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文天祥

(中國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學家,民族英雄)

鎖定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雲孫,字宋瑞,又字履善。自號浮休道人、文山。江南西路吉州廬陵縣(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 [1]  )人,漢族江右民系 [93-94] 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學家 [91] 民族英雄 [2]  ,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
宋理宗寶祐四年(1256年),二十一歲的文天祥中進士第一,成為狀元。一度掌理軍器監兼權直學士院,因直言斥責宦官董宋臣,譏諷權相賈似道而遭到貶斥,數度沉浮,在三十七歲時自請致仕。德祐元年(1275年),元軍南下攻宋,文天祥散盡家財,招募士卒勤王,被任命為浙西、江東制置使兼知平江府。在援救常州時,因內部失和而退守餘杭。隨後升任右丞相樞密使,奉命與元軍議和,因面斥元主帥伯顏被拘留,於押解北上途中逃歸。不久後在福州參與擁立益王趙昰為帝,又自赴南劍州聚兵抗元。景炎二年(1277年)再攻江西,終因勢孤力單敗退廣東。祥興元年(1278年)衞王趙昺繼位後,拜少保,封信國公。後在五坡嶺被俘,押至元大都,被囚三年,屢經威逼利誘,仍誓死不屈。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1283年1月),文天祥從容就義,終年四十七歲。明代時追賜諡號“忠烈” [3] 
文天祥多有忠憤慷慨之文,其詩風至德祐年間後一變,氣勢豪放,允稱詩史。他在《過零丁洋》中所作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氣勢磅礴,情調高亢,激勵了後世眾多為理想而奮鬥的仁人志士 [55-56]  。文天祥的著作經後人整理,被輯為《文山先生全集》。 [4] 
概述圖來源 [90] 
全    名
文天祥
別    名
文丞相
文忠烈
宋瑞,一作履善
浮休道人、文山
諡    號
忠烈
所處時代
宋末元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江南西路吉州廬陵縣(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人 [1] 
出生日期
1236年6月6日
逝世日期
1283年1月9日
主要成就
在江西、廣東舉兵抗元,被俘後不屈就義
主要作品
文山詩集
指南錄
指南後錄 等
最高官職
右丞相少保
本    名
文雲孫
爵    位
信國公

文天祥人物生平

文天祥忠鯁不屈

清人繪文天祥像,取自1905年2月《國粹學報》 清人繪文天祥像,取自1905年2月《國粹學報》 [70]
文雲孫(後改名天祥),字天祥, [5]  南宋端平三年五月初二(1236年6月6日)出生在江南西路吉州廬陵縣淳化鄉富田村(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 [1]  )人,是父親文儀與母親曾氏的長子。富田文氏,本為四川成都人,後移居廬陵。 [51]  [63] 
據史料記載,文天祥相貌堂堂,身材魁偉,皮膚白皙如玉,眉清目秀,觀物炯炯有神。在孩提時,看見學宮中所祭祀的鄉賢歐陽修楊邦乂胡銓的畫像,諡號都有“忠”字,便為此高興,羨慕不已,説道:“如果不成為其中的一員,就不是真正的男子漢。” [63] 
寶祐四年(1256年),二十一歲的文雲孫參加科舉考試,在集英殿答對論策。當時宋理宗在位日久,倦怠政事,文雲孫以“法天不息”為題議論策對,文章洋洋灑灑一萬多字,沒有草稿,一氣呵成。理宗覽後,親自選拔他為進士第一。考官王應麟上奏説:“這個試卷以古代的事情作為借鑑,忠心肝膽好似鐵石,我以為能得到這樣的人才可喜可賀。”於是,成為狀元的文雲孫改名文天祥,改字為宋瑞(又字履善)。 [6]  中舉不久後,因父親逝世,文天祥回家守喪。 [7] 
開慶元年(1259年),蒙古軍分兵三路,大舉南侵,宦官董宋臣建議理宗遷都。朝臣無人敢非議,唯有時任寧海軍節度判官的文天祥上書,請求斬殺董宋臣,以統一人心。因建議不被採納,就自請免職回鄉。後逐漸升官至刑部侍郎。此時董宋臣又升為都知,文天祥再次上書一一列舉他的罪行,也未被回覆。 [5]  [8]  在之後,文天祥出外知瑞州(今江西高安),改授提點江南西路刑獄,再升尚書左司郎官,多次遭台官議論而被罷職。後來,文天祥奉命掌理軍器監兼權直學士院。宰臣賈似道稱自己患病,請求致仕,用以要挾理宗,詔令沒應允。文天祥起草制誥,文辭中多有諷刺之語。當時起草誥命的內製沿襲要呈文稿審查,文天祥沒有寫,賈似道不悦,指使台臣張志立彈劾文天祥,將其罷免。到此時,文天祥已經幾次被斥責,於是援引北宋錢若水的例子致仕,當時他才三十七歲。 [9] 
鹹淳九年(1273年),文天祥被起用為提點荊湖南路刑獄,因此見到了前宰相江萬里 [64]  。江萬里平素就對文天祥的志向、氣節感到驚奇,同他談到國事,神色憂傷地説:“我老了,觀察天時人事應當有變化,我看到的人很多,擔任治理國家的責任,不就是在你嗎?望你努力。” [10] 

文天祥率軍勤王

葉衍蘭繪文天祥畫像 葉衍蘭繪文天祥畫像 [70]
鹹淳十年(1274年),文天祥被委知贛州(今江西贛州)。 [11]  期間“諫諍有風烈,治郡持節,廉明有威”。 [82] 
德祐元年(1275年),長江上游告急,宋廷詔令天下兵馬勤王。文天祥捧着詔書流涕哭泣,派陳繼周率郡裏的志士,同時聯絡溪峒蠻;派方興召集吉州(今江西省吉安市)的士兵,各英雄豪傑羣起響應,聚集兵眾萬人。宋廷得知此事,命文天祥以江南西路提刑安撫使的身份率軍入衞京師臨安府。他的朋友制止他説:“現在元兵分三路南下進攻,攻破京畿,進迫內地,你以烏合之眾萬餘人赴京入衞,這與驅趕羣羊同猛虎相鬥沒有什麼差別。”文天祥答道:“我也知道是這麼回事。但國家養育臣民三百多年,一旦有危急,徵集天下的兵丁,沒有一人一騎入衞,我為此深感遺憾。所以不自量力,而以身殉國,希望天下忠臣義士將會有聽説此事後而奮起的。依靠仁義取勝就可以自立,依靠人多就可以促成事業成功,如果按此而行,那麼國家就有保障了。” [12] 
文天祥性格豁達豪爽,平生衣食豐厚,聲伎滿堂。到這時,痛心地貶損自己,把家裏的資產全部作為軍費。每當與賓客、僚屬談到國家時事,他就痛哭流涕,撫案説道:“以別人的快樂為快樂的人,也憂慮別人憂慮的事情,以別人的衣食為衣食來源的人,應為別人的事而至死不辭。” [13] 

文天祥苦戰東南

文天祥雕像 文天祥雕像
德祐元年(1275年)八月,文天祥率兵到臨安(今浙江杭州),擔任平江府知府。當時因為丞相陳宜中沒有返回朝廷,所以沒有受到派遣。十月,陳宜中至,於是派遣去任職。朝議中剛剛擢升呂師孟為兵部尚書,封呂文德為和義郡王,想以此尋求和好。呂師孟更加傲慢驕橫、放肆。 [13] 
文天祥辭別宋恭帝,之後上書説:“朝廷之內,具有姑息、求和意向的大臣很多,具有奮發之志、果斷處事的人卻很少。我請求處斬呂師孟作為戰事祭祀,用以鼓舞將士們的士氣。”又説:“我大宋吸取五代分裂割據的教訓,削除藩鎮,建立郡縣城邑,雖然一時完全革除了尾大不掉的弊端,但國家因此漸趨削弱。所以敵軍到一州就破一州,到一縣就破一縣,中原淪陷,悔恨、痛心哪裏還來得及。”隨後,他建議將天下為四鎮,設置都督作為統帥,具體部署有:
同時,他建議責令長沙兼領鄂州等處,隆興兼領蘄州、黃州,番陽兼領江東,揚州兼領兩淮,使他們轄區範圍更廣、力量更強,足以抵抗元軍。之後各地約定日期,一齊奮起,使元軍四散,疲於奔命,再伺機而動,便能擊退元軍。但當時朝議認為文天祥的議論過於疏闊,難以實行,故而未予採納。 [14] 
德祐元年(1275年)十月,文天祥抵達平江,元軍已從金陵出發進入常州。文天祥派遣他的將帥朱華、尹玉、麻士龍與張全援助常州,行到虞橋,麻士龍戰死,朱華率領廣南軍隊,戰於五牧,被打敗,尹玉也被打敗了,爭相渡水,扒張全軍中的渡船,張全的士兵斬斷他們的手指,都淹死了,尹玉率領殘兵五百人夜間發起戰鬥,到第二天早晨都戰死了。張全不發一箭,逃跑退卻了。元軍攻入常州,佔領了獨松關。陳宜中、留夢炎召令文天祥,棄守平江,退守餘杭。 [15] 

文天祥義使元營

文天祥版畫像,取自清金史(古良)繪《南陵無雙譜》 文天祥版畫像,取自清金史(古良)繪《南陵無雙譜》 [70]
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文天祥擔任臨安知府。不多久,宋朝投降,陳宜中、張世傑撤退,文天祥升任樞密使。不久,再升為右丞相兼樞密使,作為使臣到元軍中議和,與元軍主帥伯顏在皋亭山爭論。伯顏發怒拘捕了他,同左丞相吳堅、右丞相賈餘慶、知樞密院事謝堂、籤樞密院事家鉉翁、同籤樞密院事劉祒,向北至鎮江。文天祥與他的侍客杜滸等十二人,於夜間逃入真州。 [16]  苗再成出來迎接他,高興得流着眼淚説:“兩淮的士兵足可以興復宋朝,只是二制置使有些矛盾,不能同心協力。”文天祥問道:“這個計謀是從哪裏來的呢?”苗再成回答説:“現在先約淮西兵趕赴建康,他們必然全力以防禦我們淮西的士兵。指揮東面各將帥,以通州、泰州兵攻打灣頭,以高郵、寶應、淮安兵攻打楊子橋,以揚州兵攻打瓜步,我率領水軍直搗鎮江,同一天大舉出兵。灣頭、楊子橋都是沿長江的脆弱之軍,又日夜希望我們軍隊攻來,攻打他們,定會很快取勝。一齊從三個方向進攻瓜步,我自己率兵從長江水面中以較少的士兵佯攻,雖然有智慧的人也不能預料到這一點。瓜步攻下後,以東面的軍隊入攻京口,西面的士兵入攻金陵,威脅浙江的後退之路,那麼元軍的大帥就可以生擒了。”文天祥對此大加讚揚,隨即寫信送兩個制置使,派遣使者四面聯絡。 [17] 
文天祥沒有到的時候,揚州有逃跑歸來的士兵説:“朝廷秘密派遣一丞相進入真州勸説投降來了。”兩淮安撫制置使李庭芝信以為真,認為文天祥勸降來了。派苗再成迅速殺掉文天祥。苗再成不忍心殺他,欺哄文天祥到相城壘外,把制司的文書給他看,把他關在門外。好久以後,又派兩批人分別去窺測證實天祥是否是來勸降的,如果是勸降的就殺了他。兩批人分別與天祥談話後,證實其忠義,都不忍心殺他,派士兵二十人沿路護送至揚州,四更鼓響時抵達城下,聽等候開城門的人談,制置司下令防備文天祥很嚴密,文天祥與隨從聽説後相互吐舌,於是向東入海道,遇元軍,躲入四圍土牆中得以免禍。然而,因為飢餓而走不動路,於是向樵夫們討得了一些剩飯殘羹。走至板橋,元軍又來了,眾人跑入竹林中隱伏,元軍進入竹林搜索,擒獲杜滸、金應;虞候張慶眼睛被射中了一箭,身上兩度被箭射中;文天祥兩次都未被發現,得以脱身。杜滸、金應拿出身上的金銀送給元軍,才被放回,僱募二個樵夫,抬着坐在籮筐裏的文天祥到高郵,泛海坐船至温州。 [18] 

文天祥志專恢復

元人錢選繪《信國公遺像圖》 元人錢選繪《信國公遺像圖》 [88]
文天祥聽説益王趙昰未立,於是上表勸趙昰即帝位。德祐二年(1276年),趙昰即位後,以觀文殿學士、侍讀的官職召文天祥至福州(今福建福州)。文天祥到達行朝後,任樞密使、同都督諸路軍馬,升為右丞相。他主張積極北上,開府永嘉(今浙江温州)。而張世傑則堅持開府廣州,為小朝廷南逃作準備。不久因廣州降元,張世傑這才讓文天祥開府南劍州(今福建南平),見其一呼百應,唯恐影響在己之上,就藉端宗之命,命他將督府遠移到汀州(今福建長汀),還百般阻撓他入朝。 [57]  [19] 
德祐二年(1276年)七月,以同都督職出掌江南西路的文天祥先召集士兵進入汀州,在十月又派參謀趙時賞,諮議趙孟濚率領一支軍隊攻取寧都(今江西寧都),參贊吳浚率一支軍隊攻取雩都(今江西于都),劉洙、蕭明哲、陳子敬都從江西起兵來與他會合。招諭副使鄒洬在寧都召聚兵眾,被元軍擊敗,與他一同舉事的劉欽、鞠華叔、顏師立、顏起巖等都遇害了。武岡教授羅開禮起兵收復永豐縣(今江西永豐),不久兵敗被俘,死於獄中。文天祥聽後,穿起喪服,痛哭不已。 [19] 
景炎二年(1277年)正月,元軍攻入汀州,文天祥於是遷移漳州,請求入衞朝廷。趙時賞、趙孟濚也率兵歸來,唯獨吳浚的士兵沒有到。不久,吳浚降元,來遊説文天祥。文天祥派人縛起吳浚,把他吊死了。四月,進入梅州,處死專橫跋扈的都統王福、錢漢英。五月,文天祥遷出進入會昌 [20]  六月,進入興國縣。七月,遣參謀張汴、監軍趙時賞、趙孟濚榮等率大軍進逼贛城,鄒洬率領贛州各縣的軍隊攻取永豐,他的副官黎貴達率領吉州各縣的士兵攻取泰和。吉州八縣克復了一半,僅剩贛州沒有攻下。臨洪各郡,都送錢勞軍。潭州趙璠、張虎、張唐、熊桂、劉鬥元、吳希奭、陳子全、王夢應在邵州、永州等地起兵,克復數縣,撫州人何時等起兵響應文天祥。分寧、武寧、建昌三縣豪傑,都派人到軍中接受調遣參戰。 [21] 
元軍江南西路宣慰使李恆派遣士兵入援贛州,而自己率兵在興國進攻文天祥的據點。文天祥沒有預料到李恆的兵突然攻至興國,於是率兵撤退,靠近永豐的鄒洬。鄒洬的軍隊已在他的前面潰敗,李恆於是窮追文天祥至方石嶺。部將鞏信堅守拒戰,身中數箭而死。到達空坑,士兵都被打敗潰散,文天祥的妻妾子女都被抓住。趙時賞坐在轎子中,後面的元軍訊問他是誰,趙時賞説“我姓文”,眾兵以為是文天祥,活捉了他返回軍營,文天祥因此得以逃脱。 [22] 
彭震龍、張汴等死於軍中,繆朝宗上吊自殺,趙時賞及吳文炳、林棟、劉洙、蕭敬夫、蕭燾夫等均被殺害。 [23] 

文天祥戰敗被俘

文天祥召集殘兵奔赴循州,駐紮於南嶺。黎貴達密謀向元軍投降,被擒殺。景炎三年(1278年)三月,文天祥進駐麗江浦。六月,入船澳。益王已死,衞王趙昺繼位。文天祥上表自責,請求入朝,沒有獲准。八月,文天祥被加封為少保、信國公。軍中瘟疫又流行,損失士卒數百人。文天祥的母親曾氏同他唯一的兒子文道生都病死了。 [24] 
描繪文天祥被囚的畫作
描繪文天祥被囚的畫作(4張)
十一月,進駐潮陽縣。潮州盜賊陳懿、劉興多次叛附無常,為潮陽人一大禍害。文天祥趕走了陳懿,抓住劉興,殺了他。十二月,趕赴南嶺,鄒洬、劉子俊又從江西起兵而來,再次攻伐陳懿的黨羽,陳懿於是暗中勾結元將張弘範,幫助、引導元軍逼攻潮陽。文天祥正在五坡嶺吃飯,張弘範的軍隊突然出現,眾士兵隨從措手不及,都埋頭躲在荒草中。文天祥匆忙逃走,被元軍千户王惟義抓住。文天祥吞食龍腦,但僥倖未死。其僚屬、部卒大多被抓獲殺害。 [24] 
文天祥被押至潮陽,見張弘範時,不肯行跪拜之禮,張弘範以客禮接見,同文天祥一起入厓山,要他寫信招降張世傑。文天祥説:“我不能保衞父母,還教別人叛離父母,可以嗎?”因多次強迫索要書信,文天祥最後創作了《過零丁洋》,詩尾説:“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張弘範看後,笑着將其收藏(一説張弘範“但稱好人好詩,竟不逼” [25]  )。厓山海戰後,宋朝徹底滅亡,元軍置宴犒軍,張弘範説:“丞相的忠心孝義都盡到了,若能改變心意,像侍奉宋朝那樣侍奉皇上,不失宰相之位。”文天祥含淚説:“國家淪亡卻不能補救,作為臣子,死有餘罪,怎敢懷有二心苟且偷生呢?”張弘範感其仁義,派人護送文天祥到京師。 [26] 

文天祥以身殉志

文天祥在路上,八天沒有吃飯,仍然沒死,才又吃飯。到達燕京,館舍侍員殷勤、陳設奢豪,文天祥沒有入睡,坐等天亮。於是移送兵馬司,令士卒監守。當時元世祖忽必烈多次搜求有才能的南宋官員,降臣王積翁説:“南人中沒有比得上文天祥的。”忽必烈於是派王積翁去傳達聖旨,文天祥説:“國家亡了,我只能以死報國。倘若因為寬赦,能以道士迴歸故鄉,他日以世俗之外的身份作為顧問,還可以。假如立即給以高官,不僅亡國的大夫不可以此求生存,而且把自己平生的全部抱負拋棄,那麼任用我有什麼用呢?”王積翁想與宋官謝昌元等十人一起請釋放文天祥為道士,降元的留夢炎不同意,説:“文天祥放出後,又在江南號召起事,置我十人於何地?”此事於是作罷。文天祥在燕京共三年,忽必烈知道文天祥始終不屈,同宰相議論放了他,遇上有人以文天祥起兵江南西路的事為藉口,結果沒有被釋放。 [27] 
文天祥在獄中曾收到女兒柳孃的來信,得知妻子和兩個女兒都在宮中為奴,過着囚徒般的生活。文天祥明白: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團聚。但文天祥不願因妻子和女兒而喪失氣節。他在寫給自己妹妹的信中説:“收柳女信,痛割腸胃。人誰無妻兒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這裏,於義當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環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淚下哽咽哽咽。” [47] 
文天祥像,取自《閩台歷史名人畫傳》 文天祥像,取自《閩台歷史名人畫傳》 [74]
至元十九年(1282年),福建有一僧人説土星冒犯帝坐星,懷疑有變亂。不久,中山有一狂人自稱“宋主”,有兵千人,想救出文天祥。京城也有未署名的書信,説某日火燒蓑城葦,率領兩側翼的士兵作亂,丞相就沒有憂慮了。當時元左丞相阿合馬為“盜”刺殺,元廷於是撤除城葦,遷瀛國公及宋宗室到開平,並懷疑信上説的丞相就是文天祥。 [28]  之後,忽必烈召見文天祥,對他説:“你有什麼願望?”文天祥回答:“天祥深受宋朝的恩德,身為宰相,哪能侍奉二姓,願賜我一死就滿足了。”然而忽必烈還不忍心,急忙揮手要他退去。有人建議答應文天祥的要求,忽必烈同意,不一會兒又下詔加以阻止,但文天祥已經遇害。 [29] 
臨刑時,文天祥尤為從容不迫,對獄中吏卒説:“我的事完成了。”在向南方跪拜後,他從容就義,終年四十七歲。幾天後,文天祥的妻子歐陽氏收拾他的屍體,發現他的面色如同生者一般(歐陽氏是否來收殮遺體,記載不一)。 [29]  [51]  這時,刑場上出現十位江南義士,他們冒死來為文天祥辦理後事。在遺體的衣帶間,他們發現了這樣一篇附有序言的贊:
吾位居將相,不能救社稷,正天下,軍敗國辱,為囚虜,其當死久矣!頃被執以來,欲引決而無間,今天與之機,謹南向百拜以死。其贊曰: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宋丞相文天祥絕筆。 [29]  [51] 

文天祥浩氣長存

文天祥就義的消息傳到南方後,他舊日在勤王軍的部屬和朋友非常悲痛,紛紛設酒祭奠,撰文賦詩,以表悼念之情。 [51]  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文天祥歸葬於故鄉富田村東南二十里的鶩湖之原,鄉人鄧光薦為之作墓誌銘。 [82] 
元至治三年(1323年),吉安郡學奉文天祥像於先賢堂,和歐陽修、楊邦乂、胡銓、周必大、楊萬里並列。 [84]  實現了文天祥少年時的志願。 [82]  明洪武九年(1376年),明廷在北平教忠坊建文丞相祠,歲時遣官致祭。 [30-31]  後廬陵也建文丞相忠烈祠。終明一代,宣城、温州、汀州、潮陽、五坡嶺、崖山、大興均興建了文天祥的紀念祠堂。 [84]  明代宗景泰七年(1456年),經巡撫江西的右僉都御史韓雍、華蓋殿大學士陳循等奏請,按照《諡法》中“臨患不忘國曰‘忠’,秉德遵業曰‘烈’”的含義,代宗賜文天祥諡號為“忠烈”。 [3]  清道光年間,文天祥從祀於孔廟。 [51] 

文天祥主要影響

文天祥舉兵抗元

文天祥於開慶元年(1259年)任籤書寧海軍節度判官。時元軍攻鄂州(今武漢武昌),宦官董宋臣主張遷都避兵。文天祥上書宋廷,建策建方鎮分地防守,從民兵中選精兵,破格選用將帥。並請除殺動搖民心的董宋臣,未被採納,辭官回鄉。德祐元年(1275年),元軍沿長江東下,宋守將多降。文天祥罄家財為軍資,招勤王兵至5萬人,入衞臨安(今杭州)。他上書建議分全國為四鎮,集中財力、軍力抗元。旋為浙西、江東制置使兼知平江府。遣將援常州(今屬江蘇),因淮將張全見危不救而敗,退守餘杭(今杭州西)。德祐二年(1276年)力請同浙西制置副使兼知平江府張世傑率京師軍民20餘萬,與元軍背城一戰,宋廷不許。後一度被元廷扣押,北上途中逃至温州(今屬浙江)。五月,在福州與張世傑、禮部侍郎陸秀夫、右丞相陳宜中等擁立益王趙昰為帝。建策取海道北復江浙,為陳宜中所阻,遂赴南劍州(今福建南平)聚兵抗元。 [57]  十一月,進軍江西失敗。景炎二年(1277年)五月,在各地抗元義軍和人民支持下,再攻江西,於雩都(今于都)擊敗元軍,收復興國(今屬江西)及贛州、吉州的屬縣,終因勢孤力單,敗退廣東,於祥興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被俘。 [33] 
畫像圖冊主要參考資料 [70] 

文天祥文學成就

  • 詩歌
文天祥詩歌的內容和風格前後迥異,成就也大為不同。學術界一般以德祐元年(1275年)他奉詔起兵勤王為界限,將其詩歌分為前後兩期 [77] 
(一)前期:酬唱贈答、抒懷言志詩
文天祥前期詩歌約有三百餘首,因為受生活環境的影響,所以這一時期大部分都是酬唱贈答與抒懷言志之作,這時候的詩歌在藝術及思想深度上雖不及他後期的創作,但是也不乏有一些膾炙人口的作品。比如《生日和謝愛山長句》中説“夜闌拂劍碧光寒,握手相期出雲表”。這些詩寫得豪邁奔放,雄健壯闊,將文天祥早期的那種蓬勃向上、積極進取的火熱情懷錶現得淋漓盡致。在他前期的作品中還出現有“何日洗兵馬,車書四海同”(《題黃岡寺次吳履齋韻》)這一類描寫南宋末年外族入侵,表達對恢復中原、統一全國、結束戰亂的信心和願望的思想性較深的作品。 [76] 
由於時代背景的影響,杜甫詩歌中所展現出的符合儒家傳統倫理觀的性情,正與文天祥提出的“性情”相契合,文天祥在杜詩中找到強烈的認同感,與杜甫產生了強烈的“共鳴”。文天祥邊塞詩中的渾渾正氣波及甚廣,不僅在當時,對後世也產生了深遠巨大的影響。 [81] 
(二)後期:愛國詩、紀行詩
文天祥後期的作品大多收錄在《指南錄》《指南後錄》《吟嘯集》《集杜詩》中,一共有五百七十餘首,這一時期文天祥被元兵囚禁,但他忠貞之心並未減少,創作量也很大,這一時期他的詩風主要是效法杜甫,以詩紀時事,以詩紀所遭。《指南錄》中大部分篇章是敍述文天祥被俘北行,雖身處艱難困境,卻依然充滿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以國家命運為己任的紀事詩。《指南後錄》是文天祥詩歌思想深度,表達感情最為強烈的一部分,同時也是文學史上愛國精神與民族正氣最強烈的表現,是文天祥自勵與忠貞的表現。此外,在《過零丁洋》《正氣歌》中,還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這樣的名句流傳千古,激勵了後世眾多為理想而奮鬥的仁人志士 [55]  [56]  。他的《集杜詩》二百餘首分別記述了南宋末年抗元鬥爭、起兵勤王被俘入獄與追憶前人舊事、感嘆世事的個人生平遭遇,將國家興亡、民族命運與自己的生活緊緊聯繫在一起,充分表現出他愛國,不願屈服於外族,誓死與國家命運共存亡的愛國之情。 [76] 
  • 藝術特色
從語言與表現手法等方面,文天祥的詩歌風格被歸納為如下數點:
(一)語言風格
文天祥的詩歌大多直抒胸臆,能夠以通俗易懂、口語化的語言表達出深刻的感情,是詩歌極富表現力。如《紀事》這幾首詩,用特別常見的口語化語言將面臨敵人的威逼利誘與壓迫依然能夠慷慨從容,嚴詞相待,終不辱使命的愛國主義形象刻畫的生動形象。以這種外表平易曉暢,意藴卻深刻綿延的語言,不但顯示出他對於平時生活的認真觀察,同時還顯示出他語言運用能力的精通。在他其他一些詩中還顯示出他獨具特色的一面是雖有些詩句對語言千錘百煉,卻絲毫顯示不出生硬晦澀的地方,還有“風搖春浪軟,礁激暮潮雄”(《亂礁洋》)、“櫓聲人語小,岸影客心長”(《幕客載酒舟中即席序別》)這些詩句,也足以見出他語言極具特色的一面。 [76] 
(二)連用用典
用典是歷代文人學者所關注的一種寫作技巧和方法,文天祥能夠十分貼切的巧用這些典故。在他前期詩歌中,使用較多的是文學典故,如在《閒居和雲屋道士》中,反用王羲之蘭亭集會時感嘆時事、感嘆人生的典故,認為有些事不應該背後議論,既已事成定局,何不“今朝有酒今朝醉”,豪放曠達一點呢?於豪放曠達之中又透露出絲絲的憂憤之情。在他的後期詩歌中,由於所處環境的特殊,作為一名愛國志士,詩歌中運用歷史典故較多,他從年幼時候就接受良好的教育,熟讀《左傳》《史記》《漢書》,在他的《正氣歌》中運用一系列蘇武董狐張良等名臣烈士的典故來表明他的決心。文天祥的這種連用典故的現象,不但不顯得刻意銜接,詩中的慷慨義氣讓人讀後,反而可以給讀者帶來無限的鼓舞。 [76] 
(三)賦筆、比興手法的運用
在宋代,由於當時的理學派倡導質直詩風,又由於他從小便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所以此時代的文天祥賦筆與比興的手法在他的詩歌創作中運用的較多。在他的《指南錄》中,主要是敍述他出使元營,被拘後設法逃脱歸國的艱苦經歷,他在這裏採用了杜甫用組詩記事的方法創作,這類以記述自己遭遇,刻畫生活環境惡劣的詩篇基本都以賦筆的方式完成。在《指南後錄》與《吟嘯集》中,詩人將賦筆與比興二者結合運用,將自己作比喻,表明了自己希望早日回國恢復自由並對於元人無論怎樣的恐嚇與誘惑都不活動搖他的忠貞之心。詩人將這兩種手法結合運用,即表明自己遭遇,又表現出自己決心的用法,在宋詩中給後人影響非常深刻。 [76] 
文天祥存詞僅數首,作於抗元和被囚期間的《酹江月·驛中言別》等,直抒胸臆,激越沉痛。王國維人間詞話》説他的詞“風骨甚高,亦有境界”,遠在王沂孫張炎周密諸家之上。 [91] 

文天祥後世影響

文天祥在《過零丁洋》中所作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激勵了後世眾多為理想而奮鬥的仁人志士 [55]  [56]  。如明代的名臣于謙孫燧受到文天祥事蹟的影響,在危難之際都能堅貞不屈。 [84]  九一八事變”後,文天祥作為抗元典型人物被從歷史記憶中挑選出來鼓舞社會民眾,文天祥的愛國精神成為整個中華民族精神的代表,被大力發掘、塑造和宣傳。 [80] 

文天祥歷史評價

趙昀: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 [32] 
王積翁:南人無如天祥者。 [33] 
文天祥 文天祥 [70]
孛兒只斤·忽必烈:是好人也。 [32] 
鄧光薦《宋丞相文天祥墓誌銘》:雖功業不能以尺寸,而志節昭灼乎終古。南北之人無問識與不識,莫不流涕驚歎,樂道其平生。自古節義之大臣,蓋不若是之烈雲。 [82-83] 
王炎午在文天祥生前被囚時作《生祭文丞相文》説:
  • 文章鄒、魯,科第郊、祁,斯文不朽,可死。喪父,受公卿俎奠之榮;奉母,極東南迎養之樂:為子孝,可死。二十而巍科,四十而將相,功名事業,可死。仗義勤王,授命不辱,不負所學,可死。華元踉蹌,子胥脱走,丞相自敍幾死者數矣。誠有不幸,則國事未定,臣節未明。今鞠躬盡瘁,則諸葛矣;保捍閩、廣,則田單、即墨矣;倡義勇出,則顏平原、申包胥矣。雖舉事卒無所成,而大節已無愧,所欠一死耳,奈何再執? [52] 
文天祥死後,他又撰《望祭文丞相文》,説“名相烈士,令為一傳,三千年間,人不兩見”,文天祥之死,使“山河頓即改色,日月為之韜光”。 [51] 
汪元量浮丘道人招魂歌》:①我公就義何從容,名垂竹帛生英雄。②忠肝義膽不可狀,要與人間留好樣。 [51] 
元代佚名所著《昭忠錄》認為,文天祥“芳名壯概,與宇宙同不朽”。 [51] 
鄭思肖《文丞相敍》:
  • 丞相文公天祥,才略奇偉,臨大事無懼色,不敢易節。
  • 忠臣、孝子、大魁、宰相,古今惟公一人。 [51] 
蘇天爵《文丞相畫像贊》:早遊學宮,即思盡忠。入對大廷,直言匪躬。行都之召,天命已改。倡議興師,奮起嶺海。如人初疾,委之庸醫;及厄於危,盧、扁何施?慷慨伏節,從容就死。表著臣則,張皇人紀。彼士膚敏,富壽安榮。肅瞻公像,凜然猶生。 [82] 
脱脱等主編《宋史》:
  • 體貌豐偉,美皙如玉,秀眉而長目,顧盼燁然。 [33] 
  • 自古志士,欲信大義於天下者,不以成敗利鈍動其心,君子命之曰“仁”,以其合天理之正,即人心之安爾。商之衰,周有代德,盟津之師不期而會者八百國。伯夷、叔齊以兩男子欲扣馬而止之,三尺童子知其不可。他日,孔子賢之,則曰:“求仁而得仁。”宋至德祐亡矣,文天祥往來兵間,初欲以口舌存之,事既無成,奉兩孱王崎嶇嶺海,以圖興復。觀其從容伏質,就死如歸,是其所欲有甚於生者,可不謂之“仁”哉。宋三百餘年,取士之科,莫盛於進士,進士莫盛於倫魁。自天祥死,世之好為高論者,謂科目不足以得偉人,豈其然乎! [33] 
虞集《哭文丞相詩》:徒把金戈挽落暉,南冠無奈北風吹。子房本為韓仇出,諸葛寧知漢祚移。雲暗鼎湖龍去遠,月明華表鶴歸遲。不須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灑淚時。 [75]  [79] 
楊士奇《重修文丞相祠記》:文丞相甫冠奉廷對,即極口論國家大計。未幾元兵渡江,又上書乞斬嬖近之主遷幸議者,以一人心安社稷,固已氣蓋天下矣。自是而斷斷焉,殫力竭謀,扶顛持危,以興復為己任。雖險阻艱難,百挫千折,有進而無退,不幸國亡身執,而大義愈明。蓋公志正而才廣,識遠而器閒,浩然之氣以為之主,而卒之其志弗遂者,蓋以天命去宋也。雖天命去宋,而天理在公,必不可已。故宋亡其臣之殺身成仁者不少。論者必以公為稱首公。 [34] 
朱瞻基:此人心如鐵石,元君百方誘之降,終不屈,可謂萬世不磨。 [35] 
李昌祺:若宋丞相文天祥,授任於傾危之際,脱身於俘執之中,倡義勤王,艱難萬狀,功雖未究,忠則有餘,竟能取義成仁,從容就死,為千萬世臣子之式。 [36] 
文天祥 文天祥
韓雍:①宋丞相、少保、信國公文天祥,弱冠狀元,臨危拜相,跋涉於艱難險阻之中,經營於顛覆流離之際,志專恢復,屢折挫而不移心,切報君濱,顛危而不變,國亡被執,繫獄累年,誘之以大用而不從,挾之以刀鋸而不屈,卒之殺身成仁,而收三百年養士之功,立千載為臣之極,精忠大節,與日月爭光,與天地悠久。 [30]  ②今斯集也,傳之天下後世之人,爭先快睹,皆知是君之大義,守身之大節,不宜以成敗利鈍而少變。扶天常,以植人紀,以沮亂臣賊子之心,而增志士仁人只之氣。其於世教,重有補焉。 [85] 
陳循:天祥孤忠大節為宋臣,首按諡法;臨患不忘國曰“忠”,秉德遵業曰“烈”請諡曰“忠烈”。 [30] 
于謙《文山先生像贊》:嗚呼文山,遭宋之季。殉國亡身,捨生取義。氣吞寰宇,誠感天地。陵谷變遷,世殊事異。坐卧小閣,困於羈繫。正色直詞,久而愈厲。難欺者心,可畏者天。寧正而斃,弗苟而全。南向再拜,含笑九泉。孤忠大節,萬古攸傳。載瞻遺像,清風凜然。 [37] 
廖莊《拜文丞相祠》:丞相祠堂在富田,我來拜謁正殘年。舊時節操存松柏,終古丘墳鎖霧煙。宋主可憐奔入海,文山猶自聳擎天。大明為雪腥羶恥,留得孤忠百世傳。 [84] 
黃仲昭《謁文丞相祠》:故宮芳草泣銅人,滄海樓船是紫宸。赤手欲擎西墜日,丹心誓掃北來塵、山河萬里歸元主,廟宇千年祀宋臣!翹首燕山知幾仞?至今高節其嶙峋。 [84] 
孫燧《文丞相像贊》:偉哉文公,千古之士。方國脈尚存也,流離顛沛,惟恐不得其生;及國脈既絕也,慷慨從容,惟恐不得其死。求生匪死,求死匪生。生死惟求,成就一是。丈夫事業,固每如此。百世聞風,孰不興起? [84] 
敖英《東谷贅言》:人莫不有死也,惡之慾其死者,眾人之情也。愛之慾其死者,君子之心也。夫既愛之矣,又欲其死何哉!蓋所愛有重於死者,先民有言,綱常九鼎,生死一毛,是故南霽雲被執而未死,張睢陽大呼男兒以速其死,文丞相被執而未死,王鼎翁作生祭文以速其死。 [38] 
孫承恩《古像贊·文丞相》:烈烈文山,忠節孤勁。身荷綱常,還報列聖。正氣不亡,百世猶昨。山川峙流,風霆磅礴。 [53] 
林大欽方飯亭撰題的對聯:熱血腔中祗有宋,孤忠嶺外更何人。 [60] 
宋儀望《寧國府文丞相祠記》:公之忠大矣,海隅荒服聞其名猶知敬慕,況過化之區乎!孺子懦夫一及當時事怒發豎指,涕洟沾襟,況冠裳之儒乎! [39] 
謝肇淛《五雜俎》:宋之人物,若王沂公、李文正、司馬温公之相業,寇萊公、趙忠定之應變,韓魏公之德量,李綱、宗澤之撥亂,狄青、曹瑋、岳飛、韓世忠之將略,程明道、朱晦庵之真儒,歐陽永叔、蘇子瞻之文章,洪忠宣、文信國之忠義,皆灼無可議,而且有用於時者,其它瑕瑜不掩,蓋難言之矣。 [40] 
蔣一葵堯山堂外紀》:當時有先兆曰:“擎天者,文天祥。捧日者,陸秀夫。” [32] 
文天祥刻像 文天祥刻像 [70]
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談者悲文信公之忠,而惜其才之不稱也,餘以為不然夫信公非無才者也。當鹹淳之末天下之事巳去而信公以一遠郡守,募萬餘烏合之眾,率以勤王而眾不潰,此非有駕馭之術不能也;丹徒之役能以智竄免,間關萬死,而後至閩復能合其眾,以收巳失之郡邑;而所遣張汴、鄒鳳遇李恆悉敗,既再散而再合矣。而舉軍皆大疫,死者過半。五坡之役,復遇張弘範以敗,凡天祥之所用將,皆非恆範敵也。元起朔漠。以力雄海內外,滅國四十殲夷女直,以至宋宋自朱仙之後未有能抽一矢、發一騎,而北馳者元舉太山之勢以壓宋卵。而信公欲以單辭羈身,鼓舞其病媍弱息,以與賁育中黃之徒抗,葢未接刃而魄先奪矣。雖有韓白未易支也。故信公之數敗,而能數起吾以是知其才,其數起而數敗,吾不謂其才之不稱也。 [41] 
王夫之宋論》:夫忠臣於君國之危亡,致命以與天爭興廢,亦如是焉而已。當德祐時,蒙古兵壓臨安,亡在旦夕,求所以存宋者終無術矣。誠不忍國亡而無能為救,則嬰城死守,君臣畢命以殉社稷,可也。奉君出走,收餘燼以借一,不勝,則委骨於原隰,可也。死不我值,求先君之遺裔,聯草澤之英雄,有一日之生,盡一日之瘁,則信國他日者亦屢用之矣。乃倉卒之下,聽女主乞活之謀,銜稱臣納貢之命,徼封豕長蛇之恩,以為屬國於江介。愛君而非所以愛,存國而固不可存,信國之忠,洵忠而過矣。……信國自處以君子,而以細人之道愛其君乎?……已入虎吻,而猶祝其勿吞,詞愈哀,志愈辱,其亡愈可傷矣!信國之為此也,搖惑於婦人之柔靡,震動於通國之狂迷,欲以曲遂其成仁取義之心,而擇之不精,執之不固,故曰忠而過也。 [78] 
康五瓚《贛州文信國公祠記》:公忠義炳若列星,由宋迄今,賜爵錫諡,尊顯備極……廟食遍天下,然公之不朽者,不在祠之有不有也。 [84] 
愛新覺羅·弘曆《文天祥論》:才德兼優者,上也;其次,則以德貴,而不論其才焉。……未有忠誠有德,而敗人之事者,即勢至於不可為,亦必竭忠盡瘁、死而後已,不肯忍恥偷生,以辱其國也。……若文天祥,忠誠之心不徒出於一時之激,久而彌勵,浩然之氣,與日月爭光。該志士仁人欲伸大義於天下者,不以成敗利鈍動其心。……兵敗被執,視死如歸。而元人弗殺,冀其忠義之心久而懈也。……而公方以百折不回之氣,萬變不逾之志,妻子在前而不顧,高官大祿而不慕,心惟宋室是向,自書其志曰:“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可謂行踐其言矣。 [42] 
洪亮吉《讀史》:七尺終當死報君,黃冠南下屬傳聞。一編琬琰名臣錄,都讓王家生祭文。 [62] 
石韞玉《三忠祠·文天祥》:柴市悲風起夕暾,西湖花月總消魂。兩朝養士留人傑。一旅勤王答主恩。豈願黃冠歸故里,直思赤手定中原。成仁取義平生志,臨死方知不食言。 [62] 
阮元温州江中孤嶼謁文丞相祠》:獨向江心挽倒流,忠臣投死入東甌。側身天地成孤注,滿目河山寄一舟。朱鳥西台人盡哭,紅羊南海劫初收。可憐此嶼無多土,曾抵杭州與汴州。 [62] 
陸以湉冷廬雜識》:此四人者(范仲淹、諸葛亮、陸贄、文天祥),皆經綸彌天壤,忠義貫日月。 [43] 
蔡東藩宋史演義》:及文、張、陸三人之奔波海陸,百折不回,尤為可歌可泣,可悲可慕。六合全覆而爭之一隅,城守不能而爭之海島,明知無益事,翻作有情痴,後人或笑其迂拙,不知時局至此,已萬無可存之理,文、張、陸三忠,亦不過吾盡吾心已耳。讀諸葛武侯《後出師表》,結末雲:“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成敗利鈍,非所逆睹。”千古忠臣義士,大都如此,於文、張、陸何尤乎? [44] 
毛澤東讀《新唐書·徐有功傳》時有批語:評語説,“命系庖廚何足惜哉”,此言不當。岳飛、文天祥、曾靜、戴名世、瞿秋白、方誌敏、鄧演達、楊虎城、聞一多諸輩,以身殉志,不亦偉乎。 [45] 
蔣介石1934年在《立志為學與服務》一文中説:“如歐陽修王安石文天祥陸象山其道德文章事業無不出類拔萃,彪炳千古。尤其是文天祥忠君愛國的精神,和崇高偉大的人格,更不祗江西一省之光榮,實堪代表整個中華民族之精神與人格,而為整個民族萬古不磨的光榮。” [46]  1957年在《説士氣》中,他又評道:“他所手撰的正氣歌,不但發揚了我中華民族偉大的傳統精神,而且為我千秋萬世的後代子孫,立下了忠奸順逆決然劃清的標準。” [54] 
范文瀾在《大丈夫》將文天祥視為“堪作模範的偉人”,闡述其“發揚漢族聲威,抗拒夷狄侵陵的事蹟”。 [80] 

文天祥人際關係

關係
姓名及生卒年
簡介
父親
文儀(1215-1256)
字士表,號革齋。祥興年間贈太師、惠國公。
母親
曾氏(?-1278)
泰和梅溪人曾珏之女。封齊魏兩國夫人。
二弟
文璧(1238-1298)
與文天祥同為寶祐四年(1256年)進士,南宋時官至惠州知府。入元后官至通議大夫等。死後追封雁門郡侯,諡號“文惠”。
三弟
文霆孫
早逝。
四弟
文璋(1249-1317)
字宋仁,號文室,又名天麟。
妻妾
歐陽氏
生文道生、定娘、壽娘。
顏氏
生文環生、奉娘、環娘。
黃氏
生文佛生、柳娘、監娘。
兒子
文道生(1260-1278)
歐陽氏所生。隨父轉戰廣東,後病卒惠州。
文佛生
黃氏所生。
顏氏所生。
嗣子
文升(1268-1313)
文璧次子,後過繼於文天祥。字遜志,號學山。在元朝官至奉訓大夫、集賢院直學士。死後贈大中大夫、蜀郡侯,諡號“文莊”。
女兒
柳娘
——
環娘
——
定娘
——
壽娘
——
監娘
——
奉娘
——
表格主要參考資料 [33]  [48]  [51] 

文天祥主要作品

文天祥生平著作甚豐。除對策、封事等外,文天祥在百忙中不卻友人之所託,寫了大量的文稿,其中包括序言、墓誌銘,壽序、贊、頌、祝辭、書、啓、跋等各種不同形式的文體。此外,詩、詞最多,除了《指南錄》和《指南後錄》和《吟嘯集》外,還有《集杜詩》200首以及《十八拍》和少量的詞等。此外還有在抗元前的部分詩稿。
《文氏通譜·信國公遺翰》記載:“信公遺稿,在元時類集五十卷。公(文天祥)之孫(文)富刻板傳世,經兵燹不全。”文富編輯的50卷本也非全集。《綱鑑易知錄》説:文天祥“居獄四年,忠義之氣,一著於詩歌,累數十百篇。至是兵馬司籍所存上之,觀者無不流涕悲慟”。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載,文天祥生平有《文山隨筆》數十大冊,後丟失。元朝時,其鄉人搜訪其作品,編為前集32卷,後集7卷,世稱“道體堂刻本”。今所見的文天祥文集有大量明、清時期的刻本。 [87]  所著《文山先生全集》2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刻本。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文天祥全集》校點本。 [91] 
文天祥在從政與戎馬外,亦深愛書法、繪畫。他對歷代書法名碑帖皆有瀏覽並臨摹。其字如其人,書作清疏挺竦,俊秀開張,筆筆有法,十分精妙,所見者皆起敬起愛。對紙墨之微,十分講究,亦皆不苟。清人吳其貞在《書畫記》中説,其書法“紙墨所健,是為白鹿紙也。書法清癯,使人心目爽然”,但凡見者,“懷其忠義而更愛之”。傳世書跡有《小青青詩卷》、《篆玉帶硯銘》、《瑞陽帖》、《諸割》、《木雞集序卷》、《謝昌元座右辭卷》(一作《謝昌元座右自警辭》)、《虎頭山詩》與《上宏齋帖》等。 [71] 
文天祥部分存世書跡
文天祥行書《上宏齋帖》,今藏北京故宮博物館 文天祥行書《上宏齋帖》,今藏北京故宮博物館 [72]
文天祥草書《謝昌元座右辭卷》,今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文天祥草書《謝昌元座右辭卷》,今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73]
文天祥書札 文天祥書札
文天祥草書《木雞集序卷》,遼寧省博物館藏 文天祥草書《木雞集序卷》,遼寧省博物館藏 [73]

文天祥後世紀念

文天祥墓祠

  • 墓地
文天祥墓碑 文天祥墓碑
主詞條:文天祥墓
文天祥墓位於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騖湖大坑之原。 [58]  由墓本體、望柱、牌坊、神道以及神道兩側的石俑、石馬、石羊、石人組成,面積約4000平方米,為元代古墓葬。2013年,國務院公佈文天祥墓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8] 
  • 祠堂
主詞條:文天祥祠
北京文天祥祠:又名文丞相祠,位於北京市東城區府學衚衕63號,佔地600平方米,是文天祥當年遭囚禁和就義的地方。1376年明洪武九年建祠。萬曆年間自府學右側遷建到府學左側,後屢有重修。1984年重修,1985年對外開放。現存大門、前殿、後殿。文天祥祠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全國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 [65] 
文天祥祠 文天祥祠
温州文天祥祠:位於浙江省温州市江心嶼。祠建於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文天祥就義200週年,佔地面積821平方米。 [66] 
深圳文天祥祠:信國公文天祥祠位於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南頭城現中山東路15號,是清嘉慶年間為紀念文天祥修建的一座祠堂,也是南頭城中保存最為完整並規模最大的古建築。 [67] 
南通文天祥祠:位於江蘇省南通市東華塔陵園東側。2008年,崇川區政府恢復重建了文天祥祠。 [68] 

文天祥園亭

  • 公園
主詞條:天祥公園
井岡山天祥公園:天祥公園以文天祥紀念館為主體,位於江西省吉安市吉安縣城東北角,緊靠井岡山大道吉安縣段,佔地面積550畝。 [69] 
汕尾海豐文天祥公園:海豐文天祥公園位於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五坡嶺方飯亭,據説是文天祥落難之地。2011年8月21日,文天祥公園正式開園。 [60] 
香港新界:香港文天祥紀念公園位於香港新界新田青山公路新田段及新田公路之間,佔地2萬公頃,為紀念文天祥而建,又名“文天祥公園”。 [61]  公園內最高處有文天祥銅像一座,銅像後有一幅石碑,描述文天祥的生平事蹟,當中包括耳熟能詳的《正氣歌》。
  • 方飯亭
主詞條:方飯亭
方飯亭 方飯亭
方飯亭位於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城北面的五坡嶺上,該亭為紀念文天祥方飯五坡嶺時不幸被捕而建。亭坐西北向東南,佔地960平方米。前面分五層34級台階,台階上面是一幅長20米、寬13米的月台,中心建一重檐攢尖頂,通高9米。亭內後側再置一廡殿頂小石亭,高3.9米,內豎一碑,高2.7米,寬0.9米,刻文天祥畫像。1957年,方飯亭被海豐縣革命委員會列為海豐縣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被汕尾市人民政府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60] 

文天祥紀念館

江西吉安
文天祥紀念館 文天祥紀念館
主詞條:文天祥紀念館
文天祥紀念館位於江西省吉安市吉安縣。1984年動工,1991年底竣工開館。總建築面積1398平方米。正氣堂坐北朝南,臨門99級台階,周圍松柏四季常青。正氣堂為序廳,有文天祥塑像。四壁嵌八幅大型壁畫,描繪文天祥生平。序廳設有一全館整體模型盤,指導遊人蔘觀瞻仰。四個展廳,分東西廳,西廂房為書畫珍藏廳及文天祥生平事蹟展覽廳,四周亭廓環抱,館內有中心花園。 [59] 

文天祥其他建築

文天祥是梅州人民敬仰的民族英雄,從明代開始,梅州人民就將文天祥入祀七賢書院,以供人們祭拜。嘉應州城原有凌風樓,今梅州城區有凌風路,興寧有“朝天圍”,這些都是因為紀念文天祥而得名,還有歷史上的雙忠祠、七賢祠,以及傳説中的丞相卦竹等傳説,都曾流轉着他捨生取義的忠義英氣,是中華民族一筆珍貴的精神財富。 [92] 
  • 文山城牆:文天祥在南劍州(今福建南平)開府聚兵期間留下不少事蹟,影響最深的是“文山城牆”。“文山城牆”位於福建南平市延平區城北茫蕩山的蓮花山,城垣舊址長5000餘米、寬4.5米,高3米許,外側利用天然山脊為陡峭工事,部分地段用石頭壘砌而成,更多為夯土所築,十分壯觀。遺址後經造林、開路,嚴重受毀,地面大部分已不存在,地下牆基尚存。文天祥於德祐二年(1276年)七月上旬到達南劍州後即着手籌建這一帶城牆。因為元軍南侵陸路必經城北的官道,因此築城牆成為當務之急。按理説這麼浩大的工程至少需要三、五個月才能完工,但文天祥僅用了幾天幾夜就把這10里長牆築成了。修築工事,夜以繼日,遠近百姓聞風而動,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足見當時民眾抗元熱情之高漲。後來人們傳説文天祥抗元氣節驚天地泣鬼神,築牆如有神鬼相助,遂把這段城牆稱為“鬼城牆”。 [49] 
  • 康熙年間,文天祥被封為安定縣(今甘肅省定西市城隍,受當地民眾祭拜。安定城隍聖誕廟會在每年農曆的五月十八日。 [89] 

文天祥詩文傳説

王炎午《望祭文丞相文》 [50]  。明清時期也有大量詩文紀念文天祥。 [84]  在文天祥到過的一些地方,對文天祥的紀念還衍化為民間傳説及遺蹟。如《潮陽縣誌》卷5《古蹟》記載了三處這樣的遺蹟:
其一,馬冢。在東山靈威廟前。相傳文天祥在此進酒與神對飲,祝道:“有靈,當以乘馬獻。”已而,杯忽自傾而半,馬立斃,因瘞焉。後人題曰“文馬碣”。
其二,蓮花峯。在海門所之南,矗立海岸間。石高約數丈,狀如蓮辦,當地百姓以為宋文丞相登臨處。峭壁磨崖,有“蓮花峯”三個大字,為元張魯庵書。四周題刻,幾乎全是文丞相遺事。中有隙縫,岩石上方書有“通仙石”三字。
其三,千秋鎮。在舊惠來都。相傳文天祥部將鄒諷在此駐兵,刻銘於石,雲:“崇岡壁立,曲水長流。天險莫升,人謀曷籌,山川萬古壘千秋。” [84] 
《潮陽縣誌》卷13《雜錄·和平舊為蠔墩》載,文天祥在軍中時,夜不能寐。及討劉興至蠔墩,安寢信宿。詢居人以何地,或知之。文丞相曰:“地氣和平甚,何不名和平?”遂改稱。此後,蠔乃不生。 [84] 
另據《惠州府志》記載:文天祥“移駐南嶺,軍中無燭,命採生竹燃之,火光照人。即今江南竹,生斫可熟,猶昔也。蚤蛙多,軍士不得寐,天祥祝而遂絕。至今南嶺無蚊,有蛙亦不鳴”。 [84] 

文天祥史料索引

作者
作品
文天祥
《紀年錄》《指南錄·自序》(二文均有自傳性質) [86] 
鄧光薦
《文丞相傳》(今殘存片段) [86] 
脱脱、阿魯圖
宋史》卷418《文天祥傳 [33] 
劉嶽申
《文丞相傳》 [86] 
參考資料
  • 1.    俞兆鵬、俞暉著.文天祥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0
  • 2.    教育部:岳飛文天祥歷來是民族英雄從未重新定位  .搜狐網.2002-12-10[引用日期2021-07-25]
  • 3.    《山堂肆考》卷135《制諡下》“文忠烈”:明朝追諡忠烈。
  • 4.    文天祥  .學習強國.2020-03-23[引用日期2020-03-23]
  • 5.    《堯山堂外紀》卷63:本名雲孫,字天祥,後以字貢於鄉。
  • 6.    《堯山堂外紀》卷63:理宗見其名曰:“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因字宋瑞。
  • 7.    《宋史》卷418《文天祥傳》:年二十舉進士,對策集英殿。時理宗在位久,政理浸怠,天祥以法天不息為對,其言萬餘,不為稿,一揮而成。帝親拔為第一。考官王應麟奏曰:“是卷古誼若龜鑑,忠肝如鐵石,臣敢為得人賀。”尋丁父憂,歸。
  • 8.    《宋史》卷418《文天祥傳》:開慶初,大元兵伐宋,宦官董宋臣説上遷都,人莫敢議其非者。天祥時入為寧海軍節度判官,上書後稍遷至刑部郎官。宋臣復入為都知,天祥又上書極言其罪,亦不報。
  • 9.    《宋史》卷418《文天祥傳》:出守瑞州,改江西提刑,遷尚書左司郎官,累為台臣論罷。除軍器監兼權直學士院。賈似道稱病,乞致仕,以要君,有詔不允。天祥當制,語皆諷似道。時內製相承皆呈稿,天祥不呈稿,似道不樂,使台臣張志立劾罷之。天祥既數斥,援錢若水例致仕,時年三十七。
  • 10.    《宋史》卷418《文天祥傳》:鹹淳九年,起為湖南提刑,因見故相江萬里。萬里素奇天祥志節,語及國事,愀然曰:“吾老矣,觀天時人事當有變,吾閲人多矣,世道之責,其在君乎?君其勉之。”
  • 11.    《宋史》卷418《文天祥傳》:十年,改知贛州。
  • 12.    《宋史》卷418《文天祥傳》:德祐初,江上報急,詔天下勤王。天祥捧詔涕泣,使陳繼周發郡中豪傑,並結溪峒蠻,使方興召吉州兵,諸豪傑皆應,有眾萬人。事聞,以江西提刑安撫使召入衞。其友止之,曰:“今大兵三道鼓行,破郊畿,薄內地,君以烏合萬餘赴之,是何異驅羣羊而搏猛虎。”天祥曰:“吾亦知其然也。第國家養育臣庶三百餘年,一旦有急,徵天下兵,無一人一騎入關者,吾深恨於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義士將有聞風而起者。義勝者謀立,人眾者功濟,如此則社稷猶可保也。”
  • 13.    《宋史》卷418《文天祥傳》:天祥性豪華,平生自奉甚厚,聲伎滿前。至是,痛自貶損,盡以家貲為軍費。每與賓佐語及時事,輒流涕,撫幾言曰:“樂人之樂者憂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八月,天祥提兵至臨安,除知平江府。時以丞相宜中未還朝,不遣。十月,宜中至,始遣之。朝議方擢呂師孟為兵部尚書,封呂文德和義郡王,欲賴以求好。師孟益偃蹇自肆。
  • 14.    《宋史》卷418《文天祥傳》:天祥陛辭,上疏言:"朝廷姑息牽制之意多,奮發剛斷之義少,乞斬師孟釁鼓,以作將士之氣。"且言:"宋懲五季之亂,削藩鎮,建郡邑,一時雖足以矯尾大之弊,然國亦以浸弱。故敵至一州則破一州,至一縣則破一縣,中原陸沈,痛悔何及。今宜分天下為四鎮,建都督統御於其中。以廣西益湖南而建閫於長沙;以廣東益江西而建閫於隆興;以福建益江東而建閫於番陽;以淮西益淮東而建閫於揚州。責長沙取鄂,隆興取蘄、黃,番陽取江東,揚州取兩淮,使其地大力眾,足以抗敵。約日齊奮,有進無退,日夜以圖之,彼備多力分,疲於奔命,而吾民之豪傑者又伺間出於其中,如此則敵不難卻也。"時議以天祥論闊遠,書奏不報。
  • 15.    《宋史》卷418《文天祥傳》:十月,天祥入平江,大元兵已發金陵入常州矣。天祥遣其將朱華、尹玉、麻士龍與張全援常,至虞橋,士龍戰死,朱華以廣軍戰五牧,敗績,玉軍亦敗,爭渡水,挽全軍舟,全軍斷其指,皆溺死,玉以殘兵五百人夜戰,比旦皆沒。全不發一矢,走歸。大元兵破常州,入獨松關。宜中、夢炎召天祥,棄平江,守餘杭。
  • 16.    《宋史》卷418《文天祥傳》:明年正月,除知臨安府。未幾,宋降,宜中、世傑皆去。仍除天祥樞密使。尋除右丞相兼樞密使,使如軍中請和,與大元丞相伯顏抗論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偕左丞相吳堅、右丞相賈餘慶、知樞密院事謝堂、籤書樞密院事家鉉翁、同籤書樞密院事劉岊,北至鎮江。天祥與其客杜滸十二人,夜亡入真州。
  • 17.    《宋史》卷418《文天祥傳》:苗再成出迎,喜且泣曰:“兩淮兵足以興復,特二閫小隙,不能合從耳。”天祥問:“計將安出?”再成曰:“今先約淮西兵趨建康,彼必悉力以捍吾西兵。指揮東諸將,以通、泰兵攻灣頭,以高郵、寶應、淮安兵攻楊子橋,以揚兵攻瓜步,吾以舟師直搗鎮江,同日大舉。灣頭、楊子橋皆沿江脆兵,且日夜望我師之至,攻之即下。合攻瓜步之三面,吾自江中一面薄之,雖有智者不能為之謀矣。瓜步既舉,以東兵入京口,西兵入金陵,要浙歸路,其大帥可坐致也。”天祥大稱善,即以書遺二制置,遣使四出約結。
  • 18.    《宋史》卷418《文天祥傳》:天祥未至時,揚有脱歸兵言:“密遣一丞相入真州説降矣。”庭芝信之,以為天祥來説降也。使再成亟殺之。再成不忍,紿天祥出相城壘,以制司文示之,閉之門外。久之,復遣二路分覘天祥,果説降者即殺之。二路分與天祥語,見其忠義,亦不忍殺,以兵二十人道之揚,四鼓抵城下,聞候門者談,制置司下令備文丞相甚急,眾相顧吐舌,乃東入海道,遇兵,伏環堵中得免。然亦飢莫能起,從樵者乞得餘糝羹。行入板橋,兵又至,眾走伏叢筱中,兵入索之,執杜滸、金應而去。虞候張慶矢中目,身被二創,天祥偶不見獲。滸、應解所懷金與卒,獲免,募二樵者以蕢荷天祥至高郵,泛海至温州。
  • 19.    《宋史》卷418《文天祥傳》:聞益王未立,乃上表勸進,以觀文殿學士、侍讀召至福,拜右丞相。尋與宜中等議不合。七月,乃以同都督出江西,遂行,收兵入汀州。十月,遣參謀趙時賞、諮議趙孟濚將一軍取寧都,參贊吳浚將一軍取雩都,劉洙、蕭明哲、陳子敬皆自江西起兵來會。鄒洬以招諭副使聚兵寧都,大元兵攻之,洬兵敗,同起事者劉欽、鞠華叔、顏斯立、顏起巖皆死。武岡教授羅開禮,起兵復永豐縣,已而兵敗被執,死於獄。天祥聞開禮死,制服哭之哀。
  • 20.    《宋史》卷418《文天祥傳》:至元十四年正月,大元兵入汀州,天祥遂移漳州,乞入衞。時賞、孟濚亦提兵歸,獨浚兵不至。未幾,浚降,來説天祥。天祥縛浚,縊殺之。四月,入梅州,都統王福、錢漢英跋扈,斬以徇。五月,出江西,入會昌。
  • 21.    《宋史》卷418《文天祥傳》:六月,入興國縣。七月,遣參謀張汴、監軍趙時賞、趙孟濚等盛兵薄贛城,鄒洬以贛諸縣兵搗永豐,其副黎貴達以吉諸縣兵攻泰和。吉八縣復其半,惟贛不下。臨洪諸郡,皆送款。潭趙璠、張虎、張唐、熊桂、劉鬥元、吳希奭、陳子全、王夢應起兵邵、永間,複數縣,撫州何時等皆起兵應天祥。分寧、武寧、建昌三縣豪傑,皆遣人如軍中受約束。
  • 22.    《宋史》卷418《文天祥傳》:江西宣慰使李恆遣兵援贛州,而自將兵攻天祥於興國。天祥不意恆兵猝至,乃引兵走,即鄒洬於永豐。洬兵先潰,恆窮追天祥方石嶺。鞏信拒戰,箭被體,死之。至空坑,軍士皆潰,天祥妻妾子女皆見執。時賞坐肩輿,後兵問謂誰,時賞曰“我姓文”,眾以為天祥,禽之而歸,天祥以此得逸去。
  • 23.    《宋史》卷418《文天祥傳》:孫{滷木}、彭震龍、張汴死於兵,繆朝宗自縊死。吳文炳、林棟、劉洙皆被執歸隆興。時賞奮罵不屈,有繫累至者,輒麾去,雲:"小小籤廳官耳,執此何為?"由是得脱者甚眾。臨刑,洙頗自辯,時賞曰:"死耳,何必然?"於是棟、文炳、蕭敬夫、蕭燾夫皆不免。
  • 24.    《宋史》卷418《文天祥傳》:天祥收殘兵奔循州,駐南嶺。黎貴達潛謀降,執而殺之。至元十五年三月,進屯麗江浦。六月,入船澳。益王殂,衞王繼立。天祥上表自劾,乞入朝,不許。八月,加天祥少保、信國公。軍中疫且起,兵士死者數百人。天祥惟一子,與其母皆死。十一月,進屯潮陽縣。潮州盜陳懿、劉興數叛附,為潮人害。天祥攻走懿,執興誅之。十二月,趨南嶺,鄒洬、劉子俊又自江西起兵來,再攻懿黨,懿乃潛道元帥張弘範兵濟潮陽。天祥方飯五坡嶺,張弘範兵突至,眾不及戰,皆頓首伏草莽。天祥倉皇出走,千户王惟義前執之。天祥吞腦子,不死。鄒洬自頸,眾扶入南嶺死。官屬士卒得脱空坑者,至是劉子俊、陳龍復、蕭明哲、蕭資皆死,杜滸被執,以憂死。惟趙孟濚遁,張唐、熊桂、吳希奭、陳子全兵敗被獲,俱死焉。
  • 25.    《堯山堂外紀》卷63:祥興初,張弘範襲執文天祥於五坡嶺,以客禮見之,至崖山,張命李恆索公書諭張世傑降,公乃書《過零丁洋》詩與之,詩云:“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落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拋絮,身世飄搖雨打萍。皇恐灘頭説皇恐,零丁洋裏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李不能強,持詩達張,張但稱好人好詩,竟不逼。
  • 26.    《宋史》卷418《文天祥傳》:天祥至潮陽,見弘範,左右命之拜,不拜,弘範遂以客禮見之,與俱入厓山,使為書招張世傑。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書所過《零丁洋詩》與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範笑而置之。厓山破,軍中置酒大會,弘範曰:“國亡,丞相忠孝盡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將不失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國亡不能救,為人臣者死有餘罪,況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範義之,遣使護送天祥至京師。
  • 27.    《宋史》卷418《文天祥傳》:天祥在道,不食八日,不死,即復食。至燕,館人供張甚盛,天祥不寢處,坐達旦。遂移兵馬司,設卒以守之。時世祖皇帝多求才南官,王積翁言:"南人無如天祥者。"遂遣積翁諭旨,天祥曰:"國亡,吾分一死矣。儻緣寬假,得以黃冠歸故鄉,他日以方外備顧問,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國之大夫不可與圖存,舉其平生而盡棄之,將焉用我?"積翁欲合宋官謝昌元等十人請釋天祥為道士,留夢炎不可,曰"天祥出,復號召江南,置吾十人於何地!"事遂已。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終不屈也,與宰相議釋之,有以天祥起兵江西事為言者,不果釋。
  • 28.    《宋史》卷418《文天祥傳》:至元十九年,有閩僧言土星犯帝坐,疑有變。未幾,中山有狂人自稱"宋主",有兵千人,欲取文丞相。京城亦有匿名書,言某日燒蓑城葦,率兩翼兵為亂,丞相可無憂者。時盜新殺左丞相阿合馬,命撤城葦,遷瀛國公及宋宗室開平,疑丞相者天祥也。
  • 29.    《宋史》卷418《文天祥傳》:召入諭之曰:"汝何願?"天祥對曰:"天祥受宋恩,為宰相,安事二姓?願賜之一死足矣。"然猶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贊從天祥之請,從之。俄有詔使止之,天祥死矣。天祥臨刑殊從容,謂吏卒曰:"吾事畢矣。"南鄉拜而死。數日,其妻歐陽氏收其屍,面如生,年四十七。其衣帶中有贊曰:"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 30.    英宗睿皇帝實錄 卷二百七十 景泰七年 九月 二十八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1-02-15]
  • 31.    憲宗純皇帝實錄 卷一百四十八 成化十一年 十二月 六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1-02-16]
  • 32.    《堯山堂外紀·卷六十三·宋》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1-18]
  • 33.    《宋史·卷四百一十八·列傳第一百七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4-12]
  • 34.    (南宋)文天祥 著.文天祥全集:北京市中國書店,1985-03:51-52
  • 35.    宣宗章皇帝實錄 卷二十五 宣德二年 二月 十六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1-02-15]
  • 36.    英宗睿皇帝實錄 卷二十一 正統元年 八月 七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1-02-16]
  • 37.    于謙.忠肅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322
  • 38.    陶福履,胡思敬 原編;江西省高校古籍整理領導小組 整理.豫章叢書  子部  2: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12:139
  • 39.    洪亮吉,凌廷堪,宣城市地方誌辦公室.寧國府志 下:黃山書社,2007:1530
  • 40.    (明)謝肇浙 撰.五雜俎: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04:273
  • 41.    孫學堂 著.崇古理念的淡退 王世貞與十六世紀文學思想: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05:86
  • 42.    姜錫東,李華瑞 主編.宋史研究論叢第8輯:河北大學出版社,2007-12:439
  • 43.    《冷廬雜識·卷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4-12]
  • 44.    蔡東藩 著.中國曆代通俗演義 宋史演義 下:四川人民出版社,2017-12:256
  • 45.    周溯源 編著.毛澤東評點古今人物 全三卷:紅旗出版社,1997-12:510
  • 46.    蔣介石 著.蔣委員長新生活運動講演集:新生活運動促進總會,1937:88
  • 47.    王衞華 著.淮安文學史:西苑出版社,2011-12:123
  • 48.    海南東方文氏家族:我們是文天祥的直系後代  .海南網.2008-10-19[引用日期2013-12-21]
  • 49.    南平傳説之鬼城牆  .新浪網.2012-08-10[引用日期2013-12-11]
  • 50.    王炎午和他的千古奇文《生祭文丞相》  .世界王氏網[引用日期2016-05-26]
  • 51.    陳清泉 編.文天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12:1-2,193-197
  • 52.    北京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 編.北京文史資料 第68輯:北京出版社,2004-12:291
  • 53.    (清)紀昀、永瑢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1271冊:台灣商務印書館,1982-1986年:0524-c頁
  • 54.    蔣介石 評説.蔣介石評説古今人物:中國畫報出版社,2018-01:21
  • 55.    範寧.愛國詩詞鑑賞辭典: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05:532-533
  • 56.    繆鉞 等.宋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12:1359-1361
  • 57.    虞雲國.黎東方講史之續 細説宋朝: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06:632
  • 58.    孫剛 主編.文化遺產在江西普及讀本:江西教育出版社,2014-05:91
  • 59.    崔乃夫 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大詞典 第5卷:商務印書館,2002-08:7765
  • 60.    《海陸豐歷史文化叢書》編纂委員會 編.海陸豐歷史文化叢書 卷10 旅遊:廣東人民出版社,2013:237
  • 61.    深圳市史志辦公室 編.深圳史志文叢 史志鑑識集:海天出版社,2010-07:314
  • 62.    王鴻鵬 編選.浩氣長存 歷代歌詠文天祥詩鈔:百花文藝出版社,2007-01:318-320
  • 63.    《宋史》卷418《文天祥傳》: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體貌豐偉,美皙如玉,秀眉而長目,顧盼燁然。自為童子時,見學宮所祠鄉先生歐陽修、楊邦乂、胡銓像,皆諡“忠”,即欣然慕之。曰:“沒不俎豆其間,非夫也。”
  • 64.    《宋史》卷418《江萬里傳》:又授知潭州、湖南安撫大使,加特進,尋予祠。時鹹淳九年,萬里年七十有六矣。
  • 65.    黎先耀 主編;張秋英等 編寫.中國博物館指南:中國旅遊出版社,1988-10:307
  • 66.    馬國和 著.放歌雲中:遠方出版社,2015-08:154
  • 67.    佘培 編著.自助旅遊手冊 深圳:中國旅遊出版社,1997-08:12
  • 68.    北京歷代帝王廟管理處 編.歷代帝王廟從祀名臣:紫禁城出版社,2015-08:250-251
  • 69.    《親歷者》編輯部.零元遊中國:中國鐵道出版社,2017-04:294
  • 70.    中國曆代名人圖像多圖概覽  .浙江圖書館[引用日期2021-09-07]
  • 71.    馬輝,於立文 編著.中國書法家大辭典 第3卷: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11-10:1298
  • 72.    文天祥行書上宏齋帖卷  .故宮博物院[引用日期2021-10-18]
  • 73.    魏新河 編著.詞學圖錄 第2冊:黃山書社,2011-08:581-583
  • 74.    周旻 著.廈門社科叢書 閩台歷史名人畫傳:廈門大學出版社,2015-09:35
  • 75.    劉華民 著.文天祥詩研究:巴蜀書社,1999-12:138
  • 76.    王文丹.淺析文天祥詩歌及其風格(A).青年文學家,2016(30):51-53
  • 77.    於躍明.淺析文天祥詩歌的前後分期.大眾文藝,2010(25):168
  • 78.    《宋論·卷十五·度宗恭宗端宗祥興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10-24]
  • 79.    元詩四大家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1-11-18]
  • 80.    郭輝 李百勝.歷史記憶與社會動員:抗戰動員中的“文天祥”記憶.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06):68-69+71
  • 81.    李曉丹.南宋邊塞詩研究.西南交通大學,2018:Ⅰ
  • 82.    修曉波 著.文天祥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03:320-321,324
  • 83.    陳柏泉 編著.江西出土墓誌選編,: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04:249-250
  • 84.    修曉波 著.文天祥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03:326-332
  • 85.    《襄毅文集》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11-20]
  • 86.    修曉波 著.文天祥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03:335-336
  • 87.    修曉波 著.文天祥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03:340-341
  • 88.    陳斌 主編.中國曆代人物畫譜:三秦出版社,2014-03:281
  • 89.    胡建軍,貴榮 主編;許晶 副主編.定西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 代表性項目名錄:敦煌文藝出版社,2015-12:301-302
  • 90.    河北美術出版社選 編.中國曆代帝王名臣像真跡:河北美術出版社,1996-10:493
  • 91.    文天祥  .中國社會科學詞條庫[引用日期2023-06-22]
  • 92.    《忠廉大義》⑬“正氣凜然文天祥”  .中共梅州市紀律檢查委員會 梅州市監察委員會[引用日期2023-12-15]
  • 93.    《百家講壇》 20150928 中國故事·愛國篇 7 文天祥  .央視網(cctv.com)[引用日期2023-12-28]
  • 94.    湖湘五處“忠孝廉節”碑源出東安  .湖南日報[引用日期2023-12-28]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