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方子

(南宋學者)

鎖定
李方子(1169—1226),字公晦,號果齋,李紹祖之子,李呂長孫。 [1]  福建邵武人。南宋寧宗嘉定七年(1214)甲戌科袁甫榜進士第三人。李方子為人嚴肅謹慎。初見朱熹,朱熹便對他説:“看先生為人定是沉默寡言,但心胸寬闊,律己嚴格。外表平靜,辦事果斷。”李方子就以“果”命名自己的書齋。進士及第後,調任泉州觀察推官。後任辰州通判。師友真德秀、袁甫曾經將李方子《禹貢解》奉獻給皇上,授其朝奉郎職務。
中文名
李方子
職    業
辰州通判
出生地
福建邵武
公晦

李方子人物生平

字公晦,號果齋,光澤縣烏洲人。生於宋乾道五年(1169年)。少博學能文,為人端謹純篤。從叔父西山先生李鬱學,深得其旨,朱熹許為學友。嘉定七年(1214年)進士。歷任泉州觀察推官、國子錄等職。在泉州時,真德秀以師友禮之,郡政大小事,都一一徵詢,辯論經訓至深夜不倦。
宋代規制,為官任滿,必先通書朝廷,考核後以待升遷。李方子不屑於此,宰相史彌遠聽説後十分惱怒,唆使人彈劾,李方子因此被解職歸田。在故里創雲巖書院,講論學問,學者畢集。他恪守朱熹學説,終身習究,致知力行。人譽“獨採其奧,尤精其粹”。 [2] 

李方子主要作品

著有《朱子年譜》、《禹貢解》、《傳道精語》。《宋史》有傳。 [2] 

李方子主要事蹟

李方子從小就在“家學之傳,遠有端緒”的書香門第耳濡目染,尚未成年就與其弟李文子,繼先行在武夷精舍求學的閎祖、相祖、壯祖三位叔父師從朱熹,後至考亭書院續學。熹喜其“端謹純篤,天資近道”樂其弟文子“筆力超拔,似李方子”。兄弟倆先後隨朱熹左右,承接記錄整理朱語之要。特別是李方子,深得朱熹理學要旨,被譽為在朱子學方面“獨探其奧,尤精其粹。”系朱子得意門生之一。 嘉定七年(1214),方子進士及第廷對列第三,調泉州任觀察推官。時隔三年(1217),真德秀以文殿修撰出任泉州知府。對方子非常推崇,以師友禮之。
李方子一生有兩件大事值得重視。一是在朱熹被打成“偽學黨魁”,含恨而終後,居然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撰寫《輯晦菴先生事實》,為朱熹辯護。對朱熹一生進行了全面總結,給予了高度的評價。此文步步深入,從“先生之道之至,原其所以臻斯閾者無他焉,亦曰主敬以立其中,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而敬者又貫通三者之間,所以成始而成終也。”“自孔孟以降千五百年之間,讀書者眾矣,未有窮理若此其精者也。” “自孟子沒千有餘年,而後周、程、張子出焉,歷時未久,寖失其真。及先生出,而後合濂、洛之正傳,紹鄒魯之墜緒,前聖後賢之道該編全備,其亦可謂盛矣。”“先生於是考訂訛謬,探索深微,總裁大典勒成一家之言。仰包粹古之載籍,下采近世文獻,集大成以定萬事之法。然後斯道大明如日中天,有目者皆可睹也。夫子之經得先生而正,夫子之道得先生而明。”李方子據理力爭,替朱熹鳴冤叫屈,為朱熹去世一段時間後的恢復名譽,為理學宗旨地位的復立,為後來的撥亂反正創造了氛圍。
李方子所做的第二件大事,是在朱子去世後上報朝廷並奉旨作序,印刷出版了《資治通鑑綱目》,完成了朱熹生前辛勤為之但終而未競的事業。
朱熹於1179年邀李呂上廬山講學前就已着手編撰《資治通鑑綱目》,但其生前卻未能出版。李方子於1210年在朱熹後人處得此文稿後,頂着壓力,冒着風險,整理後上報朝廷,要求准予刻印發行。八年多時間的執着、不懈,朝廷“俾方子書其所為刻之”,並奉旨作後序,府台真德秀又給予資金支持,《資治通鑑綱目》終於嘉定己卯(1219)付梓面世,完成了恩師的未競事業。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