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牧

(戰國時期趙國名將)

鎖定
李牧(?-前229年 [26]  ),又名李繓 [36] 嬴姓 [46]  ,柏仁(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堯縣)人。中國戰國末期趙國著名將領。 [21] 
李牧先是長駐代、雁門,保衞趙國北部邊境,被稱為良將。他於邊境採取堅壁清野、養精蓄鋭、伺機反擊的方針,使匈奴擄掠無所得,而趙軍戰鬥力得以增強。待時機成熟時,選拔近二十萬人加緊戰前訓練,以部分人畜為餌,誘匈奴深入趙地,以兩翼包抄戰法出其不意殲滅匈奴十餘萬騎,乘勝滅襜襤,破東胡,降林胡。趙悼襄王二年(前243年),率軍進攻燕國,攻克武遂、方城。趙王遷三年(前233年),在肥之戰中大破秦將桓齮部,次年又在番吾之戰中擊敗秦軍,因功獲封武安君。趙王遷七年(前229年),秦國在滅韓後北上攻趙,奉命與司馬尚抵禦秦軍攻勢。後來,趙王遷中了秦國的離間計,派人奪取李牧的兵權。不久後李牧被殺害(一説被賜自盡 [36]  [21]  。次年,趙都邯鄲為秦軍所破。 [9]  [46] 
李牧一生“北逐單于,破東胡,滅澹林,西抑彊(強)秦,南支韓、魏”,是戰國末年東方六國傑出的將領之一,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1]  。其軍事實踐和其中所體現的思想,對豐富和發展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特別是邊防思想作出了貢獻 [21] 
全    名
李牧
別    名
李繓
封    號
武安君
嬴姓 [46] 
民族族羣
華夏族
逝世日期
公元前 229年
主要成就
敗匈奴、滅襜襤、破東胡
連卻秦軍
地    位
戰國四大名將之一
籍    貫
柏仁(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堯縣)

李牧人物生平

李牧大破匈奴

主詞條:趙破匈奴之戰
李牧是趙國柏仁(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堯縣)人,其早年事蹟不詳。 [2] 
李牧被稱讚為趙國北部邊境的良將,久居趙國北邊代(今河北蔚縣)、雁門(治今山西右玉縣南),防備匈奴(關於他鎮守代、雁門的時間,學者林幹在《匈奴史》中推測是趙孝成王初年 [41]  )。他有權根據需要設置官吏,並採取了一系列加強邊防的措施,主要是:(1)按照邊防軍事需要,調整地方官吏的設置,使之能適應戰備體制;(2)將“軍市”收入全部劃歸幕府(軍隊統帥的領導機構),充作軍費,以提高邊防官兵的生活水平 [47]  。又每天宰殺幾頭牛犒賞士兵,優待戰士;(3)狠抓軍隊訓練,“日習騎射”,以提高軍隊戰鬥力;(4)加強烽火報警及通信聯絡設施,以提高軍隊的快速反應能力;(5)組建偵察情報網絡,派出大批諜報人員,深入邊外,以便能及時掌握匈奴動態。 [2]  [39] 
在對匈奴作戰方面,李牧訂出規章説:“匈奴如果入侵,要趕快收攏人馬退入營壘固守,有膽敢去捕捉敵人的斬首。”匈奴每次入侵,烽火傳來警報,立即收攏人馬退入營壘固守,不敢出戰。像這樣過了好幾年,人馬物資也沒有什麼損失。可是匈奴卻認為李牧是怯懦,就連趙國守邊的官兵也認為自己的主將膽小怯戰。趙孝成王責備李牧,李牧依然如故。趙孝成王發怒,把他召回,派別人代他領兵。 [2]  [39] 
李牧“雁門縱牧”
李牧“雁門縱牧”(2張)
在李牧離開後的一年多里,匈奴每次來侵犯,趙軍就出兵交戰,屢屢失利,損失傷亡很多,邊境上無法耕田、畜牧。趙孝成王只好再請李牧出任。李牧閉門不出,堅稱自己患病。趙孝成王就一再強使李牧出來,讓他領兵。李牧説:“大王一定要用我,我還是像以前那樣做,才敢奉命。”趙孝成王答應他的要求。 [3] 
李牧來到邊境,重申舊約。匈奴好幾年入侵,都一無所獲,但又始終認為李牧膽怯。邊境的官兵每天得到賞賜可是無用武之地,都願意打一仗。李牧認為反擊的時機已經成熟,於是精選戰車一千三百輛、戰馬一萬三千匹、敢於衝鋒陷陣的勇士五萬人,以及善射的士兵十萬人,將他們組織起來演習戰鬥。同時讓大批牲畜到處放牧,放牧的人民滿山遍野。當匈奴小股人馬入侵時,李牧就假裝兵敗,故意把幾千人丟棄給匈奴。匈奴單于聽到這種情況,就率領大批人馬入侵。李牧佈下令人難測的陣勢,張開左右兩翼包抄反擊敵軍,大敗匈奴,殺死十多萬人馬。擊敗匈奴後,他趁勢滅了襜襤,打敗了東胡,收降了林胡,單于逃跑。此後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趙國邊境城鎮。 [4] 

李牧使秦破燕

李牧(《三國志12》歷史武將) 李牧(《三國志12》歷史武將)
李牧到朝中任職,曾因國事需要調回朝中,以相國身份出使秦國,定立盟約,使秦國歸還了趙國之質子 [5] 
趙悼襄王即位後,廉頗樂乘相繼離開趙國,田單趙奢藺相如等重臣均已去世,於是李牧成為了朝中重臣。趙悼襄王元年(前244年),趙悼襄王派李牧進攻燕國,於次年(前243年)攻下燕國的武遂(今河北徐水西北遂城鎮)、方城(今河北固安南)。 [6]  [26]  [56] 

李牧兩卻秦軍

趙王遷二年(前234年),秦大將桓齮攻取趙的平陽(今河北磁縣東南)、武城(今河北磁縣西南),殺趙將扈輒,號稱“斬首十萬”。趙王遷三年(前233年),桓齮又乘勝進擊,率軍東出上黨,越太行山自北路深入趙國後方,攻佔了赤麗、宜安(今河北藁城西南二十里),深入趙的後方,造成包圍趙都邯鄲的形勢 [37]  。危急之下,趙王遷從代雁門調回李牧,任命其為大將軍,率所部南下,指揮全部趙軍反擊秦軍。 [6]  [41] 
李牧率邊防軍主力進行反攻,大破秦軍於肥(今河北晉縣西)。桓齮逃走。此役後,李牧因功被封為武安君 [6]  [51]  [58] 
現代繪畫中的李牧 現代繪畫中的李牧
趙王遷四年(前232年),秦王嬴政再次派秦軍入侵,秦軍兵分兩路攻趙,以一部兵力由(今河北臨漳西南)北上,準備渡漳水向邯鄲進迫,一軍到了太原,攻取狼孟。自鄴進軍的秦軍在北抵南番吾(今河北磁縣)時,再度為李牧所大敗。 [6]  [26]  [46]  [51]  [58]  [59] 
李牧在擊破秦軍的同時,南距韓、魏二國,保證了趙國的安全。 [6] 

李牧蒙冤而死

李牧雖然一再戰勝秦軍,兵力的損失也是嚴重的,“趙亡卒數十萬,邯鄲僅存”。趙王遷五年(前231年),代地發生大地震。次年(前230年),趙國又發生大旱災。 [26] 
趙王遷七年(前229年),秦王嬴政在滅亡韓國後,大舉興兵伐趙。秦軍分三路進軍:王翦作為戰役統帥,率上地(即上黨)之師,越太行山,下井陘(今河北井陘)塞,攻趙國的中部;楊端和率河內之師北上,臨漳、鄴,由鄴進圍邯鄲,羌廆也進攻邯鄲周圍,這是南路軍;李信出雲中、太原,攻趙的代郡一帶,作為北路軍 [28]  [60]  。趙王遷任命李牧為大將軍,司馬尚為副將,傾全軍抵抗入侵秦軍 [7]  。據《戰國策》記載,李牧數次擊退秦軍進攻,還殺死了桓齮 [38]  (有學者認為《戰國策》所記“殺”應是“走”之誤寫 [57]  )。
今人繪李牧像 今人繪李牧像 [27]
王翦知道李牧不除,秦軍在戰場上不能速勝,遂稟告秦王,再行反間故計,派奸細入趙國都城邯鄲,用重金收買了趙王遷的近臣郭開,讓郭開散佈流言蜚語,説李牧、司馬尚勾結秦軍,準備背叛趙國。趙王遷一聽到這些謠言,不加調查證實,立即委派宗室趙葱和齊人投奔過來的顏聚去取代李牧和司馬尚。李牧拒不受命,趙王遷暗中佈置圈套捕獲李牧,並將他殺害(以上説法主要見載於《史記》《戰國策·趙策四》。對於陷害李牧者為誰,除郭開外,還有不同説法。而關於他的死因,也有賜死之説。詳見“人物爭議”目錄)。司馬尚則被廢棄不用。 [7]  [53] 
李牧死後第二年,即在趙王遷八年(前228年),王翦乘勢發起急攻,大敗趙軍,平定東陽(約今河北邢台地區)地區,趙葱戰死,顏聚逃亡。秦軍攻下邯鄲後,俘趙王遷及顏聚 [7]  [28]  [32]  。趙公子嘉率其宗族幾百人逃到趙的代郡,自立為代王。至秦王政二十五年,代王嘉六年(前222年)秦將王賁帶兵滅燕後,虜代王嘉,趙國自此滅亡。 [26] 

李牧主要影響

李牧的軍事思想主要內容有:
  1. 主張建立邊防地區的戰備體制。李牧出守代郡時,根據邊防形勢的需要,開設軍市,以軍市的收入補給軍用。又重視採取嚴密的邊防措施,建立邊防預警報警體系,嚴令軍民“謹烽火”,每當匈奴入侵時則必須躲入收保,減少了不必要的損失,為後來的反擊積蓄了力量。 [21] 
  2. 講求練兵之道,重視厚待戰士以鼓舞士氣。李牧戍邊時每天教練士卒騎射,每日宰牛數頭犒賞軍士,並常加賞賜,使將士用命,鍛造出一支素質高而又士氣振奮的邊防軍。 [21] 
  3. 強調“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原則,堅持軍事指揮的自主權。當趙孝成王強令李牧再次出守北部邊境時,他要求授予自主行事的權力。邯鄲之戰,趙王遷聽信讒言下令解除他的軍事指揮權,為戰爭大局計,他拒不受命。 [21] 
  4. 主張弱守強攻,攻守結合,為攻而守,攻中有守。為了解決匈奴犯邊問題,李牧一方面蓄積力量,激發士氣;另一方面固守示弱,助長匈奴輕敵情緒。再用計誘敵深入至預設戰場,迎頭痛擊。宜安之戰,他避秦軍鋭氣,築壘固守,拒不出戰,使得敵人失去戒心,而分兵進攻別處。當戰場上出現秦弱趙強的局面時,他便果斷進攻,大破秦軍。 [21] 
  5. 重視各兵種的協同作戰。破匈奴一戰,他“選車得千三百乘,選騎得萬三千匹,百金之士五萬人,彀者十萬人,悉勒習戰”,步騎車弩密切配合,大破匈奴十萬餘騎,即是重視發揮不同兵種的特長,令其協同作戰而取勝的。 [21] 
李牧軍事思想是對戰國末年趙國抗禦外敵入侵戰爭實踐的總結,對豐富和發展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特別是邊防思想作出了貢獻。 [21] 

李牧歷史評價

司空馬:“趙將武安君,期年而亡;若殺武安君,不過半年。” [36] 
劉恆:“嗟乎!吾獨不得廉頗、李牧時為吾將,吾豈憂匈奴哉!” [22] 
  • 天下之將,獨有廉頗、李牧耳。 [23] 
  • 臣大父言,李牧為趙將居邊,軍市之租皆自用饗士,賞賜決於外,不從中擾也。委任而責成功,故李牧乃得盡其智能,遣選車千三百乘,彀騎萬三千,百金之士十萬,是以北逐單于,破東胡,滅澹林,西抑彊秦,南支韓、魏。當是之時,趙幾霸。 [22] 
  • 遷素無行,信讒,故誅其良將李牧,用郭開。 [25] 
周興嗣:“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 [1] 
王質:“李牧之在雁門,法主於守,守乃所以為戰;祖逖之在河南,法主於戰,戰乃所以為和;羊祜之在襄陽,法主於和,和乃所以為守。是和戰、守本殊塗而同歸者也。” [10] 
司馬貞:“頗牧不用,王遷囚虜。” [9] 
盧俌:“臣聞漢拜郅都,匈奴避境;趙命李牧,林胡遠竄。則朔方之安危,邊城之勝負,地方千里,制在一賢。” [42] 
蘇洵:“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 [43] 
司馬光:“椎牛饗壯士,拔距養奇材。虜帳方驚避,秦金已闇來。旌旗移幕府,荊棘蔓叢台。部曲依稀在,猶能話郭開。” [24] 
邯鄲七賢祠中的李牧塑像 邯鄲七賢祠中的李牧塑像
何去非:“昔者冒頓之滅東胡、李牧之大破匈奴者,中之以其驕也;趙奢之破秦軍,周亞夫之敗吳楚者,中之以其怠也。” [61] 
張預:“孫子曰:‘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牧以小利委敵,而匈奴大至是也。” [35] 
劉克莊:“説客為秦諜,君王信郭開。向令名將在,兵得到叢台。” [44] 
徐鈞:“良將身亡趙亦亡,百年遺恨一馮唐。當時不受讒臣間,呂政何由返故鄉。” [40] 
陳元靚:“三年不鳴,一鳴驚人。啾啾之羣,焉知屈伸之徒,奚分否臧。用之則行,舍之則藏 。賢哉武安,志勝霜霰。眾謂我怯,隱則難見。 邊復我用,計亦自善。不捕一虜,不射一箭。先乃雌伏,後則虎変。匈奴所畏,燕秦不戰。易若摧枯,疾如激電。終惑讒言,反袂拭面。 ” [34] 
胡三省:“秦軍畏李牧,不敢戰而還。趙之所恃者李牧,而卒殺之以速其亡。” [33] 
胡奎:“李牧守邊日,屯兵膺門關。槌牛饗士卒,十年戎馬閒。黃雲覆沙漠,白雪漫天山。狼烽日以遠,驊弓不敢彎。後來防秋戍,思之應靦顏。” [40] 
謝榛:“祠前草樹已榛蕪,誰復憂心擊壯圖。風雨有靈天意遠,關山遺像月明孤。雲連絕塞寒逾慘,雁過荒城夜急呼。戰國千年成感慨,角聲吹徹小單于。” [40] 
黃道周:“李牧良將,為趙守邊。市租入幕,饗士無厭。烽火獨謹,騎射習兼。邊患即入,收保為先。不許浪戰,戰則斬焉。盡以為怯,易將火炎。戰不得一,敗亦失千。再請牧出,法只如前。士感願戰,然後戒嚴。出其不意,誘其兵添。一戰破之,膽落心寒。不敢犯境,十有餘年。如此功業,宜標凌煙。一不奉命,身首莫全。嗚呼哀哉,為將難言。” [11] 
馮夢龍:“卻秦守代著威名,大廈全憑一木撐。何事郭開貪外市,致令一旦壞長城!” [20] 
羅惇衍:“浩浩黃塵幕府開,饗軍不戰怒如雷。怯方見勇奔胡寇,貨易生讒誤將才。舉國孰當王翦至,代君乃使趙葱來。干城自棄亡無日,虜到潼關未足哀。” [40] 
鄭觀應:“古之為將者,經文緯武,謀勇雙全;能得人,能知人,能愛人,能制人;省天時之機,察地理之要,順人和之情,詳安危之勢。凡古今之得失治亂,陣法之變化周密,兵家之虛實奇正,器械之精粗巧拙,無不洞識。如春秋時之孫武、李牧,漢之韓信馬援班超諸葛亮,唐之李靖郭子儀李光弼,宋之宗澤岳飛,明之戚繼光俞大猷等諸名將,無不通書史,曉兵法,知地利,精器械,與今之泰西各國講求將才者無異。” [31] 
梁啓超:“古稱兵法有守如處子、出如脱兔者,豈李牧之謂耶?……漢世孝文、孝景、孝武三代之境遇之軍略,李牧以一身備之。” [45] 
徐喜辰斯維至、楊釗主編的《中國通史·上古時代》稱李牧為“戰國末年趙國的良將”。 [26] 

李牧人際關係

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李牧的祖先是秦司徒李曇。李曇的次子李璣,是秦的太傅。李璣生三子:李雲、李牧李齊。自李牧開始,李氏的一支定居趙郡,他因此被視為趙郡李氏的始祖 [30]  [29] 
李牧有三子:李汨、李弘、李鮮。李汨仕秦為中大夫、詹事,生李諒、李左車、李仲車。李左車是秦漢之際著名的謀士,輔佐趙王歇,功勳卓著,被封為廣武君。 [29]  李左車之後的李氏世系,參見“趙郡李氏”詞條。

李牧人物爭議

對於李牧的死因,史書中有“受秦所收買的間諜饞害後被他人殺害”和“受饞後自盡”兩説。其具體情況如下:
(一)為秦所收買的間諜饞害後被他人殺害。而關於究竟為何人所讒害,亦有三種傳説:1.《史記》的《廉頗藺相如列傳附李牧傳》《趙世家》以及《戰國策·趙策四》認為是為郭開所讒害 [25]  [53]  ;2.《戰國策·秦策四》又説是頓弱北遊燕趙而殺 [54]  ;3.《列女傳》又稱趙王遷母趙悼後通於春平君,多受秦賂而促使趙王遷誅李牧 [55]  [51] 
(二)受饞後自盡。根據《戰國策·秦策五》記載,趙王遷的寵臣韓倉“疾賢妒功臣”,在趙王遷前説李牧的壞話,因此趙王遷使人代李牧統兵,並把他叫到王宮。趙王遷讓韓倉責備李牧説:“將軍戰勝,得到大王賜宴,將軍向大王敬酒,卻帶匕首,當死!”李牧辨白説:“我患有佝僂病,因手臂縮短了,不能觸到地,在大王面前起居不敬,恐獲死罪,所以讓工人做了個木杖接手,大王如果不相信,我拿出來請您親眼過目。”説着,從衣袖裏取出纏布的木製假胳膊,給韓倉看,並請求韓倉向趙王遷説明情況。韓倉不肯,説:“受命於王,賜將軍死,不赦!”李牧向北拜了兩拜,本想即刻自盡,想道:“人臣不能在宮中自殺。”等出宮門後,取劍將要自殺,又因“臂短不能及”,於是以嘴含劍,將劍柄上自刺而死。 [26]  [36] 

李牧後世紀念

李牧官方祀典

唐建中三年(782年),唐德宗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並允許他們配享武廟,當中就包括“大將軍武安君李牧”。同時代被列入廟享名單的只有孫臏田單、廉頗、趙奢、王翦。 [8] 
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列七十二位名將配享武廟,其中亦包括李牧。 [52] 

李牧紀念塑像

河北省邯鄲市叢台公園內的七賢祠中有一塑李牧的塑像,供後人紀念。 [48] 

李牧藝術形象

李牧文學形象

在明清之際的長篇小説《東周列國志》中,李牧出場於第九十六回,是趙國的田部吏,因奉公執法而為平原君趙勝所賞識(在史實中該故事的主人公是趙奢 [13]  ),被舉薦為將,率精兵五千扈從趙王,參與澠池之會 [14]  。在九十八回中又提到他曾率軍救韓,於閼與大敗秦兵(也是史實中的趙奢之事) [15]  。在第一百一回中,李牧受相國廉頗舉薦,與廉頗分路抵禦燕軍大舉進攻,在代地大敗燕軍,斬燕將慶秦,被任命為代郡守 [16]  。在第一百二回中,奉命南行,從慶都一路斷燕軍劇辛部後路,助龐煖圍殲劇辛部,又隨龐煖取武遂、方城,迫燕王求和。事後仍守代郡 [17]  。在第一百四回中,與龐煖合兵伐燕,取上谷三十城 [18]  。在第一百五回中,被趙王以大將軍印召回,率軍十餘萬大敗桓齮。趙王稱讚李牧“乃吾之白起”,封其為武安君,食邑萬户 [19]  。在第一百六回中,趙王中王敖的反間計,殺害李牧,使軍心渙散,秦軍趁勢滅趙 [20] 

李牧影視形象

時間
劇名
飾演者
劇照
2001
尋秦記
2017
陳國義 [50] 
2020
大秦賦
盧勇 [49] 

李牧史料索引

關於李牧的生平,主要見載於《史記》的《廉頗藺相如列傳 [9] 趙世家 [25]  ,《戰國策》的《趙策》《秦策》等。《資治通鑑》等史籍亦有相關的記載。
參考資料
  • 1.    周興嗣 著.千字文:二十一世紀出版社,2010-09:127
  • 2.    《史記》卷81《廉頗藺相如列傳附李牧傳》:李牧者,趙之北邊良將也。常居代雁門,備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輸入莫府,為士卒費。日擊數牛饗士,習騎射,謹烽火,多間諜,厚遇戰士。為約曰:“匈奴即入盜,急入收保,有敢捕虜者斬。”匈奴每入,烽火謹,輒入收保,不敢戰。如是數歲,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為怯,雖趙邊兵亦以為吾將怯。趙王讓李牧,李牧如故。趙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將。
  • 3.    《史記》卷81《廉頗藺相如列傳附李牧傳》:歲餘,匈奴每來,出戰。出戰,數不利,失亡多,邊不得田畜。復請李牧。牧杜門不出,固稱疾。趙王乃復強起使將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許之。
  • 4.    《史記》卷81《廉頗藺相如列傳附李牧傳》:李牧至,如故約。匈奴數歲無所得。終以為怯。邊士日得賞賜而不用,皆願一戰。於是乃具選車得千三百乘,選騎得萬三千匹,百金之士五萬人,彀者十萬人,悉勒習戰。大縱畜牧,人民滿野。匈奴小入,詳北不勝,以數千人委之。單于聞之,大率眾來入。李牧多為奇陣,張左右翼擊之,大破殺匈奴十餘萬騎。滅襜襤,破東胡,降林胡,單于奔走。其後十餘歲,匈奴不敢近趙邊城。
  • 5.    《詔令之屬》:趙王使其相李牧來約盟,故歸其質子。(參見姚鼐選編;吳孟復,蔣立甫主編,古文辭類纂評註 中,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10,第1153頁)
  • 6.    《史記》卷81《廉頗藺相如列傳附李牧傳》:趙悼襄王元年,廉頗既亡入魏,趙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居二年,龐煖破燕軍,殺劇辛。後七年,秦破殺趙將扈輒於武遂,斬首十萬。趙乃以李牧為大將軍,擊秦軍於宜安,大破秦軍,走秦將桓齮。封李牧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擊破秦軍,南距韓、魏。
  • 7.    《史記》卷81《廉頗藺相如列傳附李牧傳》:趙王遷七年,秦使王翦攻趙,趙使李牧、司馬尚御之。秦多與趙王寵臣郭開金,為反間,言李牧、司馬尚欲反。趙王乃使趙葱及齊將顏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趙使人微捕得李牧,斬之。廢司馬尚。後三月,王翦因急擊趙,打破殺趙葱,虜趙王遷及其將顏聚,遂滅趙。
  • 8.    《新唐書·卷十五·志第五·禮樂五·吉禮五》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9-06]
  • 9.    《史記·卷八十一·廉頗藺相如列傳第二十一》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2-12-14]
  • 10.    《續資治通鑑》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4-25]
  • 11.    黃道周 注斷;孟冰 點校.廣名將傳:書目文獻出版社,1986-11:15
  • 12.    中國歷史博物館保管部 編.中國曆代名人畫像譜 1:海峽文藝出版社,2003-04:98
  • 13.    《史記》卷81《廉頗藺相如列傳附趙奢傳》:趙奢者,趙之田部吏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殺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將殺奢。奢因説曰:“君於趙為貴公子,今縱君家而不奉公則法削,法削則國弱,國弱則諸侯加兵,諸侯加兵是無趙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貴,奉公如法則上下平,上下平則國彊,國彊則趙固,而君為貴戚,豈輕於天下邪?”平原君以為賢,言之於王。王用之治國賦,國賦大平,民富而府庫實。
  • 14.    東周列國志:第九十六回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1-22]
  • 15.    東周列國志:第九十八回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1-22]
  • 16.    東周列國志:第一百一回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1-22]
  • 17.    東周列國志:第一百二回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1-22]
  • 18.    東周列國志:第一百四回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1-22]
  • 19.    東周列國志:第一百五回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1-22]
  • 20.    東周列國志:第一百六回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1-22]
  • 21.    李牧軍事思想  .中國社會科學詞條庫[引用日期2024-01-22]
  • 22.    《三家注史記·卷一百二·張釋之馮唐列傳第四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1-22]
  • 23.    《藝文類聚·卷五十九·武部》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1-22]
  • 24.    司馬光 著.司馬温公集編年箋註 1:巴蜀書社,2009-02:383
  • 25.    《三家注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第十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1-22]
  • 26.    白壽彝 總主編;徐喜辰,斯維至,楊釗 主編.中國通史 第3卷 上古時代 下 第2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06:1075-1077
  • 27.    蘇文.中國曆代名將圖典:天津楊柳青畫社,2017-01:31
  • 28.    《史記》卷73《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十八年,翦將攻趙。歲餘,遂拔趙,趙王降,盡定趙地為郡。
  • 29.    《新唐書·卷七十二·表第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1-22]
  • 30.    《北史》卷33《李靈等傳》:案趙郡李氏,出自趙將武安君牧。當楚、漢之際,廣武君左車則其先也。
  • 31.    鄭觀應 著;夏東元 編.鄭觀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09:840
  • 32.    《資治通鑑》卷6:(始皇帝)十九年……王翦擊趙軍,大破之,殺趙葱,顏聚亡,遂克邯鄲,虜趙王遷。
  • 33.    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卷第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1-22]
  • 34.    《事林廣記後集》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4-01-22]
  • 35.    《十七史百將傳·卷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1-22]
  • 36.    《戰國策·秦策五》:司空馬去趙,渡平原。平原津令郭遺勞而問:「秦兵下趙,上客從趙來,趙事何如?」司空馬言其為趙王計而弗用,趙必亡。平原令曰:「以上客料之,趙何時亡?」司空馬曰:「趙將武安君,期年而亡;若殺武安君,不過半年。趙王之臣有韓倉者,以曲合於趙王,其交甚親,其為人疾賢妒功臣。今國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韓倉果惡之,王使人代。武安君至,使韓倉數之曰:「將軍戰勝,王觴將軍。將軍為壽於前而捍匕首,當死。」武安君曰:「繓病鈎,身大臂短,不能及地,起居不敬〔九〕,恐懼死罪於前,故使工人為木材以接手。上若不信,繓請以出示。」出之袖中,以示韓倉,狀如振梱,纏之以布。「願公入明之。」韓倉曰:「受命於王,賜將軍死,不赦。臣不敢言。」武安君北面再拜賜死,縮劍將自誅,乃曰:「人臣不得自殺宮中。」遇司空馬門,趣甚疾,出諔門也。右舉劍將自誅,臂短不能及,銜劍徵之於柱以自刺。武安君死。五月趙亡。
  • 37.    《史記》卷6《秦始皇本紀》:十三年,桓齮攻趙平陽,殺趙將扈輒,斬首十萬。王之河南。正月,彗星見東方。十月,桓齮攻趙。十四年,攻趙軍於平陽,取宜安,破之,殺其將軍。桓齮定平陽、武城。
  • 38.    《戰國策·趙策四》:秦使王翦攻趙,趙使李牧、司馬尚御之。李牧數破走秦軍,殺秦將桓齮。
  • 39.    田昭林 著.中國戰爭史 第1卷 上古至秦漢:江蘇人民出版社,2019-02:296-297
  • 40.    趙望秦,蔡丹,張煥玲等 編著.史記與詠史詩 下:三秦出版社,2012-02:413-414
  • 41.    傅平安,丁地樹 主編.中國古代著名軍事家評傳 上: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08:251,255
  • 42.    《舊唐書·卷一百九十四上·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上》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1-22]
  • 43.    蘇洵 著;邱少華 點校.蘇洵集:中國書店,2000:19
  • 44.    《全宋詩·卷一百九十五》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4-01-22]
  • 45.    劉玲娣 編.《史記》中的河北人物研究:河北大學出版社,2012-12:139-140
  • 46.    李牧  .中國社會科學詞條庫[引用日期2024-01-22]
  • 47.    楊寬.戰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04-01:131
  • 48.    舒豔,門玥然 主編.中國導遊十萬個為什麼 河北:中國旅遊出版社,2013-01:443
  • 49.    《大秦賦》 第1集(“演員表”李牧飾演者見43:12左右)  .央視網[引用日期2024-01-22]
  • 50.    秦時麗人明月心 第1集(“演員表”李牧飾演者見42:15左右)  .優酷網[引用日期2024-01-22]
  • 51.    楊寬.戰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04-01:429-431
  • 52.    《宋史·卷一百五·志第五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1-22]
  • 53.    《戰國策·趙策四》:秦使王翦攻趙,趙使李牧、司馬尚御之。李牧數破走秦軍,殺秦將桓齮。王翦惡之,乃多與趙王寵臣郭開等金,使為反間,曰:“李牧、司馬尚欲與秦反趙,以多取封於秦。”趙王疑之,使趙葱及顏聚代將,斬李牧,廢司馬尚。後三月,王翦因急擊,大破趙,殺趙軍,虜趙王遷及其將顏聚,遂滅趙。
  • 54.    《戰國策·秦策四》:秦王欲見頓弱,頓弱曰:“臣之義不參拜,王能使臣無拜,即可矣。不,即不見也。”秦王許之。於是頓子曰:“天下有有其實而無其名者,有無其實而有其名者,有無其名又無其實者。王知之乎?”王曰:“弗知。”頓子曰:“有其實而無其名者,商人是也。無把銚推耨之勢,而有積粟之實,此有其實而無其名者也。無其實而有其名者,農夫是也。解凍而耕,暴背而耨,無積粟之實,此無其實而有其名者也。無其名又無其實者,王乃是也。已立為萬乘,無孝之名;以千里養,無孝之實。”秦王悖然而怒。頓弱曰:“山東戰國有六,威不掩于山東,而掩於母,臣竊為大王不取也。”秦王曰:“山東之戰國可兼與?”頓子曰:“韓,天下之咽喉;魏,天下之胸腹。王資臣萬金而遊,聽之韓、魏,入其社稷之臣於秦,即韓、魏從。韓、魏從,而天下可圖也。”秦王曰:“寡人之國貧,恐不能給也。”頓子曰:“天下未嘗無事也,非從即橫也。橫成,則秦帝;從成,即楚王。秦帝,即以天下恭養;楚王,即王雖萬金,弗得私也。”秦王曰:“善。”乃資萬金,使東遊韓、魏,入其將相。北遊於燕、趙,而殺李牧。齊王入朝,四國必從,頓子之説也。
  • 55.    《列女傳》卷7:倡後淫佚不正,通於春平君,多受秦賂,而使王誅其良將武安君李牧。
  • 56.    楊寬.戰國史料編年輯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068
  • 57.    楊寬.戰國史料編年輯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112
  • 58.    《史記》卷43《趙世家》:(趙王遷)三年,秦攻赤麗、宜安,李牧率師與戰肥下,卻之。封牧為武安君。四年,秦攻番吾,李牧與之戰,卻之。
  • 59.    楊寬.戰國史料編年輯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120
  • 60.    楊寬.戰國史料編年輯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125-1128
  • 61.    何去非 撰;毛元佑 譯註.白話何博士備論:嶽麓書社,1997-09:11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