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濤

(五代至北宋初年大臣)

鎖定
李濤(898年-961年),字信臣。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五代至北宋初年大臣、文學家,唐敬宗李湛之後。
李濤最初隨父避禍於湖南,後於後梁任河陽縣令。後唐時登進士第,累官右補闕、起居舍人。歷仕後晉、後漢兩朝,官至中書侍郎户部尚書平章事,成為宰相。後漢隱帝時被罷相。後周時起復為太子賓客,歷刑部、户部尚書,封莒國公。北宋建立後,出任兵部尚書。建隆二年(961年),李濤去世,年六十四。獲贈右僕射
李濤能言善辯,言辭詼諧逗趣。為人慷慨有大志,以社稷為己任。又工於詩文,“筆札遒媚”,與其弟李瀚均以文學聞名。《全唐詩》《全唐文》《全宋詩》等均收錄其作品。
本    名
李濤
別    名
李兵部 [40] 
信臣
所處時代
五代→北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京兆萬年
出生日期
898年
逝世日期
961年
主要作品
《顏噲贊》《春社從李昉乞酒》等
主要成就
執法公正,立朝多有諫言
官    職
兵部尚書(北宋)
爵    位
莒國公(後周)
追    贈
右僕射(北宋)

李濤人物生平

李濤流亡宗子

據《宋史》稱,李濤為唐敬宗之子、郇王李瑋的十世孫(唐敬宗與李濤之間只差八十九歲,故其為郇王“十世孫”之説存疑)。 [1] 
天祐四年(907年),梁王朱温(即後梁太祖)篡唐建後梁,李濤之父、將作監李元自襯宗室身份可能會帶來災禍,帶着李濤避禍於湖南,依靠於割據一方的楚王馬殷,被署任為衡陽縣令。李濤的堂兄李鬱仕於後梁,因而將李濤父子的行蹤告訴朱温,朱温令馬殷讓李濤父子北返京師。李濤回到長安後,被補任為河陽縣令。 [1] 

李濤轉仕唐晉

後唐天成(926年-930年)初年舉進士甲科,歷任建雄軍節度府從事、監察御史、右補闕等職。宋王李從厚出任魏博節度使時,闢用李濤為魏博觀察判官。一年多後,入朝任起居舍人 [2] 
後晉天福元年(936年),李濤改任考功員外郎、史館修撰 [3] 

李濤秉公執法

天福二年(937年),後晉高祖前往大梁(今河南開封),洛陽巡檢使張從賓抗命叛亂,控扼虎牢關。已故齊王張全義的兒子張繼祚參與謀反,高祖將要族滅張氏。李濤上疏力陳張全義的功勳,請求只降罪於張繼祚一家。高祖同意。 [4] 
李濤曾經奉詔擔任宋州括田使,前任雄州刺史袁正辭送給他束帛(古代的一種贈禮),求他保全自己的田莊。李濤秉公執法,將此事稟奏朝廷,受到高祖的褒獎。袁正辭因此獲罪,被降官一階,李濤則出任浚儀縣令。又改為比部郎中、鹽判官及刑部郎中。 [5] 
涇原節度使張彥澤殘害幕僚張式,霸佔其妻子,張式的父親張鐸前往開封府訴冤,高祖因張彥澤有軍功而不追究其罪。李濤“伏閣抗疏”,堅持要求依法制裁,終將張彥澤撤職,“止令削奪一階一爵而已”,張式的父親、弟弟、兒子也被拜官。 [6]  [7] 
天福七年(942年),高祖駕崩,李濤因不赴京臨喪的罪名被停職。不久後,被起用為洛陽縣令,轉任屯田職方郎中中書舍人 [8] 
開運三年十二月(947年1月),投降契丹的張彥澤引契丹軍攻陷開封府,滅亡後晉。開封失陷後,張彥澤領騎兵肆意殺掠,李濤主動謁見,得以保全性命。 [9]  [10] 

李濤躋身相位

天福十二年(947年),後漢高祖進入洛陽,李濤攜帶百官的表奏由開封前往洛陽覲見高祖。高祖向李濤詢問京師開封的財賦在契丹撤離後還剩餘多少,李濤應對詳備且得體,深得其讚賞。高祖抵達開封后,任命李濤為翰林學士 [11] 
歸德軍節度使杜重威據鄴城叛亂,高祖命大將高行周慕容彥超前往討伐。但高行周、慕容彥超二人相互交惡,耽誤軍情。李濤密奏請求高祖親征杜重威,高祖覽奏後,認為李濤之才能勝任宰相之職,於同年九月擢升他為中書侍郎户部尚書平章事,成為宰相 [12]  [13] 
乾祐元年(948年),後漢隱帝即位,由樞密使楊邠郭威掌握機密事務,侍衞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史弘肇領有兵權,與武德使李鄴等人爭權,各重臣之間互相爭權奪利。李濤上疏隱帝,請求將楊邠等全部罷職出任藩鎮節度使,改由同僚蘇逢吉蘇禹珪掌管樞密院,以肅清朝政。隱帝不能決斷,與李太后(李三娘)商議。李太后也只是召來楊邠等人,對其加以戒諭(一稱李濤受蘇逢吉誘導,請求罷免楊邠、郭威等,楊邠將李濤奏疏告知李太后,太后大怒,認為他離間大臣,因此加以重責 [14-15]  )。三月,李濤反被構陷罷相,遣回私宅。等到郭威以“清君側”名義起兵時,李太后倉惶泣涕道:“沒有采用李濤的建議,滅亡是應該的啊。” [16] 

李濤晚年及病逝

廣順元年(951年)正月,郭威建立後周政權,即為後周太祖。二月,李濤被起用為太子賓客 [17]  [18] 
廣順三年(953年)十月,升任刑部尚書 [19]  ,後改為户部尚書 [17] 
顯德六年(959年)六月,後周世宗駕崩。七月,李濤擔任山陵副使 [20]  ,負責督造世宗陵寢 [21]  。九月,新即位的後周恭帝封李濤為莒國公 [22]  [23] 
建隆元年(960年),殿前都點檢趙匡胤代周建宋,即宋太祖。北宋建立後,李濤被任命為兵部尚書 [24] 
建隆二年(961年),李濤患病,並於同年病逝,享年六十四歲。太祖聞訃訊,追贈他為右僕射 [25-26] 

李濤主要成就

李濤在後晉任宋州括田使時秉公執法,拒絕前雄州刺史袁正辭的贈禮,將其佔有田莊詳情稟奏朝廷 [5]  ;涇原節度使張彥澤殘害幕僚張式,李濤堅持要求依法制裁,最終使其得到了降級處罰 [6]  後漢時期,李濤力勸後漢高祖親征歸德鎮杜重威叛亂 [13]  ,並在後漢隱帝時請求外放重臣楊邠、郭威史弘肇李鄴等,解除其兵權,以肅清朝政 [16]  ,被認為“國家安危未形而能見之” [27] 

李濤歷史評價

劉承祐:早預朝倫,素虧時望,繼踐清華之列,曾無倜儻之名。先皇帝應運開階,濟物成務,未明求理,虛已待賢,擢自禁林,升之槐路,既委宰衡之任,蔑聞帷幄之謀。迨及眇躬,初親庶政,被顧問之際,屢睹醺酣;當獻替之時,無聞詆訐。復虧嚴重,但務詼諧,詎為君子之儒?殊失大臣之體。 [28] 《李濤罷相制》
李三娘:不用李濤之言,宜其亡也。 [29] 宋史》引
  • 濤輕薄無大臣體,朕問相而卿(張昭)首薦之,何也? [27] 資治通鑑》引
  • ……然如濤者,終不可置之中書。 [27] 《資治通鑑》引
張昭:昔晉高祖之世,張彥澤虐殺不辜,濤累疏請誅之,以為不殺必為國患;漢隱帝之世,濤亦上疏請解先帝兵權。夫國家安危未形而能見之,此真宰相器也,臣是以薦之。 [27] 《資治通鑑》引
王禹偁:“兵部事晉朝,文學中科甲。強臣方跋扈,朝士多恇怯。獨持上方劍,願斬犇鯨鬛。堂堂張彥澤,反勢凌閶闔。拜章請顯戮,直氣不可壓。三進叩玉墀,植笏立蓂莢。皇情彌慰撫,清問屢應答。終焉念小恩,曾不顧大業。高吟歸去詩,潺湲淚承睫。旋踵即亂華,有同虞不臘。張公領鐵馬,朝市胡塵合。刺謁甚閒詳,辭氣殊不懾。虎狼不敢害,加禮為下榻。當年棄謇諤,異代居調燮。相位席不暖,帝澤安可洽。斯人既淪亡,此風亦蕭颯。滑稽何足累,大節世已乏。安用學腐儒,矻矻守禮法。” [40] 《懷賢詩三首·李兵部濤》
王明清:五代李濤與弟(李)瀚俱負才望。 [30] 揮麈錄
  • 濤慷慨有大志,以經綸為己任。工為詩,筆札遒媚,性滑稽,善諧謔,亦未嘗忤物,居家以孝友聞。 [29] 《宋史》
  • 李谷邊歸讜竇貞固、李濤輩,或在廟堂,或侍帷幄,世主之所寵任,社稷之所倚賴,而更事異姓,不能以名節生死,倫義廢矣。 [29] 《宋史》

李濤個人作品

李濤知識廣博,工於詩文及書法,史稱其“筆札遒媚”,與弟弟李瀚均以文學聞名 [31]  [32] 
全唐文》錄有其文一篇:《顏噲贊》。 [33] 
全唐詩》錄其詩三首:《春社從李昉乞酒 [34]  、《題僧院 [35]  、《答弟婦歇後語》 [36]  ,以及斷句若干。《全唐詩續拾》補詩兩首。 [32] 
全宋詩》錄其詩最多,有《春社日寄李學士》、《處事》、《春晝迴文》、《次韻平埜王子厚登相山不及相過》、《登高丘而望遠海》、《讀阮籍詠懷十七首》、《訪林龍發》、《寄範税院倚衡》、《蘭坡過省》、《南山》(三首)、《琴書》、《三月十六日西湖聞杜鵑》、《僧本均乞蒙泉稿》、《詩社中有赴補者》、《詩友作涉江採夫容觸撥鄙思亦成一首》、《題處士林亭》、《題泥水關不動尊院》、《題盱江王章甫梅境》、《題袁恭父神心精舍》、《為廣壽長老文傑説嵩溪偈》、《為能仁長老本端説無學偈》、《新年開義館教族屬子侄作詩勉之》、《雜詩十首》(四首)、《雜詩四首》(四首)、《贈染花徐仲湘》、《贈山翁》。 [37] 

李濤軼事典故

李濤直對張彥澤

彰國軍節度使張彥澤投降契丹後,引契丹軍攻陷開封,滅亡後晉,肆意報復。眾人都為曾經得罪張彥澤的李濤擔憂。李濤亦無可奈何,主動求見張彥澤,通刺(出示名片以求延見)謁見説:“上疏請殺太尉人李濤,謹隨狀納命。”張彥澤看後,“欣然降階迎之”。但李濤仍是不安,又説:“太尉真的寬恕我嗎?”張彥澤答道:“看到您的門狀,見到‘納命’二字,讓人怒氣頓消,又有什麼好擔心的!”李濤確認沒有生命危險後,又編排了一套伶人詞説:“太尉既相恕,何不將壓驚絹來。”張彥澤聞言大笑,最後善待李濤。 [10] 
但據另一種記載,李濤前往拜謁後,張彥澤先問他:“舍人(指時任中書舍人的李濤)害怕嗎?”李濤答道:“現在我的恐懼,就像足下當年的恐懼(指張彥澤被李濤彈劾一事)一樣。如果先帝(後晉高祖)聽從了我的建議,怎麼會有今天這樣的事。”張彥澤聽後大笑,斟酒與李濤對飲。李濤自始至終都神態自若。 [9] 

李濤戲謔嘲僧

李濤能言善辯,言辭詼諧逗趣,卻不觸犯他人。他還是平民時,常常往來於長安、洛陽之間。汜水關(今河南滎陽市汜水鎮境內)有一座名為“不動尊院”的寺院,寺中有位僧人,十多年不曾跨出院門,李濤每次路過此寺休息時,都會前往問候此僧。其後,這座寺被大火焚燬,僧人們都遷居到他處。李濤再次經過此地時,只剩下了殘存的門扇,他於是在門上題詩道:“走卻坐禪客,移將不動尊。世間顛倒事,八萬四千門。” [38] 

李濤力疾草奏

李濤為人慷慨且有大志,以天下為己任,在家中也以孝順、友愛聞名 [31]  宋太祖即位後,李濤成為兵部尚書。當時軍校尹勳監督疏浚五丈河,參與浚河的陳留民夫乘夜逃散,尹勳擅自斬殺隊長陳琲等十人,有七十位丁夫都被施以一百杖刑,還被割去左耳。時已病重卧牀的李濤聽説後,奮筆草擬奏疏,請求斬殺尹勳來告慰天下百姓。李濤的家人對他説:“您患病已久,應該愛護自己的身體,朝廷的事情暫且放在一邊。”李濤憤言道:“人都會有一死,但我身為兵部尚書,坐視軍校無辜殺人,怎麼可以不上奏?”太祖覽奏後表示嘉賞,隨即下詔削去尹勳的官爵,將其發配至許州服役。 [39] 

李濤親屬成員

輩分
關係
姓名
簡介
家世
先祖
唐朝第十三位皇帝,諡號睿武昭愍孝皇帝,廟號敬宗。
李瑋
唐敬宗李湛之子,封郇王。《宋史》稱其為李濤的十世祖。
祖父
李鎮
唐末官至臨濮縣令。
父親
李元
唐末任將作監後梁建立後曾避地湖南,後又回到長安。
平輩
弟弟
李瀚
一名浣,有文學之名,後晉時官至翰林學士。後晉滅亡後被擄至契丹,終老北方。
子輩
兒子
李承休
官至尚書水部郎中。
孫輩
孫子
李惟勤
宋真宗時被授為許州司士參軍
李承休之子,官至户部侍郎
表格參考資料: [29] 

李濤史料記載

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傳第二十一》 [29] 
參考資料
  • 1.    《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傳第二十一》:李濤,字信臣,京兆萬年人。唐敬宗子郇王李瑋十世孫。祖鎮,臨濮令。父元,將作監。朱梁革命,元以宗室懼禍,挈濤避地湖南,依馬殷,署濤衡陽令。濤從父兄鬱仕梁為閣門使,上言濤父子旅湖湘,詔殷遣歸京師,補河陽令。
  • 2.    《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傳第二十一》:後唐天成初,舉進士甲科,自晉州從事拜監察御史,遷右補闕。宋王從厚鎮鄴,以濤為魏博觀察判官。歲餘,入為起居舍人。
  • 3.    《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傳第二十一》:晉天福初,改考功員外郎、史館修撰。
  • 4.    《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傳第二十一》:晉祖幸大梁,張從賞以盟津叛,陷洛陽,扼虎牢。故齊王全義子張繼祚者實黨之,晉祖將族其家。濤上疏曰:“全義歷事累朝,頗著功效。當巢、蔡之亂,京師為墟,全義手披荊棘,再造都邑,垂五十年,洛民賴之。乞以全義之故,止罪繼祚妻子。”從之。
  • 5.    《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傳第二十一》:嘗奉詔為宋州括田使,前雄州刺史袁正辭齎束帛遺濤,以田園為託,濤表其事,晉祖嘉之。正辭坐降一階,濤遷浚儀令。改比部郎中、鹽判官,改刑部郎中。
  • 6.    《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傳第二十一》:涇帥張彥澤殺記室張式,奪其妻,式家人詣闕上訴。晉祖以彥澤有軍功,釋其罪。濤伏閣抗疏,請置於法。晉祖召見諭之,濤植笏叩階,聲色俱厲,晉祖怒叱之,濤執笏如初。晉祖曰:“吾與彥澤有誓約,恕其死。”濤厲聲曰:“彥澤私誓,陛下不忍食其言;範延光嘗賜鐵券,今復安在?”晉祖不能答,即拂衣起,濤隨之,諫不已。晉祖不得已,召式父鐸、弟守貞、子希範等皆拜以官,罷彥澤節制。濤歸洛下,賦詩自悼,有“三諫不從歸去來”之句。先是,範延光據鄴叛,晉祖賜鐵券許以不死,終亦不免,故濤引之。
  • 7.    《舊五代史·卷九十八·(晉書)列傳十三》:式父鐸詣闕訴冤,朝廷命王周代之。周至任,奏彥澤在郡惡跡二十六條,逃散五千餘户。彥澤既赴闕,刑法官李濤等上章請理其罪,高祖下制,止令削奪一階一爵而已,時以為失刑。
  • 8.    《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傳第二十一》:晉祖崩,濤坐不赴臨,停。未幾,起為洛陽令,遷屯田職方郎中、中書舍人。
  • 9.    《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傳第二十一》:會契丹入汴,彥澤領突騎入京城,恣行殺害,人皆為濤危之。濤詣其帳,通刺謁見。彥澤曰:“舍人懼乎?”濤曰:“今日之懼,亦猶足下昔年之懼也。向使先皇聽僕言,寧有今日之事。”彥澤大笑,命酒對酌,濤神氣自若。
  • 10.    《舊五代史·卷九十八·(晉書)列傳十三》注引《五代史補》:李濤常憤張彥澤殺邠州幕吏張式而取其妻,濤率同列上疏,請誅彥澤以謝西土,高祖方姑息武夫,竟不從。未幾,契丹南侵,至中渡橋,彥澤首降。契丹喜,命以本軍統蕃部控弦之士,先入京師。彥澤自以功不世出,乃挾宿憾殺開封尹桑維翰。濤聞之,謂親知曰:“吾曾上疏請誅彥澤,今國家失守,彥澤所為如此,吾之首領容可保乎!然無可奈何,誰能伏藏溝瀆而取辱耶!”於是自寫門狀,求見彥澤。其狀雲:“上疏請殺太尉人李濤,謹隨狀納命。”彥澤覽之,欣然降階迎之。然濤猶未安,復曰:“太尉果然相恕乎?”彥澤曰:“覽公門狀,見'納命'二字,使人怒氣頓息,又何憂哉!”濤素滑稽,知其必免,又戲為伶人詞曰:“太尉既相恕,何不將壓驚絹來。”彥澤大笑,卒善待之。
  • 11.    《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傳第二十一》:漢祖起義至洛,濤自汴奉百官表入對,漢祖問京師財賦,從契丹去後所存幾何,濤具對稱旨,漢祖嘉之。至汴,以為翰林學士。
  • 12.    《舊五代史·卷一百·(漢書)高祖紀下》:天福十二年……九月……以翰林學士、行中書舍人李濤為中書侍郎兼户部尚書、平章事。
  • 13.    《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傳第二十一》:杜重威據鄴叛,高祖命高行周、慕容彥超討之,二帥不協。濤密疏請親征。高祖覽奏,以濤堪任宰輔,即拜中書侍郎兼户部尚書、平章事。
  • 14.    《新五代史·卷三十·漢臣傳第十八》:其後隱帝立,逢吉素善李濤,諷濤請罷太祖與楊邠樞密。李太后怒濤離間大臣,罷濤相,以楊邠兼平章事,事悉關決。
  • 15.    《舊五代史·卷一百一·(漢書)隱帝紀上》:乾祐元年……三月……丁丑,中書侍郎兼户部尚書、平章事李濤罷免,勒歸私第。時蘇逢吉等在中書,樞密使楊邠、副樞密使郭威等,權勢甚盛,中書每有除授,多為邠等所抑。濤不平之,因上疏請出邠等,以籓鎮授之,樞密之務,宜委逢吉、禹珪。疏入,邠等知之,乃見太后泣訴其事,太后怒,濤由是獲譴。先是,中書廚釜鳴者數四,未幾,濤罷免。
  • 16.    《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傳第二十一》:隱帝即位,楊邠、周祖共掌機密,史弘肇握兵柄,與武德使李鄴等中外爭權,互作威福。濤疏請出邠等藩鎮,以清朝政。隱帝不能決,白於太后,太后召邠等諭之。反為所構,免相歸第。時中書廚釜鳴者數四,濤晝寢閣中,夢嚴飾廳事,羣吏趨走,雲迎新宰相帶諸司使,既寤,心異之。數日濤罷,以邠為相兼樞密使。及周祖舉兵,太后倉皇涕泣曰:“不用李濤之言,宜其亡也。”
  • 17.    《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傳第二十一》:周初,起為太子賓客,歷刑部、户部二尚書。
  • 18.    《舊五代史·卷一百一十一·(周書)太祖紀二》:廣順元年春二月……癸卯,以前中書侍郎兼户部尚書、平章事李濤為太子賓客。
  • 19.    《舊五代史·卷一百一十三·(周書)太祖紀四》:廣順三年……冬十月……以太子賓客張昭為户部尚書,以太子賓客李濤為刑部尚書。
  • 20.    《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傳第二十一》:世宗宴駕,為山陵副使。
  • 21.    《舊五代史·卷一百二十·(周書)恭帝紀》:顯德六年……秋七月丁未,以户部尚書李濤為山陵副使,以度支郎中盧億為山陵判官。
  • 22.    《舊五代史·卷一百二十·(周書)恭帝紀》:顯德六年……九月……乙丑,兵部尚書張昭進封舒國公,户部尚書李濤進封莒國公。
  • 23.    《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傳第二十一》:恭帝即位,封莒國公。
  • 24.    《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傳第二十一》:宋初,拜兵部尚書。
  • 25.    《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傳第二十一》:建隆二年,濤被病。……濤卒,年六十四,贈右僕射。
  • 26.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建隆二年)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7-15]
  • 27.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九十四·後周紀五》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8-08-28]
  • 28.    《全唐文·卷一百二十一》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7-07-15]
  • 29.    《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傳第二十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7-15]
  • 30.    《揮麈錄》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03-07]
  • 31.    《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傳第二十一》:濤慷慨有大志,以經綸為己任。工為詩,筆札遒媚,性滑稽,善諧謔,亦未嘗忤物,居家以孝友聞。
  • 32.    周勳初.唐詩大辭典(修訂本):鳳凰出版社,2003-09-01
  • 33.    《全唐文·卷八百六十一》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7-07-15]
  • 34.    《全唐詩·卷七百三十七》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7-07-15]
  • 35.    《全唐詩·卷八百七十》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7-07-15]
  • 36.    《全唐詩·卷八百七十一》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7-07-15]
  • 37.    《全宋詩·李濤》  .古曲網[引用日期2017-07-15]
  • 38.    《宋朝事實類苑·卷第六十三·談諧戲謔》:李濤相國,性滑稽,為布衣時,往來京洛間。汜水關有一僧舍,曰不動尊院,院中有不出院僧,十餘載,濤每過嘗憩其院,必省其僧。未幾,寺為火所焚,僧眾皆徙他所,濤後過,但門扉猶在,題詩其上雲:“走卻坐禪客,移將不動尊。世間顛倒事,八萬四千門。”
  • 39.    《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傳第二十一》:有軍校尹勳董浚五丈河,陳留丁壯夜潰,勳擅斬隊長陳琲等十人,丁夫七十人皆杖一百,刵其左耳。濤聞之,力疾草奏,請斬勳以謝百姓。家人謂濤曰:“公久病,宜自愛養,朝廷事且置之。”濤憤言曰:“人孰無死,但我為兵部尚書,坐視軍校無辜殺人,烏得不奏?”太祖覽奏嘉之,詔削奪勳官爵,配隸許州。
  • 40.    《小畜集》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1-18]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