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萬曆野獲編

(沈德符撰古籍)

鎖定
《萬曆野獲編》是中華書局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明朝沈德符,該作者還著有《清權堂集》、《敝帚軒剩語》三卷等。 [2] 
書    名
萬曆野獲編
作    者
沈德符
出版社
中華書局
出版時間
1989年2月
頁    數
332 頁
定    價
39.00 元
裝    幀
平裝
ISBN
9787101017298
創作年代
明朝
類    型
史料

萬曆野獲編內容簡介

該書記述起於明初﹐迄於萬曆末年﹐內容包括明代典章制度﹑人物事件﹐典故遺聞﹑階級鬥爭﹑統治階級內部紛爭﹑民族關係﹑對外關係﹑山川風物﹑經史子集工藝技術﹑釋道宗教﹑神仙鬼怪等諸多方面﹐尤詳於明朝典章制度和典故遺聞。所記大都博求本末﹐收其是而芟其偽﹐常者固加詳﹐而異者不加略﹐內容翔實﹐在明代筆記中堪稱上乘之作。為研究有明一代歷史的重要史料。 [1] 

萬曆野獲編作者簡介

沈德符(1578—1642)字景倩,又字虎臣、景伯,明浙江秀水(今嘉興)人,萬曆四十六年(1618)中舉人。他的祖父、父親都是科舉出身,曾任職監司詞林,他自幼生長於北京,曾得以在國子監讀書。據説他聰敏好學,每天都要讀一寸厚的書籍。他的著作除本書外,還有《清權堂集》、《敝帚軒剩語》三卷、《顧曲雜言》一卷、《飛鳧語略》一卷,《秦璽始末》一卷。

萬曆野獲編創作背景

萬曆三十四年到三十五年間寫成了二十卷(上海古籍出版社版與中華書局版都記載初編為20卷,不過讀者應注意中華書局版僅在“續編小引”記“蓋自丙午丁未間有萬曆野獲編共卅卷”,“卅”即是指30卷,明顯在中華書局版本中前後記載相互矛盾,此乃清代刻本本身記載所誤,中華書局或希望保持原樣或遺漏修訂,讀者當自知),由於書中所記載的多半是萬曆年間的事,加之作者功名不就僅是個秀才,寓“野之所獲”的意思,把這本書取名為《萬曆野獲錄》。萬曆四十七年又編成《續編》十卷(上海古籍出版社版本記載為續編10卷,但中華書局版為續編12卷,兩版印刷所根據的刻本版本不同,因此有所差異,至今已無法探證具體卷數,讀者閲讀時應當注意),與前二十卷合為一書。最初的刻本是明朝的大字刻本,每卷自起止,沒有分類。流傳並不廣泛。到了康熙二十五年,桐鄉人錢枋因為它不便查閲,就依據朱彝尊的舊鈔本,分類編排為三十卷,四十八門,另有《補遺》四卷。三十卷或以官,或以人,或以事,或以物,或以地域等,分類編排,用木活字刊刻發行。四十八門為列朝、宮闈宗藩、公主、勳戚、內監、內閣、詞林吏部、户部、河漕禮部、科場、兵部、刑部、工部、台省言事、京職、曆法、禁衞、佞幸、督撫、司道、府縣、士人、山人、婦女、妓女、畿輔、外郡、風俗、技藝、評論、著述、詞曲、玩具、諧謔、嗤鄙、釋道、神仙、果報、徵夢、鬼怪、𥘌祥、叛賊、土司、外國。其中列朝、內閣、詞林、禮部所佔分量較重。但是,這個刻本有許多條目被遺漏了。
到了康熙三十八年,沈德符的第五世孫沈振,依據這個本子,又匯聚收集諸家藏本,一共蒐集到二百三十餘條,編成了八卷。後來,又根據錢枋的體例,把它編成四卷,附在書後。整本書經過後人一再加工,再也看不出原書的本來面目了。未分類的刻本已經很難見到了,現存的有道光年間錢塘人姚祖恩扶荔山房的,依據錢氏例編為四卷附刻於三十卷後的重刻本。今 [2]  天流行的本子是1958年北京中華書局根據姚氏刻本出版的鉛印標點本。

萬曆野獲編作品鑑賞

該書的記述起於明初,迄於萬曆末年,包括明代典章制度、人物事件、典故遺聞、階級鬥爭、統治階級內部紛爭、民族關係、對外關係、山川風物、經史子集、工藝技術、釋道宗教、神仙鬼怪等諸多方面,尤詳於明朝的典章制度和典故遺聞。書中所記大都博求本末,收其是而芟其偽,常者固加詳、而異者不加略,內容詳實,尤其是世宗、神宗兩朝的掌故,最為詳贍,在明代筆記中稱得上是上乘之作,是研究有明一代歷史的重要史料。
書中所記載的都是作者耳聞目睹的親身經歷,所以敍述有些史事較《明史》更為詳細,可以補充正史中的缺失錯誤。書中內容十分豐富,從錢枋所分的四十八門中,可以概見。在人物方面,涉及到皇帝后妃、宗室勳親、大監佞幸,內外朝臣、文人士女,山林隱逸、和尚道人。在記事方面,不僅有朝章典故、風土人情,也有文人雅軼、瑣聞遺事等等不一而足。
例如記述嘉靖年間張桂之的橫行霸道,霍文敏的陰險忌恨,徐文貞的獻媚取寵,汪榮和汪鋐的邪諂;隆慶年間高文襄的驕縱恣肆;萬曆年間給事中王元翰的貪戾,以及廢遼府、勘楚獄二事,玩翰的貪婪兇恨都有詳細完備的敍述。清代編修《明史》,有不少傳中所載的事實,其來源皆出於此書。
該書的取材也十分廣泛。在書的自序中,作者説:“餘生長京邸,孩時即聞朝家詩,家庭間又竊聆父祖緒言,因喜誦説之。比成童,適先人棄養,復從鄉邦先達剽竊一二雅談,或從隴畝老農,談説先輩典型及瑣言剩語,娓娓忘倦。”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收集素材的渠道不僅來源於祖父、父親的日常言談,來源與家庭相交往的朋友,而且還從家鄉的老人甚至隴畝老農那裏收集素材。所以,此書對正史少敍或不敍的社會見聞、民間情狀,大小統治者的卑劣行狀都有較多的記述。書中描述世風日下,邪諂滔天的情況非常具體,比如“為搏嚴土藩歡笑,光錄寺少卿白肇常至以粉墨塗面”;“江陵公卧病邸第,大小臣工莫不公醮私醮,竭誠祈禱。御史朱璉暑月馬上首頂香爐,暴赤日中,行部畿內,以禱祝奉齋。”
書中還提供了嘉靖、萬曆時期上至皇帝、首輔,下至按院、和尚、塾師、士兵淫風甚盛的普遍情況。成為研究當時出現的《金瓶梅》等小説、《東郭記》等戲劇的可貴的旁證資料。另外,書中關於道釋榮耀,妖妄之説盛行也有詳細記載。這些材料對於研究明代中葉以後神魔小説大量出現的原因也提供了背景材料。作者對歷史事件、人物的評價議論,也都較為公允、客觀,並不片面。例如記述名列正史奸臣傳的嚴嵩,即寫了他貪殘橫恣的劣跡,也寫了他在家鄉做好事,受到鄉人的擁戴。而記述享有剛正盛譽的海瑞被彈劾之事,也寫出他不識時務,不近人情的一面。
作者在書中還對民歌、戲典、小説的演變及其創作的情況有一些記載和議論,也大多比較中肯穩妥。論述了民歌從宣德、成化年間的“鎖南枝”、“傍妝台”、“山坡羊”三隻盛行於中原的曲目,到嘉靖時流行的“鬧五更”、“寄生草”、“羅江怒”、“哭皇天”、“乾荷葉”、“粉紅蓮”、“桐城歌”、“銀紐絲”等,到萬曆時出現的“打棗兒”、“掛枝兒”的發展過程,提供了明代民歌發展的重要依據。
此書對於所記事件的考證也十分切事,足以徵信。例如第十三卷記載了明朝官員佩戴牙牌的情況:“唐宋士人腰帶之外,又懸魚袋,為金為銀,以別等威。本朝在京朝士,俱佩牙牌,然大小臣僚皆一色,惟刻官號別耳。如公、侯伯為‘勳’字號,駙馬則為‘親’字號,文臣則為‘文’字號,武臣則‘武’字號,伶官則‘樂’字號,惟內臣又別為式。其後工匠等官,雖非朝參官員,以出入內廷,難以稽考,乃制‘官’字號牌與之。”

萬曆野獲編版本信息

該書著成後﹐未即刊刻。後有明末刻大字本﹐流傳甚罕。清康熙間桐鄉錢枋﹐見朱彝尊舊抄本﹐即據以輯錄於《日下舊聞》中。然因其書事多猥雜﹐難以查考﹐又重新列門分部﹐事以類序。分為三十卷﹐目為列朝﹑宮闈﹑宗藩﹑公主﹑勳戚﹑內監﹑內閣﹑詞林﹑六部﹑科場﹑督撫﹑司道﹑府縣﹑畿輔﹑士人﹑外郡﹑釋道﹑土司﹑風俗﹑技藝等。德符五世孫沈振又搜輯諸家所藏﹐得二百三十餘條﹐編為八卷﹐後依錢枋體例﹐編成四卷附後。全書已失原書的本來面貌。清道光間有錢塘姚祖恩扶荔山房重刻本。未分門類的原刻本﹐則很難見到。通行本有1959年北京中華書局以姚氏刻本為底本出版的鉛印標點本。

萬曆野獲編圖書目錄

卷一【列朝】告天即位奉先殿京師帝王廟帝王配享孝慈
錄御製文集訪求遺書賜百官食國初實錄監修�
錄避諱璽文園廟缺典陵寢之祭建文君出亡
龍潛�邸年號太廟功臣配享賜外國詩釋樂工夷婦
賜�記節假中秋無月詩先朝四駿從龍誅賞迥異
賜講官金錢廣寒殿蟒衣天順年號英宗即位日期
�闢誅賞之濫景泰初賜邊臣敕�孝二廟盛德君相異�
貢�貢茶召對重修會典弘治中年之政進璽
御膳先朝藏書御輅武宗遊幸之始武宗託名武宗
再進爵號人主別號帝后別號御賜故相詩白服之忌
禁宰豬禁殺怪事壩上馬房伶官干政
卷二【列朝】世宗入紹禮引祖訓世室御製元夕詩定策拜能
迥異嘉靖初議大禮帝社稷景靈宮配天配上帝
會典失載駁正大禮獻帝稱宗邵經邦譏議禮更正殿名
玉芝宮齊宮無逸殿西內代祀聖誕忌辰同日
世宗聖孝講學見絀進詩獻諛得罪賀唁烏獸文字廟議獻諂
不用捐俸助工工匠見知觸忌正嘉御寶之�符印
之式嘉靖青詞嘉靖始終不御正宮大行喪禮實錄紀事
實錄難據兩朝仁厚主上改臣下名聖主命名朝親官進
獻今上聖孝今上御筆貞觀政要衝聖日講今上待
馮保壬寅歲厄壬寅上壽百年四葉北台章奏留
中端陽七夕扈從頒賜六曹答詔稱卿御座後
扇礦場礦害
卷三【宮闈】修女戒母后聖制國初納妃天家生母不同列朝
貴妃姓氏帝王娶外國女高麗女見疑故後無諱日母后在位
久宣宗廢后封妃異典帝后�葬廢后加禮英宗重
夫婦英宗敬妃喪禮景帝廢后景皇后壽考�宗廢后
孝宗生母萬貴妃謝韓二公論選妃鄭旺妖言頒行女訓
母后諡號世宗廢后皇后�廟之禮孝烈�廟母后減諡
�肅後喪禮嘉靖兩後喪禮母后先�廟親參禮李氏再貢
女聖母�尊兩宮同在位久今上篤厚中宮一恭妃進封
郊寺保�今上家法東宮妃號王妃殉節宮人姓名
文臣賜官婢
卷四【宗藩】論建藩府元子出閣聖功圖太子冊寶三王�
封立儲儀注皇子追封使長侍長親王來朝親王迎
謁�王監國楊東里議�王周定王�志藩府再建
郡王謀叛貸命(二0)兄王伯王淮王宗廟稱號藩國�封官安置二
庶下殤追封慶府前後遭變二郡王建白鄭王直諫
鄭世子讓國景恭王藩王獻諂�王縊死徽王世封真人
遼王封真人遼廢王遼王貴�罪惡楚宗伏法英�弒逆之
由楚府前後遭變楚府行勘存楚蔡虛台辨疏廢齊
之橫宗室通四民業宗室名
卷五【公主】公主追諡同邑尚主一公主中使司儀賓牙牌公主
封號同名駙馬再選公主會胃子公主下殤特恩駙馬受
制公主會�之濫
【�戚】劉基李善長劉�鐵簡一左右券內外黃一萬通妒死
�內武定侯進公郭�冒功大臣恣橫咸寧侯忠誠
伯陸炳扈駕功世官定襄王補陰嗣封新建伯
魏公徐鵬舉爵主兵主服色之僭永樂間後官父恩澤一外戚封
爵同邑孝穆後外家沈祿曹祖中官外家恩澤戚畹
不學戚里肩輿之濫
卷六【內監】內臣禁約東廠東廠印內臣封外國王賜內官官
人內臣李德一內臣乞贈諡內臣妾抗疏對食內臣交
結懷恩安儲劉聚封伯何文鼎內臣何文鼎再見
內臣蔣琮附繼曉內官張永志銘一二中貴命相內臣何澤內臣
掌兵鎮守內臣革復內臣�行內臣兼掌印廠馮邦寧
馮保之敗大�同姓張誠之敗一霍文炳�功內官勘獄
尚衣失珠袍門豎儻命箭樓陳增之死宦寺宣淫
內廷結好鏇匠丐閹
卷七【內閣】丞相文華殿大學士王抑�入閣布衣拜大學士
六修國史輔臣殿閣銜宰相老科第景泰從龍二俞一雜學
士閣部列銜(一八五)閣臣終喪徐武功賴婚李南陽相業
詞林大拜親臣密滅謝文正驟用龍子詞臣論劾首揆
閣部形�首相晚途三相同�楊新都守制閣部離合
首輔再居次桂見山霍渭崖輔臣掌史部張方二相星相一
內閣密揭四宰相報恩一吉士不讀書宰相別領輔臣掌都察
院宰相出山發食鬼遺兩張文忠
卷八【內閣】二相詩詞宰相讞獄之始禁苑用輿金書誥命
命名被遇嚴相處王�州計陷宰相黷貨�臣籍沒怪事
籍沒古玩籍沒二相之害嚴東樓居官居鄉不同一遠婚
嫉諂呂光直廬宰相世賞金吾大臣用禁卒兩給事
攻時相邵芳新鄭論事矛盾華亭故相被�攻保公疏
保留宰相大臣被論系綸簿宰相時政記新鄭富平身後
陳飛顧文康陸少白諛墓五臣
卷九【內閣】閣臣進御筆江陵震主江陵家法江陵二鄉人
劉小魯尚書三詔亭宰相對聯為李南陽建坊內閣稱大
人貂帽腰輿諂附失利江陵始終宦官相公投刺司禮
言官論人浙閩同時柄政閩系林氏之盛沈四明同鄉李温陵
相東西王李太倉相公親書奏章王文肅密揭之發
元旦詩五七九傳閣臣致政迥�元老堂名相同古道
不顧拜相宗伯大拜太宰推內閣宰相朝房體制冢宰避內
閣閣部重輕大老居鄉之體兩殿兩房中書書�
仁智等殿官�途中書初授
卷十【詞林】翰林�重選庶吉士之始遍歷四衙門勝國詞臣出
使詞林中舍互改鼎甲同為庶常庶吉士失載醫官再領著
作吉士寫佛經進士授史官正統戊辰庶常武弁保留詞
臣檢討掌翰林院詞林單名改名被疑翰林�轉之速
翰林建言知名正德朝鼎甲庶常庶常再讀書館選定製詞臣
�官庶常授州縣翰林一時外補壬戌科能選吉士鼎甲召試
文楊名編修翰林散官詞林拜太宰交際翰林應
制一翰林官先奏事庶常授官吉士散館丁未閩中林氏之
盛戈言
詞林大拜四六黃慎軒之逐詞林前後輩
四品金扇翰苑設教坊侍從官宮寮超贈從龍外�
坊局宮僚兼官之�詞林知制誥王師竹宮庶
卷十一【吏部】屢兼二品正卿借官出使科道�州府傅奉官之
濫方伯致政加銜堂官笞屬官九卿揖司屬嚴恭肅
致仕官監生選正官太宰揖吏科陸沈兩公鄭蔣翁�
內閣中書外補�臣改學官任子為郎署吏部堂屬吏部見
客吏部三堂俱浙人司農署銓璽丞改吏部掣�授官
吏兵二部大選舉吏部選科道科道俸滿外轉枱省互改
四衙門�客用違其才�途任用添注衞經歷張西工北
州後降知縣老人漁色人臣漁色無等京官避大轎一
大臣屢逐屢留大計年分條款京官考察外官考察考察訪
單外察附批大計不私至親六年大計考察破例
卷十二【吏部】中書考察辛亥兩察之爭大計糾內閣已亥大計糾
拾乙巳兩察之異銓郎索頂首都給事�轉五賢附察
考察留用又卑官被察仍留大計部院互訐言官例轉反
詰考察�免�書武弁王官一時六卿眉壽文武同
時各盛士大夫癖性士大夫偉狀士大夫華整二品直拜三
【户部】海上市舶司勸農救荒金榮襄奪情陶少卿
西北水田西北水利
【河漕】先朝設海運衙門海運永平海運黃河運道宣大二鎮
漕河汴河故道關陝三邊餉道賈魯河故道呂梁洪
徐州�河�萊河�萊便道�河之成
卷十三【禮部】國初蔭�禮部六尚書尚書贈官臣下妾諡
封諡同本人名粗婢得封胡忠安禮部三失印改諡
提學�臣革復任子再蔭尚書久任無贈官贈禮部尚書
諡號辛丑二宗伯董伯念下諡南禮部�典四字
諡羽流恩�之濫非例得封�理關防大臣補蔭之濫
宗伯執持�贈諫官之謬牙牌笏囊�袋三世得諡
父子得諡卻千里馬先朝進馬吳悟齊奪諡吳仙居奪諡
再見邱侍郎獻諛不識方印恩詔冠帶之濫朝班
�制一廢難復禮部官房鄉賢褐蓋
卷十四【禮部】滁陽王奉祀官女神名號廩生追�五獄神廟
北獄祀典園陵設教坊孔廟廢塑像先聖木主呂仙
封號四賢從祀加前代忠臣諡號解池神祠加號部科
比甲只孫仕宦譴歸服飾教坊官
【科場】教職屢為考官學士兩主會試十典文衡金實考官序
次鄉試取士濫額一奏訐考官減場解元順天解元
京闈冒籍薛文清主試(三七四)天順初元會試會試刻文京考官
為官本字��。被劾考官爭席霍渭奎不認座師師弟相得貴後拜
師考官畸坐關節狀元
【神仙】神名誤稱
【�祥】黃衣人歌宮殿被�清明日天變聖主徵應婦人
髭不男牡猿化牝�蒂瓜致大鳥
【鬼怪】凶宅
【土司】人化異類夷兵土司文職緬甸盛衰始末六慰
大古喇老撾之始老撾反覆夷酋三公土教官土官
承襲
【外國】華人夷官外夷�誕也先�國寶奉使仗節奉使被
議奉使不行
· · · · · · [2] 
參考資料
  • 1.    鄧衞編著,歷代典籍 第2版[M],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01,第248頁
  • 2.    萬曆野獲編  .豆瓣讀書[引用日期2018-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