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貓科豹屬虎亞屬動物)

鎖定
虎(學名:Panthera tigris;英文名:Tiger):是哺乳綱的大型貓科動物;毛色淺黃或棕黃色,滿身黑色橫紋;頭圓、耳短,耳背面黑色,中央有一白斑甚顯著;四肢健壯有力;尾粗長,具黑色環紋,尾端黑色。共有九個亞種,各亞種之間的體型和形態差異很大。西伯利亞虎最大,雄性體長可達3.7米,體重423千克。蘇門答臘虎是最小的活亞種,雄虎體長2.34米,體重136千克。
老虎是典型的山地林棲動物,由南方的熱帶雨林常綠闊葉林,以至北方的落葉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都能很好的生活。虎常單獨活動,只有在繁殖季節雌雄才在一起生活。無固定巢穴,多在山林間遊蕩尋食。能游泳。虎多黃昏活動,白天多潛伏休息,沒有驚動則很少出來。虎的活動範圍較大,在北方日尋食活動範圍可達數十千米;在南方因食物較多則活動距離較短。
發情交配期一般在11月至翌年2月份,發情期間,虎的叫聲特別響亮,能達2千米遠。懷孕期105天左右,每產1-5仔,通常2仔,新生虎仔重約1千克,哺乳期5-6個月,雌虎和幼仔在一起生活2-3年,在此期間雌虎不發情交配,故在自然條件下雌虎要每隔2-3年才能繁殖一次。雌虎3年齡時性成熟,雄虎要更晚些。虎的壽命一般20-25年。
由於人類的獵殺和野外棲息地碎片化,虎成為珍稀瀕危物種,被列為《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Ⅰ級保護動物,《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瀕危動物。2016年調查顯示,全球野生虎的數量為3890只。
中文名
拉丁學名
Panthera tigris
別    名
老虎
外文名
英文 Tiger
法文 Tigre
菲律賓文 Hindi
印尼文 Harimau
俄羅斯文 Tigr
同義學名
Felis tigris Linnaeus, 1758
國際瀕危等級
瀕危(EN) [1] 
中國動物保護等級
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 [16]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哺乳綱
食肉目
貓科
豹屬
亞    門
脊椎動物門
亞    屬
虎亞屬
亞    目
裂腳亞目
亞    綱
真獸亞綱
亞    科
豹亞科
亞    種
9亞種 [1]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 1758
保護級別
瀕危(EN)IUCN標準;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一級 [1]  [16] 

動物學史

命名

中古英語“tigre”和古英語“tigras”源自古法語“tigre”,源自拉丁語“tigris”。這是對古典希臘語τίγρις 'tigris'的借用,這是一種來源不明的外國借用,意思是“老虎”和底格里斯河。起源可能是波斯語”tigra“的意思是“尖鋭的或鋒利的”,而阿維斯坦語的”tigrhi“是“箭頭”,可能指的是老虎的跳躍速度,儘管這些詞不知道有任何與老虎相關的含義。 [27] 
屬名“Panthera”源自古法語“panther”,直接源自拉丁語“panthera”,源自希臘語“panther,leopard”,可能起源於東方。源自希臘語pan-“all”+thēr“beast”的古老民間詞源。 [30] 

分類

1758年,卡爾·林奈在他的著作“Systema Naturae”中描述了老虎,並給它取了學名“Felis tigris”。1929年,英國分類學家雷金納德·因內斯·波科克(Reginald Innes Pocock)使用學名Panthera tigris將該物種歸入豹屬(Panthera)。 [26]  [31] 

進化

虎是由古時期食肉類進化而來。在第三紀早期,古食肉類中的貓形類有數個分支:其中一支是古獵豹,貫穿各地質時期而進化為現今的獵豹;一支是犬齒高度特化的古劍齒虎類;一支是與古劍齒虎類相似的偽劍齒虎類;最後一支是古貓類。古劍齒虎類和偽劍齒虎類分別在第三紀早期和晚期滅絕,古貓類得以倖存。其中,類虎古貓就是現今的虎的祖先。後來,古貓類又分化為三支:真貓類、恐貓類和真劍齒虎類。其後二者均在第四紀冰河期滅絕,只有真貓類倖存下來,並分化成貓族和豹族兩大類羣而延續至21世紀,現今的虎,就是豹族成員之一。 [2] 
劍齒虎 劍齒虎
因此,要弄清楚虎的起源,就必須依靠顱骨化石,尤其是牙齒化石。邱佔祥(1998年)認為,在中國已經發現的化石中,時代最早的虎化石可能是古中華虎(Panthera tigris palaeosinensis),這個種是1924年瑞典古生物學家Zdansky所建,標本是一個保存比較完好的屬於同一個體的頭骨、下牙牀和一個寰椎(即第一頸椎),化石是當時在中國政府任礦業顧問的瑞典地質學家Anderson於1920年在河南澠池蘭溝第三十八地點發現的,這個地點的確切地質年代尚不清楚。 [2] 
但是據有關專家推斷,其時代至少在距現代200萬年以上,這是因為,第一,含化石的巖性是紅土,據Zdansky記述,和中國華北各地典型的含晚中新世三趾馬動物羣的紅土很接近,而不像時代比較晚的第四紀的比較鬆散的黃色或綠色的砂岩或黃土,這表明它的時代可能介於上述兩者之間;第二,在同一地點還發現過中華長鼻三趾馬化石,這種化石主要發現於中國距今大約300萬年至200萬年的地層中,在極個別的情況下可能殘存至距今100萬年左右。關於這個種是否應該歸入虎,科學界還有不同的看法。1967年德國科學家Hemmer著文詳細討論了這個種的性質。在很仔細地討論了每一塊骨頭的形態特徵並作了詳細的測量和對比之後,得出的結論是,它的絕大部分特徵都和虎更為接近,只是個體比虎小,而稍大於豹,因此因為虎的一個亞種(Panthera tigris palaeosinensis)。 [2] 
真正的虎的材料首次出現於陝西藍田公王嶺。化石發現得不多,只有一段上頜和一件不完整的下頜。這兩件標本已經和虎很難區別了,在大小上比虎稍微大一點。公王嶺地點的地質年代開始時認為可能只比周口店稍稍早一點,為中更新世初期,亦即距今大約60萬年。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隨着古地磁地層學的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公王嶺含化石層位落在古地磁年表中松山反向期內的賈拉米洛正向事件之下,其地質年代大約應該是距今110萬年左右。因此,可以説,至少距今100多萬年前虎就和人類的祖先——藍田人在一起生活。到中更新世時,也就是從距今60萬年左右開始,虎的化石較多,至少在中國的東半部普遍可以發現。發現化石最多的,在華北是在著名的周口店北京人產地;而在華南則是在四川萬縣鹽井溝裂隙堆積中,在鹽井溝發現的虎化石,據統計至少有46個個體。 [2] 

起源

關於虎的歷史起源,比較公認的觀點是:200萬年前虎起源於東亞(即現今華南虎的分佈區),然後沿着兩個主要方向擴散,即虎沿西北方向的森林和河流系統進入亞洲西南部;沿南和西南方向進入東南亞及印度次大陸,一部分最終進入印度尼西亞羣島,在向亞洲其它地域擴散和輻射適應的過程中,虎演化為9個亞種,即華南虎、西伯利亞虎、孟加拉虎、印支虎、馬來虎、蘇門答臘虎、巴釐虎、爪哇虎和裏海虎。由此可見,虎曾經廣泛分佈在西起土耳其,東至中國和俄羅斯海岸,北起西伯利亞,南至印度尼西亞羣島的遼闊土地上。至20世紀中葉,裏海虎、爪哇虎、巴釐虎已經滅絕。中國曾經分佈有華南虎、東北虎(西伯利亞虎)、孟加拉虎、印支虎(東南亞虎)、裏海虎(新疆虎)(已滅絕)等5個亞種。由於生活地區的不同,以及個體大小、體毛的長短厚薄、毛色的深淺濃淡、條紋的多寡疏密、尾巴的粗細等形態上的一些差異。 [3] 
現代虎的祖先是一種叫做“中國古貓”的小型食肉類,大約是在距今300萬年的更新世以後在地球上出現的,與人類的出現時間較為接近,而且可能曾與人類的祖先——藍田人一起生活過。由於氣候的變遷促進了動物羣的演變、分化和遷移,虎便從發源地向亞洲西部、南部等各地逐漸擴散,向西發展的一支經蒙古、新疆和中亞直抵伊朗北部和高加索南部,但沒能過阿拉伯沙漠進入非洲,也沒能越過高加索山脈進入歐洲;向南發展的一支又分為兩個分支,一個分支進入朝鮮半島,受阻於朝鮮海峽,未能踏上日本列島;另一個分支通過華北、華中和華南,進入中南半島。到這裏後,又分成兩股,一股向西通過緬甸、孟加拉國,直抵印度半島南端,另一股繼續向南,沿馬來西亞半島南下,渡過狹長的馬六甲海峽,登上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爪哇和巴釐等島嶼。 [3] 

形態特徵

綜述

虎的體態雄偉強壯高大,毛色綺麗,從北而南呈黃色到紅色漸變,有深色條紋。頭圓,吻寬,眼大,嘴邊長着白色間有黑色的硬須,長達15釐米左右。頸部粗而短,幾乎與肩部同寬,肩部、胸部、腹部和臀部均較窄,呈側扁狀,四肢強健,犬齒和爪極為鋒利,嘴上長有長而硬的虎鬚,全身底色橙黃,腹面及四肢內側為白色,背面有雙行的黑色縱紋,尾上約有10個黑環,眼上方有一個白色區,故有“吊睛白額虎”之稱,前額的黑紋頗似漢字中的“王”字,更顯得異常威武,因此被譽為“山中之王”或“獸中之王”。 [3] 
虎各亞種之間的體型和形態差異很大。東北虎最大,雄性體長可達3.7米,體重423千克。雌性的體長最大為2.4米,體重為168千克。雄性印度支那虎雖然體形比西伯利亞虎小,但體長2.85米,體重195千克,具所有虎亞種中最長的頭骨,長319-365毫米。蘇門答臘虎是最小的活亞種,雄虎體長2.34米,體重136千克;雌虎體長1.98米,體重91千克。 [4] 
虎不同於獅子吻長所以臉廓狹長的特點,老虎吻部較短,顯得頭大而圓。它們的脖子短而粗,肩膀寬,前肢粗大,非常適合與獵物搏鬥,同時用長長的可伸縮爪和寬大的前爪抓住。虎的舌頭上覆蓋着堅硬的突刺,可以將肉從獵物的骨頭上刮下來。所有虎的齒序均為3/3、1/1、3/2、1/1。孟加拉虎具有任何活着的貓科動物中最長的犬齒。長度從7.5-10釐米。虎的頭骨結實,短而寬,具有很寬的顴弓。鼻骨很高,比犬隻適合的上頜骨突出得更遠。虎具有發達的矢狀冠和冠狀突,為它們的強咬提供了肌肉附着。 [4] 

體態

  • 皮毛:老虎有兩種毛髮,護毛和底毛。護毛很長,可以保護皮膚。底毛較短,可以截留空氣以進行絕緣。虎毛的主要功能是保暖。底毛會捕獲空氣,使老虎的身體絕緣,從而保持温暖。夏日毛短而平滑,冬日毛明顯較長。 [34] 
  • 顏色:虎的身體被滿淺黃色到紅色毛,有黑色至棕色條紋,可與草叢背景融為一體,是很好的隱蔽色,可避免被獵物發現。腹部及四肢內側為白色或白裏透黃。老虎是唯一一種在毛髮和皮膚上都有獨特條紋的大型貓科動物。許多老虎的面部、側面、腿部和腹部都有條紋。條紋的寬度、長度各不相同,無論是單環還是雙環,顏色從淺棕色到深黑色,從老虎的一側到另一側不對稱。虎頭上的條紋圖案類似於漢字“王”,意思是“王”。 [32-33] 
  • 頭骨:老虎的頭骨粗壯而圓潤,為其強大的下顎提供了更多支撐。老虎強大的下頜肌肉附着在位於頭骨頂部的骨脊上,為矢狀嵴。這些肌肉的作用是用壓碎力迅速夾住獵物。老虎的鎖骨變小了。這一特徵使它們能夠獲得更大的步幅,因為較小的鎖骨允許肩胛骨在跑步時更廣泛、不受限制的運動範圍。 [28] 
  • 眼睛:虎的虹膜呈黃色(除白虎為藍色眼睛),瞳孔圓形。虎的夜視力是人類的6倍,因為虎的視網膜後方有一種稱為視毯的特殊膜層,可通過反射內的光線而增強對視網膜的刺激,從而提高夜視力至人類的6倍。這同時也是虎眼在夜晚發光的原因。 [28]  [34] 
  • 耳朵:虎的耳背為黑色,上有明顯的白斑,有科學家認為這有助於幼崽在野外跟隨母親活動。虎有敏鋭的聽力,對高頻率音波尤其敏感,可達70千赫茲,且兩耳可隨聲波來源而轉向。在野外的森林中,虎能聽見2千米以外的叫聲。老虎的耳朵背面有獨特的白色圓形斑點。關於這些眼點的功能有兩種説法。其中之一是它們充當“假眼睛”;讓老虎看起來更大,對從後方攻擊的潛在捕食者保持警惕。另一個説法是它們在攻擊性交流中發揮作用,因為當受到威脅時,老虎可能會扭動耳朵,使背部朝前。 [28] 
  • 鬍鬚貓科動物的鬍鬚長短不一,有粗細之分,虎的鬍鬚很敏鋭,能幫助虎在夜間探尋道路,並能感觸到與物體的距離與寬窄。一般情況下,凡鬍鬚的寬度能通過,虎本身就能順利通過。 [35] 
  • 牙齒:虎透過粗壯有力的犬齒攻擊獵物,但通過直線排列的臼齒撕刮下獵物骨頭上的肉,故其食肉時側着頭,且不咀嚼。老虎的牙齒比其他食肉動物少,例如只有30顆牙齒(42顆牙齒)。老虎擁有所有大型貓科動物中最大的犬齒,長度從6.4-7.6釐米不等。犬齒具有豐富的壓力感應神經,使老虎能夠識別切斷獵物頸部所需的位置。老虎的後牙被稱為carnassials,它使老虎能夠像刀片一樣從獵物身上剪下肉。由於虎牙(後牙)和犬齒之間的間隙很大,老虎能夠深入獵物體內,緊緊抓住獵物。位於嘴前部(兩個頂部和底部犬齒之間)的小門牙使老虎能夠從獵物身上摘下肉和羽毛。 [28]  [34] 
  • 舌頭:成年虎的舌頭約30釐米,正面佈滿角質化的小而尖鋭的朝後突起的倒刺,這些倒刺使舌頭變得粗糙,便於幫助去除獵物的毛髮,舔淨獵物骨頭上的肉。同時,其還具有飲水和調節體温的作用。 [28] 
  • 四肢:虎的前後肢十分有力,且前肢較後肢更有力。後腿比前腿長。這一特性使它們能夠向前飛躍最遠10米的距離。老虎前腿的骨骼強壯而緻密,可以支撐捕獵大型獵物所需的大肌肉組織。因為有寬大的四肢,虎是為數不多的幾種會游泳的猛獸。 [28]  [34] 
  • 爪子:大多數貓科動物一樣,前足有5個腳趾,後足有4個腳趾,趾端連有尖鋭的爪。可以自由伸縮,在行走或奔跑時,爪子會縮入骨質爪鞘中,避免磨損。如果爪子鈍了會沒法狩獵,連自保也成問題,因此必須磨掉老化角質,令爪子保持鋒利。虎爪是彎曲的,這使它們能夠更好地抓住和抓住大型獵物並頭朝前爬樹。然而,爪子的彎曲度、老虎的體型和重量是從樹上爬下來的一大障礙。老虎必須要麼向後爬行,要麼從樹上跳下來,使它們成為大型貓科動物中最差的攀爬者。 [28]  [34] 
  • 掌墊:與大多數貓科動物一樣,掌墊為趾型,柔軟而有彈性,從而行走時落地無聲。其大小與它們的年齡有關。在種羣調查中,研究人員常以此鑑別個體。 [35] 
  • 尾巴:虎的尾較長,由25-30節尾椎骨組成,長度約為1米(約為體長的一半),具環形斑紋。尾尖沒有長毛,為灰黑色。可在高速奔跑時保持平衡和控制轉向。通過觀察虎尾的表現可判斷狀態和心情:尾尖翹起並不停抖動,還伴有低沉吼聲代表戒備狀態,而尾巴輕輕擺動並伴有“噴、噴”的鼻音則是表示友好。另一個作用就是驅趕蚊蟲。老虎使用它的尾巴進行交流。如果它放鬆,那麼尾巴就會鬆散地垂下。如果感到有攻擊性,會迅速將尾巴左右移動。 [28]  [34] 
  • 消化系統:肉食動物將肉轉化為蛋白質(需要能量)的過程比將草轉化為蛋白質的過程複雜得多,因為某些食草動物需要。食肉動物不需要生活在腸道中的大量微生物(微觀細菌)來分解難以消化的植物纖維素。因此,老虎和其他食肉動物的胃又小又輕,在它們快速加速追逐獵物時不會阻礙它們。 [28] 

骨骼

虎的全身骨骼有230-283塊,可劃分為中軸骨骼和附肢骨骼兩大部分。
中軸骨骼包括頭骨、脊柱、胸骨和肋骨。脊柱由一系列脊椎(包括頸椎、胸椎、腰椎、薦椎、尾椎)組成。
附肢骨骼包括肩帶、腰帶、前肢骨、後肢骨。肩帶由肩胛骨、鎖骨組成。腰帶由骼骨、坐骨、恥骨三對骨片組成。 [29] 
虎全身骨骼數目(以西伯利亞為例,不包括籽骨)
名稱
顱骨
面骨
頸椎
胸椎
腰椎
薦椎
尾椎
肋骨
胸骨
前肢骨
後肢骨
合計
數目
10
22
7
13
7
3
24-30
26
8
64
58
242-248
[29] 

棲息環境

虎是典型的山地林棲動物,由南方的熱帶雨林、常綠闊葉林,以至北方的落葉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都能很好的生活。在中國東北地區,也常出沒于山脊、矮林灌叢和岩石較多或礫石塘等山地,以利於捕食。 [3] 

生活習性

領地

虎常單獨活動,只有在繁殖季節雌雄才在一起生活。每隻虎都有自己的領地。當雄虎和雌虎巡視領地時,會舉起尾巴將有強烈氣味的分泌物和尿液噴在樹幹上或灌木叢中,界定自己的勢力範圍。有時也會用鋭利的爪在樹幹上抓出痕跡,或在地上打滾,留下虎毛,以界定自己的勢力範圍。儘管虎是獨居動物,並有着自己的領地,公虎仍可能常和自己的配偶及孩子們待在一起。成年虎,尤其是同胞兄弟姐妹之間很可能在一段時間內(未知是否長期性)相互協作,共享收穫。一個公虎的領地內可能有不止一隻雌虎,不過雌虎之間的領地未必交疊。公虎對自己的領地嚴格捍衞,領地面積過大,就難免有人想佔便宜。面對入侵者,公虎通常是奉行滅殺政策,而且這樣也能減少自己未來的競爭對手。雌虎一般沒這麼無聊,即便它們的鄰居死了,它也未必會去開拓疆域。 [5] 
虎的活動範圍較大,一般在100-400平方千米,最大的可達900平方千米以上。在北方覓食活動範圍可達數十千米,在南方西雙版納因食物較多則活動距離短。東北虎生活在獵物最稀少的地區,所需要的活動範圍也最大,雌虎需要400平方千米,雄虎需要1000平方千米。印度孟加拉虎雌虎的活動範圍僅為10平方千米,雄虎僅為30平方千米。華南虎的活動範圍大於孟加拉虎而小於東北虎,保守地估計為100平方千米。 [5] 

行為

無固定巢穴,多在山林間遊蕩尋食。能游泳。由於林區開發、人口激增,過去偏遠地區都已發展為村鎮,虎亦常到林區居民點附近覓食。虎多黃昏活動,白天多潛伏休息,沒有驚動則很少出來。虎的活動範圍較大,在北方日尋食活動範圍可達數十千米;在南方西雙版納因食物較多則活動距離較短。基本上是夜行動物,不過在有些遠離人類的保護區裏,這些傢伙們白天也出來溜達。在寒冷的北部居住的虎有時在白天也得出動四處捕食。 [5] 
虎不喜歡炎熱的天氣,因為它們缺少汗腺,夏季到來之後它們總會四處找樹陰躲着。由於游泳技術高超,它們更是十分熱愛游水,炎熱地區的虎特別喜歡在水塘泡澡嬉戲。不過它們的爬樹本領就遠比不上游泳技能了,估計這是體型太大太重所致。 [5] 

捕食

虎最精良的攻擊武器就是粗壯的牙齒和可伸縮的利爪。捕食時異常兇猛、迅速而果斷,以消耗最小的能量來獲取儘可能大的收穫為原則。但捕食猛獸時,若沒有足夠的把握絕對不幹。老虎在亞洲沒有天敵,由於腳上生有很厚的肉墊,老虎在行動時聲響很小,機警隱蔽。它在雪地上行走時,後腳能準確地踩在前腳的足跡上。 [5] 
老虎遇到獵物時會伏低,並且尋找掩護,慢慢潛近,等到獵物走近攻擊距離內,就突然地躍出,攻擊背部,這是為了避免遭到獵物反抗所傷到。老虎會先用爪子抓穿獵物的背部並且把它拖倒在地,再用鋭利的犬齒緊咬住它的咽喉使它窒息,直到獵物死亡才鬆口。這種攻擊方式也是貓科動物最典型的攻擊方法。老虎特殊的攻擊手段是咬斷對手的脊椎,在大型貓科是較常見。 [5] 

食性

通常捕食大型哺乳動物,包括各種野鹿、野羊、野牛、野豬、馬鹿、水鹿、狍、麝、麂等有蹄類動物,偶爾亦捕食野禽,秋季亦採食漿果和大型昆蟲等。每次食肉量為17-22千克,體型大的每頓可達30千克,然後6天裏不用吃肉。有時也捕捉各種小動物,像鳥類、猴子、魚等等。為了幫助消化,它們也會偶爾啃點草。有時飢餓之極虎也會捕食人類家畜,甚至殺人(吃人的虎經常是那些老弱病殘,無法對付健康動物的可憐傢伙,而這種慘劇通常只有在人類進入虎的領地後才會發生),因此遭到某些人類的憎恨。如果食物吃不完,它們也會把剩下的藏起來,通常是距離水源不遠的地方,等過幾天再來吃。 [5] 

分佈範圍

分佈於孟加拉國、不丹、中國(黑龍江、雲南、吉林和西藏)、印度、印尼(蘇門答臘)、老撾、馬來西亞(馬來西亞半島)、緬甸、尼泊爾、俄羅斯和泰國。 [1] 
可能滅絕:柬埔寨、中國(福建、江西、廣東、浙江、陝西、湖南)、韓國、朝鮮和越南。 [1] 
滅絕:阿富汗、中國(重慶、天津、北京、山西、安徽、新疆、上海、江蘇、湖北、河南、廣西、遼寧、貴州、四川、山東、河北)、印尼(賈瓦和巴厘島)、伊朗、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巴基斯坦、新加坡、塔吉克斯坦、土耳其、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 [1] 
虎分佈圖 虎分佈圖 [1]

繁殖方式

老虎一般在自己的領地內獨居,這個領地大約得有方圓40千米才行。獨居的老虎是由它們獨特的聯絡方式來決定交往的,這種方式一是吼叫,即所謂的虎嘯,二是通過留下氣味來區分,加強自己領地。嗅覺很差的老虎總是擔心嗅不到自己留下的邊界警示。老虎分泌物的氣味相當濃烈,一般來説,這種強烈的氣味可以維持3個星期。跟人類的某種天性相似,雌雄老虎總是比鄰而居,這是它們祖上不成文的規矩,不過這個實實在在的規矩倒是對生性獨來獨往的老虎有着很切實際的好處。至少一隻老虎發情時,可以順理成章地就近尋求交配。 [3] 
一隻雄虎發情後,它會預先就把自己的氣味留在邊界地上,就是那種有着強烈味道的排泄物。這種“廣告”由於發佈有效期較長,因而比鄰而居的雌老虎不可能沒有覺察,一旦看到對方接二連三不停地廣告着的最新發情信息,雌老虎也開始發佈系列“廣告套裝”,通常,一方發佈完自己的信息,也很關心對方的信息。廣告發布類似一個信息交流,按上當然就該進入交易,這種交易一般很順利,因為它在這之前已完成各自對對方的考察,相互認可。 [3] 
雄虎主動向雌虎的領地靠過來,雌虎不會出門迎接,它還在做着交配前的最後準備。雄虎一點點逼過來,圍着雌虎繞着圈子,雌虎也站了起來……。交配一次的雄虎有了繼續留在雌虎領地的藉口,這個藉口是那麼有力,使得雌虎也不好立即就將雄虎趕開了去,當然,雄虎也有好的表現,它像一個盡責的丈夫一樣開始與配偶一同出門圍獵,一起過着好不容易湊在一起的美好時光。 [3] 
它們還會繼續交配,仍然不會有驚心動魄的場面,彷彿只是程序上的一種補充,是一種儀式,必須完成。短暫的婚期終於結束,雌虎下了逐客令,雄虎也失去繼續居留下去的興趣,於是,雄虎説走就走了,毫無牽掛,走得坦坦蕩蕩,一如來時的隨隨便便。 [3] 
雌虎開始懷孕,生活仍舊孤獨,只是多了懷孕,不過,單調的獨居生活因為懷孕而有了某種寄託。發情交配期一般在11月至翌年2月份,發情期間,虎的叫聲特別響亮,能達2千米遠。懷孕期105天左右,每產1-5仔,通常2仔,新生虎仔重約1千克,哺乳期5-6個月,雌虎和幼仔在一起生活2-3年,小老虎跟隨母親生活兩年左右,它的主要課程是學習服從,然後是訓練爬樹、追蹤、撲殺、搏擊,這是它們日後生存下去的必備技能。在此期間雌虎不發情交配,故在自然條件下雌虎要每隔2-3年才能繁殖一次。雌虎3年齡時性成熟,雄虎要更晚些。虎的壽命一般20-25年。 [3] 

所屬亞種

虎(9亞種)
西伯利亞虎 西伯利亞虎
西伯利亞虎(學名:Panthera tigrisssp.altaica):
又稱東北虎,在俄羅斯和中國產於黑龍江、吉林東部海拔1000米以下的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中,野外僅有20只左右。它是體型最大的虎,體長為180-250釐米,尾長100-120釐米,體重180-350千克。它的毛色最淡,冬季呈現乳黃色,下體胸腹部和四肢內側的白色範圍較大,身上的黑褐色條紋也較疏較淡,虎尾比較豐滿,尾上的毛顯得較為肥大,體毛也特別長,以適應東北的嚴寒氣候。 [3] 
華南虎 華南虎
華南虎(學名:Panthera tigris ssp. amoyensis):
體型稍小,體長140-230釐米,尾長80-100釐米,體重140-210千克。體毛較短,顯得貼體而平滑,虎尾也不夠肥大,但毛色要比東北虎濃豔,呈桔黃色,有時還略帶赤色,身上的斑紋也較黑和較寬,體側還常出現兩條上下互相連接而形成的菱形花紋,顯得更為清晰美觀。
是中國特有的一個亞種,20世紀50-60年代時,它被當作“害獸”,遭到了毀滅性的捕殺,如今僅在廣東、湖南、江西和福建等省交界的山區尚殘存有不足25只。 [3] 
巴釐虎 巴釐虎
巴釐虎(學名:Panthera tigris ssp. balica):
體型最小的虎,體重僅90千克,只生活在印度尼西亞的巴厘島。是身上條紋最多最密的虎,條紋細密多達100條以上,最後一隻巴釐據報導是在1937年被獵殺的,已經滅絕。 [6] 
印度支那虎 印度支那虎
印度支那虎(學名:Panthera tigris ssp. corbetti):
主要分佈在中南半島的越南、老撾、柬埔寨一帶,由於多年的戰爭現僅存1220到1785只野生的。在和馬來虎分離後平均體重180千克。 [7] 
馬來虎 馬來虎
馬來亞虎(學名:Panthera tigris ssp.jacksoni):
在2004年認為是新的老虎亞種,雄性全長約為2.7米,分佈在馬來島南部、馬來西亞和泰國境內。以前以為是印支虎,後來才發現它自己是一個亞種。成熟個體數量80-120只。 [8] 
爪哇虎 爪哇虎
爪哇虎(學名:Panthera tigris ssp. sondaica):僅生活在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最後一隻目擊者報導是在1979年,據信已經滅絕。 [9] 
蘇門答臘虎 蘇門答臘虎
蘇門答臘虎(學名:Panthera tigris ssp. sumatrae):
僅生活在印度尼西亞所屬的蘇門答臘島,是現存最小的虎種。顏色
深、接近紅色、毛短,因此肌肉輪廓明顯,非常壯觀且“面相”極其兇惡。體重120千克。 [10] 
孟加拉虎 孟加拉虎
孟加拉虎(學名:Panthera tigris ssp.tigris):
體型僅次於東北虎,體長160-290釐米,尾長90-120釐米,
體重160-270千克。毛色也介於東北虎和華南虎之間,體毛又短又亮,條紋細長而清晰,虎尾則更為尖細,四肢也顯得較長,軀體顯得更高。
是存量最多的一種虎,也是現今分佈最廣的老虎,當年曾是英國殖民者最喜愛的捕獵對象。孟加拉虎在漆黑的熱帶森林中有黑色的變種,不過很稀少。變種有白虎,雪虎,金虎。 [11] 
裏海虎 裏海虎
裏海虎(學名:Panthera tigris ssp. virgata):
在伊朗,阿富汗,前蘇聯中亞地區和伊拉克地區和中國新疆,
是僅次於西伯利亞虎和孟加拉虎的第三大虎種,適應荒漠地帶生活,因此需要更大的獵食領地範圍,據報導最後一隻裏海虎被發現是在1968年,此後再沒有出現過,已經滅絕。 [12] 

主要變種

虎(主要變種)
白虎 白虎
虎一般為金底黑紋,應該是環境適應的結果,所以很少有其它顏色。記載或傳説中白底黑紋的白虎非常的罕見。後來一隻野生孟加拉白虎被人發現,並予以人工飼養育種,結果培育出一些白虎,現全世界的動物園裏共200多隻白虎全是那隻野生孟加拉白虎的後代。可能因為基數少的原因,其它虎亞種還沒有白虎被發現,據説俄羅斯分佈的東北虎也發現過白色變種。 [13] 
雪虎 雪虎
孟加拉虎的雪白色變種,全身雪白,條紋顏色淺。全世界動物園裏也僅有幾十只。雪虎是白虎基因進一步變異的結果,出現概率為10萬分之一。屬孟加拉虎銀白色變種,世界珍稀動物 [14] 
純白虎 純白虎
全世界僅有過兩隻純白孟加拉虎誕生。全身都是白色,沒有條紋。 [13] 
金虎 金虎
孟加拉虎的金色變種,金底棕紋,但是條紋較淺。毛短,除尾部、四肢內側存在較淺的褐、黃色條紋,其金黃色。金虎也被稱為金斑虎或草莓虎。這種罕見的金黃色的原因是由於隱性基因,只能在“圈養”的老虎中被發現。世界上的金老虎的確切數量還不清楚,但它被確認在全球30多個公園存在。相比原虎體型稍大,皮毛非常柔軟,它們是橙色老虎的親戚。
雜交種
雄獅與雌虎雜交後的產物稱為獅虎(英語:Liger),與獅子和老虎一樣,同是貓科豹屬的一員。其樣貌與獅子相似,但身上長有虎紋。 [36] 
雄虎跟雌獅的人工圈養混種後代稱為虎獅(英語:Tigon),是比獅虎更罕見的混種。 [37] 
公獅與母獅虎的後代則稱作獅獅虎(英語:Liliger),由於獅虎的生育能力低,獅獅虎的數量極為稀少。 [24-25]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4年ver3.1——瀕危(EN)。 [1]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2021年2月25日版一級。 [16] 

種羣現狀

中國是世界上14個產虎國中虎種最多的國家,印度則是世界上現存老虎數量最多的國家,儘管只有一種孟加拉虎。20世紀中葉,由於森林砍伐和過度獵殺,印度老虎的數量一度減少到數百隻。1970年,印度成為立法保護老虎的第一個國家。1973年印度總理英.甘地提倡保虎計劃,將虎立為國獸,劃定了十餘個虎保護區,到1984年野生虎的數量,已經由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1872只,增加到4000只,到1989年,又上升到4334只,但是,在這個貧富懸殊、人慾橫流的世界,保護終難抵禦盜獵。 [17] 
20世紀80年代,獵虎取骨,走私到中國,成為印度虎被盜獵的主要威脅。雖然自從中國政府1993年禁止虎骨貿易以來,獵虎取骨的非法活動有所收斂。但進入九十年代,特別是21世紀以來,虎的數量再度急轉直下,據印度環境與森林部的官員介紹,進入新的世紀,野生虎的數量只有3750只了,其中1600只分布在28個老虎保護區中。近年,在這28個保護區中,至少有5個保護區問題嚴重,其中一個叫薩瑞斯卡的老虎保護區最可悲,2003年尚有24-28只虎,2004年九月前還有16-18只,2005年以後,這裏便虎跡全無了,老虎保護區竟然沒有老虎可保護了。2003年,中國拉薩海關查獲一個從印度入境的動物貿易大案,當時,一舉截獲走私的虎皮31張,豹皮579張,水獺皮665張。之後,在雲南瑞麗又連爆動物走私大案,當然,罪犯已受懲處,但這一系列不祥事態,引起國際社會軒然大波,國際上不得不認定,大型貓科動物皮張的主要消費國——中國。 [17] 
無可否認,中國在禁貿虎骨後,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因入藥需求對老虎獵殺的壓力,提高了公民保護意識,也緩解了一些國際輿論的負面影響。但是,中國西南部分地區利用虎皮、豹皮製作民族服裝的現象隨着人們手頭餘錢的增多、追求奢華攀比之風的興起而甚囂塵上,在市場上公開擺賣虎豹皮張及其服裝的情況,愈演愈烈。在印度、尼泊爾和中國走私截獲的大型貓科動物中,少數是骨架,多數則為皮張。驕奢淫逸,富而不仁,畸形消費,導致皮毛貿易,貿易導致偷獵,罪惡之源,乃是以穿戴虎豹皮裝的時尚——與虎謀皮。這種動物貿易與穿着風尚,是榮辱觀的錯位,是對藏傳佛教的無禮並受到宗教人士的一致譴責。 [17] 
來自俄羅斯的消息令人欣慰,遠東地區的西伯利亞虎即東北虎,20世紀40年代,這裏的老虎僅有50只,隨着人為影響的降低,作為老虎獵物的野豬、野雞、駝鹿和狼的數量日益增加,老虎逐漸復甦,前蘇聯的垮台,美國及一些國際組織開始介入打擊偷獵的工作併為之買單,近10年來一直保持在四五百隻(據最近調查顯示,成年東北虎331-370只,幼年100只),佔世界東北虎總數的95%,是全球最大單獨連續的老虎繁殖種羣。隨着森林居住人口的減少,人虎衝突自然也明顯下降。 [17] 
虎曾在亞洲各地分佈很廣,數量很多。然而,虎遭到了空前的浩劫後,數量急劇下降。20世紀50年代,亞洲虎的總數約6萬隻,其中孟加拉虎4500只左右,東北虎500只左右,華南虎4000只左右,印支虎約2000只,蘇門答臘虎約600只。但是在中國,雖然有虎的4個亞種,但每個亞種的數量都非常少,孟加拉虎約30-40只,東北虎約12-20只,華南虎約20只,印支虎約30-40只,在中國野外生存的老虎,總共只有100-120只左右。處境最危急的是華南虎,其次是東北虎。華南虎是中國特有的一個亞種。20世紀50-70年代,華南虎被當成“害獸”捕殺,30年中殺死了約3000只,使華南虎遭到了滅種之災。只有20只左右散佈在廣東、福建、江西、湖南四省的交界處。華南虎處境十分危急,它很可能繼裏海虎、爪哇虎和巴釐虎之後,成為被人類絕滅的第四個虎亞種,而且野生種羣在自然界復壯的希望非常渺茫。
長期以來的過量捕殺是虎數目急劇減少的重要原因;加上虎皮值錢,虎骨又用作傳統中藥。雖然過於強調因為虎骨入藥而導致虎的瀕危,是不符合虎這種大型貓科動物瀕危的歷史過程的。因為歷來入藥所用‘虎骨’實際含有許多種中大型動物的骨骼一併在內。但是,虎皮和虎骨的貿易的確也是虎類面臨滅絕的重要因素之一。 [1] 
據委內瑞拉南方電視台2016年4月10報道,野生動物保護組織於10日宣佈,自1900年以來,全球野生虎首次出現數量上漲。據報道,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WWF)和全球老虎論壇的統計數據顯示,全球野生虎的數量已經遠超2010年的3200只,上升到3890只。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野生動物保護部門的高級副總裁吉內特·赫姆利稱:“趨勢比數據更重要。當前趨勢的大方向是正確的。”但是,環保人士警告説,數值的增加不一定就會直接意味着野生虎數量的增加,他們認為調查方式的改進是有可能是數量增加的原因。據悉,由於棲息地喪失以及偷獵問題的存在,老虎數量一直在不斷下降。 [18] 

保護措施

  1. 迫切需要在有東北虎活動的地區建立新的保護區,並保護好可作為東北虎食物的動物資源;21世紀黑龍江省七星砬子東北虎自然保護區由於已無東北虎存在,所以作為虎的保護區名存實亡(高中信等,1993)。
  2. 在統一協調的保護行動計劃實施中,加強虎棲息地及其生存條件的管理,對不同類型的自然保護區提出具體要求和管理辦法,以期能取得切實有效的保護結果;
  3. 積極推動開展虎的易地保護和重引回野外的研究試驗;建立虎的基因資源庫,整頓提高現有繁殖基地和設施。
  4. 加強國際合作活動,開展野生虎的聯合調查和圈養虎的科學管理和野化試驗的合作研究,應積極參與《老虎全球存活計劃》(Tiger Global Animal Survival Plan)活動。必要時,從國外引進野生東北虎的種源,以改善中國野生東北虎的遺傳多樣性。
2018年10月,中國國務院印發《關於嚴格管制犀牛和虎及其製品經營利用活動的通知》,嚴格禁止法律規定的特殊情況以外所有出售、購買、利用、進出口犀牛和虎及其製品的活動。 [19] 

相關文化

中國虎文化淵遠流長,它很早就成為中國的圖騰之一。由於虎的形象威風凜凜,因此自古以來就被用於象徵軍人的勇敢和堅強,如虎將虎臣虎士等。古代調兵遣將的兵符上面就用黃金刻上一隻老虎,稱為虎符。在文字、語言、詩歌、文學、雕塑、繪畫、小説、戲曲、民俗,以及更為廣泛的民間傳説、神話、故事、兒歌等傳統文化的各個領域中,虎的形象無所不在,成為中華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 

虎符

中國古代對虎的形象十分崇拜,特別是在軍事上,比如在調兵遣將的兵符上面就用黃金刻上一隻老虎,稱為虎符。虎符最早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採用銅製的虎形作為作為中央發給地方官或駐軍首領的調兵憑證,稱為虎符。
虎符是中國古代統治者傳達軍事命令、徵調兵將以及用於各項事務的一種憑證。一符剖為左右兩半,右邊留存於朝廷,左半交地方官吏或統兵將帥保管,使用時兩半相合,即為“符合”,表示命令驗證可信。 [21] 
虎符的背面刻有銘文,分為兩半,右半存於朝廷,左半發給統兵將帥或地方長官,並且從來都是專符專用,一地一符,絕不可能用一個兵符同時調動兩個地方的軍隊,調兵譴將時需要兩半勘合驗真,才能生效。
中國歷史博物館中藏有“西漢堂陽侯錯銀銅虎符”一枚,長7.9釐米,2.5釐米,虎作伏狀,平頭,翹尾,左右頸肋間,各鐫篆書兩行,文字相同,“與堂陽侯為虎符第一”。
西安市的陝西博物館也藏有一枚從西安西郊發現的虎符,據考是公元前475至公元前221年的戰國文物,稱為秦代錯金“杜”字鐧虎符,高4釐米、作猛虎疾奔狀,象徵軍威和進軍神速。虎符的身上刻有嵌金銘文40字,記述調兵對象和範圍,製作卻極為精巧。
虎符在古代戰爭中曾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也發生了很多與其相關的故事。《史記》中記載,戰國時期的公元前257年,秦國發兵圍困趙國國都邯鄲,趙平原君因夫人為魏信陵君之姊,乃求援於魏王及信陵君,魏王使老將晉鄙率10萬軍隊救援趙國,但後來又畏懼秦國的強大,又命令駐軍觀望。魏國公子信陵君無忌為了馳援邯鄲,遂與魏王夫人如姬密謀,使如姬在魏王卧室內竊得虎符,並以此虎符奪取了晉鄙的軍隊,大破秦兵,救了趙國。郭沫若先生曾經選取這一題材創作了著名話劇《虎符》的劇本,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出。
《三國演義》第五十一回中,曹操赤壁之戰兵敗北退,諸葛亮則趁南郡空虛,命勇將趙雲奪城成功,並且俘獲守將陳矯,取得虎符,然後以此虎符詐調荊州守軍出救南郡,趁勢又由張飛襲取了荊州,接着再用同樣的方法調出襄陽守軍,乘機由關羽襲取了襄陽。諸葛亮僅憑一個小小的虎符,便將曹兵調開,兵不血刃就奪取了三處城池,而耗費許多錢糧、兵馬的東吳周瑜卻一無所獲,如何不生氣。由此也可見當時虎符作用之大。
在歷史上,虎符的形狀、數量、刻銘以及尊卑也有很多較大的變化。從漢朝開始至隋朝,虎符均為銅質,騎縫刻銘以右為尊。隋朝時改為麟符。唐朝因為諱虎,改用魚符或兔符,後來又改用龜符。南宋時恢復使用虎符。元朝則用虎頭牌,後世演變為銅牌。 [20] 

民俗

虎為十二生肖之一,排行第三,稱為寅。清代文人舒位《黔苗竹枝詞·紅苗》詩:“織就班絲不贈人,調來銅鼓賽山神,兩情脈脈渾無語,今夜空房是避寅。”寅為虎,誰敢違背避寅習俗,五月寅日若夫妻同房而眠,老虎就會傷害他們。是一些地方民間流傳的避寅習俗。
白虎神是中國古代道教的守護神,原為古代星官名,二十八星宿中的西方七宿,因其呈虎形位於西方,按五行配五色,故稱。它也是四方神之一。《禮記·曲禮上》有“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的説法。
陝西有送布老虎的育兒風俗。小孩滿月時,舅家要送去黃布做的老虎一隻,進大門時,將虎尾折斷一節扔到門外。送布老虎是祝願孩子長大後像老虎那樣有力;折斷虎尾,則是希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免災免難。
山西各地則流行送老虎枕頭的育兒風俗。每逢小孩過生日,當舅舅的要送外甥一隻或一對老虎枕頭,既可當枕頭,又可當玩具,還表示祝福。
陝西華縣一帶流行“掛老虎饃”的婚姻風俗。迎新前,男方的舅家要蒸一對老虎饃,用紅繩拴在一豐收,新娘一到,便將老虎饃掛在她頸上,進門後取下,由新郎新娘分食,表示兩人同約會。值得一提的是,此饃還有公母之分,公老虎饃的頭上有一個“王”字,表示男子要當家為王;母老虎饃的額中有一對飛鳥,表示妻隨夫飛。每個老虎脖子前還有一隻小老虎,表示祝願新人早生貴子。
虎撐在古時候,一些中國醫生到處採集並實驗各種藥物的功效,他們通常會手拿一個鈴鐺,鈴鐺看起來就像是一個銅環,人們稱之為“虎撐”或“虎銜”。這是他們的護身符。傳説藥王孫思邈在去山中採藥的路上突然被一隻老虎攔住了。老虎就在前面,想要逃走已是不可能的了,藥王隨身帶着一條用來挑草藥的長扁擔,但要用這條笨拙的扁擔對付老虎這又談何容易。他一無所措,只是恐懼地盯着老虎。奇怪的是這隻老虎並沒有向他撲來,正相反,它張大着嘴蹲在地上,它以一種憂傷的眼神注視着藥王似乎是在乞求什麼,並不停地輕輕擺動着腦袋。藥王被眼前如此的情景震驚了,他緩緩地接近眼前這頭龐然大物,他看見一塊碩大的動物骨頭深深地扎入了這頭老虎的咽喉。善良的藥王想要幫它,替它去除這塊骨頭,但他擔心的是,眼前這頭動物要是因為疼痛而突然閉嘴的話,他的胳膊一定會被咬斷,正在這時他想起他扁擔上的一個銅環,他取下銅環並將它放入老虎的口中將那大口撐開,這樣他就不必再為自己的安全擔心了。他將手從銅環中央穿過伸入那血盆大口中迅速地拔出骨頭並麻利地在傷口抹上藥膏。當藥王取走了虎口中的銅環後,老虎不住地點頭,似乎是在答謝這位仁慈的醫生。從那以後,銅環被改造成一個手搖鈴,成為採藥的標誌,所有的醫生出門採藥時都會帶上它,用於顯示他們都是藥王的弟子,只有藥王能夠為老虎看病並且不會受到它們的攻擊。 [20] 

傳説

老虎學藝在中國民間童話中,還有一個廣泛流傳的《老虎學藝》的故事:儘管虎在山林中作威作福,大模大樣地走來走去,但有一個最大的弱點,就是不會上樹。因為在很早以前,虎什麼本領都沒有,只好拜貓為師,學習各種本領。熱情的貓很快就教會了它縱、跳、躥、撲等諸般技藝,但也發現了虎兇狠殘暴的本性,就在傳授的過程中留了一手。當虎覺得自己已將貓的本領完全學會之後,便一反常態,恩將仇報,竟然猛撲過來,要把貓一口吃掉。貓卻不慌不忙,敏捷而靈巧地縱身爬上了樹梢,免遭暗算。虎蹲在樹下無計可施,便又央求貓把上樹的方法傳授給它。貓則不再上當,虎也就終於沒有學會上樹的本領。 [20] 

圖騰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中的玉琮的獸面和殷商青銅器上的獸面都與白虎的形象相似,對白虎的崇拜應源自楚文化中對虎的圖騰崇拜。虎一直受到漢民族的崇拜,是正義、勇猛無適度、威嚴的象徵。漢代人把虎看作是百獸之王。白虎是五百年才能變白的虎,是神物,而且仙人往往也乘虎昇天。是鎮西之獸。自漢代以後虎一直成為勞動人民喜愛的保護神,而沒有成為帝王的象徵,經過漫長的歷史演化與發展,崇虎的文化意識,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的文化觀念。

姓氏

百家姓》中並無虎姓,《中國人名大辭典》收錄虎氏姓名也僅五例。在擁有約1300萬人口的廣州,姓虎者也少之又少。
虎姓在現代較為鮮見,雲南省昭通地區的虎姓則是取祖上“虎威將軍”封號的“虎”字為姓。生活在甘肅環縣虎洞鄉的虎姓人居多,自稱自己的先祖是姬姓後裔。虎姓望居晉陽郡。 [22] 
虎氏名人:《外來媳婦本地郎》中扮演“二嫂”而聞名全國的廣州演員虎豔芬
虎姓根據其來源不同讀音也不盡相同,作為漢姓應該是讀Hǔ,Māo音主要是少數民族中虎姓的讀音。其來歷如下:
1、出自上古舜臣“八元”之一伯虎的後人,以虎為氏。據古史傳説,伯虎,是帝嚳高辛氏的大臣。相傳帝嚳有八大才子: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輔助他,史稱“八元”。帝嚳死後,堯繼帝位,八元退隱。舜接替堯為帝時,重新起用大批元老舊臣,伯虎部族的首領才又復出為大臣。伯虎一族從此再度發達,他的後代遂以虎為姓,稱為虎氏,成為21世紀漢族虎姓家族的重要來源。此來歷讀Hǔ。
2、出自回族中有虎姓: 據《回回姓氏考》載,虎(Māo音貓)姓回族“唯成都虎姓,音不讀虎而讀貓(Māo)音。”其實,雲南地區的虎姓也讀貓(Māo)音。虎姓回族主要分佈在西北、南京、成都和洛陽等地。
3、居住在西雙版納州勐臘縣南部的克木人,以崇拜的圖騰為姓氏,這種姓氏有的用動物作姓氏如虎氏、野貓氏、松鼠氏、水獺氏、白頭翁氏、孔雀氏等6種;有的用植物作姓氏,有樹蕨氏和細白花氏兩種。每種姓氏都有它的來歷和傳説,如姓虎的人傳説他們的祖先被虎所害,後人一方面畏懼老虎,一方面又崇拜老虎,因此,把老虎作為這個氏族的標誌。克木人的傳遞方式也較奇特。一對夫婦所生的子女,子隨父姓,女隨母姓。

相關新聞

據新華社倫敦電(記者黃堃)老虎和獅子都是獸中之王,但它們誰更有“頭腦”。英國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老虎比獅子的腦容量大,理應更加“智勇雙全”。
英國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日前報告説,他們檢測了大量的老虎、獅子、非洲豹及美洲豹的頭骨樣本。結果發現,儘管獅子頭骨的最大長度大於老虎,但其腦容量卻小於老虎,即使是小型的雌性巴釐虎(曾棲息於印尼巴厘島,於上世紀滅絕),其腦容量也超過大型的非洲雄獅。此外,從腦容量佔整個顱腔的比例來看,獅子、非洲豹和美洲豹相差無幾,而老虎的這一比例要比它們高出約16%。
牛津大學發佈的新聞公報説,獅子是羣居動物,而老虎通常是單獨行動,曾有理論認為羣居帶來的社會交往有助於大腦發育,但21世紀看來這一説法有待商榷。由於這些大型貓科動物源於相同祖先,進一步研究將有助於瞭解導致它們大腦進化不同的原因。 [2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