,出任陳州知州,改定州(河北)知州兼定州路安撫使 [18] 

章惇回京任職

元豐五年(1082年),章惇被召任門下侍郎,為副相之首。 [19] 
元豐八年(1085年),宋神宗病危時,有人企圖策立神宗二弟雍王趙顥或四弟曹王趙頵。章惇與以宰相王珪為首的宰執們一起決議立宋神宗長子趙傭皇太子,章惇寫在紙上,王珪拿給已不能説話的宋神宗看,經神宗點頭同意;請宋神宗母、皇太后高氏垂簾聽政,宋神宗同意,太子趙傭(改名趙煦)即位。
五月,章惇任知樞密院事。

章惇新舊黨爭

參考:新舊黨爭
十月,範純仁朱光庭蘇轍等人擔任諫官。
章惇對宣仁太后説:諫官全部令兩制以上奏舉,然後宰執進擬。在除目由中出,我不知從何知之,得非左右所薦,此門不可以漸漸開啓。
宣仁太后説:全部大臣所推薦,不是左右。
章惇説:大臣應該公開張揚,為什麼秘密推薦。皇帝幼衝,皇太后同聽萬機,應該遵循以前的制度。
門下侍郎司馬光對章惇説:範純仁、範祖禹等人任諫官,是眾望所歸,不能因為我的緣故,而擋住賢臣晉升之路,倘若必須如此,那麼我寧願辭職。
章惇説:我也知道韓縝呂公著、司馬光不會徇私舞弊,但如果將來有一天奸臣執政,以這為例,提升諫官以親疏為標準,台諫官就失去意義了,這會造成政治的昏暗,國家安危之所繫。
高太后下詔取消詔令,範純仁被改任為天章閣待制,範祖禹為著作佐郎,其餘三人依舊。
元祐元年(1086年),章惇被監察御史王巖叟、朱光庭彈劾。
司馬光要割地給西夏,得到舊黨的支持。章惇很生氣,説議者可斬。説他們是無見識的不逞之徒。甚至説司馬光村夫子、無能為。 [20] 
哲宗即位,高太后垂簾聽政,以司馬光為門下侍郎、宰相,企圖全部罷廢新法,舉朝沒有敢説話的人,他知樞密院事,與司馬光力辯免役法不可廢罷。章惇多次與司馬光爭論。
章惇説:天下政事,比熙寧元年以前,變更數也數不過來,事既與相不同,怎麼可以全部檢用熙寧元年現行條貫,不知雖是差役一事,官司關連上下,事物目極多,條貫相互干涉,豈可單獨用差役一門,顯見施行未得。
更張政事,所繫生民利害,免役、差役之法最大,急須詳審,不可輕易,只限五天,諸縣何由擎化利害,不知如此變更草率,反而更加為害。
章惇獨自上疏,逐條分析免役、差役二法的利弊,駁斥司馬光對免役法的攻擊,同司馬光在簾前爭論。
章惇説:像役法,熙寧初,用僱代差,實行太快速,所以有損害,重新以差代僱,應該詳細議論,經常討論,或許可以實行,而限止五天,其損害將越來越多啊。
諫官多次彈劾章惇,章惇居位如故。章惇駁斥司馬光所改的役法,積累數千言。司馬光的建議施行後,章惇憤恨地在太后面前爭辯,有以後怎麼能奉陪吃劍之語,章惇的話十分不恭敬。
宣仁太后很生氣,御使中丞劉摯等人接連攻擊他,他被貶出朝任汝州知州。 [21] 
元祐元年(1086年),舊黨辯論失敗,利用台諫官,對章惇進行攻擊,章惇被貶官知汝州(河南臨汝),改任杭州知州,重新擔任汝州知州。
十一月,章惇請求罷職,提舉洞霄宮(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道教宮觀),不斷受到攻擊。因為父親死亡,於是守喪,仍不斷受到舊黨攻擊。

章惇獨相執政

參見:紹聖之治、元祐案
元祐八年(1093年),宋哲宗親政,章惇被啓用為相,專門以繼承為國家的重要事務,凡是元祐所改,全都恢復。引用蔡卞等人,全部居重要職位、擔任言官
大小官僚,沒有幸免,死去的人,殃及妻子、孩子。詆譭宣仁太后,説元祐初年,老奸擅國。章惇請求掘司馬光、呂公著的墳,砍他們的棺材。宋哲宗沒答應。
章惇請求編輯、分類元祐時大臣們的章疏,處治劉安世、範祖禹勸諫宮中僱乳母的事,用文及甫陷害別人的文書引導蔡渭,讓蔡渭告發劉摯、梁燾有反謀,興起同文館案,命令蔡京、安惇、蹇序辰窮究到底。
紹聖元年(1094年),章惇執政,首先議論修復水磨。乃詔即京、索、大源等河為之,以孫迥提舉,重新命令兼提舉汴河堤岸,改差役製為僱役制,章惇逐步恢復免役法保甲法青苗法等。
在章惇主持下,以常平、免役、農田水利、保甲,類著其法,總為一書,定名為《常平、免役敕令》,頒行全國,熙寧新法基本恢復。
章惇薦引名士彭汝礪、陳瓘、張庭堅等,乞正所奪司馬光、呂公著贈諡,勿毀墓僕碑。 [22]  劉奉世等三十一人,或貶官奪恩,或居住安置,輕重有差。其彬州編管秦觀,移送橫州。

章惇欲廢兩後

參見:宣仁案、孟後案
章惇用邢恕為御史中丞。邢恕用北齊婁太后,宮名叫宣訓,曾廢她的孫子少主,而立兒子常山王高演的事,假託司馬光,對範祖禹説:“如今主少國疑,北齊宣訓事仍可憂慮。”
章惇引誘高士充上書,説高士充的父親高遵裕臨死時,屏退左右,對高士充説:宋神宗彌留之際,王珪派高士充來問:不知皇太后想立誰為帝。我斥責高士充離開。章惇追貶司馬光、王珪,贈高遵裕為奉國軍留後。再追貶呂公著、司馬光,又責呂大防、劉摯、梁燾、範祖禹、劉安世等過嶺,意猶未慊,仍用黃履疏高士英狀,追貶王珪,皆誣以圖危上躬。其言浸及宣仁皇后,帝頗惑之。最後起同文獄,將全部誅殺元祐大臣。
章惇讓宦官郝隨幫助自己,章惇想追廢宣仁後。皇太后、太妃都極力同章惇爭辯。哲宗感悟,燒了章惇的奏疏,被郝隨偵知,秘密告訴章惇和蔡卞。次日,章惇、蔡卞上奏,宋哲宗生氣地説:你們不想讓我進英宗廟嗎?章惇、蔡卞才作罷。 [23] 
紹聖三年(1096年),章惇以孟皇后是高太后所立,迎合郝隨,勸哲宗在後宮興起獄案,假託邪門旁道,廢掉孟皇后,讓孟皇后居住瑤華宮。章惇請求立哲宗專寵的劉賢妃(劉清菁)為皇后。孟皇后所生的福慶公主重病不治,孟皇后的姐姐拿道家的符水入宮醫治。符水之事,為宮中禁忌,孟皇后大驚,命將符水藏之。言官鄒浩上疏斥責章惇,請求停止廢后
公主病逝後,孟皇后養母燕夫人等人為孟皇后及公主祈福。劉賢妃趁機將前後兩件事情聯繫起來,説孟皇后這是在詛咒哲宗。哲宗聽説後,開始懷疑,令梁從政、蘇珪調查此案。在章惇和劉賢妃的授意下,孟皇后左右侍女及宦官數十人都被逮捕,嚴刑逼供,甚至有被斷舌的人。
太監、宮女們不願誣衊孟皇后,個個被打得體無完膚,割舌、斷肢者不在少數。梁從政等人造供詞,孟皇后的後位被廢,被安置在被廢妃嬪出家所居的瑤華宮。 [24] 

章惇北伐西征

參見:紹聖北伐、元符西征、元符和議
夏軍攻陷金明寨,主帥張興戰死。章惇大怒,要把全軍四千人全部斬首。李清臣説:“如果把官吏士兵都殺掉,以後出現主將戰死的情況,必然會全軍降敵了。”他於是只殺了親兵十六人。
自金明寨失陷後,哲宗命西部各路加強防守。熙河將王文鬱等,築汝遮為安西城,以通秦鳳援師。梁太后懼宋朝聲討,派遣使者獻俘遼國,以為應援。
元符元年(1098年),邊廝波結等以河州(今屬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岷州今屬甘肅省岷縣)、溪哥城(今屬青海省貴德縣)及吐蕃兵六千餘人歸順宋朝,邈川諸酋相繼亦求內附。章惇命王愍進攻吐蕃,吐蕃主隴拶出降。
西夏接連上表,請求遼朝出兵,遼朝徵集大軍駐紮宋遼邊境,作出大舉南下之勢,派蕭德崇到開封勸和,提出讓宋朝歸還攻佔西夏的領土。眾人大多同意談和還地,哲宗也認為如此。章惇拒絕了遼朝的要求,認為:“夏國作過未已,北方使者雖來勸和,也需要討伐,若能服罪聽命,雖北朝不來勸和,亦自當聽許。”宋夏和談,西夏臣服宋朝。
河東方面奏稱:“遼國人過天澗取水,已令地分婉順止約去訖。”章惇説:“這是邊吏畏縮而已,若過界者,直接斬殺,他們一定不敢來。”
章惇請求哲宗下詔,在各地探察百姓有謊言的人,按律論罪。章惇立下賞格,告密之風,日益興盛。有個酒醉胡説的人,哲宗下詔免去死罪,章惇按律殺之。 [25] 

章惇反對端王立儲

元符三年(1100年),宋哲宗駕崩,皇太后招來宰輔詢問誰可立為皇帝,章惇厲聲説:“按禮法而言,同母胞弟簡王當立。”皇太后説:“我無子嗣,諸王都是神宗的庶子。”章惇復言:“既然都是庶子,按長幼應立申王。”皇太后説:“申王有疾病,不能立為帝。”章惇還想説話,曾布斥責説:“章惇,聽太后處置。”太后決定立端王,乃是宋徽宗。 [97-98] 

章惇貶死湖州

元符三年(1100年)五月,徽宗以章惇為特進,封為申國公,拜山陵使。章惇請求去職,宋徽宗不允許。途中突遇大雨,宋哲宗靈車陷於泥沼。過了一宿,才走出來。言官彈劾章惇不恭。 [26]  左正言陳瓘趁機請求罷免章惇,並進一步商議對他的刑罰。 [27] 
九月,章惇五次上表,請求免去政事,聖詔不允。章惇從小道出去,居於僧舍。第二天,再次上表,宋徽宗仍不允許,派中使跟隨看管,章惇再次從小道出去。 [28]  宋徽宗對輔臣説:“我如此對待章惇,各方面都考慮到了,禮貌可以説是尊敬到了極致。”眾人説:“恩禮的確過厚。”徽宗説:“章惇請求知越州,應該答應他。” [29] 
台諫豐稷陳師錫陳瓘多次彈劾章惇。於是,宋徽宗罷免章惇的特進, [30]  出授越州知州。陳瓘等人認為責罰太輕,再上章彈劾章惇,重提紹聖時期設置看詳元祐訴理局,一切對於先朝言語不順從的人,加以釘足、剝皮、斬頸、拔舌之刑的行為。經此彈劾,章惇貶為武昌軍節度副使,於潭州安置。 [31-32] 
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諫官任伯雨八次上章彈劾章惇,宋徽宗不理。陳瓘、陳次升等人再次極言此事。任伯雨稱章惇有謀反之心,輕視徽宗、想追廢宣仁太后。於是,宋徽宗再貶章惇為雷州司户參軍 [33-34]  其子章援上奏時,徽宗頗稱其孝,略有哀憐之意。但經曾布請求,徽宗又下詔:章惇親子孫,允許在外指定差遣,不得總是到京師及上章疏。
崇寧元年(1102年),章惇調為舒州(今安徽省安慶市團練副使睦州(今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居住。
崇寧四年(1105年),移越州(今浙江省紹興市)團練副使,遷湖州團練副使。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1106年1月2日),章惇在貶所逝世,享年七十一歲,葬於長興(今浙江省長興縣)。 [1]  [35] 
大觀三年(1109年),恢復特進、申國公。
政和(1111年—1118年)年間,重贈觀文殿大學士、太師,追封魏國公 [36] 
紹興五年(1135年),宋高宗閲任伯雨的諫章,下詔追貶章惇為昭化軍節度副使,命其子孫永遠不能在朝廷出仕。 [37] 

章惇為政舉措

章惇政治

恢復新法
1、紹聖元年(1094年),改差役製為僱役制,恢復免役法,規定各地富人繳納免役錢在一百貫減收三分,即三十貫,以此減少恢復免役法的阻力,同年恢復保甲法。
2、紹聖二年(1095年),恢復青苗法,規定借青苗的錢完全自願,禁止強制,只收一分息,給散本錢,不限多寡,各從人願,仍勿推賞,其出息至寡,則可以抑兼併之家,賞既不行,則可以絕邀功之吏,進一步減輕了農民負擔
3、紹聖四年(1097年),置市易務,規定商販向市易務購買貨物一律用現錢交易,收息不超過二分,不許賒購。
4、元符元年(1098年),在章惇主持下,“以常平、免役、農田水利、保甲,類著其法,總為一書”,定名為《常平、免役敕令》,頒行全國。至此,熙寧新法基本恢復。
章惇恢復熙寧新法,並修正新法的諸多弊端,從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熙寧新法的缺陷,沒有一味的排斥元祐時期的政策而是學習其好的政策。 [38] 
章惇任三司使期間, 提出天下財賦汗漫,無以察其耗登之數請選置才士,刪修為冊,每年校其增虧,以考驗諸路當職之官。
設置三司會計司,把天下的户口、人丁、場務、坑冶、房園、租額、年課之類,重新登記,使有無相通,以省察國家大計。
貶斥舊黨
章惇籍文彥博等三十人,揭榜朝堂。
次年八月,皇帝下詔:呂大防等永遠不得引用及恩赦。範純仁上疏,請將呂大防等原放。範純仁因此落職,徙知隨州
追究司馬光等人割地給西夏的罪責,剝奪司馬光的追封,勸諫宋哲宗下詔掘墓鞭屍 [39]  ,以朋黨的罪名驅逐保守黨大臣,株連甚眾。
紹聖四年(1097年),追貶司馬光、呂公著及王巖叟等已死諸人官。呂大防、劉摯蘇轍梁燾範純仁等流放到嶺南。文彥博由太師貶為太子少保,被貶官者共三十餘人。
章惇建議派呂升卿、董必去嶺南訪察,將流放的人全部殺死,宋哲宗説:朕遵循祖宗遺制,不曾殺戮大臣,釋放他們不要治罪。
當時有種説法即蔡卞心、章惇口,凡是章惇所主張的人物,大多出於蔡卞,凡是紹聖以來竄逐諸臣,全部都是由蔡卞開口之後施行。
重修實錄
紹聖年間,中央機構上疏皇帝,指責實錄院前後所修先帝實錄,其中很多都是道聽途説,憑空捏造,只是想詆譭熙豐以來的政事。
章惇説:不僅很多材料是從傳聞中得來的,即使有些材料是從臣僚家中取得的,也不可以相信。但竟敢根據傳聞來修史,造假騙人的膽子也夠大。
先帝盛德大業,卓越出千古之上,發揚休光,正在史策,而實錄所記載,很多類似沒有根據,請求驗索審定,重行刊定,使後世研究審察,無所迷惑,宋哲宗詔從之。
章惇命蔡卞等人根據王安石的日錄重修神宗實錄。
設置看詳訴理文字所
安惇等人提出元祐初守舊派訴理所,對變法期間因反對改革而被貶逐的守舊派官逐一審查平反並對有關的改革派官員進行貶逐。他們請求設看詳訴理文字所對元祐初的訴理案件進行復查。
章惇未應,蔡卞以二心之言迫之,章惇沉默不敢對,即日置局,士大夫得罪者八百三十家,重罪者千餘人。
用人方針
章惇下令中外學官,不是治科、進士、上舍生而入官的人全部解除官職,解除所有憑藉私人關係而任官之人的官職。章惇獨相七年,從來不利用宰相的權利贈送官爵給自己的親信。 [40] 
章惇執政時期被任用的官員
官職
人物
尚書左丞
尚書右丞
同知樞密院
刑部侍郎
中書舍人
言官
周秩、翟思
工部員外郎
權户部尚書
知樞密院事
中書侍郎
知樞密院
吏部尚書
御史中丞
設立州縣
新化縣屬地,包括現新化縣、安化縣、冷水江市的全部,以及漣源市新邵縣隆回縣漵浦縣桃江縣的一部分。幾乎囊括了湖南的中心地盤,面積達幾萬平方里。
宋朝控制了東起寧鄉縣(今湖南寧鄉)司徒嶺,西至邵陽白沙寨(今湖南邵陽),北到益陽(今湖南益陽四里河,南至湘鄉(湖南湘鄉縣)佛子嶺的廣大地區。 [41] 
章惇等人開拓西南,四川南部、湖北西南、湖南西部、貴州東北、廣西西部被納入宋朝版圖。 [42-43] 
經略
取得
設置
湖北
硤州
誠州
湖南
懿、鼎、五溪、辰、以硤、中勝、雲、鶴、繡、衡、古、顯、敍、硤、中勝、富、瀛、繡、允、雲、洽、俄、獎、晃、坡、宣、上溪、中溪、下溪、龍賜、天賜、忠順、保靜、感化、永順、懿、安、遠、新、給、富、來、寧、南、順、高、辰、兩江
長沙、隆回、大馬、石馬、永寧、龍潭、藍田、姿江、東平、豐樂、常安、下溪、黔陽城、新化縣、安化縣、蒔竹縣、盧陽縣、麻陽縣
西夏
洪州、宥州、會州、鹽州、蘭州等
西安州、晉寧軍
吐蕃
邈川、青唐等
鄯州、湟州、廓州、隴右節度軍
地方政績
章惇修汴河,治黃河,開楚州支家河,導淮河與漣河相通,擴大手工業生產的規模。

章惇軍事

開疆拓土
(一)征服西夏
章惇力主對西夏作戰,並多次取得對西夏的軍事勝利,其後遼朝專門派遣使節上書呼籲宋夏和解:粵維夏台,實為藩輔。累承尚主,迭受封王。近歲以來,連表馳奏,稱南兵之大舉,入西界以深圖,懇求救援之師,用濟攻伐之難。理當依允,事貴解和。蓋遼之於宋,情重祖孫;夏之於遼,義隆甥舅,必欲兩全於保合,豈知一失於綏誠?而況於彼慶曆、元豐中,曾有披聞,皆為止退。寧謂輒違先旨,仍事遠征。倘蔽議以無從,慮造端而有自;則於信誓,諒系謀維?與其小不忍而窮兵,民罹困敝,曷若大為防而善計,世享太平。特戒使軺,敢達誠素。”哲宗命中書舍人郭知章持書報曰:“惟西夏之小邦,實本朝之藩輔。曲加封植,俾獲安全。雖與北嘗有婚姻之親,而在南全居臣子之分。含容既久,變詐多端。爰自累歲以來,無復事上之禮。賜以金繒而不已,加之封爵而愈驕,殺掠吏民,圍犯城邑。推原罪惡,在所討除。聊飭邊防,預修武備,據守要害,控扼奔衝。輒於去歲之冬,復驅竭國之眾,來攻近塞,凡涉兩旬,自取死傷,數以萬計。糧盡力屈,眾潰宵歸。更為詭誕之辭,妄求拯救之力,狡獪之甚,於此可知。採聽之餘,固應洞曉。必謂深加沮抑,乃煩曲為勸和。示以華緘,將之聘幣。禮雖形於原意,事實異於前聞。緬料雅懷,殊非得已,顧於信誓,殊不相關。惟昔興宗,致書仁祖,諭協力蕩平之意,深同謀外御之情,致欲全除,使無噍類。謂有稽於一舉,誠無益於兩朝。祖宗貽謀,斯為善矣。子孫繼志,其可忘諸?今者詳味縟辭,有所未諭,輒違先旨,諒不在茲。如克念夫前徽,當益敦乎大信,相期固守,傳示無窮。矧彼夏人,自知困蹙,哀祈請命,屢叩邊關。已戒封疆之臣,密察情偽之狀。倘或徒為空語,陰蓄奸謀,暫示柔伏之形,終懷窺伺之志,則決須討伐,難議矜容。若果出至誠,深悔前罪,所言可信,聽命無違,即當徐度所宜,開以自新之路。載惟聰聽,必諒悃衷。可見北宋對西夏作戰獲得的成果,其後西夏表示願意對宋稱臣。 [102-105] 
(二)出兵吐蕃
元符二年(1099年),章惇命宋軍出兵吐蕃,大將王愍率軍進攻吐蕃,以王贍為先鋒,王愍督促王贍。王贍作為先鋒渡河先攻下了隴朱黑城,之後又率兵攻取率軍攻取青唐、邈川,建為鄯州、湟州,招降瞎徵,遷正任團練使,知鄯州、湟州,為路鈐轄。縱部下剽掠,引起羌人反抗,與西夏軍合圍邈川,王吉、魏釗、種樸等宋將相繼戰死,兵敗棄地而返,被彈劾,安置房州,旋配昌化軍,途中自殺於穰縣。 [106] 
(三)開拓西南
熙寧初,湖北提點刑獄趙鼎,上書説峽州峒首苛刻盤削百姓沒有節制,蠻部眾人都想歸中原;辰州一名百姓張翹也上書説南北江的利害。當時宋神宗與王安石正想用兵以威懾四方民族,於是在熙寧五年七月,派遣章惇任察方荊湖北路,經制蠻事。
十一月,章惇就招降梅山峒蠻蘇氏。梅山過去與中原不通,他的地域東與潭州相接,南與邵州相接,西接辰州,北接鼎灃。
章惇招降了他們。登記他們的百姓共一萬四千八百户,土地二十六萬四百餘畝,都為他們定了税額,每年交一次。修築武陽、開峽兩個城,設置安化縣,就是長沙府的安化縣與寶慶府的新化縣。
熙寧六年十月,南江的向永晤、舒光銀,各自獻出土地投降章惇。只有田氏有勇猛的人,非常不好馴服。章惇進兵懿州、南江州峒,都加以平定,於是設置沅州,將懿州新城作為治所。
誠徽州的楊光富,也率領他的族姓二十三州峒歸附,於是設置誠州。沅州就是沅州府,誠州就是靖州,而徽州就是靖州屬下的綏寧縣
熙寧九年正月,章惇又招降下溪彭師晏。這之前,彭氏世代住在五溪,自封刺史,沿襲幾代,朝廷都不敢過問。
章惇平定了江南,彭師晏恐懼,章惇招降了他。屬於他的二十州都歸入宋的版圖,就是辰州府。於是下詔修築下溪城,賜名為會溪,在那裏駐紮軍隊,屬於辰州,使他們和漢民一樣繳納租賦。
章惇做制蠻事這一職務,三年多,所招降的大酋長有十幾個,地域有四十多個州,現在的四個府。章惇又從廣西融州開通道路,到達誠州府,增設當江等堡。融州就是柳州府融縣
元祐初,傅堯俞王巖叟請求將熙寧間所置新州全部廢除。因為蠻人已經習慣風俗很久,不便都廢除,於是廢除誠州而留下沅州,所開通的道路,所設置的砦堡,都毀壞了。從這時五溪郡縣,就放棄不再過問了。
鞏固邊防
章楶説:若得橫山、天都亦非常不世之功也。朝廷出師,常為西人所困者,以出界便入沙漠之地,既無水草,又無人煙,未及見敵,我師已困矣。
西人之來,雖已涉沙磧,乃在其境內,每天橫山聚兵就糧,因以犯塞,稍入吾境,必有所獲,此西人所以常獲利。今天都、橫山盡為我有,則遂以沙漠為界,彼無聚兵就糧之地,其欲犯塞難矣。 [44] 
西安建州,包括天都,自天都至秦州甘谷城,南北一直五百里,幅員殆千餘里。涇原進據天都,熙河自汝遮建城寨至會州,故兩路邊面相通接,而秦州遂為腹裏
諸路所築,凡四十餘壘。皆曰未論諸路,只天都與熙河邊面相接,所包括幅員蓋千里,河東、鄜延、環慶邊面亦各相通。
改進軍械
章惇判軍器監期間,注意改進兵器的生產,號召吏民獻器械技藝,使北宋的武器日趨精良。章惇與沈括一起管理軍器監,受命討論兵車制度,研究出新式戰車,神宗很高興,在延和殿親自考查,藏於武庫

章惇經濟

章惇廣泛設置博易場。在梅山,章惇“給牛貸種使開墾,植桑植稻輸緡錢”;在沅州,章惇實行屯田,鼓勵外地民遷入蠻地經營田土,如“分道路甚至地裏遠近並附入州縣圖籍。令縣邑城寨,常切開廣,於新城地買官田,及許庶民置田。”調配土地的情勢為,“峒丁皆計口給田,多寡闊狹,疆畔井台,擅鬻者有禁,私易者有罰。”不允許土地自由買賣。得到官田的峒丁,“每丁歲納三鬥三升,謂之身丁米。” 隨着“給牛貸種使開墾,植桑種稻輸緡錢”政策的推動和大量漢民的遷入,山區耕地面積大幅上升,山地稻作農業得到很大發展。使這些地區原始的刀耕火種經濟走上了以牛耕農業為基礎的封建地主經濟的發展道路。

章惇文化

章惇廢除進士學習詩賦,專門研究二經。蘇軾説:“章子厚(章惇)曾説想恢復以詩賦取士,等到後來作了宰相,被蔡卞挾持,而不能明瞭裕陵(神宗)的志向。”

章惇藝術造詣

書法
章惇對自己的書法相當自負,自謂“墨禪”。 [45] 
黃伯思評論章惇的書法説:“近百年來,書法家中惟有章惇能表達筆意,雖然精巧方面不如唐人,但筆勢上超過了唐人,意境在初唐四大家中的褚遂良薛稷之上,暮年愈妙,神采像王羲之。” [46] 
元朝陶宗儀在《書史會要》中評價道:“作書意象高古,莫年一以魏晉諸賢為則,此其正書,殊類王逸少(王羲之)。”
明朝趙順《石墨鐫華》雲:“章子厚《草堂寺題記》用卧筆,間作渴筆遊絲法,亦遒勁。” [47] 
章惇存世書跡有《草堂寺題記》石刻、《會稽尊候帖》,其《會稽尊候帖》被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

章惇個人作品

體裁
作品名稱
詩歌
《紫閣》《清明日赴玉津園宴》《遊虎丘次韻》《和蒲宗孟遊虎丘因書錢塘舊遊》《句》《栽桐竹》《題李邦直蒙江初雪圖》《樓觀》
古文
《章子厚內製集》《元符敕令格式》《熙寧新定孝贈式》《熙寧新定服飾》《熙寧新定皇帝錄令》《司農寺敕》《式》《熙寧將官敕》《導洛通汴記》《章申元九事》
書法
《草堂寺題記》《會稽尊侯貼》

章惇人物評價

章惇總評

王夫之的評價:①章惇是功是過,清清楚楚,胡人為什麼喜歡説他的不好,卻從來不反思呢?你若以大義討論,那麼他的功不僅這而已。章惇故意遇到皇帝制造事端用來邀功,真心不夠到這裏。已經做完事情,因為他有功;既然有功,終究不可以成為罪。直到今天,他所建的州縣,存在的仍然在眼裏。他沿着設立,好像城步天柱的許多城市繁密如棋子似地分佈,看在眼裏。但是他沒有獲得評定,異族侵略郡邑,也可以看到。誰安誰危,誰治誰亂,誰得誰失;徵求許多事情,問許多思想,為什麼遮蓋呢?説他是個小人,那麼功也是罪,是也是非,自古都是公正的議論,不能剝奪。他的功多,品行正直,仁愛非常大啊。 [48]  ②章惇經制湖北蠻夷,揣摩神宗用兵的想法而希望得到功賞,應被天下所反對,然而灃、沅、辰、靖這些地方,蠻人不再攪擾內地,而安化靖州等州縣,至今都是文治之地,和湖北湖南的其他縣唇齒相依,他的功績可以埋沒嗎?章惇的事還沒有做完,而麻陽以西,沅漵以南,苗人不再收斂,至今還是禍患。住近蠻人的百姓,性命妻子,牛馬糧食,都不能自保,那麼章惇是有功還是有罪,就已經很明顯了。為什麼喜歡去找別人的錯誤,而自己不去反思呢?如果用大義來説,那他的功績就不僅在此了。 [49] 
梁啓超的評價:《宋史》章惇的傳中所講大概就是這樣。以此來看,足可以讓他是奸臣嗎?就拿他不肯把官位給自己的親友一件事來説,他潔身自好的品格已經可以影響世俗了。哲宗死後與太后爭論要立的人,最終也因此被貶出以至於死去。即使他主張所立的簡王和申王不知道他們是怎樣的人,像徽宗這樣荒淫無道的國君,最終使宋滅亡,這是世世代代人們所共同看到了。怎麼知道不是章惇平時觀察他這個人不適合做國家的君主而故意阻攔呢?即使不是這樣,也不足以加罪給章惇。如果認為紹述在熙豐年間為奸,那麼也是以奸上加奸罷了。最為世人所詆譭的,莫如驅逐元祐大臣和請求廢宣仁太后這兩件事。請求廢除太后確實有罪,説到驅逐流放元祐的那些大臣,則又是以元祐間的大臣用來對待熙豐的方法來做的。如果元祐的那些人做的對,那章惇做的也對;如果章惇做的不對,那麼元祐間的人所做也不對。議論者肯定要説:元祐的那些人是君子,所以可以驅逐小人;章惇是小人,所以不可以驅逐君子。我不知道他們所説的君子和小人是怎麼來區分的?如果按私德來論,章惇的耿直,恐怕是元祐間的那些賢人比起來也是有愧的;如果按政見來論,我沒有聽説有用政見來判別君子和小人的。攻擊新法的人既然可以把奉行新法的人認作小人,那麼奉行新法的人也可以指責攻擊新法的人為小人,他們之間能差多少呢? [50] 

章惇歷代評價

兩宋
王禮:章子厚以仕宦顯其隱德,弗耀可師仰者,具於景行。 [51] 
王安石:①有機略,勝王韶 [52]  ②章子厚才極高。 [53] 
時人:承天一柱,判斷山河。 [54] 
魏泰:骨氣清粹,真神仙中人。 [55] 
曾布:蔡卞最陰巧,而章惇輕率。 [56] 
蔡絛:章丞相惇性豪邁,頗傲物。 [57] 
趙煦:①章惇器博而用遠,寶茂而聲宏。 [58]  ②內有論道經邦之實,外有開疆復宇之休,無壅爰及叩關之請,坐臻偃革之期疇成効於一時。 [59]  ③器博以大,志剛而明,才之所施,則酬酢萬變而無窮,學之所造,則貫通百家而不惑,蚤席華問,寖登近班,自結聖神之知,薦登丞弼之地,祐我昭考,格於丕平,肆予纘服之初,身任受遺之託,定策社稷,底寧邦家,方政令出於簾幄,權柄歸於廊廟,善政良法,多所紛更,正色危言,不憚強禦,十年去國,一德保躬,雖風波並起乎畏途,而金石不渝於素履。 [60] 
邵雍:天下聰明過人唯程頤,其次則章惇。 [61] 
蘇軾:子厚奇偉絕世,自是一代異人,至於功名將相,乃其餘事。 [62] 
趙頊:卿以舊輔,填撫北陲緬,懷俊能入議,幾政令訓迪,有位服於官,成倡予猷為良,在近弼宜副延矚,亟覲闕庭。 [63] 
岳珂:①公才偉矣,而用之者背馳,使英邁之姿與翰墨俱鬱,悲夫!欲後之世因其跡而識其人猶不可勿錄也。 [64]  ②張無盡嘗謂公奇男子,夢中劇談若或見之矧予於,手跡之遺,猶足以覿,百年之風姿,仕繫於時才高用,違覽者未嘗不三嘆息於斯。 [65] 
邵伯温:內翰、忠宣、子厚雖賢否不同,皆聰明曉吏治,兼知南北風俗,其所論甚公,各不私於所主。 [66] 
孫覿:雄俊魁磊,豪傑偉異之人出,於是宰相郇公、申公、樞密秦公仍世為將相,高牙巨轂,尊顯三朝。 [67] 
韋驤:惟相公濟時碩德,命世巨賢,熙載猶稷契之功,致主以唐之道學,探聖微而充之以正勳,着王室而守之以謙鈞。 [68] 
李綱:方子厚當軸,士大夫喜詆訶其失,然自今觀之,愛惜名器,堅守法度,諸子雖擢第,仕不過筦庫州縣,豈不賢哉?語曰:善人,我與子厚亦云。 [69] 
趙佶:章惇弼亮三世,勸勞百為,上以贊乎天工,下以定乎國是,廟堂鯁議操守一心,帷幄深籌,決勝千里,當昔受遺之際,綏定我家逮居述,事之時,克篤先烈,茲繼猶於津渙方,宏濟於囏難。 [70] 
王鞏:章子厚為蘇子瞻辯此心惟有蟄龍知詩意雲龍者非獨人君,人臣皆可以言龍也,此語足以為蘇子辯誣,遠小人之謗,釋人君之惑。此事猶可見章子厚亦非僅行險心狠之小人,與蘇子尚有故交在也。 [71] 
李新:相公質文全粹,聲實保和,道觀昭曠之原化,執慘舒之柄大熙,庶績以為百工師,時顯諸仁,所謂萬世利臻,符瑞之眾至懋功德以兼隆式,丁亞歲之辰,宜受王明之福。 [72] 
蘇轍左僕射蔡確,憸佞刻深,以獄吏進。右僕射韓縝,識闇性暴,才疏行污。樞密使章惇,雖有應務之才,而其為人難以獨任。門下侍郎司馬光尚書左丞呂公着,雖有憂國之志,而才不逮心。至若張璪、李清臣、安燾,皆斗筲之人。 [73] 
劉弇:自有生民以來,天下未嘗無宰相居焉者,幾何人成就之者,幾何時計其大,不計其細,問其人,不問其取,充位而已,一日得志,澤朝下而暮滲漉,變天閎之民,為期頤耊艾,至不旋踵宰相,事業大率如此,皐夔稷契之稱,美於典謨也,自是開闢中,一時稀闊盛事。 [74] 
常安民:以大臣為紹述之説,實假其名以報復私怨,一時朋附之流從而和之,遂至已甚。故凡勸陛下紹述者,皆欲託先帝以行奸謀,他事難惑聖睿,若聞先帝則易為感動,故欲快私讎陷良善者,須假此以移陛下心意。至引王鳳亂漢,林甫亂唐,以比惇擅作威福。 [75] 
留正:章惇、蔡卞、張商英之徒,既謫貶範純仁以下三十餘人,又追貶司馬光、呂公著一十餘人,竄呂大防劉摯梁燾,皆已致之死地而欲盡殺元祐諸賢。既廢孟後,且又欲追廢宣仁,章惇之罪,可勝誅哉。 [76] 
龔夬:昔日丁謂當國,號為恣睢,然不過陷一寇準而已,及至於惇,而故老、元輔、侍從、台省之臣,凡天下之所謂賢者,一日之間,佈滿嶺海,自有宋以來,未之聞也。當是時,惇之威勢震於海內,此陛下所親見。蓋其立造不根之語,文致悖逆之罪,是以人人危懼,莫能自保,俾其朽骨銜冤於地下,子孫禁錮於炎荒,忠臣義士,憤悶而不敢言,海內之人,得以歸怨先帝,其罪如此。 [77] 
崔鶠:光忠信直諒,聞於華夷,雖古名臣,未能遠過,而謂之奸,是欺天下也。至如惇狙詐兇險,天下士大夫呼曰惇賊。貴極宰相,人所具瞻,以名呼之,又指為賊,豈非以其孤負主恩,玩竊國柄,忠臣痛憤,義士不服,故賊而名之,指其實而號之以賊邪。京師語曰大惇小惇,殃及子孫,謂惇與御史中丞安惇也。小人譬之蝮蠍,其兇忍害人,根乎天性,隨遇必發。天下無事,不過賊陷忠良,破碎善類。至緩急危疑之際,必有反覆賣國、跋扈不臣之心。
陳瓘:章惇獨掌政柄,首尾七年,隨其喜怒,恣作威福,助尊私史,則至於薄神宗,矜伐己功,則至於累宣仁。樂於用兵,大開邊隙,陝西之民怨矣,而進築不已,內府之財竭矣,而輦運不休,忘祖宗積累之艱,輕朝廷根本之地,謂人之怨怒為當爾,謂天之譴戒為流俗。殺張天悦之徒以箝眾口,廣鄒浩之獄以絕言路,天下震駭,人多自危。賴宗廟之靈,不廷不虞之變幸未發爾。哲宗一於委任,何負於惇,惇負哲宗,乃至於此。雖陰謀密計發於蔡卞,而力行果斷,惇實主之。用春秋誅惡之法,則罪卞可也,任扶危持顛之責,則非惇而誰。 [78] 
豐稷等:①昔在相位,變亂名實,顛倒是非,拔擢羣小,佈列中外,陰邪慘酷,更相唱和,流毒四方,感動天變。伏遇大明繼照,羣陰廓開,俊傑勷徵,奸回竄伏。②章惇當國七年,竊持威柄,禍及天下,勇於害賢,敢於殺人,臨大變,訂大事,包藏陰謀,發為異議。陛下尚優容之乎,祖宗怒惇久矣,今付陛下震之,上帝怒惇久矣,今命陛下誅之,陛下何憚而不果邪。 [79] 
李清臣:章惇為相,朝廷屬以政事為之,不置次輔,而惇不念體國,其所以開導上聽者,莫非忮忍殺伐之事以己之平日仇怨,或託謗訕宗廟,或稱謀危上躬,竄逐南方,投之死地。故貶人及骨肉死者不得歸葬,存者悉為囚徒。又因編類章疏,看詳訴理,受禍者一千餘家。自古奸臣,少惇比者,今既罷去,尚以特進守藩,天下人心鬱抑不快,盍加誅殛,以慰民望。 [80] 
元朝
脱脱等:章惇敏識加人數等,窮兇稔惡。 [81] 
明清
李贄:惇性剛狠,膽麄才贍,以眾人攻擊不得伸其氣,輒爾乘時報復,使有聖主賢相愛而用之,亦足建功定國,非邢恕、蔡確比也。 [82] 
張燧:章惇曾開梅山,有詩一篇,專誦其利,而濟北晁無咎賦詩,則言不必開,蓋因章惇小人專其事,為清議所不與耳。然梅山地為今長沙府安化縣五寨,自熙寧至今,永無蠻獠之患。則惇之此舉,不為無當也。不然,長沙之害,豈減於廣西之瑤僮哉。
王夫之:迨及白馬之禍,凡錦衣珂馬、傳觴挾妓之習,熸焉銷盡。繼以五代之凋殘,延及有宋,羶風已息。故雖有病國之臣,不但王介甫之清介自矜,務遠金銀之氣;即如王欽若、丁謂、呂夷甫、章惇、邢恕之奸,亦終不若李林甫元載王涯之狼藉,且不若姚崇張説韋皋李德裕之豪華;其或毒民而病國者,又但以名位爭衡,而非寵賂官邪之害。此風氣之一變也。 [83] 
李慈銘:温公、荊公皆早貴,未歷州縣,故狃於一偏,章子厚雖賢否不同,而性聰明,深知吏事,故於温公改役法時,言往日行免役法以行之太驟,故多弊,今日改法,宜詳酌而緩行之,庶幾無弊,而温公不聽,此則萬世之公言也。 [84] 

章惇軼事典故

章惇年少輕狂

章惇與蘇軾關係非常好。一天,章惇坦腹躺在牀上,剛好蘇軾從外面回來,章惇摸着肚子問蘇軾:“你説這裏面有什麼東西。”蘇軾説:“都是謀反的家族內部事務。”章惇聽罷大笑。 [85] 

章惇京城遇險

章惇要到東京汴梁去參加進士考試。章惇長得很英俊,風度翩翩。到達京城的當天晚上,閒來無事,章惇便一個人在街上閒遊,忽然看見好幾頂富麗堂皇的轎子,隨從和侍衞穿的也很漂亮,最後一頂轎子裏有個婦人,長得很漂亮,轎子裏的女人總是盯着章惇看,挑逗章惇,章惇不知不覺地一直跟着轎子。
婦女向章惇招手,讓章惇坐進轎子,兩人在轎子裏一起坐着,被抬到了一座豪門裏,那個婦女讓章惇扮作隨從,混了進去。大院很豪華氣派,但似乎沒有人居住。
當晚,章惇就和婦人睡在一起了。這位婦女不但自己服侍章惇,還介紹了很多和她一樣的美貌女子和章惇縱情淫樂。這些婦女都長得很漂亮,章惇問他們的情況,婦女都不告訴他。
婦女們折騰完後,於是用鎖把章惇鎖在屋子裏,不讓他出來,一連幾天都是這樣,把章惇折騰的精疲力竭,這時候,章惇才感到害怕了。
後來,一位歲數較大的姬妾問章惇,你怎麼來這裏了呢?我們主人雖然有很多妻子,但都不能生孩子 ,所以,主人才允許她們勾搭年輕英俊的男人,和主人的小妾們同房,指望能懷上孕,但是日子久了則會斃命,已經死了好幾個人。
章惇很害怕,問這個歲數較大的姬妾,怎麼才能逃脱。這位婦女説,看你的長相,不是庸碌無為的人,一定能夠解脱,主人明天一早上朝,你穿我的衣服出去,出去後,不用鎖門,到五更的時候,我給換套男僕的衣服,你混在僕人中間出去,就不會有危險了,千萬不要告訴別人,否則你就大禍臨頭。章惇按照她的計策,逃了出去。
後來章惇顯貴,才把這件事説了出來,雖然查到了這家主人姓名,但是不想説出來讓別人知道。 [86] 

章惇臨險書壁

蘇軾任鳳翔府節度判官,章惇為商州令,一起擔任考官,主持考試的劉原父認為他們都是國家中才能最優秀的人才,十分尊敬他們。章惇與蘇軾相處融洽,非常快樂,一起遊玩南山諸寺,寺有怪物害人,人們不敢住宿。章惇住下後,怪物不敢出來。
到達仙遊潭,下臨絕壁萬仞,岸很狹窄,橫木架橋。章惇推蘇軾過潭書壁,蘇軾不敢過去。章惇平步而過,用索掛着樹,躡之上下,神色不動,用漆墨濡筆大書石壁説:“章惇、蘇軾來遊。”蘇軾撫摸章惇的背説:“您一定能殺人。”章惇説:“為什麼啊?”蘇軾説:“能夠自己拼命的人,能殺人啊。”章惇大笑。 [87] 

章惇擊石震虎

章惇為商州推官,蘇軾為鳳翔幕僉,在山寺裏喝酒。聽聞報告有老虎,二人酒狂,勒馬同往觀看。離老虎還有數十步,馬受驚不敢往前。蘇軾説:“馬都這個樣子了,來幹什麼?”於是轉頭。章惇獨自鞭馬向前去,説:“我自然有道理。”已經接近,取銅沙羅,在石頭上攧響,老虎隨即受驚逃跑。回去對蘇軾説:你一定不如我。 [88] 

章惇反駁王珪

在“烏台詩案”中,蘇軾被捕下獄,宰相王珪説:“蘇軾對於陛下有不臣之意。”宋神宗改容説:“蘇軾的確有罪,但對我還不敢這樣吧?你怎麼知道的。” 王珪説:“有蘇軾的詩為證。他曾作《檜》詩:根至九泉無曲處,歲寒唯有蟄龍知。龍本在天上飛,蘇軾卻要求地下的蟄龍,還要在九泉之下去求,這不是詛咒陛下,要造反嗎?”
章惇説:“龍並非專指人君,大臣也可以被稱為龍。”神宗説:“諸葛孔明被人稱作‘卧龍’,東漢潁川有‘荀氏八龍’,難道他們都是人君嗎?對於詩人的作品,怎麼能這樣議論?他自己詠歎檜樹,與我有什麼相關呢?”因為章惇等人的搭救,神宗僅對蘇軾做較輕的處分。
退朝之後,章惇對王珪説:“相公為什麼要這樣?想夷滅蘇氏一族嗎?” 王珪説:“這是舒亶説的。”章惇譏諷説:“舒亶的口水也可以吃嗎?” [89-90] 

章惇士不可辱

宋神宗在陝西用兵失利,下令處死一個漕官。第二日,宰相蔡確奏事,神宗説:“下令處死某人,現在已經完成了嗎?”蔡確説:“正想上奏。”神宗説:“對這個人有什麼疑問嗎?”蔡確説:“自從祖宗以來,從來沒有殺過文官,我們不願意從陛下開始。”神宗沉默很久之後説:“可以將他刺面發配到偏遠險惡的地方。”
時任門下侍郎的章惇説:“與其這麼做,不如殺了他。”神宗説:“為什麼?”章惇説:“士可殺,不可辱。”神宗聲色俱厲,説:“一件快意的事情都不能讓朕做嗎?”章惇説:“這樣的快意,不做也好。” [91] 

章惇明察秋毫

章惇為相時,齊州奏稱孫耿鎮監官私自蓄養官奴,其實是鎮裏富民所養的。一天晚上,遇到了那個惹事的官奴,富民馬上結客,毆打他,官奴傷重逃走,富民暗地遣人去向州里申訴。 [92] 
州中上奏監官的罪,請將其依法處置。章惇明察秋毫,將富民斬殺於鎮市中,而監官無罪釋放。 [92] 

章惇施行舊例

按舊例,翰林學士向執政官奏事時,都身穿公服、腳踏靸鞋坐在官署中,讓屬官告知宰相,宰相親出迎接。但到了北宋中期以後,已經許久沒有施行這個禮節了。章惇任知制誥、直學士院,堅持想行此禮。一天,翰林學士、中書舍人一同向宰相奏事,學士們都踏靸鞋、手執朝笏,只有章惇漫不經心地系鞋。翰林院的舊例已是“十廢七八”,章惇忽然施行此禮,眾人都大為驚訝。尤其以御史中丞鄧綰攻擊章惇最為激烈,不久後章惇就被罷去直學士院之職。系鞋的禮儀,從此之後便廢棄不用。 [93] 

章惇親屬成員

章惇家世

四世祖:章及,康州刺史。
五世祖:章修,福州軍事判官。
六世祖:章仔鈞,武寧郡開國伯,北宋年間,追封琅琊王
高祖:章仁徹,檢校工部侍郎、建州節度推官,官至參知政事、尚書右僕射觀文殿學士
曾祖:章文炎,太師、楚國公。北宋年間,贈金紫光祿大夫、太子少保、太子太師
祖父:章佺,進士,大理寺丞,拜太師、冀國公。北宋年間,贈工部尚書、金紫光祿大夫、太保、太尉
族父:章得象,官至宰相,京兆郡公。北宋年間,贈太尉兼侍中。
父親:章俞,進士,蘇州吳縣主簿,職方郎中太常少卿,銀青光祿大夫。北宋年間,贈太師、陳國公。

章惇同輩

弟弟:章愷,承奉郎,潁州沈邱縣主簿,北宋年間,贈奉政大夫
族兄:章楶,北宋名將,北宋年間,贈右銀青光祿大夫、太師、秦國公。
妻子:張氏。
章孚、章會、章閲、章慶、章崧、章棠、章恢、章忱、章慥、章珪、章局、章弼、章淳、章華、章達、章怡、章革、章惲。

章惇兒子

長子:章擇,進士,奉議大夫
次子:章持,進士第十名,承奉郎。
三子:章授,進士,通奉大夫
四子:章援,進士第五名,朝散大夫校書郎,曾為父刺血上書,北宋年間,贈金紫光祿大夫。 [94] 

章惇旁系

章抃:主簿。
章振:朝議大夫通判
章揆:宣議郎。
章擴:承德郎。
章衡:嘉祐二年狀元。
章縡、章綜、章綡、章綰、章綖、章縯、章縝,皆為蔡京傾覆。

章惇孫輩

孫子:章佃、章依、章仿、章儋、章倧、章侁、章俲、章僅、章億、章傑(傑)。
曾孫:三十八人。

章惇史料記載

作者
篇目
脱脱等
《宋史.卷四百七十一.列傳第二百三十》
李燾
《續資治通鑑長編》
畢沅
《續資治通鑑》

章惇後世遺蹟

章惇滄浪亭

在郡學之南,積水彌數十畝傍有小山,高下曲折,與水相縈帶,《石林詩話》以為錢氏廣陵王元璙池館,或雲其近戚中,吳軍節度使孫承祐所作,既積土為山,因以瀦水。
慶曆間,蘇舜欽子美得之,傍水作亭,曰滄浪。歐陽文忠公詩云:清風明月本無價,可惜只買四萬錢。滄浪之名始。
子美死後屢易主,後為章申公家所有,廣其故地為大閣,又為堂山上亭,北跨水有名洞山者,章氏並得之,既除地發其下,皆嵌空大石人,以為廣陵王時所藏益,以增累其隙兩山相對,遂為一時雄觀。
紹興間,韓世忠統兵過吳,脅奪之,章氏獻園,百口一朝駭散。 [95] 

章惇章惇墓

北宋宰相章惇的墓,位於浙江省長興縣九龍山,章惇的父母亦葬於九龍山,章惇的不少後裔也葬於此山,章惇墓屬長興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章惇藝術形象

章惇文學形象

章惇影視形象

2012年電視劇《蘇東坡》:劉長純飾演章惇。
參考資料
  • 1.    《名臣碑傳琬琰集》 下卷十八《章丞相惇傳》:“崇寧四年十一月己未,舒州團練副使章惇卒……年七十一。”
  • 2.    范公偁《過庭錄》:章惇與王觀友善,俱以疎散稱,時號觀三、惇七。
  • 3.    杜大圭《名臣碑傳琬琰集》:族父得象竒其風骨,以為必貴。
  • 4.    魏泰《東軒筆錄》:章樞密惇,少喜養生,性尤真率。
  • 5.    《虛谷閒鈔》:章子厚惇,初來京師,年少美丰姿。
  • 6.    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七十一·列傳第二百三十》博學善文
  • 7.    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七十一·列傳第二百三十》惇敏識加人數等。
  • 8.    魏泰《東軒筆錄》:少喜修養,服氣辟穀,飄然有仙風道骨。
  • 9.    王明清《揮麈錄》:國朝以來,父子兄弟叔侄以名望顯著薦紳間,稱之於一時者,如二呂:正獻端、左丞餘慶。二竇:可象儀、望之儼。二孫:次公何、鄰幾僅。二宋:元憲庠、景文祁。二錢:子高彥遠、子飛明逸。二蘇:才翁舜元、子美舜欽。二吳:正肅育、正憲充。二程:明道先生顥、伊川先生頤。二章:莊敏楶、申公惇。二張:橫渠先生載、天祺戩。二邵:安簡亢、不疑必。二蔡:元長京、元度卞。二鄭:德夫久中、達夫居中。二鄧:子能洵仁、子常洵武。三陳:文忠堯叟、文惠堯佐、康肅堯諮。三蘇:文安先生洵、文忠軾、文定轍。三沈:存中括、文通遘、睿達遼。三王:荊公安石、平父安國、和父安禮。三孔:經父文仲、常甫武仲、毅甫平仲。三曾:南豐先生鞏、文肅布、文昭肇。三韓:康肅絳、持國維、莊敏縝。三範:蜀公鎮、子功百祿、淳夫祖禹。三劉:邍父敞、贛父攽、仲馮奉世是也。
  • 10.    章惇與王觀友善,俱以疎散稱,時號觀三、惇七。
  • 11.    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七十一·列傳第二百三十》進士登名,恥出侄衡下,委敕而出。
  • 12.    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七十一·列傳第二百三十》再舉甲科
  • 13.    畢沅《續資治通鑑》:先是李承之薦惇於王安石,安石曰:“聞惇極無行。”承之曰: “顧其才可用耳。公誠與語,自當愛之。”安石見惇,惇素辯,又善迎合,安石大喜,恨得之晚。
  • 14.    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七十一·列傳第二百三十》:熙寧初,王安石秉政,悦其才,用為編修三司條例官,加集賢校理、中書檢正。
  • 15.    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七十一·列傳第二百三十》:時經制南、北江羣蠻,命為湖南、北察訪使。
  • 16.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初,惇自湖州徙荊南,仍令親至辰、沅州安撫叛蠻,受命即倍道疾馳,道中墜馬傷足。
  • 17.    《宋史》卷一百八十二 志第一百三十五 食貨下四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9-08-27]
  • 18.    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七十一·列傳第二百三十》:惇父冒佔民沈立田,立遮訴惇,惇系之開封。坐二罪,罷知蔡州,又歷陳、定二州。
  • 19.    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七十一·列傳第二百三十》:五年,召拜門下侍郎。
  • 20.    畢沅《續資治通鑑》:惇嘗稱司馬光村夫子,無能為
  • 21.    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七十一·列傳第二百三十》:呂公著曰:“惇所論固有可取,然專意求勝,不顧朝廷大體。”光議既行,暴憤恚爭辨簾前,其語甚悖。宣仁後怒,劉摯、蘇轍、王覿、朱光庭、王巖叟、孫升交章擊之,黜知汝州。
  • 22.    畢沅《續資治通鑑》:初,議再貶光、公著等,曾布謂章惇、蔡卞曰:“追奪恩澤,此例不可啓。異時奸人施於仇怨,則吾輩子孫皆為人所害矣。”惇曰:“彼已死,雖鞭屍何益,追削何補!不若奪其恩例乃實事。”布又曰:“不若止治其渠魁為便。”惇曰:“範百祿、胡宗愈之徒,亦無顯惡,姑置之。”布曰:“韓維在政府不久,又與眾不合而去,恐亦無它。”惇曰:“與光倡和者,正此人也。”布反覆甚久,卞曰:“亦有可議。”唯許將默無一言,布疑將以元祐為嫌,故爾。
  • 23.    惇用邢恕為御史中丞,恕以北齊婁太后宮名宣訓,嘗廢孫少主立子常山王演,託司馬光語範祖禹曰:"方今主少國疑,宣訓事猶可慮。"又誘高士京上書,言父遵裕臨死屏左右謂士京曰:"神宗彌留之際,王珪遣高士充來問曰:'不知皇太后欲立誰?'我叱士充去之。"皆欲誣宣仁後,以此實之。惇遂追貶司馬光、王珪,贈遵裕奉國軍留後。結中官郝隨為助,欲追廢宣仁後,自皇太后、太妃皆力爭之。哲宗感悟,焚其奏,隨覘知之,密語惇與蔡卞。明日惇、卞再言,哲宗怒曰:"卿等不欲朕入英宗廟乎?"惇、卞乃已。
  • 24.    惇又以皇后孟氏,元祐中宣仁後所立,迎合郝隨,勸哲宗起掖庭秘獄,託以左道,廢居瑤華宮。其後哲宗頗悔,乃嘆曰:"章惇壞我名節。"惇又結劉友端相表裏,請建劉賢妃於中宮。
  • 25.    知天下怨己,欲塞其議,請詔中外察民妄語者論如律。優立賞邏,告訐之風浸盛。民有被酒狂訛者,詔貸其死,惇竟論殺之。用刑愈峻,然不能遏也。
  • 26.    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七十一·列傳第二百三十》:為山陵使,靈轝陷澤中,逾宿而行。言者劾其不恭
  • 27.    左正言陳瓘言:山陵使章惇,奉使無狀,以致哲宗靈轝陷濘不前,露宿於野。願速罷惇職事,免其朝見,別與差遣,然後降出臣僚前後章疏,別議典刑。
  • 28.    畢沅《續資治通鑑》:惇徑出居僧舍。
  • 29.    畢沅《續資治通鑑》:帝謂輔臣曰:朕待惇如此,體貌不為不至矣。惇乞越州,當與之。
  • 30.    畢沅《續資治通鑑》:台諫豐稷、陳師錫、陳瓘屢劾惇。
  • 31.    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七十一·列傳第二百三十》:為山陵使,靈轝陷澤中,逾宿而行。言者劾其不恭,罷知越州,尋貶武昌軍節度副使、潭州安置。
  • 32.    畢沅《續資治通鑑》:章惇既罷知越州,陳瓘等以為責輕,復論“惇在紹聖中置看詳元祐訴理局,凡於先朝言語不順者,加以釘足、剝皮、斬頸、拔舌之刑,其慘刻如此。看詳官如安惇、蹇序辰,受大臣風諭,傅致語言,指為謗訕。考之公論,宜正典刑。”於是二人併除名,放歸田裏,而貶章惇武昌軍節度副使,潭州安置。
  • 33.    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七十一·列傳第二百三十》:右正言任伯雨論其欲追廢宣仁後,又貶雷州司户參軍。
  • 34.    脱脱等《宋史·卷三百四十五·列傳第一百四》:伯雨首擊章惇,曰:“惇久竊朝柄,迷國罔上,毒流搢紳,乘先帝變故倉卒,輒逞異意,睥睨萬乘,不復有臣子之恭。向使其計得行,將置陛下與皇太后於何地!若貸而不誅,則天下大義不明,大法不立矣。臣聞北使言,去年遼主方食,聞中國黜惇,放箸而起,稱甚善者再,謂南朝錯用此人。北使又問,何為只若是行遣?以此觀之,不獨孟子所謂‘國人皆曰可殺’,雖蠻貊之邦,莫不以為可殺也。”章八上,貶惇雷州。
  • 35.    畢沅《續資治通鑑》:己未,舒州團練副使、湖州安置章惇卒。
  • 36.    杜大圭《名臣碑傳琬琰集》:政和三年贈太師追封魏國公
  • 37.    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七十一·列傳第二百三十》紹興五年,高宗閲任伯雨章疏,手詔曰:
  • 38.    畢沅《續資治通鑑》:章惇“進呈《新修敕令式》讀於帝前,其間有元豐所無而用元祐敕令修立者帝曰:元祐亦有可取乎?惇等對曰:取其善者”。
  • 39.    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七十一·列傳第二百三十》:又請發司馬光、呂公著冢,斫其棺。
  • 40.    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七十一·列傳第二百三十》:不肯以官爵私所親,四子連登科,獨季子援嘗為校書郎,餘皆隨牒東銓仕州縣,訖無顯者。
  • 41.    畢沅《續資治通鑑》:章惇招降梅山峒峒蠻。蠻姓蘇氏,舊不通中國,其地東接潭,南接邵,西接辰,北接鼎、澧,惇招降之,籍其民萬四千八百餘户,田二十六萬四百餘畝,均定其税,使歲一輸。築武陽、開陝二城,置新化縣,隸邵州。
  • 42.    畢沅《續資治通鑑》時北江則彭氏主之,有州二十,南江則舒氏有四州,田氏有四州,向氏有五州,皆自太祖以來受朝命隸辰州入貢者。及惇往經制,蠻相繼納土,願為王民,始創城砦,比之內地矣。
  • 43.    畢沅《續資治通鑑》章惇使湖北提點刑獄李平招納師晏誓下州峒蠻張景謂、彭德儒、向永勝、覃文猛、覃彥壩,各以其地歸版籍,師晏遂降。
  • 44.    若得橫山、天都亦非常不世之功也。朝廷出師,常為西人所困者,以出界便入沙漠之地,既無水草,又無人煙,未及見敵,我師已困矣,西人之來,雖已涉沙磧,乃在其境內,每天橫山聚兵就糧,因以犯塞,稍入吾境,必有所獲,此西人所以常獲利。今天都、橫山盡為我有,則遂以沙漠為界,彼無聚兵就糧之地,其欲犯塞難矣。
  • 45.    沈括《夢溪筆談》:墨禪。
  • 46.    黃伯思《東觀餘論》:雖精巧不迨唐,而筆勢超越,意出褚、薛上,暮年愈妙,一以魏晉諸賢為則,正者殊類逸少。
  • 47.    趙順《石墨鐫華》:“章子厚《草堂寺題記》用卧筆,間作渴筆遊絲法,亦遒勁。
  • 48.    王夫之《宋論》:惇之為功為罪,昭然不昧,胡為樂稱人之惡,而曾不反思耶?”“乃若以大義論之,則其為功不僅此而已也。夫章惇之立心,逢君生事以邀功,誠不足以及此。而既成乎事,因有其功;既有其功,終不可以為罪。迄於今日,其所建之州縣,存者猶在目也。其沿之以設,若城步、天柱諸邑之棋佈者,抑在目也。而其未獲平定,為苗夷之穴,以侵陵我郡邑者,亦可睹也。孰安孰危,孰治孰亂,孰得孰失;徵諸事,問諸心,奚容掩哉!概之以小人,而功亦罪,是亦非,自怙為清議,弗能奪也。其功博,其德正,其仁大矣”。
  • 49.    《宋論·卷六·神宗》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11-11]
  • 50.    梁啓超《王安石傳》
  • 51.    王禮:子厚以仕宦顯其隱德,弗耀可師仰者,具於景行。
  • 52.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有機略,勝王韶。
  • 53.    羅大經《鶴林玉露》:章子厚才極高。
  • 54.    何薳《春渚紀聞》:承天一柱,判斷山河。
  • 55.    魏泰《東軒筆錄》:骨氣清粹,真神仙中人
  • 56.    蔡卞最陰巧,而章惇輕率。
  • 57.    章丞相惇性豪邁,頗傲物。
  • 58.    《宋制誥》:章惇器博而用遠,寶茂而聲宏。
  • 59.    《宋制誥》:內有論道經邦之實外有開疆復宇之休列障相望道路無壅爰及叩關之請坐臻偃革之期疇成効於一時。
  • 60.    器博以大,志剛而明,才之所施,則酬酢萬變而無窮,學之所造,則貫通百家而不惑,蚤席華問,寖登近班,自結聖神之知,薦登丞弼之地,佑我昭考,格於丕平,肆予纘服之初,身任受遺之託,定策社稷,底寧邦家,方政令出於簾幄,權柄歸於廊廟,善政良法,多所紛更,正色危言,不憚強禦,十年去國,一德保躬,雖風波並起乎畏途,而金石不渝於素履。
  • 61.    陳長方《步裏客談》:天下聰明過人,唯程頤,其次則章惇。
  • 62.    蘇軾《與章子厚書》:子厚奇偉絕世,自是一代異人。至於功名將相,乃其餘事。
  • 63.    卿以舊輔,填撫北陲緬,懷俊能入議,幾政令訓迪,有位服於官,成倡予猷為良,在近弼宜副延矚,亟覲闕庭。
  • 64.    公才偉矣,而用之者背馳,使英邁之姿與翰墨俱鬱,悲夫,欲後之世因其跡而識其人猶不可勿錄也。
  • 65.    張無盡嘗謂公奇男子,夢中劇談若或見之矧予於,手跡之遺,猶足以覿,百年之風姿,仕系於時才高用,違覽者未嘗不三嘆息於斯。
  • 66.    邵伯温《邵氏聞見錄》:內翰、忠宣、子厚雖賢否不同,皆聰明曉吏治,兼知南北風俗,其所論甚公,各不私於所主。
  • 67.    雄俊魁磊,豪傑偉異之人出,於是宰相郇公、申公、樞密秦公仍世為將相,高牙巨轂,尊顯三朝。
  • 68.    韋驤:惟相公濟時碩德,命世巨賢,熙載猶稷契之功,致主以唐堯之道,學探聖微而充之以正勳,着王室而守之以謙鈞。
  • 69.    李綱《書章子厚事》:方子厚當軸,士大夫喜詆訶其失,然自今觀之,愛惜名器,堅守法度,諸子雖擢第,仕不過筦庫州縣,豈不賢哉!語曰:“善人,我與子厚亦云。
  • 70.    章惇弼亮三世,勸勞百為,上以贊乎天工,下以定乎國是,廟堂鯁議操守一心,帷幄深籌,決勝千里,當昔受遺之際,綏定我家逮居述,事之時,克篤先烈,茲繼猶於津渙方,宏濟於囏難。
  • 71.    章子厚為蘇子瞻辯此心惟有蟄龍知詩意雲龍者非獨人君,人臣皆可以言龍也,此語足以為蘇子辯誣,遠小人之謗,釋人君之惑。此事猶可見章子厚亦非僅行險心狠之小人,與蘇子尚有故交在也。
  • 72.    相公質文全粹,聲實保和,道觀昭曠之原化,執慘舒之柄大熙,庶績以為百工師,時顯諸仁,所謂萬世利臻,符瑞之眾至懋功德以兼隆式,丁亞歲之辰,宜受王明之福。
  • 73.    左僕射蔡確,憸佞刻深,以獄吏進。右僕射韓縝,識闇性暴,才疏行污。樞密使章惇,雖有應務之才,而其為人難以獨任。門下侍郎司馬光,尚書左丞呂公着,雖有憂國之志,而才不逮心。至若張璪、李清臣、安燾,皆斗筲之人。
  • 74.    自有生民以來,天下未嘗無宰相居焉者,幾何人成就之者,幾何時計其大,不計其細,問其人,不問其取,充位而已,一日得志,澤朝下而暮滲漉,變天閎之民,為期頤耊艾,至不旋踵宰相,事業大率如此,皐夔稷契之稱,美於典謨也,自是開闢中,一時稀闊盛事。
  • 75.    章惇以大臣為紹述之説,實假其名以報復私怨,一時朋附之流從而和之,遂至已甚。故凡勸陛下紹述者,皆欲託先帝以行奸謀,他事難惑聖睿,若聞先帝則易為感動,故欲快私讎陷良善者,須假此以移陛下心意。至引王鳳亂漢,林甫亂唐,以比惇擅作威福。
  • 76.    章惇、蔡卞、張商英之徒,既謫貶範純仁以下三十餘人,又追貶司馬光、呂公著一十餘人,竄呂大防、劉摯、梁燾,皆已致之死地而欲盡殺元祐諸賢。既廢孟後,且又欲追廢宣仁,章惇之罪,可勝誅哉!”)
  • 77.    脱脱等《宋史·卷三百四十六·列傳第一百五》:昔日丁謂當國,號為恣睢,然不過陷一寇準而已,及至於惇,而故老、元輔、侍從、台省之臣,凡天下之所謂賢者,一日之間,佈滿嶺海,自有宋以來,未之聞也。當是時,惇之威勢震於海內,此陛下所親見。蓋其立造不根之語,文致悖逆之罪,是以人人危懼,莫能自保,俾其朽骨銜冤於地下,子孫禁錮於炎荒,忠臣義士,憤悶而不敢言,海內之人,得以歸怨先帝,其罪如此。
  • 78.    陳瓘:章惇獨掌政柄,首尾七年,隨其喜怒,恣作威福,助尊私史,則至於薄神宗,矜伐己功,則至於累宣仁。樂於用兵,大開邊隙,陝西之民怨矣,而進築不已,內府之財竭矣,而輦運不休,忘祖宗積累之艱,輕朝廷根本之地,謂人之怨怒為當爾,謂天之譴戒為流俗。殺張天悦之徒以箝眾口,廣鄒浩之獄以絕言路,天下震駭,人多自危。賴宗廟之靈,不廷不虞之變幸未發爾。哲宗一於委任,何負於惇,惇負哲宗,乃至於此。雖陰謀密計發於蔡卞,而力行果斷,惇實主之。用春秋誅惡之法,則罪卞可也,任扶危持顛之責,則非惇而誰。
  • 79.    伏見責授武昌軍節度副使章惇,昔在相位,變亂名實,顛倒是非,拔擢羣小,佈列中外,陰邪慘酷,更相唱和,流毒四方,感動天變。伏遇大明繼照,羣陰廓開,俊傑勷徵,奸回竄伏。章惇當國七年,竊持威柄,禍及天下,勇於害賢,敢於殺人,臨大變,訂大事,包藏陰謀,發為異議。陛下尚優容之乎,祖宗怒惇久矣,今付陛下震之,上帝怒惇久矣,今命陛下誅之,陛下何憚而不果邪。
  • 80.    章惇為相,朝廷屬以政事為之,不置次輔,而惇不念體國,其所以開導上聽者,莫非忮忍殺伐之事以己之平日仇怨,或託謗訕宗廟,或稱謀危上躬,竄逐南方,投之死地。故貶人及骨肉死者不得歸葬,存者悉為囚徒。又因編類章疏,看詳訴理,受禍者一千餘家。自古奸臣,少惇比者,今既罷去,尚以特進守藩,天下人心鬱抑不快,盍加誅殛,以慰民望。
  • 81.    惇敏識加人數等,窮兇稔惡
  • 82.    李贄《李温陵集》:惇性剛狠,膽麄才贍,以眾人攻擊不得伸其氣,輒爾乘時報復,使有聖主賢相愛而用之,亦足建功定國,非邢恕蔡確比也。
  • 83.    《讀通鑑論·卷二十六·武宗》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11-11]
  • 84.    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温公、荊公皆早貴,未歷州縣,故狃於一偏,章子厚雖賢否不同,而性聰明,深知吏事,故於温公改役法時,言往日行免役法以行之太驟,故多弊,今日改法,宜詳酌而緩行之,庶幾無弊,而温公不聽,此則萬世之公言也。
  • 85.    無名氏《道山清話》:章子厚與蘇子瞻小時相善。一日章坦腹而卧,適子瞻自外來,章摩其腹以問子瞻曰:“公道此間何所有?”子瞻曰:“都是謀反底家事。”子厚大笑。
  • 86.    《虛谷閒鈔》:章子厚惇,初來京師,年少美丰姿。嘗日晚獨步御街,見雕輿數乘,從衞甚都。最後一輿有一麗人,揭簾以目挑章。章因信步隨之,不覺夕,婦人以手招與同輿。載至一甲第,甚雄壯。婦人者蔽章雜眾入,入一院甚深邃,若無人居者。少選,前婦人始至,備酒饌甚珍。章因問其姓,婦人笑不答。自是婦人引儕輩迭相往來甚眾,俱亦姝麗。詢之,皆不顧而言他。每去則以巨鎖扃之,如是累日夕。章體為之疲,意甚傍徨。一姬年差長,忽發問曰:“此豈郎所遊之地,何為至此耶?我主翁行跡多不循道理,寵婢多而無嗣息,每勾致少年之徒,與羣婢合,久則斃之,此地數人矣。”章惶駭曰:“果爾,為之奈何?”姬曰:“觀子之容,差非碌碌者,似必能脱。主人翌日入朝甚早,今夕解我之衣以衣子。我且不復鎖門。候至五鼓,吾來呼子,亟隨我登廳事,我當以廝役之服被子,隨前騶而出,可以無患矣。爾後慎勿以語人,亦勿復遊此街。不然,吾與若皆禍不旋踵矣。”詰旦果來叩户。章用其術,遂免於難。既貴,始以語所厚善者,雲後得其主翁之姓名,但不欲曉於人耳。
  • 87.    曾慥《高齋漫錄》:蘇子瞻任鳳翔府節度判官,章子厚為商州令,相得歡甚。同遊南山諸寺,寺有山魈為祟,各不敢宿。子厚宿,山魈不敢出。抵仙遊潭,下臨絕壁萬仞,岸甚狹,橫木架橋。子厚推子瞻過潭書壁,子瞻不敢過。子厚平步以過,用索系樹,躡之上下,神色不動,以漆墨濡筆大書石壁曰:“章惇、蘇軾來遊。”子瞻拊其背曰:“子厚必能殺人。”子厚曰:“何也?”子瞻曰:“能自拚命者,能殺人也。”子厚大笑。
  • 88.    陳鵠《耆舊續聞》:子厚為商州推官,子瞻為鳳翔幕僉,小飲山寺。聞報有虎,二人酒狂,勒馬同往觀之。去虎數十步,馬驚不敢前。子瞻曰:“馬猶如此,著甚來由。”乃轉去。子厚獨鞭馬向前去曰:“我自有道理。”既近,取銅沙羅於石上攧響,虎即驚竄。歸謂子瞻曰:“子定不如我。
  • 89.    葉夢得《石林詩話》:元豐間,蘇子瞻系御史獄,神宗本無意深罪子瞻,時相進呈,忽言蘇軾於陛下有不臣意。神宗改容曰:‘軾固有罪,然於朕不應至是,卿何以知之?’時相因舉軾《檜詩》‘根到九泉無曲處,歲寒惟有蟄龍知’之句,‘陛下龍飛在天,軾以為不知己,而求知地下之蟄龍,非不臣而何?’神宗雲:‘詩人之詞,安可如此論,彼自詠檜,何預朕事。’時相語塞。子厚亦從旁解之,遂薄其罪。
  • 90.    王定國《聞見近錄》:蘇子瞻在黃州,上數欲用之,王禹玉輒曰:‘軾嘗有此心惟有蟄龍知之句,陛下龍飛在天而不敬,乃反求知蟄龍乎?’章子厚曰:‘龍者非獨人君,人臣皆可以言龍也。’上曰:‘自古稱龍者多矣,如荀氏八龍,孔明卧龍,豈人君也?’及退,子厚詰之曰:‘相公乃覆人家族邪?’禹玉曰:‘此舒亶言爾。’子厚曰:‘亶之唾,亦可食乎?
  • 91.    高文虎《蓼花洲閒錄》:神宗時以陝西用兵失利,內批出令斬一漕官。明日,宰相蔡確奏事,上曰:“昨日批出斬某人,今已行否?”確曰:“方欲奏知。”上曰:“此人何疑?”確曰:“祖宗以來,未嘗殺士人,臣等不欲自陛下始。”上沉吟久之曰:“可與刺面配遠惡處。”門下侍郎章惇曰:“如此即不若殺之。”上曰:“何故?”曰:“士可殺不可辱。”上聲色俱厲曰:“快意事更做不得一件!”惇曰:“如此快意,不做得也好。
  • 92.    歐陽修《歸田錄》:章子厚作宰相日,齊州奏孫耿鎮監鎮武臣私官奴,乃本鎮富民所畜也。一夕,詣官奴,為富民結客毆之,傷重垂盡而逸,且陰遣人訴於州。州奏監罪,請置於法。子厚為請,富民誅於鎮市中,監官放罪還任。
  • 93.    《宋人軼事彙編·卷十三》引《東軒筆錄》:翰林故事,學士白事於中書,皆公服靸鞋坐玉堂,使院吏入白,丞相出迎。然此禮不行久矣。章惇為制誥,直學士院,力欲行之。會一日,兩制俱白事,學士皆鞟足秉笏,而惇獨散手系鞋。翰林故事,十廢七八,忽行此禮,大喧物議。中丞鄧綰,尤肆詆譭,既而罷惇直院。系鞋之禮,後無行之者。
  • 94.    畢沅《續資治通鑑》:先是責降者皆得旨以赦恩牽復,唯章惇、蘇轍進呈不行。惇子援刺血上書,帝封援書付曾布,布欲留白,未果。已而於憂人曾誕持長書抵布,並奏疏一通,所陳十事,其四言惇有功於國,責太重,當復收用,類皆狂妄語。是日,呈援書,帝頗稱其孝,有憐之之意。布欲且與徙廣南近裏一州,帝許之。又以誕所陳事目進呈,帝曰:“須與勒停編管。”既而韓忠彥見之,怒,請除名,送湖南,從之。惇亦不復內徙。
  • 95.    在郡學之南,積水彌數十畝傍有小山,高下曲折,與水相縈帶,石林詩話以為錢氏時,廣陵王元璙池館,或雲其近戚中,吳軍節度使孫承佑所作,既積土為山,因以瀦水,慶曆間,蘇舜欽子美得之,傍水作亭,曰滄浪,歐陽文忠公詩云:清風明月本無價,可惜只買四萬錢,滄浪之名始,着子美死,屢易主,後為章申公家所有,廣其故地為大閣,又為堂山上亭,北跨水有名洞山者,章氏並得之,既除地發其下,皆嵌空大石人,以為廣陵王時所藏益,以增累其隙兩山相對,遂為一時雄觀。
  • 96.    公曆農曆轉換器 - 中西曆轉換器  .歷史車輪[引用日期2021-10-14]
  • 97.    《宋史》列傳第二百三十:會哲宗崩,皇太后召宰執問誰可立,惇有異議,布叱惇使從皇太后命。
  • 98.    《宋史》列傳第二百三十:哲宗崩,皇太后議所立,惇厲聲曰:"以禮律言之,母弟簡王當立。"皇太后曰:"老身無子,諸王皆是神宗庶子。"惇復曰:"以長則申王當立。"皇太后曰:"申王病,不可立。"惇尚欲言,知樞密院事曾布叱之曰:"章惇,聽太后處分。"皇太后決策立端王,是為徽宗,遷惇特進,封申國公。
  • 99.    章惇 -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6-26]
  • 100.    章惇-中國社會科學詞條庫  .中國社會科學詞條庫[引用日期2023-06-26]
  • 101.    《宋史》·卷四百七十一 列傳第二百三十  .國學[引用日期2023-07-13]
  • 102.    《西夏書事·卷三十》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24-01-31]
  • 103.    《西夏書事·卷三十一》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24-01-31]
  • 104.    《西夏書事·卷三十二》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24-01-31]
  • 105.    《西夏書事·卷三十三》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24-01-31]
  • 106.    《宋史 卷三百五十 列傳第一百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2-0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