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導出身琅玡王氏,早年便與琅玡王司馬睿友善,“睠同布衣”,後建議其移鎮建鄴,又為他聯絡南方士族,安撫南渡北方士族。東晉建立後,先拜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封武岡侯,又進位侍中、司空、假節、錄尚書事,領中書監。與其從兄王敦一內一外,形成“王與馬,共天下”的格局。“王敦之亂”時,王導拒絕王敦欲廢元帝而立幼主的想法。不久,又受元帝遺詔輔立晉明帝。王敦之亂平息後,進位太保,進封始興郡公。明帝駕崩後,王導與外戚庾亮等共同輔政,並反對庾亮徵歷陽太守蘇峻入京。“蘇峻之亂”平定後,他駁斥眾人企圖遷都的念頭,穩定局勢。此後聯合太尉郗鑑繼續執政,雖與重臣陶侃、庾亮矛盾頗重,但終無大亂。鹹康五年(339年),王導去世,享年六十四歲。晉成帝舉哀於朝堂,遣使追諡“文獻”。
[2]
其葬禮規格視同西漢的霍光、西晉的司馬孚,為東晉中興名臣之最。
[56]
- 全 名
- 王導
- 別 名
-
王丞相
赤龍
阿龍 [1] - 字
- 茂弘
- 諡 號
- 文獻
- 所處時代
- 晉朝
王導人物生平
編輯王導早而聞名
王導助建東晉
襄助琅玡
琅玡王司馬睿(即後來的晉元帝)與王導素來友善。王導知道天下已經開始動亂,於是全心全意輔佐司馬睿,暗中立下了興復朝綱的意願。司馬睿也非常信任器重他,兩人情同摯友。司馬睿還在洛陽時,王導總是勸説他要儘快回到藩國。
[5]
司馬睿贊成王導的主張,但是一直找不到歸國的機會。
[95]
永興二年(305年),司馬越命司馬睿為平東將軍、監徐州諸軍事,出鎮下邳,不久遷安東將軍。隨後,司馬睿請王導擔任自己的司馬,軍事謀劃,都聽從其安排。
[6]
晉末政局,紛亂異常。司馬越專權跋扈,陵暴乖戾,這使王導預感到,中原地區將有災難性的大亂爆發,只有南下或許可以避難。於是,他極力慫恿司馬睿出鎮建業(後改建康,今江蘇南京),並利用兼參東海王軍事的便利條件,遊説鼓動取得了東海王妃裴氏的支持。永嘉元年(307年)七月,司馬越改任司馬睿為安東將軍、假節、都督揚州江南諸軍事等職,讓其出鎮建業。王導相隨南渡。
[95]
西晉滅吳以後,南方士族被排斥,仕進很困難,當然不滿意。王導想要在原孫吳境內建立以北方士族為骨幹的東晉,聯絡南方士族便成為極其重要的事務。王導就勸説司馬睿道:“顧榮、賀循,都是此地最具名望的人,應當結交他們來收服人心,他們兩人來了,就沒有不來的人。”司馬睿就派王導親自去造訪賀循、顧榮,二人都應召而至。由此吳地之人望風順附,百姓歸心。從此之後,他們相互依靠,君臣的名分就確立了下來
[7]
。
[8-9]
穩定政權
當時荊、揚二州比較安定,人口眾多,物產豐饒,王導的治理方針講求清靜,常勸司馬睿克己垂範勵精圖治,輔佐君主安寧邦國。於是越發受司馬睿的器重,兩人之間的感情日益深厚,朝野之中都為之傾心,稱王導為“仲父”。司馬睿曾對王導説:“你就是我的蕭何呀!”王導回答説:“過去秦朝無道,天下百姓厭棄亂世,而極為狡黠的人又欺凌踐踏人民,人們感懷漢王劉邦的恩德,羣起響應反秦,所以大功容易告成。自從曹魏立朝以來,直到晉太康時期,公卿士大夫及門閥世族,奢侈揮霍相互攀比,先賢政教逐步衰退,先朝治世法度,無人遵循,大小官吏,沉溺於享樂之中,才使得奸佞之人有機可乘,導致朝政大道虧傷。然而混亂後將會出現安定,這是天地間的規律。大王將要建立蓋世之功勳,重新一統山河,管仲、樂毅這樣的人才,這時就會出現,不是我們這樣普普通通的臣子所能比擬的。希望大王能深謀遠慮,廣擇賢能。顧榮、賀循、紀瞻、周玘,都是南方的名士,希望大王能對他們禮敬優待,則天下可安。”司馬睿採納了王導的建議,從而逐漸贏得了南北士族的共同擁戴。
[10]
南渡士人桓彝在初到江東時,看到司馬睿勢力單薄,很為擔心,對名士周顗説:“我因為中原多故,想到江南尋個安身立命之地,不料朝廷如此微弱,怎麼辦才好呢?”當王導和他縱談形勢以後,他的態度有了變化:“我見到了江左‘管仲’,不再憂慮了。”
[11]
建武元年(317年),司馬睿即晉王位後,任命王導為丞相軍諮祭酒。不久拜右將軍、揚州刺史、監管江南諸軍事,又遷驃騎將軍,加散騎常侍、都督中外諸軍、領中書監、錄尚書事,假節、刺史如故。王導因為看到王敦統率六州,堅決辭掉都督中外諸軍的職務。後又因他事牽連,被除去符節。
[14]
司馬睿喜愛琅玡王司馬裒,有以他取代長子司馬紹的想法,去徵求王導的意見。王導説:“立太子都是立長子,而且司馬紹也很賢明,不應當隨意改變。”司馬睿還是猶豫不決。王導常常勸諫,司馬紹的名分才得以確立。
[15]
關心教育
當時戰爭不斷,各地學校廢棄而未能得到興建,王導上書認為“風化之本在於正人倫,人倫之正存乎設庠序”,通過建學校來教化禮儀道德、鞏固君臣及父子的綱常倫理,並以此招攬賢才,改變浮躁的風氣,最終達成司馬睿的“中興”之業。他建議擇取朝中子弟入學,選拔博通禮學之士為師,成教化、定風俗。
[16]
司馬睿覽奏後,頗為聽信此議。
[17]
王導義固君臣
大興元年(318年),司馬睿即皇帝位,建立東晉。受百官朝賀時,司馬睿再三請王導同坐御牀受賀,王導再三辭讓不敢當,説道:“如果太陽也和地下萬物一樣,那麼老百姓該到哪裏沐浴光輝呢?”司馬睿這才作罷(此為《晉書》記載,此説更早的出處似為何法盛《晉中興書》,但再往前溯,則《世説新語·寵禮》只稱某次“元會”,未言登基之會),任命王導為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又因華軼叛亂被平定而受封武岡侯,進位侍中、司空、假節、錄尚書事,領中書監。
[18]
太山太守徐龕反叛時,司馬睿訪求可以鎮撫河南(泛指黃河以南地區)的人,王導推舉太子左衞率羊鑑。不久,羊鑑戰敗受罰。王導上疏稱羊鑑系自己所舉薦之人,為嚴肅朝廷法紀,應根據自己的舉人不明予以貶黜。司馬睿下詔不許。
[19]
大興二年(319年),王導接替賀循擔任太子太傅。當時,東晉處於草創之際,朝中未設史官,王導執政時才開始設置,從此典籍史錄就較齊備。之前孝懷太子司馬詮為劉曜所殺,於是奉其名諱,有司奏喪禮的規格,天子舉三朝之哀,羣臣一哭就可以了。王導則認為皇太子是皇位的繼承者,普天下都有悲哀之情,應該也哀傷三朝而非僅僅是一哭,這一建議被採納。
[20]
王導提掣三代
王敦之亂
司馬睿登帝位以後,不滿琅玡王氏的驕橫,想削弱王氏勢力。他引用大臣劉隗、刁協作心腹,並且暗中作軍事佈置,釋放揚州地區內淪為僮客的北方流民,把他們組成軍隊,任命東吳舊族戴淵為徵西將軍,都督兗、豫等六州軍事;劉隗為鎮北將軍,都督青、徐等四州軍事,各率萬人,分駐合肥、淮陰,名義上是北討石勒,實際上是對付王敦。王導因此被疏遠,但他一任自然安其本分,淡泊自如。有識之士都稱讚王導善於對待升沉興廢。
[21]
王敦反叛時,劉隗勸司馬睿盡誅王氏家族之人,人們議論紛紛,都為之擔心。王導率族中兄弟子侄二十餘人,每天天亮時到台閣處等待議罪領罰。司馬睿因王導素來忠誠正直,特地還給他朝服,並召見了他。王導叩首答謝説:“叛臣賊子,哪個朝代沒有呢,但想不到會出在我們王氏家族中。”司馬睿赤着腳走下來拉着王導的手説:“茂弘,我正要託付一國之命與你,你怎麼説這樣的話呢。”於是下詔説:“王導以大義而滅親,可以把我任安東將軍時的符節授予他。”
[22]
但王導在此役中並未真正假節。
王敦得志後,任用王導為尚書令。王導認為佞臣擾亂朝綱,同意王敦來“清君側”,但當這些人被殺逐以後,帝室勢力退縮回去,王敦還想進一步篡奪政權,王導便表示堅決的反對,出面維護帝室。當初,長安陷沒、四方勸進的時候,王敦想要把持國政,恐怕元帝年長難制,企圖另立他人,王導不從。及至王敦攻入建康以後,對王導説:“那時不聽我言,幾乎全族被滅。”但王導始終不為所動。王敦無法實現他的野心,只好退回武昌。
[23]
自從漢魏以來,朝廷賜諡號多是依據其人的封爵,有人雖然地位高德行聲譽重,因沒有爵位,按例不加封諡號。王導上疏説:“武官有爵必定加諡,而卿校常伯等官因無爵不得其諡,這種做法不符合賜諡制度的本意。”這一建議被採納。自此以後,公卿等文官沒有爵位的也可加封諡號,這都是王導提議的結果。
[24]
永昌二年(323年),司馬睿憂憤而死,晉明帝司馬紹繼位,王導輔政,解任揚州刺史,改拜司徒,依照曹魏時陳羣輔佐魏明帝的先例。王敦以為有機可乘,又加緊圖謀篡奪,王導站在維護帝室立場堅決反擊。后王敦領兵向京師逼進,當時王敦正患病,王導率族中子弟為王敦發喪,大家都以為王敦已死,於是膽氣倍增鬥志高昂。明帝討伐王敦時,授王導假節、都督諸軍,兼領揚州刺史。
[25]
蘇峻之亂
太寧三年(325年),司馬紹病死,幼主司馬衍(晉成帝)繼位,王導受顧命,與西陽王司馬羕、尚書令卞壼、車騎將軍郗鑑、領軍將軍陸曄、護軍將軍外戚庾亮、丹陽尹温嶠共同輔政,並加羽葆鼓吹儀仗、班劍二十人。
[27]
但庾亮很快借帝舅之重及太后之威而獨大。
庾亮準備下詔召歷陽內史蘇峻,和王導商議此事。王導説:“蘇峻奸詐多疑,必定不肯奉詔前來。山川原野中,可以躲藏毒蟲猛獸,蘇峻在外,還不至於馬上發難,應暫時包容不驚動他。”王導力爭,卞壼、温嶠等也紛紛力阻,庾亮一概不聽,仍然請求徵蘇峻入朝,引發了“蘇峻之亂”。
[29]
咸和三年(328年),朝廷軍戰敗後,庾亮攜族人逃離京城,王導與大臣荀崧、陸曄等入宮侍衞司馬衍。蘇峻因王導德高望重,不敢加害,仍讓他官居原職處於自己位置之上。蘇峻想要逼迫成帝前往石頭城,因王導竭力爭執不起作用。
[30]
蘇峻成日在司馬衍面前胡言亂語,王導擔心會有不測之禍。當時,蘇峻部下路永、匡術、賈寧都勸説蘇峻,要他殺掉王導,盡誅朝中大臣,重新安置上自己的心腹。蘇峻素來敬畏王導,不聽他們的勸告,因此路永等人和蘇峻產生了矛盾。王導派參軍袁耽暗中誘勸路永等人,計劃讓成帝出逃至陶侃、温嶠的義軍處。由於蘇峻防守看護甚嚴,事情未能成功。王導只好帶着兩個兒子隨路永逃奔到白石。
[31]
羣情自安
咸和四年(329年),蘇峻之亂平息。戰亂之後,建康的宮殿、宗廟都被焚為灰燼。温嶠建議遷都到豫章,三吳之地的豪傑們請求定都於會稽,這兩種意見爭來爭去,不知哪樣為好。王導説:“建康,即古時的金陵,過去就是帝王之都,而孫仲謀、劉玄德都説這裏是帝王之宅。古代帝王不必因簡陋豪華而移都,如果能弘揚衞文公以大布之衣大帛之冠為君的風尚,則可無事不成。若不勤勉耽於安樂,即使找到一塊樂土,也會變成廢墟。況且北方敵寇像遊魂一樣,窺伺我們的空隙,我們一旦有膽怯的表現,跑到南越之地,再想得到威望和實力,恐怕是難以辦到。現在應該特別鎮靜,這樣民情便可自安了。”由此所有遷都的提議都不能實施。
[32]
王導位極人臣
咸和六年(331年)冬,舉行冬祭,司馬衍下詔將祭品送給王導,並説“不必下拜。”王導連連推辭不敢承受。當初,司馬衍年幼,每次見到王導,都要下拜。又曾在給王導的詔書上寫着“惶恐地説”這樣的話,中書省起草的詔書,則稱“敬問”,這以後就成了定規。後來正月初一,王導入朝,司馬衍還親自起來迎接,
[33]
並以家人禮拜見他的妻子曹淑。
當時天下大旱,王導上疏請求退職。詔書説:“聖明的君主管理天下,行動都要合乎天道,舉止不能偏離了規則,這才能使人倫肅整,萬物生長順利。我肩負祖宗基業的重任,受着王公的推舉輔佐,但不能繼承仰接古聖王的遺風,使宇宙萬物平安,造成天旱日久,萬民憂愁怨胥,國家的不幸,責任在我一人。您賢明通慧,精於道博於理,才志弘大深遠,功蓋四海,輔助朝政已有三代,國家之典則沒有廢亡,都是由於您像仲山甫那樣輔佐的結果。而現在貶低自己的功績,引咎自責。現在把元首的過失,移給宰輔大臣來承擔,這更會增加我的過錯。國家治理的萬千事機,不可一日不理,您應該放下謙虛禮讓的個人品節,而承擔起治世經國的大任。門下省速遣侍中以傳達我的誠意。”王導堅決地推讓,朝廷數次下詔懇請,然後才繼續執掌朝政。
[34]
王導平素儉樸寡慾,倉中沒有積蓄的糧米,穿衣不同時穿兩件帛衣。成帝知道後,送給他布萬匹,以供他私人開支。王導體弱患病,出席不了朝會,成帝就親自到他府中,置酒設樂,然後用輿車將他接到殿裏,成帝就是這樣敬重尊崇他。
[35]
鹹康元年(335年),歷陽太守袁耽上報,稱後趙石虎的軍隊侵掠歷陽郡,王導請求出征討伐。朝廷加大司馬職,授黃鉞節杖,領中外諸軍事,設置左右長史及司馬,供給布萬匹。不久才發現是錯誤情報,於是解除大司馬職。
[36-37]
王導極盡哀榮
王導主要影響
編輯王導政治
王導善於體察人情,故能忍讓、調劑各方面矛盾,基本上做到和睦共處。其為政基本點就是收攬一批北方的士族作骨幹,聯絡南方士族作輔助,自己作為南北士族的首領;在自己上面,安置一個皇帝。但是由於北方士族與南方士族之間、王氏與司馬氏之間都存在着矛盾,不能調劑這些矛盾使之處於相對平衡的狀態,就不可能建立東晉。王導一生的事業就是調劑這些矛盾,因而造成偏安江左的局面。這個局面也是王導和晉元帝所專注和希冀的。
王導主要的政治措施有三方面:
- “鎮之以靜”,穩定人心。
- 強化凝聚力,不僅團結北來大族和南方當地大族,也團結中下層南北人士。
- 興辦學校。他從鞏固和有利於統治出發,認為只有通過學校教育,才能使“父子兄弟夫婦長幼之序順,而君臣之義固矣”,以期使“文武之道墜而復興,俎豆之儀幽而更彰”。《晉書》讚道:“觀其開設學校,在乎沸鼎之中,爰立章程,在乎櫛風之際,雖在世道多故,而規模弘遠矣。” [44]
王導實行的“僑寄法”,成為安置了流亡士族、緩和南北士族矛盾的重要措施。同時,對於一些地廣人稀、荒涼貧瘠的地區,也起了一定的開墾繁殖、發展經濟的作用。
據《世説新語》記載:王導晚年完全不理政務,只是簽字畫押。自己感嘆道:“人們説我糊塗,但後人會懷念我這種糊塗的。”此舉實為執行其安撫士族、緩和與長江上下游勢力矛盾的舉措。
[45]
王導書法
王導十分熱愛書法。他在東遷之時,把鍾繇的《宣示表》縫入袖中,誓言“貼在人在,貼亡人亡”,足見其對書法之熱愛。
[46]
他常教誨家族中人要尊重書法,他的堂侄“書聖”王羲之,堂侄孫王獻之,孫王珣、王珉,都是一代書法家。
南齊書法家王僧虔稱其書“甚有楷法,以師鍾、衞,好惡無厭”
[48]
。庾肩吾在《書品》中定王導的書法定為中下品。
[48]
竇臮《述書賦》評他的書法:“將以潤色前範,遺芳後車,風稜載蓄,高利有餘,類賈勇之武士,等相驚之戲魚。”即言王導書法骨氣內藴,鋒芒外現,欲隱秀而不能盡斂,有餘力而舉重若輕。張懷瓘《書斷》稱王導的真書為第七、行書第八,列為“能品”,
[48]
並稱“導行草兼妙,然疏柯迥擢,寡葉危陰,雖賢有餘,而才不足。元、明二帝並工書,皆推難於茂弘。王愔雲:‘王導行、草見貴當世。’”,又在《書估》列其書法為第三等。盛熙明在《法書考》中將其書法列為中品。陶宗儀在《書史會要》中稱其“喜作字,規模前人,初師鍾繇、衞瓘,力學不倦,行草尤工。然論者以為,疏柯逈擢,密葉危陰,雖秀有餘,而實不足”。
[49]
王導歷史評價
編輯王導兩晉南北朝
桓彝:
温嶠:“江左自有管夷吾,吾復何慮!”
[51]
司馬睿:
- 卿,吾之蕭何也。 [51]
王敦:“導昔蒙殊寵,委以事機,虛己求賢,竭誠奉國,遂藉恩私,居輔政之重。”
[53]
陶侃:
- 司徒導鑑識經遠,光輔三世。 [54]
司馬衍:
孫盛:“王公神情朗達,常有世外之懷,豈肯為凡人事邪!”
[55]
孫綽:“公胄興姬文,氏由王喬,玄聖陶化以啓源,靈仙延祉以分流,賢俊相承,世冠海岱。二儀交泰,妙氣發暉,醇曜所鍾,公實應之。玄性合乎道旨,衝一體之自然,柔盒乎春風,温而侔於冬日,信人倫之水鏡,道德之標準也。惠、懷之際,運在大過,皇德不建,神轡再絕,獫狁孔熾,兇類焱起。公見機而作,超然玄悟,遂扶翼蕃王,室協東嶽,弘大順以一羣后之望,仗王道以應天人之會。於時乾維肇振,創制理物,中宗拱己,雅仗賢相,尚父之任,具瞻在公。存烹鮮之義,殉易簡之政,大略宏規,卓然可述。公雅好談詠,恂然善誘。雖管綜時務,一日萬機,夷心以延白屋之士,虛己以招巖穴之俊,逍遙放意,不峻儀軌。公執國之鈎,三十餘載,時難世故,備經之矣。夷險理亂,常保元吉,匪躬而身全,遺功而勳舉,非夫領鑑玄達,百鍊不渝,孰能莫忤於世而動與理會者哉?”
[57]
何尚之:“渡江已來,則王導、周顗、庾亮、王濛、謝尚、郗超、王坦、王恭、王謐、郭文舉、謝敷、戴逵、許詢,及亡高祖兄弟(何充兄弟)、王元琳昆季、範汪、孫綽、張玄、殷覬等,或宰輔之冠蓋,或人倫之羽儀,或置情天人之際,或抗跡煙霞之表。”
[58]
王導唐宋元
法琳:“王導、周顗,宰輔之冠蓋。王濛、謝尚,人倫之羽儀。次則郗超、王謐、劉璆、謝容等,並江左英彥,七十餘人。皆學綜九流,才映千古。”
[60]
房玄齡:
朱敬則:“蕭何之鎮靜關中,寇恂之安輯河內,葛亮相蜀,張昭輔吳,茂宏之經理琅琊,景略(王猛)之弼諧永固,劉穆之眾務必舉,揚遵彥百度惟貞,蘇綽共濟艱難,高熲同經草昧,雖功有大小,運或長短,鹹推股肱之林。悉為忠烈之士。”
[61]
殷堯藩:“曹瞞曾墮周郎計,王導難遮庾亮塵。”
[63]
唐彥謙:“江左風流廊廟人,荒墳拋與梵宮鄰。多年羊虎猶眠石,敗壁貂蟬只貯塵。萬古雲山同白骨,一庭花木自青春。永思陵下猶悽切,廢屋寒風吹野薪。”
[64]
司馬光:
蘇軾:
- 晉之王導,可謂元臣。 [116]
蘇轍:
朱熹:“王導為相,只周旋人過一生……王導只是隨波逐流底人,謝安卻較有建立,也煞有心於中原。王導自渡江來,只是恁地,都無取中原之意,此説也是。”
[70]
呂祖謙:“晉之始也,敵國雲擾,強臣專制,上下惴恐,如處積薪之上而火將燃者,故君無驕泰之失,而臣下自以危亡為憂,是以內雖王敦、蘇峻反叛相尋,桓温擅權廢立,外則石氏之兵三至江上,苻堅淝水之役,江東幾至不保。然當時人主恐懼於上,而王導、温嶠、陶侃、謝安、謝玄之徒足以盡其力,故至危而復安,將亡而復存也。”
[71]
陳亮:
鄭清之:“江東老子惠之和,九錫牛車愠蔡婆。不殺伯仁君信否,澹然推分意如何。”
[76]
劉祁:“南渡之後,非有王導、謝安輩稍務事業功名,其頹靡亦不可救矣。”
[74]
郝經:“元帝渡江,有王導之懿,陶侃、温嶠、謝安之賢,亦嘗經略中原,取河南,入關中,出彭城,勝淝水,而山桑代陂,枋頭折敗,相繼終不能救江沱日車之側。”
[79]
汪元量:“秦淮浪白蔣山青,西望神州草木腥。江左夷吾甘半壁,只緣無淚灑新亭。”
[77]
陳普:“不聽君王到壽春,肯容麴允起鹹秦。茂弘周顗渾無晉,何但琅琊不是親。醉中送首悲劉胤,食裹迷唇吊馬流。江左當年何所恃,鄴中白雁合封侯。萬里涼州道李雄,幾重遼海到江東。天台更充金陵去,端有何顏見北風。漠漠胡塵撲面飛,對人舉扇障元規。九京羞見青衣帝,猶及劉翔未到時。”
[78]
王導明清
孫承恩:“江左夷吾,忠實體國。雲雷方屯,急賢輔翼。建學明教,宏議遠識。約巳夷淡,人服清德。”
[80]
袁褧:“因嘆昔人論司馬氏之祚亡於清談,斯言也無乃過甚矣乎……王茂弘、祖士稚之流,才通氣峻,心翼王室,又斑斑載諸冊簡。是可非者載?”
[81]
葉山:“寒士之妻,弱國之臣,各安其正而已,生民之理也。惟王導則不然,遲迴邪正之間,狐疑順逆之際,幸則王氏為天子,不幸則王馬共天下。天命不祐而大逆鬼誅,然後哭而迫之。愚者以為忠,而哲人知其賊矣。寧能逃其誅於九地之下哉!”
[82]
李贄:“當晉之時,何時?而其主,何主也?中原為胡虜之區,其君臣已偏安一隅矣,大將持重兵於外,欲以擁衞朝廷,而反遙制朝廷之權矣。此時尚可為乎?然晉祚卒延者何?王謝之力也偉哉。二公之於晉也,無求備無取,必無敢僥倖。譬如有虗怯之症,飲食可進則進之,不可則俟之,不遽試以金石之藥,攻刦之劑。以無病視病,故其病不治而自愈矣,何者忘之也……善哉王茂弘之言曰:‘人言我憒憒,後人當此思憒憒。’安石亦曰:‘不爾不成京師。’至哉言乎,於道德深且遠矣。”
[83]
王夫之:
- 嗚呼!地皆有人也,民皆有望也,用人者迫求之驟起喜事之人,而略老成物望之士,求民之歸也難矣……劉弘、王導知此,而以樹建業百年之基,就其地,得其人,定天下之大略也,允矣。 [84]
愛新覺羅·弘曆:“元帝據江左之地,繼而中興,是時有王導、周顗為之謀,卞壼、顧榮、賀循之徒分掌庶政,祖逖、劉琨各擁雄兵。……晉氏君臣,崇尚浮虛無用之詞,風俗既薄,天下澆然。故王敦、蘇峻、桓温、王恭、殷仲堪輩迭起為亂,向非王導、温嶠、陶侃、謝安數君子,則晉防乎不國矣。”
[88]
王鳴盛:“《王導傳》一篇凡六千餘字,殊多溢美,要之看似煌煌一代名臣,其實並無一事,徒有門閥顯榮,子孫官秩而已。所謂翼代中興、稱‘江左夷吾’者,吾不知其何在也!”
[89]
湯鵬:
王導近現代
章太炎:“明鏡不煩相曉照, 阿龍行步故超超。”
[113]
蔡東藩:
- 卞敦觀望不前,仍不加罪,晉政不綱,亦可知矣。成帝幼衝,原無足怪,司其責者,實惟王導,而時人反目為江左夷吾,其然,豈其然乎? [92]
呂思勉:
陳寅恪:
何茲全:兩晉之際,琅邪王氏三人——王衍、王敦、王導,身系一朝安危興亡......王導我覺得他為政的精神在寬,寬,在當時是不得不如此的,但寬對後來的影響是不好的,寬的壞處,到東晉後期就都浮現出來了。所以説他在前期是有功的,而後期也是有過的。
[111]
王導軼事典故
編輯王導規諫琅邪
王導楚囚相對
南渡士人,每到暇日,常至新亭飲宴。在一次聚會時,名士周顗嘆氣説:“風景跟往昔一樣,江山卻換了主人。”在座的名士聽了都不禁傷心落淚。王導當場放下臉道:“應當共同合力效忠朝廷,最終光復祖國,怎麼可以相對哭泣如同亡國奴一樣!”眾人聽罷,都收淚向他道歉。
[97]
王導結好士族
王導曾向南方士族陸玩請求結為婚姻之家,陸玩拒絕説:“小土坡上長不了松柏這樣的大樹,香草臭草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裏,我陸玩雖然不才,道義上決不能開亂倫的例。”
王導阿龍自超
王導機悟名言
王敦帶兵快打到大桁橋時,晉明帝親自來到中堂。温嶠時任丹陽尹,明帝命令他毀掉大桁橋,可温嶠沒有執行(《晉書》記載是温嶠主動燒燬大桁橋),明帝瞪着雙眼大發雷霆,左右的人都惶恐不安。明帝召令各位公卿前來,温嶠到了以後也不謝罪,還索要酒肉。王導一會兒來了,他光着腳就下地請罪説:“陛下聖怒,竟使温嶠都不敢謝罪了。”温嶠立即跪下請罪,明帝這才息怒。大家都讚歎王導的機警智慧。
[100]
王導因事機變
王導善於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辦事,雖然每天開支用度沒有寬餘,可一年總還有些節餘。當時朝廷財政枯竭庫藏空虛,只有粗絲布幾千端,出售到市上卻無人購買,因而朝廷開支非常困難。王導很着急,就和朝中的一些名賢都用這種粗布做衣裳,於是人們紛紛仿效他們也穿這種衣服,這些布匹的價錢一下子就貴了起來。這才令主管者去賣,每端布賣到一兩金。王導就是這樣被人仰慕。
[101]
王導父子情深
王導的長子王悦為人謹慎謙和,對雙親也很孝順。王導每次見到王悦就很高興,見到次子王恬就生氣。王悦和父親談話,總是以縝密謹慎為本。王導回尚書枱,每次要走的時候,王悦都跟隨在父親車後相送。他還經常和母親曹氏一起整理箱子。王悦去世後,王導回尚書枱,上車後一直哭到尚書枱門口;曹氏在整理箱子時,望着箱子就想到了王悦,竟不忍打開。
[102]
王導紆曲為優
大將桓温換防鎮守南州時,街道修整得平坦筆直。有人對其幕僚王珣説:“王丞相當初營建建康的時候,沒有什麼範例可以參考,所以道路迂迴曲折,和南州相比就差多了。”王珣説:“這正是丞相的高明之處。江左地方狹小,不象中原。如果道路通暢,就一覽無餘,修得曲折迂迴,就顯得深不可測了。”
[103]
王導蔡謨戲弄
當初,王導夫人曹氏性格嫉妒,王導非常畏懼她,於是暗中在別處置下館舍,以安置其他的姬妾,曹氏知道後,要親自去查看。王導深怕姬妾們會受到曹氏的凌辱,命人馬上準備車駕趕去,還怕速度太慢,用手中拿的拂塵柄當鞭子來趕牛。
[104]
大臣蔡謨聽説這事後,取笑王導説:“朝廷恐怕要為公加九錫了。”王導不予理會,只是謙恭地走開算了。蔡謨又説:“我沒聽説過別的什麼東西,只知道有短轅的牛車,長柄的拂塵。”王導這才大怒,對人説:“我和各位賢能一起在洛陽遊玩時,哪裏聽説過這個蔡克的兒子!”
[104]
王導元規塵污人
當時庾亮因為名望高而所轄地盤狹窄,於是出鎮外地。南蠻校尉陶稱挑撥説:“庾亮一定會舉兵向內(朝廷)。”勸王導暗中要提防。王導説:“我和庾元規休慼與共,這些無根無據的議論,不應當出自智者之口。如果就像你説的那樣,庾元規真的領兵打進來,我就頭戴角巾穿上便服回家,有什麼可擔憂的?”又給陶稱寫信,説因為庾亮是皇帝的大舅,應該盡心盡力侍奉。這樣一來,挑撥的謠言就平息了。
[106]
庾亮雖鎮守於外,但還執掌着朝政大權,又據於上流之形勝,手握強兵,一些順風轉舵的人都投奔他。王導在朝中心內不平,常常在颳起西風的時候,用扇子擋起風塵,慢吞吞地説:“庾元規吹起的灰塵把人弄髒了。”
[106]
王導伯仁因我而死
王敦叛亂時, 王導因為怕受牽連,每日都率宗族二十餘人跪在宮闕外請罪。值好友周顗入宮,王導哀求説:“伯仁(周顗字),我一家百口就託付給你了。”周顗毫不睬理,入宮對明帝説王導忠誠,申救甚至,明帝聽從他的意見。又留周顗飲酒,周顗酒醉出宮,王導還跪在宮門前,又求周顗,周顗不答,卻噴着酒氣説:“我要誅殺那些亂臣賊子,換取金印,掛在手肘後!”王導自以為周顗不救他,甚為怨恨。
[107]
其後王敦入建康,徵求王導意見,問周顗是給他高官還是殺掉,王導都默而不語。於是王敦就殺掉了周顗。後來王導料檢中書故事,看到周顗救他的奏章,言辭感人,殷勤切至。王導執表流涕,悲不自勝,對諸兒説:“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在幽冥之中,我愧對這樣的良友。”
[107]
王導人際關係
編輯王導宗族
王俊 | |||||||||
王導 | 無子 | ||||||||
王琨⊕ | 王嘏 | 王恢 | |||||||
王儉 | |||||||||
王瑓 | |||||||||
無子 | |||||||||
無子 | |||||||||
王超 | |||||||||
王僧朗 | |||||||||
王奐⊕ | |||||||||
王彧·字景文⊕ | |||||||||
王謐⊕ | |||||||||
無子 | |||||||||
王晏之 | |||||||||
王靖之 | |||||||||
王茂之 | |||||||||
王耆之 | 王隨之 | 王普曜 | |||||||
王羅雲 | |||||||||
王納之 | |||||||||
王導妻妾
正室:曹淑:彭城人,曹韶之女。
王導主要作品
編輯王導有文集十一卷,今已佚。《全晉文》又收錄有其作品如下:
疏 | 《上疏論諡法》《上疏請自貶》《請建立國史疏》《上疏請修學校》 |
---|---|
議 | 《議復肉刑》《議追贈周札》《重議周札贈諡》 |
書 | 《與賀循書論虞廟》《又與賀循書問即位告廟》《答荀松書》《答陶侃書》《遺王含書》《與從子允之書》《書》 |
教 | 《轉陳耽謝鸞教》《祭衞玠教》《求別駕教》 |
其它 | 《表》《請原羊聃啓》《遷丹陽太守上箋》《麈尾銘》 |
王導後世紀念
編輯主詞條:王導謝安紀念館
王導謝安紀念館位於江蘇省南京市夫子廟秦淮河南岸烏衣巷內,是一座展示六朝文化藝術及王、謝兩大家族家世的專題性陳列館。館內有來燕堂、鑑晉樓等建築,陳列了珍貴的六朝時期文物。館大門上方懸以“王謝古居”匾額。
王導影視形象
編輯王導史料索引
編輯- 參考資料
-
- 1. 《世説新語箋疏·企羨第十六》:《御覽》引《郭子》注云:“導小名赤龍。”
- 2. 《諡法考》曰: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學勤好問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愍民惠禮曰文。賜民爵位曰文;聰明叡哲曰獻。知質有聖曰獻。
- 3. 《晉書》卷65《王導傳》:王導,字茂弘,光祿大夫覽之孫也。父裁,鎮軍司馬。導少有風鑑,識量清遠。年十四,陳留高士張公見而奇之,謂其從兄敦曰:“此兒容貌志氣,將相之器也。”
- 4. 《晉書》卷65《王導傳》:初襲祖爵即丘子。司空劉實尋引為東閣祭酒,遷秘書郎、太子舍人、尚書郎,並不行。後參東海王越軍事。
- 5. 《晉書》卷65《王導傳》:時元帝為琅邪王,與導素相親善。導知天下已亂,遂傾心推奉,潛有興復之志。帝亦雅相器重,契同友執。帝之在洛陽也,導每勸令之國。
- 6. 《晉書》卷65《王導傳》:會帝出鎮下邳,請導為安東司馬,軍謀密策,知無不為。
- 7. 注:相傳司馬睿初到建業時,吳地之人不願歸附,到建康已一個多月了,士族百姓還沒有人來登門拜謁,王導為此事很焦急。正趕上司馬睿出去觀看禊祭,王導讓司馬睿乘輿,安排了威嚴的儀仗。王導和王敦等名士們都騎馬侍從,紀瞻、顧榮等人見了後感到驚異,一個跟着一個地在道路左邊行拜禮。此事載入《晉書·王導傳》,但司馬光在《資治通鑑考異》中已有懷疑;今人田餘慶在《東晉門閥政治》中則已通過詳細考訂,認為並非史實。
- 8. 《晉書》卷65《王導傳》:及徙鎮建康,吳人不附,居月餘,士庶莫有至者,導患之。會敦來朝,導謂之曰:“琅邪王仁德雖厚,而名論猶輕。兄威風已振,宜有以匡濟者。”
- 9. 《晉書》卷65《王導傳》:會三月上巳,帝親觀禊,乘肩輿,具威儀,敦、導及諸名勝皆騎從。吳人紀瞻、顧榮,皆江南之望,竊覘之,見其如此,鹹驚懼,乃相率拜於道左。導因進計曰:“古之王者,莫不賓禮故老,存問風俗,虛己傾心,以招俊乂。況天下喪亂,九州分裂,大業草創,急於得人者乎!顧榮、賀循,此土之望,未若引之以結人心。二子既至,則無不來矣。”帝乃使導躬造循、榮,二人皆應命而至,由是吳會風靡,百姓歸心焉。自此之後,漸相崇奉,君臣之禮始定。
- 10. 《晉書》卷65《王導傳》:俄而洛京傾覆,中州士女避亂江左者十六七,導勸帝收其賢人君子,與之圖事。時荊揚晏安,户口殷實,導為政務在清靜,每勸帝克己勵節,匡主寧邦。於是尤見委杖,情好日隆,朝野傾心,號為“仲父”。帝嘗從容謂導曰:“卿,吾之蕭何也。”對曰:“昔秦為無道,百姓厭亂,巨猾陵暴,人懷漢德,革命反正,易以為功。自魏氏以來,迄於太康之際,公卿世族,豪侈相高,政教陵遲,不遵法度,羣公卿士,皆饜於安息,遂使人乘釁,有虧至道。然否終斯泰,天道之常。大王方立命世之勳,一匡九合,管仲、樂毅,於是乎在,豈區區國臣所可擬議!願深弘神慮,廣擇良能。顧榮、賀循、紀贍、周玘皆南土之秀,願盡優禮,則天下安矣。”帝納焉。
- 11. 《晉書》卷65《王導傳》:桓彝初過江,見朝廷微弱,謂周顗曰:“我以中州多故,來此欲求全活,而寡弱如此,將何以濟!”憂懼不樂。往見導,極談世事,還,謂顗曰:“向見管夷吾,無復憂矣。”
- 12. 《晉書》卷65《王導傳》:永嘉末,遷丹陽太守,加輔國將軍。導上箋曰:“昔魏武,達政之主也;荀文若,功臣之最也,封不過亭侯。倉舒,愛子之寵,贈不過別部司馬。以此格萬物,得不局跡乎!今者臨郡,不問賢愚豪賤,皆加重號,輒有鼓蓋,動見相準。時有不得者,或為恥辱。天官混雜,朝望頹毀。導忝荷重任,不能崇浚山海,而開導亂源,饕竊名位,取紊彝典,謹送鼓蓋加崇之物,請從導始。庶令雅俗區別,羣望無惑。”帝下令曰:“導德重勳高,孤所深倚,誠宜表彰殊禮。而更約己衝心,進思盡誠,以身率眾,宜順其雅志,式允開塞之機。”拜寧遠將軍,尋加振威將軍。
- 13. 《晉書》卷65《王導傳》:愍帝即位,徵吏部郎,不拜。
- 14. 《晉書》卷65《王導傳》:晉國既建,以導為丞相軍諮祭酒……俄拜右將軍、揚州刺史、監江南諸軍事,遷驃騎將軍,加散騎常侍、都督中外諸軍、領中書監、錄尚書事、假節,刺史如故。導以敦統六州,固辭中外都督。後坐事除節。
- 15. 《晉書》卷65《王導傳》:初,帝愛琅邪王裒,將有奪嫡之議,以問導。導曰:“夫立子以長,且紹又賢,不宜改革。”帝猶疑之。導日夕陳諫,故太子卒定。
- 16. 《晉書》卷65《王導傳》:於時軍旅不息,學校未修,導上書曰:夫風化之本在於正人倫,人倫之正存乎設庠序。庠序設,五教明,德禮洽通,彝倫攸敍,而有恥且格,父子兄弟夫婦長幼之序順,而君臣之義固矣。《易》所謂“正家而天下定”者也。故聖王蒙以養正,少而教之,使化沾肌骨,習以成性,遷善遠罪而不自知,行成德立,然後裁之以位。雖王之世子,猶與國子齒,使知道而後貴。其取才用士,鹹先本之於學。故《周禮》,卿大夫獻賢能之書於王,王拜而受之,所以尊道而貴士也。人知士之貴由道存,則退而修其身以及家,正其家以及鄉,學於鄉以登朝,反本復始,各求諸己,敦樸之業著,浮偽之競息,教使然也。故以之事君則忠,用之蒞下則仁。孟軻所謂“未有仁而遺其親,義而後其君者也”。
- 17. 《晉書》卷65《王導傳》:自頃皇綱失統,頌聲不興,於今將二紀矣。《傳》曰:“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而況如此之久乎!先進忘揖讓之容,後生惟金鼓是聞,干戈日尋,俎豆不設,先王之道彌遠,華偽之俗遂滋,非所以端本靖末之謂也。殿下以命世之資,屬陽九之運,禮樂征伐,翼成中興。誠宜經綸稽古,建明學業,以訓後生,漸之教義,使文武之道墜而復興,俎豆之儀幽而更彰。方今戎虜扇熾,國恥未雪,忠臣義夫所以扼腕拊心。苟禮儀膠固,淳風漸著,則化之所感者深而德之所被者大。使帝典闕而復補,皇綱弛而更張,獸心革面,饕餮檢情,揖讓而服四夷,緩帶而天下從。得乎其道,豈難也哉!故有虞舞干鏚而化三苗,魯僖作泮宮而服淮夷。桓文之霸,皆先教而後戰。今若聿遵前典,興復道教,擇朝之子弟併入於學,選明博修禮之士而為之師,化成俗定,莫尚於斯。帝甚納之。
- 18. 《晉書》卷65《王導傳》:及帝登尊號,百官陪列,命導升御牀共坐。導固辭,至於三四,曰:“若太陽下同萬物,蒼生何由仰照!”帝乃止。進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以討華軼功,封武岡侯。進位侍中、司空、假節、錄尚書,領中書監。
- 19. 《晉書》卷65《王導傳》:會太山太守徐龕反,帝訪可以鎮撫河南者,導舉太子左衞率羊鑑。既而鑑敗,抵罪。導上疏曰:“徐龕叛戾,久稽天誅,臣創議征討,調舉羊鑑。鑑暗懦覆師,有司極法。聖恩降天地之施,全其首領。然臣受重任,總錄機衡,使三軍挫衄,臣之責也。乞自貶黜,以穆朝倫。”詔不許。
- 20. 《晉書》卷65《王導傳》:尋代賀循領太子太傅。時中興草創,未置史官,導始啓立,於是典籍頗具。時孝懷太子為胡所害,始奉諱,有司奏天子三朝舉哀,羣臣一哭而已。導以為皇太子副貳宸極,普天有情,宜同三朝之哀。從之。
- 21. 《晉書》卷65《王導傳》:及劉隗用事,導漸見疏遠,任真推分,澹如也。有識鹹稱導善處興廢焉。
- 22. 《晉書》卷65《王導傳》:王敦之反也,劉隗勸帝悉誅王氏,論者為之危心。導率羣從昆弟子侄二十餘人,每旦詣台待罪。帝以導忠節有素,特還朝服,召見之。導稽首謝曰:“逆臣賊子,何世無之,豈意今者近出臣族!”帝跣而執之曰:“茂弘,方託百里之命於卿,是何言邪!”乃詔曰:“導以大義滅親,可以吾為安東時節假之。”
- 23. 《晉書》卷65《王導傳》:及敦得志,加導守尚書令。初,西都覆沒,海內思主,羣臣及四方並勸進於帝。時王氏強盛,有專天下之心,敦憚帝賢明,欲更議所立,導固爭乃止。及此役也,敦謂導曰:“不從吾言,幾致覆族。”導猶執正議,敦無以能奪。
- 24. 《晉書》卷65《王導傳》:自漢魏已來,賜諡多由封爵,雖位通德重,先無爵者,例不加諡。導乃上疏,稱“武官有爵必諡,卿校常伯無爵不諡,甚失制度之本意也”。從之。自後公卿無爵而諡,導所議也。
- 25. 《晉書》卷65《王導傳》:及明帝即位,導受遺詔輔政,解揚州,遷司徒,一依陳羣輔魏故事。王敦又舉兵內向。時敦始寢疾,導便率子弟發哀,眾聞,謂敦死,鹹有奮志。及帝伐敦,假導節,都督諸軍,領揚州刺史。
- 26. 《晉書》卷65《王導傳》:敦平,進封始興郡公,邑三千户,賜絹九千匹,進位太保,司徒如故,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固讓。
- 27. 《晉書》卷65《王導傳》:帝崩,導復與庾亮等同受遺詔,共輔幼主,是為成帝。加羽葆鼓吹,班劍二十人。
- 28. 《晉書》卷65《王導傳》:及石勒侵阜陵,詔加導大司馬、假黃鉞,出討之。軍次江寧,帝親餞於郊。俄而賊退,解大司馬。
- 29. 《晉書》卷65《王導傳》:庾亮將徵蘇峻,訪之於導。導曰:“峻猜阻,必不奉詔。且山藪藏疾,宜包容之。”固爭不從,亮遂召峻。
- 30. 《晉書》卷65《王導傳》:既而難作,六軍敗績,導入宮侍帝。峻以導德望,不敢加害,猶以本官居己之右。峻又逼乘輿幸石頭,導爭之不得。
- 31. 《晉書》卷65《王導傳》:峻日來帝前肆醜言,導深懼有不測之禍。時路永、匡術、賈寧並説峻,令殺導,盡誅大臣,更樹腹心。峻敬導,不納,故永等貳於峻。導使參軍袁耽潛諷誘永等,謀奉帝出奔義軍。而峻衙御甚嚴,事遂不果。導乃攜二子隨永奔於白石。
- 32. 《晉書》卷65《王導傳》:及賊平,宗廟宮室併為灰燼,温嶠議遷都豫章,三吳之豪請都會稽,二論紛紜,未有所適。導曰:“建康,古之金陵,舊為帝裏,又孫仲謀、劉玄德俱言王者之宅。古之帝王不必以豐儉移都,苟弘衞文大帛之冠,則無往不可。若不績其麻,則樂土為虛矣。且北寇遊魂,伺我之隙,一旦示弱,竄於蠻越,求之望實,懼非良計。今特宜鎮之以靜,羣情自安。”由是嶠等謀並不行。
- 33. 《晉書》卷65《王導傳》:六年冬,烝,詔歸胙於導,曰:“無下拜。”導辭疾不敢當。初,帝幼衝,見導,每拜。又嘗與導書手詔,則雲“惶恐言”,中書作詔,則曰“敬問”,於是以為定製。自後元正,導入,帝猶為之興焉。
- 34. 《晉書》卷65《王導傳》:時大旱,導上疏遜位。詔曰:“夫聖王御世,動合至道,運無不周,故能人倫攸敍,萬物獲宜。朕荷祖宗之重,託於王公之上,不能仰陶玄風,俯洽宇宙,亢陽逾時,兆庶胥怨,邦之不臧,惟予一人。公體道明哲,弘猶深遠,勳格四海,翼亮三世,國典之不墜,實仲山甫補之。而猥崇謙光,引咎克讓,元道之愆,寄責宰輔,只增其闕。博綜萬機,不可一日有曠。公宜遺履謙之近節,遵經國之遠略。門下速遣侍中以下敦喻。”導固讓。詔累逼之,然後視事。
- 35. 《晉書》卷65《王導傳》:導簡素寡慾,倉無儲谷,衣不重帛。帝知之,給布萬匹,以供私費。導有羸疾,不堪朝會,帝幸其府,縱酒作樂,後令輿車入殿,其見敬如此。
- 36. 《晉書》卷65《王導傳》:石季龍掠騎至歷陽,導請出討之。加大司馬、假黃鉞、中外諸軍事,置左右長史、司馬,給布萬匹。俄而賊退,解大司馬。
- 37. 《晉書》卷65《王導傳》:鹹康初,石季龍游騎十餘匹至歷陽,耽上列不言騎少。時胡寇強盛,朝野危懼,王導以宰輔之重請自討之。既而賊騎不多,又已退散,導止不行。
- 38. 《晉書》卷65《王導傳》:復轉中外大都督,進位太傅,又拜丞相,依漢制罷司徒官以並之。冊曰:“朕夙罹不造,肆陟帝位,未堪多難,禍亂旁興。公文貫九功,武經七德,外緝四海,內齊八政,天地以平,人神以和,業同伊尹,道隆姬旦。仰思唐虞,登庸雋乂,申命羣官,允釐庶績。朕思憑高謨,弘濟遠獻,維稽古建爾於上公,永為晉輔。往踐厥職,敬敷道訓,以亮天工。不亦休哉!公其戒之!”
- 39. 《晉書》卷65《王導傳》:是歲,妻曹氏卒,贈金章紫綬。
- 40. 《晉書》卷65《王導傳》:自漢魏以來,羣臣不拜山陵。導以元帝睠同布衣,匪惟君臣而已,每一崇進,皆就拜,不勝哀慼。由是詔百官拜陵,自導始也。
- 41. 《晉書》卷65《王導傳》:鹹康五年薨,時年六十四。帝舉哀於朝堂三日,遣大鴻臚持節監護喪事,賵襚之禮,一依漢博陸侯及安平獻王故事。
- 42. 《晉書》卷65《王導傳》:及葬,給九遊輼輬車、黃屋左纛、前後羽葆鼓吹、武賁班劍百人,中興名臣莫與為比。冊曰:“蓋高位以酬明德,厚爵以答懋勳;至乎闔棺標跡,莫尚號諡,風流百代,於是乎在。惟公邁達沖虛,玄鑑劭邈;夷淡以約其心,體仁以流其惠;棲遲務外,則名雋中夏,應期濯纓,則潛算獨運。昔我中宗、肅祖之基中興也,下帷委誠而策定江左,拱己宅心而庶績鹹熙。故能威之所振,寇虐改心,化之所鼓,檮杌易質;調陰陽之和,通彝倫之紀,遼隴承風,丹穴景附。隆高世之功,復宣武之績,舊物不失,公協其猷。若乃荷負顧命,保朕沖人,遭遇艱圮,夷險委順;拯其淪墜而濟之以道,扶其頹傾而弘之以仁,經緯三朝而藴道彌曠。方賴高謨,以穆四海,昊天不弔,奄忽薨殂,朕用震慟於心。雖有殷之殞保衡,有周之喪二南,曷諭茲懷!今遣使持節、謁者僕射任瞻錫諡曰文獻,祠以太牢。魂而有靈,嘉茲榮寵!”
- 43. 《全宋文·卷一》 .古曲網[引用日期2014-09-15]
- 44. 儒家文獻資料彙編:王導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09-07-18]
- 45. 《世説新語·政事第三》:丞相末年,略不復省事,正封籙諾之。自嘆曰:“人言我憒憒,後人當思此憒憒。”
- 46. 《法書考·卷一·書譜》:喪亂狼狽,猶以鍾繇尚書宣示表衣帶過江,後右軍得之。
- 47. 書法文化 草書 .古今謀略網[引用日期2013-10-20]
- 48. 《法書考》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6-21]
- 49. 徐永明,楊光輝 整理.陶宗儀集: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12:489
- 50. 《全晉文·卷十九》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3-10-19]
- 51. 《晉書·卷六十七 ·列傳第三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6-21]
- 52. 《晉書·卷六十一·列傳第三十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6-21]
- 53. 《全晉文·卷十八》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3-10-19]
- 54. 《晉書·卷六十六·列傳第三十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6-21]
- 55. 《晉書·卷八十二·列傳第五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6-21]
- 56. 《晉書·卷六十五·列傳第三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6-21]
- 57. 《全晉文·卷六十二》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6-21]
- 58. 周紹良 主編.全唐文新編 第1部 第3冊: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12:1813
- 59. 《述書賦》 .是何年[引用日期2015-04-25]
- 60. 《全唐文·卷九百三》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5-04-25]
- 61. 《全唐文·卷一百七十一》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23-06-21]
- 62. 《全唐詩·卷八百八十一》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3-10-23]
- 63. 《全唐詩·卷四百九十二》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3-10-23]
- 64. 《全唐詩·卷六百七十一》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3-10-23]
- 65. 《全唐文·卷九十四》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6-03-20]
- 66. 《資治通鑑·卷第九十四》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1-18]
- 67. 高海夫 主編.唐宋八大家文鈔校注集評 潁濱文鈔:三秦出版社,1998-09:6289
- 68. 蘇軾 著;鄧立勳 編校.蘇東坡全集 下:黃山書社,1997-01:51
- 69. 蘇轍 著.蘇轍集:中國戲劇出版社,2002-03:206
- 70. 《朱子語類·卷一百三十六·歷代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2-14]
- 71. 《景定建康志·卷三十四》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6-21]
- 72. 《容齋隨筆·卷第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6-21]
- 73. 陳亮 撰;鄧廣銘 點校.陳亮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09:403-404
- 74. 金沛霖 主編.四庫全書子部精要 下(所引內容取自劉祁《歸潛志》):天津古籍出版社 中國世界語出版社,1998-06:863
- 75. 《全宋詞·劉克莊》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6-21]
- 76. 鄭清之 著;張如安 編校.鄭清之集:寧波出版社,2019-12:80
- 77. 《堯山堂外紀·卷六十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9-02]
- 78. 《全宋詩·卷三十》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6-21]
- 79. 郝經 撰;秦雪清 點校.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山西人民出版社 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01:540
- 80. 《文簡集·卷四十一》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6-21]
- 81. 《世説新語序目》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6-21]
- 82. 《葉八白易傳》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6-21]
- 83. 張建業 主編;劉幼生 副主編.李贄文集 第4卷 《藏書》 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05:182-183
- 84. 《讀通鑑論·卷十二·惠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4-25]
- 85. 《讀通鑑論·卷十三·東晉元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4-25]
- 86. 《讀通鑑論·卷十四·孝武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10-22]
- 87. 程頤 撰;孫勁松,範雲飛,何瑞麟 譯註.周易程氏傳譯註 下:商務印書館,2018-05:659
- 88. 《御製樂善堂全集定本》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6-21]
- 89. 王鳴盛 著;黃曙輝 點校.十七史商榷(所引內容參考卷五十):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12:368
- 90. 《浮邱子·卷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10-22]
- 91. 兩晉演義:逆賊橫行廷臣受戮 皇靈失馭嗣子承宗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7-16]
- 92. 兩晉演義:梟首逆戡亂成功 宥元舅顧親屈法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7-16]
- 93. 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1-01
- 94. 陳寅恪 作.金明館叢稿初編:譯林出版社,2020-07:89
- 95. 白壽彝 總主編;黎虎 主編.中國通史 8 第5卷 中古時代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06:947,949
- 96. 《世説新語·規箴》:元帝過江猶好酒,王茂弘與帝有舊,常流涕諫。帝許之,命酌酒一酣,從是遂斷。
- 97. 《晉書·卷六十五·列傳第三十五》:過江人士,每至暇日,相要出新亭飲宴。周顗中坐而嘆曰:“風景不殊,舉目有江河之異。”皆相視流涕。惟導愀然變色曰:“當共戮力王室,克復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泣邪!”眾收淚而謝之。
- 98. 《晉書·卷七十七·列傳第四十七》:時王導初至江左,思結人情,請婚於玩。玩對曰:“培塿無松柏,薰蕕不同器。玩雖不才,義不能為亂倫之始。”導乃止。玩嘗詣導食酪,因而得疾。與導箋曰:“僕雖吳人,幾為傖鬼。”
- 99. 《世説新語·企羨第十六》:“ 王丞相拜司空, 桓廷尉作兩髻葛帬,策杖路邊窺之,嘆曰:‘人言阿龍超, 阿龍故自超。’”
- 100. 《世説新語·捷悟第十一》:王敦引軍至大桁,明帝自出中堂。温嶠為丹陽尹,帝令斷大桁,故未斷,帝大怒瞋目,左右莫不悚懼。召諸公來。嶠至,不謝,但求酒炙。王導須臾至,徒跣下地,謝曰:
- 101. 《晉書·卷六十五·列傳第三十五》:導善於因事,雖無日用之益,而歲計有餘。時帑藏空竭,庫中惟有練數千端,鬻之不售,而國用不給。導患之,乃與朝賢俱制練布單衣,於是士人翕然競服之,練遂踴貴。乃令主者出賣,端至一金。其為時所慕如此。
- 102. 《世説新語·德行第一》:王長豫為人謹順,事親盡色養之孝。丞相見長豫輒喜,見敬豫輒嗔。長豫與丞相語,恆以慎密為端。丞相還台,及行,未嘗不送至車後。恆與曹夫人並當箱篋。長豫亡後,丞相還台,登車後,哭至台門;曹夫人作簏,封而不忍開。
- 103. 《世説新語·言語第二》:宣武移鎮南州,制街衢平直。人謂王東亭曰:“丞相初營建康,無所因承,而制置紆曲,方此為劣。”東亭曰:“此丞相乃所以為巧。江左地促,不如中國;若使阡陌條暢,則一覽而盡。故紆餘委曲,若不可測。”
- 104. 《晉書·卷六十五·列傳第三十五》:初,曹氏性妒,導甚憚之,乃密營別館,以處眾妾。曹氏知,將往焉。導恐妾被辱,遽令命駕,猶恐遲之,以所執麈尾柄驅牛而進。司徒蔡謨聞之,戲導曰:“朝廷欲加公九錫。”導弗之覺,但謙退而已。謨曰:“不聞餘物,惟有短轅犢車,長柄麈尾。”導大怒,謂人曰:“吾往與羣賢共遊洛中,何曾聞有蔡克兒也。”
- 105. 《世説新語·惑溺第三十五》:王丞相有幸妾姓雷,頗預政事,納貨。蔡公謂之雷尚書。
- 106. 《晉書·卷六十五·列傳第三十五》:於時庾亮以望重地逼,出鎮於外。南蠻校尉陶稱間説亮當舉兵內向,或勸導密為之防。導曰:“吾與元規休慼是同,悠悠之談,宜絕智者之口。則如君言,元規若來,吾便角巾還第,復何懼哉!”又與稱書,以為庾公帝之元舅,宜善事之。於是讒間遂息。時亮雖居外鎮,而執朝廷之權,既據上流,擁強兵,趣曏者多歸之。導內不能平,常遇西風塵起,舉扇自蔽,徐曰:“元規塵污人。”
- 107. 《資治通鑑·卷第九十二》:司空導帥其從弟中領軍邃、左衞將軍廙、侍中侃、彬及諸宗族二十餘人,每旦詣台待罪。周顗將入,導呼之曰:“伯仁,以百口累卿!”顗直入不顧。既見帝,言導忠誠,申救甚至;帝納其言。顗喜飲酒,至醉而出,導猶在門,又呼之。顗不與言,顧左右曰:“今年殺諸賊奴,取金印如斗大,系肘後。”既出,又上表明導無罪,言甚切至。導不之知,甚恨之...敦素忌二人之才,心頗然之,從容問王導曰:“周、戴南北之望,當登三司無疑也。”導不答。又曰:“若不三司,止應令僕邪?”又不答。敦曰:“若不爾,正當誅爾!”又不答...王導後料檢中書故事,乃見顗救己之表,執之流涕曰:“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
- 108. 琅邪王氏世系演變圖志。
- 109. 王導 等 .中國曆代名人圖像多圖概覽[引用日期2023-06-20]
- 110. 河北美術出版社選 編.中國曆代帝王名臣像真跡:河北美術出版社,1996-10:249
- 111. 何茲全.琅邪王氏家族中身系兩晉興亡的三大人物[J].文史知識 ,1987(10):76-81.
- 112. 沈起煒 著.黎東方講史之續 細説兩晉南北朝: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12:73
- 113. 章太炎 著;章太炎著作編注組 注.章太炎詩文選注 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06:55
- 114. 龍川集 1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6-21]
- 115. 馬興榮等 主編.中國詞學大辭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10:68
- 116. 蘇軾 著;鄧立勳 編校.蘇東坡全集 下:黃山書社,1997-01:177
- 117. 《世説新語箋疏·企羨第十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6-21]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