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淳

(南宋理學家)

鎖定
陳淳(1159年-1223年),字安卿,學者稱北溪先生,龍溪 (今福建龍溪)人,朱熹弟子,南宋哲學家、 [1]  理學家。 [2] 
陳淳早年棄科舉,師從朱熹,無書不讀,無物不格,貫通義理。嘉定十一年(1218年),其以特奏恩授迪功郎、泉州安溪主簿,夏光定十三年(1223年),陳淳未上任而卒。 [2] 
陳淳學繼承朱熹而“多所發明”,認為天是理和氣的統一,主張理氣不離,不可“截斷作二物”。強調理是天地萬物生生不息的“主宰”。表現出向心學靠近。認為知行二者不能分難易,也不能分先後,二者“其實只是一事,不是兩事。”為“知行合一”説開了先河。 [1]  著有《北溪字義》和《北溪大全集》50卷。《北溪大全集》的宋元刊本已佚,今存明弘治刻本、清乾隆刻本、《四庫全書》本。 [3] 
安卿,亦稱北溪先生
所處時代
南宋
出生日期
1159年
逝世日期
1223年
主要作品
《北溪全集》
本    名
陳淳

陳淳主要著作

心理學思想主要見於《北溪字義》對心理概念的界説和疏釋上。他從“理”生氣、氣化生萬物出發,提出由理氣結合而產生的“心”,天然地具有兩種水平:“知覺從理上發來,便是道心”;“從形氣上發來,便是人心。”(《北溪字義·心》)人性也是由理氣形成的“天地之性”和“氣稟之性”的結合體。“天地之性”和“道心”天然是善的“氣稟之性”和“人心”有善與不善之分,為此,以“存天理,滅人慾”作為修心養性之道。提出:“意是心上發起一念,思量運用要恁地底”。“智是心中一個知覺處,知得是是非非恁地確定是智。”(《北溪字義·仁義禮智信》)把知與行看成是“交進而互相發”的關係,“知之明則行愈達,而行之力則所知益精矣。”(《嚴陵講義·用功節目》)繼承“情者,性之動”的傳統説法,但認為從性中發出的情“便是善,更無不善”,而“感物慾而動,不從本性發來,便有個不善。”(《北溪字義·情》)把“志”界説為“心之所之”,又有“趨向,期必之意”(《北溪字義·志》)。認為才具有“才質,猶言才料質幹”和“才能,是會做事底”(《北溪字義·才》)兩種含義。依據稟氣的清濁和賦質的純雜交錯搭配,把氣質分為剛烈、軟弱、躁暴、狡譎、性圓、愚拗等多種。在學習心理思想方面,提出要立志、虛心、下學與上達;批判了學習為求取功名而不求甚解的時弊。

陳淳其他著作

《論孟學庸義》《字義詳講》《禮解》《女學》等書。《宋史·道學》有傳。
參考資料
  • 1.    方克立主編;盧育三,呂希晨,周德豐副主編.中國哲學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第393-394頁
  • 2.    本書編輯委員會. 易學百科全書[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8.12.第856頁
  • 3.    陳淳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