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歐陽珣

鎖定
歐陽珣(?—1126年),字全美,廬陵縣永和(今吉安縣永和鎮)人。北宋末年抗金民族英雄。 [1] 
全美
所處時代
北宋→南宋
民族族羣
漢族
逝世日期
1126年
主要成就
抗金
主要作品
踏莎行
本    名
歐陽珣
籍    貫
廬陵縣永和(今吉安縣永和鎮

目錄

歐陽珣人物簡介

歐陽珣,廬陵縣永和人,北宋末年抗金民族英雄。
歐陽珣之父歐陽粲,字景文,北宋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進士,仕至朝散郎、潭州通判。歐陽珣在北宋崇寧五年(公元1106年)中進士,調忠州教授、南安軍司錄,知鹽官縣。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以薦上京師,遇國難。金人犯京師,朝議割河北絳、磁、深三鎮地講和。珣率其友九人上書説:“割地敵亦來,不割亦來,特遲速有間。今日之策唯有戰耳!”極言“祖宗之地,尺寸不可以與人”。及事急,會羣臣議,珣復抗論:“當與力戰,戰敗而失其地,他日取之,直;不戰而割其地,他日取之,曲。”宰相怒,欲殺珣,乃加珣將作監丞,遣珣奉使割深州。珣至深州城下,不顧朝命,大聲痛哭,對守城軍民説:“朝廷為奸臣所誤至此,吾已辦一死來矣,汝等宜勉為忠義報國!”金人怒,執送燕,焚死之。深州人收其骨,葬南郭外。
南宋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愛國名臣、吉州知州江萬里為其建祠於永和,歐陽守道為撰《歐陽監丞祠堂記》,雲:“當其慷慨城下,痛哭以勉守者,但見有吾心,不見有使命也。此時宰之命,非君父之命;此君父之命,非宗廟社稷之命也。臣受命於君,君受命於宗廟社稷。”對他忠於國家和民族的崇高精神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 [1] 
誓死抗金 以身殉國
在文天祥出生130年前的靖康元年,金兵南下,脅迫宋朝割地求和。宋欽宗召集百官商議割地給金國,官位不高的廬陵永和人歐陽珣,聯合9人上書反對,並提出抗敵之策。宋皇不聽忠諫,竟派歐陽珣任監丞,同金國使者去深州辦理割地手續。歐陽珣知道是權奸借刀殺人,明知此行無生還可能,他毅然前往。到了深州,他竟然違抗君命,拒辦手續,金人強逼,他不屈從。金人沒得到深州城,便捆綁歐陽珣行刑,澆油脂在歐陽珣身上,將其活活燒死。歐陽珣以小官行大義,奉使寧違朝命,城存身死,功在社稷。 [2] 
歐陽氏族與廬陵文化
歐陽姓氏在廬陵,是一個影響深遠的姓氏。
唐代,歐陽詢歐陽通父子的若干代孫歐陽琮,遷居江西萍鄉,考取了進士。天寶年間(742年-756年)歐陽琮任吉州刺史,把家眷陸續都帶到廬陵來了。從此,廬陵有了歐陽姓氏。
歐陽琮遂為廬陵所有歐陽的祖宗。其第七代,出了三兄弟:彪、彤、萬。
最早給廬陵帶來文化火種的,是歐陽氏。較顏真卿任“吉州司馬”早至少九年的時候(唐天寶年間),歐陽琮任吉州刺史。在廬陵,這個還是一片蠻荒之地的地方,可以想象,這位進士出身的歐陽琮所帶來的,不僅僅是朝廷的授命,更多的還有禮儀、文化,以及崇文尚義的風氣。廬陵也就出現了第一縷文化的曙光。
廬陵歐陽的萬公派在永豐縣傳了幾代有了歐陽修,在永和鎮傳了幾代有了歐陽珣,到了南宋永和鎮又出了個名儒歐陽守道,做過白鷺書院的山長,是文天祥的老師,也是有宋一代為數不多的名士。文天祥的夫人歐陽氏正是歐陽守道的侄女。
吉安府儒學左邊建有“九賢祠”,專門祭祀宋代廬陵的九位鄉賢。這九名鄉賢中,竟有三名姓歐陽。他們是:歐陽修、歐陽珣、歐陽守道。
為旌表歐陽氏驕人的學習成就,早在南唐時期廬陵官府就專門在城中豎起了巍峨壯觀的“歐陽進士坊”。
“歐陽”對廬陵文化之貢獻、在廬陵文化中之地位,可以相見。 [3] 

歐陽珣詩作

踏莎行
雁字成行,角聲悲送。無端又作長安夢。
青衫小帽這回來,安仁兩鬢秋霜重。
孤館燈殘,小樓鍾動。馬蹄踏破前村凍。
平生牽繫為浮名,名垂萬古知何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