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何繼筠

鎖定
何繼筠(921年-971年8月23日 [32]  ),字化龍,一字襲之 [25]  。河南(河南商丘)人 [1]  。五代至北宋初年將領,後周天平軍節度使何福進之子。
何繼筠早年仕於後晉後漢、後周三朝,歷任供奉官、成德衙內都校、欽州刺史、內殿直都知、棣州刺史等職,隨父作戰。後周恭帝時,改西北面行營都監。北宋建立後,繼續鎮守棣州,並參與出征北漢,奉命於石嶺關阻擊南下遼軍,在陽曲縣北取得大捷。以功官至建武軍節度使、判棣州。開寶四年(971年),何繼筠去世,年五十一歲。獲贈侍中
何繼筠為人深沉有謀略,守邊二十年,與士卒共甘苦,多次以少勝多,能使遼人畏服 [17] 
本    名
何繼筠
化龍,一字襲之
所處時代
五代→北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河南
出生日期
921年
逝世日期
971年8月23日 [32] 
主要成就
久鎮棣州,屢破北漢
陽曲大敗遼軍
官    職
建武軍節度使、判棣州
追    贈
侍中

何繼筠人物生平

何繼筠恩蔭入伍

何繼筠之父何福進,歷事後唐後周,累官忠武、成德、天平三鎮節度使 [1]  何繼筠自幼便顯露將帥之器,他與同伴嬉戲時,一定將隊伍按戰陣排列。 [2] 
後晉初年,何繼筠以恩蔭補任殿直 [3] 
後漢隱帝時,樞密使郭威(即後來的後周太祖)主持討伐“三叛”(河中節度使李守貞、永興軍節度使趙思綰、鳳翔節度使王景崇),表請何繼筠隨徵。戰後,何繼筠改任供奉官 [4] 

何繼筠隨父征戰

廣順元年(951年),郭威稱帝,建立後周,是為後周太祖。三月,何福進轉任成德軍節度使,署任何繼筠為衙內都校。他曾經率領偏師出土門,擊敗北漢軍,斬首數千級,以功兼領欽州刺史 [5] 
廣順二年(952年)九月,遼朝大將高模翰率兩千騎兵侵擾成德軍轄下的深、冀二州,製造葦筏以渡胡盧河(今河北寧晉縣東南)。何繼筠隨虎捷都指揮使劉誠誨等率兵屯駐貝州,以抵禦遼軍,高模翰聞訊後匆忙北撤,劉誠誨等部在武強縣救回了被遼軍俘虜的老幼一千餘人。此時,被遼軍掠去的冀州數百位丁壯,望見後周軍抵達,爭相喧譁響應,意圖夾擊遼軍,但劉誠誨等不敢呼應進攻,這些人都被遼軍殺死。 [6]  [22] 
不久後,何繼筠隨何福進入朝覲見,授內殿直都知 [7] 

何繼筠久鎮棣州

顯德元年(954年)正月,何福進去世 [23]  ,何繼筠離職服喪。但在服喪期中被起復,任濮州刺史,領兵戍衞靜安軍。遼軍入侵,何繼筠率兵迎擊,將其打敗。後改任棣州刺史。 [7] 
顯德六年(959年),後周世宗柴榮北征遼朝,意圖收復燕雲十六州,一路攻至瓦橋關(今河北雄縣城西南),同時命何繼筠領所部兵越百井道,破北漢軍數千人 [8]  。同年,柴榮因病去世,其子柴宗訓即位,是為後周恭帝。恭帝即位後,改何繼筠為西北面行營都監 [9] 
顯德七年(960年),後周殿前都點檢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代周稱帝,建立北宋,是為宋太祖。次年(961年),太祖升棣州刺史為團練使,任命何繼筠為首任棣州團練使。建隆三年(962年),被授為關南兵馬都監 [10] 乾德四年 (966年),加兼棣州防禦使 [11] 

何繼筠大破漢遼

開寶元年(968年)八月,何繼筠作為先鋒部署,隨昭義軍節度使李繼勳出征北漢 [26]  。九月,李繼勳等在洞過河(一作銅鍋河、銅温河、銅渦河、銅鍋河)遭遇北漢樞密使馬峯所部,何繼筠領先鋒軍擊破馬峯,斬首兩千餘級,獲馬五百匹,並生擒北漢將領張環、石斌(一作石贇),趁勝攻取汾河橋,直抵北漢都城太原城下,焚燒延夏門。宋軍攻勢猛烈,再敗自城中出戰的北漢殿直都知郭守斌部 [12]  [27]  [35]  。十一月,因遼軍來援,李繼勳、何繼筠等撤軍 [28] 
開寶二年(969年)二月,太祖親征北漢,授何繼筠為石嶺關(今山西陽曲東北關城)部署,屯駐陽曲縣。不久後,太祖得到了遼軍分兵南下來援北漢、其中一路將自石嶺關進入的消息,於是以驛馬急招何繼筠至太原城下,親自授他破遼方略,隨後命何繼筠率精鋭騎兵數千趕赴石嶺關,以阻扼遼軍。四月,何繼筠依計行事,在陽曲縣北大破遼軍,追擊數十里,生擒其武州刺史王彥符,獲得生口一百餘人,斬首一千餘級,奪得馬七百匹及眾多的軍械、甲冑。北漢一向倚仗遼朝為聲援,等到何繼筠獻捷之後,太祖命人在太原城下把所獲的遼軍首級、鎧甲展示給北漢守軍,使其士氣大喪。八月,何繼筠因功建節,拜建武軍(治邕州)節度使,判棣州。 [13]  [29]  [36] 

何繼筠劍胄同葬

開寶三年(970年)十一月,何繼筠入朝覲見。同月,太祖下詔賜他以鞍馬、戎杖,命其回鎮棣州 [31]  [14]  [30] 
開寶四年(971年),何繼筠因與權知鎮州、給事中劉載不和,向太祖控訴劉載,使劉載於七月被貶為與山南東道行軍司馬。不久後,何繼筠再次入朝,突生背疽。太祖親臨其府邸探望,賞賜頗為豐厚。七月三十日(8月23日) [32]  ,何繼筠在東京病逝,享年五十一歲。太祖前往弔祭,為之流淚,對左右侍臣説:“何繼筠捍衞邊境有功,朕之所以不早授他一鎮節度使,正因他‘數奇’(命數不好)。如今剛領節度使,果然走到了淪沒的結局,實在可惜啊。”隨即下詔追贈何繼筠為侍中,賜絹五百匹,並命中使監護喪事,特令把他生前的佩劍和甲冑一同陪葬。 [15]  [31] 

何繼筠主要影響

何繼筠性格沉穩,智略過人,在邊境任職二十年,與士卒同甘共苦,能得其殊死效忠。他善於揣度邊境情勢,多次以少勝多,使遼人畏服,多有供奉其畫像者 [17]  [33]  。其主要活躍於後周與北宋初年,軍事活動如下:
  • 廣順元年(951年),率偏師出土門,敗北漢軍,斬首數千級。 [5] 
  • 廣順二年(952年),隨虎捷都指揮使劉誠誨等屯駐貝州,迫使遼將高模翰北撤,並救回了被遼軍俘虜的老幼一千餘人。 [6]  [22] 
  • 顯德元年(954年),領兵戍衞靜安軍,再次擊破入侵的遼軍。 [7] 
  • 顯德六年(959年),領所部越百井道,破北漢軍數千人。 [8] 
  • 開寶元年(968年),作為先鋒部署,在洞過河擊破北漢樞密使馬峯所部,斬首兩千餘級,生擒北漢將領張環、石贇(一作石斌),攻取汾河橋,進抵北漢都城太原 [12]  [27] 
  • 開寶二年(969年),率精鋭騎兵數千在陽曲縣北大破南下救援北漢的遼軍,生擒遼武州刺史王彥符,斬首一千餘級。 [13]  [29] 
此外,何繼筠自後周世宗時久鎮棣州,以防禦遼朝。他與關南李漢超、瀛州馬仁瑀、常山韓令坤、易州賀惟忠、西山郭進、晉州武守琪、隰州李謙溥、昭義李繼勳、延州趙贊、慶州姚內斌、環州董遵誨、原州王彥升、靈武馮繼業組成西、北兩處邊防,使得北宋開國之後二十年內無西北之憂。 [16] 

何繼筠歷史評價

趙匡胤:“繼筠捍邊有功。” [19]  [33] 
賈昌朝:“太祖命李漢超鎮關南,馬仁瑀守瀛州,韓令坤鎮常山,賀惟忠守易州,何繼筠領棣州,郭進控山西,武守琪戍晉陽,李謙溥守隰州,董遵誨屯環州,王彥升守原州,馮繼業鎮靈武。筦榷之利,悉輸之軍中,聽其貿易,而免其徵税。邊臣富於財,得以為間諜,羌夷情狀,無不預知。二十年間,無外顧之憂。” [18] 宋史》引
曾鞏:“太祖太宗能得人,長壘橫邊遮虜塵。太傅李漢超,侍中何繼筠,二子追接吳與孫,鎮齊撫棣功業均。卓哉祖宗信英特,明如秋泉斷如石。一朝出節合二子,口付心隨斷纖惑。磨笄之旁郡城下,麻利商租若山積。二子開庫啖戰士,以屋量金乘量帛。洪濤入坐行酒杯,牛胾羊蒸委若灰。歲費鉅萬不計籍,戰士歡酣氣皆百。二子按轡行邊隅,牙纛宛轉翻以舒。汛掃沙磧無纖埃,塞門千里常夜開。壯耕老餔安且愉,桑麻蔽野華芬敷。濟南遠清麻樂石,百井夜出摧穹廬。神哉祖宗知大體,趙任李牧真如是。漢文齷齪豈足稱,郎吏致激麻污騂。” [24] 《邊將》
李燾:“繼筠深沈有智略,與士卒同甘苦,得其死力。居北邊前後二十年,善揣知敵情,屢以少擊眾,契丹人畏伏,多畫像拜之。” [33] 續資治通鑑長編
  • 繼筠屢以少擊眾,在塞上二十年,敵人畏其名,繢其像而拜之。 [34] 
  • 繼筠兒童時嬉戲,必分佈部伍、為戰陳狀。及長善射,深沉有謀,與士卒同甘苦。 [34] 
  • 太祖削五代之亂,創萬世之業,制兵有謀,御將有術。付郭進以邢州、李謙溥以隰州,俾制太原;畀何繼筠以滄景、賀惟忠以易州、李漢超以關南、馬仁瑀以瀛州,俾控北敵;授姚內斌以慶州、董遵誨以通遠軍、王彥升以原州,俾御西寇。結之以恩、豐之以財,小其名而重其權,少其兵而久其任。每來朝,則命之坐,賜予優厚。北邊軍市之租,多賜諸將。惟何繼筠授以節制,示以懋功之典。其他所居之官,不過巡檢使之名。而所領之兵,亦不過五、六千人。而任之久,乃至二十年,少亦不減十餘年。是以夷狄畏服,邊鄙無事,由制兵御將得其道。 [34] 以上均引自《東都事略
脱脱:“宋初,交、廣、劍南、太原各稱大號,荊湖、江表止通貢奉,契丹相抗,西夏未服。太祖常注意於謀帥,命李漢超屯關南,馬仁瑀守瀛州,韓令坤鎮常山,賀惟忠守易州,何繼筠領棣州,以拒北敵。又以郭進控西山,武守琪戍晉州,李謙溥守隰州,李繼勳鎮昭義,以御太原。趙贊屯延州,姚內斌守慶州,董遵誨屯環州,王彥升守原州,馮繼業鎮靈武,以備西夏。其族在京師者,撫之甚厚。郡中筦榷之利,悉以與之。恣其貿易,免其所過徵税,許其召募亡命以為爪牙。凡軍中事皆得便宜,每來朝,必召對命坐,厚為飲食,錫齎以遣之。由是邊臣富貲,能養死士,使為間諜,洞知敵情;及其入侵,設伏掩擊,多致克捷,二十年間無西北之憂。以至命將出師,平西蜀,拓湖湘,下嶺表,克江南,所向遂志,蓋能推赤心以馭羣下之所致也。” [19] 《宋史》
顧炎武:“韓令坤鎮常山,馬仁瑀守瀛,王彥升居原,趙贊處延,董遵誨屯環,武守琪戍晉,何繼筠牧棣,若張美之守滄、景,鹹累其任。管榷之得,賈易之權,悉以畀之。又使得自誘募驍通,以為爪牙,軍中之改俱以便宜從事。是以二十年間,無西北之虞。” [20] 日知錄

何繼筠軼事典故

何繼筠奔赴石嶺關前,宋太祖對他説:“第二天正午,朕等你前來進奏捷報。”當時適逢盛暑,太祖還命太官準備麻漿粉賜給何繼筠解暑,何繼筠食用後,即刻辭別太祖,奔赴石嶺關。次日正午,太祖如期等在北台。見一人騎馬南來,急忙派人迎問,乃是何繼筠之子何承睿前來獻捷。 [13]  [29] 

何繼筠人際關係

關係
姓名
簡介
祖父
何神劍
累贈左驍衞大將軍。
父親
後周時官至天平節度使、同平章事,卒贈中書令
妻子
楊氏
——
兒子
何承睿
隨父於石嶺關大破遼國。
字正則,官至齊州團練使,卒贈相州觀察使
孫子
何龜齡
曾任侍禁
何昌齡
娶齊王趙元佐之女太和縣主,官至內殿崇班
何九齡
曾任殿直
何遐齡
曾任齋郎
曾孫
何象中
何昌齡之子,官至閤門祗候
表格參考資料 [19]  [21] 

何繼筠史料索引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9~卷12 [33] 
東都事略》卷29《何繼筠傳》 [34] 
宋史》卷273《何繼筠傳》 [19] 
宋史新編》卷77《何繼筠傳》 [25] 
參考資料
  • 1.    《宋史》卷273《何繼筠傳》:何繼筠,字化龍,河南人。父福進,歷事後唐至周,累官忠武、成德、天平三節度。
  • 2.    《宋史》卷273《何繼筠傳》:繼筠幼時與羣兒戲,必分行伍為戰陣之象。
  • 3.    《宋史》卷273《何繼筠傳》:晉初,補殿直。
  • 4.    《宋史》卷273《何繼筠傳》:周祖討三叛,表繼筠從行。賊平,改供奉官。
  • 5.    《宋史》卷273《何繼筠傳》:廣順初,福進鎮真定,署衙內都校,嘗領偏師出土門,與並人戰,斬首數千級,以功領欽州刺史。
  • 6.    《宋史》卷273《何繼筠傳》:契丹將高模翰率二千騎擾深、冀,以葦栰伐度胡盧河。繼筠與虎捷都指揮使劉誠誨率兵拒之,至武強,獲老稚千餘人,模翰遁去。
  • 7.    《宋史》卷273《何繼筠傳》:俄隨福進入朝,為內殿直都知。福進卒,起復,為濮州刺史,領兵戍靜安軍。契丹內侵,繼筠逆擊敗之,改棣州刺史。
  • 8.    《宋史》卷273《何繼筠傳》:世宗徵瓦橋關,命繼筠以所部兵出百井道,破並人數千眾。
  • 9.    《宋史》卷273《何繼筠傳》:恭帝即位,以為西北面行營都監。
  • 10.    《宋史》卷273《何繼筠傳》:建隆二年,升棣州為團練,以繼筠充使。三年,命為關南兵馬都監。
  • 11.    《宋史》卷273《何繼筠傳》:乾德四年,加本州防禦使。
  • 12.    《宋史》卷273《何繼筠傳》:開寶元年秋,命昭義節度李繼勳等徵太原,以繼筠為先鋒部署。至渦河,與並人遇,擊走之,奪汾河橋,敗其眾於城下,獲馬五百匹,擒其將張環、石贇以獻。
  • 13.    《宋史》卷273《何繼筠傳》:二年春,太祖親征晉陽,契丹來援。繼筠時屯兵陽曲縣,驛召至行在所,授以方略,命將精騎數千赴石嶺關拒契丹,謂之曰:“翌日亭午,俟卿來奏捷也。”至期,帝御北台以俟。見一騎自北來,亟遣逆問之,乃繼筠子承睿來獻捷。生擒刺史二人,獲生口百餘,斬首千餘級,馬七百餘匹,器甲甚眾。初,並人恃契丹為聲援,及捷奏,太祖命以所獲首級、鎧甲示城下,並人喪氣。繼筠以功拜建武軍節度、判棣州。
  • 14.    《宋史》卷273《何繼筠傳》:三年,來朝,詔賜鞍馬、戎杖,令戍邊。
  • 15.    《宋史》卷273《何繼筠傳》:四年秋,來朝,疽發背。車駕幸其第,錫齎甚厚。未幾,卒,年五十一。帝親臨之,為之流涕,從容謂侍臣曰:“繼筠捍邊有功,朕不早授方鎮者,慮其數奇耳。今才領節制,果至淪沒,良可惜也。”贈侍中,賻絹五百匹,中使護喪,令以生平所佩劍及介冑同葬。
  • 16.    《宋史》卷273《何繼筠傳》:太祖常注意於謀帥,命李漢超屯關南,馬仁瑀守瀛州,韓令坤鎮常山,賀惟忠守易州,何繼筠領棣州,以拒北敵。又以郭進控西山,武守琪戍晉州,李謙溥守隰州,李繼勳鎮昭義,以御太原。趙贊屯延州,姚內斌守慶州,董遵誨屯環州,王彥升守原州,馮繼業鎮靈武,以備西夏。……及其入侵,設伏掩擊,多致克捷,二十年間無西北之憂。
  • 17.    《宋史》卷273《何繼筠傳》:繼筠深沉有智略,前後備邊二十年,與士卒同甘苦,得其死力。善揣邊情,邊人畏伏,多畫像祠之。
  • 18.    《宋史·卷二百八十五·列傳第四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9-27]
  • 19.    《宋史·卷二百七十三·列傳第三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9-28]
  • 20.    《日知錄·卷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9-27]
  • 21.    《舊五代史·卷一百二十四·(周書)列傳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9-28]
  • 22.    《資治通鑑》卷291:(廣順二年)九月……契丹將高謨翰以葦筏渡胡盧河入寇,至冀州,成德節度使何福進遣龍捷都指揮使劉誠誨等屯貝州以拒之。契丹聞之,遽引兵北渡。所掠冀州丁壯數百人,望見官軍,爭鼓譟,欲攻契丹,官軍不敢應,契丹盡殺之。
  • 23.    《舊五代史》卷124《何福進傳》:及聞太祖將有事於南郊,拜章入覲,改天平軍節度使,加同平章事。未及之任,卒於東京之私第,年六十有六,時顯德元年正月也。累贈中書令。
  • 24.    張廷傑 著.宋夏戰事詩研究:甘肅文化出版社,2002-06:263
  • 25.    尚恆元,孫安邦 主編.中國人名異稱大辭典 綜合卷: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10:720
  • 26.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9:(開寶元年)八月……戊辰,以昭義節度使、同平章事李繼勳為河東行營前軍都部署,侍衞步軍都指揮使党進副之,宣徽南院使曹彬為都監;棣州防禦使何繼筠為先鋒部署,懷州防禦使康延沼為都監;建雄節度使趙贊為汾州路部署,絳州防禦使司超副之,隰州刺史李謙溥為都監。
  • 27.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9:(開寶元年)九月……繼元始立,王師已入其境,乃急遣使上表契丹,且請兵為援,又遣侍衞都虞候劉繼業、馮進珂(進珂,未見,亦未詳為何官。)領軍扼團柏谷,以將作監馬峯為樞密使,監其軍。峯,太原人。繼元妻,峯女也。繼業本名重貴,姓楊氏,重勳之兄。幼事北漢世祖,遂更賜以姓名。馬峯至洞過河,(朔記作銅鍋河。案宋史作銅温河,宋史記作銅渦河,薛應旂續通鑑作銅鍋河。)與李繼勳等遇,何繼筠以先鋒擊破之,斬首二千餘級,獲馬五百疋,擒其將張環、石斌,遂奪汾河橋,薄太原城下,焚延夏門。繼元遣殿直都知郭守斌領內直兵出戰,又敗。守斌中流矢,退入城中。
  • 28.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9:(開寶元年)十一月……是月,契丹以兵來援北漢,李繼勳等皆引歸,北漢因入侵,大掠晉、絳二州之境。(契丹兵至北漢境上,此據九國志。侵掠晉、絳,此據實錄明年親征詔,皆當十一月也。)
  • 29.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10:(開寶二年)二月……戊午,詔親征。己未,以皇弟開封尹光義為東京留守,樞密副使沈義倫為大內部署;昭義節度使李繼勳為河東行營前軍都部署,建雄節度使趙贊為馬步軍都虞候,先赴太原。……夏四月……初,棣州防禦使何繼筠為石嶺關部署,屯於陽曲。上聞契丹分道來援北漢,其一自石嶺關入,乃驛召繼筠詣行在所,授以方略,並給精騎數千,使往拒之。且謂繼筠曰:“翌日亭午,俟卿捷奏至也。”時已盛暑,上命太官設麻漿粉賜繼筠,食訖,辭去。戰於陽曲縣北,大敗契丹,擒其武州刺史王彥符,斬首千餘級,獲生口百餘人,馬七百餘匹,鎧甲甚眾。己未,繼筠遣子承睿來獻捷,承睿未至,上登北台以俟,見一騎自北來,逆問之,果承睿也。北漢陰恃契丹,城久不下,上乃以所獻鎧甲、首級示之,城中人奪氣。(繼筠獻捷,本紀在壬子,今從實錄。孔守正傳雲:上徵太原,守正隸前鋒何繼筠麾下,會契丹南大王沙相公來援,守正接戰於石嶺關,契丹敗退,奔過關北,斬首萬餘級,獲偽排陣使王破得,太祖壯之,召令從駕。按守正從繼筠破敵,當是此役也。其斬獲數皆不同,疑必有一誤,今但從繼筠本傳。繼筠本傳又云生擒契丹刺史二人,據實錄止彥符一人,今從實錄。)……八月……以棣州防禦使何繼筠領建武節度使,判棣州。
  • 30.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11:(開寶三年)十一月……建武節度使、判棣州何繼筠來朝,壬戌,覆命戍邊,賜鞍馬戎仗以遣之。
  • 31.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12:(開寶四年)秋七月……給事中劉載權知鎮州,與建武節度使何繼筠不協,繼筠訴於上。癸丑,黜載為山南東道行軍司馬。……建武節度使、判棣州何繼筠來朝。癸亥,卒於京師。上親臨其喪,流涕謂左右曰:“繼筠捍邊有功,朕不早授藩鎮者,慮其數奇耳。今領旄鉞未幾,果至淪沒,豈不哀哉!”即命中使護喪事,別賜寶劍、甲冑以葬。
  • 32.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12稱何繼筠卒於開寶四年七月“癸亥(三十日)”。以中國台灣“中研院”“兩千年中西曆轉換”該日,為儒略曆971年8月23日。
  • 33.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1-09]
  • 34.    《東都事略·卷二十九》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1-09]
  • 35.    《東都事略》卷29《何繼筠傳》:太祖徵太原,繼筠奪並人汾河橋,又敗其眾於城下,擒其將張環、石斌以獻。
  • 36.    《東都事略》卷29《何繼筠傳》:開寶三年,太祖親征太原,契丹來援。繼筠屯石嶺關,追奔數十里,斬千餘級,獲器用甚眾。太祖命以所獲首級鎧甲示於城下,並人奪氣。以功拜建武軍節度使。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