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魏勝

(南宋名將)

鎖定
魏勝(1120年—1164年),字彥威,宿遷(今江蘇宿遷西南)人,南宋名將。出身農家,早年曾為弓箭手。膽略過人,驍勇善戰。曾多次參與抗擊金軍,在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朝皇帝完顏亮出兵南侵的時候,他率軍三百,收復海州。隆興元年(1163年),他一度被賈和仲誣陷,後來魏勝被平反,改任楚州。在金國大將徒單克寧入侵時,魏勝力戰而死。宋朝追贈其保寧軍節度使,諡“忠壯”。
中文名
魏勝
別    名
魏彥威
國    籍
宋朝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120年
逝世日期
1164年
職    業
將領
主要成就
抗擊金兵,收復海州
出生地
江蘇宿遷
官    職
閤門宣贊舍人
追    贈
保寧軍節度使
諡    號
忠壯

魏勝人物生平

魏勝矢志抗金

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破宋朝國都汴京,虜走了徽欽二帝,史稱“靖康之恥”,不久,宿遷淪陷於金國。眼見家鄉父老遭受金兵的蹂躪,年幼的魏勝對金兵恨之入骨,發誓要練一身本領,為鄉親們報仇。於是他跟着大人們學騎馬、練射箭、耍刀槍。
紹興四年(1134年),韓世忠督兵於淮楚一帶。六年,置司楚州。年青的魏勝懷着對這位抗金英雄的無比崇敬和對金兵刻骨仇恨,攜家帶口遷居楚州,並且應募投軍,成了一名弓箭手。
紹興十年(1140年),正當抗金捷報頻傳,勢欲收復汴京的時候,宋高宗趙構卻耽心自己失去帝位,在秦檜的唆使下,嚴令各部停止攻擊。
紹興十一年(1141年)五月,“在淮十餘年而金人不敢犯”的韓世忠也被移駐鎮江,抗金的大好局面就是這樣被葬送了,魏勝心有不甘,他要觀察金兵的動向,刺探他們的情報,於是便隱匿在山陽。宋金議和之後,魏勝經常喬裝成鹽販,匠人,渡過淮河,到漣水、海州、沂州等地去刺探金國軍情。 [1] 

魏勝智取海州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魏勝再次渡淮偵察,發現金主完顏亮到海州、漣水一帶活動,聚集糧草、製造器械,並在各地徵兵,準備大舉南侵,他把這一情況報告給楚州知州藍師稷,建議趁金兵不備,襲取漣水。但是,藍怕負責任,不敢採納魏勝的建議。於是,魏勝自告奮勇,聚集了三百名自願參戰的義士,對他們説:“現在金人一心想打咱們,而絕不會想到咱們也會去打他們,這正是我們收復失地的絕好機會!”魏勝率領三百義士連夜渡過淮河,一舉佔領了漣水城。
佔領漣水城後,魏勝嚴令部下:不準擅殺一人。他對城中百姓説:“漣水本是大宋的國土,你們原是朝廷的百姓。自從淮北被金侵佔後,大家飽受金虜蹂躪。我的家鄉宿遷比漣水淪陷還早,深知做亡國奴的痛苦,現在金主背信棄義,又要南侵,難道你們不要回歸朝廷,和我一起收復失地嗎?”百姓聽了以後,萬分激動:“我們做夢都想回歸大宋,給金人當奴隸的滋味早就嘗夠了!”當下,就有數百人蔘加了魏勝的“忠義軍”,在漣水人民的支持下,忠義軍直向海州進發。
海州的守臣叫高文富,他聽説魏勝佔領了漣水,便派兵前往收捕。當進兵到離海州南80裏的大伊山時,只見魏勝揮舞大刀,一馬當先,其餘戰士緊隨其後,奮勇衝殺。高文富於是撥馬而逃,退入城中。忠義軍只有五六百人,強攻是不行的。於是,魏勝就命一部分勇士繞道海邊,假作從海上登陸,又叫部下在州城四面廣樹旗幟,多舉煙火為疑兵。這樣一來,高文富以為魏勝人馬眾多,嚇得緊閉城門,雖有數千軍兵,還是不敢出城一戰,並把百姓趕到城上為他守城。魏勝見後,知道這個漢奸既膽怯,又不得人心,於是派人到各城門向守城百姓宣傳:“金人棄信背盟,無名舉師,欲犯淮南。你們原本都是大宋子民,朝廷念你們飽受金人摧殘,派我等來此解放百姓,收復失土,懲治奸細,你們可速開城門,協助我等共擒高賊,忠義軍絕不擾民。”守城百姓喜從天降,立即打開城門迎接魏勝,並自動充當嚮導,直向州衙發動攻擊。高文富與其子安仁,率千餘牙兵拒守,負隅頑抗。魏勝派遣數十名勇鋭之士攀登城樓,自己則率領部隊與高安仁大戰於譙門之內。忠義軍勇士以一當十,把高安仁及其爪牙全部消滅,活捉了高文富。 [2] 
忠義軍拿下海州後,魏勝權知州事。他派人告渝胸山、懷仁、沭陽、東海諸縣,各地望風歸順。於是蠲租税、釋罪囚、開倉庫、濟貧民、犒戰士。忠義軍軍紀嚴明、深受百姓擁戴。魏勝自兼都統制,廣募忠義,以圖收復失地,旬日問便有數千壯士應募。他把部隊分為五軍,並將此情況報告境上帥守,希望能夠得到軍裝器甲。然而,楚州蘭知州等雖然明知金人將背盟南侵,但因懼怕朝廷議和派的勢力,不敢上報,以致魏勝的忠義軍得不到武器裝備。為了解決兵器問題,左軍統制董成準備攻打沂州。魏勝使人偵探後告誡董成;“我們現在器甲未備,而金兵又有數萬人開往沂州,將軍不要輕舉妄動。”董成性急,率領一千多人襲擊沂州,經過激烈的巷戰,斬敵三千餘人,並得器甲數萬,這時金兵援軍已到,董成趕緊組織人力搬運器甲,並且親自斷後。只見金兵紛紛爬上屋頂,居高臨下拋磚擲瓦,打得董成幾乎潰不成軍。幸虧魏勝及時接應,這才轉危為安。事後,追究董成擅自行動,使部隊損傷慘重的責任,其罪當斬;但魏勝念他作戰驍勇,且奪得金人器甲,因而準其將功折罪。 [3] 

魏勝威震金兵

魏勝 魏勝
金主完顏亮聽到魏勝攻陷海州,奪取軍械的消息以後,派海州同知蒙恬鎮國率萬餘金兵攻打海州。魏勝得知後,設伏兵於險隘之處,自率精兵進抵離海州二十里的新橋迎敵,與金兵展開殊死大戰。金兵憑藉人多勢眾,步步緊逼,魏勝佯敗且戰且退。正當金兵得意之際,突然後隊伏兵大發,金兵一下子亂了陣腳。魏勝率隊殺了個“回馬槍”。蒙恬措手不及,被魏勝一刀斬下馬來。金兵失去主帥,更加慌亂,被斬千人,降數百,其餘倉皇逃遁。這一仗取得勝利,魏勝軍威益振。山東人民均欲來投附。魏勝深感自己兵馬尚少,又無朝廷後援,於是傳檄山東百姓:“你們暫且集合起來,結寨自守,以待王師到來。” [4] 
沂州有數十萬百姓,結寨於倉山。金兵圍困日久,形勢危急,派人求救,魏勝立即分兵前往。到倉山之後,衝開金人陣地,直赴寨中。金軍伏兵襲來,魏勝手持大刀,單騎斷後。金兵以五百騎兵,將魏勝團團圍住。只見他揮舞大刀,馳突四擊,待他衝出重圍時,自己已身受數十處槍傷。金兵只敢在後面用箭射擊,臨進寨門,魏勝坐騎被流矢射倒,他便下馬步行入寨。金兵無一人敢於上前交戰。魏勝入寨以後,金兵圍攻愈緊,並且斷絕水道,企圖困死寨中軍民。寨中飲水用完了,魏勝帶領軍民宰牛殺馬,取血當水,堅持鬥爭。正當雙方相持不下的時候,天降暴雨,金人的陰謀破產了。金兵計劃失敗。反而攻寨更急,並且四面設營。這種反常行動引起了魏勝的注意。他料定敵人必定要移兵海州,才這樣虛張聲勢。乘金兵不備,魏勝避開金營,偷偷回到海州募士卒奮戰。不久,金兵果然撤去倉山之圍,移兵海州城下。先頭部隊剛到時,魏勝即出城迎戰,連着打了幾個勝利。後來,大隊金兵到齊,箭矢如雨,一箭射中魏勝鼻唇,打掉上牙,他這才撤回城中,指揮固守。金兵依仗人多勢眾,將海州團團圍住,四面猛攻。魏勝率領全城軍民,堅守城池,還不時乘夜色出擊,使金兵得不到休息。金兵圍攻海州七天,非但沒有得到半點便宜,反而傷亡慘重,只好離去。從此,魏勝威震山東,不少金兵只要看到繡有。山東魏勝”的大旗,就倉皇退走。魏勝利用金人懼怕自己的心理,秘密製作了數十面旗幟,交給諸將。每當戰鬥激烈的時候,他們就猛地打出。山東魏勝”的大旗,使金人一下子亂了陣腳,慌忙逃竄。由於魏勝忠義軍的牽制,使完顏亮不能全力舉兵南下。雖多次分兵攻打海州,但均以失敗告終。魏勝當初起義時,既無州郡糧餉之給,又無府庫倉廩之儲。然而,他在海州行工商、勸糶糧、課酒税,榷鹽綱,保障了軍隊的供給。他又根據海州的地形,築重城,浚溝壤,塞關隘,造戰車,使海州成為紮在完顏亮脊背上的芒刺。 [5] 

魏勝同仇敵愾

魏勝的“忠義軍”在海州節節勝利,威震蘇魯,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朝廷還不知曉。直到沿海置制使李寶派他的兒子李公佐從海上刺探敵情,乘船到海州以後才知道魏勝為國家立了這麼大的功勞。李寶聞訊大喜,一面向朝廷表奏,一面邀魏勝共商破敵之策。魏勝告訴李寶,金兵的舟舸都是由中原老百姓駕駛的,我已經叫他們的家屬借送衣服的機會告知他們,等王師一進攻,就反戈一擊。於是,李寶決定襲擊金兵水軍,先把舟師開到洋山島,偽張金人旗號,然後通知金營舟師中的內應。第二天,北風大作,金兵都躲進倉中避寒。一會兒,風向掉轉,有的金兵出來看見南邊有許多船隻,有些疑惑:這是哪裏來的船?艄公們騙他們説:“那邊是金國的水師啊,你沒看見船上的旗號嗎?”那些金兵遙遙望去,果然是金國旗號,不再疑心,又都躲進船艙。艄公們掛起信號,李寶舟師順風而至。待到宋軍抵近時,艄公們都棄船登岸。宋軍跳上金兵舟船,在早已塗了桐油的船帆上放起火來。船帆一燒。船隻失去了動力。那些矇在鼓裏的金兵被堵在艙裏,戰不能戰,逃不能逃,只得束手就擒。這一’仗,李寶全殲了金軍,截獲了金舟師船隻多艘,壯大了宋軍水師的力量。李寶表奏朝廷後,宋高宗封魏勝為“閤門祗候”,正式任命他為海州知州兼山東路忠義軍都統。這時,李寶也率領他的舟師繼續到海上巡邏去了。 [6] 
金兵吃了大敗仗後,對魏勝恨之入骨,趁李寶舟師出海之機,又發二十萬兵攻海州。這時魏勝部隊還未進城,城外百姓聽説金兵大至,紛紛欲進城躲避。守城統制郭蔚見狀,連忙緊閉城門。城外百姓不得入城,一時間牛馬遍野,哀號動地。魏勝入城告訴郭蔚:“金兵素來怕我,這次他先頭部隊十萬人,被我殺了幾千,其他人就嚇跑了,只要固守城池,敵人奈何不了我們,你怎麼能把百姓關在城外,聽憑金兵虜殺呢?”郭蔚這才放下心來,大開城門,盡納百姓入城。不多久,金兵就把海州包圍起來。魏勝與郭蔚分兵把守,偃旗息鼓,寂若無人。金軍驚疑。數日不敢攻。後乃架雲梯,置炮石,四面合圍,負土填壕。魏勝待其近城,鳴鼓張旗,矢石俱發,繼以火牛、金液,如此三晝夜,金兵竟不能近,於是又使出老辦法,修營壘,絕河道,企圖困死魏勝,魏勝一方面不斷出擊騷擾敵人,一方面派人向李寶求援。李寶派人告訴魏勝:“已命張子蓋率兵解圍”。不久,張部騎兵趕到,與魏勝裏外夾擊,打得金兵大敗。魏勝邀請子蓋與他一起乘勝追擊,但這位職業軍人説:“我只接受了解除海州之圍的命令,不知道還有其他什麼任務。”魏勝只好作罷。 [7] 
張子蓋撤軍之後,城中百姓害怕金兵再來,紛紛出城,想隨宋軍南下。魏勝一路勸説,曉以大義,到了漣水軍時,大家被他的誠意所感動,又都隨他迴轉海州。不久,金邦內訌,完顏亮被殺,金兵北歸。李寶舟師也回南方去了。 [8] 
這時,魏勝在海州,操練軍旅,兵強馬壯。他還對自北方來歸者示以不疑,有貧困者,加以賙濟,有訪親者,與之同食同卧。甚至抓到金國的間諜,他也好言相勸,並賜以酒食,厚贈遣返。這樣一來,山東、河北一帶,歸附者日眾。魏勝盡得金國內部的虛實,上報朝廷。都督張浚曾將魏勝接到建康(南京),向他諮詢軍務,並轉授他為“閤門宣贊舍人”,山東路忠義軍都統制兼鎮江府駐紮御前前軍統制,仍知海州。 [9] 

魏勝慷慨悲歌

隆興元年(1163年),朝廷派鎮江御前同統制魏全來守海州,又把山東河北路安撫使賈和仲的部隊調到海州駐紮。賈到海州以後,先施陰謀收買魏勝的部下,企圖離間魏勝與部屬之間的關係。魏勝知道這事後與賈辨別是非,反而被賈向都督府告魏勝專權獨斷,不聽安撫,結果罷了他山東路忠義軍都統制等官職,調建康駐紮。直到別人揭發了賈和仲誣陷魏勝之後,才復其原職,仍回海州駐守。第二年,朝中的議和派又佔上風,與金議和後,海州又一次劃入金國,魏勝被調任楚州知州,專門負責清河口(今淮陰市清浦區)的軍務,受淮東路安撫使劉寶的節制。 [10] 
劉寶是一個既貪生怕死,又忌賢妒能的傢伙,他到楚州以後,只撥給魏勝少量軍隊,並把戰車收歸己有。對金兵,他則承主和派的旨意,一味忍讓。金兵見有機可乘,便詐稱要以船運糧草到泗州去,由清河口入淮。魏勝知道這是金兵南侵的陰謀,便報告給劉寶。劉寶卻説:“剛剛議和,不許與金人交戰!”金兵乘機會派騎兵向魏勝發動猛攻。魏勝只得率本部人馬與金兵殊死決戰,從早晨六點一直打到下午四時,未分勝負。這時,金兵又有大批軍隊趕到。魏勝一面拼死抗擊,一面派人向劉寶告急。劉寶卑鄙地説:“宋金剛剛議和,絕不會發生戰爭。”儘管只有四十里的距離,劉寶競不發一兵一卒。魏勝部隊的箭矢用完了,猶依據土崗為陣地,與敵人艱苦周旋。當他聽到劉寶不發救兵的消息後,悲憤地説:“我當戰死於此,以報大宋。如果你們能逃得活命,希望能報告皇上。”接着,他命令步兵先撤,自己帶騎兵斷後。他與騎兵邊撤邊戰,當退到距離楚州只有九公里的時候,已是精疲力盡,再也抵擋不住敵營中射來的如蝗飛矢,一代名將就這樣殞滅了,這時,他才四十五歲。魏勝死後,劉寶便棄城而逃。 [11] 
後來,宋孝宗知道了這件事,將劉寶家資抄沒,貶到瓊州,結束了他可恥的一生。而魏勝則被追贈為保寧軍節度使,並諡為“忠壯”,在鎮江府江口鎮為他建造了“褒忠”廟,後來,又在他戰死之處又立下一座“褒忠祠”。對他的兩個兒子格外優恤,封長子魏郊為武功大夫,忠州刺史,次子魏昌為“承信郎”。 [12] 
淳熙十五年(1188年),宋孝宗對大臣説:“人才必須用而後見其能。假如沒有邊釁,誰能識得魏勝這樣的人才?”下詔加任魏郊為兩浙西路馬步軍副總管。 [13] 

魏勝發明製造

為了有效地防範和攻擊金兵,魏勝還發明瞭“如意戰車”和炮車。如意戰車每輛可容五十多士兵,只需兩人推動便可進退自如。戰車前面裝有獸面木牌,木牌上有數十根大槍,大槍外面蒙以氈幕,戰車兩邊則有掛鈎,可分可合。行軍時各車分開,裝載輜重器甲;駐下時將各車鈎連,形成營壘,既可御箭鏃,又可防敵人接近。接陣時,戰車在外,炮車居中,陣門兩邊弩車,上置弓弩,可射數百步遠。炮車發火炮,有二百步外。兩軍相對,遠則使用弓弩箭炮,近則刀斧槍戟,戰鬥時,則出騎兵兩向掩擊,得勢則乘勝追擊,不利則避入陣中。魏勝把這種戰車的樣式構造繪圖上報給朝廷,得到重視,詔令各軍仿照製造。 [14-15] 

魏勝歷史評價

宋孝宗:人材須用而後見,使魏勝不因邊釁,何以見其才? [16] 
宋史》: 魏勝崛起,無甲兵糧餉之資,提數千烏合之眾,抗金人數十萬之師,卒完一州,名震當時,壯哉!然見忌於諸將,無援而戰死,亦可惜矣。 [16] 
《中興四將傳》故右武大夫、果州團練使、贈寧國軍節度使臣魏勝,為山東忠義之冠,當清口寇攘之動,雖血戰於淮陰,竟身膏於草野。況又皆志未盡展,時不再來,失機一瞬之間,抱恨九泉之下。雖生未及盡俘醜類,其歿或能為厲敵人。宜有屢書,以旌多伐,況方大規恢之略,所宜彰果毅之能。
黃道周:魏勝彥威,天生豪傑,聚認渡淮,漣水交結。宣德朝廷,漣民大悦。遂取海州,自行其節。釋罪竭租,忠分義別。大愉人心,響應一轍。滕砦被圃,求救甚切。解圍蒼山,連戰皆捷。金人恃強,招降饒舌。責其叛盟,方繞無説。魏勝旌旗,凡戰前列。自制戰豐,刀重箭疊。海戍甚嚴,皆為和轍。由清入淮,和不敢越。及敗盟侵,無兵應接。殺死報君,猶和不絕。 [17] 

魏勝家庭成員

子:魏郊,武功大夫、忠州刺史
魏昌,承信郎 [16] 

魏勝史書記載

《宋史·卷三百六十八·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16] 
參考資料
  • 1.    《宋史》:魏勝,字彥威,淮陽軍宿遷縣人。多智勇,善騎射,應募為弓箭手,徙居山陽。紹興三十一年,金人將南侵,聚芻糧,造器械,籍諸路民為兵。勝躍曰:"此其時也。"聚義士三百,北渡淮,取漣水軍,宣佈朝廷德意,不殺一人,漣水民翕然以聽。
  • 2.    《宋史》:遂取海州。郡守渤海高文富聞勝起,遣兵來捕勝。距海州南八十里大伊,與金兵遇,勝迎擊走之,追至城下。眾驚傳水陸悉有兵,城中大恐,文富閉門守,驅民上城御之。勝令城外多張旗幟,舉煙火為疑兵;又遣人向諸城門,諭以金人棄信背盟,無名興師,本朝寬大愛民之意。城上民聞之,即開門,勝遣勇鋭者登城樓,餘自門入,莫有御者。獨文富與其子安仁率牙兵拒守,勝整軍與安仁父子戰譙門內,殺安仁及州兵千餘,擒文富,民皆按堵。
  • 3.    《宋史》:勝權知州事,遣人諭朐山、懷仁、沐陽、東海諸縣,皆定。乃蠲租鋭,釋罪囚,發倉庫,犒戰士;分忠義士為五軍,紀律明肅,部分如宿將。勝自兼都統制,益募忠義以圖收復,遠近聞之響應,旬日,得兵數千。即具其事報境上帥守,冀給軍裝器甲。時帥守雖知金人將渝盟,未有發其端者,莫敢以聞。左軍統制董成謀出西北取沂州,勝先遣間還,知金兵數萬至沂,以我軍器甲未備,戒成勿動。成不從勝,率所部千餘人直入沂州巷戰,殺其守及軍士三千餘,眾悉降,得器甲數萬。金人生兵復集,競登屋擲瓦擊之,成軍幾敗。勝欲斬成,以其驍勇,釋之。
  • 4.    《宋史》:金人遣同知海州事蒙恬鎮國以兵萬餘取海州,抵州北二十里新橋。勝帥兵出迎之,設伏於隘,陣以待。眾殊死戰,伏發,賊大敗,殺鎮國,馘千人,降三百人,軍聲益振。山東之民鹹欲來附,勝傳檄招諭,結集以待王師之至。
  • 5.    《宋史》:沂民壁蒼山者數十萬,金人圍之,久不下,砦首滕{曰狄}告急於勝。勝提兵往救之,陣于山下。金人多伏兵,勝兵遇伏,皆赴砦。金人襲之,勝單騎而殿,以大刀奮擊。金人望見勝,知其為將也,以五百騎圍之數重。勝馳突四擊,金陣開復闔。戰移時,身被數十槍,冒刃出圍。金兵追之,馬中矢踣,步而入砦,無敢當者。金人又急攻,絕其水,砦中食幹糒,殺牛馬飲血,勝默禱而雨驟作。金人攻盆急,周山為營,勝度其必復攻海州,因間出砦越城中。金人果解蒼山圍,自新橋抵城下,勝出戰皆捷。金分兵四面攻之,勝募士登城以御,矢石如雨者七日,金兵死傷多,遁去。勝嚐出戰,矢中鼻貫齒,不能食,猶親御戰。
  • 6.    《宋史》:勝起義久,朝廷尚未知。沿海制置使李寶遣其子公佐由海道覘敵,至州,始遣忠義將朱震、褚道詣行在,白勝姓名於執政,始知勝之功焉。金主亮舉兵渡淮,慮勝睨其後,分軍數萬來攻。會李寶帥舟師往膠西,破金人舟艦,勝遣人邀之,同擊金人於新橋,大敗之。金兵未退,寶知金舟將遁,復以兵登舟備海道。金主初命造海艦,欲分軍入蘇、杭,悉以中原民操舟楫。民家送衣裘者相告語,俟王師至即背之。及寶舟入島中,適北風勁,舟不進。有頃反風,金人艤舟於岸,操舟者望見寶舟,謬雲此金國兵也,俾皆入舟中。舟忽至,金人不知,寶縱火焚其舟。舟以赤油絹為帆,風順火熾,操舟者皆登岸走。金兵在舟中者,坐以待縛,載之檻車,悉獲其舟。
  • 7.    《宋史》:寶既捷,勝亦還州為捍禦計。金兵至,營於城北砂巷,列陣將攻關門,先遣人説勝使降。勝開門出諭之曰:"汝主叛盟失信,無故興兵,我朝以仁義之師,來複舊疆,汝主渡淮必敗。爾等宜早來歸,必獲爵賞。"時金兵已逼關,勝登關門張樂飲酒,犒軍士,令固守勿出戰。金兵攻之逾時,乃少遣士出,憑險隘擊之。金人知不可攻,率軍轉而渡河,襲關後。勝斂兵入城,金兵追將及,勝獨乘馬逐之,叱曰:"魏勝在此!"聞之皆辟易,士卒後入者不復敢追。勝軍已入城,金兵徑趨城東,欲過砂堰環城為營。勝先已據堰備之,金軍不得過,拒戰竟日,終不能近。有新募士守河者,不知兵,金兵遽過河,勝恐絕河路,亟收軍入城。金兵追至東門外黃土坂,勝單騎逐之,大叱之,金兵五百皆望風退。勝又追十數里,士得入城;有不得入者,由城南入西門。金兵復自西南來襲,勝從後叱之,金兵駭散,手殺數人。奏功授閣門祗候,差知海州兼山東路忠義軍都統。遣其子昌同峒峿山首領張榮,持旗榜往結山東忠義。
  • 8.    《宋史》:金兵自新橋、關子門、砂堰之敗,殺傷者眾。一日黎明,乘昏霧,四面薄城急攻。勝激厲士卒,竭力捍禦,矢石交下。城上鎔金液,投火牛。金兵不能前,多死傷,乃拔砦走。距海州為長垣,包州城於中,使不能出。及亮死,乃解去。勝善用大刀,能左右射,旗揭曰"山東魏勝",金人望見即退走。勝為旗十數,書其姓名,密付諸將,遇鏖戰即揭之,金兵悉避走。初,勝起義時,無州郡糧餉之給,無府庫倉廩之儲。勝經畫市易,課酒榷鹽,勸糶豪右。環海州度視敵兵攻取處,築城浚隍,塞關隘,在軍,未嘗一日懈弛,恆如寇至。方糾集遠邇,犒勞士卒,期約有日,會金主亮被弒,金兵北歸,王師亦南還矣。
  • 9.    《宋史》:金人復遣五斤太師發諸路兵二十餘萬來攻海州,先遣一軍自州西南斷勝軍餉道。勝驛勇悍士三千餘騎,拒於石闥堰,金軍不能進。逮夜始還,留千人備險隘。金兵十萬來奪,勝率眾鏖戰,殺數千人,餘皆遁去,下令守險勿追。報寶,寶以防海道,登舟,不復發兵。金兵盛集,勝力拒之,自旦至暮,金兵不能奪。勝令步卒整隊前行,自為殿。時百姓以寶既登舟,懼金兵大至,皆欲入城,統制郭蔚閉城門不納。人民牛馬蔽野,呼號動地,城中亦懼。勝入城,諭以賊勢退怯之狀,固守可保無虞,乃開門盡納之。居無何,金兵環城圍數重,勝與郭蔚分兵備禦,偃旗僕鼓,寂若無人。金軍驚疑,數日不敢攻,已乃植雲梯,置炮石,四面合圍,負土填壕。勝俟其近城,鳴鼓張旗,矢石俱發,繼以火牛、金液,凡三晝夜,金兵竟不能近。於是罷攻,修營壘,絕河道,謀為固守。勝俟其不備掩擊,或獨出擾之,使不得休息。又間夜發兵劫其營,或焚其攻具。既而金人併力急攻,勝告急於李寶。寶以聞,還報城中,已命張子蓋率兵來解圍。金人亦知子蓋軍且至,已有退意。頃之,子蓋先帥騎兵至,勝出與子蓋議戰事,且促其步卒。勝出軍城北砂巷,與金軍大戰,斬首不可計,追數十里,餘兵皆遁。勝與子蓋議進討,子蓋曰:"受詔解圍,不知其他。"遂率軍還。城中疑懼,欲隨王師出,勝親邀於道而諭之,至漣水軍,與偕還。時都督張浚在建康,招勝,詢以軍務。轉閣門宣贊舍人,差充山東路忠義軍都統制兼鎮江府駐札御前前軍統制,仍知海州。勝還。
  • 10.    《宋史》:隆興元年,詔以鎮江御前同統制魏全來守海州,督府亦遣賈和仲充山東、河北路招撫使,節制本路軍馬,海州駐札。和仲忌勝,陰誘忠義軍使不安。勝與辨是非,和仲又讒勝於都督,惑之。呼勝至鎮江計事,罷其職,改京東路馬步軍副總管、都督府統制,建康府駐札。既而督府知和仲所誣,罷之,復勝舊職,仍遣鎮江御前後軍屯海州,代前軍還鎮江。既還海州,鎮撫一方,民安其政。改忠州刺史。海州城西南枕孤山,敵至,登山瞰城中,虛實立見,故西南受敵最劇。勝築重城,圍山在內,寇至則先據之,不能害。
  • 11.    《宋史》:二年,以議和撤海州戍,命勝知楚州,以本州官吏及部兵赴新治。詔勝同淮東路安撫使劉寶、知高郵軍劉敏措置盱眙軍、楚州一帶,勝專一措置清河口。時和議尚未決,金兵乘其懈,以舟載器甲糗糧自清河出,欲侵邊。勝覘知之,身帥忠義士拒於清河口。金兵詐稱欲運糧往泗州,由清河口入淮。勝知其謀,欲御之,都統制劉寶以方議和,不許。金騎軼境,勝率諸軍拒於淮陽,自卯至申,勝負未決。金軍增生兵來,勝與之力戰,又遣人告急於寶。寶在楚州,相距四十里,堅謂方講和,決無戰事,迄不發一兵。勝矢盡,救不至,猶依士阜為陣,謂士卒曰:"我當死此,得脱者歸報天子。"乃令步卒居前,騎為殿,至淮陰東十八里,中矢,墜馬死,年四十五。
  • 12.    《宋史》:事聞,贈保寧軍節度使,諡忠壯。時淮南未平,詔於鎮江府江口鎮立廟,賜號褒忠,仍俟事定更祠於戰沒處。且令有司刻木以斂,葬於鎮江。官其二子,郊武功大夫、忠州刺史,昌承信郎。賜銀千兩,絹千匹,宅一區,田百頃。其後使者過淮東,始得其詳,還言於朝。以劉寶不出救兵,削兩鎮節鉞,沒入家貲,貶瓊州死。勝所糾集忠義,有為賈和仲誘隸別屯及撤戍隔絕者,尚五千餘人,入京口屯駐前軍。
  • 13.    《宋史》:郊,添差揚州兵馬鈐轄。淳熙十五年,孝宗語樞臣曰:"魏勝之子,當與優異。"又曰:"人材須用而後見,使魏勝不因邊釁,何以見其才?"詔郊添差兩浙西路馬步軍副總管。
  • 14.    南宋魏勝抗金:世界最早炮兵部隊原來誕生在海州  .連雲港新聞網[引用日期2014-11-27]
  • 15.    《宋史》:勝嘗自創如意戰車數百兩,炮車數十兩,車上為獸面木牌,大槍數十,垂氈幕軟牌,每車用二人推轂,可蔽五十人。行則載輜重器甲,止則為營,掛搭如城壘,人馬不能近;遇敵又可以御箭簇。列陣則如意車在外,以旗蔽障,弩車當陣門,其上置牀子弩,矢大如鑿,一矢能射數人,發三矢可數百步。炮車在陣中,施火石炮,亦二百步。兩陣相近,則陣間發弓弩箭炮,近陣門則刀斧槍手突出,交陣則出騎兵,兩響掩擊,得捷拔陣追襲,少卻則入陣間稍憩。士卒不疲,進退俱利。伺便出擊,慮有拒遏,預為解脱計,夜習不使人見。以其制上於朝,詔諸軍遵其式造焉。
  • 16.    《宋史·卷三百六十八·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1-27]
  • 17.    黃道周·《廣名將傳》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