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朱翊鈞

鎖定
朱翊鈞(1563年9月4日—1620年8月18日) [121]  ,自稱禹齋 [122]  ,廟號“神宗”。明穆宗朱載坖的第三子,母為貴妃李氏。明朝第十三代皇帝,年號萬曆,在位四十八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123] 
朱翊鈞6歲被立為太子,並於隆慶六年(1572年)六月即位。因明王朝政治腐敗,財政枯竭,危機四伏,朝事主要依靠內閣大學士張居正 [124]  。其在內政方面推行考成法,裁撤政府機構中的冗官冗員,改革賦役制度,推行一條鞭法;軍事上加強武備整飭,重用抗倭名將戚繼光總理薊、昌、保三鎮練兵 [125]  。朱翊鈞親政後,勵精圖治,生活節儉,有勤勉明君之風範,開創了“萬曆中興“局面 [126]  。後因國本之爭等問題而倦於朝政,自此不上朝 [127]  。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後金政權建立,並於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攻佔撫順,挑起後金與明之間的戰爭。朱翊鈞力主撻伐,次年明軍在薩爾滸(今遼寧撫順東渾河南岸)慘敗,此後明對後金取守勢,無力進攻。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朱翊鈞病死,葬定陵 [124] 
朱翊鈞在繼位的前十年,奮發圖強,使明王朝的經濟得到了空前的繁榮,促使江南地區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中間十年其由勤變懶,加之沉溺酒色、財貨的病態心理,非但未能使明朝中興,相反卻把明朝推向絕境。後人評論朱翊鈞“明之亡,實亡於神宗” [128]  。但朱翊鈞也並非一無是處,其在骨幹朝臣的輔助下,明朝並沒有顯現出明顯的頹態,且明朝萬曆年間先後進行的三次大規模戰役,也都取得了不錯的戰果。 [129] 
全    名
朱翊鈞
禹齋
諡    號
範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
封    號
皇太子(即位前)
廟    號
神宗
年    號
萬曆
所處時代
明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北直隸順天府(位於今北京市)
出生日期
1563年9月4日(嘉靖四十二年八月十七日)
逝世日期
1620年8月18日(萬曆四十八年七月二十一日)
逝世地
紫禁城弘德殿(位於今北京市)
陵    墓
定陵
安葬地
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內
在位時間
1572年 至 1620年
前    任
朱載坖(明穆宗)
繼    任
朱常洛(明光宗)
主要成就
開創“萬曆中興”的局面;進行了“萬曆三大徵

朱翊鈞人物生平

朱翊鈞早期經歷

明神宗朝服像 明神宗朝服像
嘉靖四十二年八月十七日(1563年9月4日),朱翊鈞出生在裕王府,是明穆宗朱載坖的第三子。明穆宗有四子,長子朱翊釴、次子朱翊鈴俱早亡。四子朱翊鏐與朱翊鈞同為李氏所生。朱翊鈞的祖父世宗嘉靖帝晚年迷信道教,“諱言儲貳,有涉一字者死”, [4]  因此,關於朱翊鈞的誕生,沒人敢報告嘉靖皇帝,更不敢為之起名字。直到隆慶元年(1567年)正月初十日,廷臣上疏請立皇太子,同月十八日明穆宗才為他賜名,叫朱翊鈞。明穆宗説:賜你名字,名為鈞,是説聖王制馭天下,猶如制器之轉鈞也,含義非常重大。你當念念不忘。 [5] 
隆慶二年(1568年)三月十一日,因其成為了其父子嗣中最為年長的,故朱翊鈞被立為皇太子,正位東宮。朱翊鈞的生母李太后身世卑微原是宮人,後來母以子貴才晉升為貴妃 [6]  皇太子就是未來的皇帝,將來要治國治民,必須從小接受教育,瞭解以往帝王承業治國的經驗教訓,熟悉朝章典故,掌握駕馭臣民的本領。朱翊鈞雖然年幼,卻很懂得這個道理。明穆宗任命一批大臣為教官,輔導他讀書。朱翊鈞學習非常用功。其母李氏教子非常嚴格。朱翊鈞小時候稍有懈怠,李太后就將其召至面前長跪。每次遇到講筵的時候,李太后都令經筵講官入前親授。每遇到早朝的時候,五更就到了朱翊鈞的寢宮,早早將朱翊鈞叫起。 [7]  由於講官的盡心輔導,李太后的嚴格管教,以及朱翊鈞本人的刻苦努力,朱翊鈞年漸長而學愈進。他自己後來也常常十分得意地説:“朕五歲即能讀書。” [8] 

朱翊鈞沖齡踐祚

神宗生母李太后 神宗生母李太后
隆慶六年(1572年)五月二十二日,明穆宗病危,三天後內閣大學士高拱張居正高儀被召入宮中。 [9]  高拱等人進入寢宮東偏室,見明穆宗坐在御榻上,榻邊簾後坐着皇后陳氏、皇貴妃李氏,10歲的太子朱翊鈞就立在御榻的右邊。明穆宗抓住高拱的手,臨危託孤,“以全國使先生勞累”。司禮監太監馮保宣讀給太子朱翊鈞的遺詔:“遺詔與皇太子。朕不行了,皇帝你做。一應禮儀自有該部題請而行。你要依三輔臣並司禮監輔導,進學修德,用賢使能,無事荒怠,保守帝業。”三位大學士受託之後,掩淚而出。 [10]  五月二十六日,明穆宗即崩於乾清宮。六月初十,皇太子朱翊鈞正式即位,次年改元萬曆
萬曆皇帝繼位伊始,大學士高拱馬上呈進新政五事,要求其御門聽政,親答奏請,面見輔臣,議處要事,且一應章奏覽後俱鬚髮送內閣看詳擬票,杜絕內批留中。 [11]  雖然高拱的本意在於“以主上幼衝,懲中官專政,條奏請詘司禮權,還之內閣”, [12]  但仍可看出他對於幼年皇帝朝夕訓誨的急迫心情,初衷未為不妥。然而當時正值主少國疑之際,“上衝年在疚,拱默受成於兩宮,權不自制,惟恐外廷之擅”。 [13]  在讀書方面,朱翊鈞也是從一開始就堅持按照祖宗舊制,舉日講,御經筵,讀經傳、史書。在明朝的眾皇帝中,除明太祖朱元璋之外,像朱翊鈞那樣確實是不多見的。朱翊鈞即位後,就按照內閣首輔張居正的建議,每天於太陽初出時就駕幸文華殿,聽儒臣講讀經書。然後少息片刻,復回講席,再讀史書。至午飯完畢時始返回宮內。只有每月逢三、六、九常朝之日,才暫免講讀。除此之外,即使是隆冬盛暑亦從不間斷。 [14] 

朱翊鈞內閣爭紛

朱翊鈞即位時,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內閣紛爭傾軋,整個朝廷也沒有能夠挽回嘉靖一朝的積弊。 [15]  這個社會問題,以後變得更為激烈。按照明穆宗的佈置,高拱是外廷的顧命大臣中排名最前的;在宮中,朱翊鈞自然依靠馮保。但是,馮保與高拱的關係非常惡劣。此前,司禮監掌印太監職位空缺,高拱先後推薦了陳洪孟衝,就是不願讓馮保做掌印太監。神宗自己在登極詔中也命令他們:朕方在沖年,尚賴文武親賢,“共圖化理”,“與民更始”。 [16] 
明神宗 明神宗
馮保知書達禮,又有文藝素養,所以很受明穆宗的喜愛。馮保利用皇權更迭之間的權力真空,通過遺詔驅逐了政敵孟衝,親自任司禮監掌印太監。而此時的內閣首輔高拱也對馮保欲除之而後快,在高拱的授意下,工科都給事中程文、吏科都給事中雒遵、禮科都給事中陸樹德都開始彈劾馮保。由此,一場政治鬥爭勢必不免,鬥爭中,衝突雙方是馮保高拱,而張居正表面上是幫助高拱的。但實際上,張居正與馮保關係非常密切,早就預謀趕走高拱。 [17] 
明穆宗末年,高拱為內閣首輔。神宗即位之後,高拱“才略自許,負氣凌人”, [18]  恰恰觸犯了“自負付託之重,專行一意,以至內猜外忌” [13]  的為臣大戒,最終在官場角逐中失利。人事變更的結果,張居正依序升為內閣首輔,責無旁貸地肩擔起培養萬曆皇帝的重任。而此次政治震盪對幼小的萬曆皇帝產成的刺激也頗為深刻:“專權之疑,深中帝心,魁柄獨持,以終其世。晚雖倦勤,而內外之間,無復挾恣意如初年者。主術所操,為得其大也。” [19]  而且高拱為人性格執拗,出言偏頗。明穆宗去世時,高拱以主幼國危,痛哭時説了一句:“十歲太子如何治天下。”神宗即位後,馮保將這句話加以歪曲,改成“高公講,十歲小孩哪能決事當皇帝”。神宗聽到這話,“專權之疑,深中帝心”。於隆慶六年(1572年)六月十六日將他免職,以張居正取代他的位置。此後神宗在位四十八年,始終堅持自操威柄。他説過“若用舍予奪,不由朝廷,朕將何以治天下!” [20] 
高拱一走,高儀也驚得嘔血三日而亡,三位內閣顧命大臣中只剩下張居正一人。同時,在經濟和政治方面的問題也堆積如山。面對着這些重重的困難,這個萬曆帝沒有畏縮不前,為了“皇圖永固”,他以“少年天子”的氣派,牢牢抓住“用人唯我”、生殺予奪在朝廷這根權柄,勵精圖治,推行新政,朱翊鈞在位前十年中很有所作為。 [16] 

朱翊鈞太嶽輔政

張居正所撰《帝鑑圖説》 張居正所撰《帝鑑圖説》
張居正為內閣首輔以後,朱翊鈞將內廷的事務託給馮保,“而大柄悉以委居正”。 [21]  對張居正不僅委以重任,而且尊禮有加,言必稱“元輔張先生”,或“張先生”,從不直呼其名。隆慶六年(1572年)六月十九日,張居正剛剛走馬上任幾天,朱翊鈞就在平台(即後左門)單獨召見他,共商大計。由於明穆宗在位從沒有召見過大臣,所以這事在當時曾引起轟動,使廷臣看到朱翊鈞承業治國的精神和決心,又大大提高了張居正的威信。 [16] 
朱翊鈞從思想上到行動上,全力支持張居正,合力進行改革,推行萬曆新政。政治改革的主要措施,是萬曆元年(1573年)推行的章奏“考成法”。它是針對官僚作風文牘主義而提出的,意在“尊主權,課吏職,信賞罰,一號令”,提高朝廷機構辦事效率。按照考成法的要求,事必專任,立限完成;層層監督,各負其責。神宗説:“事不考成,何由底績。” [22]  其時,因為朱翊鈞年幼,對祖制還不十分明白,不曉得箇中的利害關係。後來,他意識到張居正的權力過大,“幾乎震主”,這無疑是一個重要原因。
經濟領域的改革,一是清丈全國田畝;二是推廣“一條鞭法”。萬曆六年(1578年)十一月,朱翊鈞下令在福建行省進行試點。 [23]  至萬曆八年(1580年)九月,福建“清丈田糧事竣”。 [24]  朱翊鈞與張居正因勢利導,趁熱打鐵,立即通行全國清丈。户部奉旨就清丈範圍、職責、政策、方法、費用、期限等制定了八項規定,於同年十一月下發各地。至萬曆十年(1582)十二月,各省均按三年期限基本完成,總計支出新增一百四十餘萬頃。 [25]  推廣“一條鞭法”,是當時經濟改革的又一個重要舉措。萬曆九年(1581年),一條鞭法已在全國各地“盡行之”。這標誌着整個張居正改革已經取得了重大勝利。
百科x混知:圖解萬曆新政 百科x混知:圖解萬曆新政
萬曆朝的前十年,在幼年朱翊鈞的支持下,張居正在政治上、經濟上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政府面貌煥然一新,經濟狀況也大為改善。萬曆十年(1582年)六月,一代名臣張居正病逝,朱翊鈞從此開始親政。 [26]  這次改革,始於萬曆元年(1573年),至萬曆十年(1582年)基本結束。它是明中葉以來地主階級革新自救運動的繼續和發展,也是明後期政治、經濟關係新變動的深刻反映。其範圍,覆蓋政治、經濟諸方面。具體步驟是,前五年以政治改革為重點,後五年以經濟改革為主要任務。十年改革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扭轉了正德嘉靖兩朝以來形成的頹勢。 [16] 
朱翊鈞親政後,主持了著名的“萬曆三大徵”。先後在明王朝西北、西南邊疆和朝鮮展開的三次大規模軍事行動;分別為李如松李成梁長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變的寧夏之役,李如松、麻貴抗擊日本豐臣秀吉政權入侵的朝鮮之役,以及李化龍平定苗疆土司楊應龍叛變的播州之役,鞏固了漢家疆土。 [1]  後世有説明軍雖均獲勝,但軍費消耗甚鉅。而三大徵實際軍費則由內帑和太倉庫銀足額撥發,三大徵結束後,內帑和太倉庫仍有存銀。 [27] 

朱翊鈞怠政黨爭

萬曆十四年(1586年)十一月,朱翊鈞開始沉湎於酒色之中, [28]  身體虛弱,每況愈下。因此,朱翊鈞執政中後期,幾乎很少上朝。他處理政事的主要方法是通過諭旨的形式向下面傳遞。“萬曆三大徵”中邊疆大事的處理,都是通過諭旨的形式,而不是大臣們所希望的“召對”形式。在三大徵結束之後,朱翊鈞對於大臣們的奏章的批覆,似乎更不感興趣了。同年,禮部主事盧洪春奏曰:朱翊鈞“日夜縱飲作樂”。從同年起,為爭立皇太子,演成了曠日持久的“國本之爭”。
萬曆《平番得勝圖》 萬曆《平番得勝圖》
明末官僚隊伍中黨派林立,門户之爭日盛一日,互相傾軋。東林黨宣黨昆黨齊黨浙黨,名目眾多。 [29] 東林黨爭無休無止之時,由於明神宗私愛貴妃鄭氏之子、福王朱常洵,堅持其王府莊田“務足四萬頃之數”,才肯讓其出京之國,於是在朝廷又掀起了一場長達七八年之久的福王莊田之爭。福王之國洛陽剛剛過了一年,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五月初四日酉時,又發生了晚明歷史上著名的梃擊案,作案的是一個名叫張差的薊州男子,史稱“梃擊案”。起初,皇太子也以為“必有主使”。是時,鄭貴妃一再指天發誓,自明無他。朱翊鈞見事涉鄭氏,加上多年來人們一直議論他不善待皇太子,感到事情重大,怕火燒自己,很快就親自定張差為“瘋癲奸徒”,並命“毋得株連無辜,致傷天和”,只處決張差及與之有關的太監龐保、劉成二人。並特地為此於同月二十八日,一反常態,二十五年來第一次召見大臣,宣佈他的命令,將此案草草收場。 [30] 
因立太子之事與內閣爭執長達十餘年,最後索性三十年不出宮門、不理朝政、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不講。 [31]  萬曆十七年(1589年),朱翊鈞不再接見朝臣,內閣出現了“人滯於官”和“曹署多空”的現象。 [26]  至於貪財一事,朱翊鈞他在親政以後,查抄了馮保、張居正的家產,就讓太監張誠全部搬入宮中,歸自己支配。為了掠奪錢財,他派出宦官擔任礦監税使,四處蒐括民財。 [3] 
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右副都御史謝傑批評朱翊鈞荒於政事,親政後政不如初:“陛下孝順父母、尊祖、好學、勤政、敬天、愛民、節約開支、聽取意見、親人和賢人,都不能夠像當初一樣。” [32]  以至於朱翊鈞在位中期以後,方入內閣的廷臣不知皇帝長相如何,于慎行趙志皋張位沈一貫等四位國家重臣雖對政事憂心如焚,卻無計可施,僅能以數太陽影子長短來打發值班的時間。萬曆四十年(1612年),南京各道御史上疏:“中央機構空虛,各種事務荒廢,皇上深居二十多年,從來沒有一次接見大臣,天下將有陸沉之憂。” [33]  首輔葉向高卻説皇帝一日可接見福王兩次。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十一月,部、寺大官十缺六、七,風憲重地空署幾年,六科只剩下四個人,十三道只剩下五人。 [34] 
萬曆中期後雖然不上朝,但是不上朝之後並沒有宦官之亂,也沒有外戚干政,也沒有嚴嵩這樣的奸臣,朝內黨爭也有所控制,萬曆對於日軍攻打朝鮮、女真入侵和梃擊案都有反應,表示雖然忽略一般朝政,還是關心國家大事,並透過一定的方式控制朝局。 [2] 

朱翊鈞與世長辭

明定陵地宮 明定陵地宮
就在朱翊鈞宗晏處深宮,“萬事不理”,導致從內廷到外廷鬧得不可開交之際,遼東後金迅速崛起,不斷出兵南犯,嚮明軍發動進攻,遼東戰爭爆發。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初一日,後金政權正式建國,終於成為明朝的主要威脅。自此明朝遼東的形勢也隨之每況愈下。尤其是經過東征援朝戰爭和礦税使高淮亂遼以後,遼東邊防空虛,軍民困甚,供應艱難,加上明神宗用人不當,明軍屢屢敗北。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三月,薩爾滸之戰,明軍四路大軍,三路全軍覆沒,喪師九萬,敗局遂成。遼東戰爭每年約需銀四百餘萬兩, [35]  朱翊鈞為了應付這筆龐大的軍費,自萬曆四十六年九月起,先後三次下令加派全國田賦,時稱“遼餉”。明末三餉(遼餉、剿餉、練餉)加派開始。加派非但無濟於事,反而激起了全國人民的強烈不滿,紛紛投入反對明朝的革命洪流。朱翊鈞自己也因此情緒低落,愁眉不展。
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三月,朱翊鈞因長期酒色無節,加上遼東慘敗,國事困擾,終於病重不起。七月二十一日,神宗在弘德殿去世,終年五十八歲。二十二日發喪,二十三日頒佈遺詔,命皇太子朱常洛嗣位。九月初十日尊諡號神宗範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廟號神宗。十月初三日,安葬於定陵

朱翊鈞為政舉措

朱翊鈞政治

  • 官吏考核
萬曆初年的政治改革主要措施是“考成法”,是萬曆元年(1573年)推行的。它是針對官僚作風和文牘主義而提出的,意在“尊主權,課吏職,信賞罰,一號令”,提高朝廷機構辦事效率。按照考成法的要求,事必專任,立限完成;層層監督,各負其責。明神宗説:“事不考成,何由底績。”其特點是改變國家機構的運作機制:以內閣監控六科,六科監控部院,部院監控地方撫按,最後使“部權盡歸內閣”。六科和部院原是直接向皇帝負責,把它們變為受內閣制約,聽從內閣指揮,實有悖於祖宗舊制,實質上是將一部分皇權轉移到內閣。這是張居正對明代官制的一次重大變革。
  • 早朝制度
隆慶六年(1572年),朱翊鈞即位,關於早朝這一儀式有了折中的變通辦法。根據大學士張居正的安排,一旬之中,逢三、六、九日早朝,其他日子則不朝,以便年輕的皇帝可以有更多的時間攻讀聖賢經傳。這一規定執行以來已近15年,越到後來,聖旨免朝的日子也越來越多。與此同時,其他的禮儀,如各種祭掃,皇帝也經常不能親臨而是派遣官員代祭。實際上,神宗的早朝,即使按規定舉行,較之前代,已經要省簡多了。首先是早朝的地點很少再在正殿,而且在一般情況下早朝人員都不經午門而集結於宣治門,所有駿馬馴象的儀仗也全部減免不用。其次,御前陳奏也已流於形式,因為所有陳奏的內容都已經用書面形式上達,只有必須讓全體官員所知悉的事才在早朝時重新朗誦一過。 [36] 
  • 清算張居正
從萬曆九年(1581年)到萬曆十年(1582年)間,張居正一直沒有請假,堅持辦公。次年二月,張居正舊病復發,雖然屢經名醫醫治,但是張居正自己也知道,自己“精力已竭”,“不過行屍走肉而已”!萬曆十年(1582年)六月二十日,張居正病逝。朱翊鈞為之輟朝一天,給予張居正崇高的待遇:諡文忠,贈上柱國銜,蔭一子為尚寶司丞,賞喪銀500兩。 [3] 
然而,兩年之後的萬曆十二年(1584年)八月,朱翊鈞在都察院參劾張居正的奏疏中批示道:“張居正誣衊親藩,侵奪王墳府第,管制言官,矇蔽我聰明。專權亂政,欺騙主上忘恩負義,謀劃國家不忠。本會斷棺戮屍,念效勞有年,姑且免去全部法追論。”(即説張居正無視皇帝權威,鉗制言官,擅權亂政。)
這時候的張居正一家,已經被抄家。張府人口,一些老弱婦孺因為來不及退出被封閉於張府,餓死十餘口,張居正80歲的老母還是在首輔大學士申時行的請求下才留有一所空宅和10頃田地。張居正恐怕生前絕對不能想到,他死後竟然會遭到一手扶持的神宗如此無情的懲處。朱翊鈞這種一百八十度的態度轉變是他長久處於張居正約束下的發泄,同樣也是自己開始親政的基礎,推倒張居正,也就樹立了皇帝自己的權威。 [37] 

朱翊鈞軍事

  • 平定哱拜
參見:寧夏之役
萬曆二十年(1592年),哱拜和哱承恩父子在寧夏銀川反叛(哱拜是蒙古韃靼部人,降明以後做副總兵。他的兒子叫哱承恩,承襲父爵,做了指揮使),朱翊鈞果斷決定平叛。派去平叛的軍隊攻打了幾次都沒有取勝,萬曆皇帝又派李成梁的兒子李如松為總兵,率軍平叛。李如松派人決黃河水灌城,城外積滿了水,城被衝開一個口子;李如松乘勢下令攻城,一舉平息了哱拜之亂。 [38] 
百科x混知:圖解萬曆三大徵 百科x混知:圖解萬曆三大徵
  • 援朝抗倭
從萬曆二十年(1592年)到二十七年(1599年),朝鮮遭到日本侵略,王京陷落,八道失陷七道,僅靠近明朝邊境義州一帶尚存。 [39]  朝鮮危急,請求明朝援助,“請求援助的使者,在路上絡繹不絕”。朱翊鈞鑒於唇亡則齒寒,決定派兵到朝鮮,援朝抗倭。這場戰爭時斷時續,前後進行了七年多。最後,日本因豐臣秀吉去世,將侵朝日軍撤出朝鮮,明軍戰勝而歸。 [40] 
  • 勘定播州
參見:播州之役
萬曆十七年(1589年),播州(播州就是今貴州遵義地區)宣慰司使楊應龍發動叛亂, [41]  朱翊鈞派兵平叛。這場戰爭時斷時續,一直到萬曆二十八年(1600),最後的結局是明軍八路進兵,四月告捷,平息了楊應龍之亂。 [42] 
  • 用兵女真
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四月十三日,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發佈“七大恨”,起兵反明,建立後金政權。女真兵克撫順,朝野震驚。 [43]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遼東經略楊鎬四路進攻努爾哈赤,在薩爾滸之戰大敗,死四萬餘人,開原和鐵嶺淪陷,首都燕京震動。朱翊鈞用熊廷弼守遼東,屯兵築城,才稍稍將東北局勢扭轉。

朱翊鈞經濟

  • 清丈田畝
魚鱗圖冊 魚鱗圖冊
清丈田畝又稱“清丈田糧”,目的是為了糾正田制混亂。這是繼朱元璋之後進行的又一次全國性的土地大清丈。朱元璋時期那次大清丈,與“賦役黃冊”相配套,編造了“魚鱗圖冊”,為明代田賦徵收奠定了基本框架。到了明中葉以後,“魚鱗圖冊”已面目全非,賦役徵派日益不均,國家賦税收入越來越少,“私室日富,公室日貧,國匱民窮”,田畝已是非清不可了。同明代其他重要經濟改革一樣,這次清丈也是首先從東南沿海地區搞起來的。 [44] 
萬曆六年(1578年)十一月,朱翊鈞下令在福建試點。 [45]  中心問題是為了改變有田者不交納税糧、無田者苦於賠納的怪現象,使田畝與税糧掛鈎。由於朱翊鈞態度明確,張居正指導得力,堅決排除阻力,試點工作進行得頗為順利。至萬曆八年(1580年)九月,福建清丈田糧的事務告竣之後。神宗與張居正因勢利導,趁熱打鐵,立即通行全國清丈。户部奉旨就清丈範圍、職責、政策、方法、費用、期限等制定了八項規定,於同年十一月下發各地。至萬曆十年(1582年)十二月,各省均按三年期限基本完成,總計支出新增一百四十餘萬頃。有些地方還重新編造了“魚鱗圖冊”。是明代田制與賦制的又一次綜合整治,成績顯著。缺點是有些地區為“求畝多”,不實事求是,用小弓丈量,以致出現新的“虛額”,加重小民負擔。 [44] 
明神宗郊祀天壇 明神宗郊祀天壇
鞭,又稱“一條邊”、“條邊”、“一條編”、“條編”等。其視點是變通賦與役的徵收方法。它和清丈田畝一樣,也是在嘉靖、隆慶以來各地逐步試行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明神宗的功勞,是支持把它推廣到全國,實現了中國古代賦役史上一次偉大的變革,為實行貨幣地租創造了條件。
一條鞭法,“總括一州縣之賦役,量地計丁,丁糧畢輸於官。一歲之役,官為僉募。力差,則計其工食之費,量為增減;銀差,則計其交納之量,加以增耗。凡額辦、派辦、京庫歲需與存留、供億諸費,以及土貢方物,悉併為一條,皆計畝徵銀,折辦於官,故謂之一條鞭” [46]  。其基本精神與特點是把賦與役合併,簡化徵收手續,擴大了徵收範圍,改變了以往的徵收方法。它的推行,是中國封建社會晚期生產關係與生產力發展變化的反映。萬曆九年(1581年),一條鞭法已在全國各地“盡行之”。
  • 礦監税使
自張居正死後,朱翊鈞開始通過向各地徵收礦税銀的方式,增加內庫的內帑。在此以前,內庫主要收入為金花銀,即依靠南直隸地區的田賦。不過內庫所有收支最終仍由户部負責,並對皇帝的使用進行嚴格的干預和管理。礦税銀除補貼內帑用於宮廷膳食以外,更多則用於國家開支,尤其是邊鎮用錢。如萬曆二十年(1592年)十一月初四日,甘肅巡撫田樂上疏,因河西地區邊疆用兵需數十萬錢糧,請撥內帑,朱翊鈞批覆同意。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十二月十二日,户部因京師庫銀減少,邊餉告急,請神宗撥內帑,朱翊鈞雖然責怪户部未提前做好庫銀儲備,並且不要因為有內帑而有恃無恐,但仍迅速撥發內府庫銀救急。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四月,户部更是因北部邊疆兵餉告急,請撥內帑百萬兩,朱翊鈞最顧及邊情,所以同意照數撥用。 [47]  另外,含礦税銀的內帑也用於國家救災,如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三月初九日,因河南饑荒,撥內帑三萬三千兩用於賑災。 [48] 
但是,礦監税使也造成了當地社會的動盪與衝突。代表性的事例有“高淮亂遼”和“楊榮亂滇”。因此礦税政策遭到很多人的反對。萬曆三十年(1602年)二月,神宗生病,召見輔臣沈一貫等,下令廢除礦税。東南百姓聞訊歡呼雀躍,但不久神宗就後悔了,收回成命,此後多名官員進諫廢除礦税,神宗都不聽。 [49-51] 
  • 加派遼餉
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當遼東戰爭發生時,明朝已是庫府空虛,難以支應。當時大臣合議,安排遼東的防務需軍費百萬,但因籌措不及,朱翊鈞只准與十萬,且要延遲撥給。明廷多方籌措軍餉,以應付戰爭之需。五個月後,明廷議決除貴州外全國畝加徵田賦三釐五毫,後又加徵三釐五毫。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再增二釐。連續三年先後三次增賦,合計九釐,共得銀五百二十萬兩。這項加派就固定下來,成為常賦,稱為“遼餉”。 [94] 

朱翊鈞文化

  • 改革學校
明神宗 明神宗
學校為養士基地,“人才所繫”。為了培養新的人才,萬曆二年(1574年),神宗命令吏部嚴格選用提學官。次年三月,張居正進呈《請申舊章飭學政以振興人才疏》,提出選用提學官和整頓學校的十八條方案。神宗以為“深切時弊”,下詔命“各官着實遵行”, [52]  並大量裁減府、州、縣學的學生數。在明代,“科舉必由學校”。人口不斷增加,學校招生人數反而減少,不但與社會發展大勢背道而馳,對於那些追求功名利祿者更是當頭一棒。明神宗還根據張居正的建議,詔毀天下書院,迫害士人,實行文化專制。這些都是倒退行為,所以,一開始就遭到激烈反對,難以貫徹執行。張居正本人更為此付出了沉重代價:大邑士子多怨之,或謂他“千慮一失,在汰郡縣諸生”, [53]  成為後來慘敗的禍根之一。

朱翊鈞外交

萬曆時期來華的利瑪竇 萬曆時期來華的利瑪竇
萬曆年間,西方傳教士紛紛來華傳播基督教,使得中西之間文化上得到交流。萬曆二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1601年1月25日),利瑪竇覲見了朱翊鈞。向朱翊鈞進呈自鳴鐘、聖經、《萬國圖志》、大西洋琴等方物,得他的信任。 [54]  利瑪竇還把封面燙金、裝訂精美的地圖集《地球大觀》送給他,告訴他,從這部地圖集上,可以看到他從西方來到中國途經的路徑。 [55] 
同年,朱翊鈞下詔允許利瑪竇等人長居北京。之後利瑪竇在北京以豐富東西學識,結交中國的士大夫。常與賓客談論天主、靈魂、天堂、地獄。同時編撰新書,包括以中文寫成的《二十五言》等,得到不少中國知識分子的尊重。到了1605年,北京已有200人信奉天主教,當中有數名更是公卿大臣。這當中最著名的,也是後來影響最大的是主持西書七千部翻譯運動的進士出身的翰林徐光啓 [54] 
除利瑪竇外,明末來中國的著名傳教士還有意大利人熊三拔、艾儒略,日耳曼人湯若望,瑞士人鄧玉函,西班牙人龐迪我等。 [56] 
這些傳教士在中國傳播西方天文、數學、地理等科學技術知識。對於當時中國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對於中國士大夫階層中的少數先進分子,起了一種喚醒的作用。 [56]  對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傳教士把在中國所經歷的寫到西方去,引起西方巨大的反響,對日本朝鮮半島上的國家認識西方文明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54] 
荷蘭約道庫斯·洪第烏斯編制的萬曆三十八年明朝版圖 荷蘭約道庫斯·洪第烏斯編制的萬曆三十八年明朝版圖
  • 中俄交流: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9月1日,俄國彼德林使團到達北京,由於未帶供品,也無國書,萬曆皇帝沒有接見他們,但明朝政府仍舊熱忱的接待了他們並允許他們在中國進行貿易。使團在北京停留了一個多月,於10月11日離開返回俄國,帶回了一份萬曆皇帝的回信(一説並非萬曆皇帝回信)。 [57] 
  • 中英交流: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時任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寫了一封親筆信,派使者約翰·紐伯萊帶給明朝萬曆皇帝,信中表達了英中兩國更好開展貿易往來的願望。可惜的是,約翰·紐伯萊在途中遭遇不幸,雖然信件沒有丟失,但卻成了伊麗莎白一世的終身遺憾。此後,信件被英國國家博物館收藏。 [58-59] 

朱翊鈞歷史評價

朱翊鈞史書評價

  • 明實錄》:上英明天縱,而更敦大優容,動必中節。……迨長而天表嚴重,廣顙豐頷,龍行虎視,目光四射,指顧生威,而聖度益淵穆,廷臣觸諱者,輒含茹不為動。喜作楷書,盈幅鬥字,濡毫立就,自饒古法……晚年更精行草,唐宋好文之主,方斯蔑矣。天性至孝,居大行喪,哀毀備至,事仁聖皇太后、慈聖皇太后,多不匱孝思。……蓋上仁孝聖神,迥絕千古,享國愈久,聖德彌隆,無挽近綜核之煩,而自臻治古幾康之理。海內沐浴玄化,幾五十年。國祚靈長,永永無極,所培毓遠矣。先是因秉軸者懲操切之過,不無稍劑以寬大,而上明習政事,乾綱獨攬,予奪進退,莫可測識。晚頗厭言官,章奏概置不報,然每遇大事,未嘗不折衷羣議,歸之聖裁,中外振聳,四海晏如。雖以憂勤之主,極意治平而不得者,上獨以深居靜攝得之。周之成康、漢之文景,未足況也。至慈護先考,終始無間,尤非草野所得窺,而為堯為舜之旨,更諄諄以期今上,蓋實知不世出之主,足恢大有為之略,有萬萬不爽者。廟號曰神,殆真如神雲。 [95] 
  • 明史》:神宗沖齡踐阼,江陵秉政,綜核名實,國勢幾於富強。繼乃因循牽制,晏處深宮,綱紀廢弛,君臣否隔。於是小人好權趨利者馳騖追逐,與名節之士為仇讎,門户紛然角立。馴至悊、愍,邪黨滋蔓。在廷正類無深識遠慮以折其機牙,而不勝忿激,交相攻訐。以致人主蓄疑,賢奸雜用,潰敗決裂,不可振救。故論者謂明之亡,實亡於神宗,豈不諒歟。 [80] 

朱翊鈞歷代評價

  • 沈德符:昔英宗御極亦在幼衝,初不聞三楊諸公有此朝夕納誨,遂使王振得盜國柄,幾危宗社。則主上早歲勵精,真可只千古矣。 [62] 
  • 馮琦:而方春秋鼎盛,正際中天之運。……此盛壯之年,正是理亂之會,若不將大小政務整頓一番,中外人心收拾一番,日復一日,盛年漸往,蠱惑益深,即欲挽不返之勢於倦勤之餘,亦無及矣。夫朝政未肅者,病在人情之惰,吏治未清者,病在士風之貪,君臣上下之睽者,病在行跡之疑,而其要在於服人心。陛下奈何以二百年固結之人心,一朝令其渙散至此乎?古稱成湯改過不吝,非是聖人無過,惟聖人乃能改過耳。漢武帝垂老而悔,唐德宗經亂而悔,千古更有何人?以聖主當盛年,一日不悔即漢唐,一日悔即堯舜。章疏可一日發,缺官可一日補,百姓所不便者可一日罷也。陛下何憚一日之發,不以成萬世之業,立萬世之名乎? [63] 
    • ①陛下受命日久,驕泰乘之,佈列豺狼,殄滅善類,民無所措,靡不蓄怨含憤,覬一旦有事。願陛下惕然警覺,敬天地,嚴祖宗,毋輕臣工,毋戕民命,毋任閹人,毋縱羣小,毋務暴刻,毋甘怠荒,急改敗轍,遵治規,用保祖宗無疆之業。 [119] 
    • ②內臣務為劫奪,以應上求。礦不必穴,而税不必商;民間丘隴阡陌,皆礦也,官吏農工,皆入税之人也。公私騷然,脂膏殫竭。向所謂軍國正供,反致缺損。即令有司威以刀鋸,只足驅民而速之亂耳。此所謂斂巧必蹶也。陛下嘗以礦税之役為裕國愛民。然內庫日進不已,未嘗少佐軍國之需。四海之人,方反唇切齒,而冀以計智甘言,掩天下耳目,其可得乎!此所謂名偽必敗也。財積而不用,祟將隨之。脱巾不已,至於揭竿,適為奸雄睥睨之資。此時雖家給人予,亦且蹴之覆之而不可及矣。此所謂賄聚必散也。夫眾心不可傷也。今天下上自簪纓,下至耕夫販婦,茹苦含辛、搤諲側目、而無所控訴者,蓋已久矣。一旦土崩勢成,家為仇,人為敵,眾心齊倡,而海內因以大潰。此所謂怨極必亂也。國家全盛二百三十餘年,已屬陽九,而東征西討以求快意。上之蕩主心,下之耗國脈。二豎固而良醫走,死氣索而大命傾。此所謂禍遲必大也。陛下矜奮自賢,沈迷不返。以豪璫奸弁為腹心,以金錢珠玉為命脈。藥石之言,褎如充耳。即令逢、幹剖心,皋夔進諫,亦安能解其惑哉!此所謂意迷難救也。此六者,今之大患。臣畏死不言,則負陛下,陛下拒諫不納,則危宗社。願深察而力反之。 [119] 
    • ③陛下驅率狼虎,飛而食人,使天下之人,剝膚而吸髓,重足而累息,以致天災地坼,山崩川竭。釁自上開,憤由怨積,奈何欲塗民耳目,以自解釋,謾曰權宜哉!今楚人以奉故,沈使者不返矣,且欲甘心巡撫大臣矣。中朝使臣不敢入境偵緩急,逾兩月矣。四方觀聽,惟在楚人。臣意陛下必且曠然易慮,立罷礦税,以靖四方,奈何猶戀戀不能自割也!夫天下至貴,而金玉珠寶至賤也。積金玉珠寶若泰山,不可市天下尺寸地;而失天下,又何用金玉珠寶為哉!今四方萬姓,見陛下遇楚事而無變志,知禍必不解,必且羣起為變。此時即盡戮諸璫以謝天下,寧有濟耶? [119] 
  • 雒於仁:臣備官歲餘,僅朝見陛下者三。此外惟聞聖體違和,一切傳免。郊祀廟享遣官代行,政事不親,講筵久輟。臣知陛下之疾,所以致之者有由也。臣聞嗜酒則腐腸,戀色則伐性,貪財則喪志,尚氣則戕生。陛下八珍在御,觴酌是耽,卜晝不足,繼以長夜。此其病在嗜酒也。寵“十俊”以啓幸門,溺鄭妃,靡言不聽。忠謀擯斥,儲位久虛。此其病在戀色也。傳索帑金,括取幣帛。甚且掠問宦官,有獻則已,無則譴怒。李沂之瘡痍未平,而張鯨之貲賄復入。此其病在貪財也。今日榜宮女,明日抶中官,罪狀未明,立斃杖下。又宿怨藏怒於直臣,如範俊、姜應麟、孫如法輩,皆一詘不申,賜環無日。此其病在尚氣也。四者之病,膠繞身心,豈藥石所可治?今陛下春秋鼎盛,猶經年不朝,過此以往,更當何如?孟軻有取於法家拂士,今鄒元標其人也。陛下棄而置之,臣有以得其故矣。元標入朝,必首言聖躬,次及左右。是以明知其賢,忌而弗用。獨不思直臣不利於陛下,不便於左右,深有利於宗社哉!陛下之溺此四者,不曰操生殺之權,人畏之而不敢言,則曰居邃密之地,人莫知而不能言。不知鼓鍾於宮,聲聞於外,幽獨之中,指視所集。且保祿全軀之士可以威權懼之,若懷忠守義者,即鼎鋸何避焉!臣今敢以四箴獻。若陛下肯用臣言,即立誅臣身,臣雖死猶生也。惟陛下垂察。 [120] 
    • ①國民勞苦,非我之罪也,皆明萬曆帝之罪也。萬曆帝干預無涉之邊外異國,遂遭天譴,萬曆帝身亡。僅其身死,天恐國人不曉所譴,遂又使萬曆帝之子泰昌帝,未及一月亦亡。明帝遭天譴責,父子以亡,王臣被殺,土地被陷。因萬曆帝作惡之故,漢民受勞苦也。 [109] 
    • ②我國向以忠順守邊,葉赫原屬我國。萬曆帝干預邊外之事,離間我國,分而為二。曲在葉赫部,而強為庇獲;直在我國,而強欲殺害,屬肆欺凌,致成七大恨。 [110] 
    • ③明萬曆帝罔念友邦,興兵構怨,皇天震怒,疆圉淪喪,萬眾被戮。斯其害,豈啻鬼魅耶? [111] 
  • 皇太極:自古以來,或興或廢,何代無之,焉可枚舉!如大遼天祚,無故欲殺金太祖而兵起;大金章宗,無故欲殺元太祖而兵起。萬曆無故侵陵我國、偏護葉赫,而我兩國之兵起。 [112] 
    • ①那爺爺聖武神文,英明仁孝,真個朝無幸位,野沒遺賢。 [88] 
    • ②這位天子,聰明神武,德福兼全。十歲登基,在位四十八年,削平了三處寇亂。那三處?日本關白平秀吉,西夏承恩,播州楊應龍。平秀吉侵犯朝鮮,承恩、楊應龍是土官謀叛,先後削平。遠夷莫不畏服,爭來朝貢。真個是:一人有慶民安樂,四海無虞國太平。 [89] 
  • 談遷:我明衝主,英廟才九齡,神廟十之,主少國疑,時習窳惰,常侍之權在牀在旁,而英分天絕,馭下凜凜、馮保雖伺其息,而中外靜謐,兩宮無間,三事不替。借有江陵(張居正),怨桐無悔於三年,居周豈嫌於元聖?天之祚明,若再得伊、旦,及倍年以長,慧斷自獨,霍光謝政之日,石顯流徙之餘,天下事受成於密勿,誦烈於遐荒。申(時行)、王(錫爵)繼相,唯諾有餘,骨鯁未足,勤政如帝,漸渝其初。中道靜攝,事治民安,朝署如晨星,廟議如沸蜩,竊憂旁落,而實未始以顰笑假也。積厭熊臣,知其以章奏塞責,矯枉之過,概置寢閣,然北懾虜,東懾倭,西、南、北再梟叛鎮,兵不留行,威宣禹跡之外。於是採木以病滇、蜀,礦税以瘵商氓。譬之壯夫日尋,伐性之斧,猝罹風露,久將不支。建虜之難,三十年弛痡之積也,猶泄泄然視之。日者遼陽號天下樂土,大賈名俠闐溢廛市,而以二三懦臣臨彼勁敵,有生之樂,無死之心,不敗何待?而慈仁不殺,享年獨永,間有極忤,終於長系。惟怒江陵不可解,驂乘之隙,或所深罪,而任事之臣不避勞怨,於焉鮮繼,各優遊報成,則帝亦有以肇之。今吏民嗷嗷,追念寬政,謳吟思慕,雖改代,詎一日忘之哉? [90] 
  • 傅維鱗:帝仁孝寬平,享國最久,絕晚近綜核之煩,而臻古聖幾康之理。海內沐浴元化幾五十年,百姓含鼓,目不見兵革,耳不聞戰伐,途歌巷舞,無愁嘆之聲,洵明運之郅隆矣。初年精明,英密臣下,莫可測識,晚頗厭怠,深居靜攝幾三十年,而權不下移,亦可謂獨秉太阿者。至慈護光宗,始終無間,宮闈之中,了無慚德,蓋不世出之主也。第後來礦税紛綸,頗覺驛騷,而懈弛之久,邊釁漸生,喪師蹙國,不能為帝解矣。馮、張初肆,旋就闢除,以號曰神,真不誣雲。 [91] 
  • 康熙帝:
    • ①萬曆以後,政事漸弛。宦寺朋黨,交相構陷。門户日分,而士氣澆薄。賦斂日繁,而民心渙散。 [113] 
    • ②又如有明天下,皆壞於萬曆、泰昌、天啓三朝。愍帝即位,未嘗不勵精圖治,而所值事勢,無可如何。明之亡,非愍帝之咎也。 [114] 
  • 乾隆帝:嘉靖、萬曆、天啓之昏庸逸樂,阿柄下移,以致權臣奸宦,相繼而擅威福,亂政害良。此數君惟知蒙業而安,於國事懵然罔覺,雖未及身而喪,不數傳而馴至滅亡。使有能奮然振興,追念洪武之舊圖,勵精求治,未必不可挽回於未造。 [115] 
    • ①明之衰,衰於正、嘉以後,至萬曆朝則加甚焉。明亡之徵兆,至萬曆而定。萬曆在位四十八年,歷時最久,又可分為三期:前十年為衝幼之期。有張居正當國,足守嘉、隆之舊,而又或勝之。蓋居正總攬大柄,帝之私慾未能發露,故其幹濟可觀,偏倚亦可厭,而若穆宗之嗜慾害政則尚無有,純乎閣臣為政,與高拱之在穆宗朝大略相等。至居正卒後,帝親操大柄,泄憤於居正之專,其後專用軟熟之人為相。而怠於臨政,勇於斂財,不郊不廟不朝者三十年,與外廷隔絕,唯倚閹人四出聚斂,礦使税使,毒遍天下。庸人柄政,百官多曠其職;邊患日亟,初無以為意者。是為醉夢之期。至四十六年,清太祖公然起兵,入佔遼、沈,明始感覺,而徵兵徵餉,騷動天下,民窮財盡,鋌而走險,內外交乘,明事不可為矣。是為決裂之期。 [116] 
    • ②神宗之於內官,其員缺不補,亦與外廷之臣無異。外廷闕(缺)官為失政,內官缺額則為美德矣。而帝則用採榷之監,毒遍天下。此則唯知好貨,其內外缺官實為惜俸給,其採榷必遣內監,利其非士大夫,不知法紀,而可以盡蒐括之能事。帝王之奇貪,從古無若帝者。 [117] 
  • 呂思勉:神宗親政,又復昏亂。他不視朝至於20餘年。羣臣都結黨相攻。其時無錫顧憲成,居東林書院講學,喜歡議論時政,於是朝廷上的私黨,和民間的清議,漸至糾結而不可分。神宗信任中官,使其到各省去開礦,名為開礦,實則藉此索詐。又在窮鄉僻壤,設立税使,騷擾無所不至。日本豐臣秀吉犯朝鮮,明朝發大兵數十萬以援之,相持凡7年,並不能卻敵,到秀吉死,日本兵才自退。 [108] 
  • 白壽彝:明神宗在位四十八年,前十年奮發圖強,中間十年由勤變懶,最後近三十年“萬事不理”。他的主要特徵,是貪酒、貪色、貪財而又貪權,始終“魁柄獨持”,可謂操權有術,從這一點説,他不是一個庸人之輩。但他又缺乏明太祖、明成祖那樣的雄才大略。 [16] 
  • 范文瀾:神宗親政以後,獨攬大權,怠於政事而耽於享樂,日益揮霍侈靡,不知遏止。 [65] 
  • 許文繼陳時龍:神宗朱翊鈞是明代歷史中統治最久的皇帝。他的一生可以分成三個階段:10歲到20歲,他只是一個象徵性的權威,凡事依大學士張居正而行;20歲以後,他開始親政,有一段時間勤於政務;後期怠於政事,酒色財氣,醉生夢死。 [68] 
  • 王宏鈞:萬曆前十年,大學士張居正輔助神宗處理政事,更張祖制,社會經濟發展較好。神宗20歲時,張居正逝世,朱翊鈞開始親政,有一段時間勤於政務,主持“萬曆三大徵”,鞏固了漢家疆土。後期罷朝近30年。在這一時期內,江南一帶的商品經濟高度發達,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萌芽,但是階級矛盾也日益加劇,文官集的黨爭使得政治日益腐敗黑暗,東北的女真趁虛興起,因而種下了明朝滅亡的禍根。 [69] 
    • ①萬曆朝不僅土地高度集中,軍屯制度敗壞;而且政治極為腐朽,朝廷朋黨傾軋。以皇帝、宦官、王公、佞臣為代表的貴族官僚集團,已成為統治階級內部最反動、最寄生、最保守、最腐朽的集團。
    • ②萬曆朝後期,主昏臣庸,宦寺當國,綱紀廢弛,柄臣相軋,黨爭日烈,腐敗至極,朱明祚運,已屆垂暮。萬曆帝二十幾年不御朝政,以久病虧衰之軀,高卧深宮之中,日與宮女、太監廝混。一切奏章,多留中不發;閣部大臣,亦遇事敷衍。即如朝廷會議,大都流為故套。
    • ③萬曆帝既深居簡出,不理政事,又擲金如土,揮霍無度。 [102] 
  • 樊樹志:神宗並非庸碌之輩,在處理朝政時,也常常流露出勵精圖治的英才之氣。在用人方面,他強調實績而不拘資格。 [71] 
    • ①明帝朱翊鈞是個極端專制、貪婪、反動的昏君。礦税之禍國殃民眾所公認,羣臣苦諫,民變紛起,社會動盪,朱家王朝搖搖欲墜。這些,朱翊鈞不是不知,但他卻因貪戀每年礦税數百萬之巨財,堅決拒諫、罵諫臣、罪言官而強制推行。這充分表明了此時君權之大,專制之甚,也充分暴露了朱翊鈞貪婪、昏庸的反動面目。
    • ②礦税虐政施行之時,正是明廷多事之秋。萬曆二十四年,努爾哈赤已自稱女真國王子、“聰睿汗”,統一了建州女真,其勢力蓬勃發展;日本也正侵略朝鮮,明廷出兵援朝,前後八年,所費浩繁。萬曆二十五年,播州楊應龍起兵,明廷又組織力量圍剿多年,國用大匱。在這種生死攸關的嚴重關頭,明帝卻施行天怒人怨的礦税虐政,勒索民財國賦入私囊,並居然堅持推行多年,這充分顯示了此時明王朝統治集團的腐朽,預示其亡期不遠。
    • ③人民不是羣氓,多數人反對的事物一定不是好事物,命運一定不會長久。獨夫民賊朱翊鈞施行礦税虐政,不管他講出多麼冠冕堂皇的“理由”,打着多麼漂亮的旗號,也不管他給他那一小撮親信太監多大的權力,給羣臣和人民多大的壓力,也不管他本人是個怎樣不可侵犯的龐然大物,但終究迷不着人們的眼睛,壓不服人們的反抗。儘管朱翊鈞仗憑個人的帝王之權和任用羣小,將這種礦税苛政堅持20多年,但到頭來這種苛政還是和他一起進入了歷史棺材。“爾曹身與名俱裂,不廢江河萬古流”,朱翊鈞和礦税苛政在當代就被否定,究其原因,就是因為他和它不是好的事物。 [106] 
    • ①明神宗緊緊掌握國家大權,但他卻是個喜歡安逸、貪婪無比、任性使氣、愛弄權術的人,這便嚴重影響了這一時期的政治狀況,使之混亂不堪,以致埋伏了明朝中央政府崩潰的危機。 [103] 
    • ②萬曆十年以後,明神宗牢牢地掌握了政權,更有了為所欲為的條件,他便越發地揮金如土了,而且揮霍的程度隨着時間的推移而加深,對財賄的搜求也隨之而加急。於是,他成了歷史上一個有名的浪費、貪財的皇帝。 [104] 
    • ③明神宗的怠於政事而勤於搜刮,政府機構的癱瘓及黨爭的激烈,必然造成這一時期政治上黑暗、腐朽,對人民的剝削越來越重,張居正改革後一度出現的政治較好、財政較寬裕的局面全部改觀,勞動人民的生活每況愈下,為了生存,不得不經常掀起反對封建統治和剝削的武裝鬥爭。 [105] 
    • ①親政之初,他頗有點勵精圖治的勁頭,“日視朝講,萬幾親總,五夜夙興,又且留心民瘼,加意人才,召對輔臣,諮訪部院,開誠納諫,虛己受言”。在位期間,他決策舉行的“三大徵”即平定寧夏哱拜叛亂、援朝戰爭、平定播州楊應龍叛亂,都取得了勝利,受到後人的稱讚。這説明,明神宗並不是一個庸碌無能的皇帝。但是,明神宗親政後的一系列倒行逆施,卻為明王朝的衰敗埋下了禍根。 [118] 
    • ②(明神宗)長期怠政,加速朝政的腐敗。明神宗自小在糜爛的皇宮和王府裏浸泡長大,渾身沾滿“酒、色、財、氣”。親政之後,肆無忌憚地酗酒、縱慾,身體日漸虛弱。……此後,他不僅三天兩頭稱病,而且常以需要調養為由,小病大養,無病也養,整天躲在深宮尋歡作樂,難得視朝,很少面見大臣,大臣的奏章也懶得批覆,“上奏之疏,十留六七”,不見了親政之初勤政的勁頭。國家中樞機構因而陷於癱瘓,不僅許多國家大事不能及時處理,就連官員的選拔、任免機制也不能正常運行,空缺的職位不能及時補充,形成“曹署多空”的局面。……由於行政機構大量缺官,許多政務擱置不辦,往來使臣無人接待,軍餉無人解運,刑部不斷獄,監獄都長滿了青草。官員議政與行政的積極性受到極大的傷害,有的乾脆杜門不出,或者棄職回家。官場的因循拖沓之風也因之大長,這又為官吏的貪污納賄、魚肉百姓洞開了方便之門。“職業盡弛,上下解體”,明朝的政治也就益趨腐敗了。 [118] 
    • ③明神宗怠於政事,卻勤於斂財,親政之後,極盡奢靡揮霍之能事。……明神宗毫無節制地揮霍浪費,導致他的貪慾日益膨脹,不斷伸手向國庫要錢,即“傳索帑金”。……明神宗認為:“朕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之財,皆朕之財。”一旦內府支絀,他就下令“傳索帑金”,向國庫要錢。……明神宗大肆揮霍浪費,化國為家的結果,很快就使張居正改革的成果盡付東流,國家的財政迅速惡化。 [118] 
    • ④明代的土地兼併到中期已十分嚴重,明神宗推波助瀾,賞賜其子女、兄弟姐妹大量田土,更加速了土地的兼併。……為了滿足自己的貪慾,明神宗還從萬曆二十四年(1596)六月起,派遣大批宦官充當礦監、税使,借開礦、徵收商税為名,到全國各地去搜刮民脂民膏。“礦不必穴,而税不必商;民間丘隴阡陌,皆礦也,官吏農工,皆入税之人也。公私騷然,脂膏殫竭”。……照此計算,礦監、税使私吞的財貨則有黃金約七萬兩、白銀四五千萬兩之巨,全國的工商業因而受到極大的摧殘。這還不算,由於國庫已被掏空,明神宗又下令向廣大農民加派田賦。嘉靖年間,為平定東南沿海的倭寇,曾臨時實行過田賦加派,事畢旋已。明神宗便援引舊例,在萬曆三大徵時實行田賦加派,戰事結束即告停止。萬曆末年,為了對付女真的進攻,又於萬曆四十六年(1612)、四十七年和四十八年三次實行加派,每畝共加派田賦九釐,合計520萬畝,“遂為歲額”,由臨時的加派變為固定的賦額。所有這一切,都導致了階級矛盾的進一步劇化,引起民變的頻繁發生。 [118] 
  • 當年明月:剛滿二十歲的他躊躇滿志,雖然他不喜歡張居正,卻繼承了這位老師的志向。自從正式執政以來,一直勤奮工作,日夜不息,他似乎要用行動證明,憑着自己的努力,也能夠治理好這個國家,至少比那個人強。 [67] 

朱翊鈞國外評價

  • 朝鮮使臣許篈:今日臣等望見天威甚邇,龍顏壯大,語聲鏗鏘。 [60]  朝鮮使臣對萬曆皇帝執政前期的勤政是極為稱道的:因聞皇上講學之勤,三六九日,則無不視朝,其餘日則雖寒暑之極,不輟經筵。四書則方講孟子,綱目至於唐紀,日出坐殿,則講官立講。講迄,各陳時務。又書額字,書敬畏二字以賜閣老,又以責難陳善四字,賜經筵官,以正己率屬四字,賜六部尚書,虛心好問,而聖學日進於高明。下懷盡達,而庶政無不修,至午乃罷,仍賜宴於講臣,寵禮優渥雲。嗚呼!聖年才至十二,而君德已著如此。若於後日長進不已,則四海萬姓之得受其福者。 [61] 
  • 朝鮮使臣李恆福:窮極侈靡,以龍腦沉檀屑雜以椒末塗屋壁,又督珠市,盡納其珠,擇其大顆,絡為障子。又遣太監採珠於外,南方貢以珠,其重四兩,天下所貢無於此。此外大者不過三四錢,取之不遺餘力,長安市上龍腦。 [64] 
    • ①總的來説,萬曆即位以後的第一個十年,即從1572年到1582年,為本朝百事轉蘇、欣欣向榮的十年。北方的“虜患”已不再發生,東南的倭患也已絕跡。承平日久,國家的府庫隨之而日見充實。(《萬曆十五年》) [66] 
    • ②萬曆皇帝聰明而敏鋭;他自稱早慧似乎是有根據的。他博覽羣書;甚至在他最後的日子裏,在他已深居宮廷幾十年,並已完全和他的官吏們疏遠了時,按照他時代的標準,他仍然博聞廣識。(《萬曆十五年》) [70] 
    • ③萬曆皇帝聰明而敏鋭;他自稱早慧似乎是有根據的。他博覽羣書;甚至在他最後的日子裏,在他已深居宮廷幾十年,並已完全和他的官吏們疏遠了時,按照他時代的標準,他仍然博聞廣識。有關他青年時期的故事描繪出一個創造的活力經常受到阻撓的不肯安靜的青年。他被迫承擔一個與世隔絕的君主的任務。除了因夜間與太監們一起喝醉而受到他母親和大學士張居正的訓導外,他還因時常練習書法,因騎馬,因主持射箭比賽而受到批評;所有這些消遣被認為是與他當皇帝的職分不相容的。他在其統治的早年關懷百姓的福利和他關心官吏的腐化及邊疆防禦的惡化,常常被批評他的人所忽略。(《劍橋中國明代史》)
    • ④萬曆皇帝的聰明促成了他不盡君主之責。儘管他從未明白説明,但他似乎瞭解,他不能改革作為制度的帝國官僚機構。他無力革新,和對皇帝一樣,這對王朝也是不幸的。他不得不實行並不治理的統治達48年,閉居宮中,像是他的官僚們的事實上的囚徒。(《劍橋中國明代史》) [107] 

朱翊鈞軼事典故

朱翊鈞父子親情

有一次明穆宗在宮中騎馬馳騁,朱翊鈞攔住馬對明穆宗説道:“父皇是天下的共主,萬一出了閃失,如何向天下交代呢?”明穆宗聽到這番話,趕緊下馬,抱起朱翊鈞走入宮中。 [72] 

朱翊鈞少時聰穎

神宗登基之初,就以他高貴的儀表給了臣僚們以深刻的印象。他的聲音發自丹田,深沉有力,並有餘音嫋嫋。從各種跡象看來,他確實是一個早熟的君主。他自己説過他在5歲時就能夠讀書,按中國舊時的計算方法,那時他的實足年齡僅在3歲至4歲之間。巴力盡管如此,在他御字之初,由於年齡太小,臨朝時還需要在衣袖裏抽出一張別人事先為他書寫好的紙片,邊看邊答覆各個官員的呈奏請示。他自然不能完全明白紙片上所寫答語的含義,而只是一個尚未成年的兒童在簡單地履行皇帝的職責。 [36] 

朱翊鈞詔諭老君山

洛陽老君山 洛陽老君山
朱翊鈞仰慕老子修道養生而獲的長壽之術,故信道教,於公元1603年四月初八,萬曆帝特立“萬曆皇帝老君山詔諭牌”,詔諭洛陽老君山為“天下名山”, [73]  並虔心祈禱:“聯躬康泰,無疆福壽,民安國泰,天下太平。”明神宗萬曆二十三年(1595),朝廷遣中使,發帑金,建欒川老君山太清官宮殿。繼之於神宗萬曆三十一年(1603),明神宗朱翊鈞下令印造《道大藏經》,共460多卷,頒賜給老君山。但其後因戰火,這套道教文化全書被毀。 [74] 

朱翊鈞交好大伴

慈聖皇太后與太監馮保都喜歡書法。所以,朱翊鈞很小的時候書法就極為工整。馮保在宮中,被皇帝稱作“伴伴”、“大伴”,小皇帝對於馮保非常畏懼。每次小皇帝與小太監玩的時候,看到馮保來了,就正襟危坐説:“大伴來了。”馮保的職責不但是對皇帝實行一般的教育,有時還要代皇帝硃批。因此,他與張居正之間的聯繫要緊密一些。實際上,正因為內有馮保,外有張居正,萬曆初年的新政才能順利地推行。張居正對於朱翊鈞的輔導和關懷無微不至,他為皇帝安排了詳盡的視朝和講讀的日程表。大至朝廷用人之道,小至宮中的一些小節,張居正都要細細地與皇帝説。 [10] 

朱翊鈞呵護太嶽

張居正身為輔臣,又是神宗的老師,自然有很大的權力,神宗對居正也是畢恭畢敬,言聽計從。史載“帝虛以委居正,居正亦慨然以天下為己任,中外想望風采。” [19]  張居正所説所請,神宗大多稱善,並一一批准,就連神宗自己都説:“卿平日所言,朕無一不從。” [75]  甚至慈聖太后決定的事,張居正覺得不可行,神宗也要按張居正的意思説服太后然後行之。
神宗對張居正的請求不僅能從之,而且對彈劾張居正的官員皆給予申飭#貶黜,萬曆四年春正月,“御史劉台劾大學士張居正專擅威福,如逐大學士高拱,私贈成國公朱希忠王爵,引用張四維、張翰為黨,斥逐言官餘懋學、傅應楨,罔上行私,橫黷無厭。居正甚怒,見上辭政,曰:臣之所處者,危地也。言者以為擅作威福,而臣之所行,正威福也。將巽順以悦下耶?則負國。竭公以事上耶?無以逃端擅之譏。伏地不肯起。上下御座,手掖之曰:先生起,朕當則台以謝先生!詔下台獄,杖之百,遠戍之。”可見,神宗對張居正呵護有加。 [76] 

朱翊鈞喜愛讀書

自從張居正去世以後,萬曆脱出了翰林學士的羈絆;而自從他成為父親以來,慈聖太后也不再幹預他的生活。但是,皇帝在這個時候確實已經成年了,他已經不再有興趣和小宦官去胡鬧,他變成了一個喜歡讀書的人。他命令大學士把本朝祖宗的“實錄”抄出副本供他閲讀,又命令宦官在北京城內收買新出版的各種書籍,包括詩歌、論議、醫藥、劇本、小説等各個方面。 [77-78] 

朱翊鈞擅長書法

明神宗御筆 明神宗御筆
在明代諸帝中,明神宗與其孫崇禎帝是兩位堪稱擅長書法的皇帝。神宗自幼即工八分書,為此太監孫隆專造清謹堂墨,款制精巧,極為神宗所愛。明神宗的善書,既是家學的淵源,也是受張居正等輔臣的影響。就家學而言,神宗生母慈聖皇太后就善書。同時,輔臣張居正等人在給神宗安排的教學課程中,也有習字一門,所用影格是《大寶箴》。這兩者的影響,使得神宗初即位,就“好為大書”,所以時常有一些內使環立兩旁,求神宗御書。萬曆二年四月,神宗賜給張居正“宅挨保衝”四字,呂調陽“同心夾輔”四字,六卿“正己率屬”各一幅。同年閏十二月,神宗親灑翰墨,大書“弼予一人,永保天命”八字,賜予張居正。在張居正等看來,這些大字已是“筆力遒勁,體格莊嚴,雖前代人主善書者,無以復逾”。 [92]  此外,神宗還對草書的普及有過一定的貢獻。萬曆年間,由於他的提倡,草書入門書《草書百韻歌》極為流行,士子之家,幾乎人手一冊。在《草書百韻歌》的版本中,有一種是“萬曆十二年神宗御製序、跋本”,尤為珍貴。 [93] 

朱翊鈞明末三案

參見詞條:明末三案

朱翊鈞人際關係

朱翊鈞家世

關係
爵位
姓名
備註
祖父
世宗肅皇帝
朱厚熜
---
祖母
(追尊)孝恪皇后
杜氏
---
父親
明穆宗
朱載坖
---
生母
李貴妃
李綵鳳
神宗即位,尊稱慈聖皇太后。死後諡曰“孝定貞純欽仁端肅弼天祚聖皇太后”。

朱翊鈞后妃

稱號/諡號
生卒年
備註
1564年—1620
神宗原配,名王喜姐,諡孝端貞恪莊惠仁明媲天毓聖顯皇后。
1565年—1611
明光宗生母,諡温肅端靖純懿皇貴妃,天啓年間追尊為後。
1568—1630
崇禎三年(1630)五月二十五日薨 [99]  ,諡曰恭恪惠榮和靖皇貴妃。後南明弘光帝追尊鄭氏曰孝寧温穆莊惠慈懿憲天裕聖太皇太后。 [98] 
李貴妃
?—1597
李敬妃,萬曆二十五年(1597)三月二十一日病薨。

萬曆六年選美入宮的三人之一。
?—1581
萬曆六年選美入宮的三人之一。
---
萬曆十年(1582)選美入宮的“九嬪”之一。
?—1591
萬曆十年(1582)選美入宮的“九嬪”之一。

原是宮女,萬曆十一年封順妃。
?—1623
萬曆三十二年(1604)八月冊封順妃。
?—1602
萬曆十四年冊封為德妃,無出。
?—1589
本為低級妃嬪,無出。
1567年—1628
“九嬪”之一。河南開封府祥符縣人,生有三位公主。 [100] 
1567年—1606
“九嬪”之一。大名府魏縣人,父錦衣衞正千户魏承志。
?—1606
“九嬪”之一。直隸揚州府泰州人,父錦衣衞正千户邵名。
1567年—1588
“九嬪”之一。河南開封府大康縣人,父張榛授錦衣衞正千户。

“九嬪”之一。河南歸德府人,父錦衣衞正千户梁慎。
1568年—1626
“九嬪”之一。河南開封府祥符縣人,父李山授錦衣衞衣左所正千户。
1569年—1589
估計是宮女進封的。直隸保定府安肅縣人,父耿大享,母王氏。 [97] 

朱翊鈞子女

  • 皇子
姓名
王號、諡號
生母

長子
朱常洛
明光宗
孝靖皇后
備註
次子
朱常漵
邠哀王
鄭貴妃
甫生即死。 [96] 
三子
朱常洵
福忠王
鄭貴妃
---
四子
朱常治
沅懷王
鄭貴妃
早夭。
五子
朱常浩
瑞王
周端妃
---
六子
朱常潤
惠王
李貴妃
---
七子
朱常瀛
桂端王
李貴妃
---
八子
朱常溥
永思王
李順妃
早夭。
  • 公主
封號
姓名
生母
備註
長女
榮昌公主
朱軒媖
孝端顯皇后
---
次女
雲和公主
朱軒姝
鄭貴妃
---
三女
靜樂公主
朱軒媯
王榮妃
---
四女
雲夢公主
朱軒嫄
孝靖皇后
---
五女
仙居公主
朱軒姞
李德嬪
---
六女
靈丘公主
朱軒姚
鄭貴妃
---
七女
壽寧公主
朱軒媁
鄭貴妃
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下嫁冉興讓。 [101] 
八女
泰順公主
朱軒姬
李德嬪
---
九女
香山公主
朱軒嬁
李德嬪
---
十女
天台公主
朱軒媺
李順妃
---

朱翊鈞歷史爭議

參見詞條:萬曆怠政
後人認為明朝的滅亡,萬曆帝有着不可推卸的責任。 [81]  史學家也認為正是由於萬曆帝的怠政,才導致明朝滅亡。當然,萬曆他的身體很差是他懶惰原因。考古工作者發掘埋葬萬曆的墓穴發現,“無論是棺內萬曆右腿蜷曲的痛苦形狀,還是屍骨復原後,右腿明顯比左腿短的情形,都足以説明這位皇帝生前確實患有嚴重的足疾。”而萬曆帝對大臣的指責他也解釋説自己身體不好。 [82] 
這樣的身體條件,嚴重地妨礙到了他出席各項活動,他也就因此揹負上了“怠政”的惡名。 [83] 

朱翊鈞後世紀念

朱翊鈞明定陵

明神宗朱翊鈞死後葬於明定陵。定陵位於北京昌平區,地面建築的總佈局,呈前方後圓形,含有中國古代哲學觀念“天圓地方”的象徵意義。定陵早在萬曆帝生前就開始營建,萬曆十二年(1584)開工,歷時6年方完成,耗銀八百萬兩。陵墓建成時皇帝只有28歲,直到1620年才正式啓用,該陵墓整整閒置達30年之久。
定陵成為十三陵中最大的三座陵園之一。它的地面建築共佔18萬平方米,前有寬闊院落三進,後有高大寶城一座。陵正門前方是三卒漢白玉石橋。過了橋是高大的碑亭。亭周圍有祠祭署、宰牲亭、定陵監等建築物300多間。再往後就是陵園最外面的圍牆—外羅城(圍牆外的圍牆)。 [84] 
1958年,在夏鼐親自指導下進行的明定陵發掘,歷時兩年多順利結束。定陵是新中國第一座經國務院批准,有計劃、有組織、主動發掘的帝王陵墓,出土了大量珍貴的絲織品、玉器、金器等文物。然而,由於技術水平落後,無數奇珍異寶無法保存,發掘的絲織品變硬腐化,三口金絲楠木精製而成的巨大紅漆棺槨以及萬曆帝后的屍骨也在“文革”前後被紅衞兵和革命幹部遺棄及毀壞。 [85] 

朱翊鈞大報壇

1704年,即明朝亡國六十年時,朝鮮肅宗為報答壬辰戰爭中向朝鮮派遣援軍的明神宗而修建了“大報壇”。祭祀明神宗的祭樂所用的樂舞是天子所用的八佾,而非諸侯即朝鮮國王自己所使用的六佾。而且,一切祭祀準備均按《大明集禮》與《大明會典》置辦,祭文中也不書寫清朝年號。到了1749年,朝鮮英祖又增加了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思宗崇禎皇帝的神位。 [86] 

朱翊鈞萬東廟

朝鮮士人宋時烈欲建明神宗祠堂,但沒來得及建立。其弟子權尚夏遂設“萬東廟”於清州華陽洞,祭祀明神宗及明毅宗兩位皇帝。 [87] 

朱翊鈞史料索引

史料索引
《明史·卷二十·本紀第二十》 [79] 
《明史·卷二十一·本紀第二十一》 [80] 
《明實錄·神宗卷》
---

朱翊鈞影視形象

劇名
年份
飾演者
1996
孔志軍
2003
陳思成
2004
待查
2006
2007
穆泓屹
2010
2010
2013
2015
參考資料
  • 1.    萬曆三大徵  .趣歷史[引用日期2014-10-31]
  • 2.    “逆反”的皇帝明神宗  .騰訊網[引用日期2016-06-30]
  • 3.    孫景峯 李金玉.正説明朝三百年: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5-6-1:明神宗朱翊鈞
  • 4.    于慎行:《谷山筆麈》卷二《紀述一》:“諱言儲貳,有涉一字者死”。
  • 5.    《大明穆宗莊皇帝實錄》卷3,隆慶元年正月十八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2-07-04]
  • 6.    實習皇帝初長成  .中國網[引用日期2015-06-01]
  • 7.    于慎行:《谷山筆麈》卷二《紀述一》:其母李氏“教子頗嚴。帝或不讀書,即召使長跪。每御講筵入,嘗令效講臣進講於前。遇朝期,五更至帝寢所,呼曰‘帝起’,敕左右掖帝坐,取水為盥面,摯之登輦以出”。
  • 8.    樊紳·《萬曆年間中國經濟文化的發展》。
  • 9.    [清]張廷玉·《明史·穆宗本紀》己酉,大漸,召大學士高拱、張居正、高儀受顧命。
  • 10.    許文繼、陳時龍.《正説明朝十六帝》:中華書局,2005-01:神宗朱翊鈞
  • 11.    《明神宗實錄》卷 2,隆慶六年六月丁卯。
  • 12.    [清]張廷玉等:《明史》卷 213《列傳第一百一·高拱》,第 5642 頁。
  • 13.    [明]談遷:《國榷》卷 68,隆慶六年六月庚午,第 4191 頁。
  • 14.    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卷二《衝聖日講》。:故十年之中,“聖學日新,坐致太平之治。昔英宗御極亦在幼衝,初不聞三楊諸公有此朝夕納誨,遂使王振得盜國柄,幾危宗社。則今上早年勵精,真可只千古矣”。
  • 15.    [清]張廷玉·《明史·穆宗本紀》。
  • 16.    白壽彝.《中國通史·明時期》: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 17.    席宏斌·《遺囑政治和制度的建立》
  • 18.    [清]張廷玉等:《明史》卷 213《列傳第一百一·高拱傳》,第 5653 頁。
  • 19.    [清]張廷玉等:《明史》卷 213《列傳第一百一·張居正》,第 5643 頁。
  • 20.    《明神宗實錄》卷一○。
  • 21.    《明史·張居正傳》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6-03-09]
  • 22.    《明神宗實錄》卷一九。
  • 23.    《明神宗實錄》卷八一。
  • 24.    《明神宗實錄》卷一○四。
  • 25.    《明神宗實錄》卷一一一。
  • 26.    《明神宗實錄》卷四一九,記萬曆三十四年大學士沈鯉等上言:“今吏部尚書缺已三年,左都御史亦缺一年,刑、工二部僅以一侍郎兼理,大司馬(指兵部尚書)既久在告,而左、右司馬(指兵部左、右侍郎)亦未有代匱者,禮部止一侍郎李廷機,今亦在告,户部止有一尚書。蓋總計部院堂上官共三十一員,見缺二十四員,其久注門籍者尚不在數內。此猶可為國乎?”
  • 27.    馬伯庸.《帝國最後的榮耀》.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9787203071693
  • 28.    [清]張廷玉·《明史·周弘禴傳》十七年,帝始倦勤,章奏多留中不下。”萬曆十七年十二月大理寺左評事雒於仁寫《酒色財氣四箴疏》:“皇上之恙,病在酒色財氣也。夫縱酒則潰胃,好色則耗精,貪財則亂神,尚氣則損肝”。鄒漪《啓禎野乘》卷一《馮恭定傳》中也説到明神宗荒於酒色:“因麴櫱而驩飲長夜,娛窈窕而晏眠終日。”《明史鈔略》記載萬曆二十一年皇太后萬壽時,神宗在暖閣召見王錫爵:……上曰:“朕知道了。”錫爵又奏:“今日見了皇上,不知再見何時?”上曰:“朕也要先生每常相見,不料朕體不時動火。”爵對:“動火原是小疾,望皇上清心寡慾,保養聖躬,以遂羣臣願見之望。
  • 29.    顧景星·《白茅堂集》卷38《吳亮嗣傳》
  • 30.    《明神宗實錄》卷五三二。
  • 31.    閻崇年·《明亡清興六十年》萬曆怠政(4):沉湎酒色 宮藏“十俊”
  • 32.    [清]張廷玉·《明史·謝傑傳》:陛下孝親、尊祖、好學、勤政、敬天、愛民、節用、聽言、親親、賢賢,皆不克如初矣。
  • 33.    [清]張廷玉·《明史·神宗本紀》:台省空虛,諸務廢墮,上深居二十餘年,未嘗一接見大臣,天下將有陸沉之憂。
  • 34.    《明神宗實錄》部、寺大僚十缺六、七,風憲重地空署數年,六科止存四人,十三道止存五人。
  • 35.    《明光宗實錄》卷四。
  • 36.    黃仁宇.《萬曆十五年》:三聯書店,1997年
  • 37.    勵精圖治稱英主窮奢極欲負罵名——明神宗朱翊鈞  .語文資源網[引用日期2014-08-02]
  • 38.    [清]張廷玉·《明史·神宗本紀》:三月戊辰,寧夏致仕副總兵哱拜殺巡撫都御史黨馨、副使石繼芳,據城反。辛未,王家屏致仕。壬申,總督軍務兵部尚書魏學曾討寧夏賊。戊寅,賜翁正春等進士及第、出身有差。夏四月甲辰,總兵官李如松提督陝西討賊軍務。甲寅,甘肅巡撫都御史葉夢熊帥師會魏學曾討賊。撦力克擒賊,叩關獻俘,復還二年市賞。
  • 39.    [清]張廷玉·《明史·神宗本紀》:五月,倭犯朝鮮,陷王京,朝鮮王李公奔義州求救。六月丁未,諸軍進次寧夏,賊誘河套部入犯,官軍擊卻之。秋七月癸酉,免陝西逋賦。甲戌,副總兵祖承訓帥師援朝鮮,與倭戰於平壤,敗績。
  • 40.    [清]張廷玉·《明史·神宗本紀》:夏四月甲戌,御午門,受倭俘。是月,臨清民變,焚税使馬堂暑,殺其參隨三十四人。閏月丙戌,以倭平,詔天下,除東征加派田賦。
  • 41.    [清]張廷玉·《明史·神宗本紀》:冬十月己未,南京兵部右侍郎邢玠總督川、貴軍務,討播州宣慰使楊應龍。
  • 42.    [清]張廷玉·《明史·神宗本紀》:丙戌,李化龍帥師分八路進討播州。夏六月丁丑,克海龍囤,楊應龍自縊死,播州平。
  • 43.    《明實錄·神宗顯皇帝實錄》卷568:“總督汪可受奏臣初五日奉旨即欲出關但撫順初陷……上曰薊鎮援兵既集爾便隨宜調發以資戰守出關調度還酌量緩急以為遲速若賊勢已逼毋得逗遛觀望致誤軍機”
  • 44.    白壽彝總主編;王毓銓主編. 中國通史 第9卷 中古時代明時期 下 第2版[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06.1334
  • 45.    《明神宗實錄》卷八一。關於這次丈量的始行時間,《國榷》等書記於萬曆五年。
  • 46.    [清]張廷玉·《明史·卷七八·食貨二》。
  • 47.    《明實錄·神宗顯皇帝實錄》卷383,萬曆三十一年四月己亥條:“户部揭稱:各鎮請餉數多,逋負催徵無期。請內帑百萬,與太僕寺五十萬,一時齊發輔臣以聞……伏惟 皇上俯念邊情最急,仍諭照數速發。”
  • 48.    《明實錄·神宗顯皇帝實錄》卷271,萬曆二十二年三月丁亥條:“內閣傳出 聖諭 兩宮聖母,聞河南饑荒。發內帑銀三萬三千兩,著該部解去濟賑,部請分發河南、山東、江北,得允。”
  • 49.    《大明神宗顯皇帝實錄》卷368,萬曆三十年二月十六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0-08-30]
  • 50.    《大明神宗顯皇帝實錄》卷370,萬曆三十年三月二十二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0-08-30]
  • 51.    《大明神宗顯皇帝實錄》卷382,萬曆三十一年三月十七日條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0-08-30]
  • 52.    《明神宗實錄》卷三八。
  • 53.    [明]張廷玉談遷:《國榷》卷三九。
  • 54.    利瑪竇來到中國北京傳播基督教(1601年1月24日)  .中國高校之窗 [引用日期2016-06-30]
  • 55.    利瑪竇:巖中花樹  .人民網[引用日期2016-06-30]
  • 56.    西方傳教士來到中國  .中華網[引用日期2016-06-30]
  • 57.    兩封中國明代皇帝致俄國沙皇國書真偽辨  .知網[引用日期2020-07-06]
  • 58.    英國伊麗莎白一世寫給萬曆皇帝的親筆信  .新浪網[引用日期2016-06-30]
  • 59.    英國伊麗莎白一世寫給萬曆皇帝的親筆信  .新民網[引用日期2016-06-30]
  • 60.    許篈《燕行錄全集》卷6,《朝天記》,韓國東國大學出版部,第275頁
  • 61.    許篈《燕行錄全集》卷6,《朝天記》,韓國東國大學出版部,第274頁
  • 62.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卷 2《列朝·衝聖日講》,北京:中華書局,1959 年,第 64—65 頁。
  • 63.    [韓]李民宬《燕行錄全集》卷6,《癸亥朝天錄》,韓國東國大學出版部,第351頁
  • 64.    [韓]李恆福《燕行錄全集》卷8《朝天紀聞》,韓國東國大學出版部,第458頁
  • 65.    《中國通史·朝政的昏亂與人民的反抗》  .語文網[引用日期2016-03-11]
  • 66.    《萬曆十五年·萬曆皇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3-10]
  • 67.    《明朝那些事·帝國飄搖·第十二章謎團》  .讀書網[引用日期2016-03-11]
  • 68.    許文繼、陳時龍.《正説明朝十六帝》:中華書局,2005年:第217頁
  • 69.    王宏鈞·《中國從先進到落後的三百年》從萬曆24年到32年(1596至1605年),明神宗朱翊鈞派出大批宦官憑藉封建專制主義的淫威,掠奪了三百萬兩白銀。各地的工商業者和百姓卻遭到了一場少有的浩劫。這是明代封建專制主義對資本主義萌芽的一次最嚴重的摧殘,其後果'經數十年而不休'”
  • 70.    《劍橋中國明代史·萬曆時期》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3-10]
  • 71.    樊樹志.《萬曆傳》:人民出版社,1993:213
  • 72.    [清]張廷玉張廷玉,《明史·卷二十·本紀第二十》:穆宗嘗馳馬宮中,諫曰:“陛下天下主,獨騎而騁,寧無銜橛憂。”穆宗喜,下馬勞之。
  • 73.    老君山:鍾靈毓秀道氣生  .華夏經緯網[引用日期2020-06-14]
  • 74.    欒川老君山獲贈道教“百科全書”——《中華道藏》  .洛陽網[引用日期2020-06-14]
  • 75.    張居正,《張太嶽集》(卷41,再乞守制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 76.    郭軍軍,淺議明神宗在張居正改革中的作用[J],雞西大學學報,2015(2)
  • 77.    《萬曆十五年》 ,黃仁宇。
  • 78.    萬曆大婚之後  .中國網[引用日期2015-06-01]
  • 79.    《明史·卷二十·本紀第二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6-01]
  • 80.    《明史·卷二十一·本紀第二十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6-01]
  • 81.    [清]張廷玉《明史》:論者謂:明之亡,實亡於神宗。
  • 82.    根據明代申時行所寫的《詔對錄》記載,萬曆帝説自己:“腰痛腳軟,行立不便”、又説“足心疼痛、步履艱難”。
  • 83.    萬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並非怠政 而是患有足疾  .騰訊網[引用日期2016-11-03]
  • 84.    明定陵簡介  .藝龍網[引用日期2014-08-02]
  • 85.    考古之痛:明定陵發掘的悽慘教訓  .騰訊網[引用日期2016-06-01]
  • 86.    韓國訪古︱昌德宮:朝鮮王室為何祭祀大明皇帝?  .澎湃新聞[引用日期2020-08-29]
  • 87.    《朝鮮王朝實錄·景宗修正實錄》卷2,元年九月初二日條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0-08-29]
  • 88.    《醒世恆言 第二十卷 張廷秀逃生救父》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7-04]
  • 89.    《警世通言 第三十二卷 杜十娘怒沉百寶箱》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7-04]
  • 90.    談遷.《國榷》:古籍出版社,1958年:第5155頁
  • 91.    傅維鱗.《明書》:商務印書館,1938年:第215頁
  • 92.    陳寶良.明代皇帝與明代文化[J].史學集刊,1992(03):24.
  • 93.    文金祥.大明朱氏家族書畫藝術[J].紫禁城,2014(07):47-48.
  • 94.    白壽彝總主編、王毓銓主編.《中國通史 第9卷 中古時代明時期 上 》第2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218頁
  • 95.    《大明神宗顯皇帝實錄》總序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2-07-05]
  • 96.    《酌中志》作者:劉若愚,明,《卷二十二見聞瑣事雜記》: 皇貴妃鄭娘娘生皇二子、皇三子即福王,又生皇四子,生皇二女、皇六女、皇七女即封壽陽公主駙馬冉興讓所尚者也。 《閨範圖説序》: 及其十有五年,躬逢聖母廣嗣之恩,遂備九嬪之選,恪執巾櫛,荷蒙帝眷,誕育三王暨諸公主,漸叨皇號,愧無圖報微功。
  • 97.    魏玉清編著. 明十三陵帝后妃嬪秘聞[M]. 北京: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 1998:123
  • 98.    (美)富路特,房兆楹原主編;李小林,馮金朋主編. 明代名人傳 哥倫比亞大學 1[M]. 北京: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2015.04:209
  • 99.    《崇禎長編》崇禎三年五月二十六日: 神廟皇貴妃鄭氏於崇禎三年五月二十五日酉時薨逝
  • 100.    《酌中志》德嬪李娘娘生皇五女、皇八女、皇九女
  • 101.    《明神宗實錄》萬曆三十七年正月十八日○敕禮部,今冊封朕第七女為壽寧公主,選南城兵馬副指揮冉逢陽男興讓為駙馬都尉,擇本年四月十三日成婚,合用冊誥儀仗及一應禮儀都依舊例行
  • 102.    閻崇年.努爾哈赤傳[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06:142-147
  • 103.    南炳文,湯綱.明史 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12:643
  • 104.    南炳文,湯綱.明史 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12:711
  • 105.    南炳文,湯綱.明史 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12:775
  • 106.    王仲犖(評論源作者為周遠廉).歷史論叢 第3輯[M].濟南:齊魯書社,1983.04:269-271
  • 107.    《劍橋中國明代史》萬曆時期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5-19]
  • 108.    《中國通史》第四十七章·明朝的盛衰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5-19]
  • 109.    《滿文老檔》  .殆知閣[引用日期2023-05-19]
  • 110.    《滿文老檔》  .殆知閣[引用日期2023-05-19]
  • 111.    《清太祖高皇帝聖訓》  .殆知閣[引用日期2023-05-19]
  • 112.    《滿洲秘檔選輯》《答李喇嘛書》  .殆知閣[引用日期2023-05-19]
  • 113.    《聖祖仁皇帝實錄·卷之一百十七·康熙二十三年十一月二日》  .明清實錄資料庫[引用日期2023-05-19]
  • 114.    《聖祖仁皇帝實錄·卷之二百九十七·康熙六十一年四月七日》  .明清實錄資料庫[引用日期2023-05-19]
  • 115.    《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之一千六十六·乾隆四十三年九月一日》  .明清實錄資料庫[引用日期2023-05-19]
  • 116.    孟森.明史講義[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02:288
  • 117.    孟森.明史講義[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02:306
  • 118.    陳梧桐,彭勇.明史十講[M].北京:中華書局,2016.03:121-125
  • 119.    《明史·田大益列傳》  .殆知閣[引用日期2023-05-30]
  • 120.    《明史·雒於仁列傳》  .殆知閣[引用日期2023-05-30]
  • 121.    明神宗朱翊鈞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6-05]
  • 122.    朱靖宇著;北京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文史鈎沉[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3.04.第58頁
  • 123.    喬繼堂主編.正説歷朝八十帝,下[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9.05.第793頁
  • 124.    梅耀元主編.嵩山名人傳[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7.12.第617-618頁
  • 125.    萬曆皇帝  .故宮博物院[引用日期2023-06-05]
  • 126.    宋犀堃主編.中國皇帝全傳[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5.08.第393頁
  • 127.    劉瀏,艾長青編.中國皇帝傳[M].瀋陽:萬卷出版公司,2017.06.第211-212頁
  • 128.    鄭永安編著;宋學海主編.中國古典名著百部藏書.中國曆代帝王[M].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11.08.第421頁
  • 129.    程廣媛主編;央美陽光編繪.中國通史.第9卷.少年簡讀版[M].青島:青島出版社,2019.05.第117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