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子蓋

鎖定
張子蓋(1112年-1162年),字德高。鳳翔府成紀縣(今甘肅天水)人 [1] 南宋初年將領,太師張俊從子。
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張子蓋隨大將韓世忠平定苗劉之亂,累遷武功郎紹興六年(1136年),隨張俊於藕塘之戰大破偽齊。紹興十一年(1140年),先隨勇將王德馳入和州,逼退金軍;又與大將劉錡會師,於柘皋之戰大破金軍。戰後除授興寧軍承宣使,累升至龍神衞四廂都指揮使兩浙西路馬步軍都總管、安德軍節度使。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以鎮江府都統奉命赴援海州,大敗金軍於石湫堰,解海州之圍。宋孝宗即位後,更招攬金將蕭鷓巴、耶律造哩等來降。其後因病改授檢校少保、淮東招撫使,與京西成閔、淮西李顯忠並稱三大將 [2]  。尚未抵任,便於鎮江逝世,年五十一。獲贈太尉諡號“恭壯”。
張子蓋從戎數十年,隨諸大將征伐,雖屢次告捷,但戰績平平,始終未有過人之舉。最後在海州取得大捷,成為南宋“中興十三處戰功”之一 [3]  ,張子蓋亦得以列名“南渡十將” [4] 
本    名
張子蓋
德高
所處時代
南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鳳翔府成紀縣
出生日期
1112年
逝世日期
1162年
主要成就
海州之戰大破金軍
官    職
檢校少保、淮東招撫使
追    贈
太尉
諡    號
恭壯

張子蓋人物生平

張子蓋隨軍征伐

張子蓋是鳳翔府成紀縣(今甘肅天水)人 [1]  。其父張宏,應募隨從兄弟張俊征戰,後在開德府被金軍攻破時戰死。 [5] 
建炎三年(1129年),張子蓋跟隨大將韓世忠征討苗劉之亂,事後補授承信郎,累功遷任武功郎 [6] 

張子蓋屢破金軍

紹興六年(1136年),偽齊將領劉猊大舉侵宋,經定遠縣,企圖經宣化,直趨建康。宋高宗命張俊及大將劉光世兩部進軍圍剿。此役,張子蓋隨張俊出征,在藕塘(今安徽定遠東南)大破偽齊軍,戰後以功授官閤門宣贊舍人。次年,改任昌州刺史江南東路馬步軍都總管 [7] 
紹興十年(1140年),金國敗盟入侵河南,宋軍各部抵禦有功。八月,張子蓋因“興復宿、亳”之功,遷授登州防禦使宣撫司衙兵副統制 [8]  [9] 
紹興十一年(1141年)二月,金國大將完顏宗弼再率大軍南侵江淮地區,攻佔壽春,趨近歷陽。張俊聞訊,在江東制置大使葉夢得的催促下,率軍渡江抵禦,張子蓋奉命隨前鋒勇將王德馳入和州城下,迫使金軍撤回昭關 [10]  ,隨後又於含山縣東擊破金國鎮國大將軍韓常,併合軍收復含山、昭關二地 [11]  。適逢淮北宣撫判官劉錡自東關(今含山西北)引兵出清溪關,準備邀擊金軍,張子蓋奉命與劉錡、楊沂中、王德、田師中等諸將會師,於柘皋鎮(今安徽巢湖市西北)大破金軍,使得宋軍軍聲大振 [12]  。三月,完顏宗弼再攻濠州,張子蓋又於周梁橋將其擊退。戰後,除授興寧軍承宣使 [13] 
宋金和議達成前,張俊駐軍鎮江府,派張子蓋率輕兵遊弋於維揚、盱眙之間,“伺敵進止”,以防不測。 [14]  至紹興十二年(1142年)“紹興和議”正式達成,張子蓋被接替張俊掌兵的王德改授為建康府駐札御前諸軍都統制 [15] 
紹興十三年(1143年)正月,王德因張俊被罷去樞密使之職,於是罷去張子蓋的都統職務,上奏朝廷改授其為龍神衞四廂都指揮使兩浙西路馬步軍都總管。 [16-17] 
紹興十四年(1144年)六月,張子蓋因任江東副總管時私自販賣貨物之事被揭發,被“特降一官”,以示懲戒。 [18] 
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十月,高宗駕臨張俊府第,推恩張氏親屬,張子蓋自清海軍承宣使升授安德軍節度使 [17]  [19] 
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八月,張子蓋因居喪完畢,以原官提舉佑神觀,免去奉朝請 [20] 

張子蓋海州大捷

主詞條:海州之戰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春,金世宗命太師烏珍(又名五斤)統兵二十萬攻海州(治朐山,今江蘇連雲港西南海州鎮),海州守將魏勝告急於沿海制置使李寶。四月,宋廷命張子蓋為鎮江府駐劄御前諸軍都統制 [21]  ,聽從負責江淮防務的重臣張浚節制,與忠義軍統制王友直等援救海州。 [22]  [23] 
張浚聽聞這一任命,當即向張子蓋去信,勉勵其建立功名,命他調動騎兵“乘敵弊”。張子蓋抵達京口,整軍渡江,馳赴楚州。淮東漕臣龔濤認為敵我兵力懸殊,建議張子蓋使用“圍魏救趙”之計,佯攻淮陽,使海州金軍解圍回師。張子蓋卻不甚認同,他説:“金人若是不救,那將怎麼辦?”於是疾行至漣水,走近道赴援。五月十四日,張子蓋抵達石湫河堰,遭遇金軍騎兵萬人陳兵石湫河東,他對麾下説:“敵眾我寡,利在速戰,不能讓虜軍(指金軍)探知我軍虛實。”於是率精鋭騎兵數千出擊,又派王友直與統制張玘出陣大戰,張玘奮力拼殺,中箭犧牲。張子蓋果斷認為:“情勢危急了!”遂奮臂大呼,疾馳入陣,諸將見狀,紛紛殊死戰鬥。金軍大敗,潰逃至石湫河,遭遇王友直所部伏兵的伏擊,溺死、戰死者過半。海州之圍解除。 [22]  [23-24] 
此後,金軍再度整軍來襲,張子蓋統領精兵將其擊破,繳獲金軍車馬、甲仗以萬計。魏勝見金軍敗退,便與張子蓋商議主動出擊,張子蓋回答:“受詔解圍,不知其它。”率軍退屯泗州 [23]  [25-26] 

張子蓋壯年病逝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宋孝宗即位,召張子蓋入朝對答,賜鞍馬、鎧甲、束帶等器物,並且令他招募勇敢之士,相機而動。 [27] 
十月,張子蓋因病回到鎮江,因功被特授為檢校少保,改任淮東招撫使,與京西招撫使成閔、淮西招撫使李顯忠並稱三大將 [2]  [28]  。同年十一月,他招得金國將領蕭鷓巴、耶律造哩等率部降宋 [29]  [27] 
約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十二月間 [28]  ,張子蓋在鎮江逝世,享年五十一歲。孝宗因他立下戰功,於次年正月特賜其家人銀、絹各三百、兩,加贈太尉,賜諡號“恭壯” [30]  [31-32] 

張子蓋主要成就

張子蓋從戎數十年,隨諸大將抗擊金軍,屢次告捷,但除海州之戰外,並未有過人的戰績 [33] 
建炎三年(1129年),跟隨大將韓世忠平定苗劉之亂 [6]  紹興六年(1136年),跟隨從父張俊抵禦偽齊將領劉猊,在藕塘(今安徽定遠東南)取得大捷 [7]  。紹興十年(1140年),在金國敗盟入侵時,有“興復宿、亳”之功 [8]  。紹興十一年(1141年)二月,奉命隨勇將王德馳入和州 [10]  ,又於含山擊破金國鎮國大將軍韓常,收復含山、昭關 [11]  。同年與淮北宣撫判官劉錡等合力於柘皋鎮(今安徽巢湖市西北)大破金軍 [12]  。三月,又於周梁橋擊退金國元帥完顏宗弼 [13]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四月,統帥忠義軍統制王友直等援救被金軍包圍的海州(治朐山,今江蘇連雲港西南海州鎮),於五月疾行至石湫堰,力戰大敗金軍騎兵萬人,擊殺過半,解海州之圍 [22]  [23]  。同年,招攬金將蕭鷓巴、耶律造哩等部降宋 [29]  [27] 

張子蓋人物評價

周必大:①具官某,忠足以衞上,廉足以服眾,勇足以戡敵。故分閫而師律振,薄伐而重圍解。志方馳於伊吾之北,而病則止之。 [32] 《張子蓋守本職致仕》)②具官某稟忠義於天資,以功名為己任。蠢茲北狄,犯我胸山。銜王命以暑行,薄賊營而鏖撃。以天之道,掃清蜂蟻之屯。返斾而旋,昭揭防□之觀。既成偉績,彌厲壯圖。有整軍經武之志,而未及施。有犂穴焚庭之心,而未及究。 [32] 《故張子蓋贈太尉
李心傳:如不賞海州之功,屈死驍將張子蓋,散遣東海舟師,皆(史)浩之為也。 [34]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
呂中:而海州之役,(張)浚勉張子蓋以功名,子蓋率精鋭先入,敵大敗於石湫堰,國勢非復前日矣,奈何敵欲和則與之和,欲地則與之地? [35] 大事記講義
脱脱:①子蓋從俊征討藕塘、柘皋,雖多奏功,未能出諸將右,惟海州一捷可稱雲。 [33] 宋史)②然子蓋、宗顏號俊子弟,著海之功,泗上之捷,亦足稱焉。 [33] 《宋史》
王夫之:及理宗之世而勢屢變矣,嶽、韓、劉、吳之威,挫於秦檜,而成閔、邵弘淵、王權、張子蓋習於選懦,故韓侂冑蹶起而旋僕。 [36] 宋論
紀昀:子蓋、宗顏,戰功寥寥,允文亦僥倖不敗,乃與諸人並數,皆未免不倫也。 [4]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張子蓋軼事典故

宋金戰爭期間,參知政事史浩與負責江淮防務的重臣張浚不和,對張浚所措置之事、所提拔之人,一律持以反對、打壓態勢。宋人李心傳所著的《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因而稱史浩“不賞海州之功”,以至於張子蓋冤屈而死。 [37] 

張子蓋親屬成員

輩分
關係
姓名
簡介
家世
父親
張宏
應募從軍,戰死於開德府
——
配偶
趙氏
封碩人。
子輩
兒子
張宗益
宋孝宗時曾任賀金國正旦國信副使。
女兒
張氏
秘閣修撰沈清臣。
鄮峯真隱漫錄》有《張子蓋妻封國夫人制》,未知是否指趙氏,或為另一人。
表格參考資料: [33]  [38-42] 

張子蓋後世地位

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八月,宋廷詔稱“諸軍將士,與金人戰御立功之人,其功效顯著者,無以示別。將顯著戰功十三處,立定格目”,即所謂“中興十三處戰功”,其中張子蓋的“解圍泗州(即海州之戰)”名列其中 [3]  。之後的《中興戰功錄》,據此收錄有海州大捷 [43] 
而在南宋章穎所撰的《南渡十將傳》中,張子蓋亦名列其中,排名第八。 [4] 

張子蓋史料記載

宋史·卷三百六十九·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33] 
參考資料
  • 1.    《宋史·張俊傳》:張俊,字伯英,鳳翔府成紀人。
  • 2.    《宋史·職官志七》:三十二年,孝宗即位,以成閔、張子蓋、李顯忠三大將為湖北、京西、淮東西招撫使。
  • 3.    《續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三十九》:乾道二年……八月……甲午,詔:“諸軍將士,與金人戰御立功之人,其功效顯著者,無以示別。今將顯著戰功十三處,立定格目。張俊明州,韓世忠大儀鎮,吳玠殺金坪、和尚原,劉錡順昌,五處依紹興十年指揮。李寶密州膠西唐島,劉錡揚州皂角林,王琪、張振等建康採石渡,邵宏淵真州胥浦橋,吳珙、李道光化軍茨湖,張子蓋解圍泗州,趙撙蔡州,王宣確山,八處依紹興三十二年指揮。”
  • 4.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六十一·史部士氣》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9-10-29]
  • 5.    《宋史·張子蓋傳》:子蓋字德高。父宏,應募從俊軍河上。金人破開德府,宏戰死。
  • 6.    《宋史·張子蓋傳》:子蓋初從韓世忠討苗傅,補承信郎,累功遷武功郎。
  • 7.    《宋史·張子蓋傳》:紹興六年,劉猊大舉入寇,過定遠縣,將趨宣化窺淮,詔遣俊會劉光世軍剿之。子蓋從俊擊猊於藕塘,授閣門宣贊舍人。明年,改昌州刺史、江南東路馬步軍都總管。
  • 8.    《宋史·張子蓋傳》:十年,金人再取河南,以興復宿、亳功,遷登州防禦使兼宣撫司衙兵副統制。
  • 9.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百三十七》:紹興十年……八月……江南東路馬步軍副總管張子蓋為登州防禦使,以其來獻捷也。
  • 10.    《續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二十四》:紹興十一年……二月……初,金都元帥宗弼既入合肥,諜者報金人已入含山縣,漸入歷陽。時張俊諸軍已趣裝,猶未發,江東制置大使葉夢得見俊,請速出軍,俊猶遲之,曰:“更俊探報。”夢得曰:“敵已過含山縣,萬一和州為金人所得,長江不可保矣。”俊遂令諸軍進發……有報已失和州者,(王)德乃率所部兵渡採石……德率眾徑至城下,敵退屯昭關。
  • 11.    《續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二十四》:紹興十一年……二月……淮東宣撫司都統制王德,遇金鎮國大將軍韓常於含山縣東,擊敗之。……癸未,劉錡自東關引兵出清溪,邀擊金人。張俊、楊沂中亦遣統制官王德、張子蓋等會兵取含山縣,復奪昭關。
  • 12.    《續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二十四》:紹興十一年……二月……丁亥,淮北宣撫副使楊沂中、判官劉錡,淮西宣撫司都統制王德,統制官田師中、張子蓋,及金人戰於柘皋鎮,敗之。
  • 13.    《宋史·張子蓋傳》:十一年二月,兀朮入廬州,攻含山縣,漸攻歷陽。俊遣兵渡江,子蓋從王德馳入和州,金人退屯昭關。會劉錡自東關引兵出清溪邀擊金人,俊遣子蓋與錡會,大戰於柘皋,敗之,軍勢赫張。兀朮復攻濠州,子蓋又敗之於周梁橋,除興寧軍承宣使。
  • 14.    《續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二十四》:紹興十一年……宗弼之入侵也,首破泗、楚二郡,樞密使張俊在鎮江,遣其侄統制官子蓋以輕兵屯維揚、盱眙之間,伺敵進止。
  • 15.    《宋史·張子蓋傳》:和議成,改建康府駐札御前諸軍都統制。
  • 16.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百四十八》:紹興十有三年……春正月……丁巳,興寧軍承宣使張子蓋為兩浙西路馬步軍副都總管。初,張俊之薦王德,代掌其軍也。德以子蓋及俊親將馬立、顧暉為軍中統制。及俊罷樞柄,德乃不禮子蓋等而罷之,故有是命。俊與德始有隙。
  • 17.    《宋史·張子蓋傳》:十三年,授龍神衞四廂都指揮使、兩浙西路馬步軍都總管。帝幸俊第,授子蓋安德軍節度使。
  • 18.    《宋會要輯稿·職官七0》:(紹興)十四年……六月十三日,龍神衞四廂都指揮使、興寧軍承宣使、兩浙西路馬步軍副總管張子蓋特降一官,以前任江東副總管日,私販物貨,為總領司所登故也。
  • 19.    《武林舊事·高宗幸張府節次略》:紹興二十一年十月,高宗幸清河郡王第……本家親屬推恩:……侄龍神衞四廂都指揮使清海軍承宣使添差兩浙西路馬步軍副總管 張子蓋。
  • 20.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百六十九》:紹興二十有五年……八月……乙卯,持服前安德軍節度使、龍神衞四廂都指揮使張子蓋依前官提舉佑神觀,免奉朝請。以服闋從吉也。
  • 21.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百九十九》:紹興三十有二年……夏四月……丁丑,安德軍節度使、龍神衞四廂都指揮使、提舉佑神觀張子蓋為鎮江府駐劄御前諸軍都統制。
  • 22.    《宋史·張子蓋傳》:三十二年春,金人攻海州急,以子蓋為鎮江府都統往援之,即日渡江,馳至楚州。淮東漕臣龔濤謂之曰:“敵眾十倍,兵力不支,宜張虛聲攻淮陽,使之必救,則海州可解。”子蓋曰:“彼若不救,將如之何?”乃亟趨漣水,取便道以進。次石湫堰,金人陳萬騎於河東,子蓋率精鋭數千騎擊之,謂麾下曰:“彼眾我寡,利在速戰。”遣統制張玘略陣,張玘中流矢,子蓋曰:“事急矣!”奮臂大呼,馳入陣,諸將繼之殊死戰。賊大敗,擁溺石湫河死者半,圍遂解。
  • 23.    《中興戰功錄》“張子蓋海州(屬淮東路)”條:紹興三十二年春,虜圍海州,急詔以張子蓋為鎮江府都統制,往援,仍聽張浚節制。浚受命,即為書抵子蓋,勉以功名,令出騎乘敵弊。子蓋至京口,整軍渡江,至楚州,淮東漕臣龔濤謂之曰:“敵眾十倍,兵力不支,宜張虛聲攻淮陽,使之必救,則海州可解。”子蓋曰:“彼若不救,將如之何?”乃亟趨漣水,取便道以進,次石湫堰。虜萬騎陣於河東,子蓋曰:“彼眾我寡,利在速戰,不可令虜知我虛實。”於是率精鋭數千騎馳馬先入,復州防禦使王友直以所部力戰,御營宿衞前軍統制張玘,為流矢中其腦,沒於陣。子蓋曰:“事急矣。”繼之奮臂大呼,馳入虜陣,諸將士卒亦死鬥,虜兵遂大敗,擁於河,溺死幾半,餘騎遁去。圍遂解。虜人復整軍來戰,子蓋再率精鋭擊之,獲其車馬鎧仗萬計,退屯泗州,子蓋,俊之從子也。
  • 24.    《宋史·王友直傳》:越四月,詔偕統制張子蓋援海州。方接戰,友直張一旗,大書“宋忠義將河北王九郎”以自表。潛由小逕背敵陣,因其輜重,扼歸道橋,左右枕水。張子蓋知友直已乘敵後,麾軍進擊,敵潰走,盡溺死,圍遂解。轉宜州觀察使。
  • 25.    《宋史·張子蓋傳》:金人復整軍來戰,子蓋再率精鋭擊之,獲其車馬、鎧仗萬計,退屯泗州。
  • 26.    《宋史·魏勝傳》:既而金人併力急攻,勝告急於李寶。寶以聞,還報城中,已命張子蓋率兵來解圍。金人亦知子蓋軍且至,已有退意。頃之,子蓋先帥騎兵至,勝出與子蓋議戰事,且促其步卒。勝出軍城北砂巷,與金軍大戰,斬首不可計,追數十里,餘兵皆遁。勝與子蓋議進討,子蓋曰:“受詔解圍,不知其它。”遂率軍還。
  • 27.    《宋史·張子蓋傳》:孝宗即位,召對,賜鞍馬、鎧甲、束帶,且令招集勇敢,相時而動。子蓋受命還,招金大將蕭鷓巴、耶律造哩將其眾來降。
  • 28.    注:宋人周必大《龍飛錄》稱:“紹興三十二年……十月……癸未,旬假,宣麻,張子蓋以海州解圍立功,加檢校少保。”故此可推知,張子蓋於此年十月仍在世。又據《宋會要輯稿·禮四四》稱:“檢校少保、安德軍節度使、龍神衞四廂都指揮使張子蓋。隆興元年正月,賜其家銀、絹三百疋兩,仍給本色。時方軍興,例罷臣下支賜,上以子蓋戰功,特有是命。”按贈賜大臣,一般於其卒後一月下詔,故以孝宗於隆興元年正月賜張子蓋家銀絹,可以認為其大約卒於紹興三十二年十二月間。
  • 29.    《宋會要輯稿·兵一七》:十一月……二日,金國偽驃衞大將軍、西南路討招使蕭鷓巴,左驍衞上將軍耶律適哩,節度使耶律禿謀、蕭邈舌及千户、謀克等百餘人歸順,皆契丹首領也。
  • 30.    《宋會要輯稿·儀制一一》:檢校少保、安德軍節度使、龍神衞四廂都指揮使張子蓋。隆興元年正月贈太尉。
  • 31.    《宋史·張子蓋傳》:尋以疾還鎮江,授檢校少保、淮東招撫使,未上,卒,年五十一。贈太尉,諡恭壯。
  • 32.    《文忠集》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9-11-04]
  • 33.    《宋史·卷三百六十九·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10-29]
  • 34.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二百》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9-11-04]
  • 35.    《宋史全文·卷三十二下》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9-11-04]
  • 36.    《宋論·卷十四·理宗》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10-30]
  • 37.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二百》:浩既參知政事,浚所規畫,浩必沮撓。如不賞海州之功,屈死驍將張子蓋,散遣東海舟師,皆浩之為也。
  • 38.    《白石道人年譜》:(張浚)侄子蓋,婦碩人趙氏。
  • 39.    《鄮峯真隱漫錄》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9-11-04]
  • 40.    《宋會要輯稿·職官五一》:九月二十五日,差充賀金國正旦國信使黃由、副使張宗益……留正等奏:“張宗益前日過對境,煞疏脱,為虜人所輕。”上曰:“只為是張子蓋之子,前日差他去,卻如此。所以遣邏者之意,正為要伺察此等事,全不奏來。宗益更與外任,邏者亦須懲治。”
  • 41.    《文獻通考·卷二百四十一·經籍考六十八》著錄“《晦巖集》十二卷”,引陳傅良注稱:(此集)秘書丞鹽官沈清臣正卿撰。嘗為國子錄,有薦於朝,欲得召試,執政有發笑者曰:“安有張子蓋女婿而可為館職者乎?”遂罷。
  • 42.    北大古文獻研究所.全宋詩: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12-01
  • 43.    《中興戰功錄》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9-10-3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