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贊自幼聰慧,被後唐明宗特賜童子科及第。歷仕後唐、後晉兩朝,亦曾受南侵的契丹任命。後漢高祖在晉陽舉義時,趙贊奉表勸進,授河中節度使,移任晉昌節度使,因心懷憂懼,曾聯繫後蜀出兵反漢。隨後聽從幕僚建議入朝請罪,後漢隱帝時拜左驍衞上將軍。後周建立,歷官左、右羽林、龍武等統軍。淮南之戰時,趙贊屢戰有功,以功授保信節度使。北宋建立後,移為忠正節度使。鎮延州數年,恩威並施,使羌、渾各族敬服。乾德六年(968年),轉拜建雄節度使,後隨宋太祖出擊北漢,力戰退敵。宋太宗即位後,進封衞國公。官終保大節度使。
太平興國二年(977年),趙贊去世,年五十五。獲贈侍中。
趙贊人物生平
編輯趙贊童子及第
趙贊(本名趙美,改名趙匡贊,後為避宋太祖之諱,遂去“匡”字,改稱趙贊
[2]
)生於後唐同光元年(923年),其養祖父趙德鈞,在後唐官至盧龍軍節度使,封北平郡王;父親趙延壽,本姓劉氏,被趙德鈞收為養子,娶後唐明宗李嗣源之女興平公主,拜駙馬都尉。
[3]
趙贊自幼聰慧,受到後唐明宗的喜愛,與宗室子弟及明宗的外孫石氏一同被養在六宅。閒暇時,明宗曾前往六宅看望宗室數十人,唯獨誇獎趙贊説:“這個孩子是令器(意指優秀人才)啊。”趙贊七歲時,已誦書二十七卷,參加童子科考試。明宗下詔説:“都尉(趙延壽)之子,太尉(趙德鈞)之孫,自幼能誦書,不喜遊戲,能彰顯家訓,應賜予科名,可以特賜其童子及弟。附於長興三年禮部的春榜中。”許久後,趙延壽出鎮宣武軍,藉機奏請任命趙贊為宣武牙內都校。
[4]
趙贊轉仕契丹
清泰三年(936年),河東節度使石敬瑭舉兵叛亂,後唐末帝命趙延壽以樞密使之職駐軍上黨,趙德鈞率部自幽州前來會師。但石敬瑭引誘契丹南下,趙德鈞、趙延壽父子一同投降,被契丹國君耶律德光囚禁,遷往北方,只有趙贊與母親興平公主留在洛陽。
[5]
開運(942年-946年)末年,契丹大舉南征,滅亡後晉,趙延壽得到重用,趙贊也被任命為河中節度使(護國軍節度使),藉機留在河中鎮。
[8]
趙贊徘徊蜀漢
天福十二年(947年),河東節度使劉知遠(即後漢高祖)在晉陽起兵稱帝,建立後漢政權。趙贊遣使奉表勸進,於六月被加拜為檢校太尉,仍鎮守河中
[9]
。有傳言趙延壽已死於北方,後漢高祖於是採納重臣郭威之策,遣使向趙贊弔祭,並示以起復之意,於七月移授他為京兆尹、晉昌軍(治今陝西西安)節度使
[10-11]
。
[12]
趙贊聽聞改調之命,因為自己一家仕於契丹,心懷憂懼,於此年十月暗中派親信趙仙聯絡後蜀,請求後蜀派兵援助
[13]
。但節度判官李恕認為“燕王(趙延壽)入遼,非所願也”,而後漢朝廷剛剛建立,只要此時束手入朝,必能保全富貴,狼狽投靠蜀國,並非萬全之策。他建議先派自己入朝,試探朝廷的態度。在此期間,後漢高祖已經平定了成德杜重威之亂,趙贊權衡利弊,當即命李恕先行前往開封,面見高祖,陳説緣由,最終得到寬恕。同時,高祖命右衞大將軍王景崇等率禁軍數千,借迎接回鶻使團為名,經略西事,並密令他見機行事。而趙贊不待李恕返回,已先行離開長安,於乾祐元年(948年)正月入京朝覲,被罷去節鎮之權。
[14-15]
[16]
趙贊鏖戰淮南
主詞條:後周攻南唐之戰
後周世宗出師攻取南唐江北之地,先令趙贊率軍在壽州(今安徽壽縣)城外巡視,旋即任命他為淮南道行營左廂排陣使。世宗返回開封府,留趙贊與諸將分兵包圍壽春,他一人獨當壽州東面。當時諸將作戰,多有不利,唯獨趙贊持軍嚴整,自秋至冬,從未遇挫。待到受詔轉移,小到一尺椽、一片瓦,都用車載走,城中百姓沒有敢窺探的。適逢南唐驍將魯公綰率軍十多萬眾沿淮河逆流突至,跨山建柵,阻隔肥水,俯瞰壽春城中。此時後周軍已經解圍撤退,趙贊與大將楊承信領輕騎截斷南唐軍的糧道,又獨自率所部襲破魯公綰軍,激戰間被流矢射中。
[20]
顯德四年(957年),世宗再次南征,於紫金山大敗南唐軍,下令在渦口架設浮橋,以連通濠、泗二州,禁軍騎帥韓令坤負責督造,趙贊擔任副手。正逢淮河水因大雨暴漲,南唐濠州都監郭廷謂企圖派輕舟焚燬浮橋,趙贊偵知此事,在橋下設伏。待南唐軍抵達後,亂髮強弩,殺傷眾多
[21]
。待到世宗移兵圍攻濠州,用牛革裹着大盾攻城,趙贊身先士卒,盔甲上全是箭矢,身負重傷,仍督兵力戰,最終攻克濠州的羊馬城,郭廷謂見大勢已去,遂舉城投降。戰後,世宗下詔褒獎趙贊。隨後,他又率本部兵力往來於滁州、和州之間,在顯德五年(958年)二月於石潭橋擊敗五百南唐軍
[22]
。
[23]
趙贊西撫北討
建隆二年(961年)四月,改任彰武軍節度使,鎮延州,並受太祖密旨,獲准便宜行事。即將抵達延州州境時,趙匡贊在隊伍前後分置士卒,使得全軍形成綿綿不絕之勢,從林莽間遙望,只見旌旗不絕。前來迎接的羌、渾各族見狀,無不懾服。
[29-30]
開寶二年(969年)二月,太祖下詔親征北漢,授趙贊為河東道行營前軍馬步軍都虞候,擔任都部署李繼勳的副手,先行出兵
[33]
。三月,太祖抵達太原城下,分別於南、西、北、東四方築寨,以圍困太原,其中趙贊負責扼守西寨。不久後,北漢軍借夜色掩護,自突門襲擊西寨,趙贊率軍阻擊,被弩箭射中腿部,東寨都監李謙溥又領軍赴援,苦戰許久,方才將其擊退
[34-35]
。戰後,太祖對趙贊屢加慰勞,並賜予良藥療傷。
[36]
趙贊入朝逝世
趙贊主要成就
編輯趙贊攻南唐
淮南之戰期間,趙贊包圍壽春,持軍嚴整,從未遇挫。後更率軍襲破南唐驍將魯公綰所部
[20]
。顯德四年(957年),奉命在渦口架設浮橋,連通濠、泗二州,設伏襲敗南唐濠州都監郭廷謂,進而身先士卒,攻克濠州羊馬城,迫降郭廷謂。次年,於石潭橋敗南唐軍五百人
[22]
[23]
。周唐議和後,出守保信軍(治廬州,今安徽合肥),革除苛政,寬簡愛民,使百姓稱便
[25]
。
趙贊鎮延州
宋太祖初年,趙贊鎮守延州,撫慰羌渾各族,防禦夏州定難軍(西夏前身),與鎮守關南的李漢超、瀛州的馬仁瑀、常山的韓令坤、易州的賀惟忠、棣州的何繼筠、西山的郭進、晉州的武守琪、隰州的李謙溥、昭義的李繼勳、原州的王彥升、慶州的姚內斌、環州的董遵誨、靈武的馮繼業一同構成北境及西北的邊防,使得北宋開國之後的二十年間“無西北之憂”。
[41]
趙贊人物評價
編輯劉知遠:卿燕台大族,唐室懿親,作鎮方隅,既多善政,應時制置,素有嘉謀,實兼文武之才,比擅方圓之譽。
[43]
(《諭鎮州趙贊詔》)
脱脱:①贊頗知書,喜為詩,容止閒雅,接士大夫以禮,馭眾有方略。其為政雖無異跡,而吏民畏服,亦近代賢帥也。
[42]
(《宋史》)②餘(趙贊等)皆逢時奮武,致身榮顯。
[42]
(《宋史》)③宋初,交、廣、劍南、太原各稱大號,荊湖、江表止通貢奉,契丹相抗,西夏未服。太祖常注意於謀帥……趙贊屯延州,姚內斌守慶州,董遵誨屯環州,王彥升守原州,馮繼業鎮靈武,以備西夏……由是邊臣富貲,能養死士,使為間諜,洞知敵情;及其入侵,設伏掩擊,多致克捷,二十年間無西北之憂。
[41]
(《宋史》)
歸有光:二人(趙贊、侯益)皆有將帥之才,方其陷身契丹,徘徊蜀、漢,幾失所措,所謂智勇遇窮而困也。悲夫!及其歸命漢祖,功名顯著,世猶以降辱罪之;獨不思人材之在天下,亦難得也哉!
[47]
(《宋史論贊》)
趙贊親屬成員
編輯輩分 | 關係 | 姓名 | 簡介 |
---|---|---|---|
家世 | 養祖父 | ||
父親 | |||
母親 | 李氏 | 後唐明宗第十三女,初封興平公主,累進封燕國長公主。 | |
—— | 妻子 | 李氏 | 鳳翔節度使李從曮之女。 |
趙贊史料記載
編輯《隆平集·卷十六·武臣傳》
[46]
《宋史·卷二百五十四·列傳第十三》
[42]
《十國春秋·卷五十三·後蜀六》
[49]
《欽定續通志·卷六百九·貳臣傳四》
[50]
- 參考資料
-
- 1. 《舊五代史·漢書十一·列傳六》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9-12-05]
- 2. 《史諱舉例》:《王景崇傳》“永興趙贊”,亦本名匡贊,趙延壽之子也,亦避宋諱去一字。
- 3. 《宋史·趙贊傳》:趙贊字元輔。本名美,後改焉。幽州薊人。祖德鈞,後唐盧龍節度,封北平王。父延壽,尚明宗女興平公主,至樞密使、忠武軍節度。
- 4. 《宋史·趙贊傳》:趙贊自幼聰慧,後唐明宗甚愛之,與諸孫、外孫石氏並育於六宅。暇日,因遍閲諸孫數十人,目贊曰:“是兒令器也。”趙贊七歲誦書二十七卷,應神童舉。明宗詔曰:“都尉之子,太尉之孫,幼能誦書,弱不好弄,克彰庭訓,宜錫科名,可特賜童子及弟。仍附長興三年禮部春榜。”久之,延壽出鎮宣武軍,因奏署牙內都校。
- 5. 《宋史·趙贊傳》:清泰末,晉祖起並門,命延壽以樞密使將兵屯上黨,德鈞將本軍自幽州來會。時晉祖以契丹之援,引兵南下,德鈞父子降晉,契丹主盡錮之北去,贊獨與母公主留西洛。
- 6. 《舊五代史·後晉高祖紀三》:天福三年……九月……庚申,契丹使人往洛京般取趙氏公主。
- 7. 《宋史·趙贊傳》:天福三年,晉祖命贊奉母歸薊門,契丹署為金吾將軍。數年,契丹以延壽為范陽節度,又署贊為牙內都校。
- 8. 《宋史·趙贊傳》:開運末,契丹主將謀南侵,委政延壽。及平原陷,贊復受契丹署為河中節度。延壽從契丹北歸,贊得留鎮河中。
- 9. 《舊五代史·後漢高祖紀下》:天福十二年……六月乙卯,契丹河中節度使趙贊起復河中節度使。
- 10. 《舊五代史·後漢高祖紀下》:天福十二年……秋七月己丑……以河中節度使、檢校太尉趙贊為晉昌軍節度使……。
- 11.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八十七》:天福十二年……秋,七月……或傳趙延壽已死。郭威言於帝曰:“趙匡贊,契丹所署,今猶在河中,宜遣使弔祭,因起復移鎮。彼既家國無歸,必感恩承命。”從之……徙護國節度使趙匡贊為晉昌節度使。
- 12. 《宋史·趙贊傳》:未幾,漢祖起晉陽,贊奉表勸進,漢祖加檢校太尉,仍鎮河中。改京兆尹、晉昌軍節度。
- 13. 《十國春秋·趙匡贊傳》:匡贊懼漢疑已,廣政十年冬十月,奉表降於後主,請自終南山路出兵應援。
- 14. 《新五代史·王景崇傳》:是時,漢方新造,鳳翔侯益、永興趙贊皆嘗受命契丹,高祖立,益等內顧自疑,乃陰召蜀人為助,高祖患之。及已破鄴,益等懼,皆請入朝。
- 15. 《宋史·趙贊傳》:贊懼漢疑已,潛遣親吏趙仙奉表歸蜀。判官李恕者,本延壽賓佐,深所委賴,至家事亦參之。及贊出鎮,從為上介。至是,恕語贊曰:“燕王入遼,非所願也,漢方建國,必務懷柔,公若泥首歸朝,必保富貴,狠狽入蜀,理難萬全。儻復不容。後悔無及。公能聽納,請先入朝,為公申理。”贊即遣恕詣闕。漢祖見恕,問贊何以附蜀,恕曰:“贊家在燕薊,身受契丹之命,自懷憂恐,謂陛下終不能容,招引西軍,蓋圖苟免。臣意國家甫定,務安臣民,所以令臣乞哀求覲。”漢祖曰:“贊之父子亦吾人也,事契丹出於不幸。今聞延壽落於陷阱,吾忍不容贊耶。”恕未還,贊已離鎮入朝,即命為左驍衞上將軍,徙恕邠州判官。
- 16.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八十七》:乾祐元年春,正月……帝以趙匡贊、侯益與蜀兵共為寇,患之。會回鶻入貢,訴稱為党項所阻,乞兵應接。詔右衞大將軍王景崇、將軍齊藏珍將禁軍數千赴之,因使之經略關西。晉昌節度判官李恕,久在趙延壽幕下,延壽使之佐匡贊。匡贊將入蜀,恕諫曰:“燕王入胡,豈所願哉!今漢家新得天下,方務招懷,若謝罪歸朝,必保富貴。入蜀非全計也,‘蹄涔不容尺鯉’,公必悔之。”匡贊乃遣恕奉表請入朝。景崇等未行而恕至,帝問恕:“匡贊何為附蜀?”對曰:“匡贊自以身受虜官,父在虜庭,恐陛下未之察,故附蜀求苟免耳。臣以為國家必應存撫,故遣臣來祈哀。”帝曰:“匡贊父子,本吾人也,不幸陷虜。今延壽方墜檻阱,吾何忍更害匡贊乎!”即聽其入朝。侯益亦請赴二月四日聖壽節上壽。景崇等將行,帝召入卧內,敕之曰:“匡贊、益之心,皆未可知。汝至彼,彼已入朝,則勿問;若尚遷延顧望,當以便宜從事。”……趙匡贊不俟李恕返命,已離長安。丙子,入見。
- 17. 《舊五代史·後漢隱帝紀下》:乾祐三年……二月……乙未,以前安州節度使劉遂凝為左武衞上將軍,以鄜州節度使焦繼勳為右武衞上將軍,以前永興軍節度使趙贊為左驍衞上將軍。
- 18. 《舊五代史·後周太祖紀二》:廣順元年春二月……以左驍衞上將軍趙贊為右羽林統軍……。
- 19. 《宋史·趙贊傳》:贊仕周,歷左右羽林、左龍武三統軍。
- 20. 《宋史·趙贊傳》:世宗南征,初遣贊率師巡警壽州城外,俄命為淮南道行營左廂排陣使。世宗歸京,留贊與諸將分兵圍壽春,贊獨當東面。諸將戰多不利,贊獨持重,自秋涉冬,未嘗挫衄。及受詔移軍,尺椽片瓦,悉輦而行,城中人無敢睥睨者。會吳遣驍將魯公綰帥十餘萬眾溯淮奄至,跨山為柵,阻肥水,俯瞰城中。時大軍已解圍,贊與大將楊承信將輕騎斷吳人饟路,又獨以所部襲破公綰軍,為流矢所中。
- 21.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九十三》:顯德四年春,正月……甲午,發近縣丁夫數千城鎮淮軍,為二城,夾淮水,徙下蔡浮樑於其間,扼濠、壽應援之路。會淮水漲,唐濠州都監彭城郭廷謂以水軍溯淮,欲掩不備,焚浮樑。右龍武統軍趙匡贊覘知之,伏兵邀擊,破之。
- 22. 《冊府元龜·卷四百三十五》:(顯德)五年二月,右龍武統軍趙贊上言,敗淮南賊軍五百餘人於石潭橋。
- 23. 《宋史·趙贊傳》:世宗再徵壽春,命造橋渦口,以通濠、泗。令騎帥韓令坤董其役,俾贊副之。屬霖雨淮水漲溢,濠人謀乘輕舟奄焚其橋,贊覘知之,設伏橋下。濠人果至,贊令強弩亂髮,殺獲甚眾。及世宗移兵趣濠,以牛革蒙大盾攻城,贊親督役,矢集於胄,中被重傷,猶力戰,遂拔其羊馬城,刺史唐景思死焉,團練使郭廷謂以城降。世宗詔褒美之。又以所部兵巡撫滁、和之間,破吳人五百於石潭橋。
- 24. 《舊五代史·後周世宗紀五》:顯德五年……三月……甲辰,以右龍武統軍趙贊為廬州節度使,以殿前都虞候慕容延釗為淮南節度使兼殿前副指揮使。
- 25. 《宋史·趙贊傳》:淮南平,以戰功多,授保信軍節度。贊入視事,盡去苛政,務從寬簡,居民便之。
- 26. 《宋史·趙贊傳》:恭帝即位,加開府階。
- 27. 《舊五代史·後周恭帝紀》:顯德六年……八月……邠州節度使、檢校太師劉重進,廬州節度使、檢校太尉趙贊,鄧州節度使、檢校太尉宋延渥,並加開府儀同三司……。
- 28. 《宋史·趙贊傳》:宋初,加檢校太師,移忠正軍節度,預平維揚。
- 29. 《宋史·趙贊傳》:歲餘,改鎮延州,受密旨許以便宜行事。將及州境,乃前後分置步騎,綿綿不絕,林莽之際,遠見旌旗,所部羌、渾來迎,無不懾服。
- 30. 《續資治通鑑·卷第二》:(建隆二年)夏,四月……丙申,以趙贊為彰武節度使,別受密旨,許便宜行事。贊將至延州,乃分置步騎,前後絡繹,林莽之中,遠見旌旗,羌、渾迎者,莫測其數,無不畏服。
- 31. 《續資治通鑑·卷第五》:(開寶二年)……八月……戊辰,命昭義節度使、同平章事李繼勳為河東行營前軍都部署,侍衞步軍都指揮使党進副之,宣徽南院使曹彬為都監;棣州防禦使何繼筠為先鋒部署,懷州防禦使康延沼為都監;建雄節度使趙贊為汾州路部署,絳州防禦使司超副之,隰州刺史李謙溥為都監。
- 32. 《宋史·趙贊傳》:乾德六年,移建雄軍節度。秋,命將徵太原,以贊為邠州路部署。
- 33. 《續資治通鑑·卷第五》:(開寶二年)二月……戊午,詔親征。己未,以開封尹光義為東京留守,樞密副使沈義倫為大內部署;昭義節度使李繼勳為河東行營前軍都部署,建雄節度使趙贊為馬步軍都虞候,先赴太原。
- 34. 《宋史·李謙溥傳》:前軍副部署党進遣謙溥伐木西山以給軍用,未至,聞鼓聲,乃並人逼西砦。大將趙贊御之,並眾未退,謙溥麾所部赴之。
- 35. 《續資治通鑑·卷第五》:(開寶二年)三月……丁未,命李繼勳軍於城南,趙贊軍於西,曹彬軍於北,党進軍於東,為四寨以逼之。北漢人乘晦突門,潛犯西寨,趙贊率眾與戰,弩矢貫贊足,未退。時党進遣東寨都監李謙溥伐木西山以給軍用,謙溥聞鼓聲,即引所部兵赴之,北漢人乃退。
- 36. 《宋史·趙贊傳》:開寶二年,太祖將討晉陽,又以為河東道行營前軍馬步軍都虞候。車駕薄城下,分軍四面,贊扼其西偏。並人乘晦自突門潛犯贊壘,贊率眾擊之,久而方退,弩矢貫足。太祖勞問數四,賜良藥傅之。
- 37. 《宋會要輯稿·禮四一》作:保大軍節度使趙贊,(太平興國二年)十月……輟二日。而同書《儀制一一》又稱“保大軍節度使、衞國公趙贊(太平興國)十月……以上贈侍中”,故而可以認為趙贊大約死於十月份,或更早一些的時間。
- 38. 《宋史·趙贊傳》:四年,移鎮鄜州。
- 39. 《宋史·趙贊傳》:太宗即位,進封衞國公。
- 40. 《宋史·趙贊傳》:太平興國二年,來朝,未見而卒,年五十五。贈侍中。
- 41. 《宋史·卷二百七十三·列傳第三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12-05]
- 42. 《宋史·卷二百五十四·列傳第十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09-08-14]
- 43. 《全唐文·卷一百二十》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9-12-05]
- 44. 《宋大詔令集·卷第一百二》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9-12-05]
- 45. 《歷代名臣奏議·卷二百三十八》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9-12-10]
- 46. 《隆平集·卷十六》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9-12-10]
- 47. 《震川先生集》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9-12-05]
- 48. 《同姓名錄·卷十一》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9-12-10]
- 49. 《十國春秋》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8-08-02]
- 50. 《欽定續通志·卷六百九·貳臣傳四》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9-12-05]
- 51. 《故鳳翔節度使秦王贈尚書李公楚國夫人高平朱氏墓誌銘》:女七人,長適蘭陵蕭渥,次適高陽許九言,次適供奉官趙延祚,次適左友武統軍趙匡贊……。
- 收起
- 詞條統計
-
- 瀏覽次數:次
- 編輯次數:19次歷史版本
- 最近更新: G敏吖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