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張浚登進士第,歷樞密院編修官、侍御史等職。苗劉之變時,約呂頤浩、張俊、韓世忠等勤王復辟有功,除知樞密院事。建炎四年(1130年),提出經營川陝建議,出任川陝宣撫處置使。在川陝三年,雖於富平之戰中大敗,但訓練新兵,任用劉子羽、趙開、吳玠等抵禦金軍,也使江淮也賴以安寧。後除同平章事兼知樞密院,部署沿江、兩淮諸軍防禦,並謀求北伐。淮西軍變後引咎求罷。秦檜及其黨羽當權時,謫居近二十年。金帝完顏亮南侵時再獲起用,奉命督師北伐。雖初戰告捷,但因部下將領不和,於符離之戰大敗。旋即再相,視師淮上,積極部署抗金措施,不久又為主和派排去。
[92]
隆興二年(1164年),張浚病逝,享年六十八歲。累贈太師,諡號“忠獻”。
[93]
- 全 名
- 張浚
- 別 名
-
張魏公(或簡稱魏公)
張樞密
張忠獻
紫巖先生 - 字
- 德遠
- 諡 號
- 忠獻
- 所處時代
- 宋朝
- 民族族羣
- 漢族
張浚人物生平
編輯張浚依附潛善
張浚生於宋哲宗紹聖四年(1097年),為唐玄宗時名相張九齡之弟張九皋的後代。本貫漢州綿竹縣仁賢鄉武都裏
[79]
。他的父親張鹹,連舉進士、賢良兩科,曾任宣德郎,授劍南西川節度判官廳公事。
[1]
[87]
張浚四歲時父親去世,但他在母親計氏的撫育下,自少行為端正,不説誑言,被人認為日後必成大器。
[55]
後進入太學,於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登進士第,調山南府士曹參軍。
[1]
靖康(1126年-1127年)初年,張浚被任命為太常寺主簿。
[2]
靖康二年(1127年)初,靖康之變發生,少宰張邦昌在金國的扶持下建立偽楚,張浚不願仕於偽楚,逃入太學中。之後,他聽説康王趙構(即宋高宗)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繼位,建立南宋政權,於是馳赴應天府,被除授樞密院編修官,改虞部郎中。七月,因受到新任右相黃潛善的賞識,張浚被擢升為殿中侍御史。八月,張浚附和黃潛善,攻擊左相李綱獨擅朝政。主張抗金的李綱被罷相後,繼續受到張浚的攻擊。
[3]
張浚克定大難
主詞條:苗劉兵變
建炎二年(1128年)六月,張浚奏論:“中原是天下的根本,希望修葺東京、關陝、襄鄧以待巡幸。”因而與一味求和的黃潛善意見相左,受到排擠。已被出為集英殿修撰、興元知府,被宋高宗留任為禮部侍郎。高宗召見對他説:“你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朕將要有所作為,正如想一飛沖天而無羽翼,你留下來輔助朕吧。”同年十月,張浚兼任御營使司參贊軍事,從此參與抗金的軍事活動。張浚預計金人必來攻,而宋廷晏然自得,殊不防備,所以力勸宰相黃潛善、汪伯彥“當汲汲修備治軍,常若敵至”,但二人皆笑張浚過慮。
[4]
[87]
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金軍數百騎突襲“行在”揚州,高宗倉惶出逃,張浚與呂頤浩追隨高宗渡江。隨後,中書侍郎朱勝非留在吳門節制平江府(今江蘇蘇州)、秀州(今浙江嘉興)軍馬,張浚任同節制軍馬,駐守平江抗金。不久。朱勝非被召赴行在杭州,留張浚駐守平江。當時潰兵數萬,所至之處剽掠不已,張浚成功將其招撫。後軍統制韓世忠部下逼逐諫臣墜水死,張浚奏奪韓世忠觀察使之職。隨後遷官侍御史。
[3]
[87]
同年三月,禁軍將領苗傅、劉正彥在臨安(今浙江杭州)發動兵變,高宗被迫退位,三歲的皇太子趙旉被立為帝,由孟太后(昭慈聖獻皇后)垂簾聽政。張浚聞訊後,在平江聯絡呂頤浩,並組織張俊、韓世忠、劉光世等所部勤王。四月,兵變被平定,高宗復位。事後,張浚升任知樞密院事。
[87]
張浚川陝得失
主詞條:川陝之戰
張浚認為“中興當自關陝始”,如果金人“或先入陝取蜀”,則東南不可保,於是提出經營川陝的建議。經張浚自薦,高宗在建炎三年(1129年)五月任命他為川陝宣撫處置使,許其在川陝地區享有軍、政、財的一切支配權
[89]
。同年七月赴任,十月下旬到達興元府,設司於此,隨後調整西北各路軍事長官。十一月間,到達秦州,經參議軍事劉子羽介紹,張浚接見吳玠、吳璘兄弟,並提升吳玠為統制。面對在陝西抗金有功,但專橫跋扈的曲端,張浚於十二月任命其為處置使司都統制、威武大將軍,進行隆重的登壇拜將的儀式。
[87]
張浚企圖利用曲端的抗金聲威,樹起西北的抗金大旗。但當建炎四年(1130年)正月,張浚命曲端率軍救援在陝州圍城中的李彥仙時,曲端卻拒不出兵,以致陝州終於被金軍攻陷。同年二月,張浚得知金軍早已渡江南下,立即將處置使司事務交由劉子羽負責,自己率步騎數萬人自秦州東進救援。當三月間到達房州時,得知金軍主帥完顏宗弼已自臨安(杭州)退兵北歸,張浚遂率軍重回西北。
[87]
當年秋初,張浚得知金左監軍完顏昌仍在淮東,而前此渡江南犯的主將完顏宗弼也滯留在江北,張浚推測金軍企圖深秋時將再次渡江,因而考慮出兵進攻金軍,以分金軍併力南下之勢。而就在此年正月間,金軍進攻環慶,曲端派吳玠等人在彭原店(一作白原,今陝西彬縣南)抵禦,曲端自己率軍屯駐宜祿(今陝西長武)。吳玠開始取得勝利,不久金軍士氣復振,吳玠稍稍後退,曲端當即退駐涇州(今屬甘肅),金軍乘勝焚燬邠州後撤走。吳玠報怨曲端不前去增援,曲端辯解説吳玠前軍已敗,迫不得已後退佔據險要以防止敵軍衝突,於是彈劾吳玠違背自己的節制。此戰被稱為建炎三大戰之一,史稱“白原之敗,其(曲端)氣已沮”。當張浚提出進攻以分金的軍勢時,曲端竟然提出:“平原曠野,敵人便於往來馳騁,而我軍未曾練習水戰。金軍來勢兇猛,難以同其爭鋒,應當厲兵秣馬,保衞邊疆,等待十年才可以反擊。”張浚不再信任曲端,於是曲端以彭原之戰坐視不救,奪去其軍權。
[87]
[88]
自張浚經營川陝以來,陝西軍民受到很大鼓舞,使得金軍主將完顏婁室“所下陝西城邑,輒叛”,不得不請求增兵。完顏宗翰等也認為宋“陝西五路兵力雄勁,當併力攻取”。建炎四年(1130年)七月,金廷派左副元帥完顏宗輔前往陝西任主帥,並命江淮戰的主將完顏宗弼“以精兵二萬先往洛陽”,準備在八月前往陝西,與張浚爭奪陝西。
[87]
此時,高宗為消除金軍再次渡江南犯的可能性,命張浚分道自同州(今陝西大荔)、鄜(今陝西富縣)、延(今陝西延安)出兵,“以搗其虛”。八月,張浚移檄完顏宗輔,問興師犯宋之罪。同時,派權永興軍路經略使吳玠攻取永興軍(今陝西西安),環慶經略使趙哲也收復鄜延諸郡。於是,張浚調集熙河經略使劉錫、秦鳳經略使孫渥、涇原經略使劉錡、永興軍經略使吳玠、環慶經略使趙哲,各率所部東進。完顏宗輔也立即將在京西的完顏宗弼所部兩萬人馬,調入關中。九月下旬,張浚集合五路宋軍,騎兵六萬、步軍十二萬,號稱四十萬,以劉錫任都統制,進抵富平(今陝西富平北),完顏宗輔以完顏宗弼、完顏婁室所部分為左、右兩翼,與宋軍決戰。戰鬥中,涇原帥劉錡身率將士衝擊敵陣,自辰時戰至未時,殺獲頗眾,金軍左翼主帥完顏宗弼一度陷入重圍,金大將韓常被流矢射中眼睛,力戰解救完顏宗弼出重圍。完顏婁室率右翼軍力戰,“自日中至於日暮,凡六合戰”。在此決定勝負的關鍵時刻,趙哲擅離所部,率先逃跑,使宋軍前功盡棄,相繼潰退,金軍雖勝但傷亡亦重,因而“得勝不追”。
[87]
富平之戰是宋金兩軍以大兵團決戰,宋軍雖然戰敗,但仍然達到了高宗要求張浚將金軍主力調離江淮戰場的目的。所以,當張浚在斬趙哲、貶劉錫、上疏待罪時,高宗就認為“浚未有失,安可罷也”。《皇宋中興兩朝聖政》等書亦稱“富平一戰,偶為趙哲離部以取敗”,其實是為防止金軍入侵江淮,“不顧利害,不計勝負”的一戰。而此前渡江南犯的完顏宗弼及所部精兵,此後數年一直滯留在川陝戰場,確實相對減輕了宋軍在江淮地區的壓力。
[87]
富平戰敗後,宋方西師主力盡失,陝西六路漸趨淪喪
[89]
;張浚退向興州(今陝西略陽),命劉子羽去秦州,召集敗散的宋軍達十萬人。後在金軍進攻下,張浚又輾轉退往閬州(今四川蒼溪東南)。張浚任命王庶為興元知府,匯聚潰軍、義軍兩萬人。吳玠聚殘兵扼險於鳳翔的和尚原、大散關,並在紹興元年(1131年)的和尚原之戰中大破進犯的完顏宗弼等部。
[87]
張浚初遭貶斥
張浚在川陝三年,訓練新兵,以劉子羽為上賓,任趙開為都轉運使,擢吳玠為大將。劉子羽開善理財,而吳玠每戰必勝。西北遺民,歸附日眾。這對於全蜀安全,乃至江淮地區的安寧也是有着積極意義的。但張浚也有逼叛諸將、冤殺曲端等一連串處置失當之舉。
[89]
富平兵敗後,張浚仍主張在西部戰場大舉出師,“欲取間道至熙河,點兵以圖再舉”,圖謀收復“三秦”故地,這與旨在全力固守蜀口、抵禦金軍重點攻擊的南宋朝廷存在戰略層面的嚴重分歧。紹興二年(1132年),張浚論功升檢校少保、定國軍節度使。九月,高宗任命王似為川陝宣撫處置副使;十二月,又加任命盧法原為宣撫處置副使。張浚被罷宣撫處置使,仍知樞密事。罷職之命於紹興三年(1133年)二月到達宣司駐地閬州時,“諸軍方潰”,金兵進佔興元,一度逼近利州,局勢十分危急。張浚為抗擊金軍,權且藏下罷職詔,繼續主持川陝大局。直到五月下旬宋軍收復蜀口失地、局勢趨於緩和後,張浚才正式奉詔回朝。
[87]
[89]
與此同時,張浚對任用“威望素輕”的王似、盧法原十分不滿。他曾至少三次上奏提出反對,要求朝廷重新考慮川陝高層人選,並請命在經營川陝過程中功勞甚大的劉子羽、吳玠為宣撫判官。但這種激烈的反抗,反而招致高宗與宰相呂頤浩的不滿。張浚回朝後,於紹興四年(1134年)三月,在台諫官的攻擊下,被罷知樞密院事,改提舉洞霄宮、福州居住。
[87]
[89]
張浚安定江左
紹興五年(1135年)二月,在左相趙鼎的支持下
[83]
,張浚升任右相兼樞密院事、都督諸路軍馬,隨後即詔張浚“暫往江上措置邊防”,“西連隴蜀,北洎江淮,既加督護之權,悉在指揮之域”,負起了全面的抗金重任,但主要是領導江淮前線的抗金斗爭。六月,在張浚親往湖湘督戰下,荊湖南、北、襄陽府路制置使岳飛鎮壓了楊幺起義。
[87]
在鎮壓楊幺起義以後,張浚以為安內業已完成,可以轉而攘外。紹興六年(1136年)正月,張浚視師荊襄;後又被召回朝奏事,張浚立即部署諸路軍馬北伐偽齊,命韓世忠自承(今江蘇高郵)、楚以圖淮陽(今邳縣西南),劉光世進屯合肥,張俊進駐盱眙,以楊沂中作為張俊部的後翼;岳飛進駐襄陽,準備北伐中原,擺出對金進攻的態勢,軍心振奮。此年二月,韓世忠首先自楚州進圍淮陽軍(今江蘇邱縣西南),金齊聯軍馳援,宋軍被迫退回。張俊於五月間進駐盱眙,張浚也於六月渡江至淮南視師。劉光世於七月收復壽春府(今安徽鳳台),岳飛於八月攻佔蔡州(今河南汝南)、盧氏(今屬河南)等地,逼近西京洛陽,朝野大為振奮。高宗在張浚的力請下,也於九月初出發前往建康以鼓舞鬥志,張浚又趕往鎮江督師。
[83]
[87]
紹興六年(1136年)十月,偽齊三十萬大軍分三路進攻淮西,趙鼎一方面主張回駐臨安,一方面讓高宗手詔告訴張浚放棄淮西,退保長江。張浚得知偽齊軍隊並無金軍作為後援,力主不能輕易回師,以免軍心動搖,高宗也終於回心轉意。
[83]
同時,在劉光世慌忙南逃後,張浚乘馬奔到採石,並下令有一人渡江者斬,這才制止了劉光世南逃的行為。數日後,楊沂中等在藕塘之戰中大敗偽齊軍,岳家軍也趕來馳援,偽齊軍紛紛退回淮北。
[87]
張浚引咎辭相
主詞條:淮西兵變
紹興七年(1137年)三月,劉光世因驕惰怯敵被罷軍職,高宗原已答應將劉光世所部劃歸岳飛,擴充其兵力以恢復中原。但首先遭到樞密使秦檜的反對,張浚也不同意將劉光世所部併入岳飛軍,遂收歸自己兼任的都督府直接管轄,以劉光世部將王德任左護軍都統制、酈瓊任副都統制,以兵部尚書、都督府參謀軍事呂祉節制,酈瓊不服王德居其上,多次申述不被重視。八月,酈瓊殺呂祉等,裹脅四萬人叛變投向偽齊。九月,張浚以處置不當而罷相,提舉官觀。
[87]
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十月,秦檜死。十二月,張浚被重新起用,恢復觀文殿大學士職銜及和國公爵位,出判洪州(今江西南昌)。此前不久,張浚因母死守喪,於是奉柩歸葬西川,到達江陵時,又上奏請高宗備戰抗金,引起新任宰相、秦檜黨羽万俟卨與湯思退的不滿;高宗也以張浚“今復論兵,極為生事”,對他頗為反感。於是在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十月,張浚再次被貶往永州居住。
[87]
張浚起復督戰
主詞條:隆興北伐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正月,金軍南犯已迫在眉睫,高宗在不得不作抵抗準備的同時,也放寬了對張浚居住地點的限制。同年十月,在新一輪宋金戰爭已經開始的情況下,又起用張浚判潭州,十一月又改為判建康府。當張浚在十二月下旬到任時,“采石之戰”已結束,金帝完顏亮已被部下殺死,兩淮金軍也開始退兵。但宋金戰爭仍在進行中,高宗卻認為終歸於和,所以並不重用張浚。直到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五月,才任命張浚專一措置兩淮事務兼兩淮及沿江軍馬,全面負責江淮防務。六月,高宗退位,宋孝宗趙昚繼位。
[87]
孝宗即位後,於隆興元年(1163年)正月升張浚為樞密使、都督江淮東西路軍馬,封魏國公。此時的孝宗鋭意北伐,對張浚“當先圖兩城(指虹縣、靈璧)”,等到邊患紓解後,着手改革弊政。”四月,張浚命李顯忠、邵宏淵出兵北伐,李顯忠接連攻佔靈璧、虹縣,張浚渡江前駐盱眙督戰,李顯忠又攻佔宿州(今屬安徽)。李顯忠被任為淮南、京畿、京東、河北招討使,邵宏淵為副使,準備收復中原。但不久後,宋軍在符離(今安徽宿州)被金軍攻擊,邵宏淵坐視不戰,其子又率先逃竄,李顯忠被迫退兵,宋軍潰敗(參見詞條符離之戰)。
[87]
張浚退閒病逝
隆興二年(1164年)三月,張浚奉詔視師淮上,,“遍行兩淮,築治城壘”,積極部署抗金措施。四月,被召回朝,隨後江淮都督府也被罷,在太上皇高宗的干預下,湯思退更加緊進行乞和活動,張浚感到抗金無望,八次上章請求致仕。同月二十二日,孝宗罷其相位,加授少師、保信軍節度使、出判福州(今屬福建)。張浚辭新命,屢次懇求致仕,被改授為醴泉觀使。
[81]
[87]
此後,閒居的張浚精神尚好,八月二十日時還為饒州守臣王十朋撰《不欺室銘》。但到了二十二日,張浚病情加重,至同月二十八日已至彌留。臨終之際,張浚仍在詢問朝廷是否放棄了四郡。到夜半時分,張浚在餘干病逝,孝宗聞訊後“震悼”,為之輟朝兩日,下旨追贈他為太保。
[7]
張浚之子張栻護送其靈柩回到潭州,於十一月葬於衡山縣南嶽的“陰豐林鄉龍塘之原”。
[82]
張浚主要影響
編輯張浚軍政
建炎三年(1129年),張浚參與平定苗劉兵變有功。後建言經營關、陝,以保東南,遂出任川、陝宣撫處置使。建炎四年(1130年)九月,金完顏宗輔等大舉進攻陝西,張浚合五路之師迎敵,收復永興軍(今西安)。後敗於富平(今陝西富平北)。紹興元年(1131年),指揮吳玠、吳璘等大敗金軍於和尚原(今陝西寶雞西南)。紹興五年(1135年),率軍鎮壓楊麼起義。紹興六年(1136年),部署沿江、兩淮諸路軍馬,積極籌劃北伐,大敗金與偽齊軍。七年,因淮西兵變引咎辭相。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判建康府兼行宮留守,節制沿江軍馬,在海州(今江蘇連雲港西南)擊敗金軍。隆興元年(1163),督師北伐,一度攻克宿州(今屬安徽),中原震動。後再戰,敗於符離(今安徽宿州北)。
[86]
張浚學術
張浚歷史評價
編輯趙構:
李綱:“數年前,某寓居閩中,杜門不出,以養衰疾。適閣下自樞廷均逸弭節海邦,謙光過人,惠臨衡宇,因得從容樽俎間,奉談笑而欵襟抱。側聞緒餘,追悔昔日之非,深明當世之務。每言帝德王功霸略,皆在人主心術中,顧所以致之者,何如耳。竊自慶忭,以謂炎運中微,天心悔禍,光輔聖主,恢復祖宗之大業,非閣下而誰!”
[13]
朱勝非:“頤浩練事而暴,浚喜事而疏。”
[34]
趙鼎:“浚有補天浴日之功,陛下有礪山帶河之誓,君臣相信,古今無二。”
[14]
李光:“恭惟相公慷慨大節,勤勞王家,恢復之志,有古名臣之風,孔明、周、魯輩不足道也。某陛辭之日,自謂遠闕庭,卒未有見上之期,因復論説今日大臣可屬任大事者,無逾相公。……伏自相公還朝,海內歡慶,日來過當事平時指為行府,進多寬餘,百姓知休息有期矣。江浙今歲大稔,國事濟矣,豈非和氣感召,天意昭格乎!”
[16]
趙昚:
- 朕倚公如長城,不容浮言搖奪。 [12]
陳俊卿:“張浚忠藎,白首不渝。”
[18]
王十朋:“禦敵莫急於用人,今有天資忠義、材兼文武可為將相者,有長於用兵、士卒樂為之用可為大帥者,或投閒置散,或老於藩郡,願起而用之,以寢敵謀,以圖恢復。”
[19]
何俌:“建炎初,潼關告警,羽檄交馳。浚以密院而任川陝宣撫之職,請任西事,分司秦州,左通荊、襄之財,右出秦、隴之馬,興元一奏,勇於自任。擢劉子羽於參謀,而弛禁通商,輸財濟飢,熙如也;用趙開於總領,而民不加賦,軍用自足,裕如也。而分畫諸將,如吳玠,如王彥,如劉錡,如關師古等,莫不屬其指授之下,自是而捷於寶雞,捷於箭栝,捷於和尚原,捷於殺金平,劍閣棧道賴以保全。此雖吳武安玠以下諸將戰鬥之功,而分畫措置,莫非我魏公力也。而議者乃以秘閣崇儒、尚方鑄印中傷之。雖聖明天子‘有人言其過,朕皆不聽’之諭,而還朝以後,言者滋甚,浚不容不落職,出居外郡矣。”
[20]
吳伸:“建炎之間,苗、傅作亂,一夫唱惡,寶位遷移,廢主立幼,擅國威權。當是之時,天下皇皇,左右無措,皆有驕君之心,未聞有盡禮之臣。至於能赴國難者,尤鮮其人。獨一張浚,以微弱之書生,率天下之義士,忠誠一發,勇冠三軍,遂擒元兇,用復大寶。張浚之忠,聞於八荒,達於皇天,豈特夷狄知之,雖三尺之童亦知之。豈特三尺之童知之,而陛下亦自知之。昔申蒯、陳不克赴莊大公之難,不能成功,後世猶且義之。況於倡天下之大義,立不世之大功乎!”
[17]
朱熹:
- 忠貫日月,孝通神明,盛德源於生,奧學妙於心通。勳存王室,澤被生民,威鎮四夷,名垂永世。 [55]
周必大:“忠貫日月,孝通神明。勳在王室,恩在生民。忠震四夷,功垂萬世。遺像巍峨,千古是企。”
[57]
楊萬里:
- 自祖宗暨於中興 ,必畀以傑魁文武之佐,負大公至正之望,為一世善類之宗。故其人未用,而天下望之;既用,而天下悦之;既去,而天下惜之。其進其退,君子小人視之為己用舍、四海生靈視之為己戚休、中國四裔視之為國輕重……在高宗及我聖上時則有若廣漢張公(張浚)、莆田陳公(陳俊卿),磊磊堂堂,後先相望偉如也。 [67]
楊萬里還曾專門上疏稱頌張浚“身兼文武之全才,心傳聖賢之絕學。遭遇先皇聖神武文憲孝皇帝擢任,不次出將入相,而浚捐軀許國,忠孝之節動天地而貫日月。武夫悍卒、孺子婦人、裔夷絕域聞其名者,皆翕然歸仰。中興以來,一人而已”,並列出其五點“社稷之功”:
- 建炎之間,逆臣苗傅、劉正彥之變,先皇忍恥,偽赦之出,四方驚惑,然莫有敢誦言討之者。惟浚興平江之師,內則倡率韓世忠、張俊以為之用,外則結約呂頤浩、劉光世以為之助,不崇朝而建復辟之勳。首復辟者誰歟?浚也。此其有社稷之大功者一也。
- 紹興之間,浚初拜右相,未皇他議,首上封章,請建儲嗣。入謝之日,繼以面陳,而先皇嘉納。雖先皇選建之公,宗社靈長之福,上天眷顧之命,歷數有歸在於陛下。然發此議者,紹興五年八月十五日也。發大議者誰歟?浚也。此其有社稷之大功者二也。
- 先是,大將範瓊來赴行在,挾其兵眾,居然悖傲,不復有人臣之禮,肆然邀求,且乞貸苖劉之黨。浚召瓊至都堂,數其罪狀,縛置廷尉,論抵之死,而優撫其軍,從容指麾。釋兵聽命,分隸他將,無敢譁者。然後國法以正,紀綱以張。強臣悍將,始知有朝廷之尊。立國之基,實肇於此。立國基者誰歟?浚也。此其有社稷之大功者三也。
- 浚之守蜀,備禦既固,敵至輒敗。大酋尼瑪哈(完顏宗翰)病篤,召諸將謂曰:“吾自入中國,未有敢嬰吾鋒者,獨張樞密與我敵。我在,猶不敢取蜀,爾曹宜息此意,姑務自保而已。”烏珠(完顏宗弼)出而怒曰:“是謂我不能耶?”尼瑪哈既死,烏珠來寇,浚令吳玠、吳璘大破之,俘獲萬計,烏珠僅以身免,髡鬚髯而遁。自敵入中原,其敗衄未嘗有此也。我是以有和尚原之捷,敵自是不敢窺蜀矣。浚之出蜀而歸也,復薦吳玠等九人將帥之才,後皆獲其用,至今朝廷無西顧之憂。全蜀安而後中國安。安蜀者誰歟?浚也。此其有社稷之大功者四也。
最後,楊萬里又説:“蓋浚之用心,以堯舜致君之道為己任,以春秋復讎之義為己責,以文武境土未復之業為已憂。其論諫本仁義似陸贄;其薦進人才似鄧禹;其奮不顧身、敢任大事似寇準;其志在滅賊、死而後已似諸葛亮。”
[59]
吳獵:“艱難以來,首倡大義,不以成敗利鈍異其心,精忠茂烈,貫日月、動天地,未有過於張浚也。孝宗皇帝規恢之志,一飯不忘。歷考相臣,終始此念,足以上配孝宗在天之意,亦惟浚一人耳。”
[58]
李壁:“張浚以討賊復仇為己任,隆興之初,事勢未集,亦權宜就和。”
[23]
岳珂:
許衡:“中原雲擾,閫外專征。東潰淮楚,西敗富平。勢裂南北,天摧大勳。千載公議,一點忠誠。”
[25]
文天祥:“卓哉魏公,相國惟忠。名標青史,垂裕無窮。”
[65]
脱脱、阿魯圖等:“儒者之於國家,能養其正直之氣,則足以正君心,一眾志,攘凶逆,處憂患,蓋無往而不自得焉。若張浚者,可謂善養其氣者矣。觀其初逃張邦昌之議,平苗、劉之亂,其才識固有非偷懦之所敢望。及其攘卻勍敵,招降劇盜,能使將帥用命,所向如志。遠人伺其用舍為進退,天下佔其出處為安危,豈非卓然所謂人豪者歟!羣言沸騰,屢奮屢躓,而辭氣慨然。嘗曰:‘上如欲複用浚,當即日就道,不敢以老病辭。’其言如是,則其愛君憂國之心,為何如哉!”
[15]
馬貫:“宋高宗之不能中興者,豈特壞於秦檜之主和。張浚之為將,有累中興者多矣。張浚受宋重任,三命為將,三至敗績。蓋以量狹果於自用,而不能聽諫;智黯暗於兵機,而不善用材故也。……富平之役,李綱尚在,浚忌之而不能用;淮西之舉,岳飛在營,浚惡之,聽其歸而不能留;符離之戰,虞允文遠在川、陝,浚雖聞其賢,而不能舉以自副。然則宋高之不能中興者,秦檜為之首,而張浚為之從也。……此(殺曲端)何異於秦檜之死岳飛乎?岳飛之見殺,百世之下,雖婦人女子亦知憐其冤。若曲端之見殺,及浚之屢敗,史冊事,俱難掩,而中不無掩飾。故不謂其殺戮忠良,敗壞國事,而反謂其能雪仇復土,謬歸以中興之功。後世儒臣,不加詳察,誤入帝王之祠,享我祖宗俎豆,即古帝王與忠良之心,必羞與之列矣!”
[35]
沈德符:
張燧:“張浚素輕鋭好名,揮金如土,視官爵如等閒。士之好功名富貴者,無不趨其門。且其子南軒以道學倡名,父子為當時宗主。在朝顯官,皆其門人,悉自詭為君子,稍有指其非者,則目之為小人。紹興元年,合關陝五路兵三十餘萬,一旦盡覆,朝廷無一人敢言其罪。直至四年,辛炳始言之,亦不過落職福州居住而已。淮西酈瓊之叛,是時公論沸騰,言路不得已,遂疏其罪。既而並逐言者於外。及符離之敗,國家平日所積兵財掃地無餘,乃以殺傷相等為辭,行賞轉官無虛日。”
[36]
王崇簡:“浚三命為將,三致敗,且劾李綱,殺曲端,疑岳飛,薦秦檜,雖為南渡名臣,無可紀之功。”
[39]
王夫之:
- 張浚、趙鼎力主戰者,而首施兩端,前卻無定,抑不敢昌言和議之非。 [40]
- 然而德遠之克勝其任,未可輕許矣。其為人也,志大而量不弘,氣勝而用不密。量不弘,用不密,則天下交拂其志,而氣以盛而易虧。故自秦檜擅權以來,唯盛氣以爭得失,而不早自圖惟:虜盟已敗、檜奸已露之餘,事權一旦歸我,而何以操必勝之術?兵孰老而孰壯?將孰賢而孰奸?芻糧何取而不窮?馬仗何從而給用?呼而即應者,何以得吏士之心?合而不乖者,何以成同舟之濟?謀之不夙,則臨事四顧而彷徨;信之不堅,則付託因人而即授。乃自其一竄再竄、顛倒於奸邪之手,君情不獲,羣望不歸,觀望者徙倚而諒其志之難成,媢嫉者側目而幸其功之不就。當其飄搖遠徙,禍切焚身,避影銷聲,於當世無周爰之諮訪;雖曰老臣,而拔起遷謫之中,猶新進也。一旦勃興,與天子訂謀於內,遂欲奮迅以希莫大之功,率一往之情,無可繼之略,豈秉麾建旆,大聲疾呼,張復仇讎、驅匪類之義聲,遂足以抗百戰不摧之驕虜哉?一敗而終不復興,固其所必然者也。 [53]
愛新覺羅·弘曆:“張浚富平之敗,心雖可原,然失律之罰不可逭也。”
[41]
趙翼:“如張浚富平之敗,五路喪師,固人所共知。然金史宗弼傳:是役也,宗弼陷重圍中,韓常流矢中左目,自拔矢,以土塞創更戰,乃拔宗弼出。又婁室傳:富平之戰,宗弼左翼軍已卻,婁室以右翼兵力戰,勢復振,遂敗張浚兵。是浚此戰,先勝而後敗也”。
[28]
愛新覺羅·昭槤:“世之訾張魏公者,皆謂其不度德量力,專主用兵,幾誤國事。殊不知其誤不在窮兵黷武,反在過於持重之故。按宋、金強弱之不敵,夫人知之,魏公即勉力疆場,親持桴鼓,尚未知勝負若何。今考其出師顛末,富平之敗,魏公方在邠州;淮西之失,公方在行在;符離之潰,公方在泗州,皆去行間數百幹餘里,安得使士卒奮勇而能保其不敗哉?故酈瓊對金梁王言‘宋之主帥,皆持重擁兵,去戰陣數十里外,不如王之親冒矢石’之語,蓋指魏公而言也。”
[27]
陸以湉:“然其(張浚)功固大,其過亦甚多,前人訾之者眾矣。青浦王蘭泉司寇昶(王昶)論尤明暢,大旨謂:‘宋南渡之時,天下形勢尚可為,高宗以軍國重事付浚,而乃剛愎自用,致四十萬人坐喪於婁室之手,四方震動,兵氣沮喪,宋之不亡,不獨諸將力戰之功,亦天幸耳。且浚而以恢復中原為己任,則曷為劾李綱擠趙鼎?宋室中衰,小人盤互,僅僅一二賢臣,而復出死力以傾軋之,專權固位,桀驁自雄,其心尤有不可問者。他如:王庶,小將也,信之而殺曲端;酈瓊,劇盜也,任之而拒岳飛;邵宏淵,驕卒也,護之而敗李顯忠。好惡拂人,故三督師而敗衄。良臣絕跡於內,良將離心於外,士卒糜爛於疆場,宋之天下有可為而卒至於不可為,皆浚有以致之。愚以為其材甚庸,其識甚暗,其量甚狹,其自用也甚專。宋儒以南軒故交相推重,不敢作一指摘語。最可異者,至以諸葛武侯比之,或嘉其不主和議,彼韓侂冑曷嘗不伐金也!’……餘又考諸《宋史》,如:張守與浚力爭不當罷劉光世兵柄、呂祉不可令撫淮西,浚不從;仇悆説浚以精兵自壽陽、漢上徑趨舊京,浚不能用;汪伯彥既貶,浚與秦檜援郊祀恩,起伯彥知宣州;浚嘗薦秦檜可任大事;富平之役,楊晟(應作楊政)、吳玠力言勿輕進,郭浩言當分守其地,犄角相援,俟釁而動,浚皆不聽;又以督府乏用,議加徵於民,又不救陳東、歐陽澈死,且奏胡珵呈筆削東書,欲使布衣挾進退大臣之權,幾至召亂,將理追勒編置。蓋其生平瑕類,未可縷數矣。”
[61]
陳康祺:“宋張魏公一生恢復,空言未酬,後世論者,多稱其忠義,而掩其喪師辱國之咎,所謂‘為有南軒下筆難’也。”
[39]
佚名《歷代羣英歌》:
蔡東藩:
- 若夫呂頤浩、張浚同入勤王,頤浩之心術膽量,不逮張浚遠甚,而高宗又專相之。 [30]
- 若張浚,若秦檜,亦足為比較之資。浚與趙立,名位不同,原其心,猶之立也,不得因其喪師,而遂目為不忠。檜與劉豫,行跡不同,原其心,猶之豫也,不得因無叛跡,而遂謂其非逆。 [31]
- 將相和則士心附,此古今不易之至言。趙鼎、張浚為左、右相,鼎居內,實握相權;浚居外,相而兼將者也。觀劉豫之分道入寇,而鼎、浚二人,內外同心,因得奏績,此非將相二人和衷之效乎?厥後以呂祉之讒間,即至成隙,鼎固失之,而浚亦未為得也……要之私心一起,無事可成,鼎與浚為宋良臣,猶蹈此失,此宋之所以終南也。 [42]
陳守忠:“他是出身科舉,由方面統帥而位至宰輔大臣的抗金派領袖人物,與張俊迥乎不同。但其一生也做過幾件有損大局的蠢事……。”
[84]
楊德泉:“從南宋建國開始,他即以從龍功臣的身份,深得高宗的信任,高孝時期,兩度執政,出將人相,貴極人臣。南宋初年的許多重大政治事件幾乎都和他息息相關,當時人曾給予極高的評價……然而考諸實際,張浚其實是一個本不值得稱道的歷史人物。特別是在南宋初年民族危亡之際,張浚託名恢復,大言誤國,忌賢害能,志大材疏,欺世盜名,流毒蒼生,早期同黃潛善、汪伯彥等投降派沆瀣一氣,打擊抗戰派的李綱、陳東、歐陽澈,以後引薦秦檜,冤殺曲端,激叛酈瓊,陷害岳飛,前後三次指揮對金作戰皆使宋遭慘敗,對南宋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66]
張浚軼事典故
編輯張浚張鹹良夢
張浚的父親張鹹,定居於四川綿竹,其家世代以有德行聞名。宋哲宗紹聖(1094年-1098年)初年,張鹹又一次參加制科考試預試,宰相章惇批閲他的對策,因為張鹹並未在其中批評元祐時期的政策有誤而大怒,僅授其為籤書劍西判官。張鹹自此失去了進一步舉試的機會。
[44]
張鹹仕途不順,於是越發注重行善積慶,給後人積福。有一天午睡時,他夢見神人從天而降,對張鹹説:“上天讓你的兒子以德為名,做宰相。”張鹹大驚而醒,不久後,張浚便出生了。當時張浚的兄長已被張鹹取名為張滉,張鹹不想為張滉改名,於是為張浚起名,並取字德遠。岳珂評論此事説:“魏公(張浚)出將入相,有四十年,忠義和功勳名聲,是中興以來第一,這恐怕也是上天所賜予的吧。”
[44]
張浚魏公遇刺
苗傅、劉正彥曾僱人刺殺張浚。張浚在秀州時,警備甚嚴,曾經夜裏有客至前,出一紙懷中説:“此苗傅、劉正彥募賊公賞格也。”張浚問:“那你想怎麼辦?”客曰:“僕河北人,粗讀書,知逆順,豈以身為賊用?特見為備不嚴,恐有後來者耳。”張浚下執這名仗義刺客的手,問其姓名,但不告而去。
[45]
張浚鎮定處事
相傳張浚得罪了秦檜後,被貶到零陵,隨身只帶了幾箱子舊物。檜黨誣告説那裏面都是張浚和蜀地舊部往來策劃謀反的書信,以為抄家繳來至少可以在其中發現一些不利於張浚的私物。宋高宗派人去抄來,在朝堂上打開卻只看到一些書籍,雖然也有書信,但裏面都是憂國愛君的話。此外就是破舊衣服,宋高宗大出意外,非常感動,説:沒想到張浚竟然一貧如此。於是派使者追趕去送他三百兩金。檜黨又對外宣稱説是去賜張浚死,指望張浚會有錯誤的反應,自殺或者反叛。消息傳到零陵,張浚的左右哭之,張浚説:“我的罪過固然當死,如果象外面傳的那樣,死了來向國家謝罪也沒什麼,你們為什麼要哭呢?”張浚又問使者是誰,説是殿帥楊存中(即楊沂中)的兒子。張浚説:“我不須死了,楊存中是我的舊部。如果朝廷要賜我死,必然另派他人。”不久使者到了,宣讀了高宗聖旨,並賞張浚金三百兩。
張浚借刀殺人
淮西軍變時,統制酈瓊投降偽齊皇帝劉豫。在張浚宴請賓客時,副將前來報告此事,滿座的賓客大為吃驚,只見張浚面不改色,照常飲宴。直到夜深才寫了一封信,用臘封口後,命一名死士送交酈瓊,信中寫道:“如有機會刺殺劉豫則見機行事,否則儘快抽身。”劉豫截下這封信後,便下令逮捕酈瓊及他的手下。邊境得以安穩。
[46]
馮夢龍在《智囊全集》中評價此事仿效“馮睢殺宮他之智”。
張浚誘誅範瓊
建炎(1127年-1130年)初年,將領範瓊擁兵自重,佔據上流之地。宋高宗召他不到,到後又不肯解散軍隊,中外人心惶惶,喧擾不已。張浚與心腹好友劉子羽密謀誅殺他。一天,張浚命大將張俊帶一千人渡江,假裝要來緝捕其他盜賊,乘機請範瓊、張俊及劉光世都到政事堂來商議,併為他們準備了飲食。飲食完畢,大家卻找不到話説。劉子羽坐在廊下,怕範瓊發覺事情有異,立即取出一張黃紙,假作詔書走上前去對範瓊揮一揮,説:“跪下!皇上有命令,將軍可以到大理寺申辯。”範瓊驚愕不已,不知所措,劉子羽示意左右擁着範瓊上轎,用張俊的軍隊護送他到監獄,再由劉光世出去安撫其兵,説:“要誅殺的只是範瓊一人,你們是天子自己率領的軍隊。”眾兵丟下武器,説:“遵命。”於是將其編入其他軍隊,不久後亂事便平定,範瓊伏誅。
[47]
張浚鑿冰拒敵
金軍大舉南侵時,所過城邑都被迅速攻佔。這時正值冬季大雪,城中池水都結冰,金人藉着凝成的冰層為階攀城,不費吹灰之力就能進入。張浚聽説金人用這種方式攻佔城邑,就下令取消原先禁止百姓在池中捕魚的禁令,於是百姓爭相鑿冰撈魚,池中的冰層始終無法凍結,金人來到城下,觀望許久,嘆息離去。
[48]
張浚比擬裴度
張浚人際關係
編輯張浚為唐玄宗朝宰相張九齡之弟張九皋的後代。張氏原為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人,自張九皋遷居長安後,傳家至張浚的五世祖張璘。張璘在唐僖宗時任國子祭酒,隨僖宗入蜀,遂定居成都。享年一百二十歲。其長子張庭堅以父蔭任符寶郎。張庭堅生張文矩,即張浚的曾祖父。張文矩早逝,其妻楊氏攜三子前往綿竹投奔外家,於是成為綿竹人。
[55]
[80]
關係 | 姓名 | 簡介 |
---|---|---|
曾祖父 | 張文矩 | 贈太師、沂國公。 |
曾祖母 | 楊氏 | 追封沂國夫人。 |
祖父 | 張絃 | |
祖母 | 趙氏 | 追封冀國夫人。 |
王氏 | 追封冀國夫人。 | |
父親 | 字君悦。元豐二年(1079年)進士,官至宣德郎。後贈太師、雍國公。 | |
母親 | 計氏 | 封秦國夫人。 |
原配 | 樂氏 | 封楊國夫人。 |
繼室 | 宇文氏 | 封蜀國夫人。先於張浚五年去世。 |
長子 | 字敬夫、欽夫、樂齋,號南軒,學者稱南軒先生。官至右文殿修撰,提舉武夷山衝祐觀。後追諡“宣”。南宋重要的理學家。 | |
次子 | 官至臨安尹。 |
張浚主要作品
編輯
張浚書跡(2張)
張浚的書跡有《談笑措置帖》(藏北京故宮博物館)、《遠辱手翰尺牘》
[72]
、《遠唇帖》等。
體裁 | 作品摘選 | |||
---|---|---|---|---|
詩 | ||||
詞 | 《南鄉子》 |
張浚後世紀念
編輯張浚官方祀典
宋理宗時,以張浚、趙鼎為宰相典範,並將張浚列為昭勳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圖像於昭勳閣。
[74]
理宗時期名臣魏了翁為紀念張浚、張栻,修建紫巖書院,併為之作贊。淳熙年間,在張浚、故鄉四川綿竹始建進德堂,祭祀張浚。南宋後期,宋廷在漢中建張浚祠。漢州(今四川廣漢)也建有“三賢堂”,主祀楊繪、宇文之邵、張浚。
[51]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明太祖取古今功臣三十七人配享歷代帝王廟,其中便有張浚。
[50]
明成祖還將他的事蹟載入《永樂大典》國朝忠傳。明英宗時,下旨免張浚後裔差役(至清代仍延續)。嘉靖三年(1524年),明世宗下詔修復張浚父子墳墓,敕建“張浚祠”,並下旨建“南軒書院”,御書匾額,命其墓地為“官山”;將寧鄉張浚、張栻父子祠墓及綿竹大柏林張浚父張鹹墓兩處納入國家祀典。
[77]
清朝順治初年,張浚等四十一位歷代功臣仍從祀帝王廟,至順治十七年(1660年)罷祀。
[75]
乾隆十一年(1746年),湖南巡撫楊錫紱于都司衙門舊房恢復城南書院。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巡撫左輔在妙高峯故地復建,並在峯上建南軒夫子祠,前為文星閣,道光帝御書“麗澤風長”匾額。
[76]
同治八年(1869年),清廷重建張浚、張栻墓。
張浚其他建築
- 故居
主詞條:張浚故居
張浚故居位於湖南永州市零陵區文星街38號,故居里有永州市人民政府立的碑刻。是張浚於紹興七年(1137年)貶謫永州時而建。故居現存建築,民間傳説為明朝天啓年間(1621年-1628年)張浚後裔張皇后重建,時稱文昌閣。後族人張勉重修,更名為“勉園”。張浚親手開的“紫巖仙井”,仍為附近居民取水之處。故居現為永州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78]
- 墓葬
主詞條:張浚墓
張浚墓位於湖南省長沙市寧鄉縣巷子口鎮官山村。東距縣城約70公里。墓葬位於衡山一脈的官山南麓,背依九曲奇峯,前為溈江。原以花崗石砌成墓圍,前立石華表,以三合土築成凸字形封冢,冢首豎青石墓碑,碑高1.6米,寬0.6米,碑文為“宋元輔封魏國公張公德遠之墓”。山腳距墓約50米處有祠,清同治八年(1869年)建。“文化大革命”中墓、祠均被毀。1981年,按原形式恢復,冢以黃土夯築,表封混凝土,並覓得原墓碑依原樣豎立。現全墓長9.6米,寬6.8米,冢高1.5米,徑4.7米。1983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將張浚張栻墓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後被確定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2]
- 雕塑
- 紀念館
在張浚父親張鹹墓所在的柏林公園建有張浚、張栻紀念館,以作紀念。
張浚文學形象
編輯張浚史料索引
編輯《晦庵集》卷95《少師保信軍節度使魏國公致仕贈太保張公行狀》
[55]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
《三朝北盟會編》
《宋史》卷361《張浚傳》
[15]
- 參考資料
-
- 1. 《宋史》卷361《張浚傳》:張浚,字德遠,漢州綿竹人,唐宰相九齡弟九皋之後。父鹹,舉進士、賢良兩科。浚四歲而孤,行直視端,無誑言,識者知為大器。入太學,中進士第。
- 2. 《宋史》卷361《張浚傳》:靖康初,為太常簿。
- 3. 《宋史》卷361《張浚傳》:張邦昌僣立,逃入太學中。聞高宗即位,馳赴南京,除樞密院編修官,改虞部郎,擢殿中侍御史。駕幸東南,後軍統制韓世忠所部逼逐諫臣墜水死,浚奏奪世忠觀察使,上下始知有國法。遷侍御史。
- 4. 《宋史》卷361《張浚傳》:時乘輿在揚州,浚言:“中原天下之根本,願下詔葺東京、關陝、襄鄧以待巡幸。”咈宰相意,除集英殿修撰、知興元府。未行,擢禮部侍郎,高宗召諭曰:“卿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朕將有為,正如欲一飛沖天而無羽翼,卿勉留輔朕。”除御營使司參贊軍事。浚度金人必來攻,而廟堂晏然,殊不為備,力言之宰相,黃潛善、汪伯彥皆笑其過計。
- 5. 陳維浚 編文;於友善 繪.中國一百賢臣圖:新世紀出版社,1994-05:145
- 6. 《宋史》卷361《張浚傳》:十一年,除檢校少傅、崇信軍節度使,充萬壽觀使,十二年,封和國公。
- 7. 《宋史》卷361《張浚傳》:行次餘干,得疾,手書付二子曰:“吾嘗相國,不能恢復中原,雪祖宗之恥,即死,不當葬我先人墓左,葬我衡山下足矣。”訃聞,孝宗震悼,輟視朝,贈太保,後加贈太師,諡忠獻。
- 8. 《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乙集·卷九》“張虞二丞相賜諡本末”:及符離師潰,上眷頓衰,免相西歸,薨餘於。卹典無加,贈諡不講。後四年,公之門人陳應求入相,明年春二月,乃白贈公太師。賜諡初議忠正,既而以不可為稱,乃諡忠獻焉。
- 9. 《宋史》卷361《張浚傳》:後五年,上追思浚忠烈,加贈太師,賜諡忠獻。
- 10.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八十三》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1-06]
- 11.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四十三》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1-06]
- 12. 《宋史全文·卷二十四上·宋孝宗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3-23]
- 13. 李綱.全宋文(第一百七十一冊)·梁轂集.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08:256
- 14. 《宋史·卷三百六十·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2-14]
- 15. 《宋史·卷三百六十一·列傳第一百二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2-28]
- 16. 李光.全宋文(第154冊)·李光集.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08:181
- 17. 《三朝北盟會編·卷一百五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1-06]
- 18. 《宋史·卷三百八十三·列傳第一百四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5-22]
- 19. 《宋史·卷三百八十七·列傳第一百四十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8-07]
- 20. 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1414頁
- 21. 《朱子語類·卷一百三十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1-06]
- 22. 《西山先生眞文忠公文集·卷第一》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1-07]
- 23. 《宋史·卷三百九十八·列傳第一百五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09-16]
- 24. 《困學紀聞·卷一》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1-07]
- 25. 莊仲方 編.中華傳世文選 南宋文範: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10:519
- 26. 《明史·卷一百六十七·列傳第六十四》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5-05-22]
- 27. 《嘯亭雜錄·卷二》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1-06]
- 28. 《廿二史札記·卷二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9-14]
- 29. 《提綱釋義》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1-06]
- 30. 宋史演義:韓世忠力平首逆 金兀朮大舉南侵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2-14]
- 31. 宋史演義:趙立中炮失楚州 劉豫降虜稱齊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2-14]
- 32. 宋史演義:岳家軍克復襄漢 韓太尉保障江淮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2-14]
- 33. 宋史演義:誅暴主遼陽立新君 隳前功符離驚潰變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2-14]
- 34. 《宋史·卷三百六十二·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10-08]
- 35. 《萬曆野獲編補遺·卷二》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6-02-03]
- 36. 千百年眼 2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1-06]
- 37. 《五雜俎·卷十三·事部一》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5-04-10]
- 38. 《洹詞·卷八》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1-07]
- 39. 《郎潛紀聞·卷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2-20]
- 40. 《宋論·卷十·高宗》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2-14]
- 41. 《評鑑闡要》 .古籍文獻網[引用日期2017-10-12]
- 42. 宋史演義:髯將軍敗敵揚威 愚參謀監軍遇害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2-14]
- 43. 《全宋詞》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2-14]
- 44. 《桯史》:張賢良君悦,鹹家蜀綿竹,世以積德聞。紹聖初,再試製科,宰相章惇覽其策,以所對不以元祐為非,大怒,雖得籤書劍西判官以去,而科目自是廢矣。仕既不甚達,益篤意植媺貤慶,以遺後人。嘗一日晝寢,夢神人自天降,告之曰:“天命爾子名德作宰相。”驚而寤,未幾而魏公生。時魏公之兄已名滉,君悦不欲更所從,乃字魏公曰德遠。出入將相,垂四十年,忠義勳名,為中興第一,天固有以啓之者歟!
- 45. 《鶴林玉露·甲編·卷三》:苗劉之亂,張魏公在秀州,議舉勤王之師。一夕獨坐,從者皆寢,忽一人持刃立燭後。公知為刺客,徐問曰:“豈非苗傅、劉正彥遣汝來殺我乎?”曰:“然。”公曰:“若是,則取吾首以去可也。”曰:“我亦知書,寧肯為賊用?況公忠義如此,豈忍加害!恐公防閒不嚴,有繼至者,故來相告爾。”公問:“欲金帛乎?”笑曰:“殺公何患無財!”“然則留事我乎?”曰:“我有老母在河北,未可留也。”問其姓名,俯而不答,攝衣躍而登屋,屋瓦無聲。時方月明,去如飛。明日,公命取死囚斬之,曰:“夜來獲奸細。”公後嘗於河北物色之,不可得。此又賢於鉏麑矣。孰謂世間無奇男子乎?殆是唐劍客之流也。
- 46. 《智囊全集》:統制酈瓊縛呂祉,叛歸劉豫。張魏公方宴,僚佐報至,滿座失色,公色不變,樂飲至夜,乃為蠟書,遣死士持遣瓊,言“事可成,成之;不可成,速全軍以歸。”虜得書,疑瓊,分隸其眾困苦之,邊賴以安。
- 47. 《智囊全集》:叛將範瓊擁兵據上流,召之不來,來又不肯釋兵,中外洶洶。張忠獻與劉子羽密謀誅之。一日遣張俊以千人渡江,若捕他盜者。因召瓊,俊及劉光世詣都堂計事,為設飲食。食已,相顧未發。子羽坐廡下,恐瓊覺事中變,遽取黃紙,執之趨前,舉以麾瓊曰:“下!有敕,將軍可詣大理置對。”瓊愕不知所為。子羽顧左右,擁置輿中,以俊兵衞送獄,使光世出撫其眾,且曰:“所誅止瓊,汝等固天子自將之兵也。”眾皆投刀曰:“諾。”悉麾隸他軍,頃刻而定。瓊伏誅。
- 48. 《智囊全集》:紹興中,虜趨京,所過城邑,欲立取之。會天大寒,城池皆凍。虜籍冰梯城,不攻而入。張魏公在大名,聞之,先弛濠魚之禁,人爭出取魚,冰不得合,虜至城下,睥睨久之,嘆息而去。
- 49. 《山堂考索》:高宗御書郭子儀傳賜韓世忠,又書裴度傳賜張浚。
- 50. 《明史·卷五十·志第二十六》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5-03-09]
- 51. 傅增湘 原輯;吳洪澤 補輯.宋代蜀文輯存校補 5:重慶大學出版社,2014-09:2346-2347
- 52. 國務院核定公佈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中央政府網[引用日期2017-02-04]
- 53. 《宋論·卷十一·孝宗》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12-28]
- 54. 《齊東野語·卷二》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1-06]
- 55. 晦庵集 13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1-06]
- 56. 《龍川集·卷二十一》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1-06]
- 57. 趙傑 主編.史海遺珍叢書 天下張姓與清河:中國文聯出版社,2006-09:202
- 58. 《宋史·卷三百九十七·列傳第一百五十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1-06]
- 59. 《歷代名臣奏議·卷二十二》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1-06]
- 60. 《鶴林玉露·乙篇·卷一》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1-06]
- 61. 《冷廬雜識·卷八》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1-06]
- 62. 《全宋詩·卷一百八十三》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1-07]
- 63. 《桯史·卷十二》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1-07]
- 64. 《全宋詩·卷四百七十五》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1-07]
- 65. 鄭傳傑,鄭昕 著.宋儒王應麟:寧波出版社,2009-11:186
- 66. 楊德泉 著.楊德泉文集(參考《質疑》一文):三秦出版社,1994-12:305-307
- 67. 《誠齋集·卷一百二十三》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4-29]
- 68. 《全宋詩·卷四百四十五》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4-29]
- 69. 《誠齋集·卷六十二》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4-29]
- 70. 宋高宗勅張浚手書 .中華珍寶館[引用日期2023-04-29]
- 71. 易學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易學百科全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8-12:848
- 72. 劉永建 主編.中國法書小品集萃 南宋 6: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9-12:30-31
- 73. 馬繼業 著.張養浩評傳:濟南出版社,2009:146
- 74. 《夜航船》卷3《人物部》:宋理宗寶慶二年,圖功臣神像於昭勳閣,趙普、曹彬、薛居正、石熙載、潘美、李沆、王旦、李繼隆、王曾、呂夷簡、曹瑋、韓琦、曾公亮、富弼、司馬光、韓忠彥、呂頤浩、趙鼎、韓世忠、張浚、陳康伯、史浩、葛邲、趙汝愚,凡二十四人。
- 75. 《清史稿·卷八十四·志五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4-29]
- 76. 歐陽曉東 主編.湖南老街:湖南文藝出版社,2012-03:226-227
- 77. 湖南省文物局 編.湖南文化遺產圖典:嶽麓書社,2008-12:91
- 78. 湖南省文物局 編.湖南名人故居與遺蹟圖典:嶽麓書社,2015-12:94
- 79. 《晦庵集》卷95上《少師保信軍節度使魏國公致仕贈太保張公行狀上》:本貫漢州綿竹縣仁賢鄉武都裏。
- 80. 曾棗莊,劉琳 主編.全宋文 第252冊:上海辭書出版社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08:190-191
- 81. 《晦庵集》卷95下《少師保信軍節度使魏國公致仕贈太保張公行狀下》:然是時,公留平江虎丘,致仕之章已八上矣。上察公誠懇,欲全其去。四月二十有二日,制除公少師、保信軍節度使、判福州。……公力辭恩命,上不許,至五六,除醴泉觀使。
- 82. 《晦庵集》卷95下《少師保信軍節度使魏國公致仕贈太保張公行狀下》:及仲秋二十日,猶為饒守王十朋作《不欺室銘》……至二十有二日,始寢疾。二十八日,疾病。日晡時,命子栻等坐於前,問:“國家得無棄四郡乎?”且命作奏,乞致仕。日暮,命婦女悉去,夜分而薨。……訃聞,上震悼,輟視朝兩日。有旨贈公太保。栻等不敢違公志,扶護還潭州。以是歲十一月辛亥,葬于衡山縣南嶽之陰豐林鄉龍塘之原。
- 83. 虞雲國 著.南渡君臣: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96-97
- 84. 陳守忠 著.宋史論略:甘肅文化出版社,2001:279
- 85. 李淑章等 主編.中國古典文學人物形象大辭典: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11:556
- 86. 李德義,於汝波 主編;軍事科學院戰爭理論和戰略研究部 編.中國將師名錄 五代至清代卷:解放軍出版社,2007-02:497
- 87. 白壽彝 總主編;陳振 主編.中國通史 12 第7卷 中古時代 五代遼宋夏金時期 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06:1542-1548
- 88. 《宋史》卷369《曲端傳》:四年春,金人攻環慶,端遣吳玠等拒於彭原店,端自將屯宜祿,玠先勝。既而金軍復振,玠小卻,端退屯涇州,金乘勝焚邠州而去。玠怨端不為援,端謂玠前軍已敗,不得不據險以防衝突,乃劾玠違節制。是秋,兀朮窺江、淮,浚議出師以撓其勢。端曰:“平原廣野,賊便於衝突,而我軍未嘗習水戰。金人新造之勢,難與爭鋒,宜訓兵秣馬保疆而已,俟十年乃可。”端既與浚異,浚積前疑,竟以彭原事罷端兵柄,與祠,再責海州團練副使、萬州安置。
- 89. 王似帥蜀與南宋初年川陝軍政 .中國歷史研究網.2022-08-30[引用日期2023-04-29]
- 90. 朱熹.少師保信軍節度使魏國公致仕贈太保張公行狀(下)(朱子全集帝二十五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4437頁
- 91. 湖南省文物局 編.湖南名人故居與遺蹟圖典:嶽麓書社,2015-12:94
- 92. 夏徵農.辭海 中國古代史分冊: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09:437
- 93. 張浚 .中國社會科學詞條庫[引用日期2023-08-15]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