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齊賢

編輯 鎖定
張齊賢(942年—1014年),字師亮。曹州冤句(今山東菏澤)人,後徙居洛陽(今屬河南)。北宋名臣。
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張齊賢登進士第,先後擔任通判、樞密副使、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吏部尚書、司空等職,還曾率領邊軍與契丹作戰,頗有戰績。為相前後二十一年,對北宋初期政治、軍事、外交各方面都作出了極大貢獻。史稱其“四踐兩府、九居八座,晚歲以三公就第,康寧福壽,時罕其比” [1]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張齊賢去世,年七十二。追贈司徒,諡號“文定”。有《書錄解題》、《洛陽搢紳舊聞記》傳於世。
本    名
張齊賢
別    名
張文定
師亮
所處時代
五代→北宋
民族族羣
漢人
出生地
曹州冤句
出生日期
942年
逝世日期
1014年
主要作品
《書錄解題》《洛陽搢紳舊聞記》
主要成就
出將入相;四踐兩府、九居八座
官    職
司空
追    贈
司徒
諡    號
文定

張齊賢人物生平

編輯

張齊賢早年經歷

張齊賢獻策 張齊賢獻策
張齊賢年僅三歲時就遭遇後晉末年的動亂,隨家人遷家到洛陽。他少年時雖孤貧,卻用功學習,志向遠大。張齊賢因敬慕唐初名臣李大亮的為人,因此取字為師亮。 [2] 
趙匡胤到西都,齊賢以布衣身份到趙匡胤馬前獻策,被召到行宮,齊賢以手畫地,逐條陳述十件事,分別是:下並汾;富民;封建;敦孝;舉賢;太學;籍田;選良吏;慎刑;懲奸。其中有四件符合趙匡胤的意思,張齊賢堅持認為十條都是好的,趙匡胤發怒,令武士把他拖出去了。趙匡胤回朝後,對趙光義説:“我到西都,只得到一個張齊賢罷了。我不打算授任他官職,今後可以讓他輔佐你任宰相。” [3] 

張齊賢明察活人

太平興國年(977年),趙光義開科取士,本想把齊賢錄取為前幾名,有司偶然選擇失誤,趙光義不高興。一榜進士都授任京官,於是任命齊賢以大理評事身份通判衡州。當時衡州審訊劫賊,審判後都要處死,張齊賢到任後,救活其中誤判的五人。從荊渚到桂州,水路郵遞鋪夫數千户,被郵役困苦,衣食不足,齊賢上奏減去了一半。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任職期滿回朝,恰逢趙光義親征北漢,張齊賢朝見,遷為秘書丞。忻州剛剛攻下,任命他為知州事。 [4] 

張齊賢上書直諫

太平興國五年(980年),趙光義召張齊賢回朝,改任著作佐郎,直史館,改任左拾遺。同年冬,太宗北征,議論的人都説應當速取幽薊,張齊賢上疏説:“如今海內統一,朝野安定無事,關係到陛下憂慮的,難道不是因為河東剛剛平定,駐屯軍隊太多,幽薊未被攻下,糧草運輸過勞嗎?我認為這些不足為慮。自從河東平定,我任知忻州,捕捉到契丹納米典吏,都説契丹是從山後轉運糧草到河東。據我考慮,契丹能自備軍糧,則是對於太原不是不盡力,然而太原最終被我方佔有,是因為契丹軍力不足。河東剛剛平定,人心還未安定,嵐、憲、忻、代幾州沒有軍營,敵人進攻則田地盡失,敵人侵擾邊界則守備為憂。到了國家扼守要害地方,增加壁壘,控制扼守左右邊,邊防嚴密,恩信已經實行,民心已經安寧時,敵人還跑到雁門、陽武谷來爭奪小利,其後果是他們的智力能料知的。聖人行事,一舉一動都考慮周到,百戰百勝,不如不戰而勝,如果慎重考慮,則契丹不足吞,燕薊不足取。自古邊疆之事難以處理,並非完全因為敵國,也大多由於邊吏侵擾導致的。如果邊緣諸營寨撫御得到合適人選,只要加固壁壘挖深溝濠,蓄精養鋭,以閒逸自處,我方安寧敵方勞頓,這是李牧之所以為趙所用。所謂擇卒不如擇將,任力不如任人。如果這樣則邊疆寧靜,邊疆寧靜則轉運之勞可減,轉運減則河北的百姓得到休養生息,百姓得到休養生息,則田產豐富而蠶績增加,百姓專心務農積聚糧食,充實邊疆的用度。況且敵人的心也是擇利避害的,怎麼肯跑到必死之地去作寇呢?我聽説以六合之內為家者以天下為心,哪裏有以爭尺寸之地為事,鬥強弱之勢而後已的呢?所以聖人先務本而後求末,使國內安定來抵禦敵國。百姓是本,土地是末。五帝先王,沒有不先務根本的啊。堯、舜之治沒有別的方法,在於使百姓安定並且為百姓謀利罷了。百姓安定且有利後,則遠方之人恭敬到來。陛下愛護百姓,謀利天下之心,真是堯、舜啊。我猜想羣臣大多因為纖微的利益,任用克下之術,侵擾窮苦百姓,以為有成。至於百姓的疾苦,看到了像沒有看到,聽見了像沒有聽見,招來民怨導致禍害,沒有比這更大的了。希望慎重選擇通儒,分路採訪兩浙、江南、荊湖、西川、嶺南、河東,凡是以前賦斂苛重的地方,予以改正,因循舊例謀利於百姓,使賦税課利都有利於民,可以長久實行,為聖朝立法;除去舊弊,天下諸州有不方便百姓的,委託長吏上告。膽敢照行舊法者,處以重罰。使天下百姓都知道陛下的心意,感戴陛下的恩惠,用德政來感動遠方之人,用恩惠來謀利於百姓,則遠方之人的歸服,可指日而待。” [5] 

張齊賢糾正民弊

太平興國六年(981年),任江南西路轉運副使,同年冬天,改任右補闕,加任轉運正使。齊賢到任,詢知饒、信、虔三州是出產銅、鐵、鉛、錫的地方,推求前代鑄錢法,拿饒州永平監所鑄錢為定式,每年鑄錢五十萬貫,一共用去十五萬斤銅,三十六萬斤鉛,十六萬斤錫,到朝廷當面陳述這件事,陳述詳細準確,議者不能指責。 [6] 
從前,各州罪人多械送到京城,在路上死去的有五六成。齊賢在路上遇到南劍、建昌、虔州押送的罪犯,要來案卷一看,凡不是首犯的,全部為他們解伸冤屈。於是向朝廷竭力建議,以後凡送囚犯到京城,委任明察的官吏審問,如果不實,就向原來審問的官吏問罪。從此江南送罪犯到京城的減去一大半。從前,江南各州百姓,住在官府土地上的要交地房錢,吉州沿江土地雖然沉沒,仍要交勾欄地錢,編木在水上浮居的要交水場錢,都是前代弊政,張齊賢上奏建議都免掉了。 [7] 
南唐時期,江南百姓中每户能交納税錢三千以上的人家出壯丁一人,刺臉,自備兵器送到官府,出戰就發給他,每天支給糧食二升,名為義軍。內附朝廷後,把這些人都放回家務農。到這時,言者認為這些人長期在軍中,不喜歡農事,請求派遣使者選擇人員充任軍士,連同他們的家屬送到朝廷。齊賢上言説:“江南義軍,本都是良民,橫遭黥配,無法逃避。江南攻克之後,就放回家務農,長期被皇家所苦,都喜歡農業。如果挨户搜索,不會沒有驚擾。法律崇尚固定,政事崇尚清靜,以前的赦令既然放他們歸農,不如仍然按舊敕執行。”
張齊賢身居使職,勤於糾正民弊,務行寬大之政,江南百姓都不忘思念他。召回朝廷,授任他為樞密直學士,升為右諫議大夫、籤書樞密院事。 [8] 

張齊賢大戰遼軍

主詞條:土墱寨之戰
雍熙初年(984年),張齊賢改任左諫議大夫。
雍熙三年(986年),宋軍大舉北伐,猛將楊業戰死。趙光義訪求近臣作為策應,張齊賢請求前往,即授任他為給事中、知代州,與部署潘美一起統領邊疆軍隊。當時遼兵從湖谷進攻,逼近城下,神衞都校馬正率領所部在南門外列陣,寡不敵眾,副部署盧漢贇畏懼,保營自固。齊賢選派廂軍二千人,從馬正的右面出發,慷慨誓師,以一當百,遼兵於是退卻。 [9] 
在此之前,張齊賢約潘美指揮幷州軍隊來會戰,不久,使者被遼兵捉去。張齊賢因為會期既然泄露,並且考慮到潘美的軍隊會被遼所襲。後來潘美派的使者到,説軍隊已從幷州出發,到了柏井,接到密詔,東邊部隊在君子館遭到失敗,幷州全軍不許出戰,已經回到幷州了。當時遼兵遍山,張齊賢説:“敵人只知道潘美要來會師,而不知道潘美已退兵。”於是把使者關閉在密室,半夜派出軍隊二百人,每人拿一面旗幟,背一束草,離州城西南三十里,打出旗幟燃燒乾草。遼兵遠遠看見火光有旗幟,以為是幷州部隊到了,驚駭而逃走。張齊賢先在土磴砦埋下二千伏兵,襲擊大敗遼軍,擒俘遼軍北大王的兒子一人,帳前舍利一人,殺敵數百,俘獲二千匹戰馬及很多兵器。捷報上奏,齊賢把功勞歸於盧漢贇。 [10] 
端拱元年(988年)冬天,授任工部侍郎。遼兵又從大石路往南侵犯,張齊賢預先選擇廂兵一千人分為二支,分別駐紮在繁畤、崞縣。下令説:“代西有敵人,則崞縣的部隊出戰,代東有敵人,則繁畤的部隊出戰。戰鬥發生後,則郡中部隊集合作戰。”到此時,遼兵果然被駐紮在繁畤的部隊打敗。 [11] 

張齊賢出將入相

端拱二年(989年),建立屯田制。張齊賢兼任河東制置方田都部署,經宰相趙普力薦,被召入朝,授刑部侍郎、樞密副使 [12] 
淳化二年(991年)夏天,任參知政事。幾個月後,授任吏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張齊賢的母親孫氏年紀有八十多歲,封為晉國太夫人,每次入宮朝見,趙光義歎服説:“婆婆有福,生得好兒,為國家分憂。” [13]  常常下手詔慰問,給與賞賜,朝官們都感到他家很榮幸。 [14] 
當初,王延德與朱貽業一同掌管京城糧倉,想求任地方官,朱貽業與參政李沆是親家,就向李沆請託,李沆替他向張齊賢請託,張齊賢告訴了趙光義。趙光義因為王延德曾經奉事晉王府,厭惡他不自己陳述請求而委託執政大臣,召見並斥責了他。王延德、朱貽業都瞞着不説實情,張齊賢不想連累李沆,單獨承擔責任。
淳化四年(993年)六月,罷前職任尚書左丞。十月,命他知定州,張齊賢因為母親年老不願去。不久,遭母喪,水漿不入口者七天,從此每天只吃一碗粥,守喪期間一直不吃酒肉蔬果。不久轉任禮部尚書、知河南府,當時監獄有死犯將處決,張齊賢到任後,馬上辨明案情而放了他。三天後,改任知永興軍。當時閤門祗候趙贊因為議論政事得到趙光義寵幸,提點關中糧食,所做多豪橫不法。張齊賢論奏列舉他的罪狀,終於伏法。不久改任知襄州,又改任知荊南,又改任知安州。一年後,加任刑部尚書。 [15] 
趙恆即位,召他入朝授任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曾經向趙恆從容講説帝王之道,而推究其所以然的根本,並且説:“我受陛下異常恩遇,所以加倍報答。”趙恆説:“我認為帝王之道無跡可循,只要政事適當則近於帝王之道啊。”當時他的親戚中有人因分財不均互相訴訟,又入宮告狀。齊賢説:“這不是台府能決斷的,我請求自己處治。”趙恆表示同意。張齊賢坐在相府裏,召訴訟的人來問道:“你是認為他家分得多,你家分得少嗎?”回答説“:是。”命他寫下名字。於是召來兩個官吏,令甲家到乙家住宅,乙家到甲家住宅,財物不能移動,分書交易。第二天上奏給趙恆,趙恆非常高興地説:“我本來知道非你不能決定。”郊祀禮後,加任門下侍郎。與李沆同事,不和。因冬至日朝會時醉酒失儀,免去相位。 [16] 

張齊賢明於料事

鹹平四年(1001年),李繼遷攻陷清遠軍,趙恆任命齊賢為涇、原等州軍安撫經略使,以右諫議梁顥為他的副手。張齊賢上言説:“清遠軍陷沒以來,青岡砦被燒棄之後,靈武郡援兵阻隔勢力孤單,這是繼遷所窺伺而一定到的地方。以事勢而論,討伐則力不足,防禦則有餘。沒有別的方法,蕃部大族首領向來與李繼遷有矛盾,不如給他們官職,誘以貨利,用恩信交結他們,並且以利害激發他們,則山西之蕃部族帳,無不傾心為朝廷出力。我所統率的十二個州、軍,現有二萬士兵,如果加上沿疆料柬本城等軍,又得五萬多人,招致蕃部,其數又超過十幾萬人。只要敵人出動,我方歸守,敵人東備我方則擊其西,使他們奔走不暇,怎能成為我方禍患呢?現在靈武軍民一起不超過六七萬,陷於危亡的境地,如果繼遷明年春天在我方未集中兵力以前,發兵救援靈武,全部出動其軍隊,併力圍攻,則靈州城一定難以固守。萬一靈州城失陷,敵人聲勢會大增,即使多聚軍隊,廣積財貨,也難保必勝。我之所以請求封潘羅支為六穀王,是恐怕繼遷早晚用兵斷絕他賣馬之路。如果朝廷使者能見到潘羅支,則泥埋等族,西南遠蕃,不難招集。西南既受命,而邊緣之軍勢大張,則鄜、延、環、慶之淺蕃,原、渭、鎮戎之熟户,自然歸化。然後讓他們與野戰部隊及駐紮軍隊互相聲援,那麼李繼遷聽説後,必定不敢在靈州、河西駐紮軍隊。萬山如果敗退,則賀蘭蕃部也慢慢叛離繼遷。如果説名器不可以假人,爵賞不可以濫及,這是聖人治國的常道,不是隨時事變化應變的法則。” [17] 
張齊賢又請求調來江淮、荊湘丁壯八萬加強防禦,朝廷議論認為動搖民心,並且湖泊之鄉的人遠戍西鄙也不方便,這件事就停止不辦了。 [18] 
張齊賢又説:“靈州地處邊隅,當城鎮還完好、磧路還未阻塞時,朝廷內外已經説應當放棄,從繼遷叛亂以來,危困越發厲害。南距鎮戎約五百多里,東離環州僅六七天路程,如此畏途,不必攻奪,則城中之民怎麼出來,城中之兵又怎麼回去?想保護城中軍民,按理應當接應。為今之計,如果能增加精兵,以合西邊駐屯、換防的軍隊,接着以原、渭、鎮戎的軍隊,率領山西熟户從東界進入,嚴約會師日期,兩路並進,假如繼遷分兵抵抗,我方則乘機而易攻。況且在路途奔波,首尾難顧,千里趨利,不失敗就會被俘。我認為兵鋒未交,而靈州之圍自解。然後遷移靈州軍民到在蕭關、武延川險要地方設立的營寨居住,這樣做則蕃漢人士之心有所依賴。等到叛亂平定後,仍回到舊州,然後指揮蕃漢之兵,乘機進攻,則成功不難。”朝廷不能用他的計策。不久,靈武果然失陷。 [19] 

張齊賢宦海沉浮

鹹平四年(1001年)閏十二月,授任右僕射、判汾州兼經略使 [20]  ,不出發,改為判永興軍兼馬步軍部署。當時薛居正的兒子薛惟吉的妻子柴氏早年守寡,把她家的財產及書籍論告都儲藏起來,打算改嫁張齊賢。薛惟吉的兒子安上為此上訴。趙桓不想理睬這件事,命司門員外郎張正倫前去訊問,柴氏的回答與安上的訴狀不同。把這件事交給御史,發覺是張齊賢的兒子太子中舍張宗誨教柴氏這樣説。張齊賢因此被貶為太常卿、分司西京,張宗誨貶為海州別駕。 [21] 
景德初年(1004年),重新升齊賢為兵部尚書、知青州。趙恆到澶淵,任命他兼任青、淄、濰三州安撫使。
景德二年(1005年),改任吏部尚書。張齊賢上疏説:“我在先朝時,常憂慮靈、夏兩鎮會被繼遷併吞,議事者認為我的憂慮太過分了,大略列舉往事以明本末。當時大臣們都以為繼遷只是懷戀祖輩舊地,別無他心,先帝任命他為銀州廉察,以滿足他的心願。到陛下賜給他銀、夏二州土地,寵任為節度,從此奸威愈滋,逆志尤兇。多次阻斷靈州糧路,又侵擾邊境城池,幾年之間,靈州終於被他吞沒。當靈池、清遠軍即將陷沒時,我正接受經略的使命。我認為對付繼遷需要一兩處強大蕃族與之為敵,這乃是用蠻夷對付蠻夷,古今之上策。於是請求朝廷以六穀王名目封潘羅支,使他效力。當時朝廷親信大臣意見,全然與我的計謀不同,從中阻撓。到繼遷被潘羅支射殺後,邊患才算稍稍平息。現在繼遷的兒子德明像以往那樣攻劫城池,析靅游龍缽等人又都在他的軍中,他們志向也似乎不小。我憂慮的是德明乘皇上到東方之際,去進攻六穀,則瓜、沙、甘、肅、于闐幾處漸漸被他控制。如果潘羅支還在,則德明不足為慮;現在潘羅支已死,廝鐸督恐怕不是他的對手。希望委任大臣經制其事。” [22] 

張齊賢無疾而終

張齊賢跟從趙恆到東邊封禪回朝後,被授任為右僕射。當時建築玉清昭應宮,張齊賢説畫瑞符,有損自謙之理,又違背奉天之意,多次請求停止此項工程。 [23] 
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出京判河陽軍,跟從趙恆祭祀汾陰回朝,升為左僕射。 [24] 
大中祥符五年(1011年),換任回朝,請求歸家養老,以司空銜退休。入宮辭別時便坐,剛拜見就仆倒地上,真宗急忙阻止他,允許他的兩個兒子扶持着上殿,命令給他加上三個坐墊。回到洛陽,購置裴度午橋莊,莊中有很多池榭松竹,張齊賢每天與親朋舊友喝酒吟詩,心情很曠達閒適。 [25]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六月,張齊賢無疾而終,終年七十二歲。真宗聞訊後頗為悲傷,派入內殿頭邵文雅緻祭,並饋贈財物及布帛、粟、麥等。追贈司徒,為他廢朝二日。 [26]  皇祐四年(1052年),追諡“文定”。 [27-28] 

張齊賢人物評價

編輯

張齊賢總評

張齊賢容貌豐碩,議論慷慨,有大略,以忠君為己任,留心刑獄,被他救活的人很多。喜歡提獎寒門雋士。他曾舉薦隱士种放,使其得受寵待。張齊賢四次在兩府、九次在八座(尚書)任職,以三公銜退休,康寧福壽,當時很少有人可與比擬,他晚年致仕後亦自稱“四登兩府九尚書” [29]  。但張齊賢為相時,興起幾宗大案,又與寇準互相傾軋,人們有時因這件事看不起他。 [30] 

張齊賢歷代評價

趙匡胤:我幸西都,唯得一張齊賢爾。我不欲爵之以官,異進可使帗汝為相也。 [31] 
趙普:①齊賢素藴機謀,兼全德義,從來差遣,未盡器能。慮淹經國之才,堪副濟時之用,如當重委,必立殊功。 [32]  ②齊賢德義,素為鄉里所推,而又深知福業,謹擇交遊,中外卿士,舉無出其右者。 [12] 
趙光義:臨事能斷,好謀而成,再總樞機,備觀獻替。勵蹇蹇之節,知無不為;體恂恂之規,動必由禮。而皆久積問望,深練謨明。……以昉畫一之法,足以申昭舊章;以齊賢不貳之心,足以斟酌元化。 [33]  ②服膺儒術,防名清途。久參宥密之司,嘗委折衝之寄。毎好談於方略,輒自許於功名。 [33] 
趙恆:早事先朝,歷登二府。藹然碩望,久服大寮。肆朕纂承,熟聞風采。爰旌舊德,俾贊鴻機。冠乎政庭,付以樞柄。使予垂拱而治者,茲有望於良弼也。 [33] 
歐陽修:張齊賢形體魁肥,飲食兼數人,然其為相嘗有邊功,國朝宰相惟宋琪與齊賢知邊事。 [34] 
司馬光:倜儻有大度。 [35] 
王稱:李昉為多遜所毀而不較防正,為張紳所污而不辨;齊賢為同列所累而不言。嗟乎,君子哉!非甚盛徳蔑以加。此三人者,俱名宰相,又能引年謝事,優遊林泉,以佚其老。其處進退之際,綽然有餘裕矣。 [36] 
袁燮:祖宗之際,張齊賢入仕不十年而位輔相,錢若水由同州推官再朞而登樞筦。其餘名臣若向敏中、石熈載、劉昌年、宋琪,皆自下位而擢之高位;張去華王化基範杲楊大雅,皆由薦而置之要職。至於种放孫復胡瑗之徒,又起草萊而並躋顯仕,此豈專用資格也。
脱脱:太宗勵精庶政,注意輔相,以昉舊德,亟加進用,繼擢蒙正、齊賢,迭居相位;復進黃中,俾參大政。而四臣者將順德美,修明庶政,以致承平之治,可謂君臣各盡其道者矣。君子謂李昉為多遜所毀而不校,蒙正為張紳所污而不辨,齊賢為同列所累而不言,黃中多所薦引而不有其功,此固人之所難也。而況四臣者皆賢宰輔,又能進退有禮,皆以善終,非盛德君子,其孰能與於斯? [31] 
王夫之:夫齊賢既知其不可,而不以去就爭之,何也?嗚呼!舍此,而宋之事無可為矣。 [37] 
朱軾:齊賢之用兵,臨敵制勝,變化若神。雖武夫徤將,有所不逮。及其涖民施政,(闕)清淨務簡易,去民所疾苦。是以所居民樂,所去民思,何其能也。兩登政府,輒以事罷,其亦有未竟其用者歟?籌邊事千里外,若眼見。使施行其言,裨益不少,無同所見者,故卒不行。古所稱才士者,齊賢蓋其人歟? [38] 
蔡東藩靈武為河西要塞,豈可輕棄。何亮一疏,言之甚明,而張齊賢、李沆等,俱主張棄地,實書生畏葸迂談耳。 [39] 

張齊賢個人作品

編輯
張齊賢有文集五十卷、奏議二十卷及《太平雅編》兩卷、《同歸小説》十卷,多已不傳。 [40]  今存《書錄解題》、《洛陽搢紳舊聞記》傳於世。《全宋詩》錄其詩八首。 [41] 
張齊賢詩作<br>
答西京留守惠花酒》《華清宮》《石將軍南征賦贈》《御書飛白玉堂之署三體宸章並宣禁苑睹茲盛事輒動斐然》《豫章胡氏華林書堂》《贈賀蘭棲真》《致仕後戲贈故人》《自警詩
表格參考資料: [29] 

張齊賢軼事典故

編輯

張齊賢不忘舊恩

張齊賢年輕時,家中貧困,父親去世無法埋葬,河南縣吏替他辦喪事,齊賢非常感激他,以兄禮奉事他,即使顯貴也不變。仲兄張昭度曾經教他經書,張昭度去世後,張齊賢上表請求追贈他光祿寺丞。他又曾經投靠太子少師李肅家,李肅死後,替他辦理喪事,逢年過節祭祀他。趙普因而向趙光義推薦齊賢,未被重用,趙普就在皇上面前述説上述事實,説:“陛下如果進用齊賢,那麼齊賢今後感恩,更會有過於此。”趙光義非常高興,於是重用他。 [42] 

張齊賢求—醉飽

張齊賢還是布衣平民時,自己一個人沒錢了,都沒錢住旅店。有一次,有一夥強盜,有十多人,在旅店裏面吃吃喝喝,住店的人嚇得連跑帶躲。張齊賢直接走過去做了個揖,説:“我窮人一個,想和各位一起吃個酒足飯飽,可以麼?”強盜們很高興地説:“秀才你肯委屈自己,有什麼不可以?看看我們都是粗人,還怕你笑話呢。”就給他讓座。張齊賢説:“做強盜的,不是卑鄙的人,都是世上的英雄。我也是一個豪爽的人,各位又何必參與呢?”就拿了個大碗倒酒喝,一飲而盡,這樣連喝三碗。又拿了個豬肘子,用手指分成幾段嚼着吃,吃得像虎狼一樣。這羣盜賊看傻了,都嘀咕:“真是個宰相的料子。要不然,怎麼能這樣不拘小節呢!改天管理天下,要記得我們都是不得已當了強盜啊,但願能早點交這樣的朋友。”都送上值錢的東西。張齊賢都收下了,滿載而歸。 [35] 

張齊賢激濁揚清

張齊賢家舉行宴會,一個僕人偷了若干件銀器藏在懷裏,張齊賢在門簾後看見卻不過問。後來,張齊賢晚年任宰相,他家的僕人很多也升遷了,只有那位僕人竟沒有官職俸祿。於是這個奴僕乘空閒時間跪在張齊賢面前説:“我侍候您時間最長,比我後來的人都已經封官,您為什麼獨獨遺忘了我呢?”於是哭泣不停。張齊賢同情地説:“我本來不想説,你又會怨恨我。你還記得在江南時,你偷盜銀器的事嗎?我將這件事藏在心中近三十年沒有告訴過別人,即使你自己也不知道。我現在位居宰相,任免官員,激勵賢良,斥退貪官污吏,怎能推薦一個小偷做官呢?看在你侍候了我很長時間,現在給你三十萬錢,你離開我這兒,自己選擇一個地方安家吧。因為我既然揭發這件過去的事,你也必然有愧於我而無法再留下。“僕人十分震驚,哭着拜別而去。 [43] 

張齊賢親屬成員

編輯

張齊賢父母

父親:張金仁。
母親:孫氏,晉國太夫人。

張齊賢兄弟

仲兄:張昭度。

張齊賢兒子

張宗信,官至內殿崇班。 [44] 
張宗理,官至大理寺丞。 [44] 
張宗諒,官至殿中丞。 [44] 
張宗簡,官至閤門祗候。 [44] 
張宗訥,官至太子中舍。 [44] 
張宗禮,被認為是張齊賢諸子中最賢之人,雖然歷次登朝為官,但害怕羈束,所以常常住在鄉間。 [44] 

張齊賢史料記載

編輯
《張文定公齊賢傳》 [1] 
隆平集·卷四》 [45] 
東都事略·卷三十二·列傳第十五》 [36] 
宋史·卷二百六十五·列傳第二十四》 [31] 
參考資料
  • 1.    《名臣碑傳琬琰集》  .殆知閣[引用日期2016-10-29]
  • 2.    《宋史》:張齊賢,曹州冤句人。生三歲,值晉亂,徙家洛陽。孤貧力學,有遠志,慕唐李大亮之為人,故字師亮。
  • 3.    《宋史》:太祖幸西都,齊賢以布衣獻策馬前,召至行宮,齊賢以手畫地,條陳十事:曰下並、汾,曰富民,曰封建,曰敦孝,曰舉賢,曰太學,曰籍田,曰選良吏,曰慎刑,曰懲奸。內四説稱旨,齊賢堅執以為皆善,上怒,令武士拽出之。及還,語太宗曰:“我幸西都,唯得一張齊賢爾。我不欲爵之以官,異進可使帗汝為相也。”
  • 4.    《宋史》:太宗擢進士,欲置齊賢高第,有司偶失掄選,上不悦,一榜盡與京官,於是齊賢以大理評事通判衡州。時州鞫刼盜,論皆死,齊賢至,活其失入者五人。自荊渚至桂州,水遞鋪夫數千户,困於郵役,衣食多不給,論奏減其半。四年,代還,會親征晉陽,齊賢上謁,遷秘書丞。忻州新下,命知州事。
  • 5.    《宋史》:明年召還,改著作佐郎,直史館,改左拾遺。冬,車駕北征,議者皆言宜速取幽薊,齊賢上疏曰: 方今海內一家,朝野無事。關聖慮者,豈不以河東新平,屯兵尚眾,幽燕未下,輦運為勞?臣愚以為此不足慮也。自河東初下,臣知忻州,捕得契丹納米典吏,皆雲自山後轉般以授河東。以臣料,契丹能自備軍食,則於太原非不盡力,然終為我有者,力不足也。河東初平,人心未固,嵐、憲、忻、代未有軍砦,入寇則田牧頓失,擾邊則守備可虞。及國家守要害,增壁壘,左控右扼,疆事甚嚴,恩信已行,民心已定,乃於雁門陽武谷來爭小利,此其智力可料而知也。聖人舉事,動在萬全,百戰百勝,不若不戰而勝,若重之慎之,則契丹不足吞,燕薊不足取。自古疆埸之難,非盡由敵國,亦多邊吏擾而致之。若緣邊諸砦撫御得人,但使峻壘深溝,畜力養鋭,以逸自處,寧我致人,此李牧所以用趙也。所謂擇卒不如擇將,任力不如任人。如是則邊鄙寧,邊鄙寧則輦運減,輦運減則河北之民獲休息矣。民獲休息,則田業增而蠶績廣,務農積穀,以實邊用。且敵人之心固亦擇利避害,安肯投諸死地而為寇哉? 臣聞家六合者以天下為心,豈止爭尺寸之事,角強弱之勢而已乎?是故聖人先本而後末,安內以養外。人民,本也,疆土,末也。五帝三王,未有不先根本者也。堯、舜之道無他,在乎安民而利之爾。民既安利,則遠人斂衽而至矣。陛下愛民人、利天下之心,真堯、舜也。臣慮羣臣多以纖微之利,克下之術,侵苦窮民,以為功能。至於生民疾苦,見之如不見,聞之如不聞,斂怨速尤,無大於此。伏望慎擇通儒,分路採訪兩浙、江南、荊湖、西川、嶺南、河東,凡前日賦斂苛重者,改而正之,因而利之,使賦税課利通濟,可經久而行,為聖朝定法;除去舊弊,天下諸州有不便於民者,委長吏以聞。敢循故常者,重置之法。使天下耳目皆知陛下之心,戴陛下之惠,以德懷遠,以惠利民,則遠人之歸,可立而待也。
  • 6.    《宋史》:六年,為江南西路轉運副使,冬,改右補闕,加正使。齊賢至官,詢知饒、信、虔州土產銅、鐵、鉛、錫之所,推求前代鑄法,取饒州永平監所鑄以為定式,歲鑄五十萬貫,凡用銅八十五萬斤,鉛三十六萬斤,錫十六萬斤,詣闕面陳其事,敷奏詳確,議者不能奪。
  • 7.    《宋史》:先是,諸州罪人多錮送闕下,路死者十常五六。齊賢道逢南劍、建昌、虔州所送,索牒視之,率非首犯,悉伸其冤抑。因力言於朝,後凡送囚至京,請委強明吏慮問,不實,則罪及原問官屬。自是江南送罪人者為減太半。 先是,江南諸州小民,居官地者有地房錢,吉州緣江地雖淪沒,猶納勾欄地錢,編木而浮居者名水場錢,皆前代弊政,齊賢悉論免之。
  • 8.    《宋史》:初,李氏據有江南,民户税錢三千已上者户出丁一人,黥面,自備器甲輸官庫,出即給之,日支糧二升,名為義軍。既內附,皆放歸農。至是,言者以為此輩久在行伍,不樂耕農,乞遣使選充軍伍,並其家屬送闕下。齊賢上言:“江南義軍,例皆良民,橫遭黥配,無所逃避。克復之後,便放歸農,久被皇風,並皆樂業。若逐户搜索,不無驚擾。法貴有常,政尚清淨,前敕既放營農,不若且仍舊貫。”齊賢居使職,勤究民弊,務行寬大,江左人思之不忘。召還,拜樞密直學士,擢右諫議大夫、籤書樞密院事。
  • 9.    《宋史》:雍熙初,遷左諫議大夫。三年,大舉北伐,代州楊業戰沒。**近臣以策,齊賢請行,即授給事中、知代州,與部署潘美同領緣邊兵馬。是時遼兵自湖谷入寇,薄城下,神衞都校馬正以所部列南門外,眾寡不敵,副部署盧漢贇畏懦,保壁自固。齊賢選廂軍二千,出正之右,誓眾慷慨,一以當百,遼兵遂卻。
  • 10.    《宋史》:先是,約潘美以並師來會戰,無何,間使為遼人所得。齊賢以師期既漏,且虞美眾為遼所乘。既而美使至,雲師出幷州,至柏井,得密詔,東師敗績於君子館,並之全軍不許出戰,已還州矣。於時遼兵塞川,齊賢曰:“賊知美之來,而不知美之退。”乃閉其使密室,中夜發兵二百,人持一幟,負一束芻,距州城西南三十里,列幟然芻。遼兵遙見火光中有旗幟,意謂並師至矣,駭而北走。齊賢先伏步兵二千於土磴砦,掩擊大敗之,擒其北大王之子一人,帳前舍利一人,斬數百級,獲馬二千、器甲甚眾。捷奏,且歸功漢贇。
  • 11.    《宋史》:端拱元年冬,拜工部侍郎。遼人又自大石路南侵,齊賢預簡廂兵千人為二部,分屯繁畤、崞縣。下令曰:“代西有寇,則崞縣之師應之;代東有寇,則繁畤之師應之。比接戰,則郡兵集矣。”至是,果為繁畤兵所敗。
  • 12.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三十》(端拱二年)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1-15]
  • 13.    《攻媿集》:太宗賜張文定齊賢母詔曰:“婆婆有福,生得好兒,為國家分憂。”
  • 14.    《宋史》:二年,置屯田,領河東制置方田都部署,入拜刑部侍郎、樞密副使。淳化二年夏,參知政事,數月,拜吏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齊賢母孫氏年八十餘,封晉國太夫人,每人謁禁中,上嘆其福壽、有令子,多手詔存問,加賜與,搢紳榮之。
  • 15.    《宋史》:初,王延德與朱貽業同掌京庾,欲求補外,貽業與參政李沆有姻婭,託之以請於沆,沆為請於齊賢,齊賢以聞。太宗以延德嘗事晉邸,怒其不自陳而幹祈執政,召見詰責。延德、貽業皆諱不以實對,齊賢不欲累沆,獨任其責。四年六月,罷為尚書左丞。十月,命知定州,以母老不願往。未幾,丁內艱,水漿不入口者七日,自是日啖粥一器,終喪不食酒肉蔬果。尋復轉禮部尚書、知河南府。時獄有大辟將決,齊賢至,立辨而釋之。三日,徙知永興軍。時合門祗候趙贊以言事得幸,提點關中芻糧,所為多豪橫。齊賢論列其罪,卒抵於法。俄徙襄州,移荊南,又徙安州。逾年,加刑部尚書。
  • 16.    《宋史》:真宗即位,召拜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嘗從容為上言皇王之道,而推本其所以然,且言:"臣受陛下非常恩,故以非常為報。"上曰:"朕以為皇王之道非有跡,但庶事適治道則近之矣。"時戚里有分財不均者更相訟,又入宮自訴。齊賢曰:"是非台府所能決,臣請自治。"上俞之。齊賢坐相府,召訟者問曰:"汝非以彼所分財多、汝所分少乎?"曰:"然。"命具款。乃召兩吏,令甲家入乙舍,乙家入甲舍,貨財無得動,分書則交易之。明日奏聞,上大悦曰:"朕固知非君莫能定者。"郊祀,加門下侍郎。與李沆同事,不相得。坐冬至朝會被酒失儀,免相。
  • 17.    《宋史》:四年,李繼遷陷清遠軍,命為涇、原等州軍安撫經略使,以右司諫梁顥為之副。齊賢上言謂:"清遠軍陷沒以來,青岡砦燒棄之後,靈武一郡,援隔勢孤,此繼遷之所覬覦而必至者也。以事勢言之,加討則不足,防遏則有餘。其計無他,蕃部大族首領素與繼遷有隙者,若能啖以官爵,誘以貨利,結之以恩信,而激之以利害,則山西之蕃部族帳,靡不傾心朝廷矣。臣所領十二州軍,見二萬餘人,若緣邊料柬本城等軍,更得五萬餘人,招致蕃部,其數又逾十數萬。但彼出則我歸,東備則西擊,使之奔走不暇,何能為我患哉?今靈武軍民不翅六七萬,陷於危亡之地,若繼遷來春於我兵未舉之前,發兵救援靈武,盡驅其眾,併力攻圍,則靈州孤城必難固守。萬一失陷,賊勢益增,縱多聚甲兵,廣積財貨,亦難保必勝矣。臣所以乞封潘羅支為六穀王而厚以金帛者,恐繼遷旦暮用兵斷彼賣馬之路也。苟朝廷信使得達潘羅支,則泥埋等族、西南遠蕃,不難招集。西南既廩命,而緣邊之勢張,則鄜、延、環、慶之淺蕃,原、渭、震戎之熟户,自然歸化。然後使之與對替甲兵及駐泊軍馬互為聲援,則萬山聞之,必不敢於靈州、河西頓兵矣。萬山既退,則賀蘭蕃部亦稍稍叛繼遷矣。若曰名器不可以假人,爵賞不可以濫及,此乃聖人為治之常道,非隨時變易之義也。"
  • 18.    《宋史》:齊賢又請調江淮、荊湘丁壯八萬以益防禦,朝議以為動搖,兼澤國人民,遠戍西鄙亦非便,計遂寢。
  • 19.    《宋史》:齊賢又言:"靈州斗絕一隅,當城鎮完全、磧路未梗之時,中外已言合棄,自繼遷為患已來,危困彌甚。南去鎮戎約五百餘里,東去環州僅六七日程,如此畏途,不須攻奪,則城中之民何由而出,城中之兵何由而歸?欲全軍民,理須應接。為今之計,若能增益精兵,以合西邊屯駐、對替之兵,從以原、渭、鎮戎之師,率山西熟户從東界而入,嚴約師期,兩路交進。設若繼遷分兵以應敵,我則乘勢而易攻。且奔命途道,首尾難衞,千里趨利,不敗則禽。臣謂兵鋒未交,而靈州之圍自解。然後取靈州軍民,而置砦於蕭關、武延川險要處以僑寓之,如此則蕃漢士人之心有所依賴。裁候平寧,卻歸舊貫,然後縱蕃漢之兵,乘時以為進退,則成功不難矣。"時不能用。未幾,靈武果陷。
  • 20.    杜大圭《名臣碑傳琬琰集》下編卷2《張文定公齊賢傳》載:鹹平四年(公元1001年)閏十二月,張齊賢“拜右僕射、判邠州兼經略使。”
  • 21.    《宋史》:閏十二月,拜右僕射、判汾州,不行,改判永興軍兼馬步軍部署。時薛居正子惟吉妻柴氏無子早寡,盡畜其貨產及書籍論告,欲改適齊賢。惟吉子安上訴其事,上不欲置於理,命司門員外郎張正倫就訊,柴氏所對與安上狀異。下其事於御史,乃齊賢子太子中舍宗誨教柴氏為詞。齊賢坐責太常卿、分司西京,宗誨貶海州別駕。
  • 22.    《宋史》:景德初,起為兵部尚書、知青州。上幸澶淵,命兼青、淄、濰州安撫使。二年,改吏部尚書。上疏言曰:"臣在先朝,常憂靈、夏兩鎮終為繼遷併吞,言事者以臣所慮為太過,略舉既往之事以明本末。當時臣下皆以繼遷只是懷戀父祖舊地,別無他心,先帝與以銀州廉察,庶滿其意。爾後攻劫不已,直至降麟、府州界八部族蕃酋,又脅制賀蘭山下帳族,言事者猶謂封獎未厚。洎陛下賜以銀、夏土壤,寵以節旄,自此奸威愈滋,逆志尤暴。屢斷靈州糧路,復撓緣邊城池,數年之間,靈州終為吞噬。當靈池、清遠軍垂欲陷沒,臣方受經略之命。臣思繼遷須是得一兩處強大蕃族與之為敵,此乃以蠻夷攻蠻夷,古今之上策也。遂請以六穀名目封潘羅支,俾其展效。其時近臣所見,全與臣謀不同,多為沮撓。及繼遷為潘羅支射殺,邊患謂可少息。今其子德明依前攻劫,析逋游龍缽等盡在部下,其志又似不小。臣慮德明乘大駕東幸之際,去攻六穀,則瓜、沙、甘、肅、于闐諸處漸為控制矣。向使潘羅支尚在,則德明未足為虞;今潘羅支已亡,廝鐸督恐非其敵。望委大臣經制其事。"
  • 23.    《宋史》:從東封還,復拜右僕射。時建玉清昭應宮,齊賢言繪畫符瑞,有損謙德,又違奉天之意,屢請罷其役。
  • 24.    《宋史》:三年,出判河陽,從祀汾陰還,進左僕射。五年,代還,請老,以司空致仕。入辭便坐,方拜而僕,上遽止之,許二子扶掖升殿,命益坐茵為三。
  • 25.    《宋史》:歸洛,得裴度午橋莊,有池榭松竹之盛,日與親舊觴詠其間,意甚曠適。
  • 26.    《張文定公齊賢傳》:七年六月,無疾而終,年七十二,上聞訃悼之,遣入內殿頭邵文雅緻祭賻,以布帛五百疋、粟、麥稱是,贈司徒,廢朝二日。
  • 27.    《宋史》:七年夏,薨,年七十二。贈司徒,諡文定。
  • 28.    《續資治通鑑·卷五十四·宋紀五十四》:(皇祐五年七月)考功議上故司空致仕張齊賢諡曰文定,右僕射陳堯叟曰文忠,太子太傅致仕辛仲甫諡曰康節,贈吏部尚書温仲舒諡曰恭肅,贈户部尚書錢若水諡曰宣靖,贈刑部尚書宋湜諡曰恭質,右屯衞上將軍王嗣宗諡曰景莊,威塞節度使馮守信諡曰勤威。自齊賢而下,皆祖宗舊臣也,已葬而未諡,至是其家始請之。
  • 29.    《全宋詩·卷四百九十七》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7-12-16]
  • 30.    《宋史》:齊賢姿儀豐碩,議論慷慨,有大略,以致君自負。留心刑獄,多所全活。喜提獎寒雋。种放之起,齊賢所薦也。齊賢四踐兩府,九居八座,以三公就第,康寧福壽,時罕其比。居相日,數起大獄,又與寇準相傾,人或以此少之。
  • 31.    《宋史·卷二百六十五·列傳第二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0-01]
  • 32.    《宋史全文·卷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12-16]
  • 33.    《宋宰輔編年錄》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7-12-16]
  • 34.    《歐陽修集·卷一百三十》  .殆知閣[引用日期2017-08-22]
  • 35.    《涑水記聞》:張齊賢為布衣時,倜儻有大度.然孤貧落魄,常舍道上逆旅。有羣盜十餘人,飲食於逆旅之間,居人皆惶恐竄匿;齊賢徑前揖之,曰:“賤子貧困,欲就諸大夫求—醉飽,可乎?”盜喜曰:“秀才乃肯自屈,何不可者?顧吾輩粗疏,恐為秀才笑耳。”即延之坐。齊賢曰:“盜者,非齷齪兒所能為也,皆世之英雄耳。僕亦慷慨士,諸君又何間焉?”乃取大碗,滿酌飲之,一舉而盡,如是者三。又取豚肩,以指分為數段而啖之,勢若狼虎。羣盜視之愕眙,皆諮嗟曰:“真宰相器也。不然,何能不拘小節如此也!他日宰制天下,當念吾曹皆不得已而為盜耳,願早自結納。”競以金帛遺之。齊賢皆受不讓,重負而返。
  • 36.    《東都事略·卷三十二·列傳第十五》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6-10-29]
  • 37.    宋論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0-02]
  • 38.    《史傳三編》  .古籍文獻網[引用日期2016-12-08]
  • 39.    宋史演義:收番部叛王中計 納忠諫御駕親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10-29]
  • 40.    《張文定公齊賢傳》:有集五十卷、奏議二十卷、《太平雅編》兩卷、《同歸小説》十卷。
  • 41.    傅璇琮等.《全宋詩》: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06
  • 42.    《宋史》:少時家貧,父死無以為葬,河南縣吏為辦其事,齊賢深德之,事以兄禮,雖貴不替也。仲兄昭度嘗授齊賢經,及卒,表贈光祿寺丞。又嘗依太子少師李肅家,肅死,為營葬事,歲時祭之。趙普嘗薦齊賢於太宗,未用,普即具前列事,以謂:“陛下若進齊賢,則齊賢他日感恩,更過於此。”上大悦,遂大用。
  • 43.    《昨非庵日纂》:張齊賢家宴,一奴竊銀器數事於懷中,文定自簾下孰視不問爾。後文定晚年為宰相,門下廝役往往侍班行,而此奴竟不沾祿。奴隸間再拜而告曰:“某事相公最久,凡後於某者皆得官矣。相公獨遺某,何也?“因泣下不止。齊賢憫然語曰:“我欲不言,爾乃怨我。爾憶江南日盜吾銀器數事乎?我懷之三十年不以告人,雖爾亦不知也。吾備位宰相,進退百官,志在激濁揚清,敢以盜賊薦耶?念汝事吾日久,今予汝錢三百千,汝其去吾門下,自擇所安。蓋吾既發汝平昔之事,汝其有愧於吾而不可復留也。“奴震駭,泣拜而去。
  • 44.    《宋史》:齊賢諸子皆能有立:宗信,內殿崇班;宗理,大理寺丞;宗諒,殿中丞;宗簡,閣門祗候;宗訥,太子中舍;宗禮最賢,雖累資登朝,而畏羈束,故多居田裏。
  • 45.    《隆平集·卷四》  .殆知閣[引用日期2017-08-2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