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宋琪

(北宋宰相)

鎖定
宋琪(917年-996年10月25日),字俶寶(一作叔寶),幽州薊縣(今北京大興區)人,北宋宰相
宋琪自幼長於契丹治下,是契丹會同四年(941年)進士,在契丹滅後晉之戰中隨軍進入中原,後成為趙讚的幕僚,隨其歷仕後漢後周北宋三朝。他擔任幕職近三十年,直到五十歲時才得入朝為官,以開封府推官之職成為宋太宗的潛邸舊臣。
太平興國八年(983年),宋琪職位迅速躥升,一年之內提升四次,由七品員外郎升至三品宰相,擔任刑部尚書、門下侍郎、昭文館大學士、同平章事。他擔任宰相僅兩年,又被罷為刑部尚書。後建言邊事,提出平燕十策,又進位吏部尚書
至道二年(996年),宋琪病逝於尚書右僕射任上,終年八十歲,追贈司空,諡號惠安。
本    名
宋琪
俶寶(一作叔寶)
所處時代
五代→北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幽州薊縣
出生日期
917年
逝世日期
996年10月25日 [1] 
主要成就
一年之內由七品員外郎升至三品宰相
屢次建言邊事,提出《平燕十策》
官    職
尚書右僕射、刑部尚書等
諡    號
惠安

宋琪人物生平

宋琪早年經歷

宋琪是幽州人氏,因後晉割讓燕雲十六州,成為契丹國治下的漢人。
會同四年(941年),契丹國仿照漢制,在燕雲地區開設貢舉。宋琪前往應試,以進士及第。他起初擔任壽安王耶律璟(即後來的遼穆宗)的王府侍讀,後又被幽州節度使趙延壽徵辟為幕府從事 [2]  當時,宋琪在燕薊一帶頗有聲名,與同鄉宋雄並稱二宋 [3] 

宋琪佐幕趙贊

會同十年(947年),契丹軍攻破汴梁(治今河南開封),滅亡後晉,並改國號為。宋琪作為趙延壽的幕僚,也隨軍進入中原。不久,趙延壽隨遼軍北歸。其子趙贊留鎮河中(治今山西永濟),擔任河中節度使。宋琪進入趙贊幕府,擔任記室。是年二月,後漢建立。趙贊歸降後漢,改授晉昌軍節度使,仍以宋琪為記室。 [4] 
廣順元年(951年),後周建立,趙贊再仕後周。宋琪離開趙讚的幕府,被補任為觀城令。 [5] 
顯德三年(956年),趙贊以排陣使之職隨周世宗柴榮征討南唐,並再次徵辟宋琪為幕僚。 [6] 
顯德五年(958年),趙贊出鎮廬州(治今安徽合肥)。宋琪被任命為觀察判官,後因辨別冤獄有功,加授朝散大夫 [7] 
建隆元年(960年),宋太祖趙匡胤代周稱帝,建立北宋。趙贊又仕北宋,後歷任忠正軍節度使、彰武軍節度使。宋琪在此期間,一直在趙讚的幕府效力,擔任從事。 [8] 

宋琪累職升遷

乾德四年(966年),宋琪被召入朝中,授為左補闕、開封府推官。當時,皇弟趙光義擔任開封府尹,對宋琪深加禮遇。但宋琪卻與宰相趙普、樞密使李崇矩交好,因而招致趙光義的憎惡,被外放出京。他初任龍州(治今四川平武,《續資治通鑑》作隴州,治今陝西隴縣)知州,後又改任閬州(治今四川閬中)知州。 [9] 
開寶九年(976年),宋琪升任護國軍節度判官。是年十月,趙光義即位,史稱宋太宗,將宋琪召回朝中。當時,程羽、賈琰等潛邸舊臣皆進入朝廷擔任要職。宋琪遭到排擠,一直沒能得到升遷。 [10] 
太平興國三年(978年),趙光義召見宋琪,對他依附趙普一事當面詰責。宋琪叩頭謝罪,表示要悔過自新,因而被授為太子洗馬,不久改任太常丞。後來,宋琪又出任大通監(在今山西交城)知監。 [11] 
太平興國五年(980年),趙光義召宋琪回朝,想要對他加以擢用,但被宰相盧多遜勸阻,最終只任命他為都官郎中(《東都事略》作都官員外郎)。不久,宋琪被外放為廣州知州。他因是潛邸舊臣,還未離京又被留任為三司勾院判官。 [12] 
太平興國七年(982年),宋琪因與三司使王仁贍御前爭訐,降職為兵部員外郎。是年四月,宋琪升任開封府通判 [13] 

宋琪擔任宰相

太平興國八年(983年),宋琪被擢拜為右諫議大夫、判三司,後又改任左諫議大夫、參知政事。當時,趙光義欲任命工部尚書李昉為參知政事,遂擢升宋琪為刑部尚書,使其位次居於李昉之前。是年十月,趙普罷相。宋琪與李昉一同升任宰相,皆授同平章事 [14]  趙光義還下詔,將宋琪、李昉二位宰相的班次列於親王之上。 [15] 
太平興國九年(984年),宋琪又加授門下侍郎、昭文館大學士。他還通過宣徽使柴禹錫,向趙光義求取前宰相盧多遜的舊宅。趙光義對此極為鄙棄。後來,趙光義欲授簡州軍事推官王浣為朝官,又欲授其為東宮官。但宋琪認為王浣出身幕職官,按制度只能升為京官,擬授其為大理寺丞。最終,宋琪迫於壓力,授王浣為右贊善大夫,但也引起趙光義的極大不滿。 [16] 
雍熙二年(985年),廣州知州徐休復密奏朝廷,稱廣南轉運使王延範圖謀不軌。當時恰逢宋琪、柴禹錫入宮奏對,趙光義便向他們詢問王延範的為人秉性。宋琪與王延範有姻親,在趙光義面前稱讚其忠誠幹練。柴禹錫也盛讚王延範。趙光義認為宋琪勾結柴禹錫,決定免去他的宰相之職,但卻不願公開其罪狀,遂以“素好詼諧,無大臣體”為由,將宋琪罷為刑部尚書。 [17] 

宋琪建言邊事

雍熙三年(986年),趙光義欲大舉北伐,詔命羣臣進言邊事。宋琪因自幼長於契丹,熟知北地邊情,連上兩篇奏疏。他提出平燕十策,備陳遼國的歷史、地理、種族、軍力、戰術以及宋朝的應對之策。趙光義大體採納了宋琪的建議。 [18-19] 
端拱元年(988年),宋琪進位吏部尚書。 [20] 
淳化五年(994年),党項首領李繼遷入寇西北,同時西川爆發李順起義。趙光義以李繼隆為河西兵馬都部署,又以王繼恩為劍南西川招安使,同時對西北、西川兩地用兵。宋琪又針對西北及西川形勢,對兩地戰事提出建議,得到趙光義的採納。 [21] 

宋琪晚年生活

至道二年(996年),宋琪進拜尚書右僕射,並獲許每五日上朝一次。是年九月,宋琪病逝,臨終前口述遺言數百字,終年八十歲。趙光義追贈他為司空,賜諡號惠安。 [22] 

宋琪主要影響

  • 反對北伐
太平興國八年(983年),趙光義欲趁遼國幼主新立,有意出兵北伐。宋琪作為宰相,卻並不贊成北伐,建議朝廷坐待遼國自滅。不久,趙光義又向宰相表明要“收復燕薊”。宋琪恭維一番後,仍舊不支持北伐。他建議藉助奚族牽制遼國,無需朝廷出兵。 [23] 
雍熙三年(986年),趙光義揹着中書大臣,單獨與樞密院商定北伐大計。宋琪在大局已定的情況下,先後上《論復幽薊疏》、《平燕薊十策疏》,除了備陳遼國的歷史、地理、種族、軍力、戰術以及宋朝的應對之策外,仍委婉的表示不要輕易動兵。他建議由朝廷派遣使臣,與遼國修訂盟好,以息兵養民。 [23] 
  • 力請封禪
太平興國九年(984年),泰山父老千餘人詣闕上書,請皇帝到泰山封禪。隨後,宋琪作為宰相,率文武百官、諸軍將校、蕃夷酋長、僧道耆老到東上合門上書,請行封禪。趙光義本不允,因宋琪連上三表,乃同意於當年十一月封禪泰山,並進行了一系列的安排。宋琪被任命為封禪大禮使,主持封禪事宜。但在是年五月,乾元、文明二殿遭遇火災,封禪活動不得不中止。 [23] 

宋琪歷史評價

趙光義:① 琪為宰相,乃請居盧多遜舊第,不避惡名,與鍾離意何相遠邪! [26]  ②宋琪早以時材,嘗依藩邸,薦更歲月,久效官常。洎朕纘承,載懷求舊,攀附鱗翼,騰躍風雲,擢於會府之中,處以公台之任。而識非廣大,望□具瞻。曾無端慎之稱,但有詼諧之誚。朝章政典,無所發明,百度彝倫。如何欽式。豈可以承倚毗之重,當憂責之任哉。(《宋琪罷相歸班制》) [27] 
包拯:祖宗朝罷免範質、宋琪、李昉、張齊賢,亦只以不稱職均勞逸為辭矣,未嘗明過也。
李淑:太宗嗣位,惟一相盧多遜,又六年而用趙普,自後十八年中,雖三四易相,然所用者惟李昉、宋琪、呂蒙正、張齊賢、呂端五人。當是時,進者競於納忠,退者懼而修省。 [28] 
歐陽修:國朝宰相惟宋琪與齊賢(張齊賢)知邊事。 [29] 
曾鞏:琪有吏能,辨捷,好恢諧,而寡學識。 [30] 
袁燮:祖宗之際,張齊賢入仕不十年而位輔相,錢若水由同州推官再朞而登樞筦。其餘名臣若向敏中、石熈載、劉昌年、宋琪,皆自下位而擢之高位;張去華王化基範杲楊大雅,皆由薦而置之要職。至於种放孫復胡瑗之徒,又起草萊而並躋顯仕,此豈專用資格也。
脱脱:① 琪素有文學,頗諧捷。在使府前後三十年,周知人情,尤通吏術。在相位日,百執事有所求請,多面折之,以是取怨於人。② 自薛居正而下,嘗居相位者凡四人,其始終出處雖不同,然觀於其行事,概可見矣。……宋琪始為程羽、賈琰所抑,繼為多遜所忌,其後自員外郎歲中四遷至尚書,居相位。即此而觀,則守道蒙福者非幸致,而投荒竄死者非不幸也。 [31] 
王夫之:宋自雍熙以後,為平章、為參知、為密院、總百揆掌六師者,乍登乍降,如拙棋之置子,顛倒而屢遷。夷考其人,若宋琪、李昉、李穆、張齊賢、李至王沔陳恕張士遜寇準呂端、柴禹錫、蘇易簡、向敏中、張洎、李昌齡者,雖其閒不乏僥倖之士,而可盡所長以圖治安者,亦多有之。 [32] 

宋琪軼事典故

宋琪再生沈宋

宋琪與沈義倫同在中書省當值,當時久旱逢暴雨,大雨淹沒道路。宋琪心情非常煩躁,對沈義倫道:“這可真是‘燮成三日雨’啊。”沈義倫立即對道:“調得一城泥。”楊徽之擊掌讚歎道:“沒想到我大宋朝的中樞又出了一對沈宋。”沈宋原是唐代宮廷詩人沈佺期宋之問的合稱,這裏用來指沈義倫、宋琪。 [24] 

宋琪至道九老

宋琪晚年時,與張好問、李運、武允成、僧人贊寧魏丕、楊徽之、朱昂、李昉交遊,效仿唐代白居易舉辦九老會,並稱為至道九老。 [25] 

宋琪人際關係

宋琪妻子

高氏,高繼衝之女,初嫁馬仁瑀 [34] 

宋琪兒子

宋貽序,歷任右贊善大夫、復州副使、殿中丞 [35] 
宋貽庥,曾任大理評事。 [35] 
宋貽廣,特賜童子科出身。 [35] 

宋琪孫子

宋宗諒,曾任秘書郎 [35] 

宋琪主要作品

全宋文》收錄有宋琪的奏疏八篇:《請太宗封禪第一表》、《請太宗封禪第二表》、《請太宗封禪第三表》、《奉詔論邊事疏》、《平燕薊十策疏》、《以許王薨請改南郊時日奏》、《陳西北藩部及西川形勢奏》、《乞檢討六曹沿革奏》。 [33] 

宋琪史料索引

宋史·卷二百六十四·列傳第二十三》 [31] 
東都事略·第三十一卷·列傳十四》
隆平集·第四卷》 [30] 
《續通志·卷三百五·列傳宋九》 [36] 
參考資料
  • 1.    《宋史·太宗紀》:至道二年九月戊寅,右僕射宋琪薨。
  • 2.    《宋史·宋琪傳》:宋琪,字俶寶,幽州薊人。少好學,晉祖割燕地以奉契丹,契丹歲開貢部,琪舉進士中第,署壽安王侍讀,時天福六年也。幽帥趙延壽闢琪為從事。
  • 3.    《宋史·宋雄傳》:宋雄,幽州人。初與宋琪齊名燕、薊間,謂之“二宋”。
  • 4.    《宋史·宋琪傳》:會契丹內侵,隨延壽至京師。延壽子贊領河中節度,漢初改授晉昌軍,皆署琪為記室。
  • 5.    《宋史·宋琪傳》:周廣順中,贊罷鎮,補觀城令。
  • 6.    《宋史·宋琪傳》:世宗徵淮南,贊自右龍武統軍為排陣使,復辟琪從徵。
  • 7.    《宋史·宋琪傳》:及金陵歸款,以贊鎮廬州,表為觀察判官。部有冤獄,琪辨之,免死者三人,特加朝散大夫。
  • 8.    《宋史·宋琪傳》:贊仕宋,連移壽陽、延安二鎮,皆表為從事。
  • 9.    《宋史·宋琪傳》:乾德四年,召拜左補闕、開封府推官。太宗為府尹,初甚加禮遇,琪與宰相趙普、樞密使李崇矩善,出入門下,遂惡之,乃白太祖出琪知龍州,移閬州。
  • 10.    《宋史·宋琪傳》:開寶九年,為護國軍節度判官。太宗即位,召赴闕。時程羽、賈琰皆自府邸攀附致顯要,抑琪久不得調。
  • 11.    《宋史·宋琪傳》:太平興國三年,授太子洗馬,召見詰責,琪拜謝,請悔過自新。遷太常丞,出知大通監。
  • 12.    《宋史·宋琪傳》:五年,召歸,將加擢用,為盧多遜所阻,改都官郎中,出知廣州,將行,復以藩邸舊僚留判三司勾院。
  • 13.    《宋史·宋琪傳》:七年,與三司使王仁贍廷辨事忤旨,責授兵部員外郎,俄通判開封府事。
  • 14.    《宋史·宋琪傳》:八年春正月,擢拜右諫議大夫、同判三司。三月,改左諫議大夫、參知政事。是秋,上將以工部尚書李昉參預國政,以琪先入,乃遷琪為刑部尚書。十月,趙普出鎮南陽,琪遂與昉同拜平章事。
  • 15.    《宋史·宗室列傳》:八年,進封陳王,改名元佑。詔自今宰相班宜在親王上,宰相宋琪、李昉清遵舊制,不允。
  • 16.    《宋史·宋琪傳》:九年冬,郊祀禮畢,加門下侍郎、昭文館大學士。禹錫陰結琪,欲因白請盧多遜舊第,上益鄙之。先是,簡州軍事推官王浣引對,上嘉其雋爽,面授朝官。翼日,琪奏浣經學出身,一任幕職,例除七寺丞。上曰:“吾已許之矣,可與東宮官。”琪執不從,擬大理丞告牒進入,上批曰:“可右贊善大夫。”琪勉從命,上滋不悦。
  • 17.    《宋史·宋琪傳》:廣南轉運王延範,高氏之親也,知廣州徐休復密奏其不軌,且言其依附大臣。上因琪與禹錫入對,問延範何如人,琪未知其端,盛言延範強明忠幹,禹錫旁奏與琪同。上意琪交通,不欲暴其狀,因以琪素好詼諧,無大臣體,罷守本官。
  • 18.    《宋史·宋琪傳》:二年,將討幽薊,詔羣臣各言邊事。琪疏上謂:“大舉精甲,以事討除,靈旗所指,燕城必降。……變其衣冠,被以聲教,願歸者俾復舊貫,懷安者因而撫之,申畫郊圻,列為州縣,則前代所建松漠、饒落等郡,未為開拓之盛也。”琪本燕人,以故究知蕃部兵馬山川形勢。俄又上奏曰:“國家將平燕薊,臣敢陳十策:一、契丹種族,二、料賊眾寡,三、賊來佈置,四、備邊,五、命將,六、排陣討伐,七、和蕃,八、饋運,九、收幽州,十、滅契丹。”疏奏,頗採用之。
  • 19.    關於宋琪上疏的時間,《宋史·宋琪傳》記為端拱二年(989年),《資治通鑑長編》則記為雍熙三年(986年)。但端拱二年時契丹侵擾河北,朝廷根本無暇遠議幽薊。此疏當為雍熙三年春曹彬等出師時所上,因此專言幽薊事宜。
  • 20.    《宋史·宋琪傳》:端拱初,上親耕籍田,以舊相進位吏部尚書。
  • 21.    《宋史·宋琪傳》:淳化五年,李繼遷寇靈武,命侍衞馬軍都指揮使李繼隆為河西兵馬都部署以討之。西川賊帥李順攻劫州縣,以昭宣使王繼恩為劍南西川招安使。琪又上書言邊事。奏入,上密寫其奏,令繼隆擇利而行。
  • 22.    《宋史·宋琪傳》:至道元年春,大宴於含光殿,上問琪年,對曰:“七十有九。”上因慰撫久之。二年春,拜右僕射,特令月給實奉一百千,又以其衰老,詔許五日一朝。是年九月被病,……又口占遺表數百字而卒。贈司空,諡惠安。
  • 23.    廖寅.宋琪與宋太宗朝政治散論:《北方論叢》,2011年第4期
  • 24.    《西清詩話·卷中》:國初,宋琪、沈義倫俱在黃閣,時久旱;既雨,復不止,廣陌泥淖,琪厭之,謂義倫曰:“可謂‘燮成三日雨’。”義倫遽對雲:“調得一城泥。”楊徽之聞而抵掌曰:“不意中書再生沈、宋也。”
  • 25.    《山堂肆考·卷一百七》:李文公昉罷相後,與張好問、李運、宋琪、武允成、吳僧贊寧、魏丕、楊徽之、朱昂,思樂天九老之會,欲繼其事,為至道九老。
  • 26.    續資治通鑑:卷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8-12]
  • 27.    宋大詔令集:卷第六十五  .古籍文獻網[引用日期2017-08-13]
  • 28.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百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8-13]
  • 29.    歐陽修集:卷一三○  .古籍文獻網[引用日期2017-08-12]
  • 30.    隆平集:第四卷  .古籍文獻網[引用日期2017-08-13]
  • 31.    宋史:列傳第二十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12-31]
  • 32.    宋論:卷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8-07]
  • 33.    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第002冊: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397-408
  • 34.    《宋史·宋琪傳》:初,上令琪娶馬仁瑀寡妻高繼衝之女,厚加賜與以助採。
  • 35.    《宋史·宋琪傳》:起復貽序為右贊善大夫,貽庥為大理評事,貽廣童子出身。天禧初,錄其孫宗諒試秘書郎。貽序嘗預修《冊府元龜》,筆札遒勁。未幾,坐事左遷復州副使,起為殿中丞卒。
  • 36.    續通志:卷三百五  .古籍文獻網[引用日期2017-08-1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