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起巖

(元代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

鎖定
張起巖(1285年-1353年),字夢臣,號華峯,晚年自號華峯真逸,祖籍山東章丘(今屬山東),後遷濟南禹城(今山東德州禹城),高祖時由禹城遷居歷城(今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世居華不注裏(今山東濟南黃台附近) [5]  ,元代延祐復科首位狀元,著名政治家、史學家,一代名臣。 [5] 
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左榜進士第一,授登州同知,累遷監察御使。元文宗至順年間(1330年-1332年),拜禮部尚書,轉中書參議,遷翰林侍講。後至元三年(1337年),出為南台御使,入中台,轉燕南廉訪使。又入為翰林承旨,拜御使中丞,詔修遼、金、元三史,任總裁官,積階至榮祿大夫。史成,上書乞骸骨致仕歸。元惠宗至正十三年(1353年),張起巖去世,享年六十九歲,賜諡號“文穆”。 [2] 
張起巖博學多文,熟悉金源典故,史館立言未當,其均能據理竄定。又善篆、隸,其書見於篆法處皆有勝韻。其文則深厚醇雅,理致自足。所著有《華峯漫稿》《華峯類稿》《金陵集》各若干卷。《元詩選·三集》錄其詩十五首。 [16] 
全    名
張起巖
夢臣
諡    號
文穆
所處時代
元朝
民族族羣
漢人
出生地
濟南
出生日期
1285年3月4日
逝世日期
1353年
逝世地
濟南
主要成就
元朝首屆科舉狀元(左榜)
主要作品
《華峯漫稿》
《華峯類稿》
《金陵集》

張起巖人物生平

張起巖出生傳奇

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張起巖生於濟南。關於張起巖出生傳説有二:一為其母丘氏有娠,“見長蛇數丈入塌下。”長蛇消失後誕下張起巖,此説法頗具傳奇色彩。 此外,據《元史》記載: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三月乙亥,太史向皇帝奏請文昌星明,表示文運將興。當時正值世祖行幸上京,第二日丙子之時,皇孫(文宗)降生於儒州,同夜,張起巖亦生。 這樣的巧合,使當時論者認為此絕非偶然。 [2] 
張起巖天質穎秀,幼從父學,授《孝經》《論語》諸書,八歲便能熟練背誦。十歲誦詩,過目成誦,日成百首。良好的教育對張起巖成為延祐復科的首位狀元,打下堅實的基礎。

張起巖初入仕途

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年)前後,弱冠之年的張起巖,萌祖蔭以察舉身份出任福山(今屬山東)縣學教。當時正值縣官處理蝗災事宜,轉而交付張起巖處理縣事。 張起巖任職期間明斷是非,十分公允,處理災害事務果斷得當,災民得到安置,農業生產得到恢復。當地百姓競相流傳:“如果要是張起巖成為縣官,我們還有什麼可擔心的呢。” [2] 

張起巖復科登第

元仁宗皇慶二年 (1313年)末,朝廷決定恢復科舉制度。 於延祐元年(1314年)、二年(1315年),相繼在大都舉行會試和殿試(廷試),張起巖於延祐二年(1315年)應試,為延祐乙卯左榜第一名。張起巖當時是左榜狀元,所謂左榜即漢人南人榜,同時還有被錄取的右榜狀元護都沓兒,所謂右榜即蒙古人、色目人榜。張起巖因此被後人譽為“元朝開科為狀元,自張起巖始”(葉子奇《草木子》卷三) [3]  。張起巖被朝廷賜進士及第,授從六品散階承務郎、正七品職官同知登州(今屬山東)事,負責相關府事。同年,張起巖又被授集賢修纂,專任國子監博士。不久升為國子監丞,官進翰林院待御,同時進入國史院,兼任編纂官等職。 [2] 

張起巖剛正不阿

元泰定帝泰定二年(1325年)前後,張起巖擔任監察御史,中書參贊楊廷玉因貪獲罪,台臣奉旨於朝堂之上逮捕之。丞相倒剌沙因其同僚被捕,十分不滿,便侮辱台臣罔上,欲將台臣重判處極刑。 張起巖以台臣為新拜官職,據理力爭。 他認為台臣按例律劾百官,議論當朝政事,是其職責使然。他認為現在台臣因為奉公執法獲戾,有風紀解體之態勢。這種做法會讓正直結舌,忠良心寒,實在不是盛世應該發生的事情。且世皇建台閣監督羣臣,廣開言路,維持良好秩序。而今皇帝即位詔旨,實屬動法祖宗。現台臣連坐遭譴,公論杜塞,這樣怎能稱之為順應祖宗法?此後,張起巖多次上書為台臣據理力爭,均未得到回覆,於是廷爭愈發頻繁,泰定帝終為所動,對相關事宜進行緩釋。 [2] 

張起巖宦海沉浮

元文宗至順二年(1331年),張起巖出任禮部尚書;同年,轉參議中書省。 [2]  至順三年(1332年)由參議中書省轉為翰林侍講學士、知制誥兼修國史。從政治上看,張起巖被趕出了中書省,仕途上遭遇了挫折;但從爵秩上,他不降反升,翰林侍講學士為從二品,參議中書省事為正四品。 [15] 
至順三年(1332年),文宗病逝。同年十二月,繼位的元寧宗駕崩,政局不穩。 適逢燕南地區起大案,有民上言,舉報部使有謀不軌者。後經仔細調查後,發現該民所言為虛,法司言及:“依唐律,告叛者,皆不反坐。”提議從緩處理當事者。張起巖卻提出,當今儲君未立,人情危疑,如果不誅殺此人用來威懾奸謀,恐怕有妨大計。 遂催促有司備文定案。這件事以後,諸官對張起巖肅然起敬,重要事宜均尋求張起巖定奪。 [2] 
元順帝元統元年(1333年),張起巖為翰林侍講學士,與王結、歐陽玄奉詔同修泰定帝、天曆兩朝實錄。
至元三年(1337年),張起巖出任江南行台侍御史。
至元五年(1339年),張起巖被調回京師,任御史台侍御史。
至元六年(1340年),出任燕南河北道肅政廉訪使。
至正元年(1341年),張起巖出任江南行台御史中丞。
至正二年(1342年),出任御史台御史中丞。 [15] 

張起巖出任裁官

元順帝至正三年(1343年)三月,元順帝下達了修遼、金、宋三史詔書、任命修史的都總裁、總裁官、提調官等人選。詔書明確指出:“遴選位望老成,長於史才,為眾所推服的人交做總裁官”。張起巖以御史中丞身份充任總裁官之一。 [2] 
至正四年(1343年)到至正八年(1348年),張起巖復為翰林學士承旨,積階至榮祿大夫。主要工作還是編纂三史。 [15] 

張起巖晚年生活

至正九年(1349年),張起巖在六十五歲高齡編史成功,遂上書辭官還鄉。
至正十三年(1353年),張起巖病逝於家鄉,享年六十九歲,被追授“文穆”諡號。 [2] 

張起巖主要影響

張起巖改革國子監

元代國子監貢士法是採取的齊履謙制定積分法及趙孟頫、元明善改進的積分法來考核貢士。積分法規定國子生每季考其學行,以次第升,經過考試,辭理俱優者一分,辭平理優者半分,歲終積至八分者充高等,以四十人為限額。然後,由集賢院和禮部定其藝業,選其及格者六人以充歲貢;三年不通一經及在學不滿一歲者,並黜之。 [6]  張起巖升任國子監丞後,改積分法為“推擇德行”法,據《元史·許有壬傳》記載,張起巖採用“推擇德行”法廢除積分法。推擇德行法與積分法考核大致相同,而在防備約束貢士的考核中標準更加嚴密。許有壬與張起巖因此有爭議。後改革國子監“推擇德行”法僅試行一年多就廢止了。 [7] 

張起巖編纂三史

張起巖為官四十餘年,任翰林學士丞旨,知制誥兼修國史, 張起巖熟於金朝典故,對於宋朝儒釋道的源委,多有研究。 與楊宗瑞黃溍揭奚斯等共同擔任三朝(遼、宋、金)實錄總裁官後,張起巖以其嚴謹的態度教授撰者凡書中舉例,必有所依。 同僚史官有惺惺露才、恃才為傲者,每立言不妥,他不以口爭,均據理所改,其文深厚淳雅,理致自定,統系自正。 [4] 

張起巖真定治水

張起巖在調任燕南廉訪使期間,在其所轄地真定路治理水患,取得治水的成功。真定地處滹沱河流域,夏秋季節往往氾濫成災。根據現有元代史料推斷,張起巖作為燕南河北道廉訪使,領導並組織修好了上一年被洪水沖毀的河堤,疏通了被泥沙淤塞的河道,整治被水淹沒的民田。而且是年河水沒再氾濫,取得了治水的顯著成績,所以《元史·張起巖傳》説:“滹沱河水為真定害,起巖論封河神為侯爵,而移文責之,復修其堤防,瀹其湮鬱,水患遂息。”張起巖修理疏通河道和封河神寫文章申訴其瀆職等虛實的辦法治理河道,有效的治理了真定水患。 [8] 

張起巖金陵治吏

張起巖出任江南諸道行御史台侍御史期間做了很多工作,可惜隨着元朝的滅亡,英聲茂績已煙消雲散,所留吉光片羽,已無法復原其當年的全部歷史風貌。其在任上所寫的詩文《行台公署察院正廳記》中認為檢察官員執法就像天上的太微星一樣順應天象,職責就是舉發過失,糾正錯誤;公正正義的評論自會長久。作為監察官員,要入正廳匾額所言“忠實不欺”,不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做到無愧於職;又從正反兩面,對怎麼做是稱職,怎麼做是瀆職,用對比的手法,做了全面而又深刻的論述。元代詩僧釋大訢稱讚張起巖的治吏工作“紀綱吳楚東南重,事業夔皋伯仲間。”從側面折射出當年金陵社會各界對於張起巖非常敬重,評價甚高。 [9] 

張起巖歷史評價

元代山東宣慰司奏差王汝弼:“(張起巖)貧而力學,識與學俱進,是殆間生,不當以常人遇也。” [10] 
元代理學家唐元在《贄見夢臣張侍御書》中稱讚張起巖:“碩學宏才”,名滿天下;為政有方,使“十遒向風,百僚屏息”;“謙撝待士。不以已長退人,天下之人皆知之。” [10] 
元代詩僧釋大訢在《次韻張夢臣侍御遊蔣山五十韻》中稱讚:“師表儒林盛,賢勞王事敦。” [10] 
元代詩人、官員、學者胡助在《張夢臣真贊》中寫到:“光嶽氣全,金玉輝潤。大魁天下,開先文運。” [10] 
元代官員、學者、書法家歐陽玄:“名世之士”,“王佐之才”。 [10] 
《元史》稱讚張起巖:論事剴直,無所顧忌。 [2] 

張起巖人際關係

張起巖家族關係

張起巖家世,《元史》有明確記載。 張氏家於五季時代遷至禹城(今屬山東德州)以避災禍。
高祖:張迪,金元時期山東割據勢力之一濟南公張榮的元帥右監軍。
曾祖:張福,濟南路軍民鎮撫兵鈐轄。
祖父:張鐸,東昌錄事判官。
父親:張範,四川儒學副提督。
母親:丘氏。
子:張琳,張琛 [2] 

張起巖結交友好

師長
元代文學家劉敏中張養浩皆視張起巖為同鄉後學,張起巖稱劉敏中為先生、自稱為張養浩門生。 [11] 
好友
延祐復科後,張起巖狀元及第。此後一生為官, 與其交往均為朝中重臣,如歐陽玄、黃溍揭奚斯呂思誠等儒學之仕。 其中歐陽玄與張起巖既是同年進士,後又同為修三史之總裁官,成為密切交往的同事和摯友更難得的是,兩人曾奉敕互為對方已故父親撰寫碑文。 [4] 
學生
張起巖在江南行台御史中丞時,發現危素有才,並提攜去京城,推薦編纂宋遼金三史。 [12] 

張起巖軼事典故

張起巖威貌知禮

張起巖成為狀元后,為朝廷所重用。元文宗親自出郊祀便選張起巖任大禮使。 《元史》所載,張起巖儀態嚴整,面如紫瓊,擁有美髯飄飄,且眉眼清揚可觀,望知即可知其為雅量君子。張起巖伴帝左右,有禮有節,衣冠嚴整,陪同百官數位,望張起巖如古書所述之標準,皆感嘆之。 皇帝大悦,對其賞賜優厚,轉任參議中書省,負責相關事宜。 [2] 

張起巖百里負米

張起巖的父祖都為官清廉,不治產業,而又樂善好施,所以張起巖青少年時代,家境有時也較為貧苦。為了減輕父母的家庭經濟負擔,張起巖不得不“下帷教授”,靠教授啓蒙兒童掙點“束脩”以維持自己的生活和貼補家用,並親自為父母負米百里,可與聖賢子路媲美了。 [13] 

張起巖主要作品

《元史》中記載張起巖著有《華峯漫稿》《華峯類稿》《金陵集》等著作。 [2] 
現存張起巖詩文,《全元文》、《全元詩》中總計收文五十四篇,詩二十首,還有部分傳狀碑銘沒有被收錄。 [14]  清代《肥城縣誌》 中保留張起巖大量作品,有《加封大成至聖宣王碑記》和《瞻岱亭記》兩篇。張起巖在肥城境內創作的詩歌《遊金牛山三十韻》也被收錄其中。
張起巖博學多才,書法作品也稱得上為上品,擅長篆、隸。現存有碑額拓片《句容縣功刻詞記》《迎祥宮碑文》等。 [2] 

張起巖後世紀念

山東省肥城市的一些地方史料等均記載,張起巖童年時期在肥城所屬的牛山資聖院接受教育 [1]  。康熙十一年 (1672年)《肥城縣誌·書院》 明確記載:“牛山書院。在縣西八里鬱葱山內,即狀元張起巖讀書處, 題詠碑記存焉。 ”嘉慶二十年(1815年)《肥城縣誌》記載,張起巖的讀書處就在牛山的獐猴崖。而且基礎建築遺址尚存。 [2] 

張起巖人物爭議

山東省肥城市的一些地方史料等均記載張起巖為山東肥城人; [1]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肥城鄉土志》 記載較為嚴謹,其中《流寓人物誌》載張起巖為濟南人,同時講述其生平事蹟均出自《元史·張起巖傳》。 並在文末註釋:“(肥城)邑井桂莊,相傳為起巖故里,其後裔徙居白雲橋等莊者尚繁。金牛山之獐猴崖有起巖讀書處故址,文廟瞻岱亭等處多有起巖撰書碑記,故父老皆傳為肥城人。”《肥城鄉土志》認為此段記載與《元史》記載不符,所以將其列入流寓人物誌。 [2]  對於張起巖的出生地雖多方均有記載,但根據正史所載及張起巖留世作品可考,張起巖是元代濟南路歷城(今濟南市歷城區)人,祖籍章丘,祖上曾遷居宋代濟南府禹城,最後高祖定居歷城 [5]  雖説法不一,但可以顯示出在山東當地,百姓對張起巖有着廣泛的接受程度。 [2] 
參考資料
  • 1.    元朝狀元張起巖與肥城梁聖軍  .中華泰山網[引用日期2015-09-17]
  • 2.    王冉.元儒張起巖生平述略[J]. 赤 峯 學 院 學 報( 漢 文 哲 學 社 會 科 學 版).2019.12(40) 9-12
  • 3.    王偉麗 元延祐二年第一甲進士人數釐定 [J] 職大學報,2019.2:122-124
  • 4.    操宇晴.為政論事剴直 修史深厚醇雅 ---元代史學家 張起巖[J] 文史知識 2019.5:17-21
  • 5.    薛祥生.元代第一個漢人狀元--張起巖:濟南出版社,2016年:第001頁
  • 6.    薛祥生.《元代第一個漢人狀元-張起巖》:濟南出版社,2016年:049
  • 7.    薛祥生.元代第一個漢人狀元--張起巖:濟南出版社,2016年:050頁
  • 8.    薛祥生.元代第一個漢人狀元--張起巖:濟南出版社,2016年:074頁
  • 9.    薛祥生.元代第一個漢人狀元--張起巖:濟南出版社,2016年:076頁
  • 10.    薛祥生.元代第一個漢人狀元--張起巖:濟南出版社,2016:077頁-080頁,129頁-130頁
  • 11.    薛祥生.元代第一個漢人狀元--張起巖::濟南出版社,2016年:121頁-123頁
  • 12.    薛祥生.元代第一個漢人狀元--張起巖:濟南出版社,2016年:089頁-090頁
  • 13.    薛祥生.元代第一個漢人狀元--張起巖:濟南出版社,2016年:017頁
  • 14.    薛祥生.元代第一個漢人狀元--張起巖:濟南出版社,2016年:104頁
  • 15.    薛祥生.元代第一個漢人狀元--張起巖:濟南出版神,2016年:065頁-070頁
  • 16.    鄧紹基,楊鐮主編..中國文學家大辭典,遼金元卷:中華書局,2006年:第185-186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