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恩蔭

鎖定
恩蔭又可稱為任子、門蔭、蔭補、世賞,是中國上古時代世襲制的一種變相。是指因上輩有功而給予下輩入學任官的待遇。廣義恩蔭,是指由於封建制度下,祖輩、父輩的地位而使得子孫後輩在入學、入仕等方面享受特殊待遇,稱之為“恩蔭”。狹義的“恩蔭”特指宋代以後出現的一種獨特的門蔭制度,稱之為“推恩蔭補”,宋時被簡稱為“恩蔭”。
中文名
恩蔭
拼    音
ēn yìn
近義詞
任子門蔭蔭補、世賞

目錄

恩蔭詞語來源

恩蔭又可稱為任子、門蔭、蔭補、世賞,是中國上古時代世襲制的一種變相。
恩蔭多多少少反映了封建社會中官僚世襲制的變種,漢代有任子制。門蔭盛於唐朝,門蔭在唐朝亦稱恩蔭。 [1]  唐代蔭補數量有限,且“不着為常例”。 [2]  楊萬里説:“仕進之路之盛者,進士、任子而已。”趙翼稱宋朝:“文臣自太師及開府儀同三司,可蔭子若孫,及期親大功以下親,並異姓親及門客;太師至保和殿大學士,蔭至異姓親,無門客;中大夫至中散大夫,蔭至小功以下親,無異姓親。武臣亦以是為差……以斯以觀,一人入仕,則子孫親族,俱可得官。” [3] 

恩蔭歷史演變

廣義的“恩蔭”:由於封建制度下,祖輩、父輩的地位而使得子孫後輩在入學、入仕等方面享受特殊待遇,稱之為“恩蔭”。與之相近的説法有:門蔭、蔭補等等。
狹義的“恩蔭”:特指宋代以後出現的一種獨特的門蔭制度,稱之為“推恩蔭補”,宋時被簡稱為“恩蔭”。
宋代“恩蔭”:遇朝廷重要慶典時,官員子孫承恩特許入國學讀書併入仕。
清代“恩蔭”:文職京官四品以上,外官三品以上,武職二品以上,俱準送一子入監讀書,稱恩蔭。此外,與宋代一樣,因遇慶典而給予入監待遇的,亦屬恩蔭。
遂使撫臣、令尹,並受促織恩蔭。——《聊齋志異·促織》

恩蔭漢朝

蔭任制,漢代一般稱之為“任子”制,就是高級官員可以保任其子弟為官。是先秦世官制度的孑遺,是貴族特權制度在秦漢時期的變異形態。蔭任制在秦朝可能已經產生,漢文帝時成為定製,後來日益發展。保任對象除了子、弟、孫外,還擴大到宗族、門從等,人數由1人擴大到2至3人。
蔭任制是一種落後的封閉的選任官員的制度。因為選任官員的依據不是才能,而是其父兄或家族的政治地位,是血統關係。雖然在任子制度下也產生過一些有作為的官吏,如蘇武霍光等,然而就其大多數而言,基本上都是碌碌無能之輩。任子制度違背社會應該由合格人才擔任管理者的公理,敗壞吏治,在當時就受到具有正義感的士大夫的批評,但是,因為它維護了地主官僚的特權和既得利益,所以一直保留下來。

恩蔭唐朝

門蔭盛於唐朝,門蔭在唐朝亦稱恩蔭。唐代蔭補數量有限,且“不着為常例”。

恩蔭宋朝

宋朝實行恩蔭制度,這是當時科舉之外的一種入仕途徑,中高級文武官員的子弟,親屬及其門客等享受此特權。
恩蔭制是“門蔭”制的擴充,範圍更大,宋代恩蔭名目繁多,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正月,宋真宗趙恆定承天節(每年生日)、南郊(三年一次)奏蔭子弟恩例,大開恩蔭之門,從此恩蔭愈濫。嘉祐元年四月詔:“悉罷乾元節恩蔭”。
恩蔭制的機會有:
1、聖節蔭補,每年逢皇帝誕辰一次
2、大禮蔭補,每三年逢郊祀時一次
3、致仕蔭補,官員告老退休時一次明初沿襲元朝任子制,文官七品以上皆得蔭一子以世受俸祿,稱之恩廕生。
4 、遺表蔭補,官員死時上遺表一次。 功臣死後,推恩可達20多人

恩蔭明朝

明初沿襲元朝任子制,文官七品以上皆得蔭一子以世受俸祿,稱之恩廕生。

恩蔭清朝

清制,文職京官四品以上,外官三品以上,武職二品以上,俱準送一子入監讀書,稱恩蔭。此外,因遇慶典而給予入監待遇的,亦屬恩蔭。
參考資料
  • 1.    例如裴夷直《張克勤恩蔭請回與外甥判》(《全唐文》卷759)。這裏的“恩蔭”與“門蔭”同義,不同於北宋時的恩蔭制
  • 2.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182
  • 3.    趙翼《廿二史札記》之“宋恩蔭之濫”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