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畢再遇

鎖定
畢再遇(約1148年-約1217年),字德卿。祖籍兗州(今山東兗州),臨安西溪人 [1] 南宋著名的軍事將領 [61] 武義大夫畢進之子。
畢再遇初以恩蔭補官,隸屬侍衞馬軍司。淳熙年間,即以勇敢聞名于軍中。開禧北伐開始後,年近六十的畢再遇隨統制陳孝慶取泗州、戰靈壁,以戰功自武節郎超授為武功大夫,除任鎮江中軍統制兼知盱眙軍,授達州剌史。反攻盱眙,除鎮江副都統制。又扼守六合,挫退金軍,授忠州團練使。開禧三年(1207年),出兵解楚州之圍,再拜鎮江都統制兼知揚州、淮東安撫使 [60]  因其勇猛過人,熟知兵略,且善於駕馭兵將,故而威名遠揚。在軍旅間革新軍制,改造人馬輕甲及盾牌,將士甚以為便。嘉定和議達成後,改授左驍衞上將軍、保康軍承宣使。他屢請回歸田裏,均不被准許。嘉定六年(1211年),提舉太平興國宮。嘉定十年(1217年),畢再遇以武信軍節度使致仕。 [61]  不久去世,贈太尉。累贈太師諡號“忠毅”。 [45] 
畢再遇早年容貌魁偉,武藝超羣,因處於承平之際而籍籍無名。晚年投身開禧北伐,在諸將大多潰敗的情況下屢屢獲捷,名震朝野,終成一代名將。 [45] 
全    名
畢再遇
德卿
諡    號
忠毅
所處時代
南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臨安西溪
出生日期
約 1148年
逝世日期
約 1217年
主要成就
攻克泗州,收復盱眙
六合大捷,解圍楚州
最高官職
武信軍節度使→太師(贈)
祖    籍
兗州(今山東兗州

畢再遇人物生平

畢再遇將門之後

畢再遇祖籍兗州(今山東兗州),為臨安西溪人 [1]  。他的父親畢進,在宋高宗建炎(1127年-1130年)年間跟從名將岳飛護衞北宋諸帝八陵,轉戰江、淮之間,累積階官武義大夫 [2] 
畢再遇早年因恩蔭補官,隸屬於侍衞馬軍司下。他武藝超羣,能拉開二石七斗的弓,反手能拉開一石八斗的弓,徒步能射二石,騎馬能射二石五斗。淳熙(1174年-1189年)年間,畢再遇以勇力聞名眾軍 [3] 宋孝宗曾召見畢再遇,對他十分滿意,特賜給他戰袍、金錢。 [4] 

畢再遇泗州首捷

主詞條:泗州之戰
開禧二年(1206年)四月,宋寧宗命殿帥郭倪招撫山東、京、洛地區。 [5]  郭倪派畢再遇與統制陳孝慶等攻取泗州。畢再遇請求選新招的敢死軍為前鋒,郭倪給他八十七人。招撫司限定進兵的日期,金人聽説後,關閉了榷場,阻塞泗州城門防備。畢再遇説:“敵人已經知道我們進兵的日期了,用兵以奇制勝,應該早一天進兵,以出其不意。”陳孝慶同意。畢再遇用酒食招待士卒,用忠義激勵他們,進兵逼近泗州。 [6] 
泗州有東西兩城,畢再遇下令先把戰旗、舟楫排列在石囤之下,作出佯攻西城的姿態。畢再遇則親率部下從陡山直奔東城南角,先登上城牆,殺死數百敵人,金軍大敗,守城的人打開北門逃走。東城被攻克後,西城仍在堅守,畢再遇打出大將旗,大聲喊道:“大宋畢將軍在此,你們是中原遺民,可速來歸降。”不久淮平知縣獻城投降,於是泗州兩城都被宋軍佔領。 [7] 
郭倪來犒勞將士,拿出御寶刺史牙牌授予畢再遇,畢再遇推辭説:“國家在黃河以南有八十一州,現在奪回泗州兩城就得到一個刺史的官職,以後還用什麼來賞賜?況且招撫能得到朝廷幾個牙牌前來?”他堅決推辭不接受,不久,朝廷授畢再遇環衞官 [8-9] 

畢再遇威震鳳凰山

畢再遇建旗駭敵 畢再遇建旗駭敵 [10]
郭倪調李汝翼、郭倬攻取宿州,派陳孝慶等接應他們。之後,又命令畢再遇率四百八十名騎兵為先鋒攻取徐州。畢再遇到虹縣,遇到郭倬、李汝翼的兵卒帶傷而回,就問他們,他們就説:“宿州城下是大水,我軍失利,統制田俊邁已被敵人擒獲了。”畢再遇聞訊,督軍疾馳,駐於靈壁縣,遇到陳孝慶在鳳凰山駐兵,準備撤退,畢再遇勸道:“宿州雖然沒取勝,但兵家勝負不定,怎能自己挫傷自己!我奉招撫的命令攻取徐州,借道到此,我寧死在靈壁的北門外,不死在靈壁的南門外。”恰好郭倪給陳孝慶送來書信,命令他率軍回來,畢再遇又説:“郭倬、李汝翼軍隊潰敗,敵人一定會尾追而來,我應該自己抵禦敵人。”金軍果然派五千多騎兵分兩路追來,畢再遇令敢死軍二十人守靈壁北門,自己率兵衝入敵陣。金人看見他的將旗,一邊大喊“畢將軍來了”,一邊潰逃。畢再遇手揮雙刀,渡水追擊,殺死眾多金軍,他的鎧甲和衣服都被血染紅。畢再遇趁勢追擊三十里,金軍中有個持雙鐵鐧的將軍躍馬上前,畢再遇用左手刀擋住他的鐧,用右手刀砍他的肋,金將落馬而死。 [11] 
宋軍從靈壁出發,畢再遇獨自留下沒動,直到他估計宋軍已走出二十多里後,開始火燒靈壁城。眾將問:“晚上不燒,現在燒,為什麼?”畢再遇説:“晚上點火能照見我們的虛實,白天的煙塵可擋住敵人的視線,敵人已經失敗不敢逼近我們,諸軍才可以安心行軍,沒有擔憂。你們怎麼知道兵易進而難退的道理呢?”他從兵法上吸取靈感,反向思維,反用兵法原則,變不可能為可能,結果他斷後的這路宋軍得以絕處逢生。 [12-13]  [14] 

畢再遇收復盱眙

畢再遇回到泗州後,因軍功第一,從武節郎超升為武功大夫,被任命為左驍衞將軍。這時,新任江淮宣撫使丘崈為“全淮東兵力,為兩淮聲援”,傳檄文讓郭倪撤回惟揚,旋即再棄“孤立”之泗州。畢再遇也奉命回盱眙,並任知盱眙軍,以防止金軍切斷兩淮宋軍的聯繫。 [15]  不久後,畢再遇被改授為鎮江中軍統制,仍知盱眙軍。因為鳳凰山的戰功,畢再遇又被授為達州刺史。 [16] 
開禧二年(1206年)冬十月,金將胡沙虎率領步、騎兵數萬及戰船五百多艘自清河口渡過淮河,停泊在楚州(今江蘇淮安)、淮陰之間,包圍楚州。江淮宣撫司傳檄文讓畢再遇援助楚州,派段政、張貴等代替他守盱眙軍。結果畢再遇才離開盱眙,金軍便馬上展開攻擊,段政等驚慌潰退,致使盱眙失陷。畢再遇聞訊回師,收復盱眙,被任命為鎮江副都統制,隨後才赴援。 [17]  [18] 

畢再遇激戰六合

主詞條:六合之戰
畢再遇 畢再遇 [19]
金軍有七萬人屯駐於楚州城下,有三千人在淮陰看護糧草,又有三千艘載糧船停泊在大清河。畢再遇探知後説:“敵人是我們的十倍,我們難以力勝,可用計攻破敵人。”於是派統領許俊從小路奔淮陰,晚上二更時,士兵口中含,鴉雀無聲地到達敵營。宋軍每人攜帶火種潛入,埋伏在五十多處糧車之間,聽到哨聲就放起火。金軍驚慌逃竄,烏古倫師勒、蒲察元奴等二十三人被活捉。 [20] 
開禧二年(1206年)十一月,金軍從黃狗灘渡過淮河,渦口(今安徽懷遠東北)守將望風而逃,濠(今安徽鳳陽東北)、滁(今安徽滁縣)二州相繼失守,金人又攻破安豐軍。畢再遇對眾將説:“楚州城堅兵多,敵人糧草已空,我所擔心的只有淮西。六合是最重要的,敵人一定會集全力攻打它。”於是率兵趕赴六合。不久後,朝廷命令他節制淮東軍馬。金人到竹鎮,距六合二十五里。畢再遇登上城牆,偃旗息鼓,在南土門設下伏兵,弓箭手排列在土城上,金軍剛接近塹壕,宋軍眾箭齊發,出城迎敵,聽到戰鼓聲,城上旗幟並舉,金人慌忙逃跑,宋軍追擊,大敗金軍。 [21] 
金國萬户完顏蒲辣都、千户泥龐古等率十萬騎兵駐屯在成家橋、馬鞍山,進兵圍六合城數重,想燒燬堤塘木,決開塹壕的水,畢再遇命令用強弩射退敵人。不久,金國都統紇石烈種塔合兵進攻更急 [22]  ,城中箭已用盡,畢再遇命令人打開青蓋往來於城上,金軍以為是宋軍統帥,爭相射箭,一會兒,城牆上的箭像刺蝟一樣,宋軍得到二十多萬支箭。紇石烈種塔率兵退走,不久又增兵圍城,六合城四面的金軍營帳綿延三十里。畢再遇命令在城門口奏樂向金軍表明宋軍很悠閒,又時常派奇兵襲擊金軍。金軍晝夜不得休息,就退去。畢再遇估計金軍將會再來,就親自領兵奪下城東的野新橋,出現在敵後,金軍就逃走,他追軍到滁州,趕上大雨雪,方才回師。六合一役,宋軍繳獲金軍騾馬一千五百三十一匹、鞍六百套以及眾多的鎧甲、旗幟。戰後,畢再遇被授官忠州團練使 [23] 

畢再遇解圍楚州

開禧二年(1206年)十一月(《宋史·畢再遇傳》作開禧三年),畢再遇被任命為鎮江都統制兼權山東、京東招撫司事。 [24]  他回到揚州,又被授為驍衞大將軍。 [25]  金兵圍楚州已經三個月,列營六十多里。畢再遇派將分道阻擊金兵,軍威大振,解去楚州之圍。隨後,畢再遇兼知揚州、淮東安撫使職。 [26] 
揚州有北軍二千五百人,畢再遇請求讓他們分別隸屬建康府、鎮江府各軍,每隊不超過數人,使他們無法造反。敢死軍,本是烏合亡命的軍隊,畢再遇能駕馭,使兵士盡其材力。陳世雄、許俊等都是畢再遇推薦的。畢再遇的部將張健雄仗自己勇武而桀驁不馴,畢再遇列出他的罪狀上奏給朝廷,按軍法處斬張健雄,眾將都畏服。 [27] 

畢再遇閒居安逝

嘉定元年(1208年),畢再遇被任命為左驍衞上將軍。同年,“嘉定和議”修成,畢再遇多次要求解甲歸田,宋寧宗下詔不允,讓其任保康軍承宣使,並降詔對他進行獎諭。不久又讓他帶職奏事,提舉佑神觀。 [28] 
嘉定四年(1211年)二月,畢再遇遭到言官彈劾,先“降一官”。繼而再遭劾奏,於是被免去提舉佑神觀之職。 [29] 
嘉定六年(1213年),轉為提舉太平興國宮 [30] 
嘉定十年(1217年)四月,金軍再次南犯。年近古稀的畢再遇,已無力效命疆場,升以武信軍節度使銜致仕。在湖州霅溪辭官歸居。 [30-31]  [32]  約在此年,畢再遇逝世,享年七十歲。 [33]  [34] 
嘉定十一年(1218年),畢再遇被追贈為太尉 [34]  其後累贈太師諡號“忠毅”。 [8]  [33] 

畢再遇主要影響

畢再遇容貌魁偉,早就以拳勇聞名。那時正值承平罷兵之際,他的才勇無所體現。一旦邊事興起,諸將在金兵面前望風而逃,畢再遇的威名才顯現出來。他以一軍之力屢敗金軍,雖不能扭轉整個戰局,卻也留下了泗州、鳳凰山、楚州等戰役的勝利,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江淮的安全,一躍成為南宋中期最著名的將軍之一。 [35] 
屢破金軍:開禧二年(1206年)四月,畢再遇隨統制陳孝慶北伐,以“聲東擊西”之術,出奇制勝,攻取泗州東、西兩城。 [6]  [7]  宋軍攻宿州失利,畢再遇以騎兵四百八十人疾馳至鳳凰山,大破金軍五千餘人,並在追擊途中手刃金將。 [11]  其後,又在白日火燒靈壁,以掩護宋軍大部撤退。 [13]  泗州之戰,畢再遇立下首功。 [15]  盱眙軍為金軍攻陷,畢再遇率軍收復。 [17]  隨後,畢再遇又在六合擊退金軍十餘萬,解除楚州之圍,軍聲大振。 [23]  [26] 
改制兵械:畢再遇曾改造鎧甲,使其長不過膝,袖長不過肘,頭盔也減輕重量,變得更加輕便;馬甲換成了皮革所制;車牌則換成木製並在底部安轉軸,如此一來,僅憑一人之力便可推可舉,車牌變得便捷而不沉重。這些舉措,使士兵更感便利。 [36-37] 

畢再遇歷史評價

丘崈:泗州有精兵萬六千人,守將畢再遇者,新立功,士心畏服,虜兵若來與戰,未必不勝。然亦不能保其必勝,則是勝與不勝,未可前知也。 [38] 宋會要輯稿》引
  • 惟卿沈鷙之資,拳勇自奪,身經數載,最多汗馬之勞。賞不逾時,亟上廉車之峻,領京口戎旃之寄。鎮淮堧制閫之雄,深明保障之圖。日講留屯之策,流民寖復。 [39] 《福州觀察使鎮江府駐劄御前諸軍都統制兼知揚州畢再遇乞奉祠不允詔》
  • 卿以拳勇之資,挾忠毅之氣。撫士最為得眾,遇敵幾於無前。外則營壘之不譁,內則里閭之甚靖。 [39] 《鎮江府都統制畢再遇乞歸田裏不允詔》
  • 卿防自戎行,久董師律,威震夷貊,勇聞江淮。而能慕古人知止之風,察天道虧盈之戒。便朝入對,亟請奉祠,可謂善處功名之間矣。 [40] 《賜保康軍承宣使左驍衞上將軍鎮江都統兼知揚州淮東安撫使畢再遇乞畀在外宮觀差遣不允詔》
  • 卿忠勇票鋭,為國爪牙。布宣王靈,指授將略。卒蕩平於羣醜,以綏靖於一方。捷奏踵聞,威聲大振。 [41] 《賜畢再遇蕩平淮防顯有勞》
吳泳:敵之長技,惟在於馬。長淮邊面,率多平曠,敵馬易於馳驟。中國所以制馬之具,亦豈無防?……近世畢再遇、扈再興之徒,猶能募敢死軍,用麻扎刀以截其脛。或淤洳其田以為陂塘,或縱橫其畆以為溝洫,皆是制馬良防宜。 [42] 《邊備劄子》
葉紹翁:淳熙間,以勇名于軍。精悍短健,蓋驍將也。 [43] 四朝聞見錄
羅大經:開禧用兵,諸將皆敗,唯畢再遇數有功。 [44] 鶴林玉露
  • 再遇姿貌雄傑,早以拳力聞,屬時寢兵,無所自見。一旦邊事起,諸將望風奔衄,再遇威聲始著,遂為名將雲。 [45] 宋史
  • 陳敏善守,畢再遇善戰。 [45] 《宋史》
錢士升:封疆之吏,曰予禦侮。故尚智略,亦鐃雄武。崔、餘、賈、陳,畢及向、杜,一方所賴,庶我(闕)虎。 [46]  南宋書

畢再遇軼事典故

畢再遇張蓋取箭

金軍南下時,畢再遇率軍搶先一步佔據了要地六合,卡住要路,牽制金軍。 [23] 
等金軍距六合只有二十多里路時,畢再遇命令城上偃旗息鼓,自己親率精兵伏於南門。到了城下,金軍馬上渡濠(城河)登城。此時,城上突然鼓號聲齊鳴,旌旗並舉。這一靜一噪的反差使金軍始料不及,驚恐萬狀。畢再遇趁機從南門殺出,金軍狼狽不堪,拼命潰逃。 [23] 
此仗之敗,讓金將紇石烈種塔勃然大怒,調集十萬大軍將六合團團圍住,連續強攻。城中宋軍的箭很快用完,沒有弓弩之利,宋軍難以戰勝數量上遠勝於己的金軍。畢再遇命人在城上撐起青蓋(青色的車篷),在草人身上穿上衣服,頭上戴着盔甲,在城牆上來回移動。金軍以為是宋軍將士巡視,爭先恐後以強弓勁矢齊發,疾如暴雨,射在草人上的箭密如刺蝟,宋軍獲得箭矢二十多萬支,最終擊退金軍。 [23] 

畢再遇鼓樂示閒

畢再遇被金軍包圍時,宋軍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壓力。畢再遇把城中的樂手集中起來,在臨近城門的地方鼓吹演奏,管絃之聲不絕於耳。城中守軍聽到音樂,情緒輕鬆,人心穩定。城外金軍則被迷惑,一旦他們麻痹懈怠,畢再遇就出動少量騎兵不分晝夜襲擾,使金軍得不到休息,終日張惶驚恐。六合久攻不下,金軍只得退去。 [47] 

畢再遇金蟬脱殼

金軍解除對六合的包圍後,畢再遇親自率領士兵繞至敵後,把事先用香料煮好的豆子撒滿地面,然後進攻敵人。金軍追來,畢再遇且戰且退,將其引入預定地點。此時天至傍晚,正是人困馬飢的時候,金軍馬匹聞到豆香就駐足吃豆,任憑怎麼抽打也不肯舍下美食。金軍因此陣容混亂,畢再遇伏兵齊出,再次大獲全勝。 [48] 
開禧二年(1206年),畢再遇率領宋軍與金軍對壘,雖有小勝,可是無奈金軍增兵漸多,宋軍漸漸處於寡不敵眾的形勢之下。審時度勢,畢再遇決定撤退。然而,兩軍對壘,撤退並非易事。如何讓宋軍安全脱身,成為畢再遇思考的問題。
畢再遇懸羊擊鼓 畢再遇懸羊擊鼓 [49]
金軍營寨和宋營相距很近,近得能夠聽到宋軍軍營一天到晚鼓聲不斷,對於宋軍的鼓聲有什麼作用,金軍都心知肚明:擊鼓是為了鼓舞宋軍士氣。宋軍天天擊鼓,金軍也在調兵遣將,準備決戰。一連幾天之後,金軍發現,宋營的鼓聲逐漸變得微弱,金軍將領覺得時機成熟可以進攻了,便率軍小心翼翼地靠近宋營。
當金軍衝進宋營時,宋營外圍並無防範,可是一進到宋營內,所有的金軍都傻了眼,宋營除了旗幡招展之外,竟是一座空營。宋軍官兵早已撤離,連一個人影都沒有。仔細檢查,金軍驚奇地發現宋營內的每一面鼓上都吊着一隻羊,羊的兩隻前蹄頂在鼓面上。羊被懸空捆起來,自然難受得要命,便使勁掙扎,兩隻前蹄不停地亂踢,於是擊響了戰鼓。藉着一片鼓聲掩護,宋軍早已經悄悄撤軍數日了。可金軍聽到宋營仍然鼓聲不絕,竟好幾天都不加懷疑,等到金軍發現上當,也為時已晚。
懸羊擊鼓”是畢再遇想出的點子,巧妙而又有新意,矇蔽了敵人,又保存了自己的實力。 [50-51] 

畢再遇藁人誘敵

金軍常用水櫃放水,擊敗宋軍。畢再遇為誘敵放水,在一夜中用做好了數千個草人,給它們披上甲冑,分配好軍旗和武器,使其“儼立成行”。黎明時分,畢再遇指揮部下鳴鼓,金軍見到這突然出現的“軍隊”,非常驚訝,急忙開水櫃放水,之後才得知這是草人,士氣大喪。畢再遇趁勢出擊,大破金軍。 [52] 

畢再遇火尺烙背

畢再遇曾請賓客羣聚開宴,當場掏取金軍俘虜的肝、胃烹煮,以佐酒食用。又用火尺在被俘者首領的背上烙燙,以作為“棋笛琴絲之屬”。 [53] 

畢再遇畢將軍廟旗

金國境內有一座畢將軍廟,開始時甚為靈驗,之後卻越來越不靈。泗州之戰時,畢再遇建旗稱“畢將軍”。他長相神似畢將軍廟神,又將廟名寫在旗上。金軍騎兵遙望其大旗,相顧驚視,都認為畢再遇是本國的神明。 [54] 

畢再遇人際關係

父親畢進南宋初年隨岳飛作戰,官至武義大夫 [45] 

畢再遇後世紀念

宋代周密《武林舊事》記:“西溪路畢宮師墓,畢再遇父子皆葬於此。”是畢再遇和他的父親畢進都葬在了杭州。他們得與西湖邊的岳飛墓相互輝映 [55]  。《夢梁錄》亦稱“忠毅畢再遇墓,在西溪秘閣” [56]  。《錢塘縣誌》稱其墓在西溪龍駒山,因其最初蔭官供職於侍衞馬軍司,駐地即位於此處 [57] 
據乾隆《江南通志》記載:畢招撫祠在府治夾城,祀宋畢再遇。 [58] 

畢再遇史料索引

宋史·卷四百二·列傳第一百六十一》 [45] 
續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五十七·宋紀一百五十七》
南宋書·卷五十·崔與之餘玠等列傳第四十二》 [46] 
《欽定續通志·卷三百九十六·列傳一百九十六》 [59] 
參考資料
  • 1.    《四朝聞見錄·卷五》畢再遇條:“再遇,臨安西溪人”。
  • 2.    《宋史·卷四百二·列傳第一百六十一》:畢再遇,字德卿,兗州人也。父進,建炎間從岳飛護衞八陵,轉戰江、淮間,積階至武義大夫。
  • 3.    《四朝聞見錄》:淳熙間,以勇名于軍。
  • 4.    《宋史·卷四百二·列傳第一百六十一》:再遇以恩補官,隸侍衞馬司,武藝絕人,挽弓至二石七鬥,背挽一石八斗,步射二石,馬射一石五斗。孝宗召見,太悦,賜戰袍、金錢。
  • 5.    《續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五十七·宋紀一百五十七》:(開禧二年四月)乙亥,以郭倪兼山東、京、洛招撫使,鄂州都統趙淳兼京西北路招撫使,皇甫斌兼京西北路招撫副使。
  • 6.    《宋史·卷四百二·列傳第一百六十一》:開禧二年,下詔北伐,以殿帥郭倪招撫山東、京東,遣再遇與統制陳孝慶取泗州。再遇請選新刺敢死軍為前鋒,倪以八十七人付之。招撫司剋日進兵,金人聞之,閉榷場、塞城門為備。再遇曰:“敵已知吾濟師之日矣,兵以奇勝,當先一日出其不意。”孝慶從之。再遇饗士卒,激以忠義,進兵薄泗州。
  • 7.    《宋史·卷四百二·列傳第一百六十一》:泗有東西兩城,再遇令陳戈旗舟楫於石囤下,如欲攻西城者,乃自以麾下兵從陟山徑趨東城南角,先登,殺敵數百,金人大潰,守城者開北門遁。西城猶堅守,再遇立大將旗,呼曰:“大宋畢將軍在此,爾等中原遺民也,可速降。”旋有淮平知縣縋城而下乞降,於是兩城皆定。
  • 8.    宋朝大將畢再遇 兗州人  .兗州網[引用日期2013-09-19]
  • 9.    《宋史·卷四百二·列傳第一百六十一》:郭倪來饗士,出御寶刺史牙牌授再遇,辭曰:“國家河南八十有一州,今下泗兩城即得一刺史,繼此何以賞之?且招撫得朝廷幾牙牌來?”固辭不受。尋除環衞官。
  • 10.    (清)丁日昌選編;王關林,張弦生譯評.百將圖記 左圖右史.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04:338
  • 11.    《宋史·卷四百二·列傳第一百六十一》:倪調李汝翼、郭倬取宿州,復遣孝慶等繼之。命再遇以四百八十騎為先鋒取徐州,至虹,遇郭、李兵裹創旋,問之,則曰:“宿州城下大水,我師不利,統制田俊邁已為敵擒矣。”再遇督兵疾趨,次靈壁,遇孝慶駐兵於鳳凰山,將引還,再遇曰:“宿州雖不捷,然兵家勝負不常,豈宜遽自挫!吾奉招撫命取徐州,假道於此,寧死靈壁北門外,不死南門外也。”會倪以書抵孝慶,令班師,再遇曰:“郭、李軍潰,賊必追躡,吾當自御之。”金果以五千餘騎分兩道來,再遇令敢死二十人守靈壁北門,自領兵衝敵陣。金人見其旗,呼曰“畢將軍來也”。遂遁。再遇手揮雙刀,絕水追擊,殺敵甚眾,甲裳盡赤,逐北三十里。金將有持雙鐵簡躍馬而前,再遇以左刀格其簡,右刀斫其脅,金將墮馬死。
  • 12.    《兗州縣報》1981年11月6日第四版
  • 13.    《宋史·卷四百二·列傳第一百六十一》:諸軍發靈壁,再遇獨留未動,度軍行二十餘里,乃火靈壁。諸將問:“夜不火,火今日,何也?”再遇曰:“夜則照見虛實,晝則煙埃莫睹,彼已敗不敢迫,諸軍乃可安行無虞。汝輩安知兵易進而難退邪?”
  • 14.    足智多謀的畢再遇   .遂寧新聞網[引用日期2013-09-19]
  • 15.    《宋史·卷三百九十八·列傳第一百五十七》:(丘)崈欲全淮東兵力,為兩淮聲援,奏“泗州孤立,淮北所屯精兵幾二萬,萬一金人南出清河口及犯天長等城,則首尾中斷,墮敵計矣。莫若棄之,還軍旴眙。”從之。
  • 16.    《宋史·卷四百二·列傳第一百六十一》:還泗州,以功第一,自武節郎超授武功大夫,除左驍衞將軍。於是丘崈代鄧友龍為宣撫使,檄倪還惟揚,尋棄泗州。命再遇還盱眙,遂知盱眙軍,尋改鎮江中軍統制,兼守如故。以鳳凰山功,授達州刺史。
  • 17.    《宋史·卷四百二·列傳第一百六十一》:其冬,金人以騎步數萬、戰船五百餘艘渡淮,泊楚州、淮陰間,宣撫司檄再遇援楚,遣段政、張貴代之。再遇既去盱眙,政等驚潰,金人入盱眙;再遇復定盱眙,除鎮江副都統制。   
  • 18.    《續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五十七·宋紀一百五十七》:(開禧二年)冬,十月……丙子,赫舍哩執中自清河口渡淮,遂圍楚州,宣撫使檄知盱眙軍畢再遇授之,而以段政、張貴代守盱眙。金人知再遇既去,即攻盱眙,政等驚潰,金人遂入盱眙。再遇聞之,還軍復定盱眙,乃行。
  • 19.    侯藹奇等 編.百將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05:174
  • 20.    《宋史·卷四百二·列傳第一百六十一》:金兵七萬在楚州城下,三千守淮陰糧,又載糧三千艘泊大清河。再遇謀知之,曰:“敵眾十倍,難以力勝,可計破也。”乃遣統領許俊間道趨淮陰,夜二鼓銜枚至敵營,各攜火潛入,伏糧車間五十餘所,聞哨聲舉火,敵驚擾奔竄,生擒烏古倫師勒、蒲察元奴等二十三人。
  • 21.    《宋史·卷四百二·列傳第一百六十一》:金人復自黃狗灘渡淮,渦口戍將望風遁,濠、滁相繼失守,又破安豐。再遇謂諸將曰:“楚城堅兵多,敵糧草已空,所慮獨淮西耳。六合最要害,彼必併力攻之。”乃引兵赴六合。尋命節制淮東軍馬。金人至竹鎮,距六合二十五里。再遇登城,偃旗鼓,伏兵南土門,列弩手土城上,敵方臨濠,眾弩俱發,宋師出戰,聞鼓聲,城上旗幟並舉,金人驚遁,追擊大敗之。
  • 22.    《廿二史札記·卷二十七·宋史金人名多與金史不符》:《金史》書本國人名已多彼此互異,流傳於宋,益多訛誤,故《宋史》所記金人名,考之《金史》,相同者不過十之一二,其餘竟無一可核對者。……《畢再遇傳》有紇石烈都統,按《金史》是時統兵者為紇石烈種塔,則都統乃種塔也,而《宋史》但記其姓。
  • 23.    《宋史·卷四百二·列傳第一百六十一》:金萬户完顏薄辣都、千户泥龐古等以十萬騎駐成家橋、馬鞍山,進兵圍城數重,欲燒壩木,決壕水,再遇令勁弩射退之。既而紇石烈都統合兵進攻益急,城中矢盡,再遇令人張青蓋往來城上,金人意其主兵官也,爭射之,須臾矢集樓牆如蝟,獲矢二十餘萬。紇石烈引兵退,已乃益增兵,環城四面營帳亙三十里。再遇令臨門作樂以示閒暇,而間出奇兵擊之。敵晝夜不得休,乃引退。再遇料其且復來,乃自提兵奪城東野新橋,出敵之背,金人遂遁去,追至滁,大雨雪,乃旋。獲騾馬一千五百三十一、鞍六百,衣甲旗幟稱是。授忠州團練使。
  • 24.    《宋史·卷三十八·本紀第三十八》:(開禧二年)十一月……甲戌,以鎮江副都統畢再遇為鎮江都統、權山東京東路招撫司公事。
  • 25.    《宋史·卷四百二·列傳第一百六十一》:三年,除鎮江都統制兼權山東、京東招撫司事。還至揚州,除驍衞大將軍。
  • 26.    《宋史·卷四百二·列傳第一百六十一》:金圍楚州已三月,列屯六十餘里。再遇遣將分道撓擊,軍聲大振,楚圍解。兼知揚州、淮東安撫使。
  • 27.    《宋史·卷四百二·列傳第一百六十一》:揚州有北軍二千五百人,再遇請分隸建康、鎮江軍,每隊不過數人,使不得為變。……敢死一軍,本烏合亡命,再遇能駕馭得其用。陳世雄、許俊等皆再遇所薦。張健雄恃勇桀驁,再遇狀其罪於朝,命以軍法戮之,諸將懾服。
  • 28.    《宋史·卷四百二·列傳第一百六十一》:嘉定元年,除左驍衞上將軍。和好成,累疏乞歸田裏,賜詔不允,除保康軍承宣使,降詔獎諭,尋令帶職奏事,提舉佑神觀。
  • 29.    《宋會要輯稿·職官七四》:(嘉定)四年……二月十四日,保康軍承宣使、提舉佑神觀畢再遇降一官。以臣僚言再遇以一朝之忿,片戈乃弟之命,斲喪天倫,蔑棄王憲,故有是命。既而覆被論列,遂罷宮觀。
  • 30.    《宋史·卷四百二·列傳第一百六十一》:六年,提舉太平興國宮,十年,以武信軍節度使致仕。
  • 31.    《齊東野語》:畢再遇以老病致仕,始居於霅。
  • 32.    白壽彝.《中國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7
  • 33.    《宋史·卷四百二·列傳第一百六十一》:卒,年七十。贈太尉,累贈太師,諡忠毅。
  • 34.    據劉克莊《後村集·卷四十三》中《皇宋寧宗皇帝【嘉定十一年】》所載:“正月……癸未,吏部某人等三十九人,詔並改合入官。贈武信軍節度使畢再遇太尉。賜故天章閣侍講胡瑗諡曰文昭。”則畢再遇應卒於嘉定十一年(1218年)正月前,按畢再遇於嘉定十年(1217年)致仕歸家,則其卒年應在此後不久。
  • 35.    《宋史·卷四百二·列傳第一百六十一》:再遇姿貌雄傑,早以拳力聞,屬時寢兵,無所自見。一旦邊事起,諸將望風奔衄,再遇威聲始著,遂為名將雲。
  • 36.    《宋史·卷四百二·列傳第一百六十一》:更造輕甲,長不過膝,披不過肘,兜鍪亦殺重為輕,馬甲易以皮,車牌易以木而設轉軸其下,使一人之力可推可擎,務便捷不使重遲。
  • 37.    《續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五十七·宋紀一百五十七》:再遇乃更造輕甲,長不過膝,披不過肘,兜鍪亦殺重為輕,馬甲以皮,車牌易以木,而設轉軸其下,使一人之力可推可擎,軍中甚以為便。
  • 38.    《宋會要輯稿·兵九》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7-10-11]
  • 39.    《攻媿集》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7-10-11]
  • 40.    《西山文集》  .古籍文獻網[引用日期2017-10-12]
  • 41.    《西山文集》  .古籍文獻網[引用日期2017-10-12]
  • 42.    《鶴林集》  .古籍文獻網[引用日期2017-10-12]
  • 43.    《四朝聞見錄》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10-12]
  • 44.    《鶴林玉露·卷三·乙編》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10-11]
  • 45.    《宋史·卷四百二·列傳第一百六十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5-13]
  • 46.    錢士升.二十五別史·南宋書(二):齊魯書社,2000:777
  • 47.    《續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五十七·宋紀一百五十七》:再遇令臨門作樂以示閒暇,而間出奇兵擊之。金人晝夜不得休,乃引退;再遇追至滁,大雨雪,乃還。
  • 48.    《續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五十七·宋紀一百五十七》:又嘗引金人與戰,且前且卻,至於數四,視日已晚,乃以香料煮豆布地,復前搏戰,佯敗走。金人乘勝追逐,馬飢,聞豆香,皆就食,鞭之不前;反攻之,金人死者不可勝計。
  • 49.    張尚生.兩軍對壘顯韜略 圖文版.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5-12:154
  • 50.    懸羊擊鼓巧撤兵  .天津網[引用日期2013-09-19]
  • 51.    《續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五十七·宋紀一百五十七》:又嘗與金人對壘,度金兵至者日眾,難與爭鋒,一夕拔營去,留旗幟於營,縛羊,置前足於鼓上,擊鼓有聲;金人不覺為空營,相持數日,及覺,欲追之,則已遠矣。
  • 52.    《續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五十七·宋紀一百五十七》:金人常以水櫃取勝,再遇夜縛藁人數千,衣以甲冑,持旗幟戈矛,儼立成行,昧爽,鳴鼓;金人驚視,亟放水櫃。後知其非,意甚沮。乃出攻之,金人大敗。
  • 53.    《宋人軼事彙編·卷十五》引《四朝聞見錄》:嘗延客高會,取賊肝胃烹而薦酒,又擒其魁,用火尺烙背,為棋笛琴絲之屬。
  • 54.    《宋人軼事彙編·卷十五》引《四朝聞見錄》:畢再遇建旗曰“畢將軍”。敵騎望其旗,已相顧愕視。先是敵境有畢將軍廟甚靈異,其後浸不靈。其形又絕肖,且登其號於旗,敵以為本國之神。
  • 55.    《武林舊事·卷五》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3-09-19]
  • 56.    《夢梁錄·卷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10-11]
  • 57.    金永炎.留下印記:杭州出版社,2006-09:173
  • 58.    《江南通志》  .古籍文獻網[引用日期2017-10-12]
  • 59.    《欽定續通志·卷三百九十六·列傳一百九十六》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7-10-11]
  • 60.    楊倩描 主編.宋代人物辭典 上:河北大學出版社,2015-01:10
  • 61.    畢再遇  .中國社會科學詞條庫[引用日期2023-06-2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