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高稼

鎖定
高稼(1171-1235),字南叔,號縮齋,邛州蒲江人。魏了翁之二哥,嘉定七年(1214年)進士,歷任成都縣尉、綿谷(廣元)知縣、洋州(陝西洋縣)、榮州(四川榮縣)知州,利州路提點刑獄兼沔州(陝西略陽)知州,文武雙全,為政清廉
1235年,蒙古大舉南侵。高稼堅守沔州,“以身捍蜀”,抗擊蒙古闊端大軍的進攻。城陷後,與敵軍巷戰,壯烈殉國。年64歲。
遺著《縮齋類稿》30卷。
宋朝政府追贈為正議大夫,諡號:忠。《宋史》立傳。
本    名
高稼
南叔
縮齋
所處時代
南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邛州蒲江
出生日期
1171年
逝世日期
1235年
主要作品
《縮齋類稿》

高稼人物簡介

南宋嘉定七年(1214)進士。1235年,蒙古兵入隴南,攻武、階(今甘肅省武都縣)、沔州(今略陽縣),四川制置使鄭損棄三關(仙人關、七方關、白水關,都在今略陽縣北或西北)五州(西和州、階州、成州、鳳州、沔州)而逃。
南宋朝廷令桂如淵鎮蜀。桂如淵任高稼為沔州通判兼川陝宣撫司幕職。高稼在沔州創寨84座、募義兵5000人,與眾約:“敵至,官軍守原堡、民丁保山寨、義兵出遊擊,使敵前無所掠,後無所據。”
紹定四年(1231)八月,蒙古軍從東道入,破武休關(今陝西省留壩縣武關驛鎮),入興元(今陝西省漢中市),攻仙人關(今陝西省略陽縣北)。時高稼改任洋州(今洋縣)知州,日夜為守禦計。洋州居平土,無一卒可守,稼請調金州(治今陝西省安康市)帥司軍千人駐防洋州,而自任軍餉,上級擱置不議。等到鳳州(今鳳縣)被蒙古軍攻佔,宣撫使始調金州兵赴援,但梁、洋(今漢中地)已為蒙古軍所攻佔。漢中數十萬百姓向金州逃亡。高稼移駐洋州黃金渡(今洋縣東黃金峽),收散卒,募忠義,召故將陳昱於安康,委以收復之任,稼竭洋州府庫以供其糧餉。高稼以州事付通判,自督諸軍前進。
十月,沔州破,蒙古軍逼近大安軍(今陝西省寧強縣陽平關鎮),稼督諸軍自西縣(今陝西省勉縣)赴援。宣撫使改任高稼為利州路(治今漢中市)制置使,令守米倉道。稼駐軍廉水縣(今陝西省南鄭縣廉水鄉),召集保甲,分守要道。當時,文官在軍者惟稼一人。
蒙古軍退,高稼任沔州知州兼制置使參議官,全力加強仙人關守備。
理宗端平二年(1235)十二月,闊端率蒙古軍自鳳州入,距沔州九十里。稼固守沔州,曰:“今日拒敵,有進無退,能進據險要以身捍蜀,敵有後顧之憂,必不深入。”蒙古軍自白水關(今陝西省略陽縣白水江鎮)入六股株,距沔六十里。沔無城,依山為阻。稼升高鼓譟,廣設旗鼓為疑兵。四川制置使趙彥吶至蜀口(今陝西省略陽縣北),令帳前總管和彥威還沔,召小將楊俊、何璘率兵會沔,又增調王宣精兵千人助守。璘軍無紀律,稼捕殺其縱火者三人。不久,蒙古軍大至,何璘先逃,兵眾皆潰,沔州遂陷。眾擁稼出門,稼叱之而不能止,蒙古軍四集,稼殉國。
此前曹友聞戍七方關(今甘肅省康縣東北雲台鎮(白馬關)東五里。明屬階州,設巡司於此。),知沔不可守,勸稼移保山寨,由自己帶領所部助守,稼曰:“七方要地,不可棄;吾,郡將也,沔城亦不可棄,即事有不濟,有死而已。”事迫,參議楊約勸稼退保大安,稼厲聲曰:“我以監司守城郭,爾以幕客往來應援,當各行其是。”稼死之日,聞者莫不流淚。 [1] 

高稼親屬成員

弟:高定子,字瞻叔 [2] 
子:高斯得,字不妄 [2] 

高稼個人作品

《縮齋類稿》三十卷存世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