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伯顏

(大蒙古國至元朝初年名臣)

鎖定
伯顏(1236年-1295年1月11日),一譯巴延 [56]  ,蒙古八鄰部人 [1] 大蒙古國元朝初年名臣。
伯顏自少長於西域 [2]  ,以深略善斷著稱。至元初年,奉伊兒汗旭烈兀命奉使入朝,受元世祖忽必烈賞識,拜中書左丞相,後升任同知樞密院事。至元十一年(1274年),統兵伐南宋,與阿術統中路取鄂州、漢陽等地,沿長江東下,次年取黃州、蘄州、江州、安慶、池州等地,大敗宋宰相賈似道軍於丁家洲,收降太平州、滁州,下建康,尋進中書右丞相。至元十三年(1276年)陷臨安,俘宋恭帝謝太后等北還。南宋滅亡後,又出鎮和林,屢次討平昔裏吉、乃顏及海都等宗王叛亂。忽必烈駕崩後,受顧命擁戴元成宗鐵穆耳即位,拜太傅、錄軍國重事。至元三十一年十二月(1295年1月),伯顏病逝,年五十九。累贈宣忠佐命開濟翊戴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追封淮王,諡號“忠武”。
伯顏智略過人,深明大義,用兵籌謀,出神入化。統二十萬大軍伐宋,如統一人,諸帥仰之若神明。 [18]  還朝之後,口不言功,行囊僅有隨身衣被。又善作詩文,是蒙古族中較早學習運用漢文創作的詩人,有詩詞數首傳世 [3-4] 
概述內圖片來源 [32] 
別    名
巴延
所處時代
元朝
民族族羣
蒙古八鄰部
出生地
伊利汗國
出生日期
1236年
逝世日期
1295年1月11日
主要成就
元朝攻滅南宋的主帥 [20] 
主要成就
出鎮和林,討平北道諸王叛亂 [20] 
擁立元成宗
主要作品
喜春來·金魚玉帶羅襴扣 [4] 
奉使收江南
本    名
伯顏
官    職
太傅、錄軍國重事、知樞密院事等
追    贈
太師、淮安王、淮王等
諡    號
忠武

伯顏人物生平

伯顏生長西亞

伯顏(一譯巴延 [56]  )是蒙古族八鄰部人。曾祖父述律哥圖,在成吉思汗鐵木真手下當差,任八鄰部左千户職位。祖父阿剌,繼承了他曾祖父的職位,併兼任斷事官,因為平定忽禪有功,又擴充了忽禪的地盤。父親曉古台,繼任了祖父的職位,跟隨蒙哥汗之弟旭烈兀遠征西亞,建立伊利汗國 [1] 
伯顏生長於西域,以深略善斷著稱,信奉也裏可温教基督教)。 [2] 

伯顏頗受器重

至元初年(1265年),旭烈兀命伯顏出使汗廷奏事,伯顏抵達後,深得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賞識,留作侍臣,參謀國事。一直沒有能和他相比的。世祖越發認可他的賢能,將中書右丞相札剌亦兒·安童的妹妹嫁給他為妻,並説:“做伯顏的妻子,不令你的姓氏失色。” [5] 
至元二年(1265年)七月,伯顏被拜為光祿大夫、中書左丞相。朝廷裏的大小事情,有難辦的,他往往三言兩語就能解決。眾人信服地説:“這是真正有能耐的宰相啊。” [6] 
至元四年(1267年),任中書右丞相。 [7] 
至元七年(1270年),改任同知樞密院事。 [8] 
至元十年(1273年)春,持節奉玉冊立燕王真金為太子。 [9] 

伯顏南征滅宋

伯顏畫像 伯顏畫像 [30]
至元十一年(1274年),忽必烈令元軍大舉伐宋,伯顏與史天澤一同任中書左丞相,主管荊湖行省事。當時荊湖、淮西各建為行省,史天澤陳奏兩省號令不一,可能於政事有損。於是朝廷詔改淮西行省為行樞密院。史天澤因病上表請伯顏專理行樞密院事。忽必烈於是令伯顏主管河南等路行中書省。 [10]  七月,伯顏奉命南征,忽必烈告誡他説:“當年曹彬以不好殺人而平定江南(指宋初曹彬平南唐事),希望你體會朕的心意,做我朝的曹彬。” [35] 
九月初一,蒙古軍會師於襄陽,分三路進軍。十三日,伯顏與平章兀良哈·阿術由中路沿漢江直趨郢州。途中遭遇暴雨水漲,淹沒道路,伯顏為穩定軍心道:“我將要飛渡大江,怎可畏懼此處潢潦!”於是找來一名壯士,揹着甲仗,騎馬作為前導,順利帶領眾軍行進。二十日,進至鹽山,距郢州二十里。郢州在漢江北岸,城為石城,宋軍又於漢江南岸築新郢城,鐵索橫江,水中密插木樁,戰艦不能通行。下游黃家灣堡亦有防禦設施。堡西有溝,南通藤湖,離江僅數里。伯顏遣總管李庭劉國傑攻黃家灣堡,破竹蓆地,乘船由藤湖入漢江。諸將請求進攻郢城,認為郢為咽喉地,不取,恐為後患。伯顏不準,指出:“用兵緩急我心中有數。攻城是下策,大軍南征,豈是為奪此一城?”於是放棄郢城不攻,順江而下。他與阿術殿後,所部“不滿百騎”。十月十六日,元軍在大澤中行進,郢城守將趙文義、範興突率二千騎兵來襲,伯顏、阿術來不及穿甲,便率軍回擊。此戰,伯顏手刃趙文義,擒殺範興,宋軍士卒死五百人,被俘數十人。 [36]  二十二日元軍進至沙洋後,伯顏一再遣使招降沙洋守將王虎臣、王大用不成,於是乘日暮大風時順風攻擊,攻克沙洋,屠殺宋軍。二十四日,元軍進至新城,守將邊居誼堅守不降,伯顏命李庭攻破該城外堡,發起總攻,守軍三千人力戰而死,邊居誼及全家自焚。王虎臣、王大用等四人被殺。 [37] 
十一月十四日,元軍進至復州,知州翟貴降。伯顏拒絕諸將入城“點視倉庫軍籍,遣官鎮撫”的請求,傳令諸將不準入城,違者以軍法論處。此時,阿術派右丞阿里海牙來詢問渡江的日期,伯顏不回答。次日又來,伯顏仍不答。阿術於是親自來問,伯顏解釋道:“這是大事,主上把它交給我們二人,怎能讓其他人探知實情呢?”於是二人暗中商定日期。二十五日,伯顏親往漢口察看形勢。宋淮西制置使夏貴等以戰艦萬艘分據要害,都統王達陽邏堡,京湖宣撫使朱祀孫率遊擊軍扼守中流,使元軍不得前進。千户馬福報告説,淪河口可通沙蕪入江。伯顏派人去察看沙蕪口,見夏貴以精兵把守。元軍圍攻漢陽軍,聲言要由漢口渡江。夏貴果然調兵支援漢陽。 [38] 
十二月四日,元軍至漢口。九日,諸將自漢口開壩,引船入淪河,先遣萬户札剌兒·阿剌罕率兵堵住沙蕪口宋軍,逼近武磯,巡視陽邏堡,直趨沙蕪,而入大江。初十,伯顏戰艦數以萬計相繼入江,以數千艘停泊於淪河灣口;又將蒙古、漢軍主力部署於江北,令其修整軍械,準備進軍陽邏堡。十一日至十二日,伯顏兩次派人招降陽邏堡守軍失敗後,指揮諸將進攻,連攻三日未下,於是與阿術密謀道:“宋軍以為我軍必先攻下此堡方能渡江,但此堡甚堅,不能攻克。你今夜率鐵騎三千,乘舟直趨下游,實行聲東擊西之計,清晨渡江襲擊南岸。過江後,速遣人回來報告。”十三日,伯顏派阿里海牙督率萬户張弘範、忽失海牙、折的迷失等先攻陽邏堡。夏貴率軍來援。阿術出其不意,率萬户晏徹兒、忙古歹、史格賈文備四翼軍,逆江而上四十里,泊於青山磯對岸。是夜,天降大雪,阿術遙見南岸露出沙州,指揮諸軍出擊,血戰之後敗宋都統程鵬飛,俘宋將高邦顯及船千餘艘,搶佔南岸;阿里海牙所派張榮實、解汝楫等四翼也乘船擊敗夏貴,追至鄂州東門而還。十四日,阿術遣使報捷,伯顏聞訊大喜,指揮諸將迅速攻克陽邏堡,斬守將王達,宋軍大潰,數十萬眾死傷幾盡,夏貴隻身逃至白虎山。 [40] 
隨後,伯顏與阿術商議進一步的用兵方略。有人提議先取蘄州黃州,阿術主張先取鄂州、漢陽。伯顏採納阿術的主張。十七日,元軍至鄂州,最初勸降守軍失敗。但在其焚燬宋軍戰船三千艘後,鄂州、漢陽兩城守臣紛紛來降,伯顏將其軍編入元軍各部。二十五日,伯顏派萬户也的哥、總管忽都歹回上都入奏渡長江之捷,又命阿剌罕先鋒黃頭至壽昌運糧四十萬斛,以充作軍餉;留阿里海牙等領兵四萬屯駐鄂州,做進取荊、湖的準備。二十七日,伯顏與阿術率大軍水陸東下,派阿術先去佔據黃州。 [41] 
至元十二年(1275年)正月初一,元軍至黃州。初二,宋沿江制置副使兼黃州知府陳奕開城投降,伯顏授其為沿江大都督。陳奕寫信至漣水,其子陳巖亦降。十一日,伯顏至蘄州,宋安撫使管景模舉城投降,授管景模為淮西宣撫使,留萬户帶塔兒守蘄州。同時,阿術率水軍直趨江州,宋兵部尚書呂師夔、知州錢真孫投降。十四日,伯顏至江州,命呂師夔守江州。呂師夔在庾公樓宴請伯顏等,並挑選宋宗室女子二人送給伯顏,遭伯顏斥責。知南康軍葉閶、殿前都指揮使兼安慶知府范文虎相繼投誠。伯顏率軍自湖口渡江,於二月初一抵達安慶,承製授范文虎為兩浙大都督。初六至池州,宋都統制張林獻城投降。初七,宋池州通判、權州事趙昂發與妻子自縊而死,伯顏入城後,下令備置衣棺,安葬二人。 [42] 
宋丞相賈似道派使者宋京來致書議和,請求歸還已降州郡,每年向元朝納貢。伯顏留下宋京,派武略將軍囊加歹同其副將阮思聰回朝廷請示。留宋京待命,遣使去南宋對賈似道説:“元軍尚未渡江,議和納貢是可以的。如今沿江諸郡均歸附元朝,要議和,你應當來面談。”囊加歹回來後,伯顏才釋放宋京。 [43] 
二月十九日,元軍自池州出發,二十一日,抵丁家洲。賈似道統率諸路兵馬十三萬,號稱百萬,夏貴以戰艦二千五百艘橫亙江中。伯顏命左右翼萬户率騎兵夾江而進,炮聲隆隆,震撼百里,夏貴先逃,賈似道倉皇失措,立即鳴鑼收軍,宋軍大潰。伯顏命元軍追殺一百五十餘里,宋軍溺死無數,船隻、軍械、圖籍及符印等物全被繳獲。二十六日,宋太平州、無為軍鎮巢軍及和州守臣均降。二十九日,元軍抵達建康府(今江蘇南京)的龍灣,伯顏大賞將士。 [44] 
三月初二日,宋沿江制置趙縉逃遁,趙縉的兄長趙淮溧陽起兵抗元,被捕處死,都統徐王榮、翁福等開門投降,伯顏命招討使唆都守溧陽城。鎮江知府洪起逃遁,總管石祖忠降;寧國知府趙與可逃遁,知饒州唐震不屈遇害,江東諸郡皆為元所有。淮西滁州諸郡也相繼投降。初五,國信使廉希賢至建康,傳旨令諸將各守營壘,不準妄有侵掠。廉希賢與嚴忠範等奉朝廷之命出使宋朝,請伯顏派兵護衞。伯顏認為使臣多兵護送容易壞事,但廉希賢堅持派兵,到十五日,使團行至獨松嶺,果然為宋人所殺。數日後,伯顏派遣左右司員外郎石天麟至京陳奏大軍進展情形及其今後進軍方略,忽必烈大喜,準其所奏。命伯顏以行中書省丞相職駐建康,遜都思·阿塔海董文炳為行樞密院官員駐鎮江,阿術繼續進攻揚州。江東遭饑荒,瘟疫流行,伯顏盡心賑救,百姓得以安生。宋遣都統洪模致書徐王榮等,申述殺元國使之事,朝廷實在不知,是邊將所為,當按罪懲處,願意納貢,請訂立和約。伯顏認為:“這是宋朝的詭計,是來探查我方虛實的。我們應擇人去進行考察,宣佈威德,令其速降。”於是派議事官張羽等持王榮的回信去,行至平江驛,又被宋人殺死。 [45] 
四月二十四日,朝廷下詔稱盛夏不利於用兵,等入秋再舉兵。伯顏奏道:“宋人據有江海,似無可虞。現在已扼其咽喉,如稍有放鬆,他們就逃走了。”忽必烈對伯顏派去的使者説:“兵法説‘將在軍,不從中制’。應聽從丞相的意見。” [46]  五月十七日,忽必烈召伯顏回朝,以阿剌罕留守行省。伯顏行至鎮江同諸將商議軍務後才北行至上都。七月十三日,伯顏被晉升為中書右丞相。他將平江南之功讓於阿術,使阿術也被晉升為中書左丞相。 [47] 
八月初五,伯顏攜帶忽必烈給宋帝的詔書回到行省。他取道益都,巡視沂州等處軍防情形,調淮東都元帥孛魯歡、副都元帥阿里伯率所部逆淮河而進。九月十一日,元軍會師淮安城下,在招降未果後破城。隨後自寶應、高郵行進,於十月十三日開始圍攻揚州,一時無法攻克,遂繼續南行至鎮江。十一月九日,伯顏分軍三路進伐,約期會師於臨安:
  • 參政阿剌罕等為右軍,率步兵騎兵自建康出四安,直趨獨松嶺;
  • 參政董文炳等為左軍,率水軍自江陰沿海道趨澉浦華亭
  • 伯顏與阿塔海領中軍水陸並進。
十六日,伯顏軍抵達常州,在招降守軍失敗後開始攻城。宋浙西制置文天祥派部下尹玉麻士龍前來援救,兵敗戰死。十八日,常州被攻陷,伯顏任命行省都事馬恕為常州尹,遣蒙古軍都元帥闍裏帖木兒、萬户斡魯納台·懷都佔據無錫州,萬户忙古歹、晏徹兒巡視太湖,又派監戰亦乞裏歹、招討使唆都、宣撫使遊顯會同闍裏帖木兒先往平江。
八月二十四日,伯顏派南宋降人遊介實奉詔書副本及伯顏諭出使臨安。十二月五日,伯顏至無錫,宋將作監柳嶽等奉宋帝及太皇太后書,並宋大臣致伯顏信前來請和。伯顏指責宋拘禁元使臣十六年及無故殺害廉奉使等種種不信不義的行為,並説:“爾宋昔得天下於小兒之手(指宋太祖通過陳橋兵變奪後周幼主柴宗訓之位),今亦失於小兒之手(指宋恭帝),蓋天道也,不必多言。”隨後將宋請和事奏報元廷。 [48] 
伯顏取臨安 伯顏取臨安
十二月初八,元軍會師平江,宋平江守臣王邦傑等率眾出降。十四日,伯顏再遣囊加歹同宋使柳嶽至臨安。以忙古歹、范文虎行兩浙大都督事;遣寧玉修吳江長橋,不到十日而修成。十二月二十四日,囊加歹同宋尚書夏士林、侍郎呂師孟、宗正少卿陸秀夫攜帶宋國書來議和,提出尊忽必烈為伯父,宋皇帝世代行子侄之禮,每年貢銀二十五萬兩、帛二十五萬匹的條件。二十七日,伯顏一面派囊加歹同呂師孟等回臨安,一面派忙古歹、范文虎會同阿剌罕、昔裏伯取湖州。三十日,宋湖州守臣趙與可舉城降。伯顏離開平江,分留諸將鎮守。 [49] 
至元十三年(1276年)正月初三日,元軍進至嘉興,宋安撫使劉漢傑降,伯顏留萬户麥裏吉台·忽都虎守嘉興。初七、初九及十五日,宋宰相陳宜中三次遣使議和。十八日,元軍至皋亭山,宋恭帝遣使奉國璽及降表來軍前,伯顏受納,派囊加歹隨宋使賈餘慶還臨安,召宋丞相來議投降事。十九日,元軍進至臨安北十五里,分派董文炳、呂文煥、范文虎巡視城堡,安撫百姓。此時,宋宰相陳宜中等挾宋益王趙昰、廣王趙昺南逃,伯顏派阿剌罕等追擊,但沒有成功。 [50]  二十日,伯顏下令禁止軍士進臨安城,先派呂文煥持黃榜安撫城中軍民。二十二日,謝太后派丞相吳堅、文天祥等重臣來見,伯顏將他們遣回,但囚禁文天祥,意圖使其降元。二十三日,元軍駐臨安城北的湖州市,派囊加歹等將宋傳國玉璽奉獻於朝廷。 [51] 
隨後,伯顏分派部將解散義兵、撫諭軍民、護衞宋廷,又遣使招降衢州、信州等地。二月初一,派使者劉頡等前往淮西招降夏貴,另遣將攻佔浙東、浙西,佔領嚴州、婺州、台州、處州等地。 [52]  同月初五,宋恭帝率文武百官投降。伯顏以臨安設兩浙大都督府,命忙古歹、范文虎管理都督府,命張惠等入城清理南宋的錢糧,收繳百官誥命、符印、圖冊,廢宋官衙,將恭帝移居別處;派遣投降的南宋官員去招降湖南、湖北、兩廣、四川等地尚未被攻克的州郡;部署諸將分兵屯駐要害之地;禁止偷盜和破壞宋室陵墓。初七,伯顏上表朝廷,祝賀國家統一。 [53] 
三月二日,伯顏進入臨安城,令郎中孟祺清理、登記宋宮中之禮樂祭器、冊寶、儀仗、圖書等物。伯顏啓程返回上都,留阿剌罕、董文炳、忙古歹等管理江南,促令唐兀歹、李庭等護送宋君臣北上。期間,宋恭帝曾私下請見伯顏,但被他以“未入朝,無相見之禮”之由婉拒。 [55] 
五月初一,伯顏同宋恭帝等至上都,朝拜忽必烈,忽必烈封宋恭帝為瀛國公。元共取宋地三十七府、一百二十八州、七百三十三縣。忽必烈慰勞伯顏,論功進拜他為同知樞密院事,“賜銀鼠青鼠只孫二十襲”。 [54]  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軍於崖山海戰擊敗南宋海軍,南宋滅亡,元完成中國的大一統。

伯顏北討叛王

伯顏騎馬像 伯顏騎馬像 [32]
至元十四年(1277年),以宗王昔裏吉等叛,執北平王那木罕,自阿力麻裏東犯和林,奉命率師北上,大敗叛軍於斡耳寒河(今鄂爾渾河)。 [11] 
至元十八年(1281年),從皇太子真金撫軍漠北,益藤州四千九百餘户為食邑。 [12] 
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代宗王阿只吉總軍西北。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從忽必烈討平叛王乃顏之亂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伯顏進官金紫光祿大夫、知樞密院事,出鎮和林。和林設置知院,自伯顏就職開始。 [13]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招降叛王明理帖木兒,屢敗海都叛軍。因遭朝臣讒陷,被罷職,閒居大同

伯顏擁立成宗

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忽必烈駕崩,伯顏總領朝政三個月,朝廷肅靜,一如平日。他受顧命擁立從和林返回的皇孫鐵穆耳(元成宗)即位。受顧命擁戴鐵穆耳(元成宗)即位,復任知樞密院事。 [14]  同年十二月(1295年初)病卒,享年五十九歲。 [15] 
大德八年(1304年),特贈宣忠佐命開濟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追封淮安王,賜諡號“忠武”。 [16] 
至正四年(1344年),加贈宣忠佐命開濟翊戴功臣,進封淮王,其餘官爵如舊。 [17]  留有《丞相淮安忠武王碑》以志其功。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明太祖以伯顏等三十七位歷代名臣從祀歷代帝王。 [57]  清朝入關後,仍以伯顏等四十一人從祀歷代帝王廟 [58] 

伯顏主要影響

伯顏統二十萬大軍伐宋,如統一人,諸帥仰之若神明。 [18]  畢事還朝,口不言功,行囊僅隨身衣被。 [18]  他智略過人,深明大義,用兵籌謀,出神入化。在帶兵、用兵、治軍方面都有值得兵家稱道之處。

伯顏軍事

伯顏回軍斬將 伯顏回軍斬將 [19]
至元十二年(1274年),元軍攻佔建康(今南京)、鎮江(今屬江蘇)等重鎮後,元世祖忽必烈重新部署滅宋戰爭,其中時任的中書右丞相伯顏率元軍主力直取臨安。十月,伯顏於鎮江分兵三路南攻:參政阿剌罕為右路軍,率步、騎自建康經溧陽(今屬江蘇)、廣德(今屬安徽)攻獨松關(今浙江安吉南);同署行中書省事董文炳為左路軍,率舟師經江陰(今屬江蘇)、許浦(今常熟東北),由海路趨澉浦(今浙江海鹽南);伯顏與同署行中書省事阿塔海率中路水、步、騎軍向常州(今屬江蘇)、平江(今蘇州)進發,並節制諸軍,會師臨安。中路阿塔海率軍圍攻常州,敗南宋援軍張全、尹玉、麻士龍等五千軍。右路阿剌罕軍自建康出發,先後克溧水(今屬江蘇)、溧陽,破銀樹、東壩(今高淳東),俘宋守將趙淮,進至護牙山(今安徽郎溪北)又敗宋援軍,乘勝攻下廣德、泗安鎮(今浙江長興)等地。左路董文炳軍佔領江陰。宋廷大懼,急徵十五歲以上臨安民為兵。十一月十六日,伯顏率軍至常州,與阿塔海會兵圍城。招降不應,伯顏令運土築壘與城齊,上置火炮,連攻兩晝夜破城,守臣姚詧、陳炤戰死,伯顏盡屠城民。常州失守,無錫、平江宋守軍不戰而降。二十三日,阿剌罕軍攻佔獨松關,鄰近守軍望風而遁。十二月初五,董文炳軍進佔許浦。二十七日,伯顏遣兩浙大都督范文虎會同阿剌罕軍攻安吉州(今湖州),激戰三日破城。至元十三年(1275年)正月十八日,元軍三路會師於皋亭山(今杭州北),進逼臨安城下。南宋太皇太后謝道清遣使奉傳國璽及降表投降。二月初五,宋恭帝趙顯率百官請降。伯顏受降後,又取謝道清手詔,招降未附州郡。三月,伯顏命阿剌罕、董文炳繼續南攻,自攜恭帝、皇太后全氏及南宋宗室等北還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北)。 [20] 
  • 討御諸王
伯顏協助忽必烈平息了多次內亂,維護了元政權的統一。
至元十五年(1277年),元憲宗之子昔裏吉奉命與北平王木罕、右丞相安童一同進討海都之亂,不料昔裏吉中途倒戈,劫持木罕、安童,響應海都對忽必烈的反叛。忽必烈聞報大驚,命伯顏率軍往救。伯顏知道這次出征任務艱鉅,既要勝敵,又要救人。他慎重迎戰,與敵軍在阿魯坤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杭愛山東麓)隔河列陣。伯顏軍嚴陣以待,勒軍甚嚴,無人敢於懈怠。相持終日,敵軍出現疲憊鬆散之狀,隊伍自亂,陣形不整。伯顏兵分兩路,突發擊敵,大敗叛軍,並派出最精鋭的勇士直插敵人中營帳,救出木罕和安童。伯顏一面招降叛軍,一面派兵追擊昔裏吉,使之在逃亡途中殞命。至元二十五年(1287年),傳聞宗王乃顏要聯合西北諸王造反。忽必烈召伯顏商議對策。伯顏建議乘他還沒有起事時先派使者宣撫,以觀其意圖。因而自請擔當此任,他到乃顏的營地後,發現無法説服乃顏,於是連夜潛逃,面奏忽必烈。忽必烈立即發兵進剿乃顏。伯顏又推薦漢將李庭等,運用漢軍戰法,使西北諸王未及響應,就生擒乃顏,收降其部眾,消除了這場人禍。至元二十七年(1289年),忽必烈為防止海都叛亂,命伯顏率軍出鎮和林(今蒙古人民共和國烏蘭巴托西南)。海都自知難勝伯顏,長期觀望。後唆使鐵木兒進攻和林,被伯顏擊敗,又多次出軍偷襲,均被伯顏擊敗。 [20] 

伯顏政治

忽必烈死後,伯顏受顧命之託,穩定朝局,順利擁戴鐵穆耳(元成宗)即位。 [20] 

伯顏文學

伯顏善作詩文。在元初詩壇上,伯顏作為蒙古族最早學習運用漢文進行創作的詩人,具有自己鮮明特色。他以得天獨厚的軍旅統帥生活為基礎,創造了不少內容充實,氣勢雄渾的詩歌與散曲作品。他的詩歌與散曲風格雄健,情調高昂,闊大豪放,氣勢雄渾,粗獷豪爽,是元代蒙漢詩歌交流的先河者。 [3] 
伯顏的代表了元初蒙古人散曲語言不事雕琢,風格自然質樸,輕鬆活潑,感情真摯,氣魄雄渾的特色,開了蒙古人作散曲的先河。 [3] 

伯顏歷史評價

姚樞:伯顏濟江,兵不逾時,西起蜀川,東薄海隅,降城三十,户逾百萬,自古平南,未有如此之神捷者。 [39] 《元史》引
王惲《大賢詩三百首<並序>》:①公姿威不見猛,簡不失和,真魁傑人也。 [22]  ②萬馬龍驤宿漠陲,朔雲邊雪避旌麾。麟遊近藪人歌瑞,虎在深林氣甚夷。解甲齊山降宋日,鞠躬趨陛入朝時。有懷不盡蒼生事,空詠皮公七愛詩。使華來自海西邊,一日風雲擁將壇。仁信有餘收戰格,旌麾不動下臨安。應憐文武匡時切,忍對麒麟畫像看。不獨臨淮開府掾,追思勳德淚闌干。軍容機政兩儀刑,自有胸中節制兵。直道事君忘智勇,丹心為國盡忠貞。風雲感會千年契,笳鼓歸來六合清。遙想翠華秋獼祭,聖情凝佇聽鼙聲。 [22] 
閻復《丞相伯顏贈諡制》:崆峒孕秀,列象騰精。居政府則不動聲氣,措泰山之安;秉戎律則純乎仁義,猶時雨之降。當其聲鶴浦渝盟之罪,總龍驤飛渡之師,克廣世祖好生之心,允獲宋人誠服之意。衣冠不改,市肆不易,恩威普洽於三吳;車書以混,文軌以同,聲教遂覃於百粵。逮朕纂承之始,益申推戴之誠,永懷社稷之宗臣,宜侈河山之高爵。於戲!曹侍中江南之役,規摹一何小哉;郭汾陽異姓而王,崇報斯亦至矣! [22] 
尹廷高《伯顏丞相第》:當代麒麟第一功,及門尚想見英雄。徵南事往圖書在,上殿人非劍履空。房杜子孫還有幾,伊周事業許誰同。綠槐庭院無車馬,坐聽黃鸝韻曉風。 [22] 
汪元量醉歌》:衣冠不改只如先,關會通行滿塵廛。北客南人成買賣,京師依舊使銅錢。伯顏丞相呂將軍,收了江南不殺人。昨日太皇請茶飯,滿朝朱紫盡降臣。 [21] 
程鉅夫《李府判家伯顏忠武王畫像贊》:烈烈桓桓,如河如山,功極名完。盛德之容,維恭維寬。幕府同心,戚欣燠寒。儼其當年,長劍高冠。追隨凌煙,尚永弗刋。 [22] 
趙孟頫述太傅丞相伯顏功德》:興廢本天運,輔成見人庸。輿地久以裂,車書會當同。先帝昔在御,如日行虛空。六合仰照耀,一方顧顓蒙。授鉞得人傑,止戈代天工。鐵馬浮度江,坐收破竹功。草木紛震動,山川變鴻濛。地利不復險,金城何足攻。市靡易肆憂,兵無血刃紅。孰能年歲間,伐國究始終。老稚感再生,遺黎忘困窮。歸來一不取,匹馬走北風。九域自此一,益見聖世崇。大哉先帝仁,允矣丞相忠。嗟我始弱冠,弗獲拜此公。作頌歌元勳,因之寫吾衷。 [22] 
袁桷《太傅右丞相伯顏贈太師開府儀同三司功臣淮陽郡王諡忠武》:太傅右丞相伯顏,機沉而識遠,量重而器宏。十乘行共,服徵南之妙算;七騶鹹駕,默傳濟北之遺編。誓眾於鼓角之初,過師於枕蓆之上;具宣德意,誕廣仁聲,簞食壺漿之迎,鹹知已後;觴酒豆肉之賜,士向無前。是謂制勝而屈人兵,抑亦好生以全天道。丞相之功第一,智士之譽無雙。方謙牧以學卑,愈蒙飬而用晦。角巾私第,恂恂似不能言;雞翹屬車,斷斷猗無他技。肆予纘服,躬任受遺。功成莫居,年運而往。格於皇天者有儀可象,遊於造物者不見而章。師尚父之崇名,貞惠文之美諡。益疏王爵,庸示國恩。噫!彝器景鍾,足銘邦家之偉績;蜜章襚典,斯昭泉壤之幽光。尚其明靈,歆此殊命,可。 [22] 
張養浩《過杭州伯顏丞相廟》:取宋市不易,歸朝容若愚。誰知六經外,元有聖人徒。 [22] 
胡助《淮安忠武王祠》:泥路迎降歸孺子,江潮失候避元臣。豐功盛烈英靈在,廟食千秋福我民。 [22] 
許有壬《跋忠武王花押》:昔王以雄姿大略,濟以至仁,取勝國,兵不血刃,歸橐不貯一毫,勳德塞宇宙。 [22] 
宋濂《國朝名臣頌·淮忠武王伯顏》:淮王桓桓,凝峻寡言。一言之間,如雷破山。及履上台,四國爾瞻。誓師南征,大亂汝戡。三軍飛渡,目無江南。前扼其吭,宋膽自寒。老梟既夜遁,直搗臨安。俘厥君臣,大敷帝位。皞皞熙熙,市肆不移。宋鼎巳易,而民弗知。崇德報功,王謙讓弗居。此天子德威,臣何能為。古有曹彬,於王見之。 [22] 
孫承恩《古像贊·臨淮王》:臨淮桓桓,嚴凝若神。百萬貔貅,御如一人。討定江南,混一九土。武功洸洸,永載盟府。 [23] 
王世貞《王弇州崇論》:吾嘗謂元有三仁(耶律楚材廉希憲、伯顏)焉……伯顏之下宋都也,肅而謐;其居功也,廉而約;其處廢也,恬而智;其應鼎革也,毅而裁。古社稷臣哉。 [24] 
朱軾《史傳三編》:巴延(伯顏)深厚有謀,處眾不伐,其識度比諸人為優。然其出兵之日,世祖命之曰:“當如曹彬不戮一人。”及巴延南下,兵之所過,殺戮無數,豈可與古人同日語耶? [25] 
愛新覺羅·昭槤《嘯亭續錄》:卻特氏起自沙漠,一時所用將相,如耶律文正、楊中令惟中之相業,許文正、竇學士默、姚文憲樞之文學,劉太保秉中之謀畫,商孟陽挺、郝伯常經之剛直,廉中書弟兄之忠梗,史丞相天澤、伯右相顏之戰功,張都統宏範、李統制恆、阿太尉術之勇略,率皆拔出一時者。 [34] 
柯劭忞新元史》:世祖一見伯顏,擢為宰相。知人之哲,近世未嘗有也。然伯顏自滅宋以後,迭遭誣陷君臣之分,幾至不終。良以非親非貴,蹤跡孤危,功名雖盛,適足為讒構之資而已。甚矣!明良契合,之不易言也。 [26] 

伯顏主要作品

伯顏的詩作,今存《奉使收江南》《鞭》《克李家市新城》《過梅嶺岡留題》等四首;詞則僅存小令《喜春來·金魚玉帶羅襴扣》一首傳世,是他與張弘範在筵席上分別創作的以“喜春來”為名的作品 [4]  [31]  [3] 
此外,伯顏亦善書法。元人許有壬曾見其署押二紙,評價其花押“落筆雄偉,若老於翰墨者”。 [22] 

伯顏軼事典故

伯顏分毫不取

據《南村輟耕錄》載,伯顏主持滅宋時,已得知部下劫掠之事,但他不動聲色。等到戰事結束,途經揚州時,突然下令嚴密搜檢將士行襄,搜出堆積如山的撒花銀鞘,之後一律充公,就地鑄成五十兩一大錠的銀錠。這批銀錠因此被稱為“揚州元寶”。到他回到大都時,忽必烈命百官郊外迎接。平章政事阿合馬先領百官而在道旁拜謁,伯顏見後,解下身上所服玉鈎絛贈予阿合馬,並解釋道:“宋玉固多,吾實無所取,勿以此為薄也。” [3] 

伯顏用智脱逃

據《元史》,忽必烈在位時,有傳聞宗王乃顏意圖造反。伯顏自請前往觀察其意向。他出發時,只帶幾車皮衣,每到一個驛站就給驛吏每人一件上等的皮衣,驛吏無不感激稱謝。到了乃顏的營地後,受到乃顏設宴招待,伯顏發現殺機四伏,知道已經無法説服乃顏,於是連夜潛逃。乃顏派兵追趕,可是,驛吏見伯顏爭獻最好的馬給他騎,使乃顏無法追及。伯顏返朝後,面奏忽必烈,成功平息了叛亂。 [27] 

伯顏天誅之公

大臣別吉里迷失曾經誣陷伯顏,使他險些喪命。但不久後,別吉里迷失因事被定死罪,忽必烈讓伯顏前往省視。伯顏到後,僅派人賜別吉里迷失飲酒,不見其面,神情悲傷地離開。忽必烈得知後,向他詢問原因,伯顏答道:“他自身有罪,派臣前往,世人將會不明白這是上天要誅殺他的公道。” [28] 

伯顏人際關係

關係
姓名
簡介
曾祖父
述律哥圖
為成吉思汗部下,任八鄰部左千户
祖父
阿剌
世襲八鄰部左千户兼斷事官
父親
曉古台
世襲八鄰部左千户,後隨旭烈兀西征。
兒子
買的
囊加歹
官至樞密副使
孫子
相嘉失禮
官至江南行台御史大夫
曾孫
普達失理
有賢名。
表格參考資料: [20]  [26] 

伯顏後世紀念

元仁宗至大二年(1309年),應儒師王約的請求,元廷為伯顏在杭州建忠武王廟(即元丞相伯顏祠),翰林學士承旨劉敏中撰碑。 [33]  姚靖《西湖志》:“方其統兵下臨安,駐節皋亭,俟宋出降,不嗜殺戮,杭民德之,為建此祠。”《元史》載:‘功臣之祠,惟故淮安忠武王立廟於杭,春秋二仲月次戊祀以少牢,用籩豆簠簋,行酌獻禮!’” [29]  今存伯顏祠遺址

伯顏史料索引

元文類》卷24《丞相淮安忠武王碑》 [22] 
元史·卷一百二十七·列傳第十四》 [20] 
《史傳三編·卷四十二·名臣傳三十四》 [25] 
新元史·卷一百五十九·列傳第五十六》 [26] 
參考資料
  • 1.    《元史》卷127《伯顏傳》:曾祖述律哥圖,事太祖,為八鄰部左千户。祖阿剌,襲父職,兼斷事官,平忽禪有功,得食其地。父曉古台世其官,從宗王旭烈兀開西域。
  • 2.    《元史》卷127《伯顏傳》:伯顏長於西域。
  • 3.    木蘭.豪邁強勁 意氣風發 自成一家——元代蒙古族漢文詩歌的創作先河者伯顏及其創作.中央民族大學蒙古語言文學系.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1期:39-41
  • 4.    任訥,盧前.《元曲三百首》.中華人民共和國:書海出版社,2001年:1-2
  • 5.    《元史》卷127《伯顏傳》:至元初,旭烈兀遣入奏事,世祖見其貌偉,聽其言厲,曰:“非諸侯王臣也,其留事朕。”與謀國事,恆出廷臣右,世祖益賢之,敕以中書右丞相安童女弟妻之,若曰“為伯顏婦,不慚爾氏矣”。
  • 6.    《元史》卷127《伯顏傳》:二年七月,拜光祿大夫、中書左丞相。諸曹白事,有難決者,徐以一二語決之。眾服曰:“真宰輔也。”
  • 7.    《元史》卷127《伯顏傳》:四年,改中書右丞。
  • 8.    《元史》卷127《伯顏傳》:七年,遷同知樞密院事。
  • 9.    《元史》卷127《伯顏傳》:十年春,持節奉玉冊立燕王真金為皇太子。
  • 10.    《元史》卷127《伯顏傳》:十一年,大舉伐宋,與史天澤並拜中書左丞相,行省荊湖。時荊湖、淮西各建行省,天澤言,號令不一,或致敗事。詔改淮西行省為行樞密院。天澤又以病,表請專任伯顏,乃以伯顏領河南等路行中書省,所屬並聽節制。
  • 11.    《元史》卷127《伯顏傳》:初,海都稱兵內向,詔以右丞相安童佐皇子北平王那木罕,統諸軍於阿力麻裏備之。十四年,諸王昔裏吉劫北平王,拘安童,脅宗王以叛,命伯顏率師討之,與其眾遇於斡魯歡河,夾水而陣,相持終日,俟其懈,麾軍為兩隊,掩其不備,破之,昔裏吉走死。
  • 12.    《元史》卷127《伯顏傳》:十八年二月,世祖命燕王撫軍北邊,以伯顏從,仍諭之曰:“伯顏才兼將相,忠於所事,故俾從汝,不可以常人遇之。”燕王每與論事,尊禮有加。是歲,頒羣臣食邑,詔益以藤州等處四千九百七十七户。
  • 13.    《元史》卷127《伯顏傳》:二十六年,進金紫光祿大夫、知樞密院事,出鎮和林,和林置知院,自伯顏始。
  • 14.    《元史》卷127《伯顏傳》:三十年冬十二月,驛召至自大同,世祖不豫。明年正月,世祖崩,伯顏總百官以聽。兵馬司請日出鳴晨鐘,日入鳴昏鍾,以防變故,伯顏呵之曰:“汝將為賊邪!其一如平日。”適有盜內府銀者,宰執以其幸赦而盜,欲誅之,伯顏曰:“何時無盜,今以誰命而誅之?”人皆服其有識。成宗即位於上都之大安閣,親王有違言,伯顏握劍立殿陛,陳祖宗寶訓,宣揚顧命,述所以立成宗之意,辭色俱厲,諸王股慄,趨殿下拜。五月,拜開府儀同三司、太傅、錄軍國重事,依前知樞密院事,賜金銀各有差。時相有忌之者,伯顏語之曰:“幸送我兩罌美酒,與諸王飲於宮前,餘非所知也。”江南三省累請罷行樞密院,成宗問於伯顏,時已屬疾,張目對曰:“內而省、院各置為宜,外而軍、民分隸不便。”成宗是之,三院遂罷。
  • 15.    《元史》卷127《伯顏傳》:冬十二月丙申,有大星隕於東北。己亥,雨木冰。庚子,伯顏薨,年五十九。
  • 16.    《元史》卷127《伯顏傳》:大德八年,特贈宣忠佐命開濟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追封淮安王,諡忠武。
  • 17.    《元史》卷127《伯顏傳》:至正四年,加贈宣忠佐命開濟翊戴功臣,進封淮王,餘如故。
  • 18.    《元史》卷127《伯顏傳》:伯顏深略善斷,將二十萬眾伐宋,若將一人,諸帥仰之若神明。畢事還朝,歸裝惟衣被而已,未嘗言功也。
  • 19.    (清)丁日昌選編;王關林,張弦生譯評.百將圖記 左圖右史.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04:351
  • 20.    《元史·卷一百二十七·列傳第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1-11]
  • 21.    《水雲詩鈔》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7-07-14]
  • 22.    《中華大典》工作委員會,《中華大典》編纂委員會 編.中華大典 歷史典 人物分典 元總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12:320-322
  • 23.    (清)紀昀、永瑢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1271冊:台灣商務印書館,1982-1986年:0525-a頁
  • 24.    向燕南 著.中國史學思想會通 明代史學思想卷:福建人民出版社,2018-09:219
  • 25.    《史傳三編》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7-11-21]
  • 26.    《新元史·卷一百五十九·列傳第五十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5-13]
  • 27.    《元史》卷127《伯顏傳》:二十四年春二月,或告乃顏反,詔伯顏窺覘之,乃多載衣裘入其境,輒以與驛人。既至,乃顏為設宴,謀執之,伯顏覺,與其從者趨出,分三道逸去。驛人以得衣裘故,爭獻健馬,遂得脱,馳還白狀。
  • 28.    《元史》卷127《伯顏傳》:別吉里迷失嘗誣伯顏以死罪,未幾,以它罪誅,敕伯顏臨視,伯顏與之酒,愴然不顧而返。世祖問其故,對曰:“彼自有罪,以臣臨之,人將不知天誅之公也。”
  • 29.    《元史·卷七十六·志第二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1-26]
  • 30.    蘇文.中國曆代名將圖典:天津楊柳青畫社,2017-01:163
  • 31.    (明)葉子奇 撰.草木子:中華書局,1959-05:73
  • 32.    包巴雅爾.蒙古族歷史人物肖像集: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17-06:59-60
  • 33.    鄧文原:《巴西集》卷下《淮安忠武王廟田記》:至大巳酉歲,聖天子龍德在淵,功贊位育,浹於幽明,追推元勳茂德,宜修祀典,以示崇褒,乃命江浙行中書省建淮安忠武王廟於杭。
  • 34.    《嘯亭續錄》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5-09]
  • 35.    《元史》卷127《伯顏傳》:秋七月,陛辭,世祖諭之曰:“昔曹彬以不嗜殺平江南,汝其體朕心,為吾曹彬可也。”
  • 36.    《元史》卷127《伯顏傳》:九月甲戌朔,會師於襄陽,分軍為三道並進。丙戌,伯顏與平章阿術由中道循漢江趨郢州。萬户武秀為前鋒,遇水濼,霖雨水溢,無舟不能涉。伯顏曰:“吾且飛渡大江,而憚此潢潦耶!”乃召一壯士,負甲仗,騎而前導,麾諸軍畢濟。癸巳,次鹽山,距郢州二十里。郢在漢水北,以石為城,宋人又於漢水南筑新郢,橫鐵繩,鎖戰艦,密樹樁木水中。下流黃家灣堡,亦設守禦之具,堡之西有溝,南通藤湖,至江僅數里。乃遣總管李庭、劉國傑攻黃家灣堡,拔之,破竹蓆地,盪舟由藤湖入漢江。諸將請曰:“郢城,我之喉襟,不取,恐為後患。”伯顏曰:“用兵緩急,我則知之。攻城,下策也,大軍之出,豈為此一城哉!”遂舍郢,順流下。伯顏、阿術殿後,不滿百騎。十月戊午,行大澤中,郢將趙文義、範興以騎二千來襲,伯顏、阿術未及介冑,亟還軍迎擊之。伯顏手殺文義,擒範興殺之,其士卒死者五百人,生獲數十人。
  • 37.    《元史》卷127《伯顏傳》:甲子,次沙洋。乙丑,命斷事官楊仁風招之,不應。復使一俘持黃榜、檄文,傳趙文義首,入城,招其守將王虎臣、王大用。虎臣等斬俘,焚黃榜。裨將傅益以水軍十七人來降,虎臣等又斬其軍之慾降者。伯顏覆命呂文煥招之,又不應。日暮,風大起,伯顏命順風掣金汁炮,焚其廬舍,煙焰漲天,城遂破。萬户忙古歹生擒虎臣、大用等四人,餘悉屠之。丙寅,次新城,令萬户帖木兒、史弼列沙洋所馘於城下,射黃榜、檄文於城中以招之。其守將邊居誼,邀呂文煥與語。丁卯,文煥至城下,飛矢中右臂,奔還。戊辰,其總制黃順逾城出降,即授招討使,佩以金符,令呼城上軍,其部曲即縋城下,居誼邀入城,悉斬之。己巳,其副都統制任寧亦降,居誼終不出,乃令總管李庭攻破其外堡,諸軍蟻附而登,拔之。餘眾三千,猶力戰而死,居誼舉家自焚。遂並誅王虎臣、王大用等四人。
  • 38.    《元史》卷127《伯顏傳》:十一月丙戌,次復州,知州翟貴以城降。諸將請點視其倉庫軍籍,遣官鎮撫,伯顏不聽,諭諸將不得入城,違者以軍法論。阿術使右丞阿里海牙來言渡江之期,伯顏不答。明日又來,又不答。阿術乃自來,伯顏曰:“此大事也,主上以付吾二人,可使餘人知吾實乎?”潛刻期而去。乙未,軍次蔡店。丁酉,往觀漢口形勢。宋淮西制置使夏貴等,以戰艦萬艘,分據要害,都統王達守陽邏堡,京湖宣撫朱礻異孫以遊擊軍扼中流,兵不得進。千户馬福建言,淪河口可通沙蕪入江,伯顏使覘沙蕪口,夏貴亦以精兵守之。乃圍漢陽軍,聲言由漢口渡江,貴果移兵援漢陽。
  • 39.    《元史·卷一百五十八·列傳第四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8-26]
  • 40.    《元史》卷127《伯顏傳》:十二月丙午,軍次漢口。辛亥,諸將自漢口開壩,引船入淪河,先遣萬户阿剌罕以兵拒沙蕪口,逼近武磯,巡視陽羅城堡,徑趨沙蕪,遂入大江。壬子,伯顏戰艦萬計,相踵而至,以數千艘泊於淪河灣口,屯布蒙古、漢軍數十萬騎於江北。諸將言:“沙蕪南岸,彼戰船在焉,可攻而取。”伯顏曰:“吾亦知其可必取,慮汝輩貪小功,失大事;一舉渡江,收其全功可也。”遂令修攻具,進軍陽羅堡。癸丑,遣人招之,不應。甲寅,再遣人招之,其將士皆曰:“我輩受宋厚恩,戮力死戰,此其時也,安有叛逆歸降之理。備吾甲兵,決之今日,我宋天下,猶賭博孤注,輸贏在此一擲爾。”伯顏麾諸將攻之,三日不克。有術者來言:“天道南行,金、木相犯,若二星交過,則江可渡。”伯顏卻之,使勿言。乃密謀於阿術曰:“彼謂我必拔此堡,方能渡江。此堡甚堅,攻之徒勞。汝今夜以鐵騎三千,泛舟直趨上流,為搗虛之計,詰旦渡江襲南岸。已過,則速遣人報我。”乙卯,分遣右丞阿里海牙督萬户張弘範、忽失海牙、折的迷失等,先以步騎攻陽羅堡,夏貴來援。遂俾阿術出其不意,率萬户晏徹兒、忙古歹、史格、賈文備四翼軍,溯流西上四十里,對青山磯而泊。是夜,雪大作,遙見南岸多露沙洲,阿術登舟,指示諸將,令徑趨是洲,載馬後隨。萬户史格一軍先渡,為其都統程鵬飛所卻。阿術橫身蕩決,血戰中流,擒其將高邦顯等,死者無算,鵬飛被七創,敗走,得船千餘艘,遂得南岸。阿術與鎮撫何瑋等數十人,攀岸步鬥,開而複合者數四。南軍阻水,不得相薄,遂起浮橋,成列而渡。阿里海牙繼遣張榮實、解汝楫等四翼軍,舳艫相銜,直抵夏貴。貴引麾下軍數千先遁,諸軍乘之,斬溺不可數計,追至鄂州東門而還。丙辰,阿術遣使來報,伯顏大喜,揮諸將急攻破陽羅堡,斬王達。宋軍大潰,數十萬眾死傷幾盡。夏貴僅以身免,走至白虎山。
  • 41.    《元史》卷127《伯顏傳》:阿術還渡江,議兵所向,或欲先取蘄、黃,阿術曰:“若赴下流,退無所據,先取鄂、漢,雖遲旬日,可為萬全計。”伯顏從之。己未,師次鄂州,遣呂文煥、楊仁風等諭之曰:“汝國所恃者,江、淮而已,今我大兵飛渡長江,如履平地,汝輩何不速降。”鄂恃漢陽,將戰,乃焚其戰艦三千艘,火照城中,兩城大恐。庚申,知鄂州張晏然、知漢陽軍王儀、知德安府來興國,皆以城降,程鵬飛以其軍降。壬戌,定新附官品級,撤宋兵,分隸諸將。先是,邊民戍卒陷入宋境者,悉縱遣之。丁卯,遣萬户也的哥、總管忽都歹,入奏渡江之捷。分命阿剌罕先鋒黃頭取壽昌糧四十萬斛,以充軍餉。留右丞阿里海牙等,以兵四萬分省於鄂,規取荊湖。己巳,伯顏與阿術以大軍水陸東下,俾阿術先據黃州。
  • 42.    《元史》卷127《伯顏傳》:十二年春正月癸酉朔,至黃州。甲戌,沿江制置副使、知黃州陳奕降,伯顏承製授奕沿江大都督。奕遣書至漣水招其子巖,巖降。遣呂文煥、陳奕以書招蘄州安撫使管宗模,復遣阿術以舟師造其城下。癸未,伯顏至蘄州,宗模出降,即承製授以淮西宣撫使,留萬户帶塔兒守之。阿術復以舟師先趨江州,兵部尚書呂師夔在江州,與知州錢真孫遣人來迎降。丙戌,伯顏至江州,即以師夔為江州守。師夔設宴庾公樓,選宋宗室女二人,盛飾以獻,伯顏怒曰:“吾奉聖天子明命,興仁義之師,問罪於宋,豈以女色移吾志乎!”斥遣之。知南康軍葉閶來降,殿前都指揮使、知安慶府范文虎亦奉書納款,阿術遂率舟師造安慶,文虎出降。伯顏至湖口,遣千户寧玉系浮橋以渡,風迅水駛,橋不能成,乃禱於大孤山神,有頃,風息橋成,大軍畢渡。二月壬寅朔,伯顏至安慶,承製授文虎兩浙大都督,文虎以其從子友信知安慶府事,命萬户喬珪戍之。丁未,次池州,都統制張林以城降;戊申,通判權州事趙昴發與其妻自經死,伯顏入城,見而憐之,令具衣衾葬焉。
  • 43.    《元史》卷127《伯顏傳》:宋宰臣賈似道遣宋京致書,請還已降州郡,約貢歲幣。伯顏遣武略將軍囊加歹同其介阮思聰報命,止京以待,且使謂似道曰:“未渡江,議和入貢則可,今沿江諸郡皆內附,欲和,則當來面議也。”囊加歹還,乃釋宋京。
  • 44.    《元史》卷127《伯顏傳》:庚申,發池州,壬戌,次丁家洲。賈似道都督諸路軍馬十三萬,號百萬,步軍指揮使孫虎臣為前鋒,淮西制置使夏貴以戰艦二千五百艘橫亙江中,似道將後軍。伯顏命左右翼萬户率騎兵夾江而進,炮聲震百里。宋軍陣動,貴先遁,以扁舟掠似道船,呼曰:“彼眾我寡,勢不支矣!”似道聞之,倉皇失措,遽鳴金收軍,軍潰。眾軍大呼曰:“宋軍敗矣!”諸戰艦居後者,阿術促騎召之,挺身登舟,手柁衝敵船,舳艫相蕩,乍分乍合。阿術以小旗麾何瑋、李庭等並舟深入,伯顏命步騎左右掎之,追殺百五十餘里,溺死無算,得船二千餘艘,及其軍資器仗、圖籍符印。似道東走揚州,貴走廬州,虎臣走泰州。甲子,攻太平州。丁卯,知州孟之縉及知無為軍劉權、知鎮巢軍曹旺、知和州王喜,俱以城降。庚午,師次建康之龍灣,大賚將士。
  • 45.    《元史》卷127《伯顏傳》:三月癸酉,宋沿江制置趙溍遁,溍兄淮起兵溧陽,就執而死。都統徐王榮、翁福等以城降,命招討使唆都守之。知鎮江府洪起畏遁,總管石祖忠以城降。知寧國府趙與可遁,知饒州唐震死,而江東諸郡皆下。淮西滁州諸郡亦相繼降。丙子,國信使廉希賢至建康,傳旨令諸將各守營壘,毋得妄有侵掠。希賢與嚴忠範等奉命使宋,請兵自衞,伯顏曰:“行人以言不以兵,兵多,徒為累使事。”希賢固請,與之。丙戌,至獨松嶺,果為宋人所殺。庚寅,伯顏遣左右司員外郎石天麟詣闕奏事,世祖大悦,悉可其奏。伯顏以行中書省駐建康,阿塔海、董文炳以行樞密院駐鎮江,阿術別奉詔攻揚州。江東歲飢,民大疫,伯顏隨賑救之,民賴以安。宋人遣都統洪模移書徐王榮等,言殺使之事太皇太后及嗣君實不知,皆邊將之罪,當按誅之,願輸幣,請罷兵通好。伯顏曰:“彼為譎詐之計,以視我之虛實。當擇人以同往,觀其事體,宣佈威德,令彼速降。”乃命議事官張羽等持王榮答書,至平江驛,宋人又殺之。
  • 46.    《元史》卷127《伯顏傳》:四月乙丑,有詔以時暑方熾,不利行師,俟秋再舉。伯顏奏曰:“宋人之據江海,如獸保險,今已扼其吭,少縱之則逸而逝矣。”世祖語使者曰:“將在軍,不從中制,兵法也。宜從丞相言。”
  • 47.    《元史》卷127《伯顏傳》:五月丁亥,覆命奉御愛先傳旨,召伯顏赴闕,以阿剌罕為參政,留治省事。伯顏至鎮江,會諸將計事,令各還鎮,乃渡江北行,入見於上都。七月癸未,進中書右丞相,讓功於阿術,遂以阿術為左丞相。
  • 48.    《元史》卷127《伯顏傳》:庚寅,遣降人遊介實奉詔書副本使於宋,仍以書諭宋大臣。十二月辛丑,次無錫,宋將作監柳嶽等奉其國主及太皇太后書,並宋之大臣與伯顏書來見,垂泣而言曰:“太皇太后年高,嗣君幼衝,且在衰絰中。自古禮不伐喪,望哀恕班師,敢不每年進奉修好。今日事至此者,皆奸臣賈似道失信誤國耳。”伯顏曰:“主上即位之初,奉國書修好,汝國執我行人一十六年,所以興師問罪。去歲又無故殺害廉奉使等,誰之過歟?如欲我師不進,將效錢王納土乎?李主出降乎?爾宋昔得天下於小兒之手,今亦失於小兒之手,蓋天道也,不必多言。”嶽頓首泣不已。遣招討使抄兒赤,以柳嶽來使事,及嚴奉使所齎國書入奏。
  • 49.    《元史》卷127《伯顏傳》:先是,平江守潛説友遁,通判胡玉等既以城降,而復為宋人所據。甲辰,眾軍次平江,都統王邦傑、通判王矩之率眾出降。庚戌,遣囊加歹同其使柳嶽還臨安。以忙古歹、范文虎行兩浙大都督事。遣寧玉修吳江長橋,不旬日而成。庚申,囊加歹同宋尚書夏士林、侍郎呂師孟、宗正少卿陸秀夫以書來,請尊世祖為伯父,而世修子侄之禮,且約歲幣銀二十五萬兩,帛二十五萬匹。癸亥,遣囊加歹同師孟等還臨安。遣忙古歹、范文虎會阿剌罕、昔裏伯取湖州,知州趙良淳死之。丙寅,趙與可以城降。伯顏發平江,留遊顯、懷都、忽都不花屯兵鎮守。別遣寧玉守長橋。
  • 50.    《元史》卷127《伯顏傳》:十三年正月己巳,次嘉興,安撫劉漢傑以城降,留萬户忽都虎等戍之。癸酉,宋軍器監劉庭瑞以其宰臣陳宜中等書來,即遣回。乙亥,宜中遣御史劉岊奉宋主稱臣表文副本,及致書伯顏,約會長安鎮。辛巳,眾軍至崇德。宜中又令都統洪模,持書同囊加歹來見。壬午,次長安鎮,宜中等不至。癸未,進軍臨平鎮。甲申,次阜亭山,宋主遣知臨安府賈餘慶,同宗室保康軍承宣使尹甫、和州防禦使吉甫,奉傳國璽及降表詣軍前。伯顏受訖,遣囊加歹以餘慶等還臨安,召宋宰臣出議降事。時宜中已遁,以文天祥代為丞相,不拜,自請至軍前。乙酉,進軍至臨安北十五里,分遣董文炳、呂文煥、范文虎巡視城堡,安諭軍民。囊加歹、洪模來報,宜中與張世傑、蘇劉義、劉師勇等,挾益王、廣王下浙江,航海而南,惟謝太后及幼主在宮中。伯顏亟遣使諭右軍阿剌罕、奧魯赤,左軍董文炳、范文虎,據守浙江,以勁兵五千人追之,不及而還。
  • 51.    《元史》卷127《伯顏傳》:丙戌,禁軍士毋入城,遣呂文煥持黃榜諭臨安中外軍民,俾安堵如故。先是,三衙衞士,白晝殺人,閭里小民,乘亂剽掠,至是民皆安之。丁亥,遣程鵬飛、洪雙壽等入宮,慰諭謝後。戊子,謝後遣丞相吳堅、文天祥,樞密謝堂,安撫賈餘慶,內官鄧惟善來見,伯顏慰遣之,顧天祥舉動不常,疑有異志,留之軍中。天祥數請歸,伯顏笑而不答。天祥怒曰:“我此來為兩國大事,彼皆遣歸,何故留我?”伯顏曰:“勿怒。汝為宋大臣,責任非輕,今日之事,政當與我共之。”令忙古歹、唆都館伴羈縻之。令程鵬飛、洪雙壽同賈餘慶易宋主削帝號降表。己丑,駐軍臨安城北之湖州市。遣千户囊加歹等以宋傳國璽入獻。
  • 52.    《元史》卷127《伯顏傳》:庚寅,伯顏建大將旗鼓,率左右翼萬户,巡臨安城,觀潮於浙江。暮還湖州市,宋宗室大臣皆來見。辛卯,萬户張弘範、郎中孟祺同程鵬飛,以所易降表及宋主、謝後諭未附州郡手詔至軍前。令鎮撫唐古歹罷文天祥所招募義兵二萬餘人。壬辰,伯顏登獅子峯,觀臨安形勢。命唆都撫諭軍民,部分諸將,共守其城,護其宮。癸巳,謝後復使人來勞問,仍以温言慰遣之。甲午,分置其三衙諸司兵於各翼,以俟調遣;其生募等軍,願歸者聽。分遣蕭鬱、王世英等,招諭衢、信諸州。二月丁酉,遣劉頡等往淮西招夏貴,仍遣別將徇地浙東、西,於是知嚴州方回、知婺州劉怡、知台州楊必大、知處州梁椅,並以城降。
  • 53.    《元史》卷127《伯顏傳》:命右丞張惠,參政阿剌罕、董文炳、呂文煥入見謝後,宣佈德意,以慰諭之。辛丑,宋主率文武百僚,望闕拜發降表。伯顏承製,以臨安為兩浙大都督府,忙古歹、范文虎入治府事。覆命張惠、阿剌罕、董文炳、呂文煥等入城,籍其軍民錢穀之數,閲實倉庫,收百官誥命、符印圖籍,悉罷宋官府。取宋主居之別室。分遣新附官招諭湖南北、兩廣、四川未下州郡。部分諸將,分屯要害,仍禁人不得侵壞宋氏山陵。癸卯,謝後命吳堅、賈餘慶、謝堂、家鉉翁、劉岊與文天祥併為祈請使,楊應奎、趙若秀為奉表押璽官,赴闕請命。伯顏拜表稱賀曰:……。
  • 54.    《元史》卷127《伯顏傳》:五月乙未,伯顏以宋主至上都,世祖御大安閣受朝,降授宋主鳷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大司徒,封瀛國公。宋平,得府三十七、州百二十八、關監二、縣七百三十三。命伯顏告於天地宗廟,大赦天下。帝勞伯顏,伯顏再拜謝曰:“奉陛下成算,阿術效力,臣何功之有。”復拜同知樞密院,賜銀鼠青鼠只孫二十襲。裨校有功者百二十三人,賞銀有差。
  • 55.    《元史》卷127《伯顏傳》:庚申,命囊加歹傳旨,召伯顏偕宋君臣入朝。三月丁卯,伯顏入臨安,俾郎中孟祺籍其禮樂祭器、冊寶、儀仗、圖書。庚午,囊加歹至。甲戌,與芮來。伯顏議以阿剌罕、董文炳留治行省事,以經略閩、粵;忙古歹以都督鎮浙西;唆都以宣撫使鎮浙東;唐兀歹、李庭護送宋君臣北上。乙亥,伯顏發臨安。丁丑,阿塔海等宣詔,趣宋主、母后入覲,聽詔畢,即日俱出宮,惟謝後以疾獨留,隆國夫人黃氏、宮人從行者百餘人,福王與芮、沂王乃猷、謝堂、楊鎮而下,官屬從行者數千人,三學之士數百人。宋主求見,伯顏曰:“未入朝,無相見之禮。”
  • 56.    《清史稿·卷八十四·志五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10-24]
  • 57.    《明史·卷五十·志第二十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10-24]
  • 58.    《清史稿·卷八十四·志五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10-2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