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董其昌

(明朝後期大臣、書畫家)

鎖定
董其昌(1555年2月10日—1636年10月26日),字玄宰,號思白、香光居士,松江華亭(今上海市)人。明朝後期大臣、書畫家。
萬曆十七年(1589年),考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一度擔任皇長子朱常洛的講官。歷任湖廣提學副使、福建提學副使、河南參政,因病辭職。泰昌元年(1620年),明光宗朱常洛繼位,授太常少卿、國子司業,參修《明神宗實錄》。天啓五年(1625年),出任南京禮部尚書,因事辭官。崇禎五年(1632年)任太子詹事。崇禎七年(1634年)迴歸鄉里。崇禎九年(1636年)去世,諡號“文敏”。
董其昌擅於山水畫,師法於董源巨然黃公望倪瓚,筆致清秀中和,恬靜疏曠;用墨明潔雋朗,温敦淡蕩;青綠設色,古樸典雅。以佛家禪宗喻畫,倡“南北宗”論,為“華亭畫派”傑出代表,兼有“顏骨趙姿”之美。存世作品有《巖居圖》《秋興八景圖》《晝錦堂圖》《白居易琵琶行》《草書詩冊》《煙江疊嶂圖跋》等。畫作及畫論對明末清初的畫壇影響甚大。書法出入晉唐,自成一格。作品《戲鴻堂帖》(刻帖)。頗能詩文,著有《畫禪室隨筆》《容台文集》等。
別    名
董文敏
玄宰
所處時代
明代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松江華亭(今上海閔行區馬橋)
出生日期
1555年2月10日
逝世日期
1636年10月26日
主要成就
“華亭畫派”代表人物
主要作品
《巖居圖》《秋興八景圖》《晝錦堂圖》等
本    名
董其昌

董其昌人物生平

董其昌初露鋒芒

董其昌,南直隸松江府上海縣董家匯(今上海市)人。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2月10日)出生。
董其昌17歲時,參加松江府會考。當時他寫了一篇很得意的八股文,自以為準可奪魁,誰知發榜時,竟屈居於堂侄董原正之下。原因是松江知府衷貞吉嫌他試卷上的字寫得差,文章雖好,只能屈居第二。此事使董其昌深受刺激,從此他發憤學習書法。以唐人顏真卿《多寶塔帖》為楷模,後來又改學魏、晉,臨摹鍾繇王羲之的法帖。經過十多年的刻苦努力,董其昌的書法有了很大的進步,山水畫也漸漸入門。

董其昌進退得宜

董其昌自畫像 董其昌自畫像
明萬曆十七年(1589年),董其昌考中進士,並因文章、書法優秀被選為庶吉士,入翰林院深造,供職於翰林院。翰林學士田一儁去世,告假護柩南下數千裏,送老師回福建大田縣。一度擔任皇長子朱常洛的講官。
不久,便告病回到松江。而京官和書畫家的雙重身份,使他的社會地位迥異往昔。其後,他相繼擔任過湖廣提學副使、福建副使,一度還被任命為河南參政從三品的官職。一年之後,他就奉旨以編修養病,“家食二十餘年”。其時,正值明朝歷史上長達十餘年的“國本之爭”,其間還發生了著名的“妖書案”、“楚太子獄”,朝廷內部為冊立太子一事黨爭不休,風雲詭譎。董其昌藉口回家養病辭官。

董其昌潛心書畫

在研習經史之餘,董其昌與同僚諸友切磋書畫技藝,縱論古今,品評高下。又從韓世能那裏借閲晉、唐、宋、元法帖寶繪,心摹手追,有時廢寢忘餐,因而學問大進,開始在京中有些名氣。在家鄉,董其昌築“來仲樓”、“寶鼎齋”、“戲鴻堂”、“畫禪室”、“香光室”等,牙籤玉軸,左圖右史,置身其中,著書立説,探究古今書畫藝術。
他不遺餘力地蒐集王羲之王獻之謝安桓温趙佶米芾諸名家法書,於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刊刻《戲鴻堂法帖》行世。
病休松江時期,他正值四十餘歲的盛年,廣聞博識,採集眾長,悠居林泉,心閒手熟,創作了《葑涇訪古圖》《鶴林春社圖》《浮嵐暖翠圖》《神樓圖》《西湖八景圖》《溪迴路轉圖》等許多描繪江南風光的著名山水畫。

董其昌亦官亦隱

董其昌像
董其昌像(8張)
泰昌元年(1620年),神宗駕崩,朱常洛即位,是為光宗。光宗即位,啓用董其昌為太常少卿,掌國子司業。其間,奉命修《神宗實錄》。但是,光宗執政一個月就駕崩,繼任的明熹宗寵信魏忠賢與乳母客氏
天啓五年(1625年),董其昌被任命為南京禮部尚書,在任一年即辭官退隱,退隱“家居八載”。
崇禎五年(1632年),魏忠賢已死,政局趨向清明,七十七歲的董其昌第三次出仕,“起故官,掌詹事府事”。
崇禎六年(1633年),閣臣周延儒温體仁排擠,離開內閣,温體仁在魏忠賢餘黨的鼓動下,掀起黨爭,排斥東林。次年(1634年),董其昌又乞求致仕。
從三十五歲走上仕途到八十歲告老還鄉,為官十八年歸隱二十七年。與家鄉松江的先賢陸機崇奉“士為知己者死”相比,董其昌把明哲保身的政治智慧用得出神入化。他以科舉入仕進入精英階層,既結交東林派、公安派,又與反東林黨人惺惺相惜。

董其昌死後哀榮

崇禎九年九月二十八日戌時(1636年10月26日) [3]  ,董其昌在松江寓所逝世,享年八十二歲。(是日距董其昌知交好友袁可立三週年祭日十二天)後來葬於吳縣(今屬江蘇)漁洋灣董氏墳塋。
弘光元年(1644年),南明福王政權追賜董其昌諡號“文敏”(與趙孟頫相同)。因此,後人也把他稱作“董文敏”。

董其昌主要影響

董其昌藝術成就

  • 綜述
董其昌書法上有“邢張米董”之稱,即把他與臨邑邢侗、晉江張瑞圖、須天米萬鍾並列;繪畫上有南董北米之説。莫是龍、陳繼儒提倡“南北宗”之説,即把“院體”山水畫與“文人畫”分為南北兩派。董其昌一生創作的書畫作品不可勝數,臨仿古人的繪畫和詩帖是其中的一個重要部分。
他在《畫禪室隨筆》中所説的“讀萬卷書”正是指一個人要想成為藝術家,必須學習傳統,學習古人。他17歲開始學習書法時臨寫顏真卿的《多寶塔》,22歲學習繪畫時師法黃公望,以後又遍學諸家,這種以古人為師的作法八十而不輟,伴其終生。他廣泛吸取,對唐宋元諸家優長,抉精探微,使其書畫取得了超越古人的藝術成就。
擬黃子久江山秋霽圖卷
  • 繪畫
董其昌強調以古人為師,但反對單純機械地模擬蹈襲。隨着閲歷的增加、思想的成熟,他在繼承前人技法時不倚傍他人廡下“作重台”,而是有選擇地取捨,融入自己的創意。他認為如果離開了自己的創意,古人的精神也難以表達,故應以自己獨創的形式再現古人的“風神”。憑藉自己對古人書畫技法得失的深刻體會,他攝取眾家之法,按己意運筆揮灑,融合變化,達到了自成家法的化境。
董其昌半身像 董其昌半身像 [20]
董其昌的山水畫大體有兩種面貌:一種是水墨或兼用淺絳法,這種面貌的作品比較常見;另一種則是青綠設色,時有出以沒骨,比較少見。他十分注重師法古人的傳統技法,題材變化較少,但在筆和墨的運用上,有獨特的造詣。他的繪畫作品,經常是臨仿宋元名家的畫法,並在題識中加以標榜,雖然處處講摹古,並不是泥古不化,而是能夠脱窠臼,自成風格,其畫法特點,在師承古代名家的基礎上,以書法的筆墨修養,融會於繪畫的皴、擦、點劃之中,因而他所作山川樹石、煙雲流潤,柔中有骨力,轉折靈變,墨色層次分明,拙中帶秀,清雋雅逸。
他在天啓二年,67歲時臨摹北宋范寬的《溪山行旅圖》採取青綠設色、水墨兼併淺絳的綜合繪畫技藝手法,充分表現出他的人物工筆精湛、山水風格獨特畫壇藝術自然傳承的巨匠魅力。他的畫風在當時聲望顯著,成為“華亭派”的首領。 [4] 
董其昌特別講求用墨的技巧,水墨畫兼擅潑墨、惜墨的手法,濃淡、乾濕自然合拍,着墨不多,卻意境深邃,韻味無窮;無須炫異矜奇,而真氣橫溢,充塞紙間。董其昌的設色山水,或用楊升沒骨法,從彩筆代替墨筆,完成線條、輪廓、鈎、勒、皴、擦,盡態極妍,不為刻畫;或仿黃公望的淺絳法,參以趙大年、趙孟頫的青綠法,別樹一格,層次分明,淡雅清新,生機盎然
董其昌作畫強調寫意,使綺麗多姿的山水顯得有些捉襟見肘的色彩。但是他兼長書法、詩文,每每繪完山水,題以詩文,行楷簇簇如行蠶,閃閃如迅霆飛電,全圖詩、書、畫相映成趣,和諧一致,更富有抒情意境。董氏的創作,因而成為文人畫追求意境的典範。
如《遙峯潑翠圖》,整個畫面不過是幹遠景而已,筆墨也很簡單,但神韻、骨力俱足。畫面的前部作一隅坡腳,綴以數塊荒石。坡腳上有三株老樹,交錯而立。中間一株是夾葉樹,稍事勾勒,卻枝葉備見;旁邊兩株的樹葉,則充分發揮潑墨的作用,左以直抹示盤曲,右以橫點示傲岸,濃淡相間,一派生機。畫面上部以淡墨一抹而就,遠山橫貫,僅見輪廓隱入天際,山體卻茫茫然,彷彿煙嵐縈繞,雄渾無比。作者再用濃墨在一片淡遠的景色中,染出幾處高低錯落的樹葉,遠近有致,層次豐富,煙雲流動,充塞渚岸。左側繪有小坡,坡上以橫墨抹出數株直樹。中間汪洋大水,不施筆墨,而萬頃湖面浩瀚無涯之氣勢躍然紙上。此圖長225釐米,寬75釐米,如此大幅立軸,只寥寥地佈置些近樹遠山,就把握住整個畫面峯遙、水闊、樹翠的神情。這正是董其昌巧妙地運用“王洽潑墨,李成惜墨,兩家合之,乃成畫訣”的結果。
全幅似疏似漏,但沒有照應不到的地方,用筆爽利遒勁,又含蓄靈秀,純以墨色氣勢的潤澤、醒目而動人遐思。如不是熟練地掌握“空處有畫”的本領,就不會有這樣高明的佈局。有人認為這是董其昌從“寬能走馬、密不通風”的書體結構中觸悟而得,這並不是沒有道理的。整幅立軸不設色,但面貌清麗,有咫尺千里之勢,給人以遠深寧靜的感覺。
關山雪霽圖
再如他暮年所作《關山雪霽圖》,山巒林壑,綿延無際。右方重巒疊嶂,氣勢沉雄。中間幽壑重重,峭壁矗立,村落、叢林、流泉、山徑,錯落有致,雜而不亂;大江曲折跌宕其間,雖有千巖萬壑,亦無窒礙不通的感覺。左方雲煙瀰漫,浸淫樹石,路遙山重,隱入微茫,深遠莫測,意味不盡。圖中以渴筆鈎勒峯巒山石,皴擦的運用極其準確、靈活,而線條流走輕快,疏密得宜。山岡陵石的凹凸明暗,則以橫點巨苔,配上淡墨直皴的層層渲染來加以完成,技巧純熟,無懈可擊。意境樸厚深邃,很有“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詩意。
全圖用筆老辣生拙,骨力練達,墨氣鮮潤,絕去甜俗,以疏曠之筆,畫出凝寒淡遠的景緻。卷尾數行行楷跋文,書體娟秀剛勁,更使此圖富有書卷氣,爽朗瀟灑,自具風格。正如中國當代書畫家南山樂山評論董其昌的藝術特點説:董香光(董其昌)滿腹經綸,故能筆清墨潤,山色如洗,寧靜深邃,絕無塵垢。
  • 書法
董其昌書法作品
董其昌書法作品(5張)
董其昌的書法,吸收古人書法的精華,但不在筆跡上刻意模仿,兼有“顏骨趙姿”之美。
董其昌的書法成就也很高,董的書法以行草書造詣最高,他對自己的楷書,特別是小楷也相當自負。董其昌雖處於趙孟頫、文徵明書法盛行的時代,但他的書法並沒有一味受這兩位書法大師的左右。他的書法綜合了晉、唐、宋、元各家的書風,自成一體,其書風飄逸空靈,風華自足。筆畫圓勁秀逸,平淡古樸。用筆精到,始終保持正鋒,少有偃筆、拙滯之筆;在章法上,字與字、行與行之間,分行佈局,疏朗勻稱,力追古法。用墨也非常講究,枯濕濃淡,盡得其妙。如董其昌在黃庭堅書法《黃文節梵志詩》的題跋:黃文節公書世多摹本又多贗本,生平所見以此卷為灼然無疑,梵志詩較寒山更自奇崛書亦近之。董其昌觀因題。 [15] 
《袁可立海市詩》 《袁可立海市詩》
書法至董其昌,可以説是集古法之大成,“六體”和“八法”在他手下無所不精,在當時已“名聞外國,尺素短札,流佈人間,爭購寶之。”(《明史·文苑傳》)。
一直到清代中期,康熙、乾隆都以董的書為宗法,備加推崇、偏愛,甚而親臨手摹董書,常列於座右,晨夕觀賞。康熙曾為他的墨跡題過一長段跋語加以讚美:“華亭董其昌書法,天姿迥異。其高秀圓潤之致,流行於楮墨間,非諸家所能及也。每於若不經意處,丰神獨絕,如清風飄拂,微雲卷舒,頗得天然之趣。嘗觀其結構字體,皆源於晉人。蓋其生平多臨《閣帖》,於《蘭亭》《聖教》,能得其運腕之法,而轉筆處古勁藏鋒,似拙實巧。……顏真卿蘇軾、米芾以雄奇峭拔擅能,而要底皆出於晉人。趙孟頫尤規模二王。其昌淵源合一,故摹諸子輒得其意,而秀潤之氣,獨時見本色。草書亦縱橫排宕有致,朕甚心賞。其用墨之妙,濃淡相間,更為絕。臨摹最多,每謂天姿功力俱優,良不易也。”
據説,康熙還親自臨寫董書,致使董書得以風靡一時,出現了滿朝皆學董書的熱潮。一時追逐功名的士子幾乎都以董書為求仕捷徑。在康熙、雍正之際,他的書法影響之深,是其他書法家無法比擬的。
董其昌沒有留下一部書論專著,但他在實踐和研究中得出的心得和主張,散見於其大量的題跋中。董其昌有句名言:“晉人書取韻,唐人書取法,宋人書取意。”這是歷史上書法理論家第一次用韻、法、意三個概念劃定晉、唐、宋三代書法的審美取向。這些看法對人們理解和學習古典書法,起了很好的闡釋和引導作用。董其昌一生勤於書畫,又享高壽,所以傳世作品很多,代表作有《白居易琵琶行》《袁可立海市詩》《三世誥命》《草書詩冊》《煙江疊嶂圖跋》《倪寬贊》《前後赤壁賦冊》等。 [4] 
山陰道中

董其昌藝術影響

董其昌作品
董其昌作品(3張)
董其昌是中國書法史上頗有影響的書法家之一,其書法風格與書學理論對後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在趙孟頫嫵媚圓熟的“松雪體”稱雄書壇數百年後,董其昌以其生秀淡雅的風格,獨闢蹊徑,自立一宗,亦領一時風騷,以致“片楮單牘,人爭寶之”。在中國美術史上地位十分重要,他針對中國傳統文人畫創作所提出的“南北宗”論對後世影響很大,成為之後近300餘年文人畫創作的主要指導思想。董其昌深受禪宗思想影響,正因董其昌有禪宗的思維,才能有對中國畫進行空前絕後大省減的魄力和勇氣,他對文人畫發展的作用,才能同蘇軾、趙孟頫並列。 [16] 
雖然董其昌"南北宗論"對山水畫進行的分類,為後世提供了剖析繪畫的哲學觀念,他以禪喻畫提倡文人畫,強調畫家的道德修養及思想境界,對中國畫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但是"南北宗論"同時也助長了繪畫上的宗派之爭,存在着明顯的負面影響。
明朝著名畫家藍瑛王鑑袁樞等拜其為師,藍瑛的著名作品如《白雲紅樹圖》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袁樞的作品《平泉十石圖》收藏於廣東省博物館,《松溪泛舟圖》於2013年9月17日在北京嘉德拍賣會上出現。 [4] 
2019年9月下旬,“百代標程——董其昌書畫藝術展”在山西博物院開展。此次展覽遴選上海博物館館藏董其昌及相關藝術家作品共計40餘件(組),較好地呈現了藝術性、經典性與學術性的統一。此次展覽由“董其昌和他的時代”“董其昌的藝術成就與超越”及“董其昌的藝術影響和作品辨偽”三個部分組成,展品儘可能涵蓋董其昌各時期代表作,包括傳世所見其最早畫作《山居圖》扇頁和最晚作品《細瑣宋法山水圖》卷,跨度長達48年,較好地呈現了董其昌的藝術世界。該展覽一直持續至2019年12月20日。 [5] 

董其昌歷史評價

畫史繪要》:董其昌山水樹石,煙雲流潤,神氣俱足,而處於儒雅之筆,風流藴藉,為本朝第一。
周之士:六體八法,靡所不精,出乎蘇,入乎米,而丰采姿神,飄飄欲仙。
何三畏:天真爛漫,結構森然,往往有書不盡筆,筆不盡意者,龍蛇雲物,飛動腕指間,此書家最上乘也。
董其昌造像 董其昌造像
愛新覺羅·玄燁《跋董其昌墨跡後》:①華亭董其昌書法,天姿迥異。其高秀圓潤之致,流行於楮墨間,非諸家所能及也。每於若不經意處,丰神獨絕,如微雲卷舒,清風飄拂,尤得天然之趣。②結構字體皆源於晉人,能得其運腕之法,轉運處古勁藏鋒,似拙實巧,雄奇峭拔,草書縱橫排宕有致。 [7] 
明史·董其昌傳》:性和易,通禪理,蕭閒吐納,終日無俗語。人儗之米芾、趙孟頫雲。同時以善書名者,臨邑刑侗、順天米萬鍾、晉江張瑞圖,時人謂刑、張、米、董,又曰南董、北米。然三人者,不逮其昌遠甚。 [6] 
《明史·文苑傳》:①名聞國外,尺素短札,流佈人間,爭購寶之。②同時以善書名者,臨邑邢同、順天米萬鍾、晉江張瑞圖,時人謂“邢張米董,然三人者不逮其昌甚遠。
王文治《論書絕句》:書家神品。
包世臣:行筆不免空怯。
翁同龢:董公此書,正如天女散花,神龍戲海,最後題字又謹嚴超秀,奇蹟也。
康有為《廣藝舟雙楫》:香光(董其昌)雖負盛名,然如休糧道士,神氣寒儉。若遇大將整軍厲武,壁壘摩天,旌旗變色者,必裹足不敢下山矣。
李志敏:主張學古變古,但在書法神韻問題上的迷信觀念,卻比古人尤有過之。

董其昌主要作品

董其昌著作

董其昌一生創作了極多的書畫作品,流傳至今的也很多,其存世作品有《巖居圖》《秋興八景圖》《晝錦堂圖》《白居易琵琶行》《三世誥命》《草書詩冊》《煙江疊嶂圖跋》等,著有《畫禪室隨筆》《容台文集》《戲鴻堂帖》(刻帖)等。
其中已定論為真跡的收藏在故宮、上海博物館、吉林省博物館南京博物院等處。故宮博物院收藏的董其昌作品最多,繪畫方面較著名的有:《高逸圖》軸,作於63歲,略仿倪、黃、筆墨麗秀是中晚年佳作;《關山雪霽圖》卷,作於81歲,是老年的用力之作,根據卷末自題,此卷是從關仝的《關山雪霽圖》原幅改寫而成。藏於故宮的著名書法作品有:《月賦》卷,作於47歲,取法唐晉,筆畫秀娟,是早年小楷書精心之作;《東方先生畫贊碑》,作於50歲,所作楷書,師法顏真卿,字體規整,行氣疏朗,是中年時期楷書代表性傑作;《三世浩命》卷,作於71歲,楷書、師法顏真卿,結體端正,法度嚴謹;《岳陽樓記》卷,作於54歲,大行書,師法顏真卿、李兆和(李北海,即李邕)。運筆中鋒直下,轉折流暢,反映了中年時期行書面貌。《路馬湖記》卷,代表晚年行書之作;《觀海市》,作於69歲,以“米家法”為其同年袁可立所書,十分秀逸飄灑,成為山東蓬萊閣上的傳世名品。
上海博物館收藏的代表作有:山水畫《江干三樹圖》《秋興八景》大畫冊;北京市文物商店藏有一件書法作品《金沙帖》;天津博物館有一幅其晚年為同年袁可立所創作的《疏林遠岫圖》(2012年4月19日中央電視台《國寶檔案》欄目播出);南京博物院藏有書法作品《松江府制誥》;安徽省博物館收藏有16幅《董其昌紀遊冊》,本為河南袁可立家藏品,吉林省博物館藏有一件著名山水畫《晝錦堂圖》卷。
《石渠寶笈》著錄董其昌《疏林茅屋圖卷》。 [18] 

董其昌人際關係

董其昌 董其昌
據松江光訓堂《董氏族譜》卷二《世譜》所載,董其昌有四個兒子。除了長子祖和為董其昌原配夫人龔氏所生,另外三個兒子都是庶出。
董祖和(1586年—1662年),字孟履,號起玄。上海廩生,蔭入國學,選都察院照磨,升工部營繕司主事。配潘氏,葬四保五六圖新阡,子庭、廣、用威、賡。
董祖常,字仲權,號得庵。華亭庠生,以蔭選太常寺典簿,升南京應天府通判,升刑部江西司主事。生母陸氏,配潘氏,葬胡港上原新阡,子延年、康、廙。
董祖源(1596年—1647年),字季苑。官生。生母劉氏,配徐氏,子黃中、建中。
董祖京,字欲仙,號瀛山。官生。生母唐氏,配王氏,子之帷。 [9] 

董其昌軼事典故

董其昌藏書之家

善鑑別古書畫,擅長寫書法。在書法上造詣頗深,由於愛好書法,所以對書籍有很強的收藏欲。遂藏書尤多,家有“玄賞齋”,貯法帖、名畫、古書。撰有《玄賞齋書目》,不著撰人及收藏人姓氏,有人疑為是他人所撰,清人張均衡在《適園藏書志》中,認為董其昌的家藏書目較可信。 [10] 

董其昌袁董奇緣

睢陽(袁可立祖籍睢陽衞,屬明代河南睢州,今睢縣)的袁可立比雲間(上海松江)的董其昌小七歲,但董其昌總是對袁可立謙稱為“弟”,兩者的家鄉相距千里,同窗共讀成為同年知交,傳為千載佳話。
清代乾隆年間,王椷的《秋燈叢話》對二人的神交奇緣做了這樣的記載:“前明睢州(應為松江)有宿儒某(董其昌),屢試不第,鬱憤無聊。夜夢人謂曰:‘子須待袁可立(睢州人)同考,乃可望中耳。’覺而異之,遍訪學校內,並無其人。偶出遊,力倦憩村塾中,見一總角童子貌頗歧嶷。詰其姓名,師曰:‘此袁氏子,名可立。’某聞之,甚為驚異。詢其家,貧甚。乃攜歸,親為課讀。弱冠聯登甲第,某鄉會皆與同榜。”
董其昌 董其昌
王溢嘉在《中國人的心靈圖譜》中引述清代王椷《秋燈叢話·夢與袁可立同科》:睢州(應為華亭)有一位儒生(董其昌)屢試不第,心情十分鬱悶。有一天晚上,忽然夢見神人前來告訴他説:“你要等待袁可立和你同考,才有希望上榜”。他夢醒後覺得非常奇怪,於是到各地學堂逐一查訪,終於找到袁可立。在知道袁可立家中貧窮恐無力上進後,就將袁可立帶回家中親自課讀。到袁可立二十多歲時,兩人一起參加考試,結果在鄉試和會試中都果然中榜。” [10] 
而今在袁可立的家鄉一帶族裏間,還有一個同樣神奇的故事在一代代相傳:袁可立幼年時,一天夜裏,漆黑異常,袁可立秉燈入廁,卻沒有放燈的地方。忽然身後有聲音説:“尚書爺尚書爺,請你把燈盞放到這裏吧。”袁可立好生奇怪,昏暗的燈光下卻看到一個光頭的小鬼。他拍拍小鬼的頭就把燈盞放了上去,並説道:“小鬼小鬼你好大的頭呀。”小鬼答:“尚書爺尚書爺你好大的膽。”幼年的袁可立很是詫異地問:“小鬼小鬼你為什麼這樣稱呼我?”小鬼説:“我是受人之託告訴您,有一位姓董的文曲星老爺轉世,正等着你前去同讀共考呢 ,來日當有尚書爺的名位等着你。”袁可立起身取過燈盞,那小鬼便消失在黑夜中。
上述兩則故事出處不同,卻有異曲同工之妙。一個記載於清代筆記,一個出自民間口碑,但二者卻互為印證似有同根之源。而且袁可立和董其昌在知道這是神明向他們泄露天機後,並沒有消極等待,而是都不辭辛苦地去努力奮鬥,最後皇天不負苦心人,先後在鄉試和會試中雙雙同科考取了舉人和進士,成功地兑現了兩個年輕人各自所窺見的天機。
袁可立和千里之外的董其昌同窗拜讀於陸樹聲尚書之門,並不僅僅是一個傳奇故事這麼簡單,而是在大明萬曆十七年會試大比記錄中留下了濃墨重彩一筆的盛事。顏曉軍在他的博士論文中繼續求證道:“就在萬曆五年(1577),陸樹聲延請董其昌館於其家,教授他的兒子陸彥章。……同時在陸傢俬塾寄讀的還有睢陽人袁可立,後來董、袁、陸三人於萬曆十七年(1589)己丑一起中進士,堪稱是陸樹聲家門的榮耀。袁可立後來官至兵部尚書,陸彥章則官至南京刑部侍郎。” [11]  要知道這個三人的同科中榜直接影響了當年進士總名額的一個百分點。
明著名學者黃道周《節寰袁公傳》也有相同的記載。董其昌在《袁伯應詩集序》中寫道:“餘與伯應(袁可立子袁樞字伯應)尊公(父親)少司馬(即袁可立)同舉於蘭陽陸先生之門。” [12] 
在今天的山東蓬萊閣避風亭內《袁可立海市詩》刻石上,仍然留下了二人在事業頂峯時期的合作之筆“睢陽袁可立題、雲間董其昌書”的字樣。董在尾跋中稱頌袁可立的“大作雄奇”、“弟以米家法書之”等語,世人將此稱為珠聯璧合之作,至今為海內外所重。
崇禎六年(1633年)冬,袁可立病逝於睢州,八十一歲高齡的董其昌以悲壯的心情為故友寫下了《節寰袁公行狀》:“嗚呼哀哉!念其昌與公同舉於蘭陽陸宗伯(陸樹聲)先生之門。……雖天涯契闊,合併恆難。要以風義交情,皎如白日,知公者宜莫如昌”,《行狀》分元、亨、利、貞四冊。款雲:“明崇禎八年六月,光祿大夫、太子太保、禮部尚書掌詹事府事、特准致仕馳驛歸裏鄰治弟華亭董其昌頓首撰並書。” [3] 
袁可立天啓誥命卷(董其昌真跡) 袁可立天啓誥命卷(董其昌真跡)
明崇禎六年十月,董其昌觸景生情,想其退休在家多年的故友袁可立,作山水畫《疏林遠岫圖》相寄。然而就在董其昌把袁可立比作隔水對岸高大的山峯凝神作畫時,遠在河南72歲的袁可立卻溘然長逝,似乎也有了冥冥之中的一個幽會和照應。
正所謂“茫茫一水間,相隔不能語”,這一時刻董其昌是否也有傳奇的另外一夢,我們因沒有找到相關記載不得而知。但明末著名學者黃道周在給袁可立作《節寰袁公傳》時對他的仙逝卻做了這樣耐人尋味的記載:“(袁可立)自知其名位所屆,壽至七十有二卒。卒之前夕,有巨星隕西南,墜地有聲。”
袁可立去世三週年來臨十二天前的一個晚上,董其昌無疾而終薨逝於家,至此這兩位富有傳奇色彩的摯友亡靈得以永久相聚,後人一直以為是冥冥之中有此際會。
二人在仕途上同樣坎坷多艱,幾起幾落,休慼共生。明萬曆中都遭貶回籍,後來又都是泰昌皇帝同時啓用的舊臣賢能。在魏忠賢橫行的天啓年間,兩人都受到閹黨排擠和迫害,董其昌是“深自引遠,請告歸”(《明史·董其昌傳》),袁可立是“當魏崔時,蓋無復然明義、真者。有之,則必自大司馬節寰袁公也。”(黃道周《節寰袁公傳》)。 [13] 
董其昌卒後,一生最喜愛的“四源堂”四幅名畫多歸袁樞所有,至今尚藏於安徽省博物館的16幅《董其昌紀遊冊》,為董其昌早年作品,世所罕見。還有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的《畫稿冊》,均為睢陽尚書袁氏家藏舊物,鈐有“袁賦諶印”(袁可立仲孫名袁賦諶)等多枚袁氏印章,足見董、袁二人關係絕非一般同年,當是深交摯友,也與傳説中的袁董奇緣不應而合。

董其昌人物爭議

“民抄”董宦
董其昌晚年居鄉時,其次子董祖常在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八月誘淫並強搶同城生員陸兆芳家婢女綠英,引起董陸兩家到官府爭訟紛紛。經鄉紳何三畏吳爾成等極力勸解,“陸生甘心含忍,自秋迄春,抱病杜門”不出,默示抗議,但事情得到平息。不過,松江社區流言説唱四起,十分不滿董家強行霸道,為陸家平白無故受辱鳴叫不平。董其昌惱怒萬分,狀告於官府。官府下令追查,卻查無得實。董其昌只得動用家丁四處尋訪,結果查到説書瞎子錢二。錢二拒不承認,推頭説唱本來自同城生員範昶,引得董、錢當堂跪地對質,範生不認,董、範又去面對城隍發毒誓相應。範生經此變故,憂忿交加,不到十日,悒憤暴亡。範母、範媳、範婢罵上董門,被董宦家奴分隔,將範婢三人剝褲搗陰,血流如注。這一當眾侮辱、慘無人性的兇惡行徑立即肇致道路側目,在社區傳播的作用下,民眾平素對董家的怨憤被充分調激起來,而秀才出於社會義憤和公正,勇於向府縣官員陳情請事,要求嚴懲兇犯。松江官府積級懲處董家家奴頭目陳明,以示支持。但民眾因怒而起的集合行為已成勢頭,羣情激奮,鬥志高昂,加上少數地方無賴覬覦董家財物已久,乘機攙和,而董家處事驚慌,一味蠻橫驕縱,終於導致董家和民眾的直接衝突。萬曆四十四年三月十六日(1616年5月1日)傍晚5—7點,在江南南直隸松江府城(今上海市松江區治所),府屬華亭、上海、青浦三縣和金山衞軍民上萬人,“民抄”董其昌的家宅,焚燬室廬,搶劫財寶。據明人無名氏《十五十六民抄董宦事實》描寫其暴亂現場為:“自此無不怒發上指,激動合郡不平之心,初十、十一、十二等日,各處飛章投揭,佈滿街衢,兒童婦女競傳‘若要柴米強,先殺董其昌’之謠。以致徽州湖廣川陝山西等處客商,亦共有冤揭粘貼,娼妓、龜子游船等項,亦各有報紙相傳,真正怨聲載道,窮天罄地矣。” [1]  自此,董家多年積聚的輝煌,統統毀於一舉∶房宅被燒,財物被搶,文物受毀,聲名受損。董其昌和家人倉惶亡命于于蘇州、鎮江、丹陽、吳興等地,事隔半年才被平息。此事就是震動朝野的晚明“民抄”董宦事件。 [19] 
也有人懷疑“民抄董宦”的真實性,如清代前期的官修《明史》説事情的起因緣於董其昌為官時不徇私情,得罪了一些有權勢的人,是這些勢家鼓動的亂民所為。清朝初年修撰《明史》的學者認為,“督湖廣學政,不徇請囑,為勢家所怨,嗾生儒數百人鼓譟,毀其公署。” [2]  但這種觀點並沒有得到廣泛的認可。

董其昌後世紀念

董其昌墓
董其昌墓 董其昌墓
明代著名書畫家董其昌的墓位於蘇州胥口鎮漁洋山,而漁洋山就在太湖大橋入口處。碑前有一塊吳縣人民政府1986年3月25日立的石碑,上刻“吳縣文物保護單位:董其昌墓”。碑陰刻有簡介:墓在胥口鄉漁洋裏,傳有兩處:一在陽家場,墓穴已毀,墓地平為桑田;另在漁洋山塢,規制較大,有龜、獅、馬、翁仲、碑等石構件。墓小而簡陋,一堆亂石,幾叢衰草。墓碑上刻的是“明董文敏公墓”,題款:已未冬吳中保墓會立,後學吳蔭培拜書。
郵票
董其昌作品(郵票) 董其昌作品(郵票)
紀念郵票《董其昌作品選》,2010年發行。
舊居
董其昌故居-醉白池,位於上海市松江區人民南路,始建於1644年,為明代畫家董其昌觴詠處,也是名人學士常遊之地。 [14] 

董其昌史料索引

明史·董其昌傳》 [8] 
參考資料
  • 1.    兩面董其昌:揭秘最見不得人的骯髒一面  .人民網[引用日期2015-07-11]
  • 2.    《明史·董其昌傳》:督湖廣學政,不徇請囑,為勢家所怨,嗾生儒數百人鼓譟,毀其公署。
  • 3.    鄭威.董其昌年譜:上海書畫出版社,1989年
  • 4.    董其昌  .中國書畫網[引用日期2015-07-12]
  • 5.    董其昌書畫作品在晉展出  .新華網[引用日期2019-10-01]
  • 6.    董健身 顧福根.松江報:上海,2013年8月15日第6版
  • 7.    董其昌藝術簡介  .人民網[引用日期2015-08-08]
  • 8.    《明史》:董其昌,字玄宰,松江華亭人。舉萬曆十七年進士,改庶吉士。禮部侍郎田一俊以教習卒官,其昌請假,走數千裏,護其喪歸葬。遷授編修。皇長子出閣,充講官,因事啓沃,皇長子每目屬之。坐失執政意,出為湖廣副使,移疾歸。起故官,督湖廣學政,不徇請囑,為勢家所怨,嗾生儒數百人鼓譟,毀其公署。其昌即拜疏求去,帝不許,而令所司按治,其昌卒謝事旭。起山東副使、登萊兵備、河南參政,並不赴。
  • 9.    董其昌諸子及董氏第宅  .故宮博物院官網[引用日期2019-05-15]
  • 10.    王椷.秋燈叢話:黃河出版社,1990年
  • 11.    顏曉軍.《宇宙在乎手--董其昌畫禪室裏的藝術鑑賞活動—與袁氏父子的交往 》.杭州:中國美術學院,2014年
  • 12.    董其昌.容台文集: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年
  • 13.    《節寰袁公行狀》:嗚呼哀哉!念其昌與公(袁可立)同舉於蘭陽陸宗伯(陸樹聲)先生之門。……雖天涯契闊,合併恆難。要以風義交情,皎如白日,知公者宜莫如昌。
  • 14.    松江醉白池  .中國風景園林網[引用日期2015-08-07]
  • 15.    黃庭堅書法《黃文節梵志詩》寫本+拓本欣賞收藏  .搜狐[引用日期2021-05-04]
  • 16.    蘇軾、趙孟頫、董其昌在文人畫發展中的作用  .澎湃新聞[引用日期2021-05-06]
  • 17.    古詩十九首 (豆瓣)  .豆瓣[引用日期2021-07-29]
  • 18.    北京保利拍賣2022春拍精品展於時間博物館正式開展  .新華網[引用日期2022-06-30]
  • 19.    吳建華.晚明江南的社區失範問題——.抄”董宦事件的個案研究之四.“國家、地方、民眾的互動與社會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第九屆中國社會史年會論文集,2002:285-287
  • 20.    董其昌半身像,取自清顧沅輯,道光十年刻本《古聖賢像傳略》。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