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The Great Wall
[122]
),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且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限隔敵騎的行動。長城不是一道單純孤立的城牆,而是以城牆為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禦體系。
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發生在首都鎬京(今陝西西安)的著名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於此
[1-6]
。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築進入第一個高潮,但此時修築的長度都比較短。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連接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
[6]
。明朝是最後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此時修築
[7]
[20]
。
長城資源主要分佈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南、青海、寧夏、新疆共1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河北省境內長度2000多千米,陝西省境內長度1838千米
[8-16]
。根據文物和測繪部門的全國性長城資源調查結果,明長城總長度為8851.8千米,秦漢及早期長城超過1萬千米,總長超過2.1萬千米
[17]
。現存長城文物本體包括長城牆體、壕塹、界壕、單體建築、關堡、相關設施等各類遺存,總計4.3萬餘處(座/段)
[18]
。
1961年3月4日,長城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
。1987年12月,長城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20]
。2020年11月26日,國家文物局發佈了第一批國家級長城重要點段名單
[21]
。
- 價 值
- 世界文化遺產
- 榮 譽
- 世界中古七大奇蹟之一
- 建議遊玩時長
- 2—3小時
- 適宜遊玩季節
- 春夏秋為宜
- 所屬國家
- 中國
- 所屬區域
- 華北、西北、華中等
長城名稱由來
編輯長城
方城
稱長城建築為方城,只在春秋時楚國用過。《漢書·地理志》載:“葉,楚葉公邑,有長城,號方城。”
塹、長塹、城塹、牆塹
這幾種稱謂基本上相互通用,從戰國直到明代幾乎全都使用過。《史記·秦本紀》在記載秦簡公六年(前409年)沿洛水修築長城時,就只用了“塹洛”兩字。《北史·契丹傳》載:“契丹犯塞,文帝北討至平州(今河北盧龍縣)遂西趣長塹。”
[23]
塞、塞垣、塞圍
在史書中用到塞字的地方很多,一般情況有兩種意義:一是用以表示關口要隘。這些被稱之為塞的關隘,有的就在長城之上,有的則在離長城很遠的地方。另一個意義是用以表示長城。如《史記·匈奴列傳》載:“漢遂取河南地,築朔方,復繕秦時蒙恬所為塞,因河為固。”《後漢書·烏桓傳》載:“秦築長城,漢起塞垣。”
長城塞、長城亭障、長城障塞
這是把長城同塞並在一起合稱長城的一種表示形式。這種稱謂在史書中也很常見,如:司馬遷《史記·蒙恬列傳》中有:“行觀蒙恬所為秦築長城亭障。”《晉書·唐彬列傳》載:“遂開拓舊境,卻地千里,復秦長城塞。”杜佑《通典》古冀州條記載:“密雲縣東北至長城障塞一百十里。”
壕塹、界壕
壕塹是長城建築的一種形式,多指在不易築牆的地方,挖有深廣各若干丈的深溝,並將所挖取之土堆於溝的一側,其防禦作用同修築牆體是一致的。界壕則是金代長城的專用詞,除金之外,基本沒有使用界壕一詞來稱長城的。
邊牆、邊垣
將長城稱之為邊,主要是明朝。中國古代多將中原各地與東北、華北、西北、西南等地,少數民族之間的地域,稱之為邊地,明代則將在這一帶地域修築的長城,稱之為邊牆或邊垣。如《明史·戚繼光傳》載:“薊鎮邊垣,延袤兩千裏。”《明史·兵志》載:“請修宣、大邊牆千餘里。”
[22]
長城歷史沿革
編輯長城綜述
長城不僅是中國也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一項古代防禦工程,自西周時期開始,延續不斷修築了2000多年,分佈於中國北部和中部的廣大土地上,總計長度達2萬多千米。
[24]
自秦始皇以後,凡是統治着中原地區的朝代,幾乎都要修築長城。漢、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宋、遼、金、元、明、清等十多個朝代,都不同規模地修築過長城。從修築長城的統治民族看,除漢族之外,許多少數民族統治中國的朝代也修長城,而且比漢族統治的朝代要多。清康熙時期,雖然停止了大規模的長城修築,但後來也曾在個別地方修築了長城,可以説自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一直沒有停止過修築。據歷史文獻記載,有20多個諸侯國家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若把各個時代修築的長城加起來,有10萬里以上,其中秦、漢、金、明幾個朝代所修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1萬里。
[6]
[120-121]
長城先秦
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周王朝為了防禦北方遊牧民族儼狁的襲擊,曾築連續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禦。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為了爭霸,互相防守,根據各自的防守需要在邊境上修築起長城,最早建築的是公元前7世紀的“楚方城”,其後齊、韓、魏、趙、燕、秦、中山等大小諸侯國家都相繼修築了“諸侯互防長城”,用以自衞。其中,秦、趙、燕三國和北方強大的遊牧民族匈奴毗鄰,在修築諸侯互防長城同時,又在北部修築了“拒胡長城”,以後歷代君主幾乎都加固增修。這時長城的特點是東、南、西、北方向各不相同,長度較短、從幾百千米到1000—2000千米不等。為了與後來秦始皇所修萬里長城區別,史家稱之為“先秦長城”。
先秦長城根據防禦對象,大致可分為北長城和南長城。
北長城
戰國時期,是中國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變時期,諸夏文化與秦、楚、吳、越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統一的趨向日益強烈。當時進行封建改革的魏、趙、韓、楚、齊、秦、燕七國強盛之後,進行兼併戰爭,謀求以武力統一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彼此攻伐不斷。
同時,北方的少數民族尤其是匈奴也強大起來,不斷擄掠秦、趙、燕三國北部邊境。由於他們善於騎射,長於野戰,採取突然襲擊,顯示出很強的戰鬥力,而秦、趙、燕在戰國中期以前的作戰部隊主要是步兵和戰車,行動遲緩,很難抵禦匈奴的襲擊和擄掠。這不僅使三國北部人民的生命財產受到嚴重威脅,生產遭到嚴重破壞,而且大大影響了三國的統一事業。針對這種被動局面,三國便先後進行兵制改革和在北部修築長城。
[26]
1.秦惠文王六年(前332年)和十年(前328年),秦國大敗魏國,奪取魏西河郡(今陝西洛河流域)和上郡(今陝西東北部)地。秦惠文王十三年(前325年),惠文王令張儀築上郡塞,以防北方的林胡、樓煩南侵。接着,又大舉進攻義渠,使之臣服。至秦昭王,滅義渠,置北地郡,秦國北部邊境與匈奴相接。為了防止匈奴人南掠,昭王下令於隴西、北地、上郡北部邊境修築長城,並派軍駐守。
[27]
2.趙武靈王二十六年(前300年),趙國破中山,國境北至燕、代(今山西北部),又西北拓地至雲中、九原(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至烏加河地區)。下令築長城,自陰山(今內蒙古大青山、烏拉特山)而西,直抵大河(今內蒙古烏加河),置代郡、雁門郡、雲中郡,以防匈奴南下擄掠。
[27]
3.燕國北鄰為東胡,經常南掠燕國北部地區。燕昭王即位後發憤圖強,命大將秦開率大軍襲擊東胡,大破之,東胡卻地千餘里。又“度遼東而攻朝鮮”,拓地至浿水(今朝鮮清川江)。後方穩定後,燕國也開始修築長城,自造陽(今河北康保縣與內蒙古太僕寺旗)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抵禦東胡。
[28-29]
南長城
南長城主要以楚、齊、魏、韓、中山國等為代表,主要目的是為了抵禦其他諸侯國的進攻。
2.齊國長城:齊長城是利用堤防連接山脈陸續擴建而成的,在齊國南部,西起今山東平陰縣東北,至膠州市南的大朱山東入海,結構主要有土築和石砌兩種,是中國也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而又保存段落或遺蹟較多的古長城,原長度1000多千米
[30]
。《史記·楚世家·正義》引《齊記》記載“齊宣王乘山嶺之上,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州,千餘里,以備楚。”齊長城西起濟南長清區,東至青島市黃島經濟開發區,橫穿山東半島。
3.中山國長城:中山長城是為了防禦西南趙、晉的侵擾修築的,築於趙成侯六年(前369年)。其位置在今河北、山西交界的地區。
4.魏國長城:魏長城有兩道:一是西北的防秦和防戎長城(河西長城),二是南長城(河南長城)。河西長城是魏惠王在位時,利用西部邊境上洛水的堤防擴大而修築的,南起今陝西華縣華山北麓的相元洞,北達內蒙古的固陽。魏惠王晚年,修築了保護國都大梁的南長城,經今河南原陽縣境轉向東南,向西直達新密市。
長城秦代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吞併六國,統一天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為了維護和鞏固空前統一的大帝國安全,秦始皇陸續採取了一系列國防建設和邊防守備的重大戰略措施,其一就是大規模修建萬里長城。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大將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取河南地,其後築起“西起臨洮(今甘肅山尼縣),東止遼東(今遼寧省),蜿蜒一萬餘里”的長城。自秦始皇築長城之後,始有萬里長城之稱。
[32]
秦始皇長城大致為:西起於甘肅省岷縣,循洮河向北至臨洮縣,由臨洮縣經定西縣南境向東北至寧夏固原縣。由固原向東北方向經甘肅省環縣,陝西省靖邊、橫山、榆林、神木,然後折向北至內蒙古自治區境內托克托南,抵黃河南岸。黃河以北的長城則由陰山山脈西段的狼山,向東直插大青山北麓,繼續向東經內蒙集寧、興和至河北尚義縣境。由尚義向東北經河北省張北、圍場諸縣,再向東經撫順、本溪向東南,終止於朝鮮平壤西北部清川江入海處。
[33]
秦長城第一階段的重點是維修、連接秦趙燕等戰國長城,新築的部分不多,工程量不大,還沒有動用全國的人力物力,由蒙恬率部和沿線軍民共同完成,後期則大力修建長城。在修築北方長城的同時,原諸侯國間用以“互防”的長城被拆毀:“皇帝奮威,德並諸侯,初一泰平。墮壞城郭,決通川防,夷去險阻。”
[35]
根據當時的歷史環境,長城確保了邊防的鞏固和國家的安全,給中原農業的生產提供了一個穩定的環境,就如《過秦論》中所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抱怨”。
長城漢代
漢初,匈奴乘華夏戰亂,越過秦大將蒙恬所築長城,和漢帝國以戰國秦、趙、燕長城為界對峙。由於長城年久失修,北方守軍稀少,因此,強大的匈奴不斷進入長城以內擄掠。但是,就是這樣一條破爛不堪的長城,也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軍事防禦作用。程不識是駐守長城的名將,治軍嚴厲,只要他戍邊匈奴就不敢來犯。其後衞青、霍去病、公孫賀、公孫敖等出擊匈奴,均以秦、趙長城為進攻退守的主要據點。
漢武帝登基後,連續發動多次對匈奴的戰爭,將其驅逐至漠北,修復了蒙恬所築秦長城,又修建了外長城,築成了一條西起大宛貳師城、東至鴨綠江北岸、全長近一萬千米的長城。此時戰國時期的秦、趙、燕長城才被放棄,其軍事防禦作用也隨之終結。
[26]
[34]
漢武帝修築長城驅逐匈奴,對維護西漢帝國的安全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時也維護了絲綢之路的暢通和安全,有着非凡的歷史意義。
長城隋代
為了對付來自漠北突厥的南下襲擾和掠奪,隋文帝楊堅自建國伊始,就把修築長城、鞏固邊防,視為重要國防政策。隋煬帝楊廣即位以後,除了繼續防禦北方突厥的襲擾之外,還要着力對付來自西北方面吐谷渾的侵襲,為此曾先後兩次修築長城,動用勞力之多隋代前所未有。
自開皇元年至大業四年的28年中,隋朝兩代統治者先後7次調發近200萬勞力,於北部和西北部邊境修築長城、增建城壘,在前代北魏和周、齊修築長城的基礎上,使東迄紫河,中經朔方、靈武之境,西至榆谷以東的長城、築壘,基本連成一線。
[36]
2007年,在山西省岢嵐縣發現了一方隋朝築長城的刻石,這方長城施工碑記是迄今發現最早的有紀年的施工碑記。
2009年勘測,隋長城遺蹟位於山頂,為石築,已塌為石灘狀,高約50—80釐米。山腰部為土築長城,地表殘高約1.5米,夯土層13釐米。
2010年,長城資源調查隊對陝西省延安、榆林、渭南三市16個區縣的早期長城資源進行了野外調查。共調查戰國、秦、漢、隋等時代長城近1700千米。新發現戰國秦昭襄王長城200餘千米,在榆林市榆陽區、神木縣、橫山縣、靖邊縣、定邊縣5區縣新發現隋長城約500千米。隋長城大部分段落沿用了秦昭襄王時期長城,而隋長城又被明長城沿用。
[37]
2010年,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博物館長城調查小組,在鄂前旗上海廟鎮特佈德嘎查發現一處隋長城遺址。隋長城共有3段,牆體為堆築土牆,泛白色,呈魚脊狀凸起,寬約3到6米,殘高約0.5到1米,均在明長城以北約90到200米處,約6.8千米。牆體筆直,與明長城走向一致。
[38]
長城唐代
《新唐書·地理志》載:山西太谷縣“東南八十里馬嶺有長城,自平城至於魯口三百里,貞觀之年廢。”唐長城遺址從馬陵關沿馬嶺向關上(即今社城鎮關上村西),由關上至榆社縣石源村,再至黃花溝,再至石會村、琵琶窯村、焦紅寺村一帶,最後至和順縣儀城。
唐朝建立的最初幾年,同時並存的還有14個割據政權,其中有一支勁旅是依附突厥,並自封為皇帝的劉武周。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劉武周攻佔李淵發祥之地晉陽(今太原),攻陷河東大部分地方,威逼關中。唐王朝迅速採取強硬手段,一方面派秦王李世民抵禦劉武周,另一方面迅即構築防禦設施,從平城至魯口的長城由此出籠。
[39]
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境內有三段古老的古代邊牆,始建於唐代渤海國時期,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此段古邊牆未見於任何歷史文獻記載,根據考古調查,斷定邊牆是古代的一條軍事防線,與長城的性質一樣,屬長城型山城。這道邊牆與當地渤海國早期山城和金代沿用並修築的山城相似,據此認為,邊牆是渤海國為防止黑水靺鞨而建。
[34]
[40]
長城兩宋
宋長城西起山西省岢嵐縣青城山,東至荷葉坪山。岢嵐境內現存的38千米宋長城牆體全部由片石砌成,保存完好處高約4.2米,頂寬約1.6米,有些段落保留着30釐米左右的女牆,有的地段還有炮台遺蹟。附近散落有大量宋朝瓷片,有的地段發現有炮台遺蹟。
中國長城專家成大林在岢嵐考察長城後認定:岢嵐境內的長城為北齊、隋、宋三個王朝修築。這是中國首次發現宋代長城,填補了中國長城史研究的空白。
[41]
寧夏發現的宋代長城遺蹟,位於固原市原州區戰國秦長城南北兩側。時間跨越千年以上的戰國長城與宋代長城在同一地區並存,充分説明這一地區戰略地位的重要,具有延續的文明歷史。
[42]
金長城開始修築於明昌五年(1194年),因旱災及張萬公等大臣反對而停建。承安元年(1196年),在完顏襄、宗浩的力主下全線開築,於承安三年(1198年)築成。金長城(明昌界)北起內蒙古莫旗七家子村東南1千米處嫩江岸邊,經扎賚特旗額爾吐村北,至吉日根,再經阿勒坦浩特嘎查,至林西凌家營子,折向西行,經達裏諾爾北岸至商都縣上二股地,再至四子王旗白音希勒,終止於武川縣上廟溝,全長約1650千米,設有副壕馬面、烽燧,邊堡和屯兵城。
[34]
長城明代
明長城是明朝在北部地區修築的軍事防禦工程,亦稱邊牆,區別於由秦始皇所修的萬里長城。
明朝在“外邊”長城之外,修築了“內邊”長城和“內三關”長城。“內邊”長城以北齊所築為基礎,起自內蒙古與山西交界處的偏關以西,東行經雁門關、平型諸關入河北,然後向東北,經淶源、房山、昌平諸縣,直達居庸關,然後又由北向東,至懷柔的四海關、與“外邊”長城相接,以紫荊關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內三關”長城在很多地方和“內邊”長城並行,有些地方兩城相隔僅數十里。除此以外,還修築了大量的“重城”,雁門關一帶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
[25]
明朝建立以後,退回到漠北草原的蒙古韃靼、瓦剌諸部仍然不斷南下騷擾搶掠;明中葉以後,女真族又興起於東北地區,也不斷威脅邊境的安全。為了鞏固北方的邊防,在明朝的200多年統治中幾乎沒有停止過對長城的修築工程。明代長城的修建過程,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明前期(1368—1447年)對長城的修繕。明朝開國之初,國勢強盛,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年),出兵15萬分二路進擊漠北,西路打通了河西走廊,設置甘州、莊浪諸衞。洪武二十年(1387年),大將軍馮勝、藍玉經略東北,將邊界推進到大興安嶺以西。明成祖朱棣即位後,在永樂八至二十二年(1410—1424年)的15年間,先後5次發兵,深入漠北,迫使瓦剌和韃靼分別接受了明王朝的冊封。明王朝的北部邊防線推進到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以西以北一帶。明前期的長城工程主要是在北魏、北齊、隋長城的基礎上,“峻垣深壕,烽堠相接。”“各處煙墩務增築高厚,上貯五月糧及柴薪藥弩,墩旁開井……”,“自長安嶺(今宣化境內)迤西,至洗馬林(今山西天鎮),皆築石垣,深壕塹”(《明會要》卷六三),即增建煙墩、烽堠、戍堡、壕塹,局部地段將土垣改成石牆。修繕重點是北京西北至山西大同的外邊長城和山海關至居庸關的沿邊關隘。
[43]
明中葉(1448—1566年)長期的大規模興築。“土木之變”以後,瓦剌、韃靼不斷興兵犯邊擄掠,迫使明王朝把修築北方長城,增建墩堡作為當務之急,百餘年間建成眾多長城重鎮。
[44]
明後期(1567—1620年)隆慶、萬曆之際,蒙古俺答部與明王朝議和互市,北方邊境稍安,邊患主要來自東北的女真族。萬曆初年,遼東鎮總兵李成梁拓邊建寬奠、孤山六堡,繼而重修遼東邊牆,“自綿州迤東抵三岔河,又自三岔直抵舊遼陽。
[45]
”三岔河指遼寧海城市西北60裏,當時的遼河、渾河合流於此,遼河套長城南端。工程主要是建空心牆台,用磚石為牆。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熊廷弼再次主持了修繕建堡的工役。山海關至嘉峪關之間的邊牆重建工程主要是在長城上騎牆建大量的空心敵樓,易以磚石,加強防禦工程,局部地段改線重建。
[34]
長城清代
清長城名稱甚多,但清人王安定在其所著《湘軍記》卷十六《平捻軍篇》中明確稱之為長城:“清長城之築,蓋三晉、燕、齊以至秦築長城限胡騎之禦敵方略之延用。”
[118]
據記載,柳條邊是一條用柳樹條做籬笆修築的封禁線,又名“盛京邊牆”,也叫“柳牆”“柳城”“條子邊”,始建於清朝崇德三年(1638年),清康熙二年(1663年)基本完成。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東北放墾弛禁,清咸豐十年(1860年)廢棄了柳條邊牆。
清室建“柳條邊”的初衷是“保護滿族龍興重地和獨佔東北”的經濟利益,限制各族人民往來,特別是防止滿族漢化,保持滿族的騎射習俗。清政府就在盛京(今瀋陽)、寧古塔和內蒙古的幾個行政區的分界線上修築了柳條邊。因修建時代先後,分老邊和新邊。
老邊稱盛京邊牆。南起鳳凰城西南,北到開原附近的威遠堡,再折而向西南直到山海關與長城相接,長1950華里。新邊,從威遠堡向東北方向修到吉林北法特哈,長690華里。
柳邊牆為高3尺、寬3尺的土牆,俗稱“邊牆”。外側挖深8尺、寬8尺、底寬5尺的牆溝,俗稱“邊溝”,引入河水。在邊牆上每5尺植一棵柳樹,再用柳樹條橫着把相鄰的柳樹系起來,就成了“柳條邊”籬笆。柳條邊“邊裏邊外”由“邊門”通過。康熙最初設計為21個邊門,展開後建成20個,老邊16個,新邊從南向北設4個邊門。每個邊門有邊丁把守,出入需持證件方可。沿柳條邊走向設“邊台”,共168處。數百個水口(為過河的橋)。新邊頭台(第一個邊台)為舒蘭縣境內的法特鄉東12裏的頭台村,二台為法特哈門。進入九台縣境內為三台至九台,分別為城子街鄉的三台村、四台村。今在城子街的柳條邊遺址應該是第四座邊台,石碑東側的土溝即為當時的“邊溝”。再向西為五台屯在德惠縣境內,又折向九台縣為六台村、七台村、八台村(此二台在葦子溝鄉),到九台。
據《柳邊記略》記載,初始九台不過是幾户人家的小屯子,因邊台而居民漸增,逐漸發展成後來的九台鎮,邊台和豐堆用來看守和了望及對邊台的維修。如此看來,邊台的確有了望軍情的作用。駐守的人員稱“邊丁”,即差役,老百姓叫他們“邊耗子”。
[119]
清朝修建柳條邊工程是較大的,有綠色長城之稱。一方面它保護了清朝皇室的“龍脈”,阻斷了滿族與其他民族的來往。另一方面,它卻阻礙了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和,限制了文化發展。所以到乾隆年間柳條邊就廢棄了。這才有了大批漢族人闖關東的浪潮。
[119]
長城爭議
在遼金時期,為了防禦蒙古人以及其它遊牧民族的侵掠,在北方草原上挖掘了好多條壕塹,以阻止騎兵的逾越。由於草原地區多沙無法夯築,不宜修築長城,故而挖掘壕塹,在《金史》中明確地稱之為壕、壕塹或界壕。在壕塹附近築有城堡以屯軍,由壕塹和城堡組成完整的邊防體系。王國維撰寫《金界壕考》明確指出,金代只稱之為界壕、邊堡,後人才把邊壕稱作長城。《新中國的考古發現與研究》、《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卷》等著作,均稱金邊壕,而不稱金長城。有些人故意把邊壕稱作長城,如稱:“為了防止蒙古族的侵襲,金開始在北部邊界修築長城,歷史上稱之為界壕”,“金朝所修長城,史稱之為界壕或邊堡”。
這種説法不僅違背了歷史記載,而且混淆了長城與邊壕的界限。長城與邊壕在構造上是不同的,長城是在地面上修築的高牆,以牆體阻止騎兵前進;邊壕是在地下挖掘的深溝,以壕塹阻止騎兵逾越。長城與邊壕都屬於邊境地區的軍防工程,其功用相同,然而性質卻不相同。將邊壕説成是長城,完全混淆了長城與邊壕的不同性質,僅功用相同即視為長城,顯然於理不通。
將邊壕説成是長城,也如將天險列為長城一樣,都是為了增加長城的數量,使長城長之又長。遼金邊壕的總長度,約為7200公里,即14400裏,在所謂的長城10萬里中,邊壕佔了14.4%。
如果把古代的壕塹算作長城,那麼,又會出現一個問題,明代和清代的柳條邊算不算長城。柳條邊也是在地下挖掘的深壕,其構造與遼金邊壕相同。既然遼金邊壕可以叫做長城,明、清柳條邊不也可以叫做長城嘛。有人説清代也修築了長城,即指柳條邊而言。前蘇聯的齊赫文斯基提出中國以長城為界,將柳條邊説成是長城,正是重複齊赫文斯基的老調,其危害性不必細説。
[46]
長城建築方法
編輯長城的防禦工程建築,在兩千多年的修築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長城修築示意圖(2張)
在建築材料和建築結構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則,創造了許多種結構方法。有夯土、塊石片石、磚石混合等結構;在沙漠中還利用了紅柳枝條、蘆葦與砂粒層層鋪築的結構,在今甘肅玉門關、陽關和新疆境內還保存了兩千多年前西漢時期這種長城的遺蹟。
[6]
隨着社會生產力進步,制磚技術不斷髮展,明代磚製品產量大增,已不再是珍貴的建築材料,所以明長城不少地方的城牆內外檐牆都以巨磚砌築。在當時全靠手工施工,靠人工搬運建築材料的情況下,採用重量不大,尺寸大小一樣的磚砌築城牆,不僅施工方便,而且提高了施工率,提高了建築水平。其次,許多關隘的大門,多用青磚砌築成大跨度的拱門,這些青磚有的雖然已嚴重風化,但整個城門仍威嚴峙立,表現出當時砌築拱門的高超技能。從關隘的城樓上的建築裝飾看,許多石雕磚刻的製作技術都極其複雜精細,反映了當時工匠匠心獨運的藝術才華。
[48]
長城建築結構
編輯長城總述
長城牆身
牆身是城牆的主要部分,平均高度為7.8米,有些地段高達14米。凡是山崗陡峭的地方構築得比較低,平坦的地方構築得比較高;緊要的地方比較高,一般的地方比較低。牆身是防禦敵人的主要部分,其總厚度較寬,基礎寬度均有6.5米,牆上地坪寬度平均也有5.8米,保證兩輛輜重馬車並行。牆身由外檐牆和內檐牆構成,內填泥土碎石。
外檐牆是指外皮牆向城外的一面。構築時,有明顯的收分,收分一般為牆高125%。牆身的收分,能增加牆體下部的寬度,增強牆身的穩定度,加強它的防禦性能,而且使外牆雄偉壯觀。內檐牆是指外皮牆城內的一面,構築時一般沒有明顯的收分,構築成垂直的牆體,關於外檐牆的厚度,一般是以“垛口”處的牆體厚度為準,這裏的厚度一般為一磚半寬,根據收分的比例,越往下越厚。磚的砌築方法以扁砌為主。
長城的城牆是這一防禦工程中的主體部分。它建於高山峻嶺或平原險阻之處,根據地形和防禦功能的需要而修建,凡在平原或要隘之處修築得十分高大堅固,而在高山險處則較為低矮狹窄,以節約人力和費用,甚至一些最為陡峻之處無法修築的地方便採取了“山險牆”和“劈山牆”的辦法,在居庸關、八達嶺和河北、山西、甘肅等地區的長城城牆,一般平均高約7、8米,底部厚約6、7米,牆頂寬約4、5米。在城牆頂上,內側設宇牆,高1米餘,以防巡邏士兵跌落,外側一面設垛口牆,高2米左右,垛口牆的上部設有望口,下部有射洞和擂石孔,以觀看敵情和射擊、滾放擂石之用。有的重要城牆頂上,還建有層層障牆,以抵抗萬一登上城牆的敵人。到了明代中期,抗倭名將戚繼光調任薊鎮總兵時,對長城的防禦工事作了重大的改進,在城牆頂上設置了敵樓或敵台,以住宿巡邏士兵和儲存武器糧秣,使長城的防禦功能極大的加強。
[6]
牆的結構內容是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而定的,總觀萬里長城的構築方法,有如下幾種類型:
1.版築夯土牆;
2.土坯壘砌牆;
3.青磚砌牆;
4.石砌牆;
5.磚石混合砌築;
6.條石;
7.泥土連接磚。
用磚砌、石砌、磚石混合砌的方法砌築城牆,在地勢坡度較小時,砌築的磚塊或條石與地勢平行,而當地勢坡度較大時,則用水平跌落的方法來砌築。
長城烽燧
古代邊防報警有兩種信號,遇有敵情發生,白天放煙叫“烽”,夜間舉火叫“燧”,台台相連,傳遞訊息。白天燃煙,夜間舉火,是因為白天陽光很強,火光不易看見,煙霧相對矚目;而夜間煙霧不顯,火光在很遠處就能看見,這是很科學的方法。為了報告敵兵來犯的多少,還以燃煙、舉火數目的多少來加以區別。到了明朝還在燃煙、舉火數目的同時加放炮聲,以增強報警的效果,使軍情可迅速傳達千里之外。按明朝制度,舉一煙鳴一炮表示來敵100人左右;舉二煙鳴二炮,來敵500人左右;1000人以上舉三煙鳴三炮。按配置的位置和功能,烽燧可以分為四組:設在大漠深處的烽火台是發出警訊的最前線,沿長城兩側設置的烽火台向沿線傳遞情報,由長城通往京師的系列烽火台與王朝中央聯繫,還有一組烽火台與長城所在地附近的地方政府和駐軍聯繫。
烽燧的建築早於長城,但自長城出現後,長城沿線的烽火台便與長城密切結為一體,成為長城防禦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的就建在長城之上。烽燧在漢代稱作烽堠(烽候)、亭燧,唐宋稱作烽台,並把“烽燧”一詞也引申為烽火台,明代則一般稱作煙墩或墩台(西北明代墩台,大的還有禦敵之功能,小的則只有望而無點烽火之功能)。烽火台一般相距10裏左右,明代也有距離5裏左右的。
烽燧的佈局也十分重要,關鍵為要將其佈置在高山險處或峯迴路轉的地方,而且必須臨近的三個烽燧都在彼此的視野範圍內,以便於隨時查看和傳遞消息。烽燧除了傳遞軍情之外,還為來往使節保護安全,提供食宿、供應馬匹糧秣等服務。有些地段的長城只設烽台、亭燧而不築牆。
[6]
長城城堡
衞、所城之間相距約百餘里,衞城周長6—9裏,千户所城周長4—5裏,磚砌城牆,外設馬面、角樓,城門建甕城,有的城門外還築月城或正對甕城門的翼城,以加強城門的控守。城內有衙署、營房、民居和寺廟。衞、所城與長城的距離或近或遠,視長城內位置適中、地勢平緩、便於屯墾的地方而建。
長城關城
關城是萬里長城防線上最為集中的防禦據點。關城設置的位置至關重要,均是選擇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處,以達到以極少的兵力抵禦強大的入侵者的效果,古稱“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生動地説明了關城的重要性。
長城沿線的關城有大有小,數量很多。就以明長城的關城來説,大大小小有近千處之多。有些大的關城附近還帶有許多小關,如山海關附近就有十多處小關城,共同組成了萬里長城的防禦工程建築系統。
[6]
長城長度測定
編輯由於年代久遠,早期各個朝代的長城大多數都殘缺不全,保存得比較完整的是明代修建的長城,所以人們一般説的長城指的是明長城,所稱長城的長度,也就是明長城的長度。
國家文物局和國家測繪局2009年4月18日聯合公佈,明長城東起遼寧虎山,西至甘肅嘉峪關,從東向西行經遼寧、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內蒙古、陝西、寧夏、甘肅、青海十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56個縣域,總長度為8851.8千米。經過壕塹359.7千米,自然天險2232.5千米。
2012年6月5日,國家文物局在北京居庸關長城宣佈,歷經近5年的調查認定,中國曆代長城總長度為21196.18千米,包括長城牆體、壕塹、單體建築、關堡和相關設施等長城遺產43721處。這是中國首次科學、系統地測量歷代長城的總長度。此次長城的調查和認定,不僅認定了2009年測定的明長城長度,還開展了秦漢及其他時代長城的資源調查。
[50]
長城主要關隘
編輯長城關口有:嘉峪關、山海關、居庸關、玉門關、井陘關、娘子關、雁門關、偏頭關、平型關、古北口、喜峯口、榆林塞、黃崖關、瓦橋關、虎山長城、鴉鶻關、牛莊城、分水關、寧遠城、陽關、平定堡城、清陽關、新安關、鎮遠關、錦州城、馬水口、倒馬關、九門口、老龍頭、董家口、劉家口、馬蘭關、新開口、插箭嶺關、金山嶺、獨石口、張家口、馬市口、羊房堡關、水口關、紫荊關、宣化城、三屯營、三道關、大毛山關、義院口、界嶺口、重峪口、徐流口、冷口關、白洋峪關、青山關、鐵門關、潘家口、龍井關、洪山口、上關、常峪口、狼窩溝口、新河口、白石口關、浮圖峪關、烏龍溝關、飛狐口、寡婦樓、司馬台、慕田峪關、沿河城、將軍關、白馬關、鹿皮關、河防口、蓮花池關、黃花城關、撞道口關、九孔樓、四海冶口、居延塞故城、雞鹿塞、高闕塞、大同城、殺虎口、威魯堡口、金鎖關、黃澤關、黃榆關、北樓口、寧武關、利民堡口、得勝口、鎮宏堡口、平遠堡、新平堡口、保平堡口、樺門堡、瓦窯口堡、鎮寧堡口、鎮口堡、守口堡口、鎮邊堡、鎮川堡、宏賜堡口、鎮羌堡口、拒牆堡口、拒門堡口、助馬堡口、破魯堡口、保安堡口、寧魯堡口、破虎堡口、殘虎堡口、馬堡口、雲石堡口、少家堡口、大河堡口、敗虎堡口、迎恩堡口、阻虎堡口、將軍會堡、丫角山、老營堡、紅門口、老牛灣堡、陽方口、白草關口、廣武城、北樓口、狼牙口、龍泉關、固關、鶴度嶺口、馬嶺關、支鍋嶺口、峻極關等。
長城代表地段
編輯八達嶺長城位於北京市延慶區,是明長城最具代表性的一段,居庸關的前哨,海拔高度1015米,是明代重要的軍事關隘和北京的重要屏障
[56]
。1961年,國務院公佈八達嶺關城和城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聯合國接受萬里長城為“世界文化遺產”。1991年8月,八達嶺長城在北京故宮博物館,接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人類文化遺產證書。
[57]
| |
慕田峪長城位於北京市懷柔區境內,是北京新十六景之一。西接居庸關長城,東連古北口。1992年,被評為北京旅遊世界之最。2002年,被評為4A級風景區。慕田峪由於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古以來就是拱衞北京的軍事要衝,被稱為“危嶺雄關”。
[62]
| |
司馬台長城位於北京市密雲區東北部的古北口鎮境內,距北京城區120千米,東起望京樓,西至後川口,全長5.4千米,共有敵樓35座,整段長城構思精巧,設計奇特。長城專家羅哲文教授曾評價:“中國長城是世界之最,而司馬台長城又堪稱中國長城之最。”司馬台長城是中國唯一保留明代原貌的古建築遺址。
[63]
| |
古北口長城位於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是中國長城史上最完整的長城體系。由北齊長城和明長城共同組成,包括卧虎山、蟠龍山、金山嶺和司馬台4個城段。古北口是山海關、居庸關兩關之間的長城要塞,為遼東平原和內蒙古通往中原地區的咽喉,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尤其在遼、金、元、明、清這五朝,大大小小爭奪古北口的戰役從未停止過,長城的作用突顯得尤為重要。
[64]
| |
九門口長城位於遼寧省綏中縣李家鄉新台子村,距山海關15千米,全長1704米。其南端起於危峯絕壁間,與自山海關方向而來的長城相接。自此長城沿山脊向北一直延伸到當地的九江河南岸,在寬達百米的九江河上,築起規模巨大的過河城橋,以此向北逶迤於羣山之間。“城在水上走,水在城中流。”是人們對九門口長城的形象描述。
[67]
| |
居庸關位於北京西北48千米處的關溝峽谷之中,是萬里長城上歷史最悠久、最著名的關隘之一。關城所在的峽谷,屬太行餘脈軍都山地,以險著稱。歷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許多贊詠的詩篇,乾隆也在此御筆親提“居庸疊翠”四字,成為著名的“燕山八景”之首。
[69]
| |
長城文物保護
編輯2006年9月20日,國務院第150次常務會議通過《長城保護條例》,自2006年12月1日起施行。
[74]
2011年,國家文物局基本完成明長城“四有”工作,完善長城資源信息系統。
[75]
2015年4月30日,國家文物局批覆《關於榆林衞城北門廣榆門修繕工程立項的請示》(陝文物字〔2014〕81號),同意陝西省榆林衞城北門廣榆門修繕工程立項(長城認定編碼:610802353102170029)。
[79]
2015年4月30日,國家文物局批覆《關於呈報〈齊長城——黃島史家夼東山至山周村西山段搶救性保護方案〉的請示》(魯文發〔2014〕459號),原則同意所報齊長城黃島史家夼東山至山周村西山段保護方案。
[80]
2015年5月5日,國家文物局批覆《關於上報赫甸城城址東城牆、北城牆修繕工程方案的請示》(遼文物〔2015〕49號),原則同意所報赫甸城遺址(長城認定編碼:210624353102170007)東城牆、北城牆修繕工程方案。
[82]
2015年5月18日,國家文物局批覆《關於上報大茂堡長城搶險加固工程——東牆、南牆方案的請示》(遼文物〔2015〕54號),原則同意所報大茂堡長城(長城認定編碼:210781353102170002)東牆、南牆搶險加固工程方案。
[83]
2015年6月12日,國家文物局批覆《關於呈報嘉峪關市飲用水水源地遷建工程供水管道穿越長城文物保護方案的報告》(甘文局發〔2015〕183號),原則同意所報嘉峪關市飲用水水源地遷建工程供水管道2、4、5、6號線採用頂管方式從地下通過長城的B方案。
[84]
2015年6月9日,國家文物局批覆《關於明長城北京門頭溝段沿字7號—11號敵台搶險修繕工程立項的請示》(京文物〔2015〕42號),同意明長城北京門頭溝段沿字7號—11號敵台搶險修繕工程立項。
[86]
2015年9月28日,國家文物局批覆《關於呈報〈齊長城——淄川區青龍山至城子段搶救性保護工程立項報告〉的請示》(魯文發〔2015〕14號),同意齊長城淄川區青龍山至城子段搶救性保護工程立項。
[92]
2015年10月26日,國家文物局批覆《關於呈報〈齊長城—博山區兩平至西溝峪北山段搶救性保護工程立項報告〉的請示》(魯文發〔2015〕81號),同意齊長城博山區兩平至西溝峪北山段搶救性保護工程立項。
[96]
2015年11月25日,國家文物局批覆《關於申請明長城繁峙縣茨溝營段應關城東門保護修繕工程立項的請示》(晉文物[2015]47號),同意明長城繁峙縣茨溝營段應關城東門保護修繕工程立項。
[97]
關城
2015年11月24日,國家文物局批覆《關於懷柔區箭扣146號敵樓至150號敵樓及長城(天梯至鷹飛倒仰)修繕工程方案的請示》(京文物〔2015〕504號),原則同意所報懷柔區箭扣146號敵樓至150號敵樓及長城(天梯至鷹飛倒仰)修繕工程方案。
[98]
2016年5月5日,國家文物局批覆《關於呈報新建崇禮鐵路穿越長城遺址設計方案的請示》(冀文物字〔2016〕68號),原則同意所報新建崇禮鐵路以隧道方式通過大尖山長城1段、正盤台村長城第4段、小口梁東北側長城、營岔二號烽火台、轉山一號烽火台的方案。
[99]
2018年9月1日起,《秦皇島市長城保護條例》施行。根據條例,在長城上野炊、野營拒不改正(情節嚴重)的,個人最高罰款一千元,單位最高罰款一萬元。
2019年1月22日,經國務院同意,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長城保護總體規劃》。
[102]
2020年11月26日,按照《長城保護總體規劃》要求,國家文物局研究確定了第一批國家級長城重要點段名單。
[21]
2021年8月,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印發《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整合長城沿線15個省區市文物和文化資源,重點建設管控保護、主題展示、文旅融合、傳統利用四類主體功能區,實施長城文物和文化資源保護傳承、長城精神文化研究發掘、環境配套完善提升、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數字再現工程。
[114]
2022年7月5日,在國家文物局指導下,北京市文物局、天津市文物局、河北省文物局在線簽訂《全面加強京津冀長城協同保護利用的聯合協定》。北京市密雲區人民政府、河北省灤平縣人民政府簽訂《邊界長城保護合作協議》。
[123]
長城影響意義
編輯長城邊帶發展
自秦漢至明清,長城沿線的許多關口成為農、牧兩大經濟、文化系統民族交易的場所或中心,有的逐漸發展成為長城沿線的重要城鎮。長城既保證了農業經濟、文化與畜牧業經濟、文化的正常發展,又為二者的交流和相互補充提供了場所和方便;又起着調解兩種經濟,使農、牧業經濟朝着主輔相互配合的方向發展的重要作用。因此,長城不單純是曾起過將兩種經濟、文化分割開來的作用,還曾擔負着將兩種經濟、文化緊緊繫在一起的重任。
[103]
秦漢之時,累計投入的兵民有近千萬之眾。秦始皇在修築長城的同時,即着手加強邊境地區的開發建設,揭開了屯田戍邊、開發邊區的序幕。漢代由於修築長城的時間較長,曾有多人提出移民實邊的建議,這些建議先後被漢政府採納接受並組織實施。移民和戍守長城的軍人一起,開墾荒地進行農耕,不但加速了邊區的經濟開發,節省了政府的大量軍費開支,而且大大減少了長途運輸之苦,並將華夏文化遠播四方。
長城民族融合
漢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南匈奴歸漢,實現了中原農業區的華夏漢族與北方畜牧民族的匯合,這便是中華民族的形成之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在內蒙古陰山一帶漢代城堡遺址的考古發現,説明漢與匈奴的和平往來,並沒有完全被萬里長城和軍事堡壘所遮斷。
金元時期,雁門關外由起初的“不植桑榆不種麻”,到後來的“生民何處不桑麻”,正反映了這一歷史的規律。明在長城沿線開放“馬市”,表現了漢蒙互相依存、漸趨融合的密切關係。清政府採取懷柔政策,進一步促進了長城一帶的民族大融合。
長城軍事意義
長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偉大的軍事防禦工程,它並非簡單孤立的一線城牆,而是由點到線、由線到面,把長城沿線的隘口、軍堡、關城和軍事重鎮連接成一張嚴密的網,形成一個完整的防禦體系。軍堡、關城和軍事重鎮這個體系具有戰鬥、指揮、觀察、通訊、隱蔽等多種功能,並配置有長駐軍隊的點線結合防禦工程整體。
長城所體現出的軍事防禦思想,在軍事發展史上有重要地位。長城的產生和發展和中國古代的整個軍事發展同步前進,對於研究古代軍事作戰思想形成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秦皇漢武,包括明初,無不是在主動出擊、軍事上取得壓倒優勢時修建長城的。這説明,修築長城既是一種積極防禦,又是積蓄力量、繼續進取的謀略。
修築長城,是針對西北邊地軍情所採取的積極措施,是化被動為主動事前防禦。需要強調的是,長城的防禦作用不是一般人以為的“不被攻陷”;其真正的用處在於——入侵者或許能集中力量偶爾攻破一兩個關口、闖入內地,但只要整段長城還駐守有強勁的軍隊,入侵者就始終面臨被阻擊、伏擊而無法回家的危險;尤其是,長城扼住了燕山和太行山北支各個交通要道,遊牧民族的騎兵縱然破關而入,但只能對內地實施騷擾,而他們的後勤根本無法通過關口輸送進來,故而無法在內地立足、從而動搖中華帝國的根基。癬疥之疾再重,也侵入不到膏肓,這是長城存在的根本意義。
[105]
長城文化意義
在長城出現的2000多年來,以長城為中心,南北文化的交流始終沒有停止過。戰國時期,趙武靈王修建趙長城,號召國人學習“胡服騎射”,進行南北文化交流。秦漢時期,長城南北文化進行了空前的對話與交流,在長城沿線發現的秦權、詔版,內蒙和林格爾漢墓壁畫、單于和親瓦當,還有聞名遐邇的昭君墓等,均是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見證。在長城地區的文化帶裏,遺留下來眾多的名勝古蹟,諸如敦煌、雲岡石窟、麥積山、萬佛堂石窟壁畫、雕塑;元代居庸關雲台、金代的盧溝橋以及金中都、元大都遺址與出土的文物等,都體現了文化交流的特點,同時也記載着中華民族歷史上文化的輝煌。
長城對於世界瞭解中國、中國走向世界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早在漢朝長城就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也起到了很大的促進和保護作用。自從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諸國之後,遂以長城要塞為根據地,開闢和維護着東起漢朝首都長安(今西安),西到大秦(今地中海東岸一帶)全長2萬餘里的交通幹道,這就是著名的“絲綢之路”。幾千年來,中外友好使團頻繁往來於這條古道上,中外文化在此融合、交流,迄今仍在發揮着作用。許多外國人知道中國是從長城開始的,長城是世界上其它國家人民瞭解中國歷史、中國文化、中華民族的一個最好的切入點。萬里長城這一凝結着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智慧與力量的宏偉建築,在人類歷史上留下的寶貴遺產。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將萬里長城定為世界文化遺產,證明長城所具備的歷史文化和人文價值已被世界所承認,長城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105]
長城以其雄偉的氣勢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吸引着歷代的中華文人名士及國際人士,許多中國的文人墨客以長城為題材創作了大量的詩詞歌賦、美術、音樂等文藝作品,其中唐代的“邊塞詩”尤為典型。如李白的“長風幾萬裏,吹度玉門關”,王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王維的“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岑參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等名句,千載傳誦不絕。孟姜女送寒衣的歌詞廣泛傳唱。唐以下的宋、元、明、清以及近現代,均有不少詩人詞人名人,路經或登臨長城,有感於長城的修築、作用,以及長城兩側的壯美河山等,揮毫寫出了名篇佳作,迄今仍廣為流傳,大大豐富了長城文化的寶庫。
[106]
長城象徵意義
萬里長城自構築的那天起,就成為中華民族大一統的象徵,2000多年來,任何人都沒有能從認識上割裂萬里長城,因而也就無法割裂中華民族
[107]
。長城對中國人來説,是意志、勇氣和力量的標誌,象徵着中華民族的偉大意志和力量。《義勇軍進行曲》的長期傳唱,使長城在人們心目中已昇華為勤勞、智慧、百折不撓、眾志成城、堅不可摧的民族精神和意志,增強了中華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和愛國熱情。
[108]
長城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徵,在歷史的進程中自然形成,並在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鬥爭中,特別是在全民族的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鬥爭中被世人所認同,所接受。面對民族的生死存亡,象徵國防和民族統一的長城自然提升為整個中華民族的象徵,喚起整個民族的抗戰意識。1933年的長城抗戰震驚中外,揭開了抗日戰爭史上最初的壯烈一頁,“誓與長城共存亡”成為抗日將士們的共同誓言。“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義勇軍進行曲》唱出了全體中國人民共同的心聲;而《長城謠》同樣以其獨特的藝術感召力,激起了億萬中國人民的愛國熱忱。《義勇軍進行曲》後來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人們聽到或唱起總能從中感受到一種愛國激情,就是因為長城能喚起億萬中國人心靈深處的共鳴。
[107]
1971年,第26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中的合法地位。中國向聯合國大會贈送的禮品是一塊萬里長城大型掛毯,再次表明中國人民和政府已將標誌數千年燦爛文化的萬里長城視為中華民族的象徵,這一象徵意義也被全世界所認同,所接受。
[109]
長城在軍事實用功能逐漸消退,文化精神作用不斷增強的雙向歷史演進中,美學魅力日益明顯,一方面不斷地向世界展示着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創造能力,另一方面也在展示人類的堅強意志和雄偉氣魄。長城不僅是中華民族的象徵,而且也是人類文明的象徵,地球和平的象徵,全人類都將從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中得到益處。
[109]
長城世界文化遺產
遺產名稱 | 長城The Great Wall |
---|---|
入選時間 | 1987年(2002年擴展遼寧九門口長城<水上長城>) |
遴選依據 | 文化遺產(i)(ii)(iii)(iv)(vi) |
地理位置 | N40 25 00.012 E116 04 59.998 |
遺產編號 | 438 |
遺產描述 | |
遴選依據標準(i) | |
遴選依據標準(ii) | 春秋時期,中國人把自己的建築模式和空間組織模式強加於北部邊疆的防禦工程建設中。長城所帶來的人口遷移使漢化的傳播更加明顯。 |
遴選依據標準(iii) | 長城是古代中國文明的傑出見證,這一點既可以從保存在甘肅省的西漢時期的夯土工事,也可以從明朝令人讚歎的磚石工程中得到證明。 |
遴選依據標準(iv) | 這一複雜的文化遺產是一個傑出和獨特的軍事建築組合的例子,它在2000年期間服務於單一的戰略目的,但其建築歷史表明了在防禦技術和適應變化的政治環境的不斷進步。 |
遴選依據標準(v) | 長城在中國歷史上具有無與倫比的象徵意義。它的目的是保護中國免受外來侵略,也是為了保護其文化免受外國野蠻人的習俗之害。由於它的結構隱含着痛苦,它是中國文學中的重要題材之一。 |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 公元前約220年,秦始皇下令將早期修建的一些分散的防禦工事連接成一個完整的防禦系統,用以抵抗來自北方的侵略。長城的修建一直持續到明代(1368至1644年),終於建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軍事設施。長城在建築學上的價值,足以與其在歷史和戰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110-111]
|
長城長城詩詞
編輯詩詞 | 出處 |
---|---|
《飲馬長城窟行》 | 【南北朝·沈約】 |
《統漢烽下》 | 【唐·李益】 |
【唐·武元衡】 | |
《經檀道濟故壘》 | 【唐·劉禹錫】 |
《杞梁墓》 | 【唐·汪遵】 |
《古築城曲》 | 【宋·陸游】 |
《至廣州第七十七》 | 【宋·文天祥】 |
《送邢郎中赴太原》 | 【唐·姚合】 |
《阮公體》 | 【唐·徐晶】 |
《登萬里長城》 | 【清·康有為】 |
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 | 【毛澤東·清平樂·六盤山】 |
因殘破而展示了生命的力量,因蜿蜒而影射着古老國度 | |
兩京鎖鑰無雙地,萬里長城第一關 | 【山海關長城聯】 |
- 參考資料
-
- 1. 中國萬里長城 .中國地方誌指導小組辦公室[引用日期2020-06-14]
- 2. 烽火戲諸侯-最早的長城歷史典故 .央視網[引用日期2020-06-14]
- 3. 課本里的長城 .光明日報[引用日期2020-06-14]
- 4. 看明星爬長城曬圖,網友表示:我們一定是去了假的長城! .中華網[引用日期2020-06-14]
- 5. 長城 .閩西新聞網[引用日期2020-06-14]
- 6. 世界文化遺產——長城 .中央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15-08-04]
- 7. 中國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文物古建築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6-02-11]
- 8. 《長城保護條例》實施10週年了!河北這13處最美長城一定要看 .河北新聞網[引用日期2019-08-23]
- 9. 陝西古長城秦直道遺址保護特展開展 .新華網[引用日期2017-04-08]
- 10. 陝西古長城秦直道遺址保護特展在陝歷博開展 .新華網[引用日期2017-04-08]
- 11. 陝西古長城秦直道遺址保護特展開展 .光明日報[引用日期2017-04-08]
- 12. 陝西古長城秦直道遺址保護特展在陝歷博開展 .央廣網[引用日期2017-04-08]
- 13. 薪火相傳 陝西古長城秦直道遺址保護特展開展 .中國社會科學院[引用日期2017-11-25]
- 14. 錢幣郵票上的旅遊景點系列之《普21 萬里長城》上的萬里長城 .南方網[引用日期2017-11-25]
- 15. 陝西古長城秦直道遺址保護特展在陝歷博開展 .網易[引用日期2017-11-25]
- 16. 《薪火相傳 陝西古長城、秦直道遺址保護特展》在陝西曆史博物館開幕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7-11-25]
- 17. 新華調查:長城,常識背後藏有幾多誤區? .新華網[引用日期2015-11-08]
- 18. 長城的修繕和保護(文明之聲) .人民網[引用日期2020-11-29]
- 19. 國務院關於公佈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的通知 .國家文物局[引用日期2017-04-08]
- 20. 中國長城 .中央電視台[引用日期2015-08-04]
- 21. 國家文物局關於印發第一批國家級長城重要點段名單的通知 .國家文物局[引用日期2020-11-26]
- 22. 長城的別名(人文奧運與長城文化⑦) .人民日報[引用日期2015-08-04]
- 23. 董耀會:《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 24. 長城到底有多長?歷代長城總長度為21196.18千米 .中國網.1970-01-01[引用日期2020-04-28]
- 25. 八達嶺長城遊客爆滿 .中國網[引用日期2015-08-15]
- 26. 資料背景:萬里長城 .中央電視台[引用日期2015-08-04]
- 27. 論戰國時期秦、趙、燕北部長城 .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引用日期2015-08-04]
- 28. 東北又被稱為“關東”的由來 .央廣網[引用日期2017-11-26]
- 29. 馮永謙:瀋陽城的前世今生 .瀋陽日報[引用日期2017-11-26]
- 30. 山東:齊長城保護18項工程全面啓動 .國家文物局[引用日期2015-08-04]
- 31. 長城究竟有多長?歷代長城長度是多少? .共青團中央網絡影視中心[引用日期2017-11-26]
- 32. 第一條萬里長城(人文奧運與長城文化⑩) .人民日報[引用日期2015-08-04]
- 33. 秦始皇修築萬里長城 .中國社會科學院[引用日期2015-08-15]
- 34. 長城 .中國世界遺產網[引用日期2017-11-20]
- 35. 《史記·秦始皇本紀》
- 36. 隋長城的修築 .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引用日期2016-01-09]
- 37. 陝西新發現秦隋時期700公里古長城 .新華社[引用日期2016-01-09]
- 38. 隋長城遺址 .新華網[引用日期2016-01-09]
- 39. 山西發現唐長城 唐初李世民為剿滅割據政權而建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5-08-04]
- 40. 牡丹江邊牆 風格獨具的唐長城 .新浪網[引用日期2015-08-04]
- 41. 岢嵐宋長城 千年滄桑雄姿依舊 .山西新聞網[引用日期2015-08-04]
- 42. 寧夏首次發現20餘公里的宋代長城 .中國新聞網[引用日期2015-08-04]
- 43. 北京的明長城 .中國新聞網[引用日期2015-08-04]
- 44. 軍事防禦工程:雄關萬里明長城 .新浪網[引用日期2015-08-04]
- 45. 《明神宗實錄》 .中國社會科學院[引用日期2017-11-25]
- 46. 長城火熱背後的冷思考 .中華文史網[引用日期2021-02-06]
- 47. 長城簡介 .中國經濟網[引用日期2015-08-04]
- 48. 【張垣古建築尋美】長城 陽剛立體的歷史 .張家口新聞網[引用日期2017-11-20]
- 49. 歷代長城概況 .國家文物局[引用日期2017-11-20]
- 50. 國家文物局:歷代長城總長度為21196.18千米 .新華網[引用日期2015-08-04]
- 51. 優秀環境規劃候選案例:山海關景區 .新浪網[引用日期2015-08-15]
- 52. 你不知道的陝西——鎮北台 .西部網[引用日期2015-11-22]
- 53. 萬里長城第一台——榆林鎮北台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引用日期2015-11-22]
- 54. 感受《三槍》裏的西部 .揚州時報[引用日期2015-08-15]
- 55. 萬里長城 金山獨秀 .揚州晚報[引用日期2015-08-15]
- 56. 長城簡介 .中國經濟網[引用日期2015-08-15]
- 57. 【不到長城非好漢】魅力獨具 道不盡的八達嶺長城 .河北新聞網[引用日期2015-08-15]
- 58. 炎炎夏日山中游,最美薊州避暑地 .人民網[引用日期2017-11-26]
- 59. 薊北雄關 黃崖關長城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7-11-26]
- 60. 【不到長城非好漢】長城倒掛高峯上 天險要隘在角山 .河北新聞網[引用日期2015-08-15]
- 61. 到底什麼是長城原樣?——關於長城保護的三個焦點 .新華網[引用日期2015-08-21]
- 62. 慕田峪長城旅遊攻略 欣賞長城之精華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5-08-04]
- 63. 賞紅何必擠香山 司馬台長城秋意濃 .中國日報網[引用日期2015-08-15]
- 64. 京郊春來到 到最高點吸收氧氣 .新浪網[引用日期2015-08-15]
- 65. 攝影路上的朝聖 國內8大雲海拍攝地推薦(3) .新浪網[引用日期2015-08-15]
- 66. 邊城東港:登山親海、神奇觀鳥好去處 .大眾網[引用日期2015-08-04]
- 67. 水上九門口 .新華網[引用日期2015-08-04]
- 68. 不到長城非好漢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5-08-04]
- 69. 中國古代名關之旅——燕山八景居庸關 .西部網[引用日期2015-08-04]
- 70. 備出遊,在秋意初來時(圖) .網易[引用日期2017-11-22]
- 71. 雁門關 .山西新聞網[引用日期2017-11-22]
- 72. 三、長城維修實踐與理念 .國家文物局[引用日期2017-04-18]
- 73. 國務院關於公佈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的通知 .國家文物局[引用日期2017-04-18]
- 74. 長城保護條例(全文) .中國網[引用日期2017-04-18]
- 75. 國家文物局2011年重點工作計劃 .國家文物局[引用日期2015-08-04]
- 76. 國家文物局2012年重點工作計劃 .國家文物局[引用日期2015-08-04]
- 77. 國家文物局2013年工作要點 .國家文物局[引用日期2015-08-04]
- 78. 關於牡丹江邊牆保護規劃編制立項的批覆 .國家文物局[引用日期2015-08-04]
- 79. 關於陝西省榆林衞城北門廣榆門修繕工程立項的批覆 .國家文物局[引用日期2015-08-04]
- 80. 關於齊長城黃島史家夼東山至山周村西山段保護方案的批覆 .國家文物局[引用日期2015-08-04]
- 81. 關於明長城清水河石胡梁段保護維修工程立項的批覆 .國家文物局[引用日期2015-08-04]
- 82. 關於明長城清水河石胡梁段保護維修工程立項的批覆 .國家文物局 [引用日期2015-08-04]
- 83. 關於大茂堡長城搶險加固工程——東牆、南牆方案的批覆 .國家文物局[引用日期2015-08-04]
- 84. 關於嘉峪關市飲用水水源地遷建工程供水管道通過長城文物保護方案的批覆 .國家文物局[引用日期2015-08-04]
- 85. 關於明長城臨澤段修繕(一期)工程立項的批覆 .國家文物局[引用日期2015-08-04]
- 86. 關於明長城北京門頭溝段沿字7號-11號敵台搶險修繕工程立項的批覆 .國家文物局[引用日期2015-08-04]
- 87. 關於蒙西至華中地區鐵路煤運通道集疏運系統靖邊至神木集運鐵路建設工程通過長城方案的批覆 .國家文物局[引用日期2015-11-09]
- 88. 關於新建赤峯至京沈高鐵喀左站鐵路項目跨越燕北長城遺址的批覆 .國家文物局[引用日期2015-11-09]
- 89. 關於北京市延慶縣下阪泉樓修繕工程立項的意見 .國家文物局[引用日期2015-11-09]
- 90. 關於齊長城遺址安丘大車山段保護修繕工程立項的意見 .國家文物局[引用日期2015-11-09]
- 91. 關於齊長城水泉溜西山段加固保護工程立項的批覆 .國家文物局[引用日期2015-11-09]
- 92. 關於齊長城淄川區青龍山至城子段搶救性保護工程立項的批覆 .國家文物局[引用日期2015-11-09]
- 93. 關於民勤(縣城)至紅沙崗一級公路建設工程通過長城文物保護方案的批覆 .國家文物局[引用日期2015-11-09]
- 94. 關於蘭渝電鐵楊家川牽引站110千伏供電工程通過臨洮縣戰國秦長城消失段文物保護方案的批覆 .國家文物局[引用日期2015-11-09]
- 95. 關於蒙西-天津南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輸變電工程跨越北齊長城代縣長城村1段文物保護方案的批覆 .國家文物局[引用日期2015-11-09]
- 96. 關於齊長城博山區兩平至西溝峪北山段搶救性保護工程立項的批覆 .國家文物局[引用日期2015-11-09]
- 97. 關於明長城繁峙縣茨溝營段應關城東門保護修繕工程立項的批覆 .國家文物局[引用日期2015-12-27]
- 98. 關於懷柔區箭扣146號敵樓至150號敵樓及長城(天梯至鷹飛倒仰)修繕工程方案的批覆 .國家文物局[引用日期2015-12-27]
- 99. 關於新建崇禮鐵路通過長城遺址設計方案的批覆 .國家文物局[引用日期2016-06-23]
- 100. 關於甘肅省環縣戰國秦長城黑風口段保護維修加固工程設計方案的意見 .國家文物局[引用日期2016-06-23]
- 101. 關於齊長城遺址淄川青龍山及護寶泉村南山段搶修保護方案的意見 .國家文物局[引用日期2016-06-23]
- 102. 《長城保護總體規劃》發佈 明確保護重點是秦漢長城和明長城 .新華網[引用日期2019-01-24]
- 103. 長城 農耕文明的防禦線(人文奧運與長城文化②) .人民日報[引用日期2015-08-04]
- 104. 長城 民族融合的紐帶(人文奧運與長城文化③) .人民日報[引用日期2015-08-04]
- 105. 長城 人類文明的標誌(人文奧運與長城文化①) .人民日報[引用日期2015-08-04]
- 106. 世界文化遺產:長城 .人民網[引用日期2015-08-04]
- 107. 長城的象徵意義與認識演化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7-03-27]
- 108. 鎮北台上觀長城 .榆林日報[引用日期2017-03-27]
- 109. 長城的象徵意義與認識演化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7-03-27]
- 110. The Great Wall ./whc.unesco.org/en/list/438[引用日期2020-06-18]
- 111. 世界文化遺產——長城 ./www.71.cn/2014/0717/771189.shtml[引用日期2020-06-18]
- 112. 宇航員艙內活動只穿襪 從太空看到長城可能性小 .中新網.2012-06-21[引用日期2021-06-01]
- 113. 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中國6處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狀況報告通過審議 長城保護獲殊榮 .央視網[引用日期2021-07-24]
- 114. 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出台 .新華網[引用日期2021-08-09]
- 115. 箭扣長城東段全線完成搶險修繕!風貌依舊蒼勁樸野 .京報網-百家號[引用日期2021-10-22]
- 116. 國家文物局關於印發《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的通知 .國家文物局[引用日期2021-11-25]
- 117. 新聞動態:遼寧阜新發現漢代長城堡城遺址 .國家圖書館[引用日期2022-03-29]
- 118. 長城到底有多長? .鳳凰網[引用日期2022-03-29]
- 119. 柳條邊——我記憶中從無到有從模糊到清晰的綠色長城 .長春市人民政府.2018-11-27[引用日期2022-05-09]
- 120. 長城 .中國世界遺產網[引用日期2022-05-16]
- 121. 八達嶺長城遊客爆滿 .中國網[引用日期2022-05-16]
- 122. The Great Wall -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引用日期2022-05-21]
- 123. 國家文物局:加強京津冀長城協同保護利用 推動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文旅·體育--人民網 .人民網[引用日期2022-07-06]
- 124. 箭扣長城發佈考古新發現 首次發現火炕等生活設施遺蹟-新華網 .新華網.2022-08-18
- 125. 全球連線|北京舉辦長城文化節 發佈長城保護修繕成果-新華網 .新華網.2022-08-23
- 126. 傳承弘揚長城文化 提升保護利用水平 .海外網.2022-10-12[引用日期2022-10-12]
- 127. 文旅部發布長城主題國家級旅遊線路 .人民網.2022-10-26[引用日期2022-10-26]
- 128. 北京發佈6項考古成果 .新華社客户端[引用日期2022-10-29]
- 129. 兩部門聯合發佈長城保護檢察公益訴訟典型案例 .新華網.2023-04-22
- 130. 沿着長城鋪展萬里畫卷——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成果亮點紛呈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引用日期2023-06-15]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