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臨安

(南宋都城)

鎖定
臨安是南宋王朝的都城。 [1]  位於今浙江杭州市
在北宋時,杭州為“兩浙路”的路治,大觀元年(1107)升為帥府
轄錢塘、仁和、餘杭、臨安、於潛、昌化、富陽、新登、鹽官9個縣。當時人口已達20萬户,為江南人口最多的州。
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改江寧府(現南京)為建康府,作為行都,稱“東都”。
建炎三年(1129)閏八月,宋高宗至杭州,以杭州州治為行宮。 [2] 
建炎三年(1129)七月,升杭州為臨安府,作為“行在”。
紹興八年(1138年),定臨安為都,增建禮制壇廟 [1] 
紹興九年(1139年),以太后有歸期建慈寧殿。
紹興十五年(1145年)建欽先孝思殿,在崇政殿東。宋孝宗作翠寒堂。
紹興末年建損齋,貯經史書,為燕坐之所。東宮,在麗正門內,孝宗、莊文、景獻、光宗皆常居之。講筵所,資善堂。在行宮門內,因書院而作。天章、龍圖、寶文、顯猷、徽猷、敷文、煥章、華文、寶謨九閣,實為天章一閣。 [3] 
臨安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直至1276年南宋滅亡,前後共計一百三十八年。 [4] 
中文名
臨安
別    名
杭州
行政區類別
都城
所屬地區
南宋
地理位置
30.16°N 120.12°E
政府駐地
錢塘縣仁和縣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西湖南宋皇宮遺址蘇堤
主要行業
絲綢、造紙、印刷、陶瓷、造船業

臨安歷史發展

蘇堤 蘇堤
臨安城,位於今浙江省杭州市,原為臨安城,位於今浙江省杭州市,原為五代時期吳越國(907~978年)的西府。
北宋期間,屬於兩浙路,杭州為路治所。紡織、印刷、釀酒、造紙業都較發達,對外貿易進一步開展。
大觀元年(1107)升為帥府,轄錢塘、仁和、餘杭、臨安、於潛、昌化、富陽、新登、鹽官九縣。
北宋時,蘇軾等人大興水利,為杭州博得了“地有湖山美,東南第一州”的美譽。《夢溪筆談》的作者沈括是當時杭州人物的代 表。
臨安地圖 臨安地圖
杭州歷任的地方官,十分重視對西湖的整治。元祐四年(1089),詩人蘇東坡擔任杭州知州,再度疏浚西湖,用所挖取的葑泥,堆成橫跨南北的長堤(蘇堤),上有六橋,堤邊植桃柳芙蓉,使西湖更加美化。又開通茅山、鹽橋兩河,再疏六井,使不入市,民飲稱便。
北宋崇寧年間,杭州人口已達20萬户,為江南人口最多的州郡。
建炎元年,帶本路安撫使,領杭、湖、嚴、秀四州。
建炎三年,升杭州為臨安府,帶兵馬鈐轄。
紹興五年,兼浙西安撫使 [5] 

臨安行政區劃

經過北宋167年的發展,到了南宋時,開始了杭州的鼎盛時期。南宋建炎三年(1129),置行宮於杭州,為行在所,升為臨安府,治所在錢塘。轄錢塘、仁和、臨安、餘杭、於潛、昌化、富陽、新城、鹽宮九縣。 [5] 
錢塘縣:赤,倚。初為"望縣",紹興八年(1138)升為"赤縣"。
仁和縣:赤,倚。初為"望縣",紹興八年(1138)升為"赤縣"。
餘杭縣:畿。初為"望縣",紹興八年(1138)升為"畿縣"。
臨安縣:畿。初為"望縣",紹興八年(1138)升為"畿縣"。
富陽縣:畿。初為"緊縣",紹興八年(1138)升為"畿縣"。
於潛縣:緊。初為"緊縣",紹興八年(1138)升為"畿縣"。
新城縣:上。初為"上縣",紹興八年(1138)升為"畿縣"。
鹽官縣:上。初為"上縣",紹興八年(1138)升為"畿縣"。
昌化縣:中。初為"中縣",紹興八年(1138)升為"畿縣"。 [2] 

臨安輿服

宋高宗 宋高宗
宋史·輿服志一》記載:靖康之末,累朝法物,淪沒於金。中興,掇拾散逸,參酌時宜,務從省約。凡服用錦繡,皆易以纈、以羅;旗仗用金銀飾者,皆易以繪、以髹。建炎初,有事郊報,仗內拂扇當用珠飾。高宗曰:「事天貴質,若尚華麗,非禋祀本意也。」是以子孫世守其訓,雖江介一隅,而華質適時,尚足為一代之法。其儒臣名物度數之學,見諸論議,又有可觀者焉。今取舊史所載,著於篇,作輿服志。 [6] 
高宗渡江,鹵簿、儀仗悉毀於兵。紹興十二年,始命工部尚書莫將、户部侍郎張澄等以天禧、宣和鹵簿圖考究制度,及故內侍工匠省記指説,參酌制度。是年九月,玉輅成;遂作金、象、革、木四輅,副輅不設。玉輅之制,青色,飾以玉,通高十九尺,輪高六十三寸,輻徑三十九寸,軸長十五尺三寸。頂上剡為輪三層,象天圜也。外施青玉博山八十一,[一名耀葉]。鏤以金塗龍文,覆以青羅,曰輪衣。綴垂玉珮,間以五色垂氂尾,曰流蘇。一名〈糹畏〉帶。頂四角分垂青羅曰絡帶,表裏繡雲龍。遇雨,則油黃繒覆之。 [7] 

臨安宮室制度

宮室。汴宋之制,侈而不可以訓。中興,服御惟務簡省,宮殿尤樸。皇帝之居曰殿,總曰大內,又曰南內,本杭州治也。紹興初,創為之。休兵後,始作崇政、垂拱二殿。久之,又作天章等六閣。寢殿曰福寧殿。淳熙初,孝宗始作射殿,謂之選德殿。八年秋,又改後殿擁舍為別殿,取舊名,謂之延和殿,便坐視事則御之。他如紫宸、文德、集英、大慶、講武,惟隨時所御,則易其名。紫宸殿,遇朔受朝則御焉;文德殿,降赦則御焉;集英殿,臨軒策士則御焉;大慶殿,行冊禮則御焉;講武殿,閲武則御焉。其實垂拱、崇政二殿,權更其號而已。二殿雖曰大殿,其脩廣僅如大郡之設廳。淳熙再修,止循其舊。每殿為屋五間,十二架,脩六丈,廣八丈四尺。殿南檐屋三間,脩一丈五尺,廣亦如之。兩朵殿各二間,東西廊各二十間,南廊九間。其中為殿門,三間六架,脩三丈,廣四丈六尺。殿後擁舍七間,即為延和,其制尤卑,陛階一級,小如常人所居而已。 [3] 
奉太上則有德壽宮、重華宮、壽康宮,奉聖母則有慈寧宮、慈福宮、壽慈宮。德壽宮在大內北望仙橋,故又謂之北內,紹興三十二年所造,宮成,詔以德壽宮為名,高宗為上皇御之。重華宮即德壽宮也,孝宗遜位御之。壽康宮即寧福殿也。初,丞相趙汝愚議以秘書省為泰寧宮,已而不果行,以慈懿皇后外第為之。上皇不欲遷,因以舊寧福殿為壽康宮,光宗遜位御之。 [3] 
大內苑中,亭殿亦無增,其名稱可見者,僅有復古殿、損齋、觀堂、芺蓉閣、翠寒堂、清華閣、欏木堂、隱岫、澄碧、倚桂、隱秀、碧琳堂之類,此南內也。北內苑中,則有大池,引西湖水注之,其上疊石為山,象飛來峯。有樓曰聚遠,禁籞週迴,四分之。東則香遠、清深、月台、梅坡、松菊三徑、清妍、清新、芙蓉岡,南則載忻、欣欣、射廳、臨賦、燦錦、至樂、半丈紅、清曠、瀉碧,西則冷泉、文杏館、靜樂、浣溪,北則絳華、旱船、俯翠、春桃、盤松。 [3] 
皇太子宮曰東宮。其未出閤,但聽讀於資善堂,堂在宮門內。已受冊,則居東宮,宮在麗正門內。紹興三十二年始置,孝宗居之;莊文太子立,復居之。光宗為太子,孝宗謂輔臣曰:「今後東宮不須創建,朕宮中宮殿,多所不御,可移修之。」自是皆不別建。 [3] 
淳熙二年,始創射堂一,為遊藝之所,圃中有榮觀玉淵清賞等堂、鳳山樓,皆宴息之地也。
幕殿,即周官大、小次也。東都時,郊壇大次謂之青城,祀前一日宿齋詣焉。其制,中有二殿,外有六門:前曰泰禋,後曰拱極,東曰祥曦,西曰景曜,東偏曰承和,西偏曰迎禧。 [3] 
大殿曰端誠,便殿曰熙成。中興後,以事天尚質,屢詔郊壇不得建齋宮,惟設幕屋而已。其制,架木而以葦為障,上下四旁周以幄帟,以象宮室,謂之幕殿。及行事,又於壇所設小次。大、小次之外,又有望祭殿,遇雨則行事於中。東都時為瓦屋五間,周圍重廊。中興後,惟設葦屋,蓋仿清廟茅屋之制也。 [3] 
臣庶室屋制度。宰相以下治事之所曰省、曰台、曰部、曰寺、曰監、曰院,在外監司、州郡曰衙。在外稱衙而在內之公卿、大夫、士不稱者,按唐制,天子所居曰衙,故臣下不得稱。後在外藩鎮亦僭曰衙,遂為臣下通稱。今帝居雖不曰衙,而在內省部、寺監之名,則仍唐舊也。然亦在內者為尊者避,在外者遠君無嫌歟?私居,執政、親王曰府,餘官曰宅,庶民曰家。 [3] 
諸道府公門得施戟,若私門則爵位穹顯經恩賜者,許之。在內官不設,亦避君也。 [3] 
凡公宇,棟施瓦獸,門設梐枑。諸州正牙門及城門,並施鴟尾,不得施拒鵲。六品以上宅舍,許作烏頭門。父祖舍宅有者,子孫許仍之。凡民庶家,不得施重栱、藻井及五色文采為飾,仍不得四鋪飛檐。庶人舍屋,許五架,門一間兩廈而已。 [3] 

臨安經濟來源

杭州西湖 杭州西湖
人口的增多,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商業的繁榮創造了條件。南宋都市經濟的繁榮,不僅超越前代,呈現出現代化的繁榮,而且居世界前列。當時臨安手工作坊林立,生產各種日用商品,尤其是絲織業的織造技藝精良,能生產出許多精巧名貴的絲織品,在全國享有盛名。
據《武林舊事》等書記載,南宋時的杭州商業有440行,各種交易甚盛,萬物所聚,應有盡有。對外貿易相當發達,有日本高麗波斯大食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與之有使節往來和貿易關係,朝廷專設“市舶司”以主其事。西湖風景區經過修葺,更加嫵媚動人,吸引了不少中外遊客;酒肆茶樓,藝場教坊,驛站旅舍等服務性行業及夜市也很興盛。

臨安人口變遷

北宋崇寧年間(1102年-1106年),杭州有户二十萬三千五百七十四,口二十九萬六千六百一十五。 [5] 
由於北方許多人隨朝廷南遷,使臨安府人口激增。到鹹淳年間(1265-1274),居民增至124萬餘人(包括所屬9個縣)。就杭州府城所在的錢塘、仁和兩縣而言,人口也達40萬人。

臨安貢品有:

綾、籐紙。 [5] 

臨安古城文化遺址

臨安城遺址 臨安城遺址
參考:臨安城遺址
參考資料
  • 1.    《宋史·高宗卷六》:“庚辰,帝不御殿。以方居諒陰,難行吉禮,命秦檜攝冢宰,受書以進。是月,虛恨蠻犯嘉州忠鎮砦。是歲,始定都於杭。”
  • 2.    宋史卷八十五 志第三十八 地理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08-09]
  • 3.    《宋史 輿服志 六》記載:宮室。汴宋之制,侈而不可以訓。中興,服御惟務簡省,宮殿尤樸。皇帝之居曰殿,總曰大內,又曰南內,本杭州治也。紹興初,創為之。休兵後,始作崇政、垂拱二殿。久之,又作天章等六閣。寢殿曰福寧殿。淳熙初,孝宗始作射殿,謂之選德殿。八年秋,又改後殿擁舍為別殿,取舊名,謂之延和殿,便坐視事則御之。他如紫宸、文德、集英、大慶、講武,惟隨時所御,則易其名。紫宸殿,遇朔受朝則御焉;文德殿,降赦則御焉;集英殿,臨軒策士則御焉;大慶殿,行冊禮則御焉;講武殿,閲武則御焉。其實垂拱、崇政二殿,權更其號而已。二殿雖曰大殿,其脩廣僅如大郡之設廳。淳熙再修,止循其舊。每殿為屋五間,十二架,脩六丈,廣八丈四尺。殿南檐屋三間,脩一丈五尺,廣亦如之。兩朵殿各二間,東西廊各二十間,南廊九間。其中為殿門,三間六架,脩三丈,廣四丈六尺。殿後擁舍七間,即為延和,其制尤卑,陛階一級,小如常人所居而已。
  • 4.    宋史高宗卷六:。"庚辰,帝不御殿。以方居諒陰,難行吉禮,命秦檜攝冢宰,受書以進。是月,虛恨蠻犯嘉州忠鎮砦。是歲,始定都於杭。
  • 5.    《宋史 地理志 四》:建炎元年,帶本路安撫使,領杭、湖、嚴、秀四州。三年,升為府,帶兵馬鈐轄。紹興五年,兼浙西安撫使。崇寧户二十萬三千五百七十四,口二十九萬六千六百一十五。貢綾、籐紙。縣九:錢塘,[望。有鹽監。]仁和,[望。梁錢江縣。太平興國四年改。紹興中,與錢塘並升赤。]餘杭,[望。]臨安,[望。錢鏐奏改衣錦軍。太平興國四年,改順化軍,縣復舊名。五年,軍廢。]富陽,[緊。]於潛,[緊。]新城,[上。梁改新登。太平興國四年復。淳化五年,升南新場為縣;熙寧五年,省南新縣為鎮入焉。]鹽官,[上。]昌化。[中。唐唐山縣。太平興國四年改。有紫溪鹽場。]紹興中,七縣並升畿。
  • 6.    《宋史 輿服志一》記載:“靖康之末,累朝法物,淪沒於金。中興,掇拾散逸,參酌時宜,務從省約。凡服用錦繡,皆易以纈、以羅;旗仗用金銀飾者,皆易以繪、以髹。建炎初,有事郊報,仗內拂扇當用珠飾。高宗曰:「事天貴質,若尚華麗,非禋祀本意也。」是以子孫世守其訓,雖江介一隅,而華質適時,尚足為一代之法。其儒臣名物度數之學,見諸論議,又有可觀者焉。今取舊史所載,著於篇,作輿服志。
  • 7.    《宋史 輿服志一》記載:高宗渡江,鹵簿、儀仗悉毀於兵。紹興十二年,始命工部尚書莫將、户部侍郎張澄等以天禧、宣和鹵簿圖考究制度,及故內侍工匠省記指説,參酌制度。是年九月,玉輅成;明年,遂作金、象、革、木四輅,副輅不設。玉輅之制,青色,飾以玉,通高十九尺,輪高六十三寸,輻徑三十九寸,軸長十五尺三寸。頂上剡為輪三層,象天圜也。外施青玉博山八十一,[一名耀葉]。鏤以金塗龍文,覆以青羅,曰輪衣。綴垂玉珮,間以五色垂氂尾,曰流蘇。一名〈糹畏〉帶。頂四角分垂青羅曰絡帶,表裏繡雲龍。遇雨,則油黃繒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