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海州

(古代行政區劃)

鎖定
海州,古代行政區劃,江蘇省連雲港市古稱 [5]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朐縣,使連雲港地區第一次有了明確的行政建置。北朝東魏武定七年(549年)置海州,轄六郡十九縣, [6]  唐高祖武德四年,海州置總管府。元初升為路,後改為海寧府和海寧州。明太祖洪武元年,海寧州復改名海州。雍正二年,海州升為直隸州。 [2] 
中文名
海州
別    名
連雲港 [6] 
起始時期
東魏武定七年
類    型
古代行政區劃

海州轄境

東魏武定七年(549年)改青、冀二州置。治龍沮城(今江蘇灌雲縣西北龍苴鎮)。北齊移治朐縣(北周改朐山,今江蘇連雲港市西南海州鎮)。隋大業初改為東海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復為海州。轄境相當今江蘇省連雲港、東海、沭陽、贛榆、灌雲、灌南等市縣及新沂、濱海部分地區。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海寧州復改名海州,屬淮安府。海州至此保有州治,相當於連雲港市區、贛榆縣、東海縣、灌雲縣、灌南縣。 [2] 
清雍正二年(1724),海州升為直隸州,統州治及贛榆、沭陽二縣,脱離淮安府管轄,相當於今連雲港區、贛榆縣東海縣沭陽縣灌雲縣灌南縣響水縣 [3] 

海州歷史沿革

東魏武定七年(公元549年),始置海州。
隋文帝開皇三年(公元583)廢東海郡
隋煬帝大業三年(公元607),海州改為東海郡。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2),海州置總管府。
武德七年(公元625),改總管府為都督府。
唐太宗貞觀元年(公元627),罷都督府,分天下為十道,海州屬河南道
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改州為郡,海州改為東海郡。
唐肅宗乾元元年(公元758),東海郡復改為海州。
唐昭宗光化二年(公元899年),海州入吳國。
南唐元宗保大十三年(公元959),為後周所佔。 [1] 
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8),分天下為十五路,海州屬淮南路
宋神宗熙寧五年(公元1073),分淮南路為淮南東、西路,海州屬淮南東路
宋理宗景定二年(公元1262),海州改為西海州。
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海寧州復改名海州,屬淮安府
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從江南省分出安徽省,海州屬安徽省淮安府。
康熙五年(公元1662),淮安府復歸江南省。
康熙六年(公元1662),江南省改名江蘇省,海州屬江蘇省淮安府。
雍正二年(公元1724),海州升為直隸州 [1] 

海州州志

《嘉慶海州直隸州志》始纂於“嘉慶甲子”(嘉慶九年,1804年)“夏五月”,修成於嘉慶十年冬十一月,歷時一年半。 [4] 

海州歷史文化

北朝東魏武定七年(549年)置海州,轄六郡十九縣,以“東濱渤海,西綰徐郯,北控齊魯,南蔽江淮”的區位優勢,成為蘇北、魯南沿海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軍事重鎮。唐代,海州開鑿80千米長的官河,溝通運河與海運, 使海州港成為繁華的商港、南北貨集散的碼頭和海上補給糧餉的軍港,宿城出現新羅人居住的村落。宋代,海州年運銷原鹽47萬石,鹽、茶、紫菜、 糧、油等大宗商品經海州港口轉銷, 許多新羅人長期僑居海州經商。宋神宗時,朝廷將海州作為與高麗等海外國家來往的四大重要口岸之一,在海州建高麗亭館接待海外商旅。元、明兩代,改漕糧河運為海運,海州港是中轉之處,時稱海州為“淮口巨鎮”。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在海州雲台山設江海關,成為清初四大海關之一。雍正二年(1724年),海州升為直隸州,轄贛榆縣、沭陽縣。 民國元年(1912年),海州改稱東海縣,後又分置為東海縣、灌雲縣。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隴海鐵路終端港建成,因面向連島、背倚雲台山而取名為連雲港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