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別稱鯉城,福建省轄地級市,Ⅱ型大城市
[82]
,是福建省人民政府批覆確定的海峽西岸經濟區中心城市之一、現代化工貿港口城市。泉州地處中國華東地區,東經117°25′—119°05′,北緯24°30′—25°56′,北承福州、莆田,南接廈門,東望台灣島,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氣候條件優越
[2]
[57]
。截至2020年,全市共轄4個市轄區、3個縣級市、5個縣,總面積11015平方千米
[1]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泉州市常住人口為878.23萬人。
[4]
[34]
[36]
泉州歷史悠久,經濟開發早在周秦時期就已開始。三國吳永安三年(260年),在今南安市豐州鎮置東安縣治。西晉末年,中原戰亂,士族大批入泉。
[1]
南朝梁天監間(502-519年)置南安郡作郡治,為本地設置縣、郡治之始。宋元時期,泉州一度成為世界第一大港。泉州是聯合國唯一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列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
[5]
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6]
首屆東亞文化之都、是世界遺產城市
[45]
、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
[76]
、全國文明城市
[7]
、國家衞生城市。
[8]
泉州以閩南話為主要方言,並存莆仙話、客家話等多種方言
[3]
。泉州是僑鄉。祖籍泉州的華僑、華人750多萬,港澳同胞76萬,分佈在世界各地129個國家和地區。歸僑、僑眷250多萬。在台灣,有44.8%的漢族(約900萬)祖籍泉州。
泉州歷史沿革
編輯泉州上古先秦
泉州秦漢三國
元封元年(前110年),東越王因叛被殺,漢改封越繇王為東成侯,並命軍吏徙閩越民於江、淮間。
冶縣建立後,會稽郡增設東部都尉以領之。東部都尉初設冶縣,後移浙江東安,只留都尉屬下的一員侯官鎮守冶縣。
因冶縣為會稽郡東部都尉下侯官所治,東漢稱之為東部侯官,或簡稱為東侯官、侯官,後又以侯官之名為縣名。因地域廣闊,又增設南部都尉以領之。於是,泉地改屬南部都尉的侯官縣。
建安元年(196年),孫策攻佔南部都尉。吳永安三年(260年),會稽南部都尉改為建安郡,析侯官縣地置東安縣,治所設在今南安市豐州鎮,今泉州市鯉城區、石獅市、晉江市、惠安、南安、安溪、永春,廈門市同安縣,莆田市以及漳州市部分地等屬之。德化屬侯官縣。
[10]
泉州兩晉隋唐
天嘉六年(565年),閩州罷,仍隸東揚州。
光大二年(568年),又於晉安郡置豐州(治所設在閩縣,今福州市區),南安郡屬之。
[10]
隋
隋開皇九年(589年),改豐州為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南安、建安兩郡為縣,歸其管轄。於是,福建歷史上首次出現“泉州”之名。
大業二年(606年),改泉州為閩州,南安縣改屬閩州。大業三年(607年),閩州改為建安郡,領南安、建安、閩縣、龍溪四縣,今泉州市地除德化因侯官縣廢歸屬閩縣外,均屬南安縣。
[10]
唐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建安郡為建州。武德五年(622年),析建州南安故郡地置豐州,並分南安地置莆田縣。豐州下領南安、莆田二縣,治所設今南安豐州鎮。武德六年(623年),復於閩縣置泉州。武德八年置都督府,轄泉州、建州、豐州。
貞觀元年(627年),豐州撤銷,南安、莆田二縣併入泉州。
嗣聖初(684年),分泉州之南安、莆田、龍溪三縣置武榮州,治所設今南安豐州。不久州廢,三縣仍屬泉州。
垂拱二年(686年),於泉州、潮州間置漳州。
聖歷二年(699年),復以南安、莆田、龍溪三縣置武榮州,治所仍設今南安豐州鎮。同時,析莆田縣西界置清源縣(今仙遊縣),隸屬武榮州。聖歷三年州復廢,屬縣仍隸泉州(治所設在今福州)。
久視元年(700年),南安縣人孫師業訴稱赴州遙遠,又於縣東南15裏(今鯉城)置武榮州.下轄四縣:南安、莆田、龍溪、清源。
景雲二年(711年),原閩縣所置之泉州改為閩州,武榮州改為泉州,隸屬閩州都督府。此後凡稱“泉州”,即指今之泉州。
開元六年(718年),泉州刺史馮仁知因州治無縣,請析南安縣東南地置晉江縣。至此,泉州領有五縣。開元十三年(725年),閩州改名福州,閩州都督府改為福州都督府。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更置福建經略使,福建之名始此。開元二十九年(741年),龍溪縣改隸漳州。
天寶元年(742年),泉州改為清源郡,屬江南東道;因郡、縣同名不便指稱,清源縣改名仙遊縣。
乾元元年(758年),清源郡復為泉州。
上元元年(760),福州都督府升節度使,泉州等六州屬之。大曆六年(771),罷節度使,置都團練觀察處置使.泉州仍屬之。
貞元年間(785-805年),福州永泰縣析歸義鄉置歸德場。
乾符三年(876年),析南安縣武德鄉地置武德場。
文德元年(888年),場名改為武勝,後又易名武安。
乾寧三年(896年),福州升威武軍,泉州屬之。
[10]
泉州五代十國
後周顯德二年(955年),應詹敦仁之請,清源軍節度使留從效升南安小溪場為清溪縣。同年,武安場升為長泰縣(一説943年升長泰縣)。至此,清源軍除領有南州(即漳州)外,屬縣增至九個:晉江、南安、莆田、仙遊、永春、同安、德化、清溪、長泰。
[10]
泉州兩宋元明
北宋
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平海軍改為泉州,屬兩浙西南路,仍領九縣。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泉州劃出仙遊縣遊洋鎮和莆田縣百丈鎮等地設立興化縣,並於興化縣建太平軍,析莆田、仙遊二縣歸其管轄。不久,太平軍改為興化軍。 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因地遠期會輸納不便,應楊海等之請,長泰縣析歸漳州。太平興國六年(981年),析晉江縣東北部十六里置惠安縣。至此,泉州領七縣:南安、晉江、同安、德化、永春、清溪、惠安。
雍熙二年(985年),泉州改隸福建路。
宣和三年(1121年),清溪縣改稱安溪縣。據史書記載,宋代澎湖已正式劃歸泉州,隸屬晉江縣管轄。
[10]
南宋
建炎二年(1128年)五月,復置福建(泉州)提舉市舶司。
紹興二年(1132年),福建提舉茶鹽官兼領福建市舶司。十月,移司泉州。
淳熙十三年(1186年),泉州城南置寶林寨,城東置法石寨,分兵守衞。
元朝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立行宣慰司於泉州,兼領行徵南元帥府事。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行宣慰司為行中書省,升泉州為泉州路總管府隸之。泉州路於七縣之外,增領南、北二錄事司。至元十六年(1279年),南、北二錄事司合而為一。至元十七年(1280年)五月,福建行省併入泉州行省。同年七月,徙泉州行省於隆興。至元十八年(1281年)十月前,泉州又立行省。至元二十年(1283年)三月,併入福建行省。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二月,再設行省於泉州。同年九月,併入江淮行省。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前後,開始在澎湖設巡檢司,管轄澎湖、台灣等島嶼,隸屬泉州路同安縣。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復設福建行省。
大德元年(1297年),為圖琉求(今台灣),改福建行省為福建平海行中書省,徙治泉州。大德二年(1298年),泉州路總管府改為泉寧府。不久,罷福建平海行中書省,泉寧府復為泉州路,隸江浙行省。
至正十六年(1356年),復立福建行中書省,泉州路隸之。至正十八年(1358年),設立泉州分省。
[10]
明
洪武九年(1376年),福建行省改為福建等處承宣布政使司,泉州府隸之。
洪武二十年(1387年),曾一度撤銷澎湖巡檢司。明代中葉,台灣屬泉州府轄地。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又在澎湖設巡檢司,派兵長期駐防。清初仍置泉州府,上隸福建行省, 領縣同明。
[10]
泉州清史民國
清
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永春縣為永春直隸州,劃德化縣並延平府大田縣歸其轄理,隸福建行省。
乾隆四十年(1775年),析同安縣部分地設馬巷廳。至此,泉州府即領晉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五縣及馬巷廳。
[10]
民國
民國元年(1912年),取消府、州、廳,實行省、道、縣三級地方政制,晉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民國2年3月廢州立縣)、德化歸屬南路道(址設廈門)。民國二年(1913年)11月,析同安縣地置思明縣。民國三年(1914年),南路道改稱廈門道。民國三年(1914年)7月,金門自思明縣析出置縣,隸屬廈門道。民國八年(1919年)10月12日,晉江民軍(靖國軍許卓然部)以安海為政治中心,設立安海縣。其轄區東至海,西至南安溪尾雙溪,南至水頭返頭鄉,北至泉州順洲橋。民國十一年(1923年)民軍改編後取消。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道,實行省、縣二級地方政制,泉屬七縣直隸福建省。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1月20日,“福建事變”發生,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同年12 月11日,分福建為閩海、閩上、泉海、龍漳四省並設立兩個特別市。12月13日,四省分別更名為閩海、延建、興泉、龍汀。興泉省轄莆田、仙遊、晉江、南安、安溪、惠安、同安、金門、永春、德化、大田、思明十二縣 ,治設晉江(今泉州市區)。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1月3日,興泉省政府正式成立。同月,福建人民政府失敗,所劃四省取消,泉屬七縣重隸福建省。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7月,全省設立十個行政督察區,永春、德化、惠安屬第四行政督察區(專署駐仙遊),晉江、南安、安溪、金門屬第五行政督察區(專署駐同安)。民國24年(1935)10月,全省改為7個行政督察區、1市。惠安、晉江、南安、金門、安溪、永春、德化屬第四區(專署駐同安)。民國26年4月,南安縣治徙溪美。l0月,日本侵略軍攻陷金門島及烈嶼,金門縣政府遷到大嶝鄉。12月,行政督察專員改制,但行政督察區未變,泉屬七縣仍歸第四區。民國二十七年(1938)5月21日,第四區專署由同安移駐永春。同年8月,金門縣政務由南安縣兼攝。民國29年2月16日,第四區專署由永春遷駐德化,6月28日仍遷回永春。同年2月,於永春、德化、永泰、仙遊四縣邊境設立鳳頂特種區,歸屬第四區;10月裁撤。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9月,全省調整為8個行政督察區、2個市。第四區專署仍駐永春,下轄永春、安溪、金門、南安、晉江、惠安等九縣。德化改屬第六區(專署駐龍巖)。民國35年(1946)1月,全省劃為9個行政督察區、2市。第四區仍舊,德化改屬第九區(專署駐永安)。同年9 月,第四區專署遷駐晉江。民國三十六年(1948年)4月,全省調整為七個行政督察區。 第四區專署仍駐晉江,轄有晉江、莆田、仙遊、同安、南安、惠安、安溪、永春、金門等九縣。德化改屬第六區(專署駐永安)。
[10]
泉州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8月24日,福建省人民政府(省會福州)成立。8、9月間,南安、永春、惠安、晉江、安溪相繼解放。9月, 全省劃為八個行政督察區。9月9日,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成立,轄晉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仙遊、莆田、金門(待統一)等九縣。公署設晉江縣城(今泉州市區)。10月9日,金門縣大嶝島、小嶝島及角嶼解放。11月24日,德化解放,歸入第七行政督察區(專署駐永安縣)。
1950年3月14日,第五專署改稱泉州行政督察專員公署,4月1日起實行。9月,泉州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為晉江區專員公署。10月17日,政務院批准德化縣劃歸晉江區專員公署管轄。
1950年11月1日,以晉江縣城區和城郊八個鄉設立泉州市(縣級),隸屬晉江區。
1951年1月1日,泉州市人民政府成立。
1951年4月17日,晉江縣人民政府直屬機關遷往青陽。
1955年3月12日,晉江區專員公署改稱晉江專員公署,4月1日正式實行。同年5月,省人民政府宣佈成立金門縣政府。
1956年3月26日,國務院批准撤銷閩侯專區和永安專區。同年5月,原屬閩侯專區的福清、平潭、永泰和永安專區的大田劃歸晉江專區。
1958年8月,福建省人民委員會批准同安縣改由廈門市管轄。
1959年8月,國務院批准恢復閩侯專區建制,福清、平潭、永泰三縣仍歸之。
1963年5月27日,省人民委員會通知, 大田縣劃歸三明專區管轄。晉江專區領1市、9縣。
1967年6月13日, 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批示 ,晉江專區實行軍事管制;6月30日,晉江專區軍事管制委員會成立,領導全區工作。
1968年9月23日,經福州軍區黨委、 福建省革命委員會批准,成立晉江專區革命委員會,取代軍管會,作為全區1市、9縣黨政合一的領導機構。
1970年2月,國務院批准莆田、仙遊縣劃歸閩侯專區,閩侯專區機關遷駐莆田;廈門市管轄的同安縣仍歸晉江專區。6月18日,福建省革命委員會決定實行。同年12月25日,劃金門縣大嶝公社歸同安縣管轄。
1971年6月17日,省革委會通知,晉江專區更稱晉江地區,7月1日實行。
1973年6月5日,國務院批准,同安縣劃歸廈門市管轄。同年7月23日,福建省革命委員會通知實行。
1978年3月20日,中共福建省委決定,晉江地區革委會更稱晉江地區行政公署,1980年1月1日正式實行。
1985年年5月14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晉江地區,泉州市升為地級市,實行市管縣的行政體制,原泉州市的建制改設鯉城區。同年12月31日,鯉城區人民政府成立。
1986 年1月,泉州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1987年12月17日,國務院批准設立石獅市(縣級),以晉江縣石獅、永寧、蚶江三鎮和祥芝鄉為石獅市行政區域。
1988年9月30日,石獅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歸泉州市代管。
1992年3月6日,國務院批准,晉江撤縣設市,領原晉江縣行政區域,由泉州代管。1992年5月1日。晉江市人民政府成立,至此,泉州市計轄l區、2市、6縣:鯉城區、石獅市、晉江市、惠安縣、南安縣、安溪縣、永春縣、德化縣、金門縣,(待統一)。
1997年6月3日,國務院批准泉州市區增設豐澤區、洛江區。同年9月29日鯉城區、豐澤區、洛江區三個區正式掛牌成立。
1996年,泉州市政府投資開發市本級開發區——泉州市清濛科技工業區。
1998年,清濛科技工業區升格為福建省級開發區,規劃面積12.5平方公里。
2000年4月12日,國務院批准肖厝經濟開發區改製為泉港區。
2003年9月3日,開發區更名為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
2010年3月8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設立泉州台商投資區管理委員會,作為省政府的派出機構,並賦予設區市的部分行政管理權限和先行先試的特殊政策,委託泉州市委、市政府管理。
2010年3月25日,泉州台商投資區黨工委、管委會正式掛牌成立。
2010年6月1日,惠安縣洛陽鎮、東園鎮、張坂鎮、百崎回族鄉4個鄉鎮和省級惠南工業園區正式委託泉州台商投資區管理。
2021年7月25日,經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審議,“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正式成為世界文化遺產,這既是中國第56處世界遺產項目,同時也是福建繼武夷山、土樓、中國丹霞和“鼓浪嶼:國際歷史社區”之後的第五處世界遺產項目。
[40]
泉州行政區劃
編輯泉州區劃沿革
1987年12月,析晉江縣石獅、永寧、蚶江、祥芝為石獅市(縣級市)。
1992年和1993年,晉江、南安相繼撤縣設市。
1996年,經省政府批准,成立肖厝經濟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為泉州市政府派出機構,析原惠安縣所轄的塗嶺、後龍、南埔、山腰和埭港5個鎮及國營山腰鹽場歸其所轄。
泉州區劃詳情
泉州市共轄12個縣級行政區,包括4個市轄區、3個縣級市、5個縣、1開發區、1投資區,分別是鯉城區、豐澤區、洛江區、泉港區、石獅市、晉江市、南安市、惠安縣、安溪縣、永春縣、德化縣、金門縣(待統一)
[43]
、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泉州台商投資區。
[46]
泉州市人民政府駐豐澤區海星街266號。
政區名稱 | 駐地 | 街道 | 鎮 | 鄉 | 民族鄉 | 面積(平方千米) | 行政區劃代碼 | 郵政編碼 |
---|---|---|---|---|---|---|---|---|
泉州市 | 豐澤區 | 30 | 108 | 24 | 1 | 11015 | 350500 | 362000 |
8 | - | - | - | 54 | 350502 | 362000 | ||
8 | - | - | - | 108 | 350503 | 362000 | ||
2 | 3 | 1 | - | 382 | 350504 | 362011 | ||
1 | 6 | - | - | 306 | 350505 | 362114 | ||
2 | 7 | - | - | 160 | 350581 | 362700 | ||
6 | 13 | - | - | 642 | 350582 | 362200 | ||
3 | 21 | 2 | - | 1985 | 350583 | 362300 | ||
- | 15 | - | 1 | 481 | 350521 | 362100 | ||
- | 13 | 11 | - | 3057 | 350524 | 362400 | ||
- | 18 | 4 | - | 1457 | 350525 | 362600 | ||
- | 12 | 6 | - | 2232 | 350526 | 362500 | ||
- | - | - | - | 153 | 350527 | - |
泉州地理環境
編輯泉州位置境域
泉州位於東經117°25′—119°05′,北緯24°30′—25°56′,地處福建省東南沿海、台灣海峽西岸,離台灣最近處僅距97海里,距金門最近處僅5.61海里,東西寬153千米,南北長157千米,全市土地總面積11015平方千米。
[1]
泉州地形地貌
泉州市大地構造位於華南褶皺系的東南部,閩東火山斷拗帶的中南段。構造帶均呈北東—南西方向展布。境內五分之四以上的面積分布為中生代火山岩系和侵入岩,兩者出露面積約各佔一半,從西北往東南侵入岩分佈面積增多成為主體。閩中大山帶中段戴雲山脈主幹呈北東—南西方向展布,橫卧西北部德化境內,規模龐大,主峯海拔1856米,為福建省第二高峯。其支脈和餘脈向東南、南部綿延,地勢西北高,往東南呈階梯狀下降,構成由中低山向丘陵、台地至平原遞變的多層狀地形地貌景觀。
泉州氣候
泉州市地處低緯度,東臨海洋,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氣候條件優越,氣候資源豐富。泉州市氣候有3個基本特徵:一是氣温高,光熱豐富。年太陽輻射總量為120-140千卡/平方釐米,大部分地區年平均氣温為19.5-21.0℃(僅西北部的山區低於18℃),最熱月平均氣温達26-29℃,最冷月也有9-13℃。全年無霜期長,沿海地區基本無霜。≥10℃的有效積温為5610-7250℃。年日照時數為1800-2200小時。二是降水充沛,但時空分佈不均勻。全市年降水量為1000-1800毫米,自東南部向西北部遞增,內陸地區比沿海地區多一倍左右。幹、濕季甚為分明:3-9月降水量佔全年的80%,為濕季;10-2月僅佔全年的20%,為乾季。降水量年際間變化率大,少雨年份降水量不及多雨年份的一半。三是季風氣候顯著。冬半年主要受蒙古冷高壓楔控制,盛行偏北風,氣温低,乾燥少雨;夏半年主要受副熱帶高壓影響,盛行偏南風,氣温高,濕潤多雨。
[11]
泉州水文
泉州市境內溪流密佈,發源於本市境內流域面積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34條,總長度1549千米,其中晉江水系15條,九龍江水系5條,閩江水系9條,單獨入海5條;流域面積50平方千米及以上河流81條,總長度為2156千米。晉江、洛陽江為泉州市主要河流。
全年全市自來水供水總量48320萬立方米,其中居民家庭自來水用水量16042萬立方米,家庭自來水用户114.99萬户。
13個縣級以上飲用水水源地Ⅲ類水質達標率保持100%。主要流域14個國、省控斷面Ⅰ類-Ⅲ類水質比例100%,晉江流域13個國、省控斷面Ⅰ類-Ⅱ類水質比例46.2%,58個小流域監測斷面Ⅰ類-Ⅲ類水質比例93.1%。36個近岸海域國、省控站位一、二類水質比例91.7%。全年農村飲水安全受益人口10.85萬人。
[12]
泉州自然資源
編輯泉州礦產資源
泉州灣海岸港口(5張)
泉州植物資源
在這些植物中,珍稀瀕危植物有35種,即屬於國家級保護植物有18種:一級保護有桫欏1種,二級保護有福建柏、水松、短萼黃連、鵝掌楸、觀光木、鍾萼木等6種,三級保護有油杉、長苞鐵杉、穗花杉、吊皮錐、白桂木、黃山木蘭、樂東擬單性木蘭、閩楠、沉水樟、半楓荷、珊瑚菜等11種;屬林業部保護植物有3種:一級保護有南方紅豆杉1種,二級保護有花櫚木、櫸等2種;屬福建省級藥材保護植物有天門冬、單葉蔓荊、花葉開唇蘭等3種;屬福建省級保護植物有黑錐、鱗苞錐、福建青岡、刺葉櫟、細柄半楓荷、青錢柳、福建懸鈎子、刺果毒漆樹、密花梭羅、多花羊奶子、短柱樹參等11種。
[13]
泉州動物資源
泉州市野生動物資源豐富,約有4000多種,其中無脊椎動物主要有軟體動物的腹足綱32科76種、雙殼(瓣鰓)綱18科80種左右、頭足綱5科24種,節肢動物的蝦蟹類20科80種左右、昆蟲類130科258屬1000多種,棘皮動物15種;脊椎動物較重要的有魚類78科135屬368種左右
[13]
,兩棲類2目7科32種,爬行類3目13科61種,鳥類19目51科260種,哺乳類6目14科32種;其它動物約有2000多種。
[12]
根據1988年國務院頒佈的250多種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動物中,泉州市就有31種,其中一級保護的有虎、雲豹、蟒蛇、黿、金斑喙鳳蝶、紅珊瑚等6種;二級保護的有獼猴、穿山甲、黑熊、金貓、豺、大靈貓、小靈貓、水獺、鬣羚、白腹隼雕、蛇雕、烏雕、松雀鷹、鳳頭鵑隼、草鴞、雕鴞、斑頭鵂鶹、領鵂鶹、白鷳、赤腹鷹、鷹鵰、鳶、鵜鶘、虎斑蛙等25種。
[13]
泉州人口民族
編輯泉州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除漢族外,還有53個少數民族,這53個少數民族是回、蒙、藏、維吾爾、苗等。漢族佔總人口的97.8%,少數民族佔2.2%,主要以回族、畲族、苗族、蒙古族居多。回族主要分佈在晉江陳埭、惠安白崎和鯉城近郊等地;畲族主要分佈在德化、安溪和惠安等地;蒙古族主要居住在泉港塗嶺等地。
[14]
泉州政治
編輯泉州市委副書記、市長 | 蔡戰勝
[37-39]
|
泉州市委副書記 | 宿利南
[44]
|
副市長 | |
泉州市政府黨組成員、副市長,市公安局黨委書記、局長 |
泉州經濟
編輯泉州綜述
2021年,泉州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304.17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2020年增長8.1%。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232.77億元,增長3.3%;第二產業增加值6436.24億元,增長7.3%;第三產業增加值4635.16億元,增長9.4%。
[55]
2020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0158.6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2.9%,經濟總量連續22年保持全省第一。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26.60億元,增長1.8%;第二產業增加值5808.15億元,增長2.8%;第三產業增加值4123.91億元,增長3.2%。第一、二、三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3%、56.8%和41.9%。三次產業比例為2.2:57.2:40.6。
2020年,泉州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813.32億元,比上年下降3.1%。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54.04億元,下降0.8%。一般公共預算支出715.14億元,增長8.6%。其中,教育支出162.49億元,增長7.7%。政府性基金收入337.68億元,政府性基金支出396.76億元。税務部門組織各項收入899.03億元,下降6.0%,其中,税收收入726.24億元,下降5.2%。海關代徵税收收入91.12億元,下降27.1%。
2020年,泉州固定資產投資(不含省反饋鐵路數據)比上年下降2.4%。按三次產業分,第一產業投資下降36.5%;第二產業投資下降2.9%;第三產業投資下降1.8%。工業投資下降2.9%,佔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33.0%。基礎設施投資下降6.3%,佔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18.0%。先進製造業投資下降4.9%,佔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15.4%。民間投資增長1.1%,佔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66.4%。“十三五”期間,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7.5%。
2020年,泉州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772元,比上年增長4.1%;人均消費支出25161元,下降1.1%;人均住房建築面積68.5平方米。按常住地分,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968元,增長2.8%,人均消費支出30114元,下降2.1%,人均住房建築面積61.6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459元,增長6.0%,人均消費支出16749元,下降0.3%,人均住房建築面積80.2平方米。城鄉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分別為32.0%和43.3%。
[33]
泉州第一產業
2020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11.42億元,比上年增長1.8%。糧食播種面積130.33萬畝,比上年增加1.53萬畝,增長1.2%。其中,稻穀播種面積83.27萬畝,增加0.27萬畝。煙葉種植面積0.04萬畝,增加11畝;油料種植面積22.40萬畝,增加0.30萬畝;蔬菜種植面積79.71萬畝,增加3.34萬畝。糧食產量49.83萬噸,比上年增加0.85萬噸,增長1.8%。其中,稻穀產量33.94萬噸,增加0.25萬噸,增長0.7%。
2020年,全市植樹造林總面積8.38萬畝,佔總任務8萬畝的104.8%。其中,人工荒山造林0.98萬畝,人工跡地更新5.21萬畝,人工促進天然更新0.30萬畝,低產低效林改造1.89萬畝。全年完成幼林撫育作業面積8.12萬畝。年末實有封山(沙)育林面積16.94萬畝。全年商品材產量28.24萬立方米,下降66.9%。
2020年,全市肉蛋奶總產量26.49萬噸,比上年增長2.6%。其中,肉類總產量17.91萬噸,增長0.5%;禽蛋產量8.01萬噸,增長7.4%。肉豬出欄119.67萬頭,增長2.4%,年末生豬存欄85.22萬頭,增長19.7%。
2020年,全市水產品產量104.99萬噸,比上年下降1.9%。其中,淡水產品產量1.59萬噸,增長2.4%;海水產品產量103.40萬噸,下降1.9%,其中,海洋捕撈66.34萬噸,下降4.7%;海水養殖37.06萬噸,增長3.4%。
2020年年末全市國家級、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分別為7家和126家;無公害農產品568個,綠色食品167個,有機食品 12個,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 23個;福建十大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3個,有效期內福建名牌農產品10個。
[33]
泉州第二產業
2020年,泉州工業增加值5120.69億元,比上年增長2.9%,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53.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3.0%。規模以上工業銷售產值下降0.4%,其中出口交貨值下降11.7%。年末全市擁有年產值超億元工業企業2850家,比上年增加41家,其中超10億元企業354家,增加26家。
2020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358.5%,比上年上升13.5點。其中,總資產貢獻率17.0%,下降3.3個百分點;資本保值增值率102.0%,下降4.1個百分點;資產負債率44.1 %,下降0.9個百分點;全員勞動生產率36.90萬元/人,提高3.95萬元/人;流動資產週轉率3.49次,下降0.06次;工業產品銷售率95.6%,下降1.1個百分點。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221.99億元,比上年下降10.6%。其中,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股份制企業和股份合作制企業利潤分別下降15.2%、7.5%和8.9%。規模以上工業虧損企業虧損額20.13億元,增虧1.82億元。
2020年全市工業用電量351.16億千瓦時,增長2.5%。
2020年泉州建築業增加值695.86億元,比上年增長1.6%。全市資質等級以上的建築企業有961個,完成建築業總產值1970.75億元。全市建築業企業房屋施工面積8746.71萬平方米,下降8.6%;房屋竣工面積2829.84萬平方米,下降11.3%。全市建築業總產值達到億元及以上的企業195家,其中5億元及以上的企業73家。
[33]
泉州第三產業
2020年,泉州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228.87億元,比上年下降2.3%。其中,限額以上消費品零售額1494.15億元,下降4.2%;限額以下消費品零售額3734.72億元,下降1.5%。“十三五”期間,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9.2%。
2020年,泉州市進出口總額1970.81億元,比上年下降6.7 %。其中,出口額1503.61億元,增長3.4%;進口額467.20億元,下降29.0%。進出口順差1036.41億元,比上年增加241.23億元。“十三五”期間,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3.3%。其中,出口額年均增長5.9%。
2020年,泉州市共接待國內外遊客5173.48萬人次,比上年下降33.7 %。其中,國內遊客5138.32萬人次,下降32.6%;境外遊客35.17萬人次,下降80.0%。全年旅遊總收入747.04億元,下降43.1%。其中,國內旅遊收入729.94億元,下降38.6%;旅遊創匯2.48億美元,下降86.1%。
截至2020年末,泉州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8820.78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4.1%,其中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8711.65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3.9%。人民幣存款中,住户存款餘額4793.8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1.7%;非金融企業存款2407.85億元,比上年末增長21.4%。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餘額8077.21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3.1%,其中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8023.23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2.8%。人民幣貸款中,個人消費貸款餘額2652.03億元,當年新增359.35億元,其中住房貸款餘額2039.57億元,當年新增285.09億元。
2020年,泉州市保險業實現各項保費收入247.14億元,比上年增長2.8%。其中,財產保險保費收入60.71億元,下降3.8%;人壽保險保費收入186.43億元,增長5.2%。賠款及給付支出69.91億元,增長8.0%。其中,財產保險賠款及給付支出34.46億元,增長0.7%;人壽保險賠款及給付支出35.45億元,增長16.1%。
[33]
泉州社會事業
編輯泉州科學技術
截至2020年末,泉州市企事業單位共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不含退休及非公有制企業從業人員)12.96萬人,其中高級職稱1.54萬人,中級職稱5.03萬人,初級職稱4.62萬人,未評職稱1.77萬人(含編外人員)。共設立了21個企業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累計引進博士後研究人員270人(次),在站博士後53人。
截至2020年末,泉州市擁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037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906家,擁有省級、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分別達85個和201個,228家企業被評為福建省創新型企業。全年共實施國家、省、市各級各類科技計劃項目329項,其中國家級8項、省級54項、市級267項。全年專利申請59043件,授權55951件,2012年以來累計專利授權量達239272件。其中,本年新增發明專利授權量2229件,2012年以來累計發明專利授權量達13686件,年末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10.44件。全年共簽訂各類技術合同317項,合同金額40708萬元。
截至2020年末,泉州市共有國家級地面氣象觀測站7個,其中國家基準氣候站1個、國家基本氣象站1個、國家一般氣象站5個;擁有天氣雷達觀測站1個,風廓線雷達站2個,區域氣象自動站260個。全市共有地震前兆台站20個,前兆測項49個,測震台站10個,烈度速報台站152個,強震動觀測台站6個,GPS觀測基準台6個。
[33]
泉州教育事業
華僑大學(5張)
- 基礎教育
重點小學 | 一級達標中學 |
- 高等教育
院校名稱 | 層次 | 性質 | 創辦時間 | 備註 |
本科 | 公辦 | 1960 | 國際化色彩濃厚的大學,國務院僑辦直屬大學,是中國僑生的兩所最高學府之一,CUBA傳統強校 | |
本科 | 公辦 | 1958 | 全國新建本科高校首批通過教育部優秀評估的三所學校之一 | |
本科 | 公辦 | 2016 | 包括福州大學晉江研究生院、福州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晉江分園、福州大學大學生創業教育園、福州大學工程技術學院 | |
本科 | 公辦 | 2013 | 由福州大學、泉港區政府、福建石化集團共同創建,培養石化產業發展急需的人才 | |
本科 | 公辦 | 2012 | 福建農林大學與泉州安溪縣政府合作,福建農林大學綜合性二級學院,中國第一所公辦全日制本科茶業院校 | |
本科 | 民辦 | 1987 | 全國第一所具有頒發本科學歷證書與授予學士學位資格的民辦大學 | |
本科 | 民辦 | 1998 | 以光電技術為優勢、具有獨立頒發高等學歷文憑資格的全日制民辦本科高等學校 | |
本科 | 民辦 | 2001 | 原為福建師範大學閩南科技學院,由福建師範大學與福建東方實業公司聯合辦學,2018年成為獨立設置的高等院校 | |
本科 | 民辦 | 2007 | 2014年成為本科院校 | |
本科 | 民辦 | 1987 | 2018年成為本科院校 | |
專科 | 公辦 | 1984 | 前身為黎明高中 | |
專科 | 公辦 | 2004 | 前身為由英國教會駐泉代表創辦的惠世高級護校 | |
專科 | 公辦 | 2005 | 前身是泉州培英女校,在1981年覆校 | |
專科 | 公辦 | 1984 | 由福建省電力有限公司舉辦,福建省教育廳和福建省電力有限公司共同管理 | |
專科 | 公辦 | 2001 | 由1964年創辦的泉州商校和1979年創辦的泉州供校合併 | |
專科 | 公辦 | 2001 | 原名德化陶瓷職業技術學院 | |
專科 | 民辦 | 2006 | 由安踏、恆安、金龍、潯興、艾派五大集團出資創辦 | |
專科 | 民辦 | 2008 | 原泉州泰山航海職業學院 | |
專科 | 民辦 | 2005 | 福建唯一具有頒發國家高等教育大專文憑的紡織服裝專業院校 | |
專科 | 民辦 | 2002 | 中國第一所攝影藝術高校 | |
專科 | 民辦 | 2013 | 引進台灣高等職業教育模式 |
泉州文化事業
截至2020年末,泉州市共有國有藝術表演團體12個,影(劇)院 74個,羣眾藝術館1個,文化館11個,博物館(紀念館)18個(含民營博物館),鄉鎮文化站163個,公共圖書館14個。圖書館藏書總量1093萬冊,電子圖書(含電子期刊)643.87萬冊。文化系統專業藝術表演團體藝術演出1699場,觀眾47.5萬人次;劇場、影劇院演(映)出71.20萬場次。年末全市有廣播電視台 9 座,調頻、電視轉播發射台 9 座,廣播節目 11套,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9.69%;電視節目12套,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7.93%。全市有線廣播電視覆蓋用户236.69萬户,實際用户140.48萬户,有線廣播電視傳輸幹線總長45714.58公里。
[33]
泉州醫療衞生
截至2020年末,泉州市共有各類衞生機構(不含村衞生室)2036家,其中,醫院128家,鄉鎮衞生院126家,社區衞生服務中心40家,預防疾病控制中心13家,婦幼保健院(所)13家。年末共有衞生技術人員51540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19635人,註冊護士22328人。醫療衞生機構建設牀位數48689張。全市擁有鄉村醫生4615人,實現村級醫療衞生服務全覆蓋,建設鄉村一體化村衞生所(室)1869家。
2020年全市共報告法定甲乙類傳染病病例20188例,報告發病率230.98/10萬。傳染病疫情網絡直報縣級以上醫療衞生機構覆蓋率為100%,鄉鎮衞生院(社區衞生服務中心)覆蓋率為100%。兒童預防接種四苗接種率99.73%,乙肝疫苗接種率99.84%。
[33]
醫院等級 | |
三級甲等 | |
三級醫院 | |
二級甲等 |
泉州體育事業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80醫院(4張)
泉州社會保障
截至2020年末,泉州市參加養老保險人數551.85萬人,比上年新增11.12萬人。其中,參加企業養老保險人數157.72萬人,比上年新增8.37萬人,參加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人數20.17萬人(含退休),比上年增加0.25萬人,參加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人數373.96萬人,比上年新增3萬人。年末企業離退休人員領取基本養老保險金人數11.10萬人,全部實現養老金按時足額髮放。年末全市參加失業保險人數80.92萬人,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0.74萬人;參加工傷保險人數122.85萬人;參加生育保險人數83.91萬人;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人數103.74萬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數605.85萬人,基本醫保參保人數居全省第一。
2020年年末全市收養性社會福利單位有682個。其中,兒童收養性福利機構12個,牀位448張,年末在院人數238人;城鎮老年收養性福利機構91個。全市養老服務牀位46781張。全市社區服務機構和設施3541個,其中,社區服務中心148個,社區服務站2365個,未登記的農村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機構98個,社區養老機構和設施189個,社區互助型養老設施617個,其他社區服務機構和設施124個。城市有8659人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助,比上年增加228人;農村有68205人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助,比上年增加6793人。全年銷售社會福利彩票8.74億元。全年直接接收社會捐贈款6639萬元。
泉州城市建設
2019年10月31日,泉州入選首批5G商用城市名單。
[18]
泉州交通
編輯泉州數據
2020年,全年全市共新建、改建公路407公里。年末公路通車總里程達18147公里,比上年增加407公里。其中,二級及二級以上高級公路里程2903公里,高速公路里程680公里。公路密度達164.97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市鐵路總里程360公里,其中高鐵里程86.97公里。全年全市貨物運輸量30886.88萬噸,比上年增長3.7%;旅客運輸量3582.24萬人次,下降53.5%。全市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 11805.00萬噸,比上年下降7.2 %,其中外貿貨物吞吐量3766.82萬噸,下降11.3 %;集裝箱吞吐量225.92萬標箱,下降12.4 %。
[33]
截至2020年末,泉州市民用汽車保有量172.14萬輛(含三輪汽車和低速貨車),比上年末增長7.6%,其中私人汽車保有量152.86萬輛,增長7.2%。全市民用轎車保有量109.9萬輛,增長6.8%,其中私人轎車保有量101.4萬輛,增長6.9%。全市共有營運汽車43617輛(不含4.5噸以下貨車)。其中,客運車輛7826輛(含客運班車1167輛,旅遊客車358輛,包車客車397輛,公交車3293輛,出租車2611輛),貨運汽車35791輛(含4.5噸以上普通貨車21230輛,牽引車6420輛,掛車8141輛)。擁有省際運輸船舶246艘,總載重361.37萬噸。全市公交運營線路長度5920.3公里,全年公交客運量10908.1萬人次。
[33]
泉州航空
泉州晉江國際機場:機場位於泉州市晉江市,北距泉州中心市區12千米,與周圍的火車站、汽車站、港口相銜接。機場於1996年12月12日正式通航,2012年,年度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200萬人次,2015年泉州晉江國際機場完成旅客吞吐量363.56萬人次,貨郵吞吐量4.3萬噸,換算吞吐量411.38萬人次。
泉州陸路
- 公路:
瀋陽—海口高速公路(G15):泉州段原名福廈高速公路,以豐澤區城東街道西福社區泉州收費站以北約300米為界,又分福泉高速公路和泉廈高速公路,2010年規範為現名,泉州段途經泉港、惠安、泉州台商投資區、洛江、豐澤、晉江、南安。
福州—廈門高速公路(閩高速S11):福建省級高速公路,其泉州段包括原國家高速福建省城市環線G1502泉州環城高速公路惠安錦水—南安石井段和原閩高速S1516泉廈漳城市聯盟高速泉州段,2019年4月,根據《公路路線標識規則和國道編號》(GB917-2017)
[21]
關於繞城高速公路的編號新規定及《福建省高速公路網規劃》(2016-2030年)的新規劃調整為現狀,泉州段途經惠安、石獅、晉江,擬經過泉港、南安。
政和—永定高速公路(閩高速S21):福建省級高速公路,其泉州段原閩高速S10莆永高速公路永春—永定段,2019年4月,根據《福建省高速公路網規劃》(2016-2030年)的新規劃調整為現狀,泉州段途經永春、安溪,擬途經德化。
秀嶼—永春高速公路(閩高速S55):福建省級高速公路,原閩高速S10莆永高速公路秀嶼—永春段,2019年4月,根據《福建省高速公路網規劃》(2016-2030年)的新規劃調整為現狀,泉州段途經永春
泉州動車站(3張)
安溪支線高速(閩高速S57):福建省級高速公路,原閩高速S7221安溪連接線,2019年4月,根據《福建省高速公路網規劃》(2016-2030年)的新規劃調整為現名,途經安溪、南安。
- 鐵路:
- 站點:
泉州地區:泉州站、泉州西站、泉州東站、晉江站、泉州南站(在建)、格口站、小舟站、福德站、感德站、劍鬥站、長基站(天湖山線至下洋)、湖頭站、金谷站、安溪站、侖倉站、南安站、石礱站、(泉肖線)原惠安站(惠安南站)、前黃站、肖厝站、施厝站、新惠安站等火車站。
泉州有軌電車
泉州現代有軌電車1號線(在建):
起點位於泉州動車站,經普賢路、泉山路、少林路、温陵路、泉秀街、通港西街、東海大街、大興街、府東路、海星街、沿海大通道(豐海路),終點至後渚港。用地規模約143萬平方米。
泉州現代有軌電車號線(在建):
漳泉肖鐵路南安站—漳泉肖鐵路洛陽站,總長50.7千米,由漳泉肖鐵路南安站,經南安市中心區、霞美、浮橋、江南沿筍江大橋跨晉江,沿新門街—塗門街—津淮街—泉秀東街—東濱大道至東海新行政中心,跨洛陽江,沿洛沙大道至漳泉肖鐵路洛陽站。
[24]
泉州港口
泉州港海岸線總長541千米,是福建省三大港口之一。泉州港轄有四灣五個港區十六個個作業區:
泉州地方文化
編輯泉州民俗
泉州,周為七閩地,歷年來出土的西周禮樂器和原始壁畫,反映了二三千年前泉州原住民古閩越族人的原始舞蹈風貌。唐朝中期以來,中原人南遷入泉;唐、五代時,不但城郊東湖常有遊宴歌舞的記載,南安雲台山下還建有常設性歌舞院館。
宋、元時代,泉州成為“市井十洲人”的“富洲”“樂州”。官府甚至不得不出榜喻民“莫貪浪遊,莫看百戲”。
泉州方言
通用語言為普通話,閩南話為主要地方方言,並存莆仙話、客家話等多種地方方言
[3]
。泉州方言是泉州文化的主要載體,也是泉州歷史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歷史上的泉州方言曾是閩南方言代表。泉州當地的語言是閩南語。
泉州古建築
古民居
中國閩台博物館(3張)
千百年來,民風民俗的傳承衍化,使泉州民居建築自成一派天然風韻。有三開間或五開間紅磚白石雙坡曲燕尾脊的漢式古大厝,有“手巾寮”的縱向住宅,有騎樓式的商住合一的建築,還有一種是外圍護有高大堅固防禦牆體,適應大家族集居特殊形式的土樓建築中西合璧的住宅稱“洋樓、番仔樓”。
古寺廟
泉州有“泉南佛國”、“閩南蓬萊”之名。這些宗教既在泉州建造了大量宗教活動場所,還造就了許多的宗教人士和專家學者,不少高僧、高道受到朝廷的榮譽封號,許多著作成為珍貴的宗教典籍。同時,又留有大量勝蹟、文物,成為重要的旅遊資源和珍貴的學術研究資料。
古街巷
泉州文物古蹟
此外,泉州境內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共31處
[1]
,分別是安平橋(五里橋)、清淨寺、開元寺、鄭成功墓、崇武城牆、洛陽橋、泉州天后宮、清源山石造像、九日山摩崖石刻、屈鬥宮德化窯遺址、伊斯蘭教聖墓、草菴石刻、蔡氏古民居建築羣、泉州府文廟、磁灶窯址、德濟門遺址、泉州港古建築、陳埭丁氏宗祠、安溪文廟、施琅宅、祠和墓、庵山沙丘遺址、五塔岩石塔、惠安青山宮、安海龍山寺、清水巖寺、亭店楊氏民居、南安林氏民居、南安中憲第、李光地宅和祠、西資寺石佛造像、南天寺石佛造像和摩崖石刻。
名稱 | 年代 | 地址 |
唐 | 豐澤區靈山 | |
千年古桑 | 唐 | 鯉城區開元寺 |
宋 | ||
宋 | 鯉城區塗門街 | |
宋 | 南安豐州九日山 | |
宋 | 惠安洛陽 | |
宋 | 鯉城區天后路 | |
宋 | 安海、水頭交界 | |
宋 | 鯉城區開元寺 | |
元 | 晉江羅山華表山 | |
元 | 清源山碧霄巖 | |
明 | 惠安崇武 | |
現代 | 豐澤區東湖街 |
泉州名優特產
編輯泉州特色主食
泉州特色湯類
泉州特色包子
泉州特色素菜
泉州特色葷菜
空中看泉州(2張)
泉州特色甜品
石花膏、茜草粿(仙草密)、桔紅糕、綠豆餅、粕丸、麻餈(麻吉)、榜舍龜、碗糕、花生湯、豆沙餅、石獅塘頭甜粿、石獅芋圓、芋餅、芋蓉(芋泥)、土筍凍、柿餅、菜頭酸、糖醋蓮藕片、貢糖、椰子餅、雪拉膏、四果湯等。
泉州風景名勝
編輯安平橋享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譽。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中國福建省晉江市安海鎮和南安市水頭鎮之間的海灣上。因安海鎮古稱安平道,由此得名;又因橋長約5華里,俗稱五里橋。安平橋屬於中國古代連梁式石板平橋,始建於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歷時十四年告成。明清兩代曾多次重修。1961年安平橋成為第一批公佈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 |
泉州著名人物
編輯人物名稱 | 生活年代 | 朝代 | 籍貫 | 主要成就 | 備註 |
755-800年 | 唐 | 晉江潘湖歐厝人 | 國子監四門助教 | - | |
906-962年 | 五代十國 | 泉州永春人 | 晉江王、清源軍節度使 | 建立閩南割據政權 | |
1503-1580年 | 明 | 泉州河市人 | 愛國將領 | 抗倭民族英雄 | |
1527-1602年 | 明 | 泉州晉江人 | 傑出思想家和進步史學家 | 温陵居士 | |
1522-1573年 | 明 | 德化縣隆泰鄉人 | 雕塑藝術家 | 擅木雕、彩塑,精瓷塑 | |
1557-1633年 | 明 | 晉江人 | 明末史學家 | - | |
1593-1665年 | 明末清初 | 南安英都人 | 清朝定鼎中原的重臣 | 原明朝重臣 | |
1624-1662年 | 明末清初 | 南安石井 | 收復台灣 | 民族英雄 | |
1621-1697年 | 明末清初 | 晉江衙口人 | 維護國家統一收復台灣 | 愛國將領 | |
1642-1662年 | 清初 | 安溪湖頭人 | 平定“三藩”、收復台灣 | 治理河患政績顯著,貢獻巨大 | |
1659-1719年 | 清朝 | 南安樂峯人 | 清朝總兵,台灣海防軍事層級最高武將 | 康熙帝浩贈龍袍,加封“四代一品” |
人物名稱 | 生活年代 | 籍貫 | 主要成就 | 備註 |
1894-1962年 | 泉州鯉城人 | 化學家 | 中科院學部委員 | |
1893-1967年 | 南安梅山鎮人 | 新加坡華僑實業家、慈善家、教育家 | - | |
1910-1992年 | 泉州惠安人 | 原子核物理學家 |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 |
1910-1942年 | 晉江永寧人 | 愛國烈士 | - | |
1916-1968年 | 泉州鯉城東街人 | 文學家 | - | |
1914-1999年 | 泉州南安人 | 軍事家、政治家 | 上將軍銜 | |
1921-2000年 | 泉州人 | 物理學家、教育學家 | - | |
1933-2012年 | 泉州南安人 | 抗癌專家 | 英國皇家醫學會會員、中國抗癌協會腫瘤專業委員會秘書長 | |
1938-2012年 | 泉州永春縣人 | 國防科技事業奮鬥終身的科技工作者模範 | ||
1954年- | 泉州晉江人 | 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院長 | 上將軍銜 | |
泉州晉江人 | ||||
泉州對外交流
編輯友好城市
城市 | 國家 | 結好日期 |
---|---|---|
印度 | ||
怡郎 | 菲律賓 | |
俄羅斯 | ||
古晉南 | 馬來西亞 | |
丹麥 | ||
法國 |
泉州城市榮譽
編輯- 參考資料
-
- 1. 基本概況 .泉州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8-12-06]
- 2. 2019年泉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泉州統計信息網[引用日期2020-03-30]
- 3. 人口民族 .泉州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2-06]
- 4. 除了北上廣深 還有這些城市外來人口占比超五成 .新浪[引用日期2020-05-20]
- 5. 聯合國唯一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泉州曾有世界第一大港口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9-05-19]
- 6. 【泉州紀事】1982年:泉州入選首批全國曆史文化名城 .泉州網[引用日期2019-09-13]
- 7. 第五屆全國文明城市名單和複查確認繼續保留榮譽稱號的往屆全國文明城市名單 .中國文明網[引用日期2017-11-14]
- 8. 驕傲!泉州市再獲國家級殊榮!衞冕“國家衞生城市” .東南網[引用日期2019-11-18]
- 9. 【最閩南】“光明之城” 泉州的榮耀記憶 .泉州網[引用日期2019-06-09]
- 10. 建制沿革 .泉州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10-28]
- 11. 第三章 氣候,泉州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泉州市志[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5.
- 12. 自然資源 .泉州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8-12-06]
- 13. 第七章 動植物,泉州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泉州市志[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5.
- 14. 人口民族 .泉州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8-12-06]
- 15. 文化和旅遊部關於公佈第六次全國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評估定級上等級圖書館名單的通知 .文化和旅遊部[引用日期2018-08-28]
- 16. 我市32家醫院順利通過“愛嬰醫院”複核,佔全省八成 .泉州市衞生健康委員會[引用日期2020-04-24]
- 17. 軍隊醫院改革:解放軍第180醫院改名為解放軍第910醫院 .澎湃新聞網[引用日期2020-04-24]
- 18. 5G商用正式啓動 50城入選首批開通城市名單 .新浪財經[引用日期2019-11-01]
- 19. 27城將試點ETC智慧停車 濟南青島等山東四市入選 .新華網[引用日期2021-02-16]
- 20. 國新辦就《國家公路網規劃(2013年-2030年)》情況舉行發佈會 .交通運輸部[引用日期2020-04-21]
- 21. 關於批准發佈《公路路線標識規則和國道編號》 等300項國家標準和1項國家標準 修改單的公告 .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引用日期2020-04-21]
- 22. 福建省交通運輸廳 福建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於印發福建省高速公路網規劃(2016-2030年)的通知 .福建省交通運輸廳[引用日期2020-04-21]
- 23. 海西高速公路規劃重新修編 .福建省交通運輸廳[引用日期2020-04-21]
- 24. 開工在即 泉州有軌電車總投資超 100億 .海絲商報社數字報刊平台[引用日期2019-05-16]
- 25. 編輯部.我國現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 洛陽橋.西部交通科技[J].南寧,2013(04)
- 26. 全軍掛像英模圖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引用日期2020-08-15]
- 27. 泉州市人大常委會通過一批人事任免名單 .泉州晚報[引用日期2020-03-01]
- 28. 關於同意泉州市與菲律賓怡朗市建立友好城市關係的決定 .泉州網[引用日期2021-03-14]
- 29. 泉州市與俄羅斯邁科普市結為友好城市 .泉州網[引用日期2021-03-14]
- 30. 泉州與古晉南市建立友好城市關係 .泉州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1-03-14]
- 31. 泉州市與丹麥霍爾拜克市將建立友城關係 .泉州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1-03-14]
- 32. 泉州與法國埃羅省建立友好城市關係 .泉州網[引用日期2021-03-14]
- 33. 2020年泉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1] .泉州統計信息網[引用日期2021-04-23]
- 34. 福建人口大數據:廈門首破500萬,福州超800萬 .百家號-第一財經[引用日期2021-05-20]
- 35. 康濤同志簡歷 .人民網 地方領導資料庫[引用日期2021-05-29]
- 36. 泉州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第二號) .泉州市統計局[引用日期2021-06-22]
- 37. 王永禮任中共泉州市委書記 .人民資訊 百家號[引用日期2021-07-21]
- 38. 王永禮任中共泉州市委書記,蔡戰勝任中共泉州市委副書記 .泉州晚報社[引用日期2021-07-21]
- 39. 蔡戰勝任泉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代理市長(附簡歷) .人民網-福建頻道[引用日期2021-07-23]
- 40. 宋元時期的泉州:在邊陲地帶發現“新世界”|泉州申遺成功 .新京報 百家號[引用日期2021-07-26]
- 41. 九仙山 .泉州市政府網[引用日期2021-08-01]
- 42. 德化石牛山風景旅遊區(AAAA) .泉州政府網[引用日期2021-08-01]
- 43. 金門縣(待統一) .泉州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1-08-29]
- 44. 福建省電子信息集團董事長宿利南出任泉州市委副書記(圖|簡歷) .中國經濟網[引用日期2021-08-31]
- 45. 泉州申遺成功!中國世界遺產增至56項 .閩南網[引用日期2021-09-08]
- 46. 縣(市、區)概況-走進泉州-泉州市人民政府 .泉州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1-09-12]
- 47. 《中國海關》發佈2020年中國外貿百強城市,海口榜上有名! .百家號[引用日期2021-10-24]
- 48. 文化和旅遊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 財政部 關於公佈第二批國家文化和旅遊消費試點城市名單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引用日期2021-10-29]
- 49. 關於2021年“四好農村路”全國示範創建結果的公示-政府信息公開-交通運輸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運輸部[引用日期2021-11-20]
- 50. 安徽4市上榜!這份全國榜單,阜陽榜上有名! .澎湃新聞[引用日期2021-11-24]
- 51. 2017—2020年度平安中國建設示範市、縣擬授牌命名名單的公示通知-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荊楚網[引用日期2021-12-03]
- 52. 泉州獲評 “2021年度活力城市” .台海網[引用日期2021-12-04]
- 53. 李建輝當選泉州市人大常委會主任,蔡戰勝當選市長 .新福建[引用日期2022-01-09]
- 54. 廈門再獲“國家衞生城市”殊榮 .百家號[引用日期2022-02-10]
- 55. 泉州2021年GDP:11304.17億元 .百家號-海峽網[引用日期2022-02-12]
- 56. 央視發佈《2021城市營商環境創新報告》 .瀟湘晨報.2022-02-27[引用日期2022-02-27]
- 57. 泉州市概況 .泉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引用日期2022-03-21]
- 58. 肖進才履新泉州,已任市政府黨組成員丨一批省屬國企高管獲任命 .魯網[引用日期2022-03-24]
- 59. 賽迪顧問城市經濟研究中心發佈2022中國活力城市百強榜 .澎湃新聞網[引用日期2022-03-31]
- 60. 2020年河長制湖長制工作擬激勵市縣名單公示 .水利部[引用日期2022-04-23]
- 61. 快訊!泉州通過一批人事任免,肖進才任副市長 .閩南網[引用日期2022-04-27]
- 62. 市政府領導 .泉州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2-04-27]
- 63. 我市12所中學確認為 “省一級達標高中” .泉州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2-06-07]
- 64. 泉州第十一中學晉升福建省一級達標高中 .閩南網[引用日期2022-06-07]
- 65. 泉州古城獲選“2021—2025年中國建築學會科普教育基地” .瀟湘晨報官方百家號[引用日期2022-06-20]
- 66. 快訊:大會經投票表決,決定韓正、孫春蘭、胡春華、劉鶴為國務院副總理-新華網 .新華網[引用日期2022-06-24]
- 67. 張高麗 .中國政府網[引用日期2022-06-24]
- 68. 張高麗 .中國政府網[引用日期2022-06-24]
- 69. 張高麗 .中國政府網[引用日期2022-06-24]
- 70. 裴金佳任退役軍人事務部黨組書記 .新浪網[引用日期2022-06-24]
- 71. 裴金佳任退役軍人事務部黨組書記 .新浪網[引用日期2022-06-24]
- 72. 裴金佳-中華人民共和國退役軍人事務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退役軍人事務部網站[引用日期2022-06-24]
- 73. 裴金佳任退役軍人事務部黨組書記 孫紹騁已任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 .中國經濟網[引用日期2022-06-24]
- 74. 王小洪任公安部部長 裴金佳任退役軍人事務部部長 .百度網[引用日期2022-06-24]
- 75. 2022中國帆船城市超級聯賽在衢江啓航-新華網體育 .新華網[引用日期2022-06-25]
- 76. 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截至2020年6月】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引用日期2022-07-21]
- 77. 泉州概況-走進泉州-泉州市人民政府 .泉州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2-07-23]
- 78.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引用日期2022-08-01]
- 79. 泉州入選國家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建設重點城市 .瀟湘晨報[引用日期2022-08-11]
- 80. 廣州入選!2022年國家綜合貨運樞紐補鏈強鏈首批城市公示 .廣州日報[引用日期2022-09-21]
- 81. 中國縣域人口密度榜出爐 .上觀.2022-09-23[引用日期2022-09-23]
- 82. 106個大城市名單出爐:江蘇佔11席,還有這些後備軍 .騰訊網[引用日期2022-10-24]
- 83. 泉州新記錄鳥類又添4成員 .台海網.2022-11-15[引用日期2022-11-18]
- 84. 2021年泉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1]-統計公報-統計信息-法定主動公開內容-政府信息公開-政務公開-泉州市統計局 .泉州統計局[引用日期2022-11-29]
- 85. 中央批准,兩位省委常委跨省履新 .百家號.2022-12-25
- 86. 人口與民族-人口民族-走進泉州-泉州市人民政府 .泉州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2-12-27]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