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濤

(衡水美術學院教授)

鎖定
李濤,1972年生,河北深州人,畢業於河北師大美術學院,碩士學位,衡水學院美術學院院長,教授,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清華美院訪問學者,中央美院繼續教育學院外聘教師,民革中央畫院理事,河北畫院國畫院研究員,河北美協理事,衡水美協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師德標兵”,衡水市 “德藝雙馨”,“專業技術拔尖人才”稱號,應邀赴德國、瑞典、捷克、迪拜舉辦畫展、採風等藝術活動,於2011年在北京創建藝術工作室,從事中國畫創作及理論研究 [1] 
中文名
李濤 [1]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河北深州 [1] 
職    業
衡水學院美術學院院長 [1] 

李濤作品獲獎

第三屆全國畫院優秀作品展(文化部) [1] 
全國第六屆工筆畫大展(中國美協) [1] 
全國首屆寫意畫大展(中國美協) [1] 
全國城市山水畫展(中國美協) [1] 
全國首屆當代花鳥畫藝術大展(中國美協) [1] 
全國第四屆西部大地情中國畫大展(中國美協) [1] 
全國首屆現代工筆畫大展(中國美協) [1] 
2006全國中國畫作品展(中國美協) [1] 

李濤出版專著

《現代繪畫藝術與美學理論》《高校教材—裝飾繪畫》《當代中國畫庫—花鳥卷—李濤》《彩墨覺醒—李濤卷》《美術家李濤作品選》 [1] 
從燦爛多彩到清麗古雅——觀李濤繪畫的演變
郝國馨(清華美院博士、魯迅美院教授)
熱烈的色彩,筆墨舒展,生活的情味,天趣自然。這是李濤繪畫給我留下的印象。在近30年的藝術生涯中,李濤的畫風不斷地隨着自己的經歷而變化,但他始終堅持用傳統的筆墨追求現代的精神,不斷探索文化的內核、人性的內在、生活的真知等精神層面的東西。正如古人言:“筆墨雖出於手,實根於心”。這種根於心的無形之物,正通過李濤的畫筆,呈現在世人面前,人們不禁與畫家的藝術思想產生了強烈的共鳴。“借古以開今”李濤汲取古今中外的藝術營養,感悟着時代的聲音,創造出了“自有我在”的畫境。在他的畫中,“線”是筋骨,色是膚肉。在“線”的運用上,他盡其寫意之能;在用色上,他借鑑並有效地融合了西方印象派與中國民間美術;在意藴上他重視對“靜”的意象把握 [1] 
李濤作品 李濤作品
繪畫中的“線”是人類的藝術創造,而盡顯其美的則當屬中國畫。李濤深知其美,觀看他繪畫的過程就是一種美的享受。他總是保持一種興奮而放鬆的狀態,鋪紙勾線,其過程就好似一次抒情的音樂演奏。“線”,書寫式地從他的手下生成。無論是動作還是畫的視覺效果都充滿了節奏。短線轉折筆筆相生,空間點劃瞬間恆定,長線短線相依更換,勾線時他喜歡用長鋒的毛筆。這使勾出的線流暢而純淨。逆鋒、順鋒變化有序,有堅實如石刻般的樸拙的線,也有靈動恣肆的用筆,又能相互呼應,相互和諧。這是對文人畫用“線”方法的繼承和總結,筆筆寫趣傳情,處處經心放達 [1] 
李濤作品 李濤作品
他繪畫中的突出特點當屬對色彩的運用,以色寫情。繪畫形式打破了寫意與工筆畫的藩籬。畫風形式讓人耳目一新。有人説他在畫面中運用了西方的色彩構成,這是可以肯定的,但還不夠,我們不能忽視中國民間美術對他的影響。在與李濤共處的日子裏,他尊敬並迷戀傳統文化,中國的民間美術是個巨大的藝術寶庫。齊白石一生的繪畫都得益於他早年的木雕,花鳥畫的樸厚稚拙源於民間木雕給他留下的審美積澱。林風眠視中國民間美術為新時代美術發展的重要參考來源,勤奮地研究和借鑑了彩陶、青銅、漢磚、漆器、皮影、剪紙、古壁畫、瓷器等藝術元素,並從中汲取營養,尋找藴涵生命力的鮮活形式。李濤也曾沉迷式地研究過民間美術的造型和用色,尤其對武強年畫、唐山皮影有過系統的研究和學習。這些研究影響了他的創作,而這種沉迷也必然影響他對色彩美的認知,成為他繪畫着色的審美取向。即使他學習了西方的色彩構成,但他繪畫中仍然洋溢着東方式的色彩韻律美 [1] 
李濤作品 李濤作品
觀李濤作品,體會其“心路”歷程,李濤創作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摹古初探期,重彩期,淡彩期 [1] 
1、摹古初探期——古拙厚朴(1991——2001年)
李濤畢業於河北師大美術學院,並取得碩士學位。科班出身的他,接受過一整套正規傳統的學院教育。素描、色彩、油畫的學習為他的藝術創作奠定了深厚而紮實的基本功,也為他早期的彩墨探索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大學期間,先後受教於李明久、劉進安、楊鑑民、尤寶峯、白雲鄉、蔣世國、王文生、孫綱諸教授。其後研修於北京畫院,師從石齊、王培東先生。這個時期李濤大量臨習傳統,主攻吳昌碩、李苦禪、潘天壽一路,側重於古拙厚朴、大氣奪人的藝術氣象。艱辛的學藝之路磨礪了意志,夯實了基礎,感悟了人生,提升了素養,為進入燦爛多彩的新彩墨時期鋪墊了基石 [1] 
李濤作品 李濤作品
10227李濤作品 10227李濤作品
2、重彩期——燦爛多彩(2002——2012年)
經過多年的藝術實踐,李濤將多種門類的藝術形式融會貫通,成功地轉換了自己的繪畫語言。2002年前後,他開始了彩墨藝術的探索。2003年創作的《疏林遠水儘可遊》入選中國美協主辦的“全國當代花鳥畫藝術大展”。在這幅具有標誌性意義的畫作中,熱烈的色彩、強烈的節奏感另人們耳目一新,武強年畫式的色彩運用對視覺造成的衝擊令人久久不能忘懷,雙勾與沒骨完美結合的筆墨技法在這幅山水與花鳥和諧統一的作品中揮發出迷人的藝術魅力。自此,李濤在文化部、中國美聯、中國美協舉辦的活動中屢屢獲獎,無疑這些學術界的一次次的認可是對他藝術行為莫大的鼓勵。2010年李濤應邀為河北太行國賓館創作的巨幅壁畫“河北濕地三部曲”——《春風又綠衡湖岸》、《壩上五月浮香靄》、《大港九月蘆花起》是這個時期的代表作。我們看到色彩的佈置是散點式的,分落在畫面空間中的各個部分,色彩不受物體的影響,大大小小、疏疏密密。黃色與其他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係,也不受前後空間的限制,黃色和藍色並沒有因前後關係的不同而改變純度,一律都是高純度的黃色和同種純度的藍。由此形成了色彩佈置的特殊效果,使色彩在整個畫面中既有節奏又均衡。這是民間美術獨有的色彩構成的美感。李濤就是用這種着色的方法來控制畫面的。在此基礎上更加強了用色的自由度與平面化。作品中黃色的佈局可以在花卉上,在葉子上,在坡地上,在空中,在水中……有時是物象,有時是幻象。在色彩的搭配上十分強調“強對比色”。這也是李濤這個時期畫風的突出特點。紅色直接與黃色並置,藍色與黃色、綠色並置。整個畫面又被簡化成單純的幾種色彩,色彩的冷暖關係甚至超越了自然屬性,而更重視和合乎視覺的美感。整個畫面單純而亮麗,這正是民間美術設色的獨特魅力之一。這也與士大夫繪畫中那種含蓄清淡的色彩分路而行了。正是高純度的對比加之墨色的運用,李濤這個時期的繪畫又產生了另一個風格特點,這就是光感。這種光線並不是真實世界的光,是一種獨特的藝術處理形式,他繪畫中的光源並不明確,似乎有很多光源又好似是平光,這與皮影藝術效果很相似,單純的色塊相互交錯相互依託,色彩有時厚重沉穩,有時輕快亮麗,正光、逆光共用,單純中透露着神秘感,活潑卻又樸厚。這種光感是李濤通過色彩之間的明度和冷暖對比所表現出來的,所以豐富的色彩也統一在這種特殊的光線之中了,表現出愉悦的生活情味兒。在鋼筋水泥的現代叢林裏,盡情地展現出自然的饋贈、原野的風光、生活的情趣線、色、光,前者是承襲文人繪畫“以線寫意之能事”。後兩者則在中國傳統民間美術中汲取精華,又以獨到的藝術認識為自己的繪畫增添了無限的現代美感和鮮活的藝術形式。他常説“我們要畫現代人的畫”、“時常看看自己畫面的年齡,要年輕點”,他勇於嘗試大膽探索 [1] 
李濤作品 李濤作品
李濤作品 李濤作品
李濤作品 李濤作品
李濤作品 李濤作品
3、淡彩期——清麗古雅(2013年至今)
2011年李濤公派清華美院擔任訪問學者,師從韓敬偉教授。同年在北京創建工作室,從事中國畫創作及理論研究。身在文化中心,李濤廣泛汲取藝術營養,自2013年李濤的繪畫在風格上有了很大的變化。如他的作品《清新獨自知》、《春臨花谷》、《尋花香滿衣》等等。多色的爭豔被統一的銀灰色所代替。生氣奕奕的畫面又多了幾分雅麗和靜謐。説到這種變化的來源,一是室外寫生,其次是他對自我情感的追問,三是對傳統文化內涵的新體悟。其中具有主導作用的是在真實的花木世界中靜觀和寫生。近些年李濤勤於寫生,他把“師法造化”的過程看作他繪畫的藝術素材的來源,靈感激發的源泉,藝術探索的實驗,審美積澱的呈現。他視寫生為一個大熔爐,將自己所有的藝術選擇和探索都放入這個熔爐中,進行篩選和冶煉。近年來他常赴皖南等地寫生,這些地方具有濃郁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氛圍。這是很特別的選擇。中國傳統古建築和傳統文化形式佈滿了每個視覺可及的角落,古建築羣中花草芬芳色豔蝶舞,建築給了花卉以文化氛圍,花卉給了建築以時代氣息。千年的文化內涵和鮮活的時代生命在這裏自然地融合在一處。雖然李濤繪畫中並沒有建築物,但這種文化氛圍確無形地融入了繪畫中。於是李濤一改強調“熱烈情感的宣泄”而轉向了凸顯意境的營造,將多彩的世界變成了銀灰色的樂章。在這銀灰色中,多種色彩被淡化,畫面中突出了清新愉悦的寧靜,清麗而古豔。這種意境的營造既包含了他對傳統花鳥畫那種靜淡意境的新理解,又包含了他豐富的時代情感的體驗 [1] 
李濤作品 李濤作品
2014年李濤開始擔任中央美院繼續教育學院外聘教師及北京畫院石齊高研班助教。《復春圖》是他這段時間的代表作,三個部分組成了一個門拱形。墨色在畫面中仍是輔助的着筆,濃重的幾處墨點襯出的是色的厚重。繁密湧動的花卉形象襯托着大塊的藍色背景,背景平而帶着律動的筆觸。草石上的黃色已經變成很淡的冷黃色,暖色被嚴謹地控制着,都被融入了冷灰(灰藍色)的主色調中。歡愉中帶着靜謐,這與傳統花鳥畫中清淡、寧靜的意境相比較既有區別又有聯繫。説聯繫,二者都強調“靜”的美、“靜”的意象。説不同,重墨色的傳統花鳥畫反映的是“文人”(他們具有儒道釋思想)的審美情思。而重視色彩的李濤,花鳥畫則反映的是一個現代知識分子的內心情感。他體味到了古人淡雅的意境卻在其中傾倒了自己對這個世界的感悟。我們的世界是物質豐滿的世界,正如荷蘭小畫派一樣是在物質之間感懷內心的歡愉。花草的繁盛、筆觸的經心是李濤對花草愛戀的表達。這種愛戀和古人愛竹、愛蓮是不同的,李濤作品中的形象與現代人的生活更具有一種親密性。這是以一種知識分子式的情感關注花卉世界的結果 [1] 
李濤作品 李濤作品
李濤作品 李濤作品
李濤的繪畫在語言表達上具有強烈的藝術個性,其根本原因可以歸結為“他是新時代的藝術家,具有的是知識分子之情懷”。李濤是新時代的知識分子,他的世界觀、對藝術的理解、藝術審美感受都與前人有着明顯的不同,李濤接觸的是當代生活,擁有知識分子的豐富的情感而不是唯有“淡泊”的情懷,他要表達這個燦爛的天地一面,而不是“清高孤傲”的世界。中國傳統繪畫技法、現代視覺意識、當下知識分子的情懷共同構鑄成了鮮活的現代的而又富有個性的李氏藝術符號。李濤是年輕的當代花鳥畫家,他還有很多路要走,但無疑李濤越是真誠地表達自我,他的繪畫語言就越是能表現出一種時代的獨特性 [1] 
李濤作品 李濤作品
李濤作品 李濤作品
李濤作品 李濤作品
李濤作品 李濤作品
李濤作品 李濤作品
李濤作品 李濤作品
李濤作品 李濤作品
李濤作品 李濤作品
李濤作品 李濤作品
李濤作品 李濤作品 [1]
李濤作品 李濤作品
李濤作品 李濤作品
李濤作品 李濤作品
李濤作品 李濤作品
李濤作品 李濤作品
李濤作品 李濤作品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