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沈德符

(明代文學家)

鎖定
沈德符(1578年—1642年),字景倩,又字虎臣、景伯,浙江秀水(今浙江嘉興)人,明代文學家。
沈德符的祖父、父親都是科舉出身,曾任職監司詞林。沈德符自幼生長於北京,曾在國子監讀書。據説他聰敏好學,每天都要讀一寸厚的書籍。他精通音律,熟諳掌故。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中舉人,後在會試落第。
沈德符所撰《萬曆野獲編》,多記萬曆以前的朝章國故,並保存了一些有關戲曲小説的資料。除《野獲編》外,他的著作還有《清權堂集》《敝帚軒剩語》三卷、《顧曲雜言》一卷、《飛鳧語略》一卷,《秦璽始末》一卷。
本    名
沈德符
景倩、虎臣
他子
所處時代
明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北京
出生日期
大明萬曆六年(1578年)
逝世日期
大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
主要作品
《萬曆野獲編》,《清權堂集》
主要成就
編纂《萬曆野獲編
籍    貫
浙江秀水(今浙江嘉興)

沈德符人物生平

明神宗萬曆六年(1578年),沈德符生於北京,其父沈自邠系萬曆五年(1577)進士,授翰林院檢討,曾參與編修《大明會典》。正因為其父是一位史官,沈德符深受影響,自幼喜聞朝野故事,同當時士大夫及故家遺老、中官勳戚多有交往,近搜博覽,博洽多聞,尤明於時事和朝章典故。
沈德符十二歲時其父辭世,乃隨母回鄉。其祖父沈啓原原任陝西按察司副使,因簡慢撫台被彈劾,即自解任歸鄉,居於秀水之長溪村。鄉間園第中本有沈啓原之父沈謐所建的“萬書樓三楹”,沈啓原曾進一步積貯圖書,將“萬書樓”擴建為“芳潤樓”,終日讀書,足不入城。沈德符回鄉後即由祖父教讀,並常聆聽其祖父所講史傳典故。可惜祖父在兩年後也去世了,留下了這座藏書樓和老人家的治學精神,為沈德符日後編書奠定了基礎。
沈德符的《萬曆野獲編》二十卷首次編成於明朝萬曆三十四至三十五年(1606~1607),即其入國子監為貢生前後,書名寓“野之所獲”之意。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沈德符考中舉人。次年應禮部會試落第,中年南返,沈氏又操筆續錄,於是年冬編成續編十卷(上海古籍版記續編10卷,但中華書局版記續編12卷,這是因為兩者印刷所根據的古代刻本版本不同,具體卷數無法考證,僅存在這兩種説法)。正續編前後間隔十二年。沈德符逝於崇禎十五年(1642年),享年六十五歲。他生前未能看到《萬曆野獲編》的刊行。
沈德符事母甚孝,治學以提攜後進為己任。其弟沈鳳,字超宗,富才華,早年病逝。董其昌曾説,自沈鳳死後,我的書法無人可傳。子沈克家亦酷愛讀書。

沈德符主要作品

沈德符蒐集兩宋以來的歷史資料,仿歐陽修歸田錄》之體例,所著《萬曆野獲編》為研究明代史的重要參考書。此書原未分類,直至清康熙年間,桐鄉錢枋才分類編排為30卷、48門,另有《補遺》4卷。此書內容上記朝章掌故,下及風土人情、瑣事軼聞,舉凡內閣原委、詞林雅故,以及詞曲技藝、士女諧謔,無不畢陳。有明一代,尤其是世宗、神宗兩朝的掌故,此編所記,最為詳贍,是資料十分豐富的明代筆記。
此外,他還著有《萬曆前三朝朝章國故里巷瑣語》《靡不備戰》《飛鳧語略》一卷、《清權堂集》《敝帚軒剩語》四卷、《顧曲雜言》一卷及《秦璽始末》一卷,均列《四庫總目》。其中《顧曲雜言》對於雜劇南北曲之考證,頗見詳賅,為現代研究戲劇者所重視。

沈德符軼事典故

沈德符與大畫家董其昌、詩人韓古洲是朋友,三人都愛好收藏書畫。有一次,他們約定把各人的得意藏品都取出來相互觀賞。他們玩了一整天,最後,董其昌取出了一件唐朝大書法家顏真卿書寫的《朱巨川告身》。韓古洲看了後讚歎不已,認為是一件珍貴藏品。可是沈德符仔細一看,卻斷定為贗品。他指着捲上細楷中的“中書侍郎開播”一行字説:“唐朝並沒有姓‘開’的,‘開’這個姓原是南宋趙開仕蜀時將姓名自拆為兩分出來的,始於宋。中書侍郎是執政大臣,理應史書有載,而不見於兩《唐書》,因知所謂‘開播’者,實是‘關播’之誤。此人系盧杞所薦,正與顏真卿同時,由於開、關兩字字形相近(指繁體字),很顯然這是臨摹者的疏忽而致筆誤,沒有什麼疑義的。”董其昌、韓古洲兩人聽了,才知自己疏於史學而幾被瞞過。
又有一次,一個經營古董的鉅商手頭有一部《新唐書》,自稱這是真正北宋年間刊刻的初版本,索價甚高,也不輕易示人。沈德符知道後也往求觀,他約略翻了一遍,就認為這部書決不是北宋時版本,而是南宋末年的產物。當時,古董商不服,與之爭論。沈德符説:“這很容易鑑別。”他就指着書上的一個“誠”字説道:“這個字為什麼缺筆?它顯然是為了避南宋理宗的名諱。宋理宗原名貴誠,後改名昀。北宋時期刊刻《新唐書》的書坊老闆又怎麼能未卜先知,預知一二百年後理宗的名字而提前避諱呢?可見是做了假。”沈德符的分析合乎情理,説得那古董商啞口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