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安燾

鎖定
安燾(1034~1108),北宋官員,開封府(今河南開封)人,字厚卿。早年入太學,師從胡瑗。仁宗時,登進士第,調蔡州觀察推官。歷任判吏部南曹、荊湖北路轉運判官、檢正中書孔目度公事、知審刑院、權三司使、户部尚書等職,元豐六年(1083),擢為同知樞密院事。王安石變法期間,平心奉法,頗得宋神宗賞識。元祐二年(1087),進知樞密院事,主張守邊,反對開邊生事。紹聖初,拜門下侍郎。力主調和新法舊法,與章惇有隙,遂出知鄭州。宋徽宗即位後,復知樞密院,與宰相韓忠彥合議,放棄湟、鄯州。未幾,見黨禍已萌,託言年老以避位,出知河南府。崇寧初,坐棄湟州之罪,累貶為祁州團練副使、建昌軍安置。久之,復通議大夫,回到洛陽後病卒。 [1] 
全    名
安燾
厚卿
所處時代
北宋
民族族羣
漢人
出生地
開封
出生日期
1034年
逝世日期
1108年

安燾人物生平

安燾早年登科

安燾自幼機警聰明,十一歲時在裏中學習,羞與其他兒童為伍。十一歲時,聽説有老先生聚徒,前往拜師。老先生説:"汝方為誦數之學,未可從吾遊,當羣試省題一詩,中選乃置汝。"安燾很快寫出,毫無難色,比這位老先生的其他學生還優秀,由此知名。 [2]  後入國子監,師從胡瑗,曾在聽講過程中癇疾發作,胡瑗讓他把他扶回去,“調護甚至”。 [3]  終於在嘉祐四年(1059年)考中探花,與劉摯章惇等同榜。 [4] 

安燾神宗時期

安燾歷任蔡州觀察推官、太常丞、主管大名府路機宜文字等職。後因歐陽修推薦,為秘閣校理、判吏部南曹、荊湖北路轉運判官、提點刑獄兼常平、農田水利、差役事。當時正值王安石變法,執行新法的官吏有的“迎合求進”,因而造成“免役增寬剩,造簿供手實,青苗責保任,追胥苛切,其類旁午”的亂象。安燾平心奉法,向朝廷指出其過分。後調任京東路,途中在開封覲見,宋神宗覺得他儀表堂堂,便將他留在朝中,任檢正中書孔目房、修起居注,並於元豐元年(1078年)派他充國信使,假左諫議大夫銜,與起居舍人陳睦出使高麗。高麗“王及國人欣慶”,提供超規格接待,超過高麗本來的宗主國遼朝,高麗的近臣對安燾説:"王遇使者甚敬,出誠心,非若奉契丹苟免邊患而已。"安燾笑着回答:"尊中華(宋),事大國(遼),禮一也,特以罕至有加爾。朝廷與遼國通好久,豈復於此較厚薄哉!"不過高麗方面記載他和副使陳睦“性貪嗇,日減供億之饌,打折貿銀甚多”。高麗人都説:“自呂侍郞端使還之後,不見中華使久矣。今聞其來,瞻仰峻節,不圖所為如是!”不過宋神宗倒認為安燾知禮,實授左諫議大夫,兼直學士院。 [2]  [5] 
元豐二年(1079年),安燾知審刑院,處理五百餘件滯訟案件,並上言:"每蔽獄上省,輕重有疑,則必致駁,勢既不敵,故法官顧避稽停。請自今以疑獄讞者,皆得輕論。"宋神宗聽從。其後請求出知陳州,還朝加龍圖閣直學士、判軍器監。期間遼使屢屢要求改舊儀,都被安燾極力阻止,有人認為這些小細節不足計較,安燾説:"契丹喜嘗試人,其漸不可長也。"不久權三司使,改户部尚書。 [2] 
元豐六年(1083年),安燾任同知樞密院,西夏請求宋朝歸還從西夏奪取的領土,安燾説:“地有非要害者固宜予,然羌情無厭,當使知吾宥過而息兵,不應示以厭兵之意。”宋哲宗即位後,二府準備將熙、河等州全部放棄。安燾極力爭辯,説:“自靈武而東,皆中國故地。先帝有此武功,今無故棄之,豈不取輕於外夷?"最後朝廷只歸還了葭蘆等四砦。 [2] 

安燾哲宗時期

蔡確等當權時,安燾“循循其間,不能有所建明”。元祐二年(1087年),進知樞密院事。時復洮、河,擒鬼章青宜結,西部邊塞稍微安定,但仍然受西夏、吐蕃掠奪之苦。安燾建議:“為國者不可好用兵,亦不可畏用兵,好則疲民,畏則遺患。今朝廷每戒疆吏,非舉國入寇毋得應之,則固畏用兵矣。雖僅保障戍,實墮其計中,願復講攻擾之策。且乾順幼豎,梁氏擅權,族黨酋渠多反側顧望。若有以離間之,未必不回戈而復怨,此一奇也。”其後西夏果然內亂,遣使朝貢宋朝,如同安燾所説的那樣。 [2] 
宣仁太后擔心國用不足,頗裁冗費,宗室奉亦在裁撤議論範圍內。安燾諫道:“陛下雖痛抑外家,以示至公,然此舉不可不深思而熟計。”宣仁太后便收回此議。 [2] 
黃河北流,宰相主水官議,必欲回之東注。安燾以河流入濼澱,久必淤淺,恐河朔無以禦敵,遂上言曰:“自小吳未決之前,河雖屢徙,而盡在中國,故京師得以為北限。今決而西,則河尾益北,如此不已,將南岸遂屬敵界。彼若建橋樑,守以州郡,窺兵河外,可為寒心。今水官之議,不過論地形,較功費;而獻納之臣,不考利害輕重,徒便於治河,而以設險為緩,非至計也。”宣仁太后雖然聽從,而回河之爭仍在繼續。 [2] 
元祐三年(1088年),安燾的同僚都升官了,有的還做了執政,但安燾還在原職。宣仁太后增其兩秩,安燾懇辭道:“是雖有故事,竊意以一時同列超升之故,特用是以慰安其心爾。今日願自臣革之,使朝廷不為姑息,而大臣稍敦廉恥之風,庶或有補。”竟不受。隨後丁母憂,終制後拜觀文殿學士、知鄭州,徙潁昌及河南府,入為門下侍郎。 [2] 
元祐八年(1093年),宣仁太后去世,宗室服三年喪。一年後,章惇拜相,欲革為期年。安燾爭辯:“上以先後保佑之久,追崇如恐不盡,茲用明道故實耳。遽改之,播諸天下,非佳聲也。”於是此議作罷。安燾與章惇是布衣之交,章惇希望安燾能幫助自己,但安燾不肯放下身段。陽翟民蓋漸有財訟,而與諫官來之邵勾結,開封府處理此案時,章惇袒護來之邵,欲從輕處罰,安燾反對;章惇又想連同開封府一起彈劾,安燾又反對,於是與章惇產生嫌隙。宋哲宗祭明堂時,安燾為儀仗使,有官員通過馳道(皇帝御道)穿仗而過,安燾正要舉劾時,諫官常安民又言“教坊不當於相國寺作樂”,哲宗大怒,欲逐常安民,安燾為救釋。章惇遂趁機説安燾和常安民其相表裏,於是安燾出知鄭州,又調任知大名府。 [2] 

安燾徽宗時期

宋徽宗即位後,安燾再次出任知樞密院事,任上根據其他人的建議,以“戍守困於供億”為由奏請放棄在青唐邈川新設的湟州,得到批准。不久即以老避位,徽宗準備任命他為觀文殿大學士,以示恩寵,有人離間道:“是宰相恩典也。”於是只以學士知河南府。安燾將行,上疏道:“自紹聖、元符以來,用事之臣持紹述之名,誑惑君父,上則固寵位而快恩仇,下則希進用而肆朋附。彼自為謀則善矣,未嘗有毫髮為公家計者也。夫聽言之道,必以其事觀之。臣不敢高談遠引,獨以神考之事切於今者為證。熙寧、元豐之間,中外府庫,無不充衍,小邑所積錢米,亦不減二十萬,紹聖以還,傾竭以供邊費,使軍無見糧,吏無月俸,公私虛耗,未有甚於此時,而反謂紹述,豈不為厚誣哉!願陛下監之,勿使飾偏辭而為身謀者復得行其説。”又説:“東京黨禍已萌,願戒履霜之漸。”語尤激切。 [2] 
崇寧元年(1102年),朝廷議其棄湟州之罪,降端明殿學士,再貶寧國軍節度副使,漢陽軍安置。其後,宋軍收復湟州,安燾又被降為祁州團練副使。收復鄯州時,安燾又被安置於建昌軍,放棄鄯州時,安燾正丁父憂,並未與議,但終不敢自明。兩年後,才復任通議大夫,大觀二年(1108年)回到洛陽,不久去世,享年七十五歲。五年後恢復全職, [2] 

安燾人際關係

  • 父親:安日華,本三班院吏,以安燾恩封光祿大夫,九十餘歲去世
  • 兒子:安扶,官至給事中,死於靖康之變

安燾主要作品

重題江干初雪圖
曾遊滄海困驚瀾,晚涉風波路更難。
從此江湖無限興,不如只向畫圖看。
註釋:
①無限興:在《宋詩紀事》中為:無限景。
②驚瀾(jīnɡlán):猶驚濤。
參考資料
  • 1.    楊倩描主編.《宋代人物辭典》上:河北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4頁
  • 2.    《宋史 卷三百二十八 列卷第八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8-20]
  • 3.    邵伯温:《邵氏見聞錄》卷八:胡先生瑗判國子監,其教育諸生皆有法。安厚卿樞密在其席下。厚卿苦癇疾,凡聚立廡下、升堂聽講説,人眾,疾輒作。先生使人掖之以歸,調護甚至。厚卿登科,疾良愈。
  • 4.    《宋會要輯稿·科舉二》:(嘉祐)四年五月初三日以新及第進士第一人劉輝為大理評事、僉書河中府觀察判官公事,第二人胡宗愈、第三人安燾為兩使幕職官,第四人劉摯、第五人章惇並試銜知縣。
  • 5.    《高麗史》卷九,世家第九,《文宗世家》  .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3-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