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丁大全

(南宋宰相、奸臣)

鎖定
丁大全(公元1191~公元1263年),字子萬,鎮江(今江蘇鎮江)人,南宋後期宰相、奸臣。宋理宗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中進士,調任蕭山尉。為安撫使史嵩之所器重。累官為大理司直、添差通判饒州。歷任太府寺簿,尚書茶鹽所檢閲江州分司,兼樞密院編修官右正言侍講右司諫,殿中侍御史,侍御史兼侍讀。後累官至右丞相兼樞密使,封丹陽郡公
丁大全把持朝政期間,專權結黨,排斥異己,內結閻貴妃,外與馬天驥專恣用事。寶祐六年(公元1258年),蒙軍南下攻宋,丁大全隱而不報。開慶元年(公元1259年)九月,罷相。開慶四年(公元1263年)正月,移徙海島,船過滕州途中,被押解將官擠入水中而死。
子萬
所處時代
南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鎮江(今江蘇鎮江)
出生日期
1191年
逝世日期
1263年
本    名
丁大全

丁大全人物生平

丁大全初入仕途

丁大全出身低微,他的妻子是皇親的女婢,並以此取得寵信。四十八歲時才考中進士。他極力討好當時倍受寵信的理宗內待盧允升、董宋臣。三年後由蕭山尉升為大理司直、添差通判饒州。入朝為太府寺簿,調任為尚書茶鹽所檢閲江州分司,又兼任樞密院編修官。拜右正言侍講,辭。改右司諫,拜殿中侍御史。升侍御史侍讀

丁大全封公拜相

寶祐三年(1255)他先上疏彈劾董槐。奏章呈上去後,處理此事的詔書還沒有下發,他竟然半夜調隅兵百餘人,持刀露刃地包圍了董槐的府第。以台牒驅迫董槐出來,董槐並無思想準備,聽丁大全聲嘶力竭地叫喚,就出來了。眾隅兵一擁而上,圍住董槐,丁大全假傳聖旨,命董槐隨去大理寺,想借此恐嚇董槐。一行人出了北關,丁大全又命人棄了董槐,高呼幾聲散了。董槐緩步走進接待室,過了好久罷相之旨才傳下來。從此丁大全更加目空一切,倨傲非常。 [1] 
彈劾董槐之後,丁大全又進升為右諫議大夫端明殿學士籤書樞密院事,封丹陽郡侯。寶祐六年(1258)四月拜右丞相兼樞密使,進爵丹陽郡公。丁大全任用袁玠作九江制置使。袁玠這個人貪婪而且苛刻,他主管向當地漁湖土豪收納税銀,因丁大全督促得十分急迫,他就拘捕了一些漁湖土豪殘酷催逼,結果惹怒了眾人,這些漁人竟背棄大宋,把所有的漁舟都用來援助北來入侵的敵兵,給朝廷帶來極大的威脅。太學生陳宗劉黻黃鏞曾唯陳宜中林則祖等六人伏闕上書要求,罷免了大全。當時的台臣翁應弼、吳衍都是丁大全的鷹犬,他們鉗制太學,顛倒黑白,最後竟貶逐了陳宗等六人。當時宮外丁大全與馬天驥專恣用事,壅蔽上聽;宮內閻貴妃信得寵愛,理宗無心理會朝政。朝野上下岌岌可危,有人在朝門上題寫了“閻馬丁當,國勢將亡”八個字。無奈朝廷上有許多人都是丁大全的黨羽,他們官官相護,丁大全毫不為此擔驚受怕。

丁大全被貶而死

寶祐六年,二月,蒙古大汗蒙哥決定發動全面侵宋戰爭,徹底征服南宋。西路由蒙哥親征攻四川,宗王塔察兒率東路軍攻荊山。十一月,由於塔察兒攻宋不利,蒙哥改命其弟、總領漠南漢地軍國庶事忽必烈統領東路軍。蒙哥想在踏平川蜀後,與忽必烈的東路軍攻下鄂州會師,直趨臨安。同年十一月,忽必烈自開平啓程。開慶元年(1259年)七月,忽必烈軍至汝南,得知蒙哥死於釣魚城,誤為謠言,遂採取招降與進攻兩手,繼續前進。八月十五日,忽必烈率主力渡過淮河。三十日,率軍抵長江北岸。時任南宋沿江制置副使的袁玠是權臣丁大全的黨羽,為政橫徵暴斂,當地百姓無不痛恨。及蒙古軍至,漁人盡獻漁舟濟師,並充作嚮導。九月初一,從攻四川的宗王末哥遣使告蒙哥死訊,請其北歸爭汗位。忽必烈為立戰功,仍率師渡江。
開慶元年(公元1259年)九月,蒙軍攻打鄂州,邊關報急的文書傳到朝廷,丁大全隱而不報,以致戰事日益轉向不利,蒙軍元帥兀良合台由雲南交趾,從邕州攻廣西破湖南。丁大全才上報理宗,宋理宗如夢初醒,不知所措。中書舍人洪芹侍御史沈炎右正言曹永年、監察御史朱貔孫、監察御史饒虎臣等相繼上疏請求罷免丁大全。理宗大怒,罷免了丁大全,命其以觀文殿大學士鎮江府。即而再削其官。
景定元年(公元1260年),理宗下詔任他為中奉大夫。大臣們一致建議再將他貶到邊遠之地,詔送南康軍居住。次年,監察御史劉應龍請皇帝再向遠發配丁大全,於是理宗又追削兩官,移至貴州團練使。丁大全在與貴州州守淤翁明酒醉後失言,淤翁明訴説丁大全暗地裏造弓矢,要交通蠻夷,圖謀不軌。被朱禩孫告到朝廷,再移置新州。太常少卿兼權直告人院劉震孫又上疏請求把丁大全發配到海島。令將官畢遷“護送”丁大全到海島,舟過藤州,擠之於水而亡。

丁大全人物評價

  • 朱禩孫:大全奸回險狡,狠毒貪殘,假陛下之刑威以箝天下之口,挾陛下之爵祿以籠天下之財。
  • 洪芹:大全鬼蜮之資,穿窬之行,引用兇惡,陷害忠良,遏塞言路,濁亂朝綱。

丁大全軼事典故

丁大全開闢白鶴嶺路

在“開闢白鶴嶺路”之前,白鶴嶺已經有山道通行。比丁大全早六十多年任寧德主簿的陸游曾在其所書《寧德城隍廟記》中寫道:“寧德為邑,帶山負海。雙巖、白鶴之嶺,其高摩天,其險立壁,負者股慄,乘者心憚;飛鸞、官井之水,濤浪洶湧,蛟鱗出沒,登舟者涕泣與父母妻子別,已濟者同舟更相賀。又有氛霧之毒,黿、鰲、蛇、蟲、守宮之毒。郵亭逆旅,往往大署牆壁,以道出寧德為戒。”
由於特殊的地理情況,寧德出境的道路都是迂迴盤旋,行走不便,尤其南路是通往省城福州的唯一通道,由於路程較長,使用極為不便。丁大全蒞任以後,經過實地勘察,力排眾議,克服資金等困難,募工開闢了著名“白鶴嶺道”。石階層疊,盤山而上,長5公里,寬2~2.5米。由羅源疊石入境寧德界首,過白鶴嶺道直抵縣城。這條道路雖然“其高摩天,其險立壁”,但大大縮短了通往福州的路程,方便了來往的客商以及寧羅兩縣的居民。白鶴嶺道自修建以來,頗受非議。明嘉靖十三年(1534),知縣葉稠復開南路,時任雲南道監察御史邑人陳褎在《開南路記》中就指名道姓的説開闢白鶴嶺路“是皆丁主簿之謀。”四十二年(1563),因倭亂再廢。崇禎三年(1630年),庠生楊文炳等以“青鸞既變,士氣不揚”為由,堵塞嶺路,時任湖南桂東知縣的邑人崔世召聞訊,欣然命筆《聞南路復開誌喜》。隨後不久,白鶴嶺後村民向省衙控訴成功,縣令楊定國奉命重修此道。實際上,歷代主張堵塞嶺道的都是封建士大夫,他們認為“嶺路直射縣城,有傷文運。”而寧羅邊境的老百姓卻是嶺道的擁護者,他們不管什麼風水不風水,只要求出行便捷為第一。此後至民國時期,此嶺道一直是省城連接閩東各縣的主要陸上通道。2006年,嶺頭三村公路修通後,白鶴嶺道仍為臨近村民所利用。正是這條路發揮的重大功能,作為外地人的寧德訓導劉家謀在《鶴場漫志》中替丁大全説了一句公道話:
“議者謂(白鶴)嶺路直射縣城,有傷文運。然寶慶(朱溪)舊路廢后,終宋朝尚十進士,而阮登炳且大魁矣。元一朝三進士,明一朝二十一進士,理學如陳自新、韓古遺、陳褎;忠義如阮宗澤、崔世召、吳國華、陳昌胤;宦績如陳宗孟、林聰、左浚、陳寓、陳勖;文學如林保童、陳褒、龔道,皆蔚然可觀。”

丁大全禱雨百丈潭

丁大全禱雨百丈潭的記載,最早始於明代中葉。嘉靖版《寧德縣誌·卷四·異聞》:“潭易銀瓶 主簿丁大全因旱,令人以銀瓶乞水百丈龍潭,取之得瓦瓶。民歸告,大全疑之,復造銀瓶,躬身往投之,又得瓦瓶。大全祝曰:‘潭龍有靈,吾後當顯貴,幸示顯異。’潭中果露龍爪。大全後登宰府,奏封龍王。架石龍亭,署句雲‘龍從百丈潭中起,雨向九重天上來’。今亭址猶存。明代何喬遠《閩書·卷之三十一·方域志》:“(百丈潭)宋時,主簿丁大全旱禱,令人下銀瓶乞水,縋上,得瓦瓶,大全疑之,復造銀瓶,躬往投之,又得瓦瓶。大全祝曰:‘神龍有靈,吾當富貴,幸示顯異。’潭中遂露龍爪。大全後登宰府,奏封龍王。”這兩段記載,後來又被謝肇淛長溪瑣語》、清盧建其《寧德縣誌》等收錄。
寶佑四年(1256年),丁大全劾罷宰相董槐,升籤書樞密院事,神龍實現諾言,使之如願以償,榮登高位。於是,丁大全奏請理宗封百丈龍為王,並賜建龍亭於潭畔。丁大全還得意洋洋地為龍潭撰寫了一副對聯:龍從百丈潭中起,雨向九重天上來。丁大全遺臭萬年,這副對聯卻流芳千古,不僅記載於梁章鉅、梁拱辰《楹聯續話》,而且被萬里之外的吉林龍王廟所收錄,可謂推崇備至,風光一時。

丁大全娶媳為婦

在丁大全統領淮西時,總領鄭羽是吳門首富,丁大全想與他聯姻,鄭羽不答應。丁大全就命令台臣卓夢卿彈劾他,鄭羽家被抄沒。丁大全為兒子丁壽翁娶媳婦,見新人貌美,自己娶為妻,被世人恥笑。

丁大全親屬成員

子:丁壽翁

丁大全史書記載

丁大全字子萬,鎮江人。面藍色。嘉熙二年舉進士,調蕭山尉。上謁帥閫,安撫使史巖之俟眾賓退,獨留大全,款曲甚至,期以他日必大用。大全為戚里婢婿,寅緣以取寵位。事內侍盧允升、董宋臣。累官為大理司直、添差通判饒州。入為太府寺簿,調尚書茶鹽所檢閲江州分司,復兼樞密院編修官。拜右正言兼侍講,辭。改右司諫,拜殿中侍御史。
升侍御史兼侍讀。劾奏丞相董槐,章未下,大全夜半調隅兵百餘人,露刃圍槐第,以台牒驅迫之出,紿令輿槐至大理寺,欲以此恐之。須臾,出北關,棄槐,嘂呼而散。槐徐步入接待寺,罷相之命下矣。自是志氣驕傲,道路以目。
尋為右諫議大夫,進端明殿學士、僉書樞密院事,封丹陽郡侯,進同知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寶祐六年,拜參知政事。四月,拜右丞相樞密使,進封公。初,大全以袁玠為九江制置副使,玠貪且刻,逮繫漁湖土豪,督促輸錢甚急。土豪怒,盡以魚舟濟北來之兵。太學生陳宗、劉黼、黃鏞、曾唯、陳宜中、林則祖等六人,伏闕上書訟大全。台臣翁應弼、吳衍為大全鷹犬,鈐制學校,貶逐宗等。
開慶元年九月,罷相,以觀文殿大學士判鎮江府。中書舍人洪芹繳言:"大全鬼蜮之資,穿窬之行,引用兇惡,陷害忠良,遏塞言路,濁亂朝綱。乞追官遠竄,以伸國法,以謝天下。"侍御史沈炎、右正言曹永年相繼論罷。監察御史朱貔孫復論:"大全奸回險狡,狠毒貪殘,假陛下之刑威以箝天下之口,挾陛下之爵祿以籠天下之財。"監察御史饒虎臣又論大全四罪:絕言路,壞人才,竭民力,誤邊防。再削其官。景定元年,詔守中奉大夫致仕。臣僚言"乞遠竄使不失刑。"詔送南康軍居住。台臣復以為言,追三官,移送南安軍居住。
明年,監察御史劉應龍請加竄,追削兩官,移竄貴州團練使。與州守遊翁明失色杯酒間,翁明訴大全陰造弓矢,將通蠻為不軌。朱禩孫以聞於朝。又明年,移置新州。太常少卿兼權直舍人院劉震孫繳奏乞移徙海島。四年正月,將官畢遷護送,舟過藤州,擠之於水而死。
大全知淮西,總領鄭羽富甲吳門,始欲結,羽不從。遂令台臣卓夢卿彈之,籍其家。為子壽翁聘婦,見其豔,自取,為世所醜。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